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采矿方法对丰山铜矿回采进路垮塌的影响.pdf
习 劫 『 1 , 进睹 / 均塌, 尚 缂 / / 乡 现行采矿方法对丰山铜矿 回采进路垮塌的影响 f 二 / 大 冶有色金 属公 司1 提要 }本文通过对丰山铜矿圆采进路垮塌的现场饵鸯和分 析.初步探讨了无扁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的特 点与采区地压雷动显现前必然联系, 及对回采进瞎 量垮 婿的影哺. 一 、采 区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丰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赣接 壤地段。地质史上的燕山运动使矿区三叠系 大 冶荻岩发生强 烈褶皱 和断裂,火 成岩侵入 形成1 . 6 k m 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株, 并在火成 岩岩体外侧形成矽卡岩矿床,即南缘和北缘 二个矿带。燕山运动以后矿 区以风化剥蚀作 用为主,构造运动进入相对平静阶段。由于 火成岩抗风化能力甚差成 为洼地,使矿区形 成 现在三面环 山的地形地 貌。 该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区位 于南缘矿 带1 O ~1 6 勘探线间,走向 长6 0 O m,处 于 占 矿区铜金属储量一半以上 的一号矿体,最膨 大 富集的矿段 1 9 8 6 年将 1 1 线 以东鲥为 自然 崩落法试验矿块 。南缘 矿带 走向近东西 , 采 区内矿体沿南 山脚 出露地 表,平 均 厚 度 4 0 m。矿体从 总体 上倾向南西,与上 盘地 表 山坡坡面呈斜 交, 矿休 倾 角6 0 8 0 。 。 采区内矿岩稳固性主要受其结构类型、 受水解风化程度以及是否构造破坏等三个因 素控制。上盘大理岩岩溶不发育,从地袭到 深部均属中等稳定或较稳定类型。矿体和下 盘花岗闲长斑岩的稳商性在垂直剖面和平面 上有明显差 异O m标 高以上因风 化 强 烈, 均呈散体或碎裂结构,属不稳定或极不稳定 类型。O m 至 7 O m标高问下盘接触带蚀变 强 烈,构造破坏带宽达 3 0 m,裂隙中斜长石风 ~ 4 一 化 为高蛉土J矿体 中的石榴 石透 辉石矽卡岩 和 硅灰石矽 卡岩遇水泥化 。这些 部位 均属不 稳定类型。- 1 O O m 高未受风化水解作用, 岩体以镶嵌和块状结构为主,属中等稳定或 较稳定类型 。此外采 区l 1 线至 一 1 1 线 问 的 断 裂 横切矿体,倾 角7 0 8 0 ,破 碎带宽 度 亦 选 3 O m, 属不 稳定或极不稳定类型 。 二、 采 区开采状况及回采进路 垮塌特征 采 区从 1 9 7 1 年投产 ,近年 来出矿量 占垒 矿 4 0 %以上。 已经回采 结束4 8 m、 4 O m、 3 2 m、 2 2 m、1 2 m、O m、 一 l O re、一 2 O m共 8个分段 。 - 3 O m和- 4 0 m 图1 二个分段尚在生产。 ~ 5 0 m 分段 正在 切割和开采前 的准备 工作。 采 区内 回采进路均垂 直矿 体走 向布置, 间距均为1 0 m ,净断面 为 3 . 8 x 3 . 2 m 宽 高,用喷射混凝土或喷锚网联 台支 护。分 段运输联巷和开拓,采准巷道均布置在下盘 脉外。沿矿休厚度采取从上盘向下盘曲 回采 顺序。沿矿体走 向设计要 求从二翼 向中央 后 退式回采,实际为前进后退结台式。