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空区破坏矿体的采矿方法.pdf
S e r i e s No . 4 6 0 0 c t o b e r 2 0 1 4 金 氍 矿 山 METAL MI NE 总 第4 6 0期 2 0 1 4 年第 1 0期 复杂多空区破坏矿体的采矿方 法 常 帅 任凤玉 李 楠。 1 . 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辽宁 鞍山 1 1 4 0 5 1 ; 2 .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 1 0 8 1 9; 3 .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 1 0 0 1 5 摘要针对复杂多空区破坏矿体存在的资源难以回收、 回采安全性差、 回收混岩率偏高等问题 , 以西石门铁矿 多空区矿体开采为依托, 在分析原有采矿方法及平底结构不适应性的基础上 , 考虑顶板围岩的稳定性以及下盘矽卡 岩的特点, 提出了将矽卡岩作为贫矿开采以及斜进路与平底堑沟结构相结合 的回采方案, 并针对不同倾角与厚度条 件 , 形成了双堑沟与单堑沟等多种不同的底部结构布置方式, 适应了不同的矿体 回采需求。此外, 对堑沟平底结构方 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适宜的配套措施, 以保证 回采方案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多空区矿体平底结构堑沟斜进路 中图分类号T D 8 5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1 - 1 2 5 0 2 0 1 4 - 1 0 _ 1 3 _ 5 M i ni n g M e t ho d of Or e - b o dy wi t h M u l t i p l e M i ne d- o u t Ar e a s Ch a n g S h ua i Re n Fe ng y u L i Na n 1 . S c h o o l o fMi n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 U n i v e r s i t y of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L i a o n i n g , A n s h a n 1 1 4 0 5 1 , C h i n a; 2 . C o l l e g e ofR e s o u r c e a nd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i n g,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U n i v e i t y , S h e n y a n g 1 1 0 8 1 9 , Chi n a ; 3 . C C T E G S h e n y a n gE n g i nee ri n g C o . , L t d , S h e n y a ng 1 1 0 0 1 5 , Ch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v i e w o f s o me p r o b l e ms i n e x p l c i t a t i o n o f o r e b o d y wi t h mu l t i p l e mi n e d o u t a r e a s , s u c h a s h a r d r e c y c l i n g , w e a k s e c u ri t y i n m i n i n g , a n d h i g h r o c k m i x i n g , X i s h i me n i r o n m i n e i s a d o p t e d a s e n r n e e fi n g b a s i s t o s t u d y t h e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o f o r e - b o d y w i t h mu l t i p l e mi n e d o u t a r e a s . B a s e d o n ana l y s i s o f i n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o f o rig i n a l mi n i n g me t h o d s and fi a t b o t t o m s t r u c - m u l e, a n d c o n s i d e rin g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f