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服务业时代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pdf
2 0 1 1年第 3 9卷第 1 0期 石 油机械 CHI NA P ET ROL EUM MACHI NERY ●技 术 讨 论 制造 服 务 业 时代 石 油装 备 制 造 业 发 展 对 策 研 究 李 狄 楠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分公 司 摘要 阐述 了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过程 、内涵及特征。通过对国 内外制造服务 业经典 案例 进行分析可知,发展现代制造业最重要 的环 节不在于制造产 品,而在于制造价值,价值来 自于服 务 ,服务化 已成为 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论述 了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 为现代制造服务 业的基础和优势 ,最后提 出4个发展建议培育核 心技术服务化,积极探 索业务协同化模式,加 快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开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专项研 究。 关键词 现代制造服务业 石油装备 制造业 发展对策 建议 0 引 言 纵观世界各 国的发展历程 ,一个基本规律是 , 进入工业化 中后期 ,服务业 的发展 日益成为经济增 长 的主要动力 ,经济 主体从工业 逐渐转变 为服务 业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u 对工业化 社会 后半期将产生的社会结构特征进行 了描述 ,从经济 方面来说 ,其标 志是 由商 品生产 经济变为服 务经 济 ;从职业方面来说 ,专业和技术处于优先地 位 ; 在决策方面 ,是创造新 的知识技术。中国社会当前 的发展不但呈现了贝尔理论的 3个重要特征 ,而且 制造业开始从单一的产品提供转变为综合 的个性化 服务 ,中国已迎来现代制造 服务业 时代 。未来 的 3 O年 ,中国服务将取代 中国制造 ,成为 中国经 济 增长的主要引擎。新时期新 时代 ,新机遇新挑 战, 石油装备制造业如何应对 ,如何运用服务增值战略 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服务化带动装备制造业有效发 展 ,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1 现代 制造 服务业 的 内涵及 特征 从 2 O世纪中后期开始 ,西方发达 国家 的经济 结构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 ,即形 成 了贝尔所说的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变l 1 j 。 为了追求不断 的价值增 值 ,西方 国家将 附加值很 低 、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制造环节大规模外移到发展 中国家 ,而制造环节的上游和下游 的服务制造部分 如研发 、咨询和物流等 ,正是价值链上重要的增长 环节 ,制造服务业应运而生 。 当前 ,我 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向中后期推进 的 阶段 ,振兴我 国装备制造业 ,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国 际竞争力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必然结果。 1 . 1 现代制造服务业内涵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围绕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各 种业务开展 的专业服务活动总称 ,其服务的主体或 客体之一是制 造企业 。它 是基于制造 的服务和 面向服务的制造 ,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 的新产业形 态 ,并且融合了互联 网、通信和计算机等信息化手 段和现代管理 的思 想与方法_ 3 J ,借助于信息 化平 台将服务向业务链 的前端和后端延伸 ,快速获得客 户反馈信息 。例如 ,系统设备现代化改造、系统设 备远程监测 、维护与故障诊断 ,围绕生产制造和加 工装配开展 的设备成套 、工程总承包、节约客户资 源的备件配件供应 、产品再制造 、物流服务 、人员 选聘与培训 、管理咨询 、金融支持和市场营销等 , 均属于现代制造服务业 的范畴。