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矿区深部矿体首采区采矿方法的选择与评价.pdf
s e r i 1 N 。 . 5 0 8 现代矿业 总 第5 0 8期 Au g us t . 2 01 1 MODERN MI NI NG~ ~ ._.. 0 l 1 年8 月第8 期 一_____ _ 北矿 区深部矿体首采区采矿方法的选择 与评价 刘 永平 南京钢铁集团冶山矿业有限公司 摘要介绍 了冶山铁矿北矿 区深部矿体首采 区地质及 开采技 术条件 , 随着下部矿体不断地 开采 , 一3 8 0 m水平以上存在着很 大的暴露空间, 给采矿方法选择 带来 了很大的限制。通过空场采 矿法和充填采矿法的比较, 确定充填采矿法, 达到 多回收矿石 , 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 目的。 关键词 深部矿体 浅孔 留矿法 充填法 冶山铁矿是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的原料 矿山之一 , 位于南京市六合 区北东冶山镇 。该矿在 1 9 5 7年开始小规模露天开采 , 1 9 6 8年基建 , 1 9 7 4年 全面投产 。主要有采矿一场 北矿 区 , 采矿二场 , 铁石岗 3个矿区, 其中北矿区为 目前主要生产矿区。 北矿 区 一1 9 0 m 以上矿体采用分层崩落法回采 , 经 过多年的回采 , 留下一定容积的采空区, 并与地表塌 陷坑相通。下部矿体 ⋯1 9 0 3 8 0 m, 1 9 8 7年设计 能力 5 0万 t / a , 而实际生产能力约 4 0万 t / a 。采用 盲竖井开拓 、 浅孔 留矿和中深孔分段空场法相结合 的采矿方法 。该采矿方法不 留顶底柱 , 由下盘进路 出矿 , 待每个中段 回采结束后 , 采空区的残 留矿石经 下中段 回收。经过 5 0余 a的开采 , 矿山资源接近枯 竭 , 2 0 0 5年开展深部矿体 的探矿工作 , 目前获得地 质储量约 1 5 4万 t 。 1 地质概况 1 . 1区域 地质 冶山铁矿床产于花 岗闪长岩与 白云接触带中, 上部矿体产于接触带上部 , 倾角陡立 , 形态复杂 , 下 部矿体产于接触带下部 , 倾角平缓 , 形态变化 中等。 矿体多在岩体凸出部位和白云岩凹进部位富集 。其 周边分枝及平行的单独小矿体多产于花岗闪长岩 、 白云岩或矽卡岩中。 1 . 2 矿区构造 矿床位于冶 山复式褶皱次级构 造的向斜北 西 翼 , 主要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与幕府 山组 中段碳酸 盐岩接触带部位 , 接触带走 向北东, 倾 向南西 , 呈 反 “ s ” 弯曲, 对矿体赋存具有 明显的控制作用。冶 山 铁矿位于冶山倒转背斜北翼及汤泉倒转向斜之间 , 刘永平 1 9 6 8 ~ , 男 , 助理工 程师 , 2 1 1 5 2 3江苏省 南京市 六合 冶山倒转背斜轴面倾 向南南东 , 倾角 7 O 。 , 被 4条区 域性断裂所包 围, 受此影响 , 次级构造较为发育 , 主 要有 3组 , 均为成矿前断裂。一组北东向, 控制北 矿 的上部矿体 , 另两组为北西西向和北北西 向, 控制北 矿区的下部矿体 。此外 , 矿体与闪长岩 的接触带上 破碎构造较为发育。 1 . 3 深部矿体地质特征 冶山北矿区 一 3 8 0 11 1 标高以下的深部矿体为盲 矿体 , 分布于 A , ~A 。 线之 间, 主要 赋存于绿泥石 、 透辉石和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带内。矿体形态受接 触带控制 , 主要赋存高为 ⋯3 8 0 5 0 0 m。矿体水 平投影长度 1 4 0 m, 厚度 6 4 . 