r o o f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s a n d t h e f e a t u r e s o f s k a r n s at foo t wa l l , a n e w s c h e me t h a t c o mb i n e s i n c l i n e d d r i ft wi t h fia t b o t t o m t r e n c h s t r u c t u r e an d t r e a t s s k a r n s as l o w g r a d e o r e i s p r o p o s e d . S e v e r al d i ff e r e n t b o t t o m s t r u c t u r e s l a y o u t , s u c h a s d o u b l e t r e n e h s , a n d s i n g l e t r e n c h, e t c , a r e f o r me d f o r d i ff e r e n t d i p an s l e an d t h i c k n e s s , wh i c h a r e s u i t ab l e for r e - c o v e r y o f d i ff e r e n t o r e b o d i e s . I n t h e e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of t h e fl at b o t t o m t r e n c h s t r u c t u r e i s analy s e d, and an a p p r o p r i a t e s u p p o s i n g me a s u r e i s p r o p o s e d for e n s u rin g t h e s c h e me g o i n g o n s mo o t h l y . Ke y wo r d s Or e b o d y wi t h mu l t i p l e mi n e d o u t a r e a s , F l a t b o t t o m s t ru c t u r e, T r e n c h, I n c l i n e d d r i ft 在我国现有开采技术可获得 的铁矿资源中, 复杂 难采矿体的开采比例逐渐增大 J , 其 中, 受无序开采 遗留采空区破坏 的矿体 占有相 当大的 比例 。上世 纪 8 0 、 9 0年代 以来 , 我 国矿产资 源开发经历跨 越式 发 展, 矿业开采秩序混乱 J , 在国有大型矿山周围出现 了大量的民采小矿点 , 它们中的多数依存 于对国有大 矿主矿体的盗采 , 乱采滥挖现象 十分严重 。这些 盗采活动不仅破坏了富矿资源的综合开采条件 , 而且 遗留了大量不明采空区 , 对矿山的正常生产造成 了极 大的安全威胁。这些被破坏后的矿体包含空区数量 多, 而且空区形态、 赋存状态也各不相同, 与一般矿体 收稿 日期2 0 1 4 - 0 5 - 2 6 作者简介常帅 1 9 8 1 一 , 男 , 讲师 , 博士。 相 比, 在资源有效开采 、 回采安全、 回采混岩等方面具 有复杂性。而现有采矿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类 矿 体的开采条件 , 导致多空区矿体在开采过程 中容易出 现回采难度大、 产量衔接 困难、 安全性低等 问题。因 此, 依托西石门铁矿, 针对复杂多空区破坏矿体的采 矿方法开展研究。 西石门铁矿矿体总体呈似背斜状, 脊部矿体厚 大 , 倾角趋于平缓 , 两翼倾角为缓倾斜 ~倾斜 , 厚度为 中厚 一 厚。顶板灰岩属碎裂结构 , 稳定性较差 ; 底板 闪长岩中等稳定; 位于闪长岩与矿体之间的矽卡岩, 岩性松软 , 极不稳定 。上世纪 9 0年代初 , 该矿周边开 总第4 6 0期 金 氍 矿 山 2 0 1 4年第 1 0期 始出现 民采矿点 , 受此影 响, 矿 山浅部开采水平几乎 都揭露 出遗留的民采空 区, 部分深部矿体也遭破坏。 这些民采活动不仅造成矿量损失, 而且遗留的大量采 空区增加了矿体 的开采难度 , 严重影响了铁矿资源的 综合开采利用。为此, 必须积极寻求此类复杂空区破 坏矿体的有效开采方法 , 实现矿区内资源 的综合开采 利用 , 避免矿量损失 。 1 原有采矿方法适应性分析 西石 门铁矿 曾试验过有底柱分段崩落法、 房柱 法 、 垂直平行密集束状孔有底柱崩落采矿法等多种采 矿方法 ] , 后期逐步 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为主 , 并在此基础上 , 采用“ 自落顶、 设置 回收进路” 的采场 结构 , 扩大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适用范围 引。但 针对复杂多空区矿体, 该法在生产中仍不能保证矿体 的有效开采 , 形成大量残 留。