制造服务业不是制 造业 的简单延伸 ,而是 向服务增值延伸 ,其发展趋 势是制造服务业的产业化 ,也是制造业迈 向高端的 重要标 志 。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另一个名称 为服务型制造 , 是 指制造 业企 业 由单 纯提供 物 品或 物品 与附加 服务 向物品一 服务包转变 ,即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 是业 务 流程外 包 ,包括 物 品 、服务 、支持 、 自我服 务 和 知识 ,并 且 服 务 在 整 个“ 包 ” 中居 主 导 地 位 ,是 增加 值 的主要 来 源 ,更 是效 率 型 经 济 的 集 中体 现 。 石 油机械 2 0 1 1年第 3 9卷第 1 0期 服务型制造有 2层含义 一是投入服务化 , . 即生产 并不等于制造 ,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 2部分 ,服务 要 素在制造 业 的全部 投 入 中 占有 的 比例越 来 越 大 ; 二是 业务 服务化 ,也 可称为产 出服务 化 ,即服务 产 品在制造业 的全 部 产 出 中 占据越 来 越 重要 的地 位 。 微笑曲线理论指出 ,在制造业价值链上 ,制造加工 环节始终处于低端 利润率为 5 % ,而产品研发 和售后 服务 始终 处 于价 值链 的 高端 利 润 率在 2 0 % ~ 2 5 % 。也就是说 ,生产所创造 的价值 约 占整体价值 的 ,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从 耗用时间来分析 ,生产产 品的时间为 1 0 % ,而产 品服 务 的时间为 9 0 %。 1 . 2 现代 制造服务 业特征 在价值取向上 ,由传统 的以产 品制造为核 心, 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 转变,强调客户 、作业者的认知和知识等 3方面融 合 ,通过有效挖掘服务制造链上的需求 ,获得持续 的服务性收入增长。 在营销策略上 ,界定为 向客户提供 物品. 服务 包 ,主动将客户引入产品制造 、应用服务过程,企 业的关注点从分销商向最终使用者延伸。 在合作模式上,企业相互之间基于业务流程合 作 ,主动实现为上 、下游客户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 务性生产 ,协同创造价值。 在节能减排上 ,现代制造服务业附加值高 ,资 源消耗少 。能够减少对 自然资源的依赖 ,减轻对环 境的破坏 ,彻底改变依靠资源高消耗 、环境高污染 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途径 2 全球现代制造服务业经典案例分析 近几年,全球制造 服务业发展 速度较快 ,在 5 0 0强企业涉及的 5 1个行业中,有 2 8个属于服务 业 ,其中 5 6 %的公 司从事服务业 ,2 0 %的跨 国制 造企业服务收入超过 总收入 的 5 0 % 。而且发达 国家普遍存在 2个 “ 7 0 %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 占 G D P比重 的 7 0 % ,制 造服 务 业 占整 个 服 务业 比 重 的 7 0 % 。 2 . 1 罗尔斯一 罗伊 斯公 司 出售 服务 而不是产 品 罗尔斯一 罗伊斯公司是英 国的一家动力系统公 司 ,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作为波音和 空客等飞机制造企业的供货商 ,罗尔斯. 罗伊斯公 司并不直接 向他们 出售发动机,而是销售“ 时 间 动力” ,即客户根据 飞机引擎运 转 的时间支付安 装 、保养和运行费用 ,由该公司承担一切保养、维 修和服务。如果发动机出现故障,由公司派驻在每 个大型机场的专人来修理。 罗尔斯 罗伊斯公司还将业务扩展到发动机维 护 包括全 程 的维 护诊 断 和监 测 、发 动 机 租赁 和 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 ,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 户 ,增加服务型收入。该公 司近 6 0亿英镑 的年销 售额中,5 0 %的份额来源于在线监测和全面维护协 议等服务型收入 ,在现代喷气发动机销售合 同中, 5 5 %以上 的合 同都 签订 了服务协议 。凭借这一 运作模式,2 0 1 1年 6月 ,在 巴黎航展期 间,罗尔 斯一 罗伊斯公司赢得 了几十亿美元 的订货合同,包 括提供发动机改进服务以及长期包修服务等 。从出 售产品转为出售飞行时间,到出售使用周期的全过 程服务 ,罗尔斯一 罗伊斯公 司为用户 带来 了全新 、 便捷的服务 ,更推动了该公司利润的持久增长。 2 . 