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油气保存条件与勘探方向.pdf
第 3 3卷第 1 期 2 0 1 1年 2月 石 油 察 籍 沾 属 PETROLEUM GEOLOGY EXPERl M ENT Vo 1 . 3 3, No . 1 Fe b ., 2 0 1 1 文章编号 1 0 0 1 --6 1 1 2 2 0 1 1 O 1 一O O 5 O O 6 塔里木盆地 巴楚隆起油气保存条件与勘探方向 顾 忆 , 邵志兵 , 赵 明。 , 何光玉。 1 . 中 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无锡 石油地质研究所 , 江苏 无锡2 1 4 1 5 1 ; 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西北油 田分公司 , 乌鲁木齐8 3 0 0 1 1 ; 3 . 浙江大学 , 杭州 3 1 0 0 2 7 摘要 巴楚隆起经历 了加里东中期 晚奥 陶墩末 、 海西早期 中泥盆世末 、 海 西晚期 娩二叠 世 、 印支一燕 山和喜马拉雅 等多次 构造运动 , 其中喜马拉雅中期运动是其最重要的隆起形成期。不同期次的构造演化对该 区油气保存条件 影响极大。中寒武统膏 盐岩 、 中、 下石炭统泥岩 、 下二叠统痒普 库兹满组泥岩是区内较好的区域性 盖层 。综合分 析盖层特征及 油气 保存条件 影响 因素 , 认为巴楚隆起平面上存在巴楚隆起 南缘和 巴楚隆起东部 2个镙存 条件 较好的部位 , 纵 向上存在 中、 下寒武 统盐下保存 条件 比较 好的层位 , 巴楚隆起南缘 、 巴楚隆起 东部及 中下寒武统盐下是下 步有利 的勘探 区带 。 关键词 油气保存条件 ; 盖层 ; 勘探方 向; 巴楚隆起 ; 塔里木盆地 中围分类号 TE 1 2 2 . 3 文献标 识码 A Hy d r o c a r b o n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Ba c hu Up l i f t o ft l r i m B a s i n Gu Yi ,Sha o Zhi b i n g ,Zha o M i n g 。,H e G u a n gy u 。 1 . Wu xi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S I NOPEC,Wu xi ,J i a n g s u 2 1 4 1 5 1 ,Ch i n a; 2 . SI NOPEC No r t h we s t Co m p a n y,Ur u mq i ,Xi n j i a n g 8 3 0 0 1 1 ,C h i n a; 3 .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Ha n g z h o u,Zh e j i a n g 3 1 0 0 2 7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Th e Ba e hu U p l i f t o f t h e Ta r i m Ba s i n h a d e x p e r i e n c e d s e v e r a l t e c t o n i c mo v e me n t s d u r i n g t h e m i d d l e Ca l e d o n i a n t h e e n d o f t h e La t e 0r d o v i e i a n ,t h e e a r l y He r c y n i a n t h e e n d o f t h e Mi d d l e De v o n i a n , t he l a t e H e r c y ni a n t h e La t e Pe r mi a n,t he I nd o s i n i a n-- Ya ns ha n i a n a n d t he Hi m a l a ya n,a mon g whi c h t h e mi d d l e Hi ma l a y a n wa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s t a g e f o r u p l i f