9 5~1 . 5 2 m, 平均厚度 1 8 . 1 5 I l l 。矿体为透镜状 , 多见分支现象 , 且膨胀缩 小显著。I I 矿体 8~ 9线为矿体 的中心部位 , 且厚度 大, 但 9线以东矿体倾 角一般小于 3 0 。 , 9线以西矿 体倾角较大 , 一般在 6 0 。 左右。 ⋯4 2 0 3 8 0 IT I 标 高矿体倾角一般为 2 0 。 ~3 0 。 , 倾角较缓 , 一 4 2 0 m标 高以下矿体倾角变陡 , 一般为 3 2 。~ 4 6 。 , 并且在走 向上呈两边倾角较缓 , 中问较陡。 1 . 4 矿体 围岩和夹石 冶山北矿区 一 3 8 0 I l l 标高以下顶板为闪长岩或 各种蚀变闪长岩, 底板 以矽卡岩为主, 局部为闪长玢 岩。矿体上下盘围岩界线分 明, 仅局部产于矽卡岩 内的矿体与围岩呈渐变关系。 矿体 内分布有大小不一的夹层 , 包体。其岩性 主要为矽卡岩, 其次为蚀变花岗闪长岩, 矽卡岩一般 都具磁 铁矿 化 , 呈似 层状 分 布, 厚 度 一般 2 . 5 3~ 4 . 1 2 m, 对矿体的完整性有一定 的影 响。花 岗闪长 岩在 6~7线呈楔状 岩枝分 布, 厚度 5 . 9 5~2 1 . 7 1 i n , 为层问裂隙侵入形成 。 1 . 5 深部矿体地质储量 一 3 8 0 m以下矿体的地质储量按水平断面法计 7 3 总第 5 0 8期 现代矿业 2 0 1 1年 8月第 8期 算 , 结果见表 1 。 表 1 3 8 0 m 以下矿体地质储量计算结果 矿 体 号 勘 探 线 虿 矿 石/ t量 } 塑 北矿区 ⋯3 8 0 5 0 0 lq l 水平矿量估算 1 5 4万 t , 品位 r i f e 4 2 . 3 2 % , C u 0 . 1 7 3 %。 1 . 6 首采区地质概况 北矿区深部矿体 一4 7 05 0 0 m水平分布于 A ~ A 勘探线 , 矿体走向 3 3 0 。 , 走 向长度 1 4 0 m, 倾 向 南西 , 倾角 2 4 。一4 6 。 , 属于缓倾 斜矿体。该 区段 地 质储量 为 3 4 . 1 3 7万 t , 地质 品位 为 4 2 . 2 9 %。本 次 设计范围为 A 一A , 该区域地质储量为 1 4 . 5 9万 t 。 深部矿体 A 线以北上盘为花岗闪长岩, 局部为 闪长岩、 白云岩。花 岗闪长岩有轻微蚀变 , 局部破 碎 , 闪长岩裂隙不发育 , 局部受蚀 变影响 , 岩体稳固 性差 , 属于软弱岩石 , 对开采有一定的影响。矿体与 围岩的接触带蚀变较为普遍 , 岩石较为破碎 , 但上盘 花岗闪长岩岩体结构较稳固; 白云岩结构完整 , 稳固 性好。下盘花岗闪长岩结构 完整 , 稳 固性好。矿体 内分布有大小不一的夹层、 包体, 其岩性为矽卡岩和 蚀变花 岗闪长岩 , 矽卡岩一般具有磁铁矿化 , 呈似层 状分布, 厚度在 2 4 m, 对矿体开采有一定影响。 2 深部矿体 开采技术条 件 2 . 1 矿体分布、 形态、 产状及规模 冶山铁矿深部矿体属于高温热液交代型矿床, 产于花 岗闪长岩与白云岩接触带 中。 1 矿体形态 。矿体水平方 向位 于 A 。 ~A 勘 探线 , 长度约 1 5 0 m, 垂直方 向位于 一 3 8 0~一5 0 0 m 水平 , 倾斜沿深约 2 0 0 m; 矿体 呈透镜状 , 下部厚大 倾角缓 , 上部变薄倾角陡 , 分支尖灭 ; 矿体 自北东 向 7 4 南西侧伏。 2 矿体产状。矿体倾角 1 0 。~ 5 5 。 , 平均 3 4 。 , 厚度 垂直厚度 4~ 4 0 m, 平均 2 1 m。 3 矿体 中伴有金、 银 、 铜和钴等金属 , 含 C a O, Mg O, A 1 O 较多 , 碱度 系数 为 0 . 8 , 为半 自溶性矿 石, 矿石自然类型为磁铁矿体, 矿石体重3 . 9 6 t / m , 松散系数 1 . 