为此 , 结合回采经验 , 矿 山依据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以及原有底柱采矿方法的 回采方式, 设计试用了“ 平底结构” 回收矿石。该结 构具体布置方式如图 1所示。该结构 以 3条进路为 1个小单元 , 其中, 分布于两侧 的 1 、 3进路只落矿 , 不 出矿 , 中间的 2进路只出矿 , 不落矿, 出矿工作全部 由 设计布置的一系列与 1 、 3进路相联通的斜岔小联巷 完成, 待回采结束后, 将 2 进路作为出矿巷永久保留。 该结构 中进路 间距采用与上分层进路间距相对应 的 1 0 m或 1 2 m, 斜岔小联巷的垂直间距一般也取 1 0 m 或 1 2 m, 其与 2进路的夹角为 4 5 。 一6 0 。 。 一 。 . .. ‘ t e ‘ . . /// s \ \ \ . r, z 、、 s 图 1 “ 平底结构采场 ” 横剖面示意 F i g . 1 Th e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o f fl a t b o t t o m s t r u c t u r e 该结构在矿山多个采区的采场得到应用 , 在部分 采场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 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 问题 。 1 “ 平底结构” 中进路 间距大多数为 1 0 m, 斜 岔巷与进路夹角为 4 5 。 ~ 6 0 。 , 造成铲运机运行过程 中磨损变形大, 而且斜岔巷长度明显不足, 不能满足 铲运机作业需求 。同时, 顶板灰岩流动性好 , 流 出时 可能出现人、 车来不及后退而被埋的危险。 2 部分采场斜岔巷虽布置在闪长岩内 , 但 由于 闪长岩厚度薄 如南二区7 2 m分层2 采场 3 进路顶 板闪长岩仅 1 m厚 , 造 成斜岔巷顶板稳定性差 , 工 . 1 4 . 人作业安全性不足, 巷道变形速度较快 。 3 平底结构中的双侧进路在崩不透的情况下, 容易引起地压集中, 破坏工程稳定性, 而且在两侧崩 不透的情况下还容易引起进路间脊部体过大, 残留矿 量多 。 针对 以上平底结构存在的问题 , 本着尽可能提高 矿石回采率以及改善采准巷道稳定性条件的原则 , 提 出从 以下 2个方面改进原有回采工艺。 1 将矽卡岩作为贫矿开采。一般靠近顶板部 位 的矿体品位较高、 稳定性较好 ; 靠近底板矽卡岩 的 品位较低 、 稳定性较差 ; 矽卡岩极不稳 固, 但含铁 ; 底 板 闪长岩稳 固。将采准工程布置在稳固的闪长岩里 , 稳定的底部结构可降低支护成本 , 放 出矽 卡岩矿石 , 并有足够的时间接收上部不容易崩落的高品位矿石 , 可提高金属 回收率。 2 改变现有进路布置形式 , 采用斜进路与平底 出矿底部结构有机结合的方式, 以适应矿体条件。斜 进路能够有效适应缓倾斜层状矿体条件 , 同时, 通过 灵活设置 出矿横穿形成底部结 构, 适应空场 出矿条 件 , 以此满足复杂空区破坏矿体的回采要求。 2复杂空区破坏矿体采矿方法 依据以上改进方向, 同时考虑原有结构 的不足 , 针对厚度相对较大、 倾 角较小 的矿体 , 提出了以下几 种改进型堑沟平底结构。 2 . 1 斜角联接双侧堑沟法 双堑沟斜横穿平底结构采矿方案见图 2 。在图 2 所示方案中 , 1 堑沟、 2 堑沟逐排炮孔爆破退采 , 直到 铲运机司机不进空场不再出矿为止 , 崩入空场内的矿 石和悬顶后 冒落的矿石 , 从 出矿横穿放出。2条堑沟 同时回采, 形成连续采空区的跨度, 诱使顶板围岩随 矿石 冒落而 自然 冒落 , 形成覆盖 层。悬顶完全 冒落 后 , 从出矿横穿放出的矿石达到截止品位后即停止 出 矿 , 再按进路退采方式逐排崩落中间的出矿巷道 , 回 收脊部残留体。出矿横穿与 出矿巷道 的夹 角取 4 5 。 一 6 O 。 , 为保 障铲运机出矿地顺利进行 , 采用斗容 2 . 0 m。 铲运机出矿时 , 出矿横穿 的长度不宜小 于 1 1 m, 为此 , 堑沟巷道与出矿巷道的间距取 1 21 5 m为宜。 在上述方案 中, 2条堑 沟可 以独立 回采, 从而能 够缩短采场的落矿时间, 有利于减小软弱岩层炮孔 的 变形破坏, 容易保证落矿质量, 但落矿堑沟的间距大, 若爆破不好, 容易在出矿巷道顶部形成支撑矿柱, 使 出矿巷道承受较大 的压力 , 极易遭受破坏。为此 , 出 矿巷道需布置在 稳定性较好的底板基岩里 , 同时 , 2 条堑沟的高差不能过大, 矿体底板倾角 以小于 1 0 。 为 宜。此外, 双侧堑沟平底结构中, 当堑沟在覆盖层下 常帅等 复杂多空区破坏矿体的采矿 方法 2 0 1 4年第 1 0期 回采时, 出矿横穿几乎不起作用; 在空场下出矿时, 斜 横穿 出矿 的出矿 口间距大 , 造成 出矿 口之间的脊部残 留量大。因此 , 为保证 回采率 , 矿体适宜厚度为 2 5 m 以上 。 ] [ 联 出 矿 巷 道 ]巷 巷 2 蔓阁 ]厂] b刮 面 图 图2 双堑沟斜横穿平底结构采矿方案示意 F i g . 