t f o r ma t i o n .Di f f e r e n t s t a g e s o f t e c t o n i c mo v e m e n t s ha d g r e a t e f f e c t s o n hy dr o c a r b o n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c o nd i t i ons .Th e M i dd l e Ca m br i a n g yp s u m s a l t r o c k s ,t h e M i d d l e L o we r Ca r b o n i f e r o u s mu d s t o n e s a n d t h e Lo we r P e r mi a n Ku p u k u z i ma n Fo r ma t i o n mu d s t o n e s we r e g o o d r e g i o n a l c a p r o c k s i n t h e r e g i o n .Ba s e d o n i n t e g r a t e d a n a l y s e s o f s e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p r e s e r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i t wa s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a t t h e r e we r e 2 l o c a t i o n s wi t h b e t t e r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h y d r o c a r b o n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i n t h e u p l i f t t h e s o u t h e r n ma r g i n a n d t h e e a s t p a r t .Ve r t i c a l l y ,h o r i z o n s u nd e r t he M i d d l e -- Lo we r Ca mb r i a n s a l t s we r e f a v o r a b l e f o r pr e s e r v a t i o n.Th e r e f or e,t he s ou t h e r n m a r gi n a nd t h e e a s t p a r t o f t he Ba c hu U pl i f t a s we l l a s t he M i dd l e-- Lo we r Ca m br i a n s u bs a h r e s e r v o i r s a r e t he f a v o r a b l e t a r g e t s f o r f u t u r e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 Ke y wo r d shy d r oc a r bo n p r e s e r va t i o n c o nd i t i on; c a p f or ma t i o n; e xp l or a t i o n d i r e c t i on s;Ba c hu Upl i f t ; Ta r i m Ba s i n 巴楚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 , 构造位置处于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 区的西段 , 呈北西一南东向展 布 , 面积 约 4 7 5 0 0 k m 。 巴 楚 隆起 油 气 勘 探 始 于 1 9 5 0年代后期, 迄今已发现巴什托油气藏、 亚松迪 油 气藏 、 鸟 山气 藏 以及 和 田河 气 田 , 是 塔 里木 盆地 重要的含油气区 , 但勘探程度较低 。