7 。 4 矿石储量 。 一 3 8 0 m水平 以下 BCD为 1 5 4 2 . 6万 t , 平均品位 T F e 4 2 . 3 2 %, C u0 . 1 5 6 % , C o 0. 01 3% , S 1 . 0 3% 。 5 矿石结构及稳定性 。矿石似块状 , 侵染 状 和条带状构造为主, 结构紧密 , 属坚固矿石 , 稳固性 好 。影响矿石稳定性 的为部分脉石 , 主要为绿泥石 或金云母 , 使矿石成松软碎块 和粉矿。巷道工程遇 此类岩体需要支护, 采矿中遇到脉石时 , 需用木柱或 锚杆支护 , 放矿前撤除木柱。 2 . 2 矿体顶底板围岩条件 矿体顶板围岩一般为 白云岩和灰质 白云岩 , 结 构完整 , 裂隙不发育 , 属坚固级岩石 , 局部 白云岩较 破碎, 或花岗闪长岩, 高岭土强烈 , 坚固性较差 , 在开 采中应加以注意; 矿体直接底板围岩是矽卡岩和花 岗闪长岩 , 属坚 固稳定级。 3 首采区采矿方案 3 . 1 方案比较 3 . 1 . 1空场采矿法 Ⅱ矿体应选择空场法, 厚大的主矿段宜采用 留 矿法 , 独立 的缓倾斜小 矿体采用房柱法或全 面法 。 其理 由是 Ⅱ矿体和围岩均稳固, 可应用小型常规 的 采掘设备, 能减少设备的投资。采场的长轴方向与 矿体 的走 向一致 , 采场沿走 向长度 5 0 m, 在采场端 部留 6 m宽的间柱 , 人行天井及人行通道布置其中, 矿石电耙运搬, 出矿水平较运输平巷高 8 m 。房柱 法采场沿走向长度 5 0 1T I , 其中留6 m宽的间柱内布 置人 行上 山与相邻采 场隔开 , 采场 的净跨度为 4 4 m, 划分为 3个矿房 , 矿房跨度 1 3 m和 1 2 m, 矿房之 间用矿石点柱相隔, 房柱法采场 内用漏斗放矿 , 电耙 运搬矿石 , 电耙巷道与矿块 的走 向一致。 3 . 1 . 2 充填采矿法 在矿床地下开采过程中, 必然产生大量采空区 , 另外 , 由于矿石品位低必须排弃大量废弃物, 主要是 选矿厂尾砂及掘进废石。根据计算 , 每采出 1 t 矿 石 , 将产 生 0 . 3 m 左右 的井下 空区, 排放 0 . 1 5~ 0 . 1 8 t 废石及 0 . 5 0 . 5 5 t 尾砂。采空区大量累积 , 存在着大规模地压 活动的可能性 , 严重威胁着矿 山 刘永平 北矿区深部矿体首采区采矿方法的选择 与评价 2 0 1 1年 8月第8期 自身的安全 , 不但对矿区地表产生破坏 , 而且增加尾 矿库的压力。采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 , 一方面可 将尾砂大量充填于井下 , 大幅度减少尾砂排放 , 减少 土地 占用和保护环境 ; 另一方面高质量 的充填体可 对井下采空区起到 良好的支撑 , 避免采空区围岩的 塌落 , 使矿区地表得 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 另外 , 高质 量的充填更能适应于矿体赋存条件的变化 , 使地下 矿石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回收利用。与其他采矿方法 相比, 采用充填采矿法 , 地下矿石资源总回收利用率 可提高 1 0 % ~ 2 0 %以上 , 可显著地延长矿山服务年 限。由于增加了充填工艺环节 , 矿 山建设投 资及生 产成本有所增加。但与尾矿库建设投资相 比, 充填 系统建设投资相对极小 , 而充填成本则可 由提高矿 石资源 回收率及延长服务年限来得到补偿。 3 . 2 首采区采矿 本次设计的嗣后充填法和一般浅孔 留矿法的布 置形式基本相同。工人直接在矿房暴露面下的矿堆 上作业 , 自下而上分层 回采 , 每次采下的矿石靠 自重 放出 1 / 3 , 其余 留在矿房 中作为继续上采 的工作 台。 