由于从 O m分段起往下1 5 1 6 线间矿体下盘 侧 突 出 厚大,各分段运 输联巷 为保 持与 1 5 线 以东部 分 平直使其位 于矿体厚度 中 央 该 矿 称 为 “ 中盘 沿 脉,此 间回采时要求先沿各进 路分别从 上下盘 向 “ 中 盘 退 采, 然 后 在 “ 中盘 沿脉 内布置 中深孔,从 1 6 线往1 5 线 育 茜矿山一1 9 9 2 。 2 维普资讯 二 矿 体 。 垮 塌 区 圈 l - 4 0 m分 段 I 1 一 I 5 哉 采掘现 状平面田 退采 。图1 中1 2 线至 一 1 3 线原设计进 路掘进 几 年就垮塌,后改 掘犬致沿脉方 向的进 路,但 掘进中巷道变 形严 重,能否实现 回采 还难定 论 。 采 区开采 以来回采进 路大量垮 塌,不 仅 使 许多进路无法 回采或 回采不完全 ,使 形成 的备采矿量大 量损 失 见表1 , 而 且恶 化 丁 安全生产条件 ,使 生产 十分 被动。 分 段采区鲁采矿量 掼失情况 囊l 备采矿量损失情况 O m l I O m --2 0 m S O re --4 0 ■ 损失 率l 矿 石量 2 q . 1 7 i 3 3 . 3 7 . 9 0 4 5 . 3 2 4 “/ . 7 8 和 l 童属量 2 8 . 2 圳 2 5 . 2 O 2 8 . 8 2 3 7 . 4 9 4 3 . 6 7 回采进 路垮 塌的特征和规律 。 1 . 进路睁塌 以顶板冒落的形式出现,胃 落发生 后, 若得不到及 时有 效的加 固,往 往 不 断发 展往 上 冒透上一分段 。 2 。 在 矿体走 向方向 各分段 回采进路垮塌 范围 随着开 采分段下降 而逐步 扩大。 、 采 区开采 以来回采进路垮塌大 致集 中分 布在 以下三个区域。1 1 1 线 至- 1 1 线 间。该 区域开采以来从上至下普追出现垮塌。2 1 5 线至 1 6 线间 。该 区域 出现在 O m及 以下 各 分 段 。3 大致 以1 3 线 为中心 的垮塌 区。该区域 从1 2 m分段往下 边界呈 台阶状逐 渐扩大 的趋 势十分明显 。1 2 m和0 m二个分段 l 3 线 以东4 0 1 1 1 1 、以西2 0 ,一 1 O m和- 2 0 m. 个分段 1 2 线 歪 育 色矿 山一 1 9 9 2 。 2 1 3 线 间长约 l 5 0 | - 3 0 m和一 4 0 m二个 分 段 从一 1 1 线至 l 4 线间长约2 5 0 m范围 内的进 路 几 乎每 条垮 塌 。 3 . 沿矿休厚度方 向 回采进 路垮 塌地 点大 多位 于下盘 附近 。 4 . 随着开 采分段下降, 回采进 路 垮塌时 间提前 。 除1 5 1 6 线 间垮塌 都发 生在进路内 回采 的过程 中外 ,另 二个垮塌 区大 致 以O m分 段 为垮塌 时间的分 界线 O m及 以上分段垮塌也 都发生 在 回采过 程中,从 一1 0 m分段往 下 1 1 线至- t l 线间几乎 全部 提前垮塌在进 路 掘 进 过程中。- l O r a 和- 2 0 m . 个分段中位于上 二 个分段 垮塌 区下方对应 区段 的垮 塌亦 提前 发 生在进 路掘 进过 程中 。- 3 0 m和- 4 0 m 二个分 段则几乎全部垮塌在掘进过程中。且凡搋进 中 垮塌都发 生在工作面 附近 。 三、 采 区地压来源及特征对进 路垮塌的影响 l 。 采医{ | 压来源 丰 山矿 区地质 史上 燕 山运动后构造运 动 相对平静 , 矿悻又 出露地表 , 故开 采以来构造 应力 已无 明显 表现 。矿 岩遇水膨胀现 象也不 明显。