2 0 0 7年 以来 , 中国石化对巴什托油 田 B K2 , B K3 , B K4 H 等一 系 列井 的钻探 , 相继在石炭系、 泥盆系获得工业油气 流和良好 的油气显示 , 特别是 B K2井在上 泥盆统 东河塘组 和 中上 泥 盆统 克 孜 尔 塔格 组 上 部 砂 岩段 获得油气的突破 , 推动了巴~麦地区向深部扩展勘 探 。之 后 钻探 的 巴探 4井 在 二叠 系 、 石 炭 系 、 泥盆 系录井见有 良好 的油气显示 ; 巴什托油 田 B K8井 在 泥盆 系克孜 尔塔 格组 亦获 工业 油气 流 , 均表 明 巴 收稿 日期 2 O l O O 9 0 7 ; 修订 日期 2 O 1 0 1 2 1 9 。 作者简介 顾忆 1 9 6 2 一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 事油气地质研究工作。E ma i l g u y i . s y k y s i n o p e c . c o rn。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 重大专项项 目 2 0 0 8 Z X0 5 0 0 5 0 0 2 资助。 5 2 石 油 囊 毋 套 沾 厦 第 3 3卷 2 油气保存条件 勘探实践表明, 巴楚隆起油气储层主要发育于 寒武一奥陶系及石炭系碳酸盐岩、 泥盆系碎屑岩储 层 。 寒武一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有 白云 岩 、 灰岩 及其 过渡 岩类 。主要 分布 于下寒 武统 肖尔布拉克组、 上寒武统丘里塔格下亚群和奥陶系 丘里塔格上 亚群 蓬 莱坝组、 鹰 山组、 一 问房组 。 灰岩主要分布于中、 下奥陶统上部, 中、 下奥陶统下 部和寒武系则以自云岩为主, 灰岩较少 。寒武一奥 陶系沉 积 、 成 岩 之 后 , 经历 了加 里 东 期 至 印 支一 燕 山期 的多次构造抬升、 暴露、 剥蚀 , 形成了分布较广 泛的岩溶作用。表生风化壳岩溶是本 区寒武一奥 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成因。 石炭 一二 叠系 碳 酸盐 岩 储 层 主 要 发 育 于下 二 叠 统南 闸组 、 上石 炭统小 海子 组 和下石 炭统 巴楚组 生 屑灰岩 段 。浅滩 、 蒸发 潮坪 相带控 制 了储层 的发 育 , 白云石化 、 溶蚀 、 破裂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岩储层 发育的主要因素, 台缘浅滩是 白云石化储层发育的 有利 地 区 。 泥 盆 系碎 屑 岩储 层 主 要 发育 于 上 泥盆 统 东河 塘组一中、 下泥盆统克孜尔塔格组上部 。 2 . 1 盖 层特 征 碳酸 盐岩 储层 的盖层 岩性 主要 为泥 岩 、 膏盐 岩 和致密碳酸盐岩 。泥岩主要分布于下二叠统库普 库 兹满 组 、 下 石炭 统 巴楚 组 泥岩 段 、 志 留系 依 木干 他乌组 、 柯坪塔格组和上奥陶统。膏盐岩主要分布 于中寒武统和中、 下石炭统卡拉沙依组 , 致密碳酸 盐 岩分 布 于下寒 武统~ 奥 陶系 和下二 叠统南 闸组 、 石炭 系。 2 . 1 . 1 中寒 武 统膏 盐岩 钻井揭示, 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普遍发育 的膏 岩 、 盐岩及泥岩是 良好 的区域 盖层 。据 同 1 、 方 1 、 和 4 及和 田 1井统计 , 膏盐岩 累计厚度分别 为 1 5 0 , 1 7 9 , 1 5 8 , 1 9 3 m, 分 别 占层 厚 的 3 9 . 3 , 5 2 . 8 % , 4 7 . 7 , 5 8 . 1 0A。根据 中寒 武统 沉积微 相 中钻井 膏 盐岩厚度 占地层总厚的比例, 以中寒武统地层厚度 为基 础 , 预 测 了巴楚 隆起 中寒武 统膏盐 岩厚 度分 布 图 2 。 2 . 1 . 2 志 留 系依 木 干他 乌组 泥岩 依木干他乌组 泥岩 厚 1 5 0 2 7 0 m, 占地层 厚度 6 5 %~9 2 %, 单 层厚一 般 2 ~ 1 0 m, 最厚 达 6 1 m。该 层厚度稳定 , 全 区分 布 , 为 区域 性 泥岩 盖层 。和 田 1 井依 木干他 乌组泥 岩突破 压力 大 , 平均 为7 . 7 1 MP a , 图 2 塔里木盆地 巴楚隆起中、 下寒武统膏盐岩厚度分布 Fi g . 