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马屯铁矿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研究.pdf
I S S N 1 6 7 l一2 9 0 0 C N 4 3一l 3 4 7 / T D 采矿技术第 6卷第3期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V o 1 . 6, No . 3 2 0 0 6年 9月 S e p . 2 0 0 6 张 马 屯 铁 矿 床 无 废 开 采 综 合 技 术 研 究 张省 军 济南钢城矿业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2 5 0 1 0 1 摘 要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 , 矿 山企业应综合、 高效地开发利 用资源, 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 , 实施清洁生产, 保护环境。本文简要介绍了济南钢城矿业有限公 司针对张马屯铁矿床 “ 大水” 、 “ 三下” 的复杂开采条件, 系统开展资 源综合利 用、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 究成果。 通过实施帷幕注浆堵水、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 废水废石利用等项 目, 实现了矿床无废开 采,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对其他类似矿山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矿床 ; 帷幕注浆 ; 全尾砂胶结充填; 采矿方法; 开发利用; 无废开采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物质来源, 但又是 不可再生的; 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破坏环境。矿山企业应综合、 高效地开发利用资源, 保护环境。多年来, 济南钢城矿业有限公司针对张 马屯铁矿床“ 大水” 、 “ 三下” 的复杂开采条件, 系统 地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 、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实 施了帷幕注浆堵水、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 废水废石 利用等项 目, 实现了无废开采,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 1 矿 山概况 济南钢城矿业有限公司 原张马屯铁矿 位于 济南市东郊, 始建于 1 9 6 6年, 年生产能力 5 0万 t 。 该铁矿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床, 赋存于闪长 岩与灰岩接触带 内, 由东西两个主矿体及 少量零星 矿体组成。西矿体为建矿以来开采的主矿体, 分布 于5 1 1 勘探线之间, 矿体形态复杂, 多呈扁豆状和 透镜状。矿体在 7勘探线以东走向 N E , 倾向 N W; 以西发生扭转, 走向转为 s N , 倾 向转为 w, 倾角为 1 6 。 一 7 O 。 , 上缓下 陡, 长 1 1 0 0 m, 平 均厚 度为 2 1 . 5 7 m, 埋深 一2 0 0 一一4 3 4 m。磁铁矿致密, 中等硬度.厂 6 8 , 地质品位 T F e 5 4 %; 下盘闪长岩致密稳固 厂81 0 , 上盘 为中厚层结 晶灰岩 、 大理岩f6左 右, 较为稳固。地表为良田和村庄, 不允许塌陷, 属 “ 铁路公路下、 建筑物下、 村庄良田下” 的“ 三下” 开采。 2 矿坑水疏干综合技术研究 2 . 