影响隧道超前预报探测距离的因素探讨.pdf
第3 6卷 第2期 2 0 1 4年3月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 OMP UT I NGT E CHN I QU E SF O RG E O P HY S I C A LAN DG E O CHEM I C A LE X P L O RAT I ON V o l . 3 6 N o . 2 M a r . 2 0 1 4 收稿日期2 0 1 3 1 0 2 2 改回日期2 0 1 3 1 2 1 3 作者简介宁刚(1 9 8 2 ) , 男, 硕士, 工程师, 长期从事工程物探数据处理、 解释及物探软件开发工作,E m a i ln i n g_ g a n g@1 2 6. c o m。 文章编号1 0 0 1 1 7 4 9( 2 0 1 4)0 2 0 2 2 8 0 7 影响隧道超前预报探测距离的因素探讨 宁 刚 ( 铁一院 甘肃勘察院物探新技术研究所,兰州 7 3 0 0 0 0) 摘 要这里通过生产试验数据, 分析了震源能量的大小、 地质情况差异、 以及声波噪音是如何 影响地震波信号质量从而影响探测距离的。通过生产实践总结, 提出了较有效地提高探测距离 的办法。首先可通过生产试验确定炸药用量, 使激发能量既不对支护造成伤害, 又能达到较远的 探测距离; 地质情况通过影响采集数据长度影响探测距离, 该因素是客观因素无法控制的; 声波 噪音是最难控制也是对探测距离影响较大的因素, 可以根据声波能量和叠加到有效信号的时间, 计算出不受声波干扰的预报距离, 为评价预报结果提供参考依据。减小声波的影响可通过增加 偏移距和压制声波能量的方法, 压制声波能量可通过控制炮孔深度和倾角, 炮孔的封堵, 接收器 的合理安装来实现。在实践中控制好声波噪音的影响, 是提高探测距离的较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超前预报探测距离;T S P;声波噪音控制 中图分类号P6 3 1. 4 文献标志码A 犇 犗 犐1 0. 3 9 6 9/ j . i s s n. 1 0 0 1 1 7 4 9. 2 0 1 4. 0 2. 1 7 0 引言 基于地震波反射原理的隧道超前地震预报技 术, 国内称“ 地震负视速度法” [1], 国外称 T S P [3-5], 即T u n n e lS e i s m i cP r e d i c t i o na h e a d, 也 称 “ 隧 道 V S P” [7]。其原理是根据地震波在地层中产生的反 射波特征, 来预报隧道施工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 区域的地质情况, 包括地层岩性界面、 地质结构面、 地质构造破碎带、 富水带、 岩溶发育带等不良地质体 的位置、 规模及大致产状, 推测其性质。该方法的主 要优点,①预报距离相对较长;②成本低, 资料提交 快;③数据采集时间短, 对施工影响小。因而也成为 地质超前预报的主要方法[ 1-8,1 7,1 9-2 0]。但 T S P有 效预报距离到底有多长大部分的文献报道为掌子 面前方1 0 0m~2 0 0m[ 1 8], 也有文献[1 3]说为掌子面 前方3 0 0m~5 0 0m,且围岩越硬越完整预报长度 就越长; 石家庄铁道学院的李忠等[ 8-1 6]从地质构造 学理论、 爆破地震学理论出发, 就如何增加T S P超 前预报系统的探测距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他们认 为若能根据现场具体地质情况来确定传感器最佳安 装位置、 选择合适的采样参数以及探测炸药种类和 用量, 则探测距离可有效提高。他们还对如何利用 T S P超前探测系统搜索角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当 以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的搜索角去处理地震 记录, 不但会大大增加信息量, 而且对构造体的预测 精度也会大大提高。他们应用概率论数学方法, 在 新课纳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合 理选择参数能提高探测长度和精度, 齐传生和张景 生[ 1 8-2 1]也认同。上述都是在采集原始信号前对探 测距离的探讨, 刘云祯老师[ 2,6]对采集到的数据中 影响探测距 离 的 “ 管 道 波” 进 行了 较 为详 细 地 描 述[ 2-6], 这也是影响探测距离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究竟能预报多长距离, 实际中又有什么因 素来影响探测距离。