2 Th i c k n e s s o f g y p s u m s a l t r o c k s i n M i d d l e -- L o we r Ca mb r i a n,B a c h u Up l i f t ,Ta r i m Ba s i n 是 区 内东部 很好 的 区域性盖 层 。 2 . 1 . 3 中下石 炭统 泥岩 下石炭统 巴楚 组 泥岩 为潮 坪 相沉 积 , 以泥岩 为 主, 夹含 膏泥岩 、 粉砂 质泥岩 , 泥岩厚 3 2 1 7 6 . 5 m, 占 地层总厚 8 O 以上 , 分布集 中, 单层厚度 4 ~1 2 r n , 为 区域性盖层 。中、 下石 炭统 卡拉 沙依 组 下段 为潮 坪 相一局限台地相沉积, 膏质泥岩、 膏岩、 泥岩、 泥灰岩 和致密碳酸盐岩互层 。该组岩性组合 变化较大 , 局部 膏岩可达数十米, 如麦 6 井、 玉 1 井 、 康 2 井等, 泥岩最 厚 可达 1 0 0 多米 , 向西碳 酸盐岩增多 。该层段 区域 分 布稳定 , 是较好 的区域性盖层 。 2 . 1 . 4 下二 叠统库普 库 兹满组 泥岩 库普库 兹满 组 为 泥 岩 、 粉 细砂 岩 不 等厚 互 层 , 泥 岩厚 1 0 0 5 0 0 m, 占地层 5 O ~9 O 左右 , 单层 厚 5 ~ 1 5 m, 最 大单层 厚度 大 于 3 0 m, 向北剥 蚀减 薄, 如巴 5井、 方 1 井等已剥蚀殆尽 , 但总体该组泥 岩厚度 大 , 分布稳 定 , 是 较好 的 区域性 盖层 。 2 . 2 构造 演化 与油气 保存 条件 巴楚隆起经历了加里东中期 晚奥陶世末 、 海 西早期 中泥盆世 末 、 海 西晚期 晚二叠世 、 印 支一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 其中喜马拉 雅中期是其最重要的隆起形成期。不同期次 的构 造演 化对 油气保 存 条件影 响极 大 。 2 . 2 . 1 加里 东中期 至 海西早 期 加里东中期 至海西早期构造运 动, 造成 巴什 托、 亚松迪 、 毛拉及小海子区块西部缺失上奥陶统, 小 海 子 区块 东南 部 玛 扎塔 格 构 造带 上 奥 陶统一 泥 盆系缺失, 中、 下奥陶统长期裸露 , 对海西早期形成 的油 气保存 不 利 。 2 . 2 . 2 海 西晚期 海西 晚期 构造 运动使 巴楚 地 区发生 构造反 转 , 笫 1 期 顺 忆 , 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油气保存条件 勘探 方向 ’ 5 3 ’ 由先前 的 向南 东倾 伏 的鼻 状 隆 起 转 变 为 向北 西 倾 伏 的 向斜 带 , 沉 积 盖 层 遭 受 不 同程 度 剥 蚀 。方 1 井 、 古董 1 井 揭示 , 二叠 系 和石炭 系 大部分 被剥 蚀 , 导致 泥 盆 、 志 留 系埋藏 变浅 , 保存 条件 不利 。 2 . 2 . 3喜 马拉雅 早期 喜 马拉 雅 早期 运动 使 南 北 两侧 的断 裂 以及 西 北 侧 的柯 坪 断裂 开 始 活 动 , 巴 楚 隆 起 雏 形 开 始 形 成。喜马拉雅 中期运动使 巴楚及其邻 区处 于强烈 的南 北 向挤压 兼走 滑应 力场 中, 两侧边 界 断裂强 烈 活 动 , 对 巴楚 隆起北 部早 期形 成 油气 藏或 局部 构造 有较 大 的破坏 作用 。 南 部古 生 界 在 断裂 逆 冲 作 用下 形 成 牵 引背 斜 为主 , 海 西晚 期是 本地 区早 期局 部构 造 的主要形 成 期 , 且后期 尤其是喜马拉雅 中期 对其破坏作用强 度相 对 于 巴楚 隆起 北缘 和西北 部 要弱 , 古 生界保 存 相对完整 , 油气保存条件较好 。 2 . 3 断裂活 动对 油气保 存条 件 的影 响 区 内发 育 多条逆 断层 和压 扭 断层 , 这些 断层 主 要形 成于加 里 东 中期 、 海 西 早期 、 海 西 晚期 、 印支⋯一 燕山期 以及喜马拉雅早 、 中、 晚期。其中以喜马拉 雅 中期 最为 发育 , 其 次 是 喜 马 拉 雅早 期 和 晚期 , 再 次是 海西 晚期 和印 支一燕 山期 , 海话 早期 和加里 东 中期 相对最 不 发育 。这些 断裂 在 巴楚 隆起西 段 巴 什 托 、 亚松迪 、 毛 拉 区块 和东段 小 海子 、 夏河 与 和 田河东 、 西区块 具有不同的发育特征, 对 区内保存 条 件有 不 同的影 响 。 