1水文地质概况 矿 区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 中统灰岩和下统 的白 云质灰岩 , 在接触带及附近多蚀变为大理岩 , 具有较 强的富水性和导水性 , 又以极不均匀性为特征 , 单位 涌水量为0 . 0 6 8 2 3 . 8 L / s . m, 渗透系数 0 . 0 8 3 8 m / d 。奥陶系中下统灰岩在区域的出露面积大, 岩溶裂隙发育, 地下水补给充沛。通过专门水文地 质勘探, 基本揭露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确认属于水 文地质条件极复杂的大水矿床, 预测最低开采水平 一 3 6 0 m 涌水量达 4 1 4 0 0 0 m / d , 是 国内外罕见的 大水矿床。不治水无法开采。 2 . 2 帷幕注浆堵水 采用“ 以堵为主, 排、 堵结合” 的方法防治地下 水。将井筒予注浆封堵技术应用于矿床大范围、 深 层基岩, 对矿床实施全封闭接地式整体帷幕注浆堵 水 , 同水平完全疏于 , 实现安全开采 。 2 . 2 . 1 小帷幕注浆堵水 小帷幕注浆堵水工程于 1 9 7 5年 1 2月至 1 9 7 9 年 9月实施 , 在矿体 的首采矿段 5 7号勘探线之 间。采用悬挂式单排孑 L 注浆, 帷幕线长4 8 0 m, 孑 L 距 1 5 m, 钻孑 L 进尺 1 5 5 8 4 . 7 6 m, 注浆孑 L 总长度 3 3 9 5 . 8 2 m, 注人水泥量 1 0 1 3 3 t 。放水疏于后, 幕内外的水头 差 1 8 4 . 7 m, 4 年后加大到2 1 1 . 2 m, 一 2 4 0 水平的出 水量从 2 . 0 4万 m / d, 减小到 1 . 1 万 m / d 。 1 9 8 2年 3月 至 1 9 8 4年 1 1月 , 又在 一4 0 0一 一 4 3 0 m段上实行补底注浆 , 形成厚 3 0 m的水平底 幕, 北西部连接已形成的帷幕, 南接隔水的闪长岩 体。补底后小帷幕区最终开采水平一3 6 0 m 涌水 量 1 . 8万 m / d 。 2 . 2 . 2 大帷幕注浆堵水 维普资讯 1 6 2 采矿技朱 在小帷幕注浆堵水成功并实现矿体安全开采 后, 于 1 9 9 3 年3 月至 1 9 9 6 年 1 2 月实施了大帷幕堵 水工程。大帷幕工程完成后, 与小帷幕联接成整体 矿床的帷幕全封闭圈 见图 1 。 大帷幕注浆堵水工程是接地式, 注浆孔直达闪 长岩体内。分南 、 西南 、 西 、 北 4段 , 形成“ [” 字型 , 几乎包容了西矿体。帷幕长 1 4 1 0 m, 深度 3 3 0 5 6 0 m, 施工钻孔 2 4 1个 , 其 中 1 3个为地下水位观测孔 , 其余为注浆孔、 检查孔、 补注孔和完善孔。 工程总进尺 9 6 1 4 2 . 8 9 m, 注浆 1 0 6 1 段, 注入水 泥4 7 3 7 5 . 7 3 t 。在帷幕注浆堵水后, 矿坑涌水量6 . 5 万 m / d 。 。 /v I \5 。 水 2 o K v o 水 2 \ \ 。 水 图 例 匪 三 二 ] 大 惟 幕 线 E d , t t g -R [ 三 三 矿 体 边 界 线 匝 三 二 ] 隐 伏 灰 岩 界 线 区 三 灰 岩 错 动 边 界 匪 大 帷 幕 乏 孔 氢 三 一 2 做水孔 厂石 大帷 幕 观察孔 图1 帷幕注浆堵水工程布置 2 . 3同水平疏干 传统的矿床疏干采取超前水平进行, 至少超前 一 个水平施工疏干工程, 使地下水水头降至采矿水 平以下, 以保证采矿安全。通过对帷幕堵水后矿床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的研究, 发现地下水具有“ 脉管 式径流” 特征, 可以实现“ 完全同水平疏干” , 代替超 前水平疏干。 2 . 3 . 1 地下水“ 脉管式径流” 特征 在小帷幕区的穿脉巷道施工中, 出现了揭露上 盘大理岩中的溶蚀张性裂隙, 导致帷幕内的水头迅 速降至疏干水平的现象。对这一现象进一步研究, 发现张马屯铁矿床的地下水具有“ 脉管式径流” 特 征。这种特征表现在 以溶蚀裂隙为主, 含水层中的 溶洞、 裂隙是地下水富集运动的自由空间, 溶洞裂隙 的规模、 形态、 相互关系控制着地下水富集运动规 律; 地下水的径流特征也就体现出溶洞、 裂隙之间的 相互关系。