2 Th e n a t b o t t o m s t r u c t u r e o f d o u b l e t r e n c h e s a n d o b H q u e o r e - d r a wi n g d r i f t 总体来说, 斜角联接双侧堑沟法适合用于倾角小 于 1 0 。 , 厚度在 2 5 m以上的矿段。根据西石门铁矿 矿体形态, 此种布置方式适合用于矿体背斜形态的山 脊部分 。 2 . 2 直接联接串联堑沟法 当矿体厚度小于 2 5 m 、 倾角小于 1 O 。 、 单个堑沟 回采的空区跨度 即可诱导顶板 围岩 自然冒落时, 可采 用图 3所示的串联堑沟的平底结构。 f 联1 巷L l l 厂 ] 厂 图 3 串联堑沟平底 出矿 采矿法示意 F i g . 3 Th e n a t b o t t o m s t ru c t u r e o f t r e n c h i n s e de s c o n n e c t i o n 在图3中, 当堑沟巷道 1回采时, 崩人空场的矿 石由出矿横穿铲装 , 经出矿巷道 1运 出; 在堑沟 1出 矿结束后 , 堑沟巷道 2凿 岩 , 同时将 出矿巷道 2与 出 矿巷道 1贯通 。在堑 沟 2回采 时, 从 出矿巷 道 2出 矿, 同时掘进新的出矿巷道。这样一条堑沟一条堑沟 地投入 回采 , 每 回采一条堑沟巷道 , 就有一条 出矿巷 道变成堑沟巷道 , 随之新准备一条出矿巷道。在正常 回采时, 每条巷道都有 出矿与落矿 的功能 , 先作 出矿 巷 , 后作堑沟巷。 为便于出矿横穿出矿 , 图 3所示底部结构也要求 矿体倾角不大于 1 0 。 。图 3结构 的优点是 出矿横穿 的长度大 , 便于铲运机 出矿。此外 , 出矿横穿与出矿 巷道呈直角联接, 由此减小了出矿口间距 , 底板脊部 残留少。但采场出矿不连续 , 且采准巷道存 留时间较 长, 不利于地压管理。 2 . 3 直角联接双侧堑沟法 为使采场出矿连续进行, 同时使出矿横穿保持便 于铲装矿石的长度, 将图2与图 3 有机结合, 形成图 4所示 的采场结构 , 即采用直角联接的出矿横穿 , 铲 运机抬起铲斗到达出矿 口后 , 先在 出矿横穿倒 车, 调 直车身放下铲斗, 再铲装、 运走矿石 。 图 4双堑沟平底结构示意 Fi g . 4 Th e fi a t b o t t o m s t r uc t ur e o f d o u b l e t r e n c h e s 在图 4的结构 中, 在 出矿横穿与出矿巷道的联接 处, 增加半径 3 m的抹角, 便于铲运机的运行。在顶 板暴露面积较大的十字 口部位 , 为保障稳定性 , 需作 支护处理。此外 , 该结构中堑沟与出矿巷道 的间距可 比图 2中的结构间距略小 , 但考虑巷道稳定性 , 取 1 2 m为宜。 总之, 在矿体厚度相对较大、 倾角较小的情况下, 可依据矿体变化条件在上述 3 种双堑沟底部结构中 选取合适结构进行 回采 。 2 . 4 单堑沟底部结构 西石门铁矿矿体脊部水平 以下 的矿体 , 厚度普遍 变小 , 而且绝大部分倾角大于 1 0 。 。若布置双堑沟结 构回采 , 则双堑沟形成上下布置结构 , 间距过大 , 不利 于矿体回采及 出矿作业 。因此 , 宜采用单堑沟平底结 构回采 , 回采方案如图5所示。 该方案将单堑沟布置在稳定的下盘闪长岩内, 同 时, 将矽卡岩当做贫矿一起崩落回采。这样不仅利于 工程稳定 , 而且采用崩 落法将 矽卡岩与矿体一 起 回 采 , 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矿体倾角较小时 , 采用 图 5 a 所示回采方案 ; 当矿体倾角较大时, 采用堑沟崩 口 口 口 口 ● 出 矿 横 穿 堑 口 口 口 口 ] ] ] ] 总第4 6 0期 金 属 矿 山 2 0 1 4年第 1 0期 a 矿体倾角较小时 吕 穿 目 s 厂厂 \\ 、 。 b 矿体倾角较大时 图5 单堑沟平底结构采矿方案示意 F i g . 5 Th e fl a t b o t t o m s t r u c t u r e o f s i n g l e t r e n c h 落法 回采 图 5 b 。当某段堑沟落矿后悬顶矿石 冒不下来时, 照常回采下一分段 的堑沟 , 利用多分段 回采的空间诱导顶部矿石 自然 冒落。冒落的矿石从 出矿横穿放 出, 对于每一分段 的出矿横穿 , 没矿时等 待冒落 , 有矿时随时放 出。 此外, 当矿体倾角较小时, 分段高度可取为 8 1 0 m; 当矿体倾 角较大时 , 分段高度可取 为 1 2~l 6 m。不同分段高度的沿脉联巷用小斜坡道联接。 3 堑沟平底结构方案特点分析 以上 斜 岔联巷与平底结构有机结合的方式包 括双堑沟平底方案以及单堑沟平底方案。其中, 双堑 沟平底方案通过堑沟落矿拉开诱导空间, 诱导上部围 岩 自然 冒落形成覆盖层 , 或是诱导上部矿体与围岩一 起 冒落 。崩人空场 的矿石 与诱导 冒落的矿石主要从 出矿横穿放出, 待堑沟巷道回采结束并形成足够厚度 的覆盖层时回采出矿巷道 , 以回收堑沟之间的脊部残 留体 。 