西 部巴 什托 ~亚 松 迪 ⋯毛 拉 区块 以发 育 喜 马 拉雅 期 , 特别是 喜 马拉 雅 中期 的 逆断层 和压 扭断 层 为 主 , 东部 小 海子 、 夏河 与和 田河 东 、 西 区块 发育 的 断层 不仅 有海 西晚期 和 喜马 拉雅早 、 中 、 晚 期 , 而且 还有加 里东 中期 、 海 西早 期和 印支⋯r 燕 山期 。分 析 表 明, 巴楚隆起东、 西部的断裂具有 明显不同的活 动特 征 , 东 部活 动早 , 现 今 断 裂 大多 自晚 震 旦 世 就 已经开 始 了活动 ; 而 西 部 活 动 晚 , 现 今 断 裂 大 多 晚 至 喜 马拉雅早 期才 开 始活 动 。因此 , 喜 马拉雅 早期 以前 。 巴楚 隆起 的西部 明显 比东 部要稳 定 。喜 马拉 雅早期 以后 , 巴楚隆 起 的东部 要 比西部 稳定 。 2 . 4火 山活动 对油 气保 存条 件 的影响 巴楚隆起南部 , 早二叠世晚期火山喷发活动频 繁, 基性玄武岩大面积分布 康 2井厚 2 1 0 m, 山 l 井 厚约 4 5 0 m, 玛 4井 厚 2 7 9 m, 巴东 4井 厚约 3 8 0 m , 基性 辉 绿 岩顺 层 侵 入 寒 武 系一奥 陶 系碳 酸盐 岩 , 康 2井 下 奥 陶 统 在 井 深 3 3 9 1 . 5 ~ 3 8 1 5 m 夹 辉 绿岩 , 中寒武 统 在井 深 5 3 】 1 ~ 5 5 5 6 . 5 m 夹 2 层 巨厚层 辉绿 岩 , 方 1井在 寒 武 系 ⋯下 奥 陶统 夹 2 层 辉 绿岩 , 共厚 3 8 m, 伽 1 、 巴 5 、 皮 1 、 和 4 、 和 3等 井寒 武 系一 志 留 系均 钻 遇 辉 绿 岩 , 但 未 见 岩 株 、 岩 筒等 垂直 沉积 层 的刺 穿 侵 入 活 动现 象 。基 性 辉 绿 岩的顺层侵入活动使寒武一奥陶系碳酸盐岩等顶、 底板 围岩 产生 强烈 热蚀 变作 用 , 但 影 响范 围一般 仅 2 ~4 I T I , 重 力 、 航 磁 异 常 图上 无 明显 异 常 , 表 明对 古生 界 油气藏 的破 坏有 限 。 在隆起 北 部 , 海 西 晚期构 造运 动 除发生 断裂 逆 冲作 用下形 成 牵 引背斜 构造 外 , 并 伴 随有较 大规 模 的岩 浆侵 入和 火 山喷发 活动 , 尤 其是 岩浆侵 入 的刺 穿 活 动对 古生 界油 气藏 的破 坏性 较大 , 不利 于 油气 保存 , 如小海子水库 、 瓦吉里塔格等地区的海西晚 期 的岩浆 侵入 形成 的岩 简 、 岩株 等 。 3 油气 勘探方 向 3 . 1油气 成藏 条 件 3 . 1 . 1 烃源岩 及 其演化 塔 西南 地 区 主要 发 育 寒 武 系一 奥 陶 系 和 石 炭 系 2套 烃 源岩 。最 近研 究认 为 , 塔西 南坳 陷 和 阿 瓦提 坳 陷 2个有利 的 油气 源区 主要发 育 中 、 下寒 武统 , 中 、 上 奥 陶统 和石 炭 系 3套烃 源岩 。 中 、 下寒 武 统烃 源岩 以 溺湖 相 碳 酸 盐 岩 为 主 , 中、 上 奥 陶统 烃 源岩 以斜 坡相 泥质 岩 为主 , 石炭 系烃 源岩 以泥质 岩 为主 , 碳 酸盐 岩次之 f 。 中 、 下寒 武统 烃源 岩厚 度大 、 分 布广 , 主要 发育 与蒸 发 溺湖⋯ 浮 游藻有 机 相有关 的烃 源 岩 , 有 机质 丰度中等 , 兀 平均 0 . 5 ~ 1 . 0 %。在塔里木盆 地 中西部地 区 该套烃 源 岩最 厚可 达 2 0 0 i T I , 一般 为 1 0 0 ~ 1 5 0 m。 中上 奥 陶统 在麦 盖 提斜 坡 及塔 西 南 坳 陷缺 失 , 厚 度 不大 。与本 区有关 的 中上奥 陶统烃 源 岩 主要发 育 予 阿 瓦 提 坳 陷 中 、 上 奥 陶 统 萨尔 干 组 、 上奥 陶统 因于组源 岩 。石炭 系 烃源 岩泥 质岩 和 碳 酸盐 岩均 有分 布 , 并 以泥质岩 为 主 。泥质 烃源 岩 分 布 以玛 参 1 井 为 中心 , 最 大 厚 度 约 1 0 0 m; 碳 酸 盐岩 烃源 岩厚 度 相 对较 小 , 最 大厚 度 位 于 群 5井 , 约厚 5 0 m, 沿 群 5 ~ 一 山 1 ⋯ 一 玛 4井一 带 为烃 源岩 发 育 带 , 厚度 约 3 O ~ 4 0 m。石 炭 系 烃 源 岩 总 厚 度 在 1 O ~ 1 4 0 I T I , 其 成 熟 期 与 囤 闭形 成 期 相 配套 , 有 利 于 烃类 的运 移 和聚集 。 