上述现象 , 直观地反映 了疏干区内大理 岩含水层、 溶洞、 裂隙均与揭露的溶蚀裂隙有着管道 式的联通途径, 且以该裂隙为主干构成一个地下水 运动的网络系统, 它控制着区内地下水富集径流的 主导规律, 对区内地下水具有主宰作用。 2 . 3 . 2 同水平完全疏干 同水平完全疏干是将疏干工程建在与采矿标高 相同的水平上, 将出露于该标高的承压含水层的水 头降至采矿水平的疏干方法。与超前水平疏干相 比, 具有疏干工程量小、 疏干彻底、 便于调控水量和 降深等优点。 矿床地下水“ 脉管式径流” 特征, 为实现同水平 完全疏干提供了理论依据。含水岩层的岩溶裂隙构 造是实现“ 同水平完全疏干” 的内在 因素 含水 岩层 的主要 富水导水构造为东西 向 7 0 。 ~8 0 。 的张性裂 隙, 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方向一致; 岩溶裂隙发育距 矿体“ 近强远弱” , 导致了地下水的富集径流也近强 远弱; 帷幕的强大阻水作用, 帷幕上的透水通道细小 狭窄, 近强的天然流场的径流能力数倍于帷幕体的 径流能力, 使帷幕渗透的地下水流向矿体时地下水 天然流场不断叠加; 疏干时将形成梯形降落漏斗。 当在底部疏干时, 水流必然只在底部径流, 上部无水 维普资讯 张省军 张马屯铁矿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研究 1 6 3 流, 呈现“ 平盘式” 形态。 ’ 在小帷幕区出现的迅速疏 干现象, 就是同水平完全疏干的表现。故在大帷幕 区矿床疏干中应用同水平完全疏于是完全可行的。 采用同水平完全疏干对大帷幕区的南、 北区进 行了疏干设计和施工。完成后进行了综合疏干放水 试验。在试验第 3阶段进行到 4 8 h后, 水头降到 一 3 4 8 m 水平 , 实现了矿床同水平完全疏干。 采用帷幕注浆、 同水平完全疏干的方法防治张 马屯铁矿床的地下水, 堵水效果达 8 5 %以上, 大大 地减少了矿坑排水量, 较好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快 速、 有效地疏干矿床, 实现了安全开采。 3 水泥减量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研究 3 . 1 全尾砂胶结充填 由于矿山地处市郊 , 占地狭小, 在选矿厂投产 后, 找不到建尾矿库的场地; 另一方面又面临充填料 短缺的问题, 必须利用尾矿充填采空区。但尾矿极 细, 泥化严重一4 0 0目的占4 0 % , 全部用于充填 难度大,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的研究成功解决了这 些难题 。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是将选矿尾砂用板框式压 滤机, 压滤成含水 2 5 %左右的滤饼, 堆存在尾砂池 内, 通过抓斗、 胶带输送机输送至双轴搅拌机, 与水 泥、 水初步混合搅拌、 高速搅拌机高效活化搅拌, 制 成浓度 6 0 %左右的胶结充填料浆, 通过管道输送充 填采空区。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具有支护岩层, 改善矿柱受 力条件的作用; 直立高度接近6 0 m, 直立性和稳定 性良 好 , 抗爆破冲击力强 , 能够满足安全有效回采矿 柱的要求。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实现了地 表不设尾矿库, 采矿、 选矿、 充填生产良性闭路循环, 综合平衡; 而且可有效回采矿柱, 大幅度地提高了矿 石回采率。为降低充填水泥消耗, 开展了应用高炉 水淬渣代替部分水泥的全尾砂胶结充填研究。 3 . 2 高炉水淬渣细磨工艺 3 . 2 . 1 试块室内抗压强度试验 将选厂尾砂 、 细磨的高炉水淬渣和水泥按不同 的配比制成标准试块, 测试各组试块 7 , 2 8和9 0 d 3 个龄期的单轴抗压强度 , 根据试块 的抗压强度判断 炉渣的胶凝性。试验共测得 5 4块试块的单轴抗压 强度, 结果见表 l 。并将抗压强度与炉渣 用量 关系 和抗压强度与龄期关系绘制成图 见图2 、 图3 。 