双堑沟平底采矿方案的技术要点是确保堑沟落 矿时在采场内形成连续采空区, 即2条堑沟的采空区 互相崩透, 中间不留支撑矿柱 , 卸掉 出矿巷道的压力 , 否则, 若在出矿巷道上部留下矿柱, 将会引起应力集 中, 使出矿巷道容易遭受地压破坏 。为在落矿时保护 出矿巷道的稳定性 , 堑沟炮孔 的边孔角不宜过小 , 在 西石门铁矿条件下, 以不小于 5 0 。 为宜。此时, 为完 整崩落采场内矿体, 需要矿体具有足够的厚度, 以厚 度不小于 2 5 m为佳。 1 6 而单堑沟平底结构采矿法适宜于倾角较大矿体, 此时可根据矿体厚度与倾角条件灵活选取分段高度 , 并可根据落矿与出矿条件灵活选取该结构中的 2种 布置 回采方案。 此外 , 堑沟平底 出矿采矿法 , 将落矿巷道布置在 底板闪长岩里 , 将底板矽卡岩层 当作贫矿开采 , 增大 了落矿炮孔的长度 , 需完整崩落采场 内的矿石层 , 因 此需要大功率凿岩设备 。同时 , 由于采准系数较大 , 适宜选用小型出矿设备 , 以减小巷道断面与出矿横穿 的合理长度。 总结来说, 新方案的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将空场法与崩落法结合, 利于提高出矿品位; ②将崩 落与诱导冒落相结合, 利于回采成本的降低; ③下盘 工程布置在稳定的闪长岩内, 利于采准工程稳定; ④ 采场可靠性得到提高; ⑤生产安全条件变好。 4 结论 1 依据原有平底结构的特点, 结合复杂空区破 坏矿体的赋存特征, 提出将矽卡岩作为贫矿开采以及 斜 岔进路与平底堑沟底部结构有机结合 的改进方 向。 2 结合西石门矿体条件, 针对不同的矿体倾角 与厚度条件 , 分别提出了双堑沟底部结构与单堑沟底 部结构的回采方案 , 适应了不同条件下多空区破坏矿 体的回采要求 。 3 斜 岔进路与平底堑沟结合的方式形成了 适合复杂空区破坏矿体条件的新型采场结构, 能够较 好地解决这类难采矿体的安全开采问题。 参考文献 [ 1 ] 郭金峰. 我国复杂难采矿床开采的问题与对策[ J ] . 金属矿山, 2 0 0 5 1 2 1 0 1 3 . Gu o J i n f e n g . P r o b l e ms i n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g c o mp l i c a t e d h a r d - t o - m i n e o r e d e p o s i t a n d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 J ] . Me t al Mi n e , 2 0 0 5 1 2 l O 一 1 3. [ 2 ] 廖国礼, 彭欣, 王云海, 等. 大型复杂采空区隐患治理工程安 全性评价技术 实践 [ J ] . 中国安 全生产 科学 技术 , 2 0 0 8 , 4 1 1 5 - 2 0. Ua 0 Gu o l i , P e n g Xi n, W a n g Yu n h a i , e t a1. Pr a c t i c e a b o u t e v a l u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d i s p o s i n g t h e h i d d e n t r o u b l e i n l a r g e c o mp l i c a t e d g r o u p m i n e d - o u t s t o p e [ J ] . J o u r n al o f S a f e t y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y, 2 0 0 8 , 4 1 1 5 - 2 0 . [ 3 ] 王龚明. 厂坝铅锌矿露天转井下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D ] . 沈 阳 东北大学 , 2 0 0 6 . W an g Ya n mi n g .S t u d y o n t h e Hi g h E ffi c i e n c y a n d S a f e t y Mi n i n g Te c h n o l o gy f r o m Op e n P i t t o Un d e r g r o u n d Mi n i n g i n C h a n g b a L e a d z i n c M i n e [ D ] . S h e n y ang N o r t h e a s t e rn U n i v e r s i ty, 2 0 0 6 . [ 4 ] 董玉书, 徐友宁. 厂坝铅锌矿区民采开发引发的问题思考[ J ] . 华南地质与矿产 , 2 0 0 2 4 2 3 - 2 7 . 