中 、 下寒 武统 在加 里东 晚期 一 ⋯ 海 西 晚期大 量生 油 , 主体 区在 印 支 -- - - 燕 山期 后生 烃 停 滞 , 麦 盖 提 斜 坡 、 塔 西南 和阿瓦 提坳 陷烃 源 岩在喜 马拉 雅期 大量 生气 , 为本区提供 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中、 上奥 陶 统烃 源岩 在麦 盖提 斜坡 缺失 , 在 巴楚 隆起 主体 白海 西 晚期 以来基 本处 于演 化停 滞状 态 , 其 主 要烃 源岩 5 4 石 油 安 髓 弛 届 第 3 3卷 区位于阿瓦提坳陷, 海西晚期以来仍可大量生烃。 石炭系烃源岩分布较为局限, 主要分布于麦盖 提斜坡和塔西南坳陷 , 喜马拉雅期成熟度可达到成 熟一高成熟阶段 , 可为本区提供一定的油气资源 。 巴楚 隆起烃 源岩成 熟度 低 , 对 油气 的贡 献小 。 3 . 1 . 2 有利 储盖 组合 根 据储 盖组合 中储 集性 能和 封盖能 力 的优劣 , 结 合 区域分 布及油 气 水 产 出情况 , 认 为本 区主要 的储 盖组 合 有 1 中寒武统膏盐岩为盖层下寒武统 白云岩 为 储层的储盖组合和上寒武一中、 下奥陶统, 中、 下寒 武统 层 内储 盖组 合 。 中寒武统膏盐岩厚度大、 分布广 , 是本 区最好 的 区域性 盖层 , 其下 部 中下寒 武统 白云岩 发育较 好 的溶蚀孔洞型储层 , 该储盖组合全区分布 。方 1井 在该储盖组合中产水 , 目前 尚未发现此类油气藏。 但从 白云岩的储集性和膏盐岩的封盖能力来看 , 两 者的配置无疑是完美的, 综合分析认为该储盖组合 为 I 一 Ⅱ级 储 盖组合 。 中寒武统上下膏盐岩段之 间发育 4 0 m 灰岩、 白云质灰岩, 溶蚀孔洞发育, 为较好储层 , 构成较好 的层内储盖组合 , 下寒武统内部的自云岩溶蚀孔洞 型储层与同层不渗透性 泥粉 晶白云岩也可组成较 好的层 内储盖组合。 中、 下奥陶统下部一上寒武统白云岩溶蚀孔洞 型储 层发育 , 储 层段 厚度大 , 储层 质量 也优 于 中 、 下 寒武统, 钻井过程中漏失严重 , 和 4 井产水 , 其盖层 主要 为层 内不 渗透层 , 因而该层 内储 盖组 合也是 较 好的储盖组合 。 2 上 奥 陶统 为盖 层 、 中下 奥 陶统 碳 酸盐岩 为储 层的储盖组合 。 中、 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中等一差的表 生风化壳岩溶型储层 , 其盖层东部为上奥 陶统, 封 盖 条件 较好 , 方 1井 该组 合 产 水 , 总 体评 价 为 Ⅱ一 Ⅲ级储盖 组合 ; 西部 为 志 留系 , 盖层 条件 较差 。 3 下 志 留统塔 塔埃 尔塔格 组 、 依木 于他乌 组泥 岩 、 粉砂 质泥 岩为 盖层 , 上寒武 统一 中 、 下奥 陶统碳 酸盐岩为储层的储盖组合。 以上寒 武一 下奥 陶 统 灰 岩 、 云 岩互 层 段 灰 岩 、 云岩 为生 、 储 层 , 以下 志 留统 塔塔 埃尔塔 格组 、 依 木 干他乌组泥岩、 粉砂质泥岩为盖层 的储盖组合发育 于巴楚隆起志 留一泥盆系覆盖 区域 , 如伽 1 、 康 2 等并皆为此种组合形式 , 目前 尚未发现油气藏。 4 下 石 炭 统 巴 楚 组 泥 岩 为 盖 层 、 泥 盆 系碎 屑 岩 、 中下奥 陶统 为储 层 的储 盖组合 。 C l b / 01 一 z 是 本区最 好 的储 盖 组合 , 巴楚 组 中段 以泥质岩 为 主 , 厚 6 7 ~ 1 2 0 m, 为 区域性 优 质盖 层 , 中、 下奥陶统上部为表生风化壳岩溶型储层 , 与巴楚 组底部砂砾岩一起组成储层 。该组合分布于巴楚隆 起 志 留一 泥盆系缺失 区域 的山 1 井一 玛扎塔格 一带 及其南部, 已发现和田河气田和山 l 井气藏。 C b / D s d也 是 本 区 重 要 的 储 盖 组 合 , 已 在 B K4 H, B K8井获 工业 油气 流 。 5 中 、 下 石 炭 统卡 拉 沙依 组 为 盖层 、 巴楚 组 上 段 生 屑灰 岩段 为储层 的储 盖组 合 。 卡拉沙 依组 下 段 岩性 为 泥 、 膏 岩 , 致 密碳 酸 酸 盐 岩 , 为较好 的区域 性 盖 层 , 巴楚 组 上 段孔 隙一裂 隙 型储层 发育 , 巴什 托 、 亚 松迪 及 和 田河 气 田在 该 组合 中已发现 油气 藏 , 为较好 的储 盖组 合 。 