表 1 掺炉渣胶结充填料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一 重 3 一 蓄 z 赛 暴 1 褂 炉碴水泥比 图2 不同龄期抗压强度与炉渣用量的关系 一 4 兰。 憾 蓄 z 蓉 龄期 d 图 3抗压强度与龄期 的关系 图 2中曲线 R 、 R 2 R 、 R 9 0 分别代表 7 , 2 8和9 0 d 龄期 抗压 强度 与炉 渣用 量之 间的关 系。在尾砂 炉渣 水泥 7 l 的条件下, 当炉渣水泥比超过 0 . 3 , 即炉渣代替 3 0 %以上的水泥时, 试块的 3 个龄 期抗压强度均随炉渣的用量 增加而上升; 当炉渣水 泥比达到 2 3 , 即7 0 %水泥用炉渣代替时, 试块龄 期 7 。 2 8和 9 0 d的单轴抗压 强度分别为 0 . 5 6 , 2 . 0 5 8 和 3 . 9 5 M P a , 比不用炉渣 炉渣水泥比为 0 时增加 2 0 . 7 % , 8 8 . 6 %和 8 2 . 0 %。 图3中曲线 6 代表不用炉渣代替水泥时的强度 曲线, 9 0 d 龄期的强度为2 . 1 7 M P a , 比7 d 龄期强度 增长 3 6 2 . 6 %; 而曲线 l 代表 7 0 %水泥用炉渣代替 时的强度增 长 曲线 , 9 0 d龄 期 的抗 压强 度 达到 了 3 . 9 5 M P a , 比7 d龄期强度增长5 9 7 . 8 %。比较曲线 l 和曲线6 ,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用炉渣代替部分水 泥, 对试块的抗压强度增长和后期有利 。并且 , 当炉 维普资讯 1 6 4 采矿技恭 渣代替水泥量超过3 0 % 见图3中曲线4 后炉渣用 量越高, 炉渣的这种有利作用越明显。 试验结果证明, 高炉水淬渣细磨后具有较好的 胶凝性, 完全能用作矿山充填的胶凝材料, 是一种廉 价的水泥替代用品。 3 . 2 . 2 细磨工艺流程 炉渣用汽车运至炉渣料仓, 经振动给料机均匀 卸入胶带输送机, 经微电脑多功能电子皮带称 自动 计量后, 给入球磨机加水进行磨细, 经过细磨的水淬 渣自流到螺旋分级机进行分级, 粗颗粒由螺旋分级 机返回到球磨机再磨, 合格产品一2 0 0目占6 0 % 以上 从分级机溢流经管道由渣浆泵输送至双轴搅 拌机, 与水泥、 尾砂混合制浆, 送入井下采空区进行 胶结充填。 3 . 2 . 3 高炉水淬渣细磨代替水泥充填应用 细磨水淬渣代替部分水泥全尾砂胶结充填应用 于生产,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细磨平均生产 能力为5 . 5 1 t/ h 湿量 , 磨细炉渣 一2 0 0目占6 0 % 以上, 平均充填能力5 1 . 8 m /h , 充填料浆平均浓度 5 8 . 6 %, 代替部分水泥 5 0 %, 试块 2 8 d平均强度 1 . 5 0 8 MP a。 3 . 2 . 4 充填体的检验 通过回采已充填采场相邻的问柱, 揭露充填体, 对用高炉水淬渣代替部分水泥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 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在矿柱 回采后 , 采场暴露面积 1 2 0 0 m 以上, 高度超过 5 5 m, 充填体保持完整, 部 分暴露面呈光滑的平面; 仅发现矿石 中有少量充填 料, 充填体未发生垮塌现象。试验证明, 应用细磨高 炉水淬渣代替5 0 %水泥, 充填体完全可以达到全部 采用水泥充填的效果。 4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研究 根据矿体的赋存条件, 在小帷幕区将矿体划分 为 一2 4 0 , 一3 0 0, 一3 6 0 m 3个阶段水平 , 采用分段 矿房法开采 。 一 2 4 0, 一 3 0 0 m 2个阶段于 1 9 9 5开采 但也存在采准比大, 炮孔掉排现象严重, 大块率高、 二次炸药消耗大, 问柱因塌落严重难以有效回采, 综 合回收率低等需进一步优化解决的问题。 结合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小帷 幕区一 3 6 0 m阶段水平开展了以优化工艺参数为主 要内容的分段空场嗣后全尾胶结充填采矿工艺优化 研究。