底部采用平底结构, 装岩机出矿。因矿体较缓, 布置 多个分层巷道 , 利用各分层 巷道 的出矿进路使用铲 运机回收。在矿房大量放矿 出空后, 将 底部各 出矿 进路以及人行天井联络巷进行封堵 , 按充填要求 , 控 制尾砂浓度及灰砂 比例 , 对矿房进行尾砂胶结充填。 充填料经过多天的滤水 、 保养后形成具 有一定强度 的充填体 , 并作为对相邻矿房开采 的安全矿柱。 1 采场的布置 及参数。在 lA 1线以北布置一 条 3 0 。 的人行斜井 , 规格 2 . 6 m 2 . 4 H I 。A , ~A 线 沿矿体走向由北 向南依次 布置 4个矿房 , 矿房宽度 1 4 I l l , 面积控制在 5 0 0 m 以内, 矿房采高3 0 m, 不留 顶柱 , 采用装岩机 出矿 。在 2 、 4 矿房上盘矿体 内布 置 2条人行天井至 一 4 7 0 m水平 , 一 4 7 0 m水平为回 风水 平 并 与 一3 8 0、一5 0 0 1 1 3的 措 施 井 相 通。 一 5 0 0 m水平上下盘施工运输巷道 、 穿脉巷道 , 使上 下盘相通并铺设轨道 。A 线 以北共布置 3条溜井 , 规格为 2 . 2 I n2 . 2 n q 。1 溜井作为各分层 掘进 的 出渣溜井 , 井高 3 0 m; 2 溜井作为放矿溜井, 井高 1 6 IT I , 服务于 一 4 9 1 、 一4 8 4 I l l 两个水平 ; 3 溜井井高 3 0 1T I , 服务于 一 4 7 7 、 一 4 7 0 m 以及其 以上水平 的矿体。 因矿体较缓 , 设计 5个分层, 分别为 一 5 0 0 、一 4 9 1 、 一 4 8 4 、 一 4 7 7 、 一 4 7 0 I 13 . 水平。每个分层施工矿房下 盘出矿进路 , 采用铲运机 出矿 , 同上盘人行天井形成 两个安全通道 。 2 回采工艺及爆破参数 。利用 一5 0 0 m水平 矿房穿脉巷道进行拉底工作 , 回采从拉底 巷由下 向 上分层回采 , 每个分层高度为 1 . 8~2 m, 落矿采用 非电导爆管起爆 , 单耗 0 . 4 g / t 。 3 回采顺序。深部矿体按 自下而上的开采顺 序回采。 一 4 7 0~一 5 0 0 i n水平矿体按 矿房编号对 I 、 3 矿房进行 开采 , 开采结束后对其进 行充填 , 后 对 2 、 4 矿房进行开采。 4 出矿形式 。结合 目前生产现状 以及设备情 况 , 一 5 0 0 m水平采用装岩机 出矿 , 一5 0 0 m水平以 上各分层采用铲运机出矿 。 5 通风方式 。通风路径 新鲜风流 由 2 盲井 进风 , 经 一5 0 0 m运输巷道 、 穿脉巷道 、 人行斜井进 入采场工作面 , 洗刷工作面后污风通过 回风巷道从 措施井排出。 采场工作面采用局扇辅助通风 , 采场爆破后 即 开启局扇通 风, 通风 时间应在 1 h以上 , 并 确认炮 烟 、 粉尘有害气体排 出后 , 作业人员才能进入采场 。 6 生产能力。①落矿 一个矿房按 两名钻工 计算 , 一个班凿岩 6 0 m, 排距 1 m, 落矿 2 4 0 m, 出 1 / 3 矿石约 8 0 t , 每个矿房每月2 4 0 0 t ; ②放矿 每月 4 0 0 0 t 。根据年产量要求来确定矿房个数。 7 施工顺序。① 首先施工 A 线 4 穿脉巷道 和两条下盘巷道 , 再施工上盘巷道和其他穿脉巷道 , 使上 下 盘 相 通 并 铺 设 轨 道 ; ② 施 工北 端 斜 井 至 ~ 4 7 0 I n 水平 , 在各分层落平点开 门 5~6 m, 在斜井 施工的同时 , 施工 1 溜井至 一 4 7 0 m水平 , 掘进各分 层的 1 溜井 联络巷 与溜井 贯通 , 并利 用此溜井 出 渣 ; ③从措施井方 向施工 一4 7 0 13 1 水 平上盘 回风巷 道和矿房, 与2条人行天井贯通; ④施工 1 、 3 矿房 出矿进路。 