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采地震井–地联合超前探测的试验研究.pdf
第 44 卷 第 6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4 No.6 2016 年 12 月 COAL GEOLOGY Key Project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nd of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CTEG2014ZD006 作者简介 覃思1981,男,湖南吉首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随采地震勘探研究工作. E-mailqinsi 引用格式 覃思. 随采地震井–地联合超前探测的试验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446148–151. QIN Si. Underground-surface combined seismic while mining advance detection[J]. Coal Geology seismic while mining; advance detection; underground–surface combination 煤炭采掘前对采空区一定要提前探明,否则有 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 然而在井下进行超前勘探时, 超前距离有限,对距离较远的异常构造勘探效果不 尽理想。若能用井下激发、地面接收的方式进行勘 探,超前距离会大大增加,勘探效果也更好[1],这 种勘探方式称为“井–地联合地震勘探”。 煤矿井下的采掘活动会激发出能量足够的震动 波,若能利用采掘活动激发的震动作为震源,探测 工作面内部或者掘进面前方一定区域内的地质构 造,则井下勘探可以摆脱放炮的安全隐患及对正常 采掘生产的影响。采用这种勘探方式,煤矿的采掘 活动可以成为地震勘探的“免费”震源,实现在采掘 的同时进行超前探测[2-9],这种勘探方式称为“随采 地震勘探”。 煤矿的采掘会引起上覆岩层的变化。对于放顶 式采煤,上覆岩层会塌陷,而对于老式的房柱式采 煤,上覆岩层由于应力改变会出现地震波速改变。 此外,地震波传播到巷道边界,会产生散射,形成 新的震源[1,10-13]。这为探测采空区、废弃巷道等地质 异常创造了条件。 若将随采地震勘探与井–地联合地 第 6 期 覃思 随采地震井–地联合超前探测的试验研究 149 震勘探结合在一起,在采掘机械附近布置参考地震 道,在地表合适区域布置地震检波器,就有望实现 煤矿地质构造的超前探测。此种技术构想的关键在 于,用采掘机械的震动做震源,震波穿透地层被接 收到后,其效果能否与放炮震源相比拟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陕北某煤矿进行了 井–地联合随采地震勘探试验。 1 勘探区概况及观测系统 勘探区位于陕北黄土塬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 带,地表地形为风沙草滩与丘陵沟壑。附近区域有 一口钻井,其岩心资料显示,该区表层是约 5 m 厚 的风积沙层,其下是 46 m 厚的黄土层,基岩面下是 约 9 m 厚的泥岩层及约 48 m 厚的砂岩层夹杂一层 1.3 m 厚的煤层。采掘目标煤层距离地表约 120 m。 在采煤工作面上方地表,顺切眼方向用地面地 震仪布置了一条测线,共 54 道,道间距 5 m 左右。 用 3 台可连续采集的节点式地震仪, 经 GPS 授时后, 3 号机布置在井下采煤机附近,1、2 号机布置在地 表,且将其中 2 道分别与测线第 2 道、第 48 道同穴 埋置。地表测点如图 1 所示。 井下采煤工作面的位置在地表测线下方, 如图 1 所示意。因采煤机工作时沿切眼来回运动,为采集 到源场信号,井下采煤机附近节点式地震仪的测点 必须跟随采煤机阶段性移动,因此无法在图 1 中给 出其确切的位置。 图 1 地表观测系统设计 Fig.1 Design of surface acquisition system 由于 3 台节点式地震仪自带时钟同步,故通过 地表两处同点埋设,能实现井下源场节点式地震仪 与地面常规地震仪所采数据的精确对时。 2 方法原理 掘进机震动信号是长时延信号,必须设法将其 转化为类似脉冲信号, 才能用其进行地震勘探。 此处 借鉴可控震源的滑动相关处理法对数据进行处理[2]。 可控震源扫描信号 st理论上具有这样的优良性质 d00 d00 s ts tt s ts tt 1 式中 δτ是单位冲击函数。 st被可控震源送入地下 后,遇到一系列反射界面,生成一系列反射波,这 些反射波混叠在一起被检波器记录下来。当用 st 与混叠的反射波信号相关,由式1,可知能将叠加 的多层反射波信号压缩成近脉冲信号,从而区分出 来自各反射层的反射波,如图 2 所示。 图 2 可控震源工作原理图 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Vibroseis 对于采煤机震动信号,由于其频率、相位、振 幅、延续长度均无法如可控震源扫描信号那样高度 可控,因而不具有式1的优良性质,直接应用相关 法一般只能得出各道与参考道的大致走时差,很难 观察到反射波。 