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石油醚和乙醇萃取物的组成分析.pdf
第 3 1卷 第6期 2 0 1 4年 6月 应 用 化 学 C HI NE S E J 0UR NAL OF AP P UED C HEMI S T RY V0 l | 31 I s s . 6 J u n e 2 0 1 4 水稻秸秆石油醚和乙醇萃取物的组成分析 宫贵贞 曹 洪 徐州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徐州 2 2 1 1 1 1 摘要用石油醚和乙醇在索式萃取器中对水稻秸秆进行了萃取 , 萃取物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 FF I R 和气相色谱一 质谱联用仪 G C / M S 分析。结果表明, 乙醇和石油醚的萃取率分别为 8 %和 6 %。萃取物中共检 测到 4 O种物质 , 主要分为醇酚 A P s 、 醛 、 酮、 酸、 酯、 烃 HC s 及含氮化合物 O N s 7种类别。其中, 石油醚萃 取物中酯 、 H C s 和 A P s 3类物质含量较高, 总的相对含量为 9 1 . 7 %; 乙醇萃取物中 H C s 、 酸、 酯及 A P s 含量较 高, 总的相对含量为 8 3 . 9 %。该研究在开发稻秆的高附加值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 关键词水稻秸秆 , 萃取, F T I R, G C / MS分析 中图分类号 0 6 3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4 3 5 1 8 2 0 1 4 0 6 43 7 2 6 - 0 6 D0I 1 0 . 3 7 2 4 / S P . J . 1 0 9 5 . 2 0 1 4 . 3 0 4 5 0 目前 8 0 %以上的能源与有机原料来 自于化石能源 , 由于化石能源可开采量的减少及其使用 过程 中 带来的环境问题 , 促使各国努力寻找与开发清洁的可替代能源⋯。生物质不仅具有产量巨大和可再生 等优点 , 同时可制备成液体燃料作为清洁能源使用 。 J , 还可从中获取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及制备各种功 能材料 j , 故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 J 。我 国是一个农业大 国, 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 , 每年形成 的农业废 弃物约有7亿 t , 其中稻草秸秆 1 . 8 亿 t 6 J 。 但目前在我国作为能源利用的还不到其总量的 1 %, 且利用 方式还很落后 , 主要是直接燃烧 。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 , 浪费资源 , 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 , 开发生物质的高效利用技术在我国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生物质高效利用的重要前提是对其组成结构 的充分了解 。虽然生物质基本上 由以纤维素、 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的有机大分子成分组成 , 但不同生 物质或同一物种不同部分的组成差异也较大。这种组成的复杂性 、 不均一性及其难溶 性 , 使之对生物质 分子结构的研究比较困难。目前较多采用破坏性的处理方法如热解 圳、 超临界液化 m “ 和生物降 解 等方法使之降解, 通过对其产物的分析来推测原料组成。由于这些过程严重破坏了生物质的结 构, 不能真实反映其结构信息。 人们对生物质成分间键合的方式、 其中嵌布的小分子物质和确切的分子 结构迄今尚未充分认识 。 致使对其解聚机理和液化方式等生物质的高效利用缺乏可靠的理论指导 , 因 而生物质转化研究仍然存在组分利用 、 技术利用的单一性及缺乏系统技术集成和生态过程工程研 究的 问题 。 在温和条件下 , 溶剂萃取可使游离或通过弱键结合嵌布于生物质大分子结构中的低分子物质溶出。 溶剂萃取属于非破坏性分离 , 可相对真实反映生物质的分子结构 。这些低分子物质不仅对 于研究生物 质的结构有重要的价值, 其有效提取还可实现生物质的非燃料用途。 溶剂萃取用于秸秆的研究, 较多的 是采用破坏性方法降解后再用溶剂萃取_ 】 H ] , 或用于脱蜡研究_ 】 。 温和条件下直接用溶剂对秸秆进行 萃取并研究其中化合物组成的鲜有报道。 本文采用石油醚和乙醇在索式萃取器中对水稻秸秆进行了萃 取。 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 H I R 和气相色谱一 质谱联用仪 G C / M S 对产物进行分析, 可望从分子 水平上深入了解生物质的组成结构, 为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生成其它高附加值化学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部分 1 . 