6 下 二叠 统库 普库 兹满组 为盖 层 、 下二叠 统南 闸组和上 石 炭统小 海子组 为储 层 的储盖 组合 。 库普 库 兹 满 组 以泥 岩 为 主 , 累 计 厚 1 0 0 ~ 5 0 0 i n , 为 区域性 盖层 , 南 闸组 和小 海子 组储 层 为云 岩 、 颗粒 灰 岩 、 发 育粒 间 、 粒 内溶蚀 孔 、 晶 间孑 L 、 晶 问溶 孔 , 为好一 较 好 储 层 , 已 发 现 巴 什 托 、 亚 松 迪 油 气 藏 , 为好~ 较 好储盖 组合 。小 海子 组 内的储盖 组合 分布于巴什托一亚松迪一带及 以北地区。 3 . 2有利 勘探 区带 综上 所述 , 巴楚 隆起 平面 上存 在 南 缘 和东 部 2 个保 存条 件较好 的部位 , 纵 向上存在 中下 寒武 统盐 下保 存条 件 比较 好 的层 位 。 因此 , 巴楚 隆起 南 缘 、 东部及中下寒武统盐下是下步有利的勘探区带 。 3 . 2 . 1 巴楚隆起 南缘 从 区域构 造保 存条 件分 析 , 巴楚隆 起南缘 构造 活 动 尤 其是 喜马拉 雅期 相 对北缘 弱 , 岩浆侵 入活 动较弱 , 南部 以海西期形成的牵 引背斜构造为 主, 海西晚期发育的局部构造 的保存 条件相对于北部 及 西北部 要好 , 受 到 的后 期 喜马拉 雅 晚期 的破坏 作 用相对 较 弱 , 利 于 早 期 形成 的油 气 藏 的保 存 , 也 是 喜 马拉雅 中晚期 油气 运移 指 向的前 缘 。 3 . 2 . 2 巴楚 隆起 东部 巴楚西部隆起早 晚泥盆世一石炭纪 , 东部隆 起晚 晚三叠世一早 白垩世 。但巴楚西部断隆的 形成时间是在古近纪时期 , 明显要 晚于东部 断隆 晚 三叠世 一早 白垩 世 。这种形 成 时间上 的差 异 , 实际上就是 巴楚东部断隆与西部断隆走向明显不 一 致的根本原 因。因此西部形成的早期构造有 比 较好的保存条件 。 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 的保存极为 有利 。但由于巴楚隆起大部分局部构造形成于喜 马拉雅中期及其 以后 , 晚期形成的断裂对油气藏的 第 1期 顾 忆 , 等 .塔 里 水 盆 地 巴楚 隆 起 油气 保 存 条 件 与 勘 探 方 向 5 5 保存 起着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因此 , 从保 存 条件 来说 巴楚隆起 东部 显然 强 于西部 。 3 . 2 . 3 中、 下寒 武统 盐下 从钻井及地震 资料来看 , 巴楚隆起 中、 下寒武 统 广泛 分 布 膏 盐 岩 , 一 般 膏 盐 岩 厚 度 在 2 0 0 m 左 右 。膏盐 岩 的封盖 性能 是毋庸 置 疑 的 , 由于膏盐 的 塑性 较大 , 上部 的 断 裂 可沿 膏 盐 面滑 脱 , 构 造 运 动 对盐 下 的 白云 岩储 层影 响较 小 , 若 有合 适 的圈 闭和 油气 来源 就可 以形 成油气 藏 , 其 中和 田 l 井 盐 问见 到气测 显示 , 即与膏盐 岩 的较好 的保 存 条件 有关 。 寻S8 分g曾 。6电G 、 玩 电G邑 } G 上接 第 4 9页 参考文献 [ 1 ] Ma g a r a K .G i a n t o i l a c c u mu l a t i o n s a n d t h e i r r e a l c o n c e n t r a t io n e f f i c i e n c y [ J ] .B u l l G e o l s 0 c Ma l a y s i a , 1 9 1 3 , 3 3 3 0 3 3 1 1 . [ 2 ] 邱蕴玉.扬子 区海 相地层 油气保存 单元 的划 分 与评 价[ J ]. 海 相 油 气 地 质 , 1 9 9 6 , 1 3 3 9 4 4 . [ 3 ] 郭彤楼, 楼章华 , 马永生.南方海相油气保存条件评价和勘探决 策中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E J J .石油实验地质, 2 0 0 3 , 2 5 1 3 ~9 . [ 胡马永生. 搂章华. 郭彤楼 , 等.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 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探f e E J 3 .