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pdf
2 0 1 4年 1 2月 第 3 3卷第 6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e t r o l e um Ge o l o g y a n d Oi l fie l d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Da q i n g De c .. 2 O1 4 Vo 1 . 3 3 No . 6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3 7 5 4 . 2 0 1 4 . 0 6 . 0 0 4 松辽盆地 黑帝庙油层油气藏 的形成和分布 黄薇国成石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 大庆1 6 3 7 1 2 摘要松辽盆地发育2套主力生油岩,即青山E l 组一、二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泥岩。在 2套生油岩之上、之间 和之下均发育含 油层 ,由于烃 源岩 与储层 的空间配置 关系不 同 ,造成 了油气运 移方式 和成藏模 式 的差 异。通过 对见油气显示井及已经发现的油气藏进行油源对 比和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把黑帝庙油层的油藏归纳为叠瓦状原 生 油气 藏和串珠状 次生油气藏 2种成藏模式 。叠 瓦状原 生油气藏 受生 油凹 陷控 制 ,主要分 布在古 龙 凹陷和长岭 凹陷及 周边 地区 ,油源主要来 自凹陷内嫩江组生 油岩 ;串珠状 次生油 气藏 油源来 自萨尔 图 、葡萄花 、高 台子油 藏 .主要分 布在大庆长垣 ,油源主要来 自青 山 E l 组生油岩。 关键词 古龙凹陷;长岭凹陷;黑帝庙油层;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油源对比;成藏模式 中图分类号T E l 2 2 .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3 7 5 4 2 0 1 4 0 6 0 0 2 1 0 5 ACCUM ULATI oN AND DI S TRI BUTI oN oF THE HYDRoCARBoN RES ERVoI RS I N HEI DI M I Ao oI L LAYERS oF SONGLI Ao BASI N HUANG W e i , GUO Ch e n g s h i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D a q i n g O i lfie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 D a q i n g 1 6 3 7 1 2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w o ma i n s e t s o f t h e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o u r c e r o c k s a r e d e v e l o p e d i n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Me mb e r 1 a n d 2 mu d s t o n e s i n Q i n g s h a n k o u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N e n j i a n g F o r ma t i o n .A l l t h e o i l b e a ri n g l a y e r s a r e d e v e l o p e d a b o v e , b e t w e e n a n d un d e r t he s e t wo s e t s o f t h e o i l g e n e r a t i n g r o c k s,wh i l e t h e di f f e r e nt s p a c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s be t we e