1原料、 试 剂和仪器 实验选用江苏徐州地区的水稻秸秆 。将水稻秸秆用去离子水清洗后 自然风干 , 剪成 23 c m的小 2 0 1 3 - 0 9 4 3 4收稿, 2 0 1 3 1 2 - 1 0 修回, 2 0 1 4 -0 1 1 2 接受 通 讯联系人 宫贵贞 , 讲 师 ; T e l 0 5 1 6 8 3 6 8 9 7 2 3 ;E - m a i l g g z 7 2 1 6 3 . c o m; 研究方 向 碳资源 的高 附加值利用 第 6期 宫贵贞等 水稻秸秆石油醚和乙醇萃取物的组成分析 段后用多功能粉碎机粉碎, 过 1 7 8 m筛, 真空干燥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所用试剂石油醚 沸程 3 0~ 6 0℃,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乙醇 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均为分析纯试剂, 所有有机溶剂均 经旋转蒸发仪蒸馏后使用。 R E 5 2 C S - 1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 D H T型搅拌调温电热套 山东鄄城华鲁电热仪器 有限公司 ; D Z F 6 0 2 0型真空干燥箱 上海贺德实验设备有限公 司 ; A L P HA型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 F T I R, 德 国 B r u k e r 公司 和 7 8 9 0 - 5 9 7 5 C型气相色谱一 质谱联用仪 G C / MS , 美 国A g i l e n t 公司 。 1 . 2实验方 法 用电子天平称取两份干燥的稻秆 2 . 5 g , 分别用 1 2 0 m L石油醚、 乙醇于改良型索氏萃取器中对其进 行连续萃取 1 0 h 。 待冷却后过滤, 滤饼分别用相应的石油醚和乙醇进行多次洗涤。滤饼置于真空干燥 箱中干燥, 得萃余残渣, 用电子天平称重后用红外进行分析。 滤液用旋转蒸发仪在常压下蒸除大部分溶 剂, 然后将浓缩液移至样品瓶中, 使剩余少量溶剂 自然挥发至恒重, 得到石油醚萃取物 P E E 和乙醇萃 取物 E E , 称重 、 分析 。 1 . 3 分析方法 F T I R分析采用 K B r 压片 , 在 4 0 0~ 4 0 0 0 c m 波数范围内扫描 。G C / M S分析 , D B - 5 MS型石英毛细 管柱 3 0 . 0 m 2 5 0 m 0 . 2 5 m ; H e气为载气 , 流速 1 . 0 mL / m i n ; 分流 比5 0 1 , 进样量 1 ix L 。进样 口 温度 2 5 0℃ ; E I 源 , 离子化电压 7 0 e V, 离子源温度 2 3 0℃ ; 质量扫描范围 2 9 4 0 0 a i n u 。升温程序为 起 始温度 6 0℃, 保温 3 m in , 以1 0℃/ m i n 升温速率升至 1 0 0 oC, 保温2 m i n , 再以1 0C / m i n 升温速率升至 2 5 0 o C, 保温3 m i n 。 对鉴定化合物按 P B M法与 N I S T 0 5 a 谱库化合物标准谱数据进行计算机检索对照, 根据置信度或相似度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对于谱库难于确定的化合物则依据 G C保 留时间、 主要离子峰 及特征离子峰、 分子量和同位素峰等与文献色谱、 质谱资料相对照进行解析, 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采用峰 面积归一法进行积分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 . 1萃取 率 石油醚和乙醇的萃取率分别为6 %和8 %, 乙醇的萃取率高于石油醚, 可能由于乙醇的极性大于石 油醚。生物质是 以纤维素 、 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要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三维 网状立体结构。立体 网状 大分子结构相中间可能还存在一些由氢键 、 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束缚 的极性小分子 。而极性分子 比 如乙醇可以破坏这些作用力 , 从而使一些物质游离出来进入溶剂中。 2 . 2 萃取物的 F T I R分析 如图1 所示为石油醚和乙醇萃取物的F T I R 。 