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探区断陷洼槽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pdf
华北探区断陷洼槽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赵贤正 金凤鸣 王权 , 2 李欣 1 , 3 1 中国石 油华北 油田分 公司 ,河北省任丘市 0 6 2 5 5 2 ;2中国地 质大 学 北京 ,北京 1 0 0 0 8 3 ; 3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北京 1 0 0 0 8 3 摘要华北探区断陷石油地质条件、油气富集规律、勘探潜力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断陷洼槽区剩余油气资源丰 富,是深化勘探的重要方向,断陷洼槽区砂体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带类型、边界断层组合样式、坡折带类型、体系域类型 和沉积相类型等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流体动力、油气运移通道、储层临界注入物性、砂体封闭等因素的控制,油 气形成与富集主要受油气源、砂岩体、汇流通道等条件的控制, 断陷洼槽区还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优势和构造油气藏 与岩性油气藏的共生互补性特征。 关键词华北探区;断陷洼槽;油气藏;形成 ;分布 中图分类号T El l 2 . 3 文献标识码A 华北探区包括冀中坳陷、 二连盆地两大探区 , 它们 的共同特点是发育众多的断陷 ,每个断陷又发育多个 洼槽 , 每个洼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 洼槽 区长期有稳定的水体 , 既是主生油区 , 又发育规模较大 的扇三角洲 、 三角洲、 湖底扇等水下沉积砂体 , 储集物 性优于水上沉积砂体, 成藏条件配置良好 , 是断陷油气 勘探的重要方向。 1 断陷洼槽区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断陷洼槽区构造不发育,砂体的发育情况成为影 响油气成藏的关键。 研究表明, 断陷洼槽区沉积砂体的 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构造和沉积两大类5 种主要地质因素 的控制 表 1 ⋯。 等沉积体系; 缓坡一侧地形相对平缓 , 主要发育相对远 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深陷区受断陷洼槽的影响 , 一般 较窄 一般在 l 0 ~2 0 k m ,来 自陡缓两侧碎屑物质均 有可能到达湖盆中心 , 多形成湖底扇沉积 , 从而表现出 在不同类型构造带上砂体 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存在 着差异。 如反转型的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陡坡带 , 形成 了以牵引流为主的扇三角洲沉积 ;乌里雅斯太南洼槽 犁式断层陡坡带 , 地形坡度较陡, 碎屑物质沿断层下降 盘直接入湖 , 形成近岸水下扇沉积 ; 吉尔嘎朗图凹陷中 洼槽轻微翘倾缓坡带 , 坡度较缓 , 高部位物源具有较长 搬运距离, 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 洼槽强烈翘倾缓坡带, 坡度较陡 , 沉积物 由物源区直接 入湖 ,形成扇三角洲沉积 。 1 . 1 构造带类型控制沉积相 1 . 2 体系域类型控制沉积相 断陷洼槽区受边界断层控制 ,一般形成一侧为陡 坡、另一侧为缓坡 、中间部位为深 陷区的构造格局 ; 受 不同构造带类型的控制 , 形成不同沉积体系的砂体 。 陡 坡一侧地形高低悬殊 , 易形成近源的扇三角洲、 水下扇 不同类型体系域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体 ,体 系 域对沉积体系控制十分 明显。 在二连盆地 , 低位体系域 主要发育于湖盆演化早 中期的阿尔善组沉积时期 ,凹 陷周围断层活动强烈, 水体较浅 , 陡缓两岸均发育小型 第一作者简介赵贤正,男,博士,华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油气勘探研究与管理工作。