作者以最近两在兰渝铁路、 包 西铁路、 天平铁路、 兰新第二双线、 兰青线、 隆百高速 等工程所做的2 8 0多次T S P现场数据为基础, 进行 总结分析超前预报的有效信号长度, 并根据T S P的 偏移叠加原理来得出T S P的有效预报距离, 并分析 了影响有效信号的因素和提高预报距离应采取的措 施。原始信号以及有效信号长度的评价原则为正确 判断超前预报有效距离以及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提供 依据, 通过避免影响地震信号的因素来提高隧道地 质超前预报的长度。 1 T S P现场测试及影响预报距离的 因素分析 作者仅对影响预报距离的主要因素和人为可控 制的因素加以分析, 对影响探测距离但又是常识性 的因素做列举, 不做实例举证。 1. 1 T S P现场测试观测系统及影响 超前预报现场测试的观测系统是图1 [4-5,7,2 2]。 在观测系统中, 需在隧道侧壁设计钻孔, 包括左、 右 边墙两个接收孔和单边墙的2 4个炮孔。具体的设 计要求如下。 ( 1) 接收孔的设计要求。两个分别位于洞身两 侧, 5 0mm( 钻头钻孔) , 深度为1 . 9m 垂直隧道轴 向, 上倾5 ~1 0 , 离地面( 隧底) 高1m, 距离掌子面 约5 5m。 ( 2) 炮孔的设计要求。2 4个位于洞身同一侧, 4 2mm( 钻头钻孔) , 深度1 . 5m 垂直隧道轴向, 下 倾1 0 ~2 0 , 离地面( 隧底) 高1m, 第1个炮孔离同 侧接收器孔2 0m, 炮孔距1 . 5m, 原则上要求炮孔 和接收孔在平行与隧道轴线的一条直线上。 在实践中, 当工程局准备好炮孔和接收孔后, 技 术人员到现场还要进行孔位测量, 包括孔深和倾角, 炮孔间距, 测量的原因主要是在现场钻孔过程中, 由 于多种原因设计的孔间距、 孔深和孔倾角受人为因 素影响, 因而孔位参数的正确测量与否会影响偏移 的处理结果, 也影响判断预报结果准确性。 另外炮孔和接收孔是否符合要求, 将对原始信 号的质量产生影响。比如较浅的炮孔震源激发的位 置刚好在初衬后, 而初衬后又有空洞, 这将造成能量 的损失; 较浅的炮孔根据经验对声波的压制也不好, 也就是说震源产生的能量很大一部分转换成了声 波, 而转换为弹性波的能量较低。另外如果接收孔 较浅, 露出墙外的套管较长则可能造成接收器和套 管在接收孔内谐振, 采集到的信号将包含虚假的信 号, 从而影响原始资料质量。 1. 2 影响探测距离的因素 1. 2. 1 震源对预报距离的影响 在石油勘探等深层地震方法勘探中, 震源类型 的可选择性较大, 另外震源能量的大小可以通过多 种方法控制, 现场激发环境对震源的形式和炸药用 量的限制较小。在隧道超前预报中, 除了T R T( 仪 器) 的锤击震源外用, 炸药是被广泛应用的震源形 式, 炸药用量的大小受到现场测试环境的影响, 可选 性较小, 因此也使得震源对探测距离的影响成为较 主要的因素。 ( 1) 炸药用量对激发的地震波振幅能量的影响。 炸药震源属于脉冲震源, 脉冲的振幅犃与炸药 量犕的关系是犃∞犕犽 1, 当炸药量较小时, 犽1达到 图1 超前预报现场测试的观测系统 F i g . 1 T S Pm e a s u r e m e n t l a y o u t 9222期 宁 刚 影响隧道超前预报探测距离的因素探讨 1~1 . 5, 这时炸药对岩石的破坏较小, 爆炸的大部分 能量转换为弹性波[ 2 8-2 9], 因此药量的增加有利于增 加震源能量, 较强的震源能量一般都预示着较长的 探测距离。 ( 2) 震源激发频率对探测距离的影响。地震脉 冲的视周期或主频与炸药的关系由下式给出 犜= 1 犳 ∞犕 犽2 ( 1) 由式( 1) 可见大的药量时激发的波视周期大、 主 频低[ 2 9]。大地对高频率的吸收要比对低频率的吸 收高, 因此如果炮点激发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区, 地 震波传播的距离就越长; 相反如果炮点激发的能量 集中在高频区, 那么地震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能 量衰减的快, 传播的距离就越短。因此震源能量大, 激发的频率低, 探测距离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较大。 但是通过增加震源能量的方法增加探测距离是有限 的, 这主要受到现场测试环境的影响, 测试的位置一 般都做了支护, 较大的能量将破坏支护, 这将影响施 工。因此通过增加炸药量的方法增加探测距离是有 限的。在实践中炸药量的控制可以通过现场的试 验, 以及对一个地区的地质情况的了解和经验来确 定, 从而最大的增加探测距离。 1. 2. 2 地质情况对预报距离的影响 地质情况对预报距离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不同 的岩性、 不同破碎程度、 不同含水性及矿物成分的围 岩对地震波的传播能量衰减的影响, 另外地震波的 传播过程中, 球面扩散、 透射、 反射、 折射等也与地质 情况有关。 