地质学报 , 2 0 0 6 , 8 0 3 4 o 6 ~4 1 7 . [ 5 ] 陈洪德 , 倪新锋 , 刘文均 , 等.中 国南 方盆地覆 盖类型 及油气 成藏 E J ] .石油学报 , 2 0 0 8 . 2 9 3 3 1 7 3 2 3 . [ 6 ] 王津 义, 涂伟 , 曾 华盛 . 等.黔西 北 地 区天然 气成 藏 地质 特 征E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8 , 3 0 5 4 4 5 4 4 9 . E 7 ] 胡晓风 , 郭永强 。 何 文斌.从盖层演变 t j 油气演化配覆看湘鄂 两油气保存条件E J ] .江汉石 油科技 . 2 0 0 6 , l o 2 1 6 ~2 o . E 8 3 柳广 弟, 李 剑。 李景 明, 等.天然气 成藏过程 有效性 的 主控 阏 索与评价 方法 厂 J ] .天然气地球科学 , 2 0 0 5 , 1 6 i 1 6 . L 9 J Ma g o o n I } j ,1 o w W G, F h e p e t r o l e u r il s y s l e F l l f r o m s o u r c e t o t r a p [ M].Tu l s a AA P G, 1 9 9 4 . [ 1 o ] 吴元 燕 , 平 俊彪 , 付 建 林 , 等.中 圈油 气藏 破 坏类 型 及分 布[ J ] .地质论评 , 2 0 0 2 。 4 8 4 3 7 7 3 8 3 . [ 1 1 ] 姚雪根.四川盆地天然气藏的破坏 与保存条 件剖析E J ] .海 相油气地 质, 2 0 0 7 , 1 2 4 2 1 3 6 . E 1 2 ] 邓模 . 吕俊 祥 . 潘 文 蕾, 等.鄂 西 渝东 区 油气 保 存 条件 分 析E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9 , 3 1 2 2 0 2 2 0 6 . Ll 3 j Ru n a r Ny g a r d,Ma r t e Gu t i e r r e z ,Ro l f K.Br { 【 t l i .e t a 1 . Br i t t i e du c t i l e t r a n s i t i o n,s h e a r f a i l u r e a n d l e a k a ge i n s h a l e s 参 考 文 献 丁 文龙 , 林畅松 , 漆立新 . 等.塔里 术盆地 巴楚隆起构 造格架 及形 成演化[ J ] .地学前缘 , 2 0 0 8 , 1 5 2 2 4 2 2 5 2 . 陈强路, 周凌方 , 张根法, 等.塔 里木盆地 巴楚 一麦盖提地区油 气勘探领域评价D] .石油实验地质, 2 0 0 9 r 3 1 4 3 4 3 3 4 9 . 高 志 龙.塔 撮木 盆 地 巴楚 隆起 烃 源 岩特 征 及其 油 气 源研 究[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0 , 2 2 4 3 1 9 3 2 4 . 马红强 . 王恕~ , 蔺军.塔里木盆地巴楚⋯ 麦盏提地区油 气运 聚 与成藏[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6 , 2 8 3 2 4 3 ~2 ,1 7 . 吕修祥 , 周新源 , 皮学军 。 等.塔 里木盆地 巴楚凸起 油气聚集 及分布规律E J ] .新疆石油地质 , 2 0 0 2 , 2 3 6 4 8 9 4 9 2 . 编辑黄 娟 乜S跚乜G0雷电雷电魄86昌鲁BS魏8S甄也曾 G也S a n d mu d r o c k s [ 妇.Ma r i n e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2 0 0 6 。 2 3 2 0 1 2 1 2 . 武蔚文.贵州 东部 若干古 油藏 的形 成 和破坏 [ J ] .贵州 地 质 , 1 9 89. 1 8 1 9 21 . 王强 , 张渠 . 腾格尔, 等.黔东南地 区寒武系固体沥青的油源 分析 [ J ] .石 油实验地质 , 2 0 0 9 , 3 1 6 6 1 3 6 1 5 . 赵泽恒 , 张棱权 , 薛 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