n t h e s o u r c e r o c k 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s r e s u l t i n t he di f f e r e n t i a l o f t h e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n g a n d a c c u mu l a t i n g mo d e l s .W i t h t h e h e l p o f t h e 0 i l s o u r c e c 0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s h o wn p e t r o l e u m o c c u r r e nc e s a n d d i s c o v e r e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 f ur t h e r mo r e t h e a n a l y s e s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a c c u mul a t i o n s,t h e o i l r e s e rvo i r s i n He i d i mi a o Oi l La y e r a r e g e n e r a l i z e d a n d i n d uc e d i n t o i mb r a c a t e d prima r y a n d mo n i l i f o r m s e c o n d a r y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n g mo d e l s .T h e f o r me t i s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t h e o i l g e n e r a t i n g s a g s,wh i c h i s ma 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Gu l o n g a n d Ch a ng l i n g S a g s a n d t h e s u r r o u n d i n g a r e a s , t h e o i l i s p r i n c i p a l l y f r o m t h e o i l g e n e r a t i n g r o c k s i n N e n j i a n g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s a g s ; t h e o i l s o u r c e s o f t h e l a t t e r a r e f r o m Sa e r t u,Pu t a o h u a a n d Ga o t a i z i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 ,wh i c h a r e ma i n l y d i s t rib u t e d i n Da q i n g Pl a c a n t i c l i n e I t h e o i l i s g e n e r a l l y fr o m t h e o i l s o u r c e r o c k s i n Q i n g s h a n k o u F o r ma t i o n . Ke y wo r ds Gu l o n g Sa g;Ch a n g l i n g S a g;He i d i mi a o Oi l L a y e r ;s e c o n d a r y o i l a n d g a s r e s e rvo i r ;p r i ma ry o i l a n d g a s r e s e rvo i r;o i l s o u r c e c o r r e l a t i o n;r e s e rvo i r a c c umu l a t i n g mo d e l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5 0 4 改回日期 2 0 1 4 0 7 1 5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 “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2 0 1 1 Z X 0 5 0 0 1 。 