采区内地压来源主要有 以下三方面 1 进 路顶板复盖矿岩 的 自重压力该 压力应按其厚度与容重的乘积计算。采区开 一 ]5 一 维普资讯 求 来同时回采分段数仅1 ~2 个,故该压力 较小 。据 估算约为O . 5 5 MPa 。 2 松散复压 的 自重压力该压力在 采 区平面分布不均匀。静态条件下最太压力可 按其厚度与松散容重的乘积计算。平均静压 力可应用太沙基 K. T e z a g M 关于散傩地 压类似方法推导的公式计算 目前塌陷坑内 松散复岩厚度8 O 一 1 O O m 一 1 1 线 以东 已 辟 为 露天采场的排土场。据估算最太静压力约 1 . 5 1 . 8 MP a ,平均静压力达其6 0 左右。 3 采 区上 盘岩 层的滑移力 丰 山铜 矿 于1 9 8 9 年春发现采区上盘山坡1 3 线附近,距 垮陷坑边界水平距离1 O 0 m外,标高 为 2 3 6 m 的一段截洪沟 浆砌片石崩塌,沟底错动 开 裂,崩塌 长度 约5 o m,沟的延长方向与 矿 体走向平行 其二端还可见平行于矿体走向 延长并逐渐靠近塌陷坑的岩移形迹,往东在 - 1 1 线 臆入排 土场 中,往 西在 1 4 线 至- 1 4 线 问 隐入塌陷坑内。这二年雨季井下1 2 ~1 3 线间 涌水量侧增。这些现象说明采区上盘岩层已 移动,滑休底部已形成贯通塌陷 坑 的 断 裂 商 。 1 9 8 7 “ 年在- 2 O m分段进行进路支 护 试 验 时测得支架上最大铅垂应力达 5 1 . 2 k g / c m 约 5 . 0 2 MPa 。 当时附近并无掘进或 回采 作 业 。按该 处进 路顶板复盖矿岩和 上部梧 散 复岩厚度计算其最大静压力 仅2 MP a 左 右。 笔者认 为可能 主要 是上盘滑移力宋 参加计算 的原因 。 由于丰山铜矿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过专门 观涮和研究,将借鉴符山铁矿的情况。该矿 为矽卡 岩磁铁 矿床,矿体横 剖面 为 形,7 7 0 m标 高 以上矿体 上盘地形条件和 采矿 工艺 与 丰 山铜矿类似,其 矿岩稳 固性总体 上毖丰 山 铜矿 的采区好 从1 9 6 9 年 以来 1 5 年 间采完1 O 个分段 分 段 高度均为 1 0 r a ,其 间上盘 山 坡 出现 七条 以采动 区中心 为中心 的圆孤形崩 落带 ,井 下周 期性地 出现 四次大而 积地 压活 动,使太尾网采进蹄垮塌 将该矿地表崩蒋 一 1 6 一 带 出现与井下大面积地压活动显现的时问和 位置列入表2 。文献还认为地表岩移范 围 骐 显扩大并袭觋为非匀速状态时则是 井下大面 积地压活动 的前兆 。 , 符山矿地采崩蕾带与并下地压活动显现情况 r 褒2 大面积地压 分段标高 . m 间隔 对 间 . 崩藩 带 活动编 号 . 编号 开始 回采 8 6 0 1 9 B g 第 一改 } 2 0 1 9 7 3 第三 条 第 二擞 7 9 0 1 9 7 7 第五 条 第三 擞 T 8 0 1 9 8 O 第六条 第 匹改 7 7 0 I 9 8 2 第七条 丰山铜矿采区上盘山坡目前只发现一条 崩落带 ,这可能 由于该崩落带范 围内山坡有 第 四系表土复 盖,植被厚密,岩 移形迹 易授 雨承 冲刷流失物 充填,或因未作详 细检查而 未发现。目前崩落带偏于采区东悄,可能与 出现崩落带的范围及其上方恰为山坡上一处 突出隆起,岩层内可能存在与崩落带产状联 系的较大规模的绪构面有关。联系符山铁矿 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丰山铜矿采区有关现象, 可 以确定上 盘岩移的滑移力是采 区地压重要 来 之一 ,该作用力沿崩落 角指 向 塌 陷 坑 内,并通过松 散复 岩传 递到回果进 路顶 板。 