由于仪器采集到的数据是一个有限长度的数 据, 在这个有限时间长度内反射波的传播距离和地 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速度是密切相关的, 地震波传 播速度越快, 在有限的时间内探测的距离就越长; 地 震波传播的越慢有限时间内探测的距离就越短。相 对地质情况来说在破碎的围岩中, 地震波传播的速 度要比在完整的围岩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慢, 同时 松散的介质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效果要强, 因此在 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 速度较高的围岩中 地震预报勘探的距离要远的多。这个因素和与声波 影响成为确定预报探测距离的主要决定因素。 1. 2. 3 声波对探测距离的影响 声波对探测距离产生的影响, 是指仪器采集到 的地震信号中的混杂的声音信号对探测距离的影 响。在地震反射波法预报中, 为了达到相应的探测 距离基本都在使用炸药作为震源。按照观测系统要 求炮孔都需要封堵, 目前主要采用锚固剂和水封的 方法。封堵的目的, 是让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转换 为弹性波的形式在地层中传播, 而不要产生声波, 但 根据实际经验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完全避免爆炸的能 量产生声波。当声波在隧道中传播, 对于原始信号 来说它作为一种噪音干扰也被仪器一起采集到。图 2是声波在隧道中相干加强的示意图, 从震源产生 的声波以直达声波、 多次反射声波、 单次反射声波等 形式传到接收器进行叠加。实际中的隧道是一个圆 桶状的几何形态, 因此在其中产生的多次反射声波 要比图2中的复杂的多, 这些多次反射的声波叠加 有时可淹没有效信号。图3是一个三分量检波器采 集到的原始数据,犡 犢 犣三个分量在6 0m s附近都含 有声波的影响, 从图3中可以看到, 声波回响的能量 已经能够达到淹没整个有效信号的地步。声波表现 为振幅大, 频率高, 相干加强的特点。 速度在3 4 0m/s; 图4( b) 是其对应的频谱, 主要 频率集中在0H z ~40 0 0H z; 图4( c) 是a信号前6 0 m s的数据, 这时声波信号还没有被采集到;图4(d) 是其对应的频谱图, 主要频率集中在0H z ~20 0 0 H z; 图4(e)是a信 号6 0 m s后 的 数 据,这 时 声波信号已经采集到; 图4( f) 是其对应的频谱图, 图2 声波在隧道内的相干加强示意图 F i g . 2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 t h es o u n dw a v ec o h e r e n t s t r e n g t h e n s i nt h e t u n n e l 032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3 6卷 图3 混杂有声波影响的地震信号 F i g . 3 S e i s m i cs i g n a lm i x e dw i t ha c o u s t i c i m p a c t 主要频率集中在0H z ~40 0 0H z和a相同。从图 中可以看到, 有效信号的频率集中在0H z~20 0 0 H z, 而噪音信号集中在0H z ~40 0 0H z这两者有 重叠的部分是不能用带通滤波将其分开的。从图4 ( a) 中还可以看到, 直达声波的能量较弱, 而在后续 的数据中声波加强, 这主要是由于隧道内声波产生 多次反射相干加强的结果。 在实际生产中像图4( a) 这样的数据占到的比 例非常高, 并且声波能量的相干加强, 使得在后续资 料处理时有效信号的识别受到严重干扰, 带通滤波 也无用武之地, 这就产生了本文提到的问题, 探测距 离直接受到声波回响的影响。 1. 2. 4 实际中能探测到的距离 按照理论只要炸药用量足够大, 隧道埋深足够 深, 探测的距离应该较长, 像前面提到的几百米甚至 上公里。然而这种情况是一个理想状态, 根据现场 采集的数据统计, 几乎9 0%以上的数据在6 0m s后 都受到声波的影响( 偏移距2 0m) , 因此当声波干扰 大于有效信号时探测距离也将受到影响。 表1 速度与探测距离的关系 T a b . 