2陕鼓 制造商向集成商和系统服务商的成功 转 变 我国的设备制造企业中,有一家企业从动力设 备制造厂家转变为提供大型动力装备系统问题解决 方案的集成商和系统服务商 ,一举成为我国重大装 备制造业 的领跑者,2 0 1 0年 品牌价值达到 1 8 5 . 7 7 亿元 ,1 0年 间工 业总产值 从 4亿 元增 长到 5 0亿 元 ,且拥有行业内最高的人均劳动生产率 、最低的 万元 产值 综 合能 耗 ,这 家 企业 就 是 陕西 鼓风 机 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陕鼓 。 陕鼓的发展史 ,是制造业 向制造服务业成功转 型的见证史。2 0 0 1年开始 ,陕鼓确立 了 “ 从 出售 单一风机产品向出售个性化的透平成套机组问题的 解决方案和出售系统服务转变 ,从产品经营向品牌 经营转变” 的发展战 略,成 为 国内风机行 业第 1 家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企业。以陕鼓第 1 次承揽 的宝钢 T R T 利用 高炉煤 气余压发 电工 程成套项 目为例 ,陕鼓通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在 出售主机 的同时,提供整个 工程 的设备成套 包 括系统设计 、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调试 和 工程承包 基础 、厂房和外 围设施 建设 等配套 服务 ,实施“ 交钥 匙” 工程 。对于 非核 tS , 设备 , 陕鼓实施外包战略。 陕鼓价值链体系中利润的重要来源,得益于专 业性服务与功能性服务的结合 ,即为客户提供的专 业性服务专业化维修改造 、专业化远程设备状 态监控 、专业化备品备件服务 、三位一体 的融资服 务 ,以及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功能性服务。 在陕鼓 5 0亿元产值构成中,制造产值 占3 2 % ,6 8 % 2 0 1 1 年第3 9卷第 1 0期 李狄楠制造服务业时代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的比例是靠 “ 技术 管理 服务’ ’整合资源完成的。 上述 国 内外 的成功 经验 充分 说 明 ,发 展现 代制 造业 最重 要 的环节 不在 于制 造产 品 ,而在 于制 造价 值。价值来 自于服务 ,一个强大的制造企业 ,必然 拥有一个行业内标志性的品牌 ,必须构成一个功能 完备的服务链条从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 中心 ,服 务化 已成 为 当今 世 界制 造业 的发 展趋 势之 一 [ 3 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为现代 制造服 务 业的基础 从宏观环境看 ,近几年来 ,我 国政府一直高度 重视和支持现代制造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 2 0 0 7年 3月国务 院发布 的 关 于加快发展服务业 的若干意见,到 2 0 0 9年 国务 院发 布的 装 备制 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提出要大力发展面 向生 产的服务 业 ,促进现代 制造业 与服 务业 的有机 融 合 、互动发展。 从行业环境看,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得到了长 足发展 ,现代制造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提升。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 比,现代制造服务业产值 占 G D P 的比重还较小 ,处于起步阶段。预计到 2 0 1 5年我 国 服务业 占G D P比重将从 目前的4 1 %提高到5 5 % ,现 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潜力 巨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近期也提出 “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 从企业微观环境看 ,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为 例,“ 十一五”期间,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充分发挥 一 体化优势,加强科技创新 ,加速结构调整 ,加大 开拓力度 ,业务规模取得 了较快增长,营业收入年 均增长 2 1 %。特别是 2 0 0 9年统一使用了 “ 中国石油 装备”品牌,先后尝试 了一站式服务、仓储 寄售 、 维修租赁、国外制造以及 “ 门”到 “ 门”物流等服 务手段 ,产品销售 由单机、零部件 向成套 、大型和 批量转变,销售重心 由低端市场逐步向高端市场拓 展 ,销售方式由单一产品销售逐步向销售服务转型。 