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2 2 5 1 N o 2 2 0 0 8 . C h in a P e t r o le u m E x p l o r a t io n %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表 1二连盆地控制砂体分布主要因素 T a b l e 1 Ma j o r f a c t o r s c o n t r o l l i n g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a n d b o d i e s i n E r l ia n B a s i n 主控 因素 控制类型 沉积相类型及砂体特征 反转型陡坡带 扇 三角洲 陡坡带 犁式断 层陡坡带 近岸水下扇 构 轻微翘倾缓坡带 辫状 河三角洲 构造 带类型 缓坡带 沉积相 强烈翘倾缓坡带 扇 三角洲 箕状洼槽带 湖底扇 造 洼槽带 双断长轴入湖区 辫状河三角洲 陡坡 带 断 层面产状 扇三角洲 、近岸水下扇 沉 积相 因 缓坡 带 断 层组 合 扇三角洲 、湖底扇 边界断层组合样式 断裂坡 折带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 、湖底扇相 构造坡 折带 素 褶皱坡折带 湖底扇相 坡折带 类型 沉积 亚 相 沉积坡 折带 扇三 角洲前缘相 侵 蚀坡折 带 湖底扇相 陡坡带 扇 三角洲 、近 岸水下扇 高位体系域 洼槽带 湖底扇 缓坡带 辫状 河三角洲、扇 三角洲 沉 陡坡带 扇 三角洲、近 岸水下扇 积 体 系域类型 湖侵 体系域 洼槽 带 沉积相 湖泊体 系 深湖一 半深湖泥岩 缓坡 带 扇三角洲 、近岸水下扇 因 陡坡 带 扇三 角洲 素 低位体系域 洼槽带 湖泊体 系 半深湖一浅湖 泥岩 缓坡带 扇三 角洲 沉积相类型 砂体类型 砂体形态、沉积构造、沉积韵律、厚度及岩性特征 粗碎屑的扇三角洲砂体 , 洼槽带以浅湖泥岩沉积为主; 湖侵体系域湖区向外扩展, 水体迅速加深 , 砂体沉积欠 发育, 陡坡带多发育小型水下扇沉积 , 缓坡带多形成小 型扇三角洲沉积 ,洼槽区发育深湖一半深湖暗色泥岩 夹白云质泥岩; 高位体系域盆地仍持续下沉, 但物源作 用增强, 盆地边缘坡度变缓 , 陡坡发育近岸水下扇或扇 三角洲沉积,缓坡发育大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或扇三角 , r 中国石油勘探 2 0 0 8 年第2 期2 洲沉积。 1 . 3 边界断层样式控制沉积相 边界断层的产状控制古水系, 在陡坡带边界断层凹 槽部位一般是山间河流进入湖盆的入口处, 形成扇三角 洲或近岸水下扇沉积 ; 缓坡带雁列式断层衔接处,断层 上升幅度较小,多形成洼地,是水流注入湖盆的通道,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在下降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底扇沉积。 | 4 波瓤带类蛩控裁漉豫照掘 不同的坡折带类型控制不同的砂体类型及其分布 形态。吉尔嘎朗图凹陷中洼槽林5井附近受断裂坡折带 控制形成了具上倾尖灭特征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 ,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太2l井附近受断裂坡折带控制 形成了呈透镜状的湖底扇砂体,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 槽太l7井附近受褶皱坡折带及不整合面控制形成了具 有上倾剥蚀尖灭特征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_ 2 】,吉尔嘎朗 图凹陷中洼槽吉36井附近受沉积坡折带控制形成了呈 透镜状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 太参1X附近受侵蚀坡折带控制形成了具上倾尖灭特征 的湖底扇砂体。 ‘ 5沉积祖类型控 裁谤棒抽证 二连盆地断陷洼槽区不 同沉积相类型具有不同的 砂体特征。扇三角i 9 -II N主要分布于湖盆陡坡,平面形 态呈扇状、舌形,面积为30 ~ 50kin 。 ,剖面形态呈楔 状、透镜状,有利相带是扇三角洲前缘,以砂砾岩和 含砾砂岩为主,分选差 一 中,最佳储层是辫状水道,单 层厚度为3 ~ 8m ,砂岩孔隙度为10% ~ 20%,渗透率为 通道 10 ~ 30mD ;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分布于湖盆缓坡,平 面形态呈朵状,面积为4 0 ~ 80km 。 ,剖面形态呈帚状 前积,有利相带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含砾砂岩为 主,分选中 一 好,最佳储层是分流水道,单层厚度为 2 ~ 5m ,砂岩孔隙度为l 5% ~ 25%,渗透率为30 ~ 60roD ;近 岸水下扇相主要分布于湖盆陡岸,平面形态 呈扇形,剖面形态呈楔状,面积为20 ~ 30kin 。 ,有利 相带是扇中,以砾岩和砂砾岩为主,分选差,最佳储 层是扇中水道,单层厚度为5 ~ 10m ,砂岩孔隙度为 8% ~ 10%,渗透率小于10mD ;湖底扇相主要分布于洼 槽区,平面形态呈朵状、舌形,面积为10 ~ 20km 。 ,剖 面形态呈丘状、下切充填状,有利相带是内扇、中扇, 以砾岩、砂砾岩为主,分选差,最佳储层是主沟道、辫 状沟道,单层厚度为5 ~ 15m ,砂岩孔隙度小于15%, 渗透率小于10r oD 。 2断陷洼槽区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 断陷洼槽区缺乏有利的正向构造带,同时又是砂 体欠发育区,但正因为如此,它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主 要区域。研究表明,断陷洼槽区岩性 圈闭能否成藏的关 键因素是流体动力、油气运移通道、储层临界注入物 性、砂体封闭等f ] ’ 图1。 盖层封闭 煎墼壁薹. 断层封闭性弱 穷 有娥烃嚣岩 图1二连盆地岩性地层圈闭 “ 四元成藏 ” 示意图 Fig.1Sketchmapshowingthefour elem enthydr ocarbonaccum ulationinthelithologic andstratigr aphi ctr aps of Erl ianBasin 27旃筇动力 因素 壶裳 辱 力减弱的方向’在相对低势区的圈闭中聚集 .。鬯学学粤 区 墼 为丐 簋 登 娈曼皇 妻置尊曼宅 笋东 2 .2油专运移通道因素 油气垂向运移不明显 ,主要依靠浮力和水动力差,以 一 一 一一⋯ 孔隙型运移、顺层运移和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 ,平面断陷洼槽区具有储集砂体输导层 、断层和不整合 3 No2 2008Ch inaPetr oleumExplor a t ion、 沁 罗一 等 盖 翩 桃 躲 拌 、 条 闭 封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面等多种运移通道和组合方式。 其 中, 在构造中低部位 透镜状湖底扇,运移通道主要是其 自身输导层及沟通 烃源岩与砂体的小型断层 ;构造 中高部位砂体圈闭或 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砂体圈闭,油气可以沿着高孔渗 砂体顺层运移 ,然后在砂体尖灭处沿着小型断层纵向 运移 ,最后沿着区域不整合面向高部位运移【 4 】 。 2 . 3 储层临界注入物性因素 通过对断陷洼槽区已经发现油层、 水层的分析 , 含 油层存在一个物性下限 ,不同的沉积砂体类型存在不 同临界物性。巴音都兰凹陷阿四段储层多以扇三角洲 前缘砂体为主, 处于次生孔隙发育带 , 砂体含油孔隙度 临界值为 l 1 %,渗透率临界值为 3 mD。鸟里雅斯太凹 陷腾一段湖底扇砂砾体含油孔隙度临界值为6 %, 渗透 率临界值为 0 。 5 mD。 2 . 4砂体封闭因素 泥岩的排替压力是变化的,不同层段的排替压力 不同 , 其封闭性能也就不同; 泥岩盖层物性封闭形成时 期为泥岩排替压力大于0 . 5 MP a 所对应的地 质时期。 泥 岩盖层物性封闭能力形成时期只有早于或同期于烃源 岩大量排烃时期 ,盖层才对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具有封 闭能力。 ’ 3 断陷洼槽区油气富集的主要条件 二连盆地发育 5 O多个 凹陷, 钻探证实,有2 O 个凹 陷具有生油条件。在 l O 个凹陷获得工业油气流 ,其中 只有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 、 鸟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 吉 尔嘎朗图凹陷中洼槽和赛汉塔拉凹陷中洼槽已经证实 岩性油气藏比较发育,勘探发现 了规模石油储量【 】 。 另外, 断陷洼槽区油气藏还主要形成于 自生 自储层系, 而不是所有的层系同时富集。冀中坳陷也不是所有的 洼槽区都能形成规模油气富集 。 通过 已发现油气藏的研究分析 ,影响断陷洼槽区 油气藏富集程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丰富的油源、优质 的砂岩体和 良好的汇流通道 表 2 ,缺少其中任何一 个条件 , 都形成不了岩性油气藏的富 。 3 . 