一个信号若其频谱中存在频带较窄、幅度相对 很大的优势频率,其自相关结果会出现延续度较长 的振荡,这对提高相关结果的分辨率很不利,采掘 机械的震动信号就是如此。但是,采掘机械产生的 震动信号频带足够宽,这为我们应用相关法创造了 条件[2]。 设采掘机械的震动信号为 et,通过快速傅里 叶变换FFT将其变换至频域信号 E FFT e tE 2 将 Eω进行谱白化,获得频谱函数 E1ω 1 EEE 3 将 E1ω经快速逆傅里叶变换IFFT变换至时 域信号 e1t IFFT 1 1 Ee t 4 经过改造,e1t中各频率分量的强度相等,这 可使相关结果主峰的旁瓣衰减大大加快,能大大提 高相关结果的分辨能力。 15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4 卷 3 试验数据处理 数据分为 2 部分,第一部分为地面观测记录, 包括地面地震仪采集的54道数据及2台节点式地震 仪采集的 6 道数据;第二部分为 1 台节点式地震仪 在井下综采机附近采集的 3 道数据。图 3 是地表地 震仪所采集的部分数据截图,可观察到割煤机破煤 时有大能量输出。 图 3 地表地震仪所采部分数据 Fig.3 A part of data acquired by surface seismometer 图 4 是节点式地震仪 1 号机所采部分数据截图, 可观察到采煤机割煤与暂停割煤时的震动能量差异。 图 4 节点式地震仪地表所采部分数据 Fig.4 Surface data of node seismometer 由于井下采集点无法与地面采集点实时通讯, 二者实际上是独立采集的数据,为综合二者所采数 据进行分析,必须进行时间比对。 在设计观测系统时,节点地震仪 1 号机第 2 道 与地面地震仪第 48 道安置在同一位置、2 号机第 1 道与地面地震仪第 1 道安置在同一位置图 1。3 台 节点地震仪在工作前经 GPS 卫星授时,可保证时间 一致。两套仪器所采数据的时间比对可这样进行 选两套仪器的同穴道,取时长为 16 s 的地面地震仪 数据 A,取节点式地震仪中时段足够覆盖数据 A 的 数据 B,然后将二者进行滑动相关,若 a. 在某时移位置 T0上相关值取得最大; b. 相关值最大的前几个时移位置都在 T0附近。 则可以确信数据 A 的第 1 个样点与数据 B 的第 T01 个样点为同时刻采集的样点。 在获得两套数据的时间同步信息之后,通过滑 动相关求得相关剖面,就能获得类似于井下放炮、 地面接收的波至信息。本例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流程 是选取一个地表地震仪记录,计算出它相对于井 下参考道数据的时移量,然后自此时移量开始,截 取 15.5 s 的井下参考道数据,与 16 s 的地表地震仪 数据滑动相关,获得长度 501 ms 的剖面。图 5 是用 此法得到的相关后剖面。从图 5 可观察到P 波波 至同相轴右翼的能量衰减厉害,频率降低,说明出 射此处的地震波经过的地层可能存在破碎,导致经 过此区域的地震波能量被吸收得较厉害。 图 5 随采地震井–地联合勘探数据相关后剖面 1 Fig.5 Underground-surface combined SWM data1 after correlation 图 5 中能隐约看到横波能量,但由于震源位置 在测线中间,偏移距不够大,横波能量很不清晰。 选用采煤机位置移动到测线端头时的数据处理结果 图 6,则能更清晰地观察到横波能量。 图 6 随采地震井–地联合勘探数据相关后剖面 2 Fig.6 Underground-surface combined SWM data2 after cor- relation 4 与炸药震源的对比 为评估随采地震技术处理的剖面与放炮震源的 差异,需要对比在相同条件下两种不同震源采集到 第 6 期 覃思 随采地震井–地联合超前探测的试验研究 151 的数据。为此,利用同一煤矿的相邻采区某掘进巷 道煤层中放炮、 在地面布设 10 m 道距测线接收到的 透射波数据,如图 7 所示。为与图 6 比对,仅截取 记录的前 28 道,其展布范围为 270 m,与图 6 展布 范围 265 m 接近。 图 7 炸药震源井–地联合勘探数据 Fig.7 Underground-surface combined seismic data using explosive source 对比图 7 与图 6,可见纵波的波至均清晰可辨, 能量都较强,且横波能量团的可辨识程度接近。这 说明在采煤机附近布设检波器采集源场信号,与远 场信号相关,能获得拟地震放炮震源的记录。 另外,地表采用的地面地震仪,其连续记录长 度极限为 16 s, 若能全部更换为连续记录的地震仪, 增加参与相关的数据长度,相关结果会更好。 5 结 语 本次试验利用采煤机为震源,进行了随采地震 井–地联合超前探测的可行性研究。 试验与同一煤矿 井下放炮、地面接收的数据做了对比,对比结果显 示随采数据处理出的纵波波至与放炮记录同等清 晰可辨,能量都很强;随采数据处理出的横波能量 团的可辨识程度与放炮记录相近。 可见,在采煤机或者掘进机附近布设检波器采 集源场信号,与地表的远场信号相关,能获得类似 放炮震源的良好记录。 而以放炮震源进行井–地联合 勘探,能准确探测到采空区、废弃巷道的边界位置。 因此,此技术有望实现边采掘边探、井–地联合地震 超前探测。 参考文献 [1] 覃思,程建远,胡继武,等. 煤矿采空区及巷道的井地联合地 震超前勘探[J]. 