图中所示在 3 5 0 0~ 3 3 0 0 c m 问宽而强的吸收峰表示 可能是一c O O H、 醇及苯酚中的 O H所形成缔合结构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在两种萃取物的谱图中, 该峰均 为强吸收 , 表明 O H缔合结构在 2种 萃取物 中占有 较大 比重, 在 P E E中该峰强度略弱于 E E中的吸收 强度 ; 3 0 0 0~2 8 0 0 c m 为碳水化合物 、 木质素和脂 肪族化合物中 C H , 一和一c H 一的伸缩振动峰, 在 两种萃取物中该 区吸收均较弱, 其 中 P E E的吸收强 度大于 E E; 2 1 0 02 4 0 0 c m 间吸收峰为三键或 累 积双键伸缩振动区以及蛋白质和氨基酸、 铵盐类化 合物中一N H 的多重复合谱带, 其中 E E中在该区 的吸收峰强于 P E E; 1 7 4 3 c m 为酯 C O的吸收峰 , P E E的强度大于 E E, 可能在 P E E中酯基的含量高 图 1 稻秆 P E E及 E E的红外光谱图 F i g . 1 FI I R s p e c t r a o f P E E a n d E E f r o m r i c e s t r a w 于 E E ; 羰基化合物形成氢键后, 无论是分子间还是分子内氢键, 其 。 吸收峰移 向低波数一端, 故 1 6 3 9 c m 反映了在两种萃取物 中均有相当量的羰基形成氢键的结构, E E中在该区的吸收峰强于 P E E, 7 2 8 应 用 化 学 第 3 1卷 可能乙醇本身就能与羰基结构形成氢键; 1 4 1 6 c m~、 1 3 8 5 c m一 代表了碳水化合物、 脂肪族类化合物中 C H 一 和一c H 一的弯 曲振动峰 ; 1 0 9 7 c m I 1 代表脂肪链醚和环醚的 c O c吸收 , E E中在该 区的吸收 峰强于 P E E; 7 2 2 c m 是 c H基的平面外摇摆振动的吸收带 , 表示相邻的 C H 数 目 n 大于等于 4时 的吸收, P E E的强度大于E E , 表明P E E中含C H 结构的长链多于乙醇萃取物; 5 4 2 c m 左右吸收峰代表 了含硫官能团的存在。 2 . 3 萃取物的 GC / MS分析 图 2及图 3分别是 P E E及 E E的 G C / MS总离子流色谱 图 T I C 。共检测出 4 0种有机化合物, P E E 中检测到 2 9种物质, E E中检测到 2 1 种 。这些化合物可以分为醇酚 A P s 、 醛 、 酮 、 酸 、 酯 、 烃 HC s 及含 氮化合物 O N s 7 种类别, 其相对应的化合物列于表 1 。 稻秆有机溶剂萃取物 P E E及 E E中检测到的族 组分相对含量分布 图见 图 4, P E E中各组分相对含量按从高 到低 为 酯 H C sA P s酸 醛 酮 O N s ; E E中为 HC s 酸 酯 A P s O N s 醛 酮。在 2种萃取物中酯 、 H C s 及 A P s 类物质相对含量均 较高 , P E E中酯 的相对含量 4 1 . 1 % 最高 , 远远高于其它物质相对含量 ; E E中 HC s的相对含量最高为 2 7. 2% 3 4j 5 4 o 9 2 l2 2 2 蚓 芝 l 1 1 2 l 3 1 4 1 5 1 6 l 7 R e t e n ti o n t i me / mi n 图 2 稻秆 P E E的 T I C F i g .2 TI C o f P EE f r o m r i c e s t r a w R e t e n t i o n t i me / mi n 图 3 稻秆 E E的 T I C Fi g . 3 TI C o fEE f r o m ric e s t r a w . . . AP s Al d e h y d e s Ke t o n e s Ac i d s Es t e r s HCs ONs P r o d u c t s 图 4 稻秆 P E E及 E E中族组分 的相对含量 分布图 F i g . 4 R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s o f g r o u p s o f s p e c i e s d e t e c t e d i n PEE a n d EE f r o m r i c e s t r a w 萃取物中共检测到8种醛类物质, 其中5种脂肪烯醛、 2种芳香醛及 1 种饱和脂肪醛壬醛。 P E E中 包含 6种脂肪醛 , 而 E E中只检测到 2种芳香 醛。E E中醛 的含 量为 4 . 5 %高于其 在 P E E中的含量 2 . 3 %。在两种萃取物中酮类物质只检测到 4种 , 其 中 P E E中检测到 3种 , E E中仅为 1种 E 一 3 一 己烯一 2 一 酮 。 且酮的相对含量也是所有物质中较低的 , P E E为 2 . 1 % , E E为 1 . 8 % 。 醛 、 酮两类物质在两种萃取物 中含量均较少 , 说明稻秆 中所含醛 、 酮类物质较少。 ∞ ∞ ∞ 加 0 u 口 暑 mq 日 B 1 ∞ ∞ 加 m 0 口 a 1 c 0 u 鼍 一 第 6期 宫贵贞等 水稻秸秆石油醚和乙醇萃取物的组成分析 表 1 稻秆 P E E及 E E中检测到的化合物 T a b l e 1 Co mp o u n d s i d e n t i fi e d i n P EE a n d EE f r o m r i c e s t r a w No . Co mp o u n d s P EE EE No . Co mp o u n d s PE E EE A l d e h y d e s 3 2 E t h y l p a l m i t a t e 、 / 8 Z 一 He p t - 2 e n a l 、 /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1 0 N 0 n a n a l 、 / 1 2. 