1 丰富的油源 二连盆地能够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的断陷洼槽的 基本油源条件是 发育阿尔善组、 腾一段两套成熟烃源 岩,干酪根类型多为 Ⅱ。 、Ⅱ 型,以 Ⅱ 型为主,有机 碳含量为 l 。 O 9 %~3 。 4 8 % ,一般大于 1 . 5 o / o ; 总烃含量 为3 8 2 ~9 9 2 mg / k g, 一般大于4 5 0 mg / k g , 生油潜量 为2 。 3 8 ~l l 。 7 2 k g / t 。洼槽有效烃源岩厚度多在4 0 0 ~ 1 2 0 0 m,生油量为 3 ~8 . 5 1 0 t ,远景石油资源量 一 般要大于 5 0 0 01 0 %, 资源丰度在 1 2 . 5 ~2 2 . 6 1 0 4 t / k m 以上。以形成有效烃源岩与储层接触关系密 切的 自生 自储为主, 主要存在3 种接触关系一是有效 烃源岩与储层间互式接触;二是有效烃源岩与砂体包 裹式接触 ; 三是有效烃源岩与砂体指状交互式接触。 在 冀中探区,生油强度大于 1 0 01 0 4 t / k m 、资源丰度 表 2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 “ 主元富集”特征 Ta b l e 2 Th e pr i n c i p l e e l e me n t e n r i c h me n t f e a t u r e s o f l i t h ol o gi c a n d s t r a t igr a ph i c oi l r e s e r v oi r s in E r l i a n B a s i n 控制因素 控制要素 富集 条件 实 例 两套有效烃源岩 生烃时期早 母 质类型好 、有机 质丰 度高 厚度大、面积广、 丰富的油源 生油量巨大 烃源岩 与储层接触关 系 频繁 间互式 包裹式、指状交互式 巴音都兰 凹陷南洼槽 乌里雅斯太 凹陷南洼槽 砂体规模大 单 一 大规模圈闭、多个小型圈闭叠合连片 吉尔嘎朗图凹陷中洼槽 赛汉塔拉凹陷赛中洼槽 优 质的砂岩 体 有利 的储集 相类型 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湖底扇 良好的储层 砂体类型好 、处于有利相带区 次生孔 隙发育 指状砂体汇流通道 油气沿砂层内高孔渗带作顺层侧向汇流运移 巴音都兰凹陷宝力格油藏 良好的汇流通道 断层汇流通道 油气沿断层作垂 向汇流运移 吉尔嘎朗图 凹陷宝饶内带 , r 中国石油勘探 2 0 0 8 年第2 期4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vq 25 104t/ki n 。的洼槽是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的主 地层圈闭那样需要相 当的构造运动条件。 bX o 4 j2礴气近潭运移 3 72优顷龟 勺 砂岩休 断陷洼槽区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富集的砂体条件包 括①砂体规模大,主要表现为单个砂体面积较大或多 个小砂体叠合连片。②处于有利的储集相带。统计的28 个岩性油气藏中,储集相带为扇三角洲的有12个,辫 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有7个,湖底扇的有7个 ,其余2个 为水下扇。其中发现石油储量达1000 104t以上的有 3个 ,为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500 ~ 1000 10 4 -{ 的有2个,均为湖底扇;300 ~ 500 10 。t的有 6个,分别为扇三角洲前缘 、辫状河三角洲前 缘、湖底扇和近岸水下扇。③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巴 音都兰凹陷阿四段扇三角洲储层深度在1000 ~ 1500m 之间,处于次生孔隙发育带,巴38、巴4 2和巴4 8 - l 等3 口井试油产量均在50In ’以上 。 3 .3良好的汇流通道 断陷洼槽区形成岩性油气藏富集还需要具备汇流 通道。汇流通道具有极强的输导油气能力,优 于 一 般 的优势运移通道,位于汇流通道附近或内部且与其沟 通的岩性圈闭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如巴9井区和 巴10井区阿四段砂体厚度大、孔渗高,横向延伸距离 远,成为油气侧 向汇流通道,形成油气富集。宝饶内 带发育的二级断层沟通了阿尔善组和腾 一 下段两套烃 源岩,形成断层垂 向汇流通道,使得下部充足的油气 沿着断层垂向汇流运移,在腾 一 段储集砂体中油气大 量富集。 