此时 一5 0 0 m水平所有工程、 两条 人行 天井 以 及 一 4 7 0 1 T t 回风水平都已完成 , 1~ 2个掘进组可以 开始进行浅孔落矿 , 其余小组继续进行采准掘进工 作。 8 注意事项。①测量人员要对矿房边界严格 控制 , 严禁多采或少采 ; ②保证每个矿房能有两个安 全出口, 并加强机械通 风; ③ 巷道大多数 为独 头巷 道 , 需要加强机械通风 ; ④设计分层高度为 9 m和 7 1 1 3 , 局部出矿进路位置上下相重合 , 掘进时注意对高 程 的控制 , 施工中如遇围岩不稳 固, 应采取相应 的支 护措施 ; ⑤矿房在 回采落矿的过程中, 人员直接在暴 露的顶板下作业 , 应加强矿房内的照明, 严格矿房顶 板安全管理和必要 的顶板维护 , 如遇矿岩稳 固性极 差时应调整采矿方案。 下转第 9 0页 75 总第5 0 8期 现代矿业 2 0 1 1 年 8月第 8期 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 即当 6 2风井风机能力提高 , 风 量增加时, 南风井风机工况点上移 , 风量减少 , 负压 增高 , 当 6 2风井风机风量增大或减小约 7 . 3 % , 负 压升高或降低约 1 3 . 0 %时, 可导致南风井风机风量 减小或增大约 4 . 5 %, 负压升高或降低约 3 . 2 %。 3 结语 1 通过对 王庄煤矿 矿井多 风机通风 系统分 析 , 认为南风井 系统风量和阻力不 匹配, 该系统 和 6 2风井系统三段阻力分布不均匀 , 并查找 出主要原 因 , 为王庄矿今后通风系统改造优化确定了重点 。 2 针对王庄煤矿多风井 系统的现状 , 进行 了 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 , 明确了 3个风井系统风机相 互影响的关系和影响程度 , 为今后 6 2采区和后备区 贯通 , 6 2风井风机工况变动及引起南风井风机 工 况连锁变动时, 提供 了分析依据 , 为保证今后的安全 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1 ] 程磊 , 王振 江, 洪玉 申, 等. 平顶山煤业集 团公 司二矿通风 系 统优化 改造 [ J ] .能源技术与管理 , 2 0 0 7 2 1 3 1 4 . [ 2 ] 刘 辉 , 孙 晓伟 , 李超 , 等. 主要通 风机通风 能力升级 改造 [ J ] .煤矿安全 , 2 0 1 0 1 2 4 0 - 4 2 . [ 3 ] 刘峰 , 杨峰. 矿 井主要通风机技术 改造 方案的研 究与应用 [ J ] .煤炭工程 , 2 0 1 0 2 5 4 - 5 6 . [ 4] 张 国枢 , 杨运 良, 谭 丸桢 , 等. 通风安全学[ M] .徐州 中国矿业 大学出版社 。 2 0 0 0 . [ 5 ] 杨应迪, 孔德 山, 戴广龙 , 等.刘庄矿 东、 西区贯通控风 方案的 计算机模拟分析 [ J ] . 矿 业研 究与开发 , 2 0 0 9 , 2 9 6 7 5 - 7 8 . [ 6 ] 柏发松 , 郑群 , 张士环 , 等. 多风 井矿井通风 系统优化 改造技 术研究[ J ] . 安徽 建筑 工业学院 学报 , 2 0 0 9 6 1 3 1 6 . 收 稿 日期 2 0 1 1 - 0 7 -0 8 上接第 6 7页 主要趋 势之 一 , 以建材 7 0 1矿为工 程对象 , 采用 3 D Mi n e软件建立矿 体和开拓系统实 体模型, 展示了矿体形态的空间变化和开拓采准巷 道空间布置情况 , 图形美观 , 立体感强, 为采 矿工作 提供准确、 直观的资料, 对矿山安全开采、 管理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徐 长佑. 