3 - D i m e t h y l p e n t - 2 - e n e 、 / 1 4 2 E, 4 E - D e c a - 2, 4 - d i e n a l 、 / 5 O - x y l e n e 、 / 、 / 1 5 2 E, 4 E 一 D o d e c a - 2 , 4 - d i e n a l 、 / 6 P - x y l e n e 、 / 、 / 1 7 E - D o d e c - 2 一 e n a l x / 7 M- x y l e n e 、 / 、 / 1 8 4 - H y d r o x y b e n z a l d e h y d e V 9 He x a d e c 1 一 e n e 、 / 2 O v a n i l 1 . n 、 / 1 2 N 0 n . 1 . e n e 、 / 2 1 Z 一 O c t a d e c - 1 3 一 e n a l 、 / 1 3 T r i d e c . 1 . e n e 、 / K e t o n c s 1 6 2 , 4, 6 - T r i me t h y l d e c a n e 、 / 2 E He x 3 一 e n - 2 一 o n e 、 / 2 9 1 S , 2 R 一 1 一 C y c l o h e x y l m e t h y 1 - 2 一 e t h y l c y c l o h e x a n e 、 / l 9 2, 6 一 D i m e t h y l c y c l 0 h e x a n 0 n e 、 / 3 3 S q u a l e n e 、 /x / 2 6 6 . 1 0 - D i m e t h y l u n d e c a n - 2 一 o n e 、 / 3 9 l E i c 0 s e n e 、 / 3 5 D i h y d r o - 5 - t e t r a d e c y l f u r a n - 2 3 H 一 o n e 、 / A l c o h o l s a n d p h e n o l s A c i d s 3 4 - E t h y l o c t a n - 3 . o l 、 / 、 / 3 O n He x a d e c a n o i c a c i d 、 / 、 / 4 0 c t . 1 . e n - 3 . o l 、 / 3 4 O l e i c A c i d 、 / 、 / 2 4 4 一 E - 3 一 H y d r o x y p r o p l e n y 1 - 2 一 m e t h o x y p h e n o l 、 / 3 7 E . O c t a d e c - 9 一 e n o ic a c i d 、 /x / 2 5 3 - I s o p r o p o x y - 5 一 me t h y l p h e n o l 、 / 3 8 Z 一 O c t a d e c - 6 - e n o ic a c i d 、 / 3 6 2 - Me t h y l Z. Z - 3. 1 3 一 o c t a d e c a d i e n o l 、 / E s t e t s 4 0 T o c o p h e r o l 、 / 1 1 E - Me t h y l h e p t - 2 - e n o a t c V 0 N s 2 7 Bu t y l i s o b u t y l p h t h a l a t e 2 2 2 - P h e n y l q u i n o l i n e 、 / 2 8 D i i s o b u t y l p h t h a l a t e 、 / 2 3 O 1 e a mi d e 、 / 3 1 Di b u t y l p h t h a l a t e 如表 1所示共检测到 4种酸 , 棕榈酸、 油酸、 E - 9 . 十八烯酸 反油酸 和 z - 6 . 十八烯酸 , P E E中 检测到前 3个酸 , E E中 4种酸均检测 到。2种 萃取 物 中酸的含量相差较大 , 在 P E E中相对含 量仅 为 3 . 7 %, 而 E E中高达 2 2 . 0 %, 同样可能由于乙醇的极性, 使酸较易被萃取出。 共有 5种酯被检测到, 其 中两种脂肪酸酯 E - 2 . 庚烯酸甲酯及棕榈酸乙酯 , 其余 3 个均为邻苯二甲酸的酯衍生物。 P E E中只 检测到 3个邻苯二甲酸的酯衍生物 , E E中除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没发现外 , 其余 4种酯均被检测到。 P E E中酯的相对含量最多 , 高达 4 1 . 1 % , E E中为 1 9 . 1 %。 