4 断陷洼槽区岩 -性油气藏形成优势 断陷洼槽区不利于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却具有岩 性油气藏的形成优势,具体表现在洼槽区具有岩性圈 闭早期形成、油气近源运移 、烃类早期充注、油气保存 条件好的优势,断陷洼槽区岩性油气藏具有多构造部 位、多体系域类型、多种流体动力场中形成规模油气藏 的优势[ ⋯ 。 4 .1岩性匿闭早期形成 在地层埋藏早期,只要泥岩地层中夹持渗透性好 的砂岩体,就可以形成岩性圈闭。所以岩性圈闭通过单 纯的沉积作用或成岩作用早期形成,不像构造圉闭或 断陷洼槽地层沉积相带窄,生油层中往往沉积席状 或透镜状储层,在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力差和浮 力作用 下,油气经初次运移就可以进入生油岩内砂岩体或邻接 的砂岩体直接聚集成藏,具有短距离近源运移优势 。 4 .3烃类 早期充注 断陷洼槽区岩性圈闭 一 般直接与烃源岩接触,当 烃源岩达到生烃门限后 ,生成的油气只需经过初次运 移就可以进入砂体, 一 部分砂岩圈闭就开始成藏;而构 造圈闭由于需要依附 一 定的构造运动,往往与烃 源层 有 一 定的垂向和侧向距离,烃 源岩排出的油气需经过 较长的二次运移才能成藏 ,运移速度的快慢和效率的 高低还要受输导系统、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 制约。所以,相对于构造油气藏,岩性圈闭成藏具有烃 类早期充注的优势。如在吉尔嘎朗图凹陷中洼槽 ,根据 包裹体测定,林5岩性油藏的油气充注期早干吉46构 造油藏图2、图3。 图2吉尔嘎朗图凹陷林5井、吉4 6井油藏剖面图 Fig.2 Res ervoirprofi lesof L in 一 5w ellandJi 一 46wel l 4 .4赫气傈存条件好 构造活动强烈是断陷的主要特征,受到后期构造 运动的影响,许多构造油气藏会受到破坏,造成油气的 散失。作为岩性圈闭发育的断陷洼槽区 ,是构造活动破 坏程度最弱的部位,常常有浊积扇或大型三角洲前缘 等各类扇体的发育,形成不同类型的砂体。这些砂体 一 旦有油气注入,就可能形成单独的油气藏。构造活动对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 4 0 1 3 0 1 2 0 l 1 0 1 0 0 9 0 B 0 ⋯ 地质年龄 Ma I I 峰 I 竺 I . 1 4 0 1 3 5 1 3 1 1 2 5 1 1 2 9 7 地质年代 图3吉尔嘎朗图凹陷林 5 井、吉 4 6井油藏包裹体测年图 F i g. 3 Re s e r v o i r i nc l u s i o n s d a t i n g ma p o f L i n一5 we l l a n d J i -4 6 w e l l i n J i e r ga l a n g t u s a g 岩性油气藏的改造往往只是改变它的翘倾产状 ,导致 砂体内部油水界面的变化 , 较少使整个圈闭遭受破坏, 因此岩性油气藏具有保存条件好的优势。 构造油气藏一般发育在相对构造高部位且大多处 于成藏以来长期继承性 的低能量区。岩性油气藏的流 体动力条件相对要复杂一些 ,成藏期岩性圈闭处于低 能量区, 由于不同类型的压力系统形成及演化的差异, 造成在现今的低能量区和高能量区均有岩性油气藏分 布。 二连盆地岩性油气藏既形成于低压区, 也形成于静 压区;既形成于低油势区,也形成于高油势区。 4 . 6 多构造部位成藏 与构造油气藏相比 ,岩性油气藏分布的构造部位 更宽。 构造油气藏多形成于陡坡带 、 缓坡带和中央隆起 带的高部位 ; 而岩性油气藏无论是陡坡带、 缓坡带 、中 央隆起带的高部位还是低部位 ,无论是正 向构造区还 是负向构造区,都可以依赖油气的初次运移或通过砂 体、 断层和不整合进行的二次运移 , 形成数量众多的岩 性油气藏 ,具有多构造部位分布优势 图4 。 4 . 7 多种体系域成藏 断陷受构造运动影响明显, 湖平面升降频繁 , 具有 中国石油勘探 2 0 0 B 年第2 期6 0上倾尖灭■闭 0透镜体一闭 0地层超覆一闭 ④地层不整合一闭 0断层岩性一闭 0构造 岩性 一闭 图4断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模式图 F i g. 4 Th e h y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p a t t e rn o f s a g s i n f a u l t d e pr e s s i o n s 多旋回、 多沉积层序的特点 , 其洼槽区无论是低位体系 域还是高位体系域均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富集。 