作者简介黄薇,女,1 9 6 4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 E ma i l we i h ua n g p e t r o c hi n a .c o m. c a 2 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 0 1 4正 松辽盆地的储集层主要为河流一三角洲相及滨 浅湖相砂体 ,至今 已经命名 l 0组油气储集 层 。 根据生、储 、盖层分布情况 ,这 1 O组储集层分属 5套含油气组合 J ,黑帝庙油层属于上部含油气组 合,是上白垩统嫩江组二一五段中的一套砂岩储集 层 ,自上而下分为黑零 、黑 I、黑 Ⅱ、黑 Ⅲ等 4个 油层组 ,对应 的层位分别为嫩五 、嫩四、嫩三和嫩 二段 表 1 。一般认为 ,以嫩江组一 、二段泥岩 为生油层 ,嫩江组三 、四段砂岩为储集层 ,嫩江组 四、五段泥岩为盖层 构成上部 含油气组合 。黑 帝庙油层储层条件较好 , 砂岩发育,在盆地内广泛 分布 。 表 1 松辽盆地中浅层油层与地层 对应 关系 Ta b l e 1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e e n t h e m e d i u m- s h a l l o w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 s t r a t a i n S o n g l i a o Ba s i n 层位 系 统 组 段 油气层 层位代号 油气组 合 第 四系 Q 第三系 泰康组 N 2 t K2 iT I 2 明水组 K2 m1 浅部含油气组合 四方 台组 K2 s 五 黑零 K2 13 5 四 黑 I K2 n 4 嫩江组 黑帝庙 黑 Ⅱ K 2 n3 上部含油气组合 上 白垩统 黑 Ⅲ K 2 n2 萨尔 图 K2 “ 1 白垩系 姚家组 K 2 y 2 葡萄花 K 2 Y l 中部含油气组合 高台子 K 2 q n 2 3 青 山 口组 K2 q “l 四 K 1 q 4 扶余 下部 含油气组合 下 白垩统 泉头组 K l q 3 杨大城子 K1 q 2 农安 K 1 q l 深部含 油气组合 在大庆长垣西部及盆地南部地区获得 了工业油 气流 ,并发现了葡萄花 、龙南 、葡西、新北 、红岗 等油田。近年来 ,随着黑帝庙油层勘探工作的深入 发展 ,对黑帝庙油层油藏 的形成 产生 了不 同的认 识。如关于油气来源就有许多不同的认识 ,主要有 3种观点 油源来 自嫩江组一段 泥岩 I 4 原油大 部分来 自嫩一段 ,少部分来 自青山 口组 ’ 。 ;油源 来 自青山 口组一段泥岩。所以,系统地研究和总结 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全面认识 油藏分布规律 ,对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有着非常重要 的意 义。 1勘探历程回顾 在 区域普查过程中,1 9 6 0年 6月 2 4日在松辽 盆地南部的新立构造上钻探了吉 1 3井 ,于嫩江组 三段砂岩获得 1 . 3 t / d的工业油流 ,当时命名为波 拉台油层。1 9 6 2年 4月又在黑帝庙构造钻探了黑 1 井 ,在嫩江组 四段砂 岩获得 4 . 0 t / d的工业油流 , 正式命名该油层为黑帝庙油层 J 。1 9 6 7年在松辽 盆地北部长垣南的葡北构造上 ,钻探 了葡浅 1井 , 于嫩江组 四段取心见 油砂 ,经常规试油获 1 . 0 3 1 0 IT I / d的工业气流,发现了长垣浅层气藏 ,但钻 井揭示气藏规模小 ,没有作为主要勘探对象。1 9 8 2 年开始对齐家一古龙 凹陷及周边进行钻探 ,古 1 3 井和古 3 1井在黑帝庙油层试油喜获工业油流 ,发 现了龙南油田[ s J 。1 9 8 8年对长垣南部葡浅 2 、葡浅 6井黑帝庙油层进行蒸 汽吞吐试油均获工业油流 , 认识到长垣南部及古龙地区构造背景是黑帝庙油层 油气聚集 的有利条件。 在松辽盆地 南部先 后发现 了新北 、红 岗、大 安 、英 台 等 油 田,累 计 提 交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1 9 5 5 . 