将矿体按合理的回采顺序, 划分为一期和二 期矿房, 不留问柱; 先回采一期矿房, 采空区全尾胶 结充填后, 利用两侧的胶结充填体支撑围岩地压, 再 回采二期矿房。解决了上两个阶段回采工艺中存在 的问题, 提高了矿石回采率。 4 。 1 矿块结构参数及矿房尺寸的确定 影响矿房参数确定的因素主要有 1 3 0 0 m阶段水平的矿柱因矿房采空区干式 充填, 且塌落严重, 基本未回采, 仍支撑围岩地压。 在 一3 6 0 m阶段水平回采时, 要避免将地压传递到 一 步矿房, 保证矿柱下面的矿体在第二步回采; 2 在全尾砂胶结充填时, 灰砂比一期矿房采 空区 l 5, 二期 1 1 0, 一 、 二期矿房尺寸要合理 , 以 降低胶凝材料消耗。 3 要保证在采空区充填完之前 , 上盘和顶板 不发生大面积垮塌 ; 二期矿房 回采时充填体不发生 大面积垮塌。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确定矿房尺寸为 一期宽 1 6 m, 二期宽 1 5 m。 4 . 1 . 1 矿房尺寸数值分析 采用东北大学研发 的岩石 破裂过程分析系统 R F P A 2 D 对确定的矿房结构参数进行了验证。 应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 R F P A 2 D 系统对 回采 顺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所用模型的岩石力学参 数见表2 。 , 分别按 以下 两种情况建 立模 型, 通过调 整 We i b u l 1 分布函数参数改变材料的非均匀性, 采用修 正的库仑 C o u l o m b C ri te ri o n , 可考虑拉伸破坏 准则 作为单元破坏的依据, 设准则中基元材料的拉、 压强 完毕。从应用情况看, 所采用的采矿方法是适合的, 度比为 1 1 0 , 内摩擦角为 3 0 。 计算。 表2 岩石力学参数 1 矿房宽 2 1 m, 间柱宽 1 0 m, 模型尺寸为6 0 m 7 2 m, 单元划分为 3 0 0 3 6 01 0 8 0 0 0个单元。 2 一期矿房宽 1 6 m, 二期矿房宽 1 5 m, 模 型 的尺 寸为 6 0 m 6 2 m, 单元 划 分 为 3 0 03 1 0 维普资讯 张省军 张马屯铁矿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研究 1 6 5 9 3 0 0 0个 单兀 。 对比两种情况的数值计算结果 第一种情况在 第一个矿房开采, 在采空区内矿体的顶板出现应力 集中, 顶板出现一定的下沉, 其变形比较明显; 矿柱 承载能力比较低 , 容易压坏。空区充填后, 矿柱回采 困难, 可能造成永久损失 , 并且不能有效的保证矿房 的稳定 。第二种情况在第一步 回采过程 中, 备采 的 第二步矿房作为矿柱, 能够确保矿房的稳定; 第一步 矿房充填后, 第二步矿房可以有效回采 , 没有遗留矿 r Ⅲ 柱。第二种方案不仅能确保围岩的稳定, 而且还能 提高矿石的回采率。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所确定的矿 房参数是较合理的。 4 . 1 . 2 矿块结构参数 矿块结构参数 阶段高度6 0 m, 分段高 1 2 m, 按 采用 的出矿设备要求 , 一期 和二期矿房宽度相近 , 分 别为 1 6和 1 5 m 。矿房长度等于矿体水平厚度。在 矿房顶部留有厚为 7 m的斜顶柱 见 图 4 。 ] I l I I 9 l I I n ~ I , I I 1 1 \ - _ _ 4 - I l I I ●- ● l 。 n 1 J 图43 6 0 i n阶段分段采矿法 l 一阶段运输平巷2 一分段运输平巷3 一斜顶柱4 ~ 一 2 7 6 m水平充填巷5 一上盘联巷6 一回采平巷7 一装矿横巷 8 一充填天井9 一切 割天 井 l O 一切割平 巷1 l 一一期矿房l 2 一二期矿房l 3 一 下盘装矿巷l 4 一 出矿进路 4 . 2 回采出矿工艺 1 切割。在各分段上下对应位置掘切割平 巷 , 在矿房的一侧设切割天井 ; 在 .3 6 0 m水平近矿 房下盘设切割平巷和天井, 用以形成采场底部堑沟 结构 ; 以切割天井为 自由面, 形成采场底部结构和上 部各分段的切割槽。 