但是 ,对 比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制造服务企业 , 石油装备制造业服务理念还不够先进 ,服务类型还 不够 多样 化 ,服务跨 度还 不 够宽泛 ,服务 方式 还不 够 灵活 。 4 石 油装备现代制造服务 业的发展建 议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并不是单纯强调从制造 业转 向到服务 业 ,更不 是放 弃制 造环 节 只做服 务环 节 ,而是 通 过 制 造 为 服 务 提 供 强 大 基 础 和 技 术 保 障 ,促进制造与服务和谐发展。 4 . 1 培 育核 心技术 服 务化 提升石油装备产 品的总集成和系统配套能力 , 加强工程项 目的总 承包 ,实施“ 交钥 匙 ”工 程。 逐步形成设备成套 、工程承包 、工程设计 、在线监 测 、专家诊断、维修 、保养和再制造等全过程服务 链 ,提供能够满足顾客独特需求的产品服务包 ,并 将非核心的业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外包 ,促进企 业从产品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实现由 传统的 “ 制造 销售” 的单向业 态 向 “ 技术 管 理 服务” 的复合业态转变。 4 . 2积极探索业务协 同化模式 在协同设计方面,大连机床厂 已经做出了有益 的尝试 。通过异地协 同研发平 台,与德 国兹默曼开 展 了 B K系列产 品联合研发 ,研发周期缩短 了 , 使产品快速投放市场 。对 于石油装备制造业 而言 , 可优先选取几项 主导产 品 ,建立异地 协 同研发平 台,与全球先进企业开展产 品联合研发 ,实现设计 方案审定 、设计问题反馈与讨论 、产品模型等方面 共享 。这样既可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又可以在全 球各地建立制造基地 ,发展零部件合作企业 ,实现 产业链全过程集成协同开发 ,进一步打造 国际化的 石油装备制造业。 4 . 3 加快 装备 制造 业 的信 息 化改 造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为现代制造服务业提 供了强大 的技术支持。石油装备制造业应大力发展 制造执行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 ,实现制 造过程 的柔性化 、虚拟化 、生态化和个性化 ,提高 装备制造产品的 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采用新 技术 、新工艺和新材料 ,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推进 装备制造产 品向高可靠性 、高成套性 、低成本和低 消耗转变 ,并推动装备企业管理方式的信息化 ,从 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 4 . 4 开 展现 代制 造服 务业 专项研 究 对制造企业 自营服务 、制造企业与服务商合作 服务 、外包服务等多种运营模 式 ,开展理论研究 , 解决技术难题 ,并探讨适宜于产业化的有效机制 , 拓展石油装备制造服务 的范围、广度和深度 ,推动 多种类型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在现代制造服务业时代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应 充分利用已有 的竞争优势 ,通过制订核心技术服务 化 、业务协同化等发展措施 ,促进装备产品向产业 下转 第 1 4 9页 2 0 1 1年第 3 9卷第 1 0期 冯永利等 磁 力泵 内磁 消磁 引起 轴向力变化的研究 但当推力盘 、轴承等部件损坏后 ,内磁消磁的速度 就会加快 ,随着推力盘 、轴承故 障的不断发生 ,内 磁的磁力减弱越来越多,带动内磁旋转的拉力就越 来越小。经过几次推力盘 、轴承故障后 ,内磁前端 的 1组磁 钢会 完全 烧损 ,后 端 的 1 组 磁 钢也有 一 定 程度 的损坏。此时,带动内磁旋转的拉力为 0 ,内 磁完全消磁 ,失效 。 3 磁 力泵消磁 故障的保 护措 施 3 . 1 电流控 制保 护 电路 某油田公司曾用正常运行的磁力泵做过消磁试 验。当磁力泵 出现消磁后 ,5~2 0 s内每隔 5 s温 升分别为 3 、5和 1 2℃,此段时间内电流从正常运 转的 7 O~ 8 5 A下降到消磁电流 3 3 A。可见 ,随着 时间的延长其磁力联轴器的温度上升较快 ,但 电流 下降是内磁消磁更 明显 的特征 ,因此设置保护电路 是防止磁力泵消磁 的有效保护措施。具体的做法是 将电流变化作为判断消磁的主要依据 ,以电流和时 间作为控制点 ,来实施这项保护措施 。 