6 5 1 0 t 。在松 辽 盆地北 部 发现 了葡西 、 古龙 、新站 、他拉哈 、龙南 、葡萄花等油 田,累计 提交探 明石油地质储量 2 9 8 6 . 4 6 1 0 t ,同时探明 天然气地质储量 8 . 3 1 0 i n 。 2 0 0 9年以来 ,松辽盆地南部相继发现了新立 、 第 3 3卷第 6期 黄薇等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2 3 塔虎城 、乾安、大情字井等含油气区。尤其是大情 字井地区的水平井黑 1 8 5井 ,嫩四段 6砂组油层钻 遇率 9 4 . 7 % ,水平段采用可钻 桥塞 1 2段 3 6簇压 裂试油,出油 达 2 2 0 m / d ,共 计 产油 2 3 8 0 m 。 2 0 1 2年在大情字井东南方向,距离长岭凹陷 4 5 k m 的腰英台油 田 中石化 ,钻探 了腰 南 5井 ,于嫩 江组三段 1 4 2 8~1 4 3 2 m井 段 ,经压 裂 试 油获 9 . 6 4 m / d的工业油流 ,展 现了 良好 的勘探前 景。 松辽盆地北部勘探也获得较大进展 ,于 2 0 1 2年在 大庆长垣葡萄花一敖包塔油 田地区葡 3 1 8区块 ,黑 帝庙油层提交石油预测地质储量 1 9 2 7 1 0 t ,在萨 尔图 、杏树岗构造浅层气勘探获得突破,大庆长垣 浅层气藏具有 3 0 0 1 0 m 规模 。目前 ,松北 的葡 西 、龙南油 田及松南乾安等油 田,黑帝庙油层都进 行了有效开发。勘探开发实践表 明,松辽盆地黑帝 庙油层具有埋藏浅、物性好 、动用率高、效益好等 特点 ,黑帝庙油层已经进入勘探开发整体研究新阶 段 。 2嫩江组地层及沉积特征 嫩江组沉积于坳陷阶段晚期 ,具有基准面升降 过程形成的水进一水退旋 回特征 ,是盆地 内分布范 围最广 的地层 ,在北部和东北部已超 出现今盆地边 界 。嫩江组沉积时期为松辽湖盆 的第二次兴盛期 , 也是其 由极盛逐渐衰亡的时期 ,沉积物源来 自盆地 的东部 9 ] 。嫩 一 、嫩 二段 沉 积期 湖 盆急 剧加 大 , 湖水加深 ,嫩二段底部油页岩标志着最大湖侵 ,从 嫩三段沉积 时期 开始 ,以湖体 萎缩的进积沉积 为 主 。 嫩一段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单一 ,以灰黑色泥页 岩和油页岩为主 ,夹少量灰 、灰绿色泥岩 、粉砂质 泥岩和微细 的粉 砂条带 ,表现 为广泛 的深湖相 沉 积;东部边缘有砂岩分布,发育水平层理和微波状 水平层理 ,反映边缘湖水较浅。嫩二段以半深一深 湖相沉积为主 。其中嫩二段上部 ,在盆地东部边缘 三角洲层序渐次 向湖泊推进 ,出现三角洲前积 特 征。底部黑色油页岩厚 8~1 5 m,为区域最重要一 级标志层 。 嫩江组三 、四、五段沉积总体上为进 积过程 , 东部水系起主控作用 ,河流三角洲体系长距离向湖 中心推进 ,形成了辽 阔的三角洲前缘相带 ,相带明 显不对称 。嫩三段三角洲前缘相分布于中央坳陷区 内,4个三角洲型层序均发育河 口坝 、水下河道沉 积 ,其广泛分布的砂体是油气聚集 的良好储集 体 。嫩 四段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小 ,总的趋势 白东向 西减薄,西部局部地 区遭受剥蚀 。 3黑帝庙油层成藏过程和分布 松辽盆地发育有 2套主力生油岩 ,即青 山口组 一 、二段和嫩江组一 、二段泥岩,在 2套生油岩之 上 、之间和之下均发育有含油层 。由于烃源岩与储 层 的空间配置关系不 同,就造成了油气运移方式和 成藏模式的差异 。根据油藏与油源关系可把黑帝庙 油层的油藏划分为 2种成藏模式 叠瓦状成藏模式 受生油 凹陷控制的原生油气藏 ;串珠状成藏模 式油源 来 自萨 尔 图、葡 萄 花 、高 台 子 油 层 以下简称为萨、葡 、高油层的次生油气藏。 3 . 1叠瓦状成藏模式受生油 凹陷控制的原生油 气藏 1 受生 油 凹陷控制 的原 生黑帝 庙油 气藏 , 原油主要来 自下伏嫩一段烃源岩 ,局部地 区青一段 源岩也有贡献。 古龙凹陷西北部的哈 5井黑帝庙油层 ,原油的 高温气相色谱显示出与本地区嫩一段生油岩具有相 似的特征 ,在 n C 一n c 均具有较强的甾、萜类化 合物 ,在 n C 。以后具有较明显的双峰 ,反映 出原 油来 源于嫩 一段生 油岩 。而古 1 0井 7 1 4 . 6 1~ 7 1 6 . 2 m黑帝庙油层原油的高温气相色谱特征与嫩 一 段生油岩差别较大,与古 1 2井青一段泥岩具有 较好相似性 。 长岭 凹陷南部黑帝庙油层 的原油与嫩一段源岩 和青一段源岩多项地化指标对 比,确认该区黑帝庙 油层油气来 自嫩江组 。 