常帅等 复杂多空区破坏矿体的采矿方法 2 0 1 4年第 1 O期 Do n g Yu s h u, Xu Yo u n i n g .S o me p r o b l e ms r e s u l t e d f r o m d i s o r d e r m i n i n g o f l e a d z i n c o r e s i n C h a n g b a O r e f i e l d [ J ] . G e o l o g y a n d 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 2 0 0 2 4 2 3 - 2 7 . [ 5 ] 任凤玉 , 李楠 . 团城铁矿 多空 区矿 体开采 技术研 究 [ J ] . 金 属 矿 山, 2 0 0 8 3 3 2 - 3 4 . Re n F e n g y u, L i Na n .Re s e a r c h of mi n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 o r e b o d i e s w i t h m u l t i - m i n e d o u t a li a s i n T u a n c h e n g I r o n D e p o s i t [ J ] . Me t a l Mi n e , 2 o o 8 3 3 2 -3 4 . [ 6 ] 彭欣. 复杂采空区稳定性及 近区开采 安全性研 究 [ D] . 长沙 中南大学 , 2 0 0 8 . P e n g Xi n . S t u d y o n S t a b i l i t y of Co mp l e x Ca v i t y a n d S a f e t y i n Ne a r C a v i t y E x c a v a t i o n [ D] . C h a n g s h a C e n t r a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t y , 2 0 0 8 . [ 7 ] 李清望, 任凤玉. 西石门铁矿南区难采矿体的安全 回采研究 [ J ] . 中国矿业, 2 0 0 0 , 9 6 2 6 - 2 8 . L i Q i n g w ang , R e n F e n g y u . S t u d y o n s a f e e x t r a c t i o n of d i f fi c u l t o r e b o d y i n S o u t h Mi n i n g Z o n e of X i s h i me n I r o n O r e Mi n e [ J ] . C h i n a M i n i n g Ma g a z i n e , 2 0 0 0 , 9 6 2 6 - 2 8 . [ 8 ] 连民杰. 上向簇状孔有底柱崩落采矿法在西石门铁矿的试验研 [ 9 ] [ 1 O ] 究[ J ] . 金属矿山, 1 9 9 7 1 2 8 . 1 3 . L i a n Mi n j i e . T h e e x p e ri m e n t al r e s e a r c h o n fl o o r p i l l a r c a v i n g mi n i n g m e t h o d w i t h u p w a r d b u n d l e h o l e s i n X i s h i me n I r o n Mi n e 『 J ] . Me t a l Mi n e , 1 9 9 7 1 2 8 - 1 3 . 任凤玉, 陶干强, 王家宝. 西石门铁矿自落顶设回收进路的无底 柱分段崩落法试验研究[ J ] . 采矿技术, 2 0 0 1 , 1 2 3 8 41 . Re n F e n g y u, Ta o Ganq i an g , Wa n g J i aba o .S t u d y o n s u b l e v e l c a v i n g i n c l u d i n g r o of f a i l i n g n a t u r all y an d rec y c l i n g d r if t s in Xi s hi me n I ron M i n e [ J ] .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1 , 1 2 3 8 41 . 任凤玉, 陶干强, 李清望, 等. 西石门铁矿南区崩落卸载采矿法 试验研究 [ J ] . 中国矿业 , 2 0 0 3 , 1 2 1 3 9 41 . R e n F e n g y u, T a o G anq i a n g , L i Q i n g w ang , e t a 1 . P i l o t s t u d y o n s u b - l e v e l c a v i n g a n d o ff- l o a d mi n i n g me t h o d i n Th e S o u t h Area of Xi s h i me n I r o n O re Mi n e [ J ] . C h i n a Mi n i n g Maga z i n e , 2 0 0 3 , 1 2 1 3 9 41 . 责任编辑石海林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