1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v e l o c i t ya n d d e t e c t i o nd i s t a n c e 双程时间 /m s 围岩速度 /ms -1 不受声波干 扰的距离/m 最大不受声波 干扰的距离/m 6 01 0 0 01 23 0 6 01 5 0 01 84 5 6 02 0 0 02 46 0 6 02 5 0 03 07 5 6 03 0 0 03 69 0 6 03 5 0 04 21 0 5 6 04 0 0 04 81 2 0 按照设计的观测系统计算, 偏移距2 0m时, 声 波在传播2 0m的距离后就会被接收器接收到, 按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 4 0m/s计算, 在5 8 . 8 m s后声波就到达接收器并开始被接收器记录到, 这 也就是为什么图4与图5声波干扰出现在6 0m s附 近的原因。也就是说在5 8 . 8m s之前的数据完全没 有掺杂声波噪音影响。根据这个时间可以计算出不 同速度的围岩中的准确预报距离。如表1中的速度 和不受声波干扰的探测距离( 探测距离根据椭圆偏 移的保险公式计算距离=时间速度/5 [2 3-2 5], 这个 距离完全不受声波干扰; 最大不受干扰距离可按照 双程时间计算, 公式为距离=时间速度/2) 。 刘云祯[ 2]提出由于声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而岩 石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因此增加偏移距可以 使得有效信号长度增长, 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可行 性。然而由于震源药量的限制, 波能量的衰减, 增加 偏移距存在将有效能量损失在已开挖段的问题; 而 增加炸药用量会增加对已有支护的影响, 因此这是 一个矛盾体, 这就要求在现场根据情况安排合理的 偏移距和药量, 已达到最好的探测要求。 2 提高预报距离的方法 提高预报的距离需要从如下几项来控制 ( 1) 对药量( 能量) 控制。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震 源能量上, 一般较大的药量能增加探测的深度, 但过 大的能量又会对隧道造成破坏, 因此可以通过试验 来确定一个工区采用多少药量, 既可以满足探测深 度要求又不对隧道造成破坏。 ( 2) 控制观测系统。观测系统的科学布置可以 减少因为地震波在已开挖段传播的距离过长和能量 损失, 从而降低预报距离。也就是说最后一个炮点 离掌子面越近越好, 同时合适的偏移距能使得震源 产生能量不在已开挖段损失过多, 观测系统定义偏 移距2 0m, 在围岩较差的情况下可以减小这个距 离。另外控制偏移距还要同药量控制相结合, 因为 仪器对能量的响应有一定的范围, 较大的能量将使 得信号过大, 失真变形, 这时就要通过注意偏移距和 药量两个因素来控制采集到的有效信号长度。 ( 3) 炸药埋设深度。按照观测系统设置要求炸 药埋深为1 . 5m, 这个要求有两点原因,①保证炸药 在未松弛岩体激发, 因为隧道开挖后在隧道衬砌后 多少都存在一个松动带, 松动带对炸药的能量有吸 收作用, 而1 . 5m基本可以保证跨过松弛带, 从而 减少能量的损失;②对声波的控制, 炸药埋设深度越 深封堵效果越好, 这有利于减少震源能量转换为声 1322期 宁 刚 影响隧道超前预报探测距离的因素探讨 图4 仪器信号中不同信号和它的频谱 F i g . 4 D i f f e r e n t s i g n a l a n d i t ss p e c t r u m (a) 仪器原始信号; (b) 原始信号的频谱; (c) 是原始数据前6 0 m s的数据没有声波; (d) 是c相应的频谱;(e) 是原始数据6 0 m s后的数据有声波影响; (f)是e相对应的频谱 232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3 6卷 波。 ( 4) 充水和锚固剂封堵的影响。根据经验充水 可以保证炸药周围和基岩完全耦合, 锚固剂则不能, 因此充水激发的频率要较低, 而锚固剂封堵则激发 的频率较高, 充水对声波的压制较好, 而锚固剂封堵 对声波的压制较差, 不封堵则声波的压制最差。 ( 5) 声波的控制。除了上述第1、2点外, 其他两 点都是在控制声波对有效信号的影响, 并且影响探 测距离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目前最不好解决的问题, 就是声波叠加到有效信号中去。经过试验控制声波 还要注意检波器套管的安装、 固定等。 3 结论 影响超前预报探测距离的因素有震源的能量大 小、 地质情况、 以及声波等, 在实践中影响探测距离 的最大因素就是叠加到地震信号中的声波信号。要 提高探测距离可以通过控制炸药用量, 观测系统的 合理科学布置, 炸药合适埋设以及炮孔的完好封堵 等方法, 做好上述几个步骤控制好声波噪音, 从而提 高探测距离。 