H C s 所检测到物质最多为 1 1 种 , 其 中除 3个二 甲苯的异构体为芳烃外 , 其余均为脂肪烃 1 个带支 链 的饱和烃 、 1个环烷烃 , 其余均为烯烃 。P E E中除 1 S , 2 一 1 - 环己基甲基 - 2 一 乙基环己烷未检测到, 其余 1 O 种烃均被检测到, 而 E E中仅检测到5种烃。 H C s 物质在两种萃取物中的相对含量均较高, P E E 中为2 6 . 1 %, E E中为 2 7 . 2 %。 鲨烯的含量在两种萃取物中均为最高, P E E中1 6 . 2 %, E E中1 1 . 7 %。 A P s 检测到 6个 , 3个醇 , 3个酚 , 其中 4 . E . 3 一 羟基. 1 . 丙烯基 - 2 . 甲氧基苯酚 松柏醇 为木质素 结构单体。P E E中检测到 3个 4 一 乙基- 3 - 辛醇 、 3 - 异丙氧基- 5 一 甲基苯酚及生育酚 , E E中除 3 一 异丙氧基- 5 一 甲基苯酚和生育酚未检测到外 , 其余 4个均被检测到。在 乙醇中发现松柏醇 , 说 明乙醇可 以破坏木质 素结构的化学键 , 使一些单体游离出来 。P E E和 E E中 A P s 的相对含量分别为 2 4 . 5 %和 1 5 . 6 % , 其中相 对含量最高的物质在 P E E中为生育酚 , 高达 2 2 . 9 % , E E中是松柏醇 , 为 1 0 . 6 % 。O N s 仅检测到 2种 , 2 一 苯基喹啉和油酰胺, 前者在 P E E中, 后者在 E E中。 2 一 苯基喹啉的相对含量仅为0 . 2 %, 油酰胺为9 . 8 %。 在被检测出的有机化合物中, 有些是高附加值化学品且含量较高、 易分离, 如油酸、 反油酸、 棕榈酸、 邻苯二甲酸酯、 鲨烯和生育酚等, 有望分离出单体。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 还可作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在制备单分散纳米晶材料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 棕榈酸用于化学试剂 、 医药 、 肥皂 、 润滑剂 、 防水织物及分析试剂等 。角鲨烯在美容 、 医药 、 保健等方 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邻苯二 甲酸 的酯广泛用于生产树脂、 塑料 、 涂料 、 增 塑剂及其 它一些 高端材料 7 3 0 应 用 化 学 第 3 l卷 3 结论 在索式萃取器中, 分别用石油醚和乙醇对稻秆进行了萃取。乙醇的萃取率高于石油醚, 其原因可能 是乙醇为极性分子可以破坏稻秆 网络大分子 中的作用力 , 从而使一些物质游离 出来进入溶剂 中。P E E 中检测到 2 9种物质 , E E中检测到 2 1 种 , 主要为 A P s 、 醛 、 酮 、 酸 、 酯 、 H C s 及 O N s 7种类别 。 其中含有一些 高附加值化合物如油酸、 邻苯二甲酸酯、 鲨烯和生育酚等。 该研究在开发稻秆的高附加值利用方面具有 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 。 参考文献 [ 1 ]B al a t M, B a l a t H.R e c e n t T r e n d s i n G l o b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B i o e t h a n o l f u e l [ J ] .A p p l E n e r g y , 2 0 0 9, 8 6 1 1 22 73- 2 28 2. [ 2 ]L i u Z G, Z h a n g F S .E f f e c t s o f V a ri o u s S o l v e n t s o n t h e L i q u e f a c t i o n o f B i o m a s s t o P r o d u c e F u e l s a n d C h e m i c a l F e e d s t o c k s [ J ] .E n e r g y C o n v e r s Ma n a g e , 2 0 0 8 , 4 9 1 2 3 4 9 8 3 5 0 4 . [ 3 ]A k ali n M K, T e k i n K, K a r a g Z S .H y d r o t h e r ma l L i q u e f a c t i o n o f C o r n e l i a n C h e r r y S t o n e s f o r B i o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J ] . Bi o r e s o u r T e c h n o l, 201 2, 1 1 0 6 8 2- 6 87. [ 4 ]N I U D u n , WA N G L i n s h a n , WA N G Y u h o n g , e t a 1 .M o d i fi c a t i o n o f R i c e S t r a w b y E p i c h l o r o h y [ J ] .C h i nes e J A p p l C h e m, 2 0 0 5 , 2 2 9 1 0 3 3 1 0 3 5 i n C h i n e s e . 