对于以单旋 回沉积为主的小型断陷湖盆,如巴音 都兰南洼槽、 乌里雅斯太南洼槽 , 低位体系域沉积多表 现为 “ 填平补齐”性质, 储层物性差, 缺乏有效的烃源 层, 不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而高位体系域常形成扇 三角洲、 湖底扇等沉积体系, 砂体发育 , 具有 良好的储 集能力。 纵向上, 砂体紧邻湖侵体系域形成的泥岩集 中 段, 油气供给条件优越 , 上覆湖侵体 系域 或高位体系 域湖泛泥岩 ,封盖条件好,组成理想的生储盖组合, 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对于多旋 回沉积为主的相对大型断陷湖盆,如阿 南凹陷, 其湖盆形成早期, 在凹陷边缘地区发育低位体 系域沉积砂体 ,而在凹陷的沉积中心往往侧变为大面 积烃源岩分布 , 从而形成旁生侧储的组合;同时 , 其上 部湖侵体系域的广泛分布 , 既进一步丰富 了油源条件 , 又提供了区域性盖层,形成上生下储成藏组合。因此, 其低位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均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 成。如哈 4 6 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腾一段高 位体系域 , 而哈3 6 、 哈 l 9 和哈3 9 地层油气藏主要分布 在阿尔善组低位体系域。 4 . 8 断陷洼槽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分 布 华北探区发育了众多的断陷 ,每个 凹陷又发育了 多个断陷洼槽,每个洼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 系统。 洼槽区长期有稳定水体 , 发育规模较大的扇三角 洲、 三角洲 、 湖底扇等水下沉积砂体, 储集物性优于水 上沉积砂体 ; 洼槽区又是主力生油区, 主成湖期砂体与 生油岩直接接触, 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特别是断陷洼 ∞ 如 ∞ ∞ ∞ 加 m O 一 一 哥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槽区虽然构造 圈闭不发育,但普遍广泛发育规模较大 的鼻状构造 , 为规模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构 造背景, 具有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的优势。 在面积只有 3 0 0 ~5 0 0 k m 的巴音都兰南洼槽、 乌里雅斯太南洼槽、 留 西洼槽、吉尔嘎朗图中洼槽等均发现了 3 0 0 0 ~5 0 0 0 1 0 4 t 级的规模岩性油气藏石油储量【 。 5 断陷洼槽区 “ 共生互补性” 油气藏形成 与分布特征 “ 油源”是所有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断陷洼槽区各 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均受生油洼槽的控制 ,形成于 生油洼槽周边的各种构造带、 各类储集体内, 这是它们 的共性 。 其区别在于圈闭的控制要素不同, 构造圈闭主 要受构造因素的控制 , 岩性 圈闭主要受沉积相带、 砂体 等地层因素的控制。 正是这种同一性和差异性 , 造成了 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在形成与分布上的 “ 共生互 补性”特征。 5 . 1 岩性油气藏与构造油气藏的共生性 5 . 1 . 1 成藏区带中共生 无论是构造油气藏 , 还是岩性油 气藏 , 它们的形 成都受断陷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控制。 构造油气藏发 育的富油 凹陷 , 岩性油气藏 同样发育;构造油气藏发 育的有利区带 , 岩性油气藏也 同样 发育 , 它们大都富 集在生油洼槽周边 的有利构造区。 饶阳凹陷在冀中坳 陷各 凹陷中油气资源量最大 , 资源丰度最高 ,目前所 发现的构造 油气藏储量规模最大 , 同样所发现的岩性 油气藏也最 多 图 5 ;留西一 大王庄构造油气藏发 现较多 , 为油气富集区 , 同样在该区又发现了规模富 菪 一 一 基 憾 簧 曩 蜜 黛I 1 9 一 1 5 I9si_840 ’ii1l2l87 iiis iif ijl’_ 篮 譬 ’ 八里大 王高阳河同河同●县冒北留楚冒西任丘南马杨武 庄 庄 西 庄 寨 图 5饶阳凹陷各区带古近系一新近系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布图 Fi g. 5 Ma p s ho wi n g t he d i s t ribu tio n o f t he p r o v e n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r v e s i n t h e Pa l e o g e n e -Ne o g e n e i n e a c h z o ne o f Ra o y a n g s a g 集 的大王庄及留西岩性油 气藏 。 