致谢 作者编写过程中得到韩永琦教高的大力支持和 帮助, 在这里表示感谢; 在此还要感谢生产实践当中 认真采集数据的物探所超前预报组成员。 参考文献 [1] 曾兆磺.隧道地震反射法超前预报.地球物理学报[J]. 1 9 9 4,3 7(7) 2 6 8-2 7 1. [2] 刘云祯.论隧道管波对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2 0 0 9,3 9(2) 7 6-7 9 [3] K L O S E,CHR I S T I AND. F u z z y r u l e b a s e de x p e r t s y s t e mf o rs h o r t r a n g es e i s m i cp r e d i c t i o n[J]. C o m p u t e r s a n dG e o s c i e n c e s,2 0 0 2,2 8(3) 3 7 8-3 8 6. [4] D I C KMANNT,S AN D E R B K.D r i v a g e c o n c u r r e n t t u n n e l s e i s m i cp r e d i c t i o n(T S P) r e s u l t sf r o m V e r e i n a n o r t ht u n n e lm e g a p r o j e c ta n dP i o r ap i l o tg a l l e r y[J]. G e o m e c h a n i c sA b s t r a c t s,1 9 9 7(2) 8 2. [5] S A T T E LG,S AN D E RB,AMB E R GF, e t a l . P r e d i c t i n ga h e a do ft h ef a c[J].G e o m e c h a n i c s A b s t r a c t s, 1 9 9 7(1) 2 6. [6] 刘云祯. T G P隧道地震波预报系统与技术[J].物探与 化探, 2 0 0 9,3 3(2) 1 7 0-1 7 7. [7] 沈鸿雁.反射波法隧道、 井巷地震超前预报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 0 0 6. [8] 白恒恒, 辛民高.浅谈长梁山隧道F 5断层的地质超前 预报[J].铁道工程学报, 2 0 0 0(1) 8 7-9 0. [9] 李忠, 刘秀峰, 黄成麟, 等.提高T S P 2 0 2超前预报系统 探测距离的技术措施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 2 0 0 3(3)4 7 2-4 7 5. [1 0]李忠. T S P-2 0 2探测系统在新倮纳隧道地质超前预 报中的应用研究[J].地质与勘探, 2 0 0 2,3 8(1)6 4. [1 1]汪琦, 李忠.新课纳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概率论的运用 [J].铁道建筑技术, 2 0 0 0(6) 3 5-3 7. [1 2]钟宏伟, 赵凌.我国隧道工程超前预报技术现状分析 [J].人民长江, 2 0 0 4,3 5(5) 1 5-1 7. [1 3]刘志刚, 刘秀峰. T S P( 隧道地震勘探) 在隧道隧洞超前 预报中的应用与发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3, 2 2(8)1 3 9 9-1 4 0 2. [1 4]刘秀峰, 李忠. T S P探测数据采集和处理中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 0 0 2,1 5(2) 1-5. [1 5]刘秀峰, 刘志刚. T S P解译及其功能扩展时应注意几个 问题的探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 0 0 3,1 6(1) 9 1 -9 4. [1 6]刘秀峰, 刘志刚.岩溶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研究[J].石家 庄铁道学院学报, 2 0 0 3,1 6(6) 7 1-7 3. [1 7]赵永贵.工程地球物理检测疑难问题研究进展[J].地 球物理学进展, 2 0 0 3,1 8(3) 3 6 8-3 6 9. [1 8]齐传生. T S P 2 0 2隧道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应用 [J].世界隧道, 1 9 9 9,2(1) 3 6-4 0. [1 9]史柏生. T S P 2 0 3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简介及其应用[J]. 