牛盾 , 王林山, 王育红, 等.环氧氯丙烷改性稻草[ J ] .应用化学, 2 0 0 5 , 2 2 9 1 0 3 3 - 1 0 3 5 . [ 5 ]A y s u T , K t i q ii k M M.L i q u e f a c t i o n o f G i a n t R e e d A r u n d o d o n a x L . b y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F l u i d E x t r a c t i o n [ J ] .2 0 1 3 , F u e l , 1 0 3 7 5 8 - 7 6 3 . [ 6 ]C H E N H o n g z h a n g , X U J i an, Y A O J i a n z h o n g , e t a 1 .S t u d i e s o n Mu l t i l e v e l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L i q u i d F u e l w i t h S t r a w[ J ] . C h i n e s e J B i o p r o c e s s E n g, 2 0 0 5 , 3 1 9 1 3 i n c h i n e s e . 陈洪章, 徐建 , 姚建中, 等.秸秆分层多级转化液体燃料新工艺的研究进展[ J ] .生物加工过程, 2 0 0 5 , 3 1 9 1 3 . [ 7 ]B a b u B V, C h a u r a s i a A S .Mo d e l i n g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d E s t i ma t i o n o f O p t i m u m P a r a m e t e r s i n P y r o l y s i s o f B i o ma s s [ J ] . E ner g y C o n v e r s Ma r u t g e , 2 0 0 3 , 4 4 1 3 2 1 3 5 - 2 1 5 8 . [ 8 ]Y a m a n S .P y r o l y s i s o f B i o ma s s t o P r o d u c e F u e l s a n d C h e mi c al F e e d s t o c k s [ J ] .E ner g y C o n v e r s Ma nag e , 2 0 0 4, 4 5 5 6 5 1 6 7 1 . [ 9 ]Mi n o w a T, K o n d o T , S u d i r j o S T .T h e r mo c h e mi c a l L i q u e f a c t i o n o f I n d o n e s i a n B i o m a s s R e s i d u e s [ J ] .B i o m a s s B i o e n e r g y , 1 9 9 8 , 1 4 5 / 6 5 1 7 5 2 4 . [ 1 0 ]M i n a m i E, S a k a S .D e c o mp o s i t i o n B e h a v i o r o f Wo o d y B i o m a s s i n Wa t e r a d d e d S u p e r c r i t i c al Me t h a n o l [ J ] .J W o o d S c i , 2 00 5, 51 39 5- 40 0. [ 1 1 ]A k d e n i z F , K t i c t i k M M, D e m i r b a s A .L i q u i d s f r o m O l i v e Hu s k b y U s i n g S u p e r e r i t i c al F u i d E x t r a c t i o n a n d T h e r m o c h e mi c al Me t h o d s l J 1 .E ner g y E d u S c i T e c h n o l , 1 9 9 8 , 2 1 7 2 4 . [ 1 2 ]ME N G Z h u o , Z HE N G Z h e n g , Y A N G S h i g u a n , e t a 1 .S t a t u s Q u o o f R e s e a r c h o n P r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L i g n o c e l l u l o s e [ J ] . S i c h u a n E n v i r o n , 2 0 0 7 , 2 6 4 1 1 3 - 1 1 7 i n c h i n e s e . 孟卓, 郑正, 杨世关, 等.