对古龙凹陷和长岭凹陷及周边多个油藏的多项 地化指标对比分析都表明 ,古龙凹陷及周边地 区油 气藏黑帝庙油层 油气主要来 自嫩江组一 、二段 泥 岩 。 2 有效烃源岩分 布控制 油气 藏的形成 与分 布 。 黑帝庙油层主要为下生上储成藏模式 ,黑 I、 黑 Ⅱ油层分属嫩四段和嫩三段 ,下部嫩一段和嫩二 段泥岩非常发育。油源对比表明黑帝庙油层原油主 要来 自嫩一 、二段成熟烃源岩,因此有效烃源岩分 布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有研究表明 ,嫩江组 生烃强度大于 2 . 0 1 0 。 t / k in 区域控制 了黑帝 庙油 藏的分布 ’ “ J 。这样的凹陷盆地内共有 3个 古龙 2 4 大庆石 油地 质与开发 2 0 1 4‘ 凹陷 ,最高值达到 6 . 0 1 0 。 t / k m ,目前发现 的油 藏多数分布在这个地区;三肇凹陷的局部地 区,由 于有效烃源岩面积小 ,仅在个别井 区 肇 2 3井 见到油气显示及油流;长岭凹陷,最大生烃强度达 到 3 . 0 1 0 t / k m ,近年来在凹陷周边发现了 4个 成藏带 ,即新立一塔虎城构造一岩性成藏带 、大安 一 红岗构造一岩性成 藏带 、乾安断层一岩性成藏 带 、大情字井岩性成藏带 ,初步估算具备 2 1 0 t 资源潜力 ,已经提交石油三级储量 0 . 6 1 0 t 。黑 帝庙油层的烃源岩埋深相对较浅 ,成熟度低 ,油气 从烃源岩排出后通过断层或砂体进入圈闭成藏,油 气运移距离一般较短 ,油藏类型一般为岩性一构造 油藏或构造一岩性油藏 。 3 嫩江组进 积型三角洲前缘相可形 成 良好 的生储盖层组合。 嫩二段底部全盆地稳定分布的油页岩是最大湖 泛面的标志 ,之后进入高位域 ,嫩二段上部和嫩三 段 以进积型三角洲沉积为主,在古龙和长岭地区发 育朵叶状三角洲前缘 砂体 ,纵 向上是 3~ 4个反旋 回的河 口坝砂或席 状砂 特征 ,砂 体厚度 多在 3~ 5 m,反旋回砂体 间一般发育 1 0~2 0 m稳定 的泥 岩 ,可做为良好 的盖层。烃源岩之上及其侧翼发育 的砂岩是有利的储集体 ,因此在三角洲前缘相可形 成 良好的生储盖层组合。 4 原生油气藏叠瓦状成藏模式 。 嫩二段至嫩四段沉积时期 ,物源主要来 自于盆 地东北部 ,在古龙一长岭地区由下至上砂体 由北向 南 ,由东向西逐渐进积 ,呈叠瓦状分布 ,紧邻源岩 的第一组砂体 ,优先捕获油气 ,在局部构造圈闭或 砂体上倾尖灭方向可聚集成藏 ,因此主要油藏类型 为岩性一构造油藏或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藏 。勘探 成果证实了从 北到南和从 东到西含油层位逐 渐上 移 。 平面分布来看 ,有构造背景的新站 、葡西等地 区含油规模较大 ,其余较零散。 3 . 2串珠状成藏模式油源来 自萨 、葡、高油层 的次生油气藏 1 油源与葡萄花油层原油 和青一段源岩具 有可 比性 ,油来 自青一段成熟泥岩。 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一敖包塔构造的黑帝庙油 层 ,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表明 ,主要以高伽 马蜡烷和高三环萜烷为主 ,与本区葡萄花油层原油 和青一段源岩具有可比性 ,油源来 自青一段成熟泥 『1 4 1 9 ] -4 1 n 2 黑帝庙油层次生油藏发育区的储层特征。 葡萄花一敖包塔油 田葡 3 1 8区块 ,是长垣南部 发现的黑帝庙油层 次生油藏 ,于 2 0 1 2年 已经提交 了预测储量 。该区砂体总体上呈北东一南西 向条带 状展布,发育规模较大 ,层数较多。黑 I、黑 Ⅱ及 黑 Ⅲ等 3套 油 层 组 都 见 到 含 油 层 ,储 层 埋 深 在 2 0 0~ 5 0 0 m。岩心分析 资料表 明,黑帝庙油层 孔隙度一 般在 2 0 . 0 % ~3 5 . 0 % ,平均 3 0 . 5 % ;空 气渗透率 一般分布在 3 5 . 0~9 6 5 . 0 1 0 一 m , 平均为 7 5 4 . 9 1 0 ~ m ,属特高孑 L 高渗储层 。 3 黑帝庙油层次生油藏形成过程。 次生油气藏是指原有 的油气藏遭受破坏 ,分散 状态的油气遇到新的圈闭条件又重新聚集 ,形成新 的油气藏 。是从一个油藏到另一个具有相同或不同 储层的油藏中的再运移 。 黑帝庙油层之下萨 、葡 、高油层 ,距有效烃源 岩近 ,可以优先获得青山 口组生油岩所提供的原油 聚集成藏。