3 . 2 其他 保护 措施 可以通过设置断流保护器、轴承监控器以及在 金属隔离套内表面装设温度传感器等方法 ,使磁力 泵 自动保护程度更高。 4 结 论 1 由于内磁前端受力 大,导致泵 运转时 内 磁前端面多承受 4 . 9 4 k N的载荷 ,再加上前端 1 组 磁钢冷却效果较后端 1 组磁钢差 ,所以泵在长期运 行后 ,内磁前端 1组磁钢优先疲 劳 ,失去部 分磁 力 ,导致磁 力 减弱 。 2 内磁前 端 1组磁钢磁力减 弱后 ,将产生 轴 向作用力 ,该轴 向力的方向指 向泵的后端 。内磁 前端 1组磁钢磁力减弱较少时,内磁产生的轴向力 也较小 ,反之 ,产生的轴 向力较大。由于内磁消磁 过程中会产生轴 向力 ,且轴向力逐渐增大 ,破坏了 转子动平衡 ,导致推力盘、轴承等的频繁损坏 ,最 终导致 内磁 的完全失效。 3 内磁在 结构设计 时,应尽量使两端 面受 力相同 ,且使前 、后 2组磁钢的冷却效果相当。另 外 ,还应制定一定的保护措施 ,使磁力传动器尤其 是 内磁的使用寿命延长。 参考文献 [ 1 ] 柴春林,王会保 . 磁力传动泵故障分析与改进 [ J ]. 燃料与化工 ,2 0 0 9 ,4 0 6 4 8 . [ 2 ] 薛宽荣,陈存东,屠可可 .磁力泵和屏蔽泵的功率 损失对 比 [ J ].石 油化 工设 备技 术,2 0 0 4,2 5 4 3 7 . 第 一作者简 介 冯永 利 ,女 ,助理工 程师 ,生 于 1 9 8 2 年 ,2 0 0 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 学院化 工过程 机械专业 ,获硕 士学位,现从事动设备的现场故障判断与故障分析工作。 地址 8 3 4 0 0 3 新疆克拉玛依市。Em a i l f e n g y o n g l i 9 9 8 s i n a .c o m 。 收稿 日期 2 0 1 1 0 8 0 1 本文编辑赵连禄 上接 第 1 4 3页 链 的高端发展 ,实现“ 中国制造”到 “ 中国服务” 转变。 参考文献 [ 1 ] 丹尼尔 贝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商务 印书馆 ,1 9 8 6 1 1 0 . [ 2 ] [ 3 ] [ 4 ] [ 5 ] [ 6 ] [ M].北京 [ 7 ] 祁国宁 .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 O L ]. [ 2 0 1 10 7 0 9 ]. h t t p / / d o c u m e n t . e w o r k s . n e t . c n / p d f /61 1 61 .h t m. 胥军 .机床 工具 行业发 展现代 制造服 务业 的一些 建议 [ J ].金属加工 冷加工 ,2 0 0 9 2 1 3 6 . S z a l a v e t z A.Te r t i a r i z a t i o n o f ma nu f a c t u r i ng i nd us t r y i n t he ne w e c o n o my e x pe r i e n c e s i n hu n g a ria n c o mp a ni e s [ R]. H u n g a ri a n A 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Wo r k i n g P a p e r s , 20 031 01 2 . [ 8 ] Va n d e r me r w e S.Ra d a J . S e r v i t i z a t i o n of b u s i n e s s a d d . i n g v a l u e b y a d d i n g s e r v i c e s[ J ] . E u r o p e a n Ma n a g e me n t J o u rna l ,1 9 8 8,6 43 1 43 2 4 . 张国云 .生 产服 务 从 中 国制 造走 出 的 中 国创造 [ M].北京 中国经济 出版社 ,2 0 0 9 3 1 3 2 . 冯梅 .发展服务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 0 0 9 4 7 5 7 9 . 郎成平 .中国制造业 的出路 [ J ].数字商业时代, 2 0 0 9 9 9 69 7 . 作 者简介 李狄楠 ,经济师 ,生于 1 9 7 9年 ,2 0 0 4年毕 业 于哈尔滨理 工 大学技 术经 济 与管 理专 业 ,获硕 士学 位 , 现从事科技项 目管理 工作 。地 址 1 0 0 0 0 7 北京 市东 城 区。 电话 0 1 0 5 9 9 8 3 5 1 7 。Em a i l l i d i n a n c n p e . c o m . e n 。 收稿 日期 2 0 1 1 0 8一l 1 本文编辑丁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