2 回采爆破。以切 割槽 为 自由面 , 自上而下 分次爆破各分段的中深孔进行回采; 爆破破碎的矿 石从采场底部装矿横巷 中用铲运机装 出。 3 采场通风。采场中形成贯穿风流, 新鲜风 流冲洗空区后 , 污风从顶部充填巷道或 .3 0 0 m上 盘联巷排 出。 4 充填。出矿后从 一2 7 6 m水平充填巷道和 充填井下料, 充填采空区。 4 . 3 应用效果 新开采技术方案在小帷幕区全面推广应用. 取 得较好 效果 。一期矿 房 回采 率 9 0 % 以上 、 贫化率 1 0 %; 二期矿房回采率 7 0 %以上, 贫化率 因充填体 塌落的二次贫化 1 2 % 1 8 %, 其它经济技术指标 均有较大的提高, 综合回收率大于 7 5 %, 实现了无 矿柱高效安全生产 。 5 废石废水综合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 也产生大量的废石、 废水, 这些废弃物如简单地堆存或排放掉, 既污染环 境 , 又造成资源浪费 , 进行资源化地开发利用 , 变废 为宝是最佳办法 。 5 . 1 废石的开发利用 建矿以来 , 采矿产生了约 3 0万 m 的废石全部 堆存在地表, 且每年还要产生 1 万 m 。由于受周围 空间的限制, 已无扩展余地, 排废困难 , 制约生产。 废石成份 主要是 闪长岩和灰岩 , 不含放射性和 维普资讯 1 6 6 采矿技术 有毒有害物质, 经试验破碎成石子能达到建材标准。 为此, 公司建设了建筑用石子生产线, 以废石为原料 经过破碎、 筛分, 加工成石子、 石粉等建筑材料, 并回 收废石中残留的磁铁矿。不仅解决了排废问题, 而 且使这些废石变成了资源, 并减少了土地占用。 5 . 2 废水的开发利用 在帷幕注浆堵水后, 矿坑疏干水量仍达6 . 5万 m / d , 如果白白排掉, 既是对 日益紧缺水资源的巨 大浪费, 也影响着矿山的经济效益。 该矿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 C O 一 C a M g 型, 水 质符合钢铁冶炼用水标准。经充分论证, 利用距离 济钢集团总公司主要钢铁生产区域较近的优势, 铺 设 了 q b 7 0 0 m m管道近 5 k m, 把排 出的矿坑水 全部 调入总公司作钢铁生产用水。每年可节省抽取地下 上接第 1 2 3页 3 . 4 调整矿业结构 矿业结构调整.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发挥市场 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对市场供大于求, 特别是优势 矿产, 调控开发总量。矿产资源要以满足社会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原则, 权衡国内外资源, 依据比 较优势原则,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向集约 、 高效、 高技 术、 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 矿产, 要加大勘查开发力度, 以满足社会需求; 对战 略性矿产, 要加强保护, 控制总量, 保证国家经济安 全。对大宗性矿产, 应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 实行优胜劣汰。完善采选冶能力与技术配套, 促使 规模化经营 , 推进技术提高。淘汰和禁止技术水平 低, 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的小选厂、 小冶炼; 依靠科技 进步, 采用新工艺、 新技术、 新装备, 加强矿业技术结 构的调整, 提高采选冶技术水平。矿业生产中的资 源浪费与破坏大, 共伴生资源利用程度低, 生产装备 落后, 技术水平低, 生产经营粗放, 是我国矿业生产 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 应紧紧围绕合理开 发、 有效利用矿产资源, 加强以综合利用和企业降耗 增效为重点的研究。