统计表 明, 断 陷洼槽 区岩性油气藏与构造油气藏在成藏区带中的共生比例 为 0 . 7 ~1 . 4 。 5 . 1 . 2 含油层系中共生 构造油气藏与岩性油气藏都富集在烃源层内或靠 近烃源层的储层内,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含油 层位基本一致 图 6 。留西一大王庄沙三段和东营组 油气最富集,所发现的构造油气藏多集 中于这两套成 藏组合 ,同样所发现的留西一大王庄岩性油气藏也位 于此成藏组 】 。 统计表明, 断陷洼槽区岩性油气藏与 构造油气藏在含油层系中的共生比例为 0 . 7 ~1 . 5 。 菪 一 一 基 憾 簧 曩 蜜 黛 I N E d E s 。 E E 潜 山 图 6饶阳凹陷各层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布图 Fi g. 6 Ma p s h o wi n g t h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p r o v e n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r v e s i n a l l s e r i e s o f s t r a t a o f Ra o y a ng s a g 5 . 2 岩性油气藏与构造油气藏的互补性 5 . 2 . 1同一区带不 同的构造部位上互补 构造油气藏主要富集在正 向构造带的高部位;岩 性油气藏则主要形成于正 向构造带的中低部位、斜坡 带 特别是斜坡坡折带 、 洼槽区。 这是因为在构造高 部位 ,构造作用强烈,断层多,构造 圈闭发育,有利 于形成构造油气藏;而在构造翼部 、 斜坡带、洼槽区, 构造作用相对较弱,断层和构造 圈闭不发育,但它们 是沉积作用相对较强的区域 ,通常是 湖岸线变迁带 岩性变化带 和各种砂体的发育带 , 有利于形成岩性 圈闭。两者在不同的构造部位、不同的构造发育程度 上互补【 。 5 . 2 . 2同一沉积体 系不同的沉积相带上互补 砂岩发育区以形成构造油气藏为主, 配合断层, 往 往形成 “ 牙刷状”断块油气藏, 如饶南地 区、 杨武寨构 造带 ,砂岩百分比高达 6 0 %以上,目前所发现的楚 1 7 油气藏 、 强 2 油气藏等均为 “ 牙刷状”断块油气藏; 而 7 N o 2 2 0 0 8 C h in a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m io n 、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砂岩欠发育区贝 IJ 以发育岩性油气藏为主,如饶阳中部 肃宁地区,砂岩百分比小于 3 0 %,砂层单层厚度小于 5 m,一般为 2 ~3 m,所发现的油气藏大多为受砂体控 制的岩性油气藏。 5 . 2 . 3同一舍 油 气 系统不 同的 油势 中互补 油气总是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聚集成藏。但 根据冀中、二连断陷洼槽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同 一 含油气系统中,岩性油气藏多在高势区形成并具有 高压特征 ,油藏压力系数多在 1 . 0 以上 ;构造油气藏 多具有正常压力甚至低压特征 , 油藏压力系数多在 1 . 0 以下, 两者在高油势与低油势之间具有互补性。 这是 因为,岩性圈闭虽然多形成于负向构造带和正向构造 带的翼部等高势区,但它不受构造作用的破坏或破坏 程度低 ,具有更强的封闭能力;同时,岩性圈闭具有 近油源优势 ,在高势区仍然能够成藏,并具有较高的 油气藏压力。 6 结论 1 断陷洼槽区沉积砂体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5 种 地质因素的控制, 分别是构造带类型、 边界断层组合样 式 、坡折带类型、体系域类型和沉积相类型等。 2 断陷洼槽区岩性 圈闭能否成藏的关键因素是 流体动力、 油气运移通道、 储层临界注入物性和砂体封 闭等。 3 断陷洼槽区油气藏形成富集的主要条件是丰 富的油源、优质的砂岩体和 良好的汇流通道。 