但在以后的构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较 大断裂也可以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其 中 的油气 向上运移 ,在黑帝庙油层 中聚集形成次生油 气藏。如长垣南部葡萄花油 田的葡浅 1 2井区 ,已 经发现浅层稠油藏 ,这是 由于葡萄花构造后期抬升 剧烈 , 葡萄花原生油气藏遭受到断层破坏 ,沿着断 穿到嫩江组 的断层 向上运移 ,在黑帝庙油层又重新 聚集成藏。 次生油气藏分布特征是距离嫩江组生油凹陷较 远 ,油气地化指标与下伏 已知油层及青山口生油岩 一 致 ,埋藏浅时氧化为稠油和生物气 。从钻井和试 油结果看 ,油气藏均分布于构造罔闭内被断块夹持 的构造高点 ,构造对本区油气运聚成藏起到了控制 圈闭作用 ,是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在大构造 背景下油藏内局部受到岩性的影响,总体上本 区油 藏类型为断层一构造油藏。 4 次生油气藏的串珠状成藏模式。 黑帝庙次生油气藏来源于下伏 的原生油藏 ,其 分布制约次生油藏形成 与分布。所 以,有萨 、葡 、 高油层发育 的地 区,尤其 是广泛分布 的葡 萄花油 层 ,其上部若有断鼻构造则都有可能形成黑帝庙次 生油气藏。大庆长垣是形成次生油气藏的最有利地 区,因为喇、萨、杏 、葡古油藏及气顶气后期遭受 破坏 ,沿断层向上运移 ,至黑帝庙油层在构造高点 聚集成次生油气藏。由于多套储盖组合纵 向呈叠置 状披覆构造 ,次 生油气 藏呈 “ 同心” 状圈闭。当 下伏 的原生油藏受到破坏后油气就沿着断层向上运 第 3 3卷第 6期 黄薇等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2 5 移 ,形成 了串珠状成藏模 式。近期 的勘探 成果表 明从长垣北 部喇 、萨 、杏 油 田,到南部 的葡萄 花 、敖包塔油田,其上部的黑帝庙油层都有浅层油 气藏发现 ,并且北部的喇 、萨 、杏构造以浅层气藏 为主,南部的葡萄花、敖包塔构造既有浅层气,又 有稠油油藏 。 4结 论 1 嫩 一 、嫩二段沉积期湖盆急剧加 大,湖 水加深 ,嫩二段底部油页岩标志着最大湖侵 ,嫩江 组三 、四、五段沉积总体上为进积过程 ,东部水系 起主控作用 ,河流 三角洲体系长距离 向湖 中心推 进 ,向南至长岭 凹陷南部 ,发育 了辽阔的三角洲前 缘相带 ,具备 良好的生储盖层组合。 2 根据油藏与油源关系可把黑帝庙油层 的 油气藏划分为 2种成藏模式 ,受生油凹陷控制的原 生油气藏 ,及油源来 自萨 、葡 、高油层的次生油气 藏 。前者油源主要来 自嫩一 、二段生油岩 ,油藏主 要分布在长岭凹陷及周边和古龙 凹陷及周边 ;后者 油源主要来 自青一段生油岩,其原生的萨、葡 、高 油层受到破坏后重新聚集成藏 ,油气藏主要发育在 大庆长垣及周边 。 3 原生油气藏 平面分布受控于嫩江组源岩 成熟发育区,与源岩最近的砂体优先捕获油气 ,纵 向分布受控于砂体展布呈叠瓦状分布。 4 大庆长垣是 次生油气藏发育 的最有利地 区,北部喇、萨 、杏构造萨 、葡 、高油层古油藏气 顶气后期遭受破坏 ,沿断层向上运移,至黑帝庙油 层聚集成次生浅层气藏,南部葡萄花 、敖包塔构造 的葡萄花油层原生油藏遭受破坏后 ,在黑帝庙油层 形成次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纵 向呈串珠状分布 , 平面分布于受断层夹持 的构造高点。 参考文献 [ 1 ] 侯 启 军 ,冯 志 强 ,冯 子 辉 ,等 .松 辽 盆 地 陆 相 石 油 地 质[ M].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2 0 0 9 3 5 7 5 4 4 . [ 2 ]大庆油 田石油地 质志编写组 .中国石油地质 志 ,卷二 [ M].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1 9 8 73 0 7 3 3 5 . [ 3 ]孔庆云 .松辽 盆地原 油和沉 积岩 中有 机质碳 同位素 [ C]/ / 杨万里 .松辽 盆地 陆 相石 油地 质 .北 京 石 油工 业 出版社 , 1 9 8 5.2 4 5. 2 51 . [ 4 ]王永春.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的形成和分布 [ M].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2 0 0 1 8 1 - 8 3 . [ 5 ]段新国 ,李忠权 ,姜福 聪 .