铁道工程学报, 2 0 0 4,8 4(4) 2 7-3 0. [2 0]刘宝忠. T S P 2 0 3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在隧道施工中的应 用[J].山西建筑, 2 0 0 4,3 0(1 1) 1 5 5-1 5 6. [2 1]张景科, 堪文武. T S P 2 0 3地质超前预报原理及提高精 度的途径[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 0 0 4,1 0(3) 1 7 0-1 7 3. [2 2]肖书安,G. S A T T E.瑞士V e r e i n a隧道工程中的地质 超前预报测量[J].广东公路交通,1 9 9 8,4 5( 增刊) 1 1 5 -1 2 0. [2 3]沈鸿雁, 李庆春, 冯宏.隧道反射地震超前探测偏移成 像[J].煤炭学报, 2 0 0 9,3 4(3) 1 2-1 8. [2 4]沈鸿雁, 李庆春, 冯宏, 等.隧道反射波地震超前探测技 术研究[J].铁道学报, 2 0 0 8,3 0(6) 7 5-8 1. [2 5]沈鸿雁, 冯宏, 李庆春, 等.井巷掘进超前地震探测资料 处理方法技术系统研制与开发[C].西安 西安地图出 版社, 2 0 0 5. [2 6]AMB E R G ME A S UR I NGT E CHN I QU EL T D.O p e r a t i o n M a n u a l[M]. K u n m i n g(i n C h i n a) K u n m i n g S h a p eR e g a l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L t d2 0 0 3. [2 7]AMB E R G ME A S UR I NGT E CHN I QU EL T D. S o f t w a r e M a n u a l[M].K u n m i n g(i n C h i n a) K u n m i n g S h a p eR e g a l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L t d2 0 0 3. 3322期 宁 刚 影响隧道超前预报探测距离的因素探讨 [2 8]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协会.石油物探进修教材(2).实 用地震数据采集[M]. 1 9 8 2. [2 9]何樵登.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M].北京 地质出版社, 1 9 8 9. 犜 犺 犲犪 狀 犪 犾 狔 狊 犻 狊狅 狀犳 犪 犮 狋 狅 狉 狊 狋 狅犜 犛 犘犱 犲 狋 犲 犮 狋 犻 狅 狀狉 犪 狀 犵 犲狅 犳 狋 犺 犲 犾 犲 狀 犵 狋 犺 犻 狀狆 狉 狅 犱 狌 犮 狋 犻 狅 狀狆 狉 犪 犮 狋 犻 犮 犲 N I NGG a n g (G e o p h y s i c sD e p a r t m e n to fG a n s uE x p l o r a t i o nI n s t i t u t eo fF i r s tS u r v e ya n dD e s i g nI n s t i t u t eo f C h i n aR a i l w a y,L a n z h o u 7 3 0 0 0 0,C h i n a)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I n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i m p a c t f r o mt h e l e n g t ho f t h eg e o l o g i c a l f a c t o r s t h a t f o r e c a s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 t e s td a t a . T h e s e f a c t o r s i n c l u d e t h es i z eo f t h es o u r c eo f e n e r g y,c o l l e c t e do f t h es i g n a l l e n g t h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a n da c o u s t i cn o i s e o n t h e s i g n a l . T h e l a r g e r e