4 断陷洼槽区具有岩性 圈闭早期形成、 油气近源 运移 、 烃类早期充注、 保存条件好的优势, 断陷洼槽区 岩性油气藏具有多构造部位、 多体系域类型、 多种流体 动力场中形成规模油气藏的优势。 5 断陷洼槽区岩性油气藏与构造油气藏具有成 , r 中国石油勘探 2 0 0 8 年第2 期8 藏区带中共生、 含油层系中共生, 以及同一区带不同的 构造部位上互补、同一沉积体系不同的沉积相带上互 补 、同一含油气系统不 同的油势中互补的 “ 共生互补 性”特征。 参考文献 【 1 】赵贤正,金凤鸣,刘震,等.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 “ 多 元控砂一四元成藏一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 I “ 多元控砂”机理【 J 】 - 岩性油气藏,2 0 0 7 , 1 9 2 9 ~1 5 . 【 2 】易士成,王元杰,钱铮.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 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J 】 . 石油学报,2 0 0 6 , 2 7 3 2 7 ~3 1 . 【 3 】金凤鸣 ,赵贤正 ,邹伟宏,等.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 “ 多元控砂一四元成藏一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 Ⅱ “ 四元成岩”机理【 J 】 . 岩性油气藏,2 0 0 7 , 1 9 3 2 3 ~2 7 . 【 4 】张以明,刘震,邹伟宏,等. 二连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分析【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0 4 , 9 3 6 ~1 6 . 【 5 】李正文,殷宏平,常亮,等.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隐蔽 油藏勘探【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2 , 7 2 1 4 ~3 0 . 【 6 】降栓奇,司继伟,赵安军,等.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 岩性油藏勘探【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0 4 , 9 3 4 6 ~5 3 . 【 7 】张久强,吕亚辉,李林波,等.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赛 中洼槽岩性油藏勘探【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0 4 , 9 3 5 4 -5 7 . 【 8 】王权,刘震,赵贤正,等.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 “ 多元 控砂一四元成藏一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 Ⅲ地一一 “ 主元富集”机理【 J 】 . 岩性油气藏,2 0 0 7 , 1 9 4 1 3 ~1 9 . 【 9 】杜金虎,易士成,雷怀玉,等. 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形 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0 4 , 9 3 1 ~5 . 【 1 0 】赵贤正,卢学军,王权. 华北油田地层一岩性油藏勘探发 现与启示【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 0 0 7 , 2 8 5 5 9 7 ~6 0 4 . 【 1 1 】金凤鸣,张锐锋, 田建章,等.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沙 三段岩性油藏勘探思路【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0 4 , 9 3 6 2~6 7. 【 1 2 】杜金虎,易士成, 卢学军,等. 试论富油气凹陷油气分布 的 “ 互补性”特征【 J 】 . 中国石油勘探,2 0 0 4 , 9 1 1 7 ~2 2 .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