葡南地 区黑帝庙 浅层气 藏成藏模 式研究 [ J ].西 南 石油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2 0 0 9 ,3 1 3 2 3 2 8 . [ 6 ]王 占国 ,吕茜 ,李 景坤 .松 辽盆地北 部黑帝 庙油层 烃源岩 条 件 初 步 探 讨[ J] . 大 庆 石 油 地 质 与 开 发 ,2 0 0 5,2 4 1 3 5 - 3 8 . [ 7 ]吉林油 田石油地 质志编写组 .中国石油地 质志 ,卷二 [ M]. 北京 石 油工业 出版社 ,1 9 8 73 6 - 4 0 . [ 8 ] 大庆 油气勘 探 5 0年 编委会 .大庆油气勘探 5 O年 [ M]. 北京 石 油工业 出版社 ,2 0 0 97 5 8 5 . [ 9 ]张顺 ,付 秀丽 ,张晨晨 .松辽 盆地姚家 组一嫩江组地 层层 序 及沉 积 演 化[ J ]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2 0 1 1 ,3 1 2 3 4 4 2 . [ 1 0 ]冯志强 ,张顺 ,付 秀丽 .松辽盆地 姚家组一嫩 江组沉积演 化 与成藏响应 [ J ].地 学前缘 ,2 0 1 2,1 9 1 7 8 . 8 9 . [ 1 1 ]赵志魁 ,张金亮 ,赵 占银 .松辽盆地南部 坳陷湖盆沉积和储 层研究[ M].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2 0 0 91 0 . 1 3 . [ 1 2 ]黄薇 ,张顺 ,张晨晨 ,等 .松辽盆地嫩江 组层 序构型及其沉 积演化 [ J ].沉积学报 ,2 0 1 3 ,3 1 5 9 2 0 . 9 2 7 . [ 1 3 ]杨光 , 苗红波, 郭巍,等 . 松辽盆地南部黑帝庙地区油气成 藏模式 [ J ].吉林 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 版 ,2 0 0 7,3 7 4 7 3 4. 7 3 8 . [ 1 4]高瑞 祺 ,蔡 希 源 .松 辽 盆 地 油气 田形 成 条件 与分 布 规律 [ 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 9 9 7 2 5 7 2 6 1 . [ 1 5 ]王春利 ,范绍雷 ,王世 录,等 .断裂对 沿砂体侧 向运移油 气 聚集 的控 制 作 用 [ J j.大庆 石 油 地 质 与开 发 ,2 0 1 3,3 2 6 3 2 3 5 . [ 1 6 ]王占国,乔卫 ,吕茜 ,等 .大庆长垣 以西地 区黑帝庙油层 油 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有利区带预测 [ J ]. 特种油气藏, 2 0 0 5 ,1 2 1 2 0 2 2 . [ 1 7 ]付广,闫玉民. 松辽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有 利区预测 [ J ].新疆石油学院学 报, 2 0 0 1 ,1 3 1 3 5 3 8 . [ 1 8 ]陈方 文,卢双舫 ,刘绍军 ,等 .大庆长垣 以西 黑帝庙油层成 藏主控因素分析与油气潜力 区预测 [ J ].内蒙古石油化 工 , 2 0 0 1 ,1 6 1 1 2 2 1 2 5 . [ 1 9 ]孙 晶 .松辽盆地青一段原 油及烃源岩 中正构烷 烃的氢 同位素 组成 [ J ].大庆石油地质 与开发 ,2 0 1 4,3 3 3 3 9 . 4 2 . [ 2 0 ]博莱特 爱德华 A . ,福斯特 诺曼 H . .油气圈闭勘探 [ M]. 刘德来 ,译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2 2 2 2 2 2 3 . [ 2 1 ]潘 国辉 .松辽盆地太东地 区葡萄花油层油 成藏主控因素及模 式 [ 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 0 1 4,3 3 3 3 0 . 3 4 . [ 2 2 ]黄晓波,徐长 贵,王丽君 ,等 .辽东 凸起潜 山油气成藏条件 及模式 [ J ].特种油气 藏,2 0 1 3,2 0 5 7 3 . 7 6 . 编辑宋铁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