要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 攻关与技术改造、 技术推广有机结合起来, 用先进的 科技推动矿产资源的利用向纵深发展。要积极研 究 、 开发矿产品深加工技术 , 开发矿产的新用途 , 改 善资源利用产品的品质和结构。从而实现节约资 源、 降低成本 、 提高效益; 实施结构调整, 强制淘汰落 后技术与设备。 新水2 3 7 2 万 m , 按内部供水价格 1 m 计算 , 年 创经济效益2 3 7 2万元。 不仅提高了矿业公司的经 济效益, 而且对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济南也有深远的 意义 。 6 结束语 济南钢城矿业有限公司多年来在矿床地下水防 治; 全尾砂胶结充填; 采矿工艺优化; 废石、 废水等废 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实现 了无废开采, 既综合开发利用了资源, 又保护了环 境, 对其他类似矿山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收稿 日期 2 0 0 6 0 53 0 作者简介 张省军, 采矿高级工程师, 济南钢城矿业有限公司 经理 。 ◆-◆-◆。◆。◆‘◆。◆-◆-◆-◆。◆_◆。◆。◆- 、 ‘ ._ -◆-◆_◆。 ◆_◆。◆。◆ 4 结 语 2 1世纪我 国将 面临对 矿产 资源需求的几大压 力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使用矿产资源过高、 人 口不 断的增长。据统计 到 2 0 1 0年现有探明储量的 4 5种 主要的矿产中, 石油、 天然气、 铝、 铁、 铜、 黄金、 银、 石 棉等多种矿产不能保证需求。这样势必给我们国家 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矿 产资源的安全供应 , 很大程度取决 于矿业的发展水 平 。多年来我国矿业发展一直是粗放型的, 企业经 济效益低下竞争力低, 主要靠扩大规模求得经济增 长,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这些都 严重影响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 。面对经济全 球化的未来 , 中国矿业必须立足国内, 面向世界 , 立 足国内资源的基本战略。合理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 资源, 加快战略矿产资源的储备, 建立节约型矿业体 系, 保护好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不断增强我国矿 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促进我国矿业的不断发展和产 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 1 ] 张吉军. 保障矿产资源安全有效途径探讨[ J ] . 江汉石油职工 大学学报 , 2 0 0 5, 1 8 1 4 6~4 7 . [ 2 ] 陈毓川. 建立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安全供应体系及对策 [ J ] . 国土资源, 2 0 0 5 . [ 3 ] 魏晓平.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矿产资源最适耗竭理论的研究 [ M] . 江苏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 9 9 9 . [ 4 ] 胡小平.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评价 [ J ] . 资源经济, 2 0 0 5 . [ 5 ] 任巍, 高帆, 王殿茹. 矿产资源紧缺与我国矿产资源战略 体 系的构建 f J ] . 资源经济, 2 0 0 5 .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