煤炭学报,2015,403636‒639. QIN Si,CHENG Jianyuan,HU Jiwu,et al. Coal-seam-ground seismic for advance detection of goaf and roadway[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5,403636 639‒. [2] 覃思, 程建远. 煤矿井下随采地震反射波勘探试验研究[J]. 煤 炭科学技术,2015,431116‒119. QIN Si,CHENG Jianyu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while mining for underground coal mine reflection survey[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431116‒119. [3] 陆斌,程建远,胡继武,等.采煤机震源有效信号提取及初 步应用[J].煤炭学报,2013,38122202‒2207. LU Bin, CHENG Jianyuan, HU Jiwu, et al. Shearer source signal extraction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3,38122202‒2207. [4] 陆斌. 以掘进机为震源对煤矿断层进行超前探测[C]//中国 地球物理 2013第二十四分会场论文集,20131020‒ 1025. [5] LU B, CHENG J Y, HU J W, et al. Seismic features of vibration induced by mining machines and feasibility to be seismic sources[J]. 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20113 76‒85. [6] WESTMAN E C,HARAMY K Y,ROCK A D. Seismic to- mography for longwall stress analysis[C]// Proceeding 2nd North American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1996397‒403. [7] WESTMAN E C,HEASLEY K A,SWANSON P L,et al. A cor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tomography,seismic events and support pressure[C]//Proceeding 38th Rock Mechanics Sympo- sium Washington DC,2001319‒326. [8] ASHIDA Y. Seismic imaging ahead of a tunnel face with three component geophon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 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2001,386823‒831. [9] BUCHANAN D J, MASON I M, DAVIS R. The coal cutter as a seismic source in channel wave exploration[J]. IEEE Transac- 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1980, 184 318‒320. [10] LUO X, KING A, WERKEN van de M. Sensing roof conditions ahead of a longwall mining using the shearer as a seismic source[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 ing,2008,46417‒20. [11] KING A,LUO X. ology for tomographic imaging ahead of mining using the shearer as a seismic source[J]. Geophysics, 2009,742m1‒m8. [12] LUO X, KING A, WERKEN van de M. Tomographic imaging of rock conditions ahead of mining using the shearer as a seismic sourceA feasibility study[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09,47113671‒3678. [13] TAYLOR N, MERRIAM J, GENDZWILL D, et al. The mining machine as a seismic source for in-seam reflection mapping[J]. 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1949,201 1365‒1368. 责任编辑 聂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