n e r g yo f t h e s o u r c e c a nm a k e t h e s e i s m i cw a v e s p r e a d f a r t h e r,b u t t o om u c h e n e r g yc a ns u p p o r t d a m a g e,s o t h es o u r c eu s i n gt h ea p p r o p r i a t ed o s e i s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t h i s f a c t o r c a nb e r e s o l v e dt h r o u g h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t e s t;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f l u e n c eb ya f f e c t i n gt h e l e n g t ho f t h ed e t e c t i o nr a n g eo fd a t ac o l l e c t i o n . T h e f a c t o r sa r e b e y o n dt h ec o n t r o l o fo b j e c t i v e f a c t o r s,b u t a l s oa f f e c t t h ed e t e c t i o nr a n g e;a c o u s t i cn o i s e i s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b u t t h e m o s td i f f i c u l t t oc o n t r o l .W h e nt h ec o l l e c t e dd a t aa f t e rac e r t a i nt i m e,a d d e dt ot h ee f f e c t i v ea c o u s t i cw a v ef o r m i n gi n t e r f e r e n c e s,a d d e dt ot h ee f f e c t i v es i g n a lb a s e do ns o u n dw a v e so ft i m ec a nc a l c u l a t ef u l l yc r e d i b l ef o r e c a s t,a n o t h e ra c c o r d i n gt o s o u n dw a v e s f r o mt h en o i s ee n e r g yc a nc a l c u l a t en o tb e l i e v a b l e f o r e c a s to fp a r a g r a p h sa n dc o m p l e t e l yu n a b l e t ou s e t oe v a l u a t e t h e f o r e c a s tp a r a g r a p h s f o r e c a s t t op r o v i d e t h er e f e r e n c e . S u p p r e s sa c o u s t i ce n e r g yt h r o u g ht h ec o n t r o l c a n n o nh o l ed e p t ha n d i n c l i n a t i o n,b l a s th o l e t h es e a l i n gm e t h o d,r e c e i v e r i n s t a l l a t i o nm e t h o dt oi m p l e m e n t . I nt h ep r a c t i c eo fc o n t r o l a c o u s t i cn o i s e e n e r g y i sab a s i cw a yt o i m p r o v ed e t e c t i o nd i s t a n c e .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a d v a n c e dp r e d i c t i o no fd e t e c t i o nr a n g e;T S P;a c o u s t i cn o i s ec o n t r o l 432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3 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