露 天转地 下开采[ M] .武汉 武汉工业 大学 出版社 , 1 9 9 0. [ 2 ] 胡伟 , 周爱 民. 露天转地下联 合开采联合保 留层 参数的 自组 织优化 [ J ] . 矿业研究与开发 , 2 0 0 2 1 7 - 9 . [ 3 ] 刘 云, 盖俊 鹏. 利 用 3 D Mi n e软 件 建 立矿 山地 质 三维模 型 [ J ] . 矿业工程. 2 0 0 9 5 5 8 9 . [ 4] E. B a k h t a v a r , K. S h a r i a r , K. O r a e e .A n A p p r o a c h t o w a r d s A s e e r t a i n i n g O p e n - p i t t o U n d e r g r o u n d T r a n s i t i o n D e p t h [ J 】 .J o u rna l 0 f A p p l i e d S c i e n c e s 8 2 3 . [ 5 ] 武汉工业大学设计院. 建材 7 0 1 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 R ] . 武汉 1 9 9 9, 8 . [ 6 ] 吴光玲, 李守杰. 3 D M i n e在建立空区和残矿模 型中的应用 [ J ] . 现代矿业 , 2 O L O 9 1 5 1 7 . [ 7 ] 王孝东, 戴晓 江. 矿 井巷道三 维 系统 图在 3 D Mi n e中的设计 与 实现[ J ] . 江西冶金, 2 0 0 9 6 3 3 - 3 6 . [ 8 ] 解世 俊. 金 属矿 床 地 下开 采 [ M] . 北京 冶金 工 业 出版 社, 2 0 0 6. 【 9 ] 徐长佑. 蒙阴金刚石矿露天转地下采场参数的若干问题研究 [ J ] . 非金属矿 , 1 9 8 4 1 1 - 7 . [ 1 0 ] 南世 卿. 露天 转地 下开采过 渡期 采矿 方 法及 安全 问题研 究 [ J ] . 现代矿业, 2 0 o 9 1 2 7 - 3 2 . 收稿 日期 2 0 1 1 -03 - 3 0 上接第 7 5页 4 结论 通过空场采矿法和充填采矿法的 比较 , 确定了 该矿北矿区深部矿体采用上 向水平分层充 填法为 主 , 嗣后充填法为辅的采矿方案 。该方案安全可靠 、 回采率高、 能适应各种形 态的矿体 , 结合下部 2 矿 体的采矿实践和矿岩稳 固性 , 确定 了A 线以北为首 采矿块 , 布置 4个矿房 , 采用嗣后充填法 , A 以南采 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深部矿体应用充填采矿方 法提高矿石 回收率达 8 5 %以上 , 有效延长矿山的服 务年限。 参考文献 [ 1 ] 谢 世 俊. 金 属矿 床 地 下开 采 [ M] .北京 冶 金 工 业 出版 社, 1 9 7 9. [ 2 ] 杨殿.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 M] .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 9 9 9. [ 3] 余亚伦. 工程爆破 理论 与技术 [ M] . 北 京 冶金 工业 出版社 , 2 0 o 4 . [ 4 ] 龙 维祺. 爆破工程[ M] . 北京 冶金工业 出版社, 1 9 9 6 . [ 5 ] 张富民, 等. 采矿设计手册 矿床开采篇 [ M] . 北京 中国建筑 _T - 业 出版 社 , 1 9 8 7. 收稿 日期 2 0 1 1 - 0 6 -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