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技术研究近况[ J ] .四川环境, 2 0 0 7 , 2 6 4 1 1 3 1 1 7 . [ 1 3 ]L u Y, We i X Y, Z o n g Z M, e t a 1 .O r g a n o n i t r o g e n C o m p o u n d s I d e n t i fi e d i n D e g r a d e d Wh e a t S t r a w b y O x i d a t i o n i n a S o d i u m H y p o c h l o r i t e A q u e o u s S o l u t i o n [ J ] .F u e l , 2 0 1 3 , 1 0 9 6 1 -67 . [ 1 4 ]K o n c s a g a C I , E a s t w o o d b D, C o l l i s A E C , e t a 1 .E x t r a c t i n g V a l u a b l e C o m p o u n d s fr o m S t r a w D e gra d e d b y P l e u ro t u s O s t r e a t u s [ J ] . R e s o u r C o n s e r v R e c y , 2 0 1 2 , 5 9 1 4 - 2 2 . [ 1 5 ] Z h a o W, Z o n g Z M, L i n J , e t a 1 . D e w a x i n g f r o m S t al k s w i t h P e t ro l e u m E t h e r b y D i ff e r e n t M e t h o d s [ J ] . E ne r g y F u e l s , 2 0 0 7 , 2 1 2 1 1 6 5 1 1 6 8 . [ 1 6 ]Y u P e n g f e i , C U I B i n , S H I Q i z h e n .R e s e arc h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O l e i c A c i d i n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N a n o ma t e r i a l s [ J ] . J Ma t e r S c i E n g , 2 0 0 7 , 2 5 5 7 9 2 - 7 9 7 i n C h i n e s e . 俞鹏飞, 崔斌 , 史启祯.油酸在纳米材料合成 中的研究与应用[ J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7 , 2 s 5 7 9 2 - 7 9 7 . [ 1 7 ]E n g e l b r e c h t A M, T o i t K o h n J L , E l l i s B, e t a 1 .D i f f e r e n t i al I n d u c t i o n o f A p o p t o s i s and I n h i b i t i o n o f t h e P I 3 - k i n a s e P a t h w a y b y S a t u r a t e d . Mo n o u n s a t u r a t e d a n d P o l y u n s a t u r a t e d F a t t y A c i d s i n a C o l o n C a n c e r C e l l M o d e l [ J ] .A p o p t o s i s , 2 0 0 8 , 1 3 1 1 1 3 6 8 1 3 7 7 . [ 1 8 ]N a k a z a w a A, Ma t s u u r a H, K o s e R, e t a 1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T h r a u s t o c h y t r i d A u r a n t i o c h y t r i u m s p . S t r a i n 1 8 W一 1 3 a fo r S q u al e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 J ] . B i o r e s o u r T e c h n o l , 2 0 1 2 , 1 0 9 2 8 7 2 9 1 . 第 6期 宫贵贞等 水稻秸秆石油醚和乙醇萃取物的组成分析 7 3 1 [ 1 9]L I U Y u n a n , Z H A N G C h a o h u i , Z H A N G Mi n g l e i , e t a 1 .P r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A p p l i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