2 . 采 区地压 特征 对固采进 路垮塌 的影 响 1 回采进 路围岩中 以顶压作用 为主。 此特 征基 本控 制了进 路垮塌的形成 。 由于 同采进赂顶板复盖矿岩和塌陷坑内松复岩的 自重压力均 为铅垂方 向。据 目前崩落带 中心 位置估算其崩落角在4 5 。 以上,上盘滑 移 力 的铅垂分力大 于水 平分力 ,且水平分力平行 于回采进膝 中心 线,因此 果 区内 回采进路嗣 岩以受 顶压作用 为主。1 9 8 7 年现 场实耐最大 铅垂应力为最大水平应力的 4 倍,这与以上 分 析是 吻台 的。 当顶压以载荷形式佧用于进路项板上方 使其沉降变形,并使顶板表面衍生拉应力, 而矿岩抗拉强度极低,于是极易造成 冒落。 有 色矿 山一 1 9 9 2 . 2 维普资讯 这是硬压作用下巷道破坏 的普遍规律 。 至于顶板 冒落后不断 发展 至上部分段 , 很可能是因为顶板复盖矿岩厚度小 ,使 回采 进路顶板冒落具有浅埋矿体 的地 压 特 征 所 致。 2 采深越大 ,地 压值及其波 及范围越 大。开采初期采深较小,上盘地表 尚未出现 整体 性移 动,此 时回采进 路围岩 中主要承受 进 路顶板复 盖矿岩和松散复岩的 自重压力 , 因此 地压值较小 且在 采区平面上 分 布 较 均 匀 。因此采区开采至2 2 m分段 以上 尽管矿 体 稳定性很差,除1 1 线至一 l 1 线 区间外广 大 地 段 并无 垮塌 现象 。随着 采深 增加,上盘 滑移 力成 为采区地压来源 后,由于矿体倾向与上 盘 山坡坡面呈斜交 ,崩落带呈孤 形 山 顶 扩 展,滑体规模越来越大,其滑移力及其波及 范围也 必然愈来愈大 。故采 区内沿矿 体走 向 回采进路 垮塌范围不断增大而 且垮塌 时间不 断提前 。从 1 2 m分段往 下以1 3 线为中心的 垮 塌区范围不仅不断 扩大且从O m分段 往 下 在 进路掘进工作面附近垮塌十分频繁,而l 3 线 正是上盘山坡上截洪沟崩落的中心部位。显 然 目前- 3 0 m和- 4 0 r Q _ .个分 段垮塌范围最大 , 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是受上盘滑移力控 制的 。 3 沿矿体厚度方 向靠 下盘 一侧地压 集 中。由于上盘滑体底部的断裂面总是滞后于 回采分段 的下 降而形 成的 ,上盘 滑移力 的作 用方向受崩落角控 制,故该力通过松散复岩 传递必然 沿矿体厚度方 向向矿体 下 盘 侧 集 中。加之采区内矿体下盘接触带稳固性差, 进路与下盘运输联巷岔 口附近本身为应力集 中部 位,因此 回采进路垮 塌多发生在矿 体下 盘 一侧。 四、 采 区应力 场动态特征及其 对回采进路垮塌的影响 1 . 采 嚣应 力场的动态特征 1 回采过程 对工作 面附近应力分布状 有 屯矿 山一 l 9 9 2 . 2 态的影响 由松散复岩下放矿规律和放矿椭 球体理论 可知 参见 图2 , 进路 内 出矿过程 中 随着 放出椭球 体 , 内部 的矿石 向出矿 口移动 , 其周围松动椭球体 2范围内的岩石发生二次 松散而不能 继续支承上部复岩传 递的压 力, 使其顶部出现卸压拱了。拱上部的压力被传 向四周 ,从而 形成 以放出椭球体为 中心 的卸 压带 应 力降低 区和松动椭 球体 四周 的增 压 带 压力支承带 。随着 各进路依次回采 和工作 面不断推进 ,采 区内压 力支 承带 的位 置在 不断 移动 。从而使采 区二次应力场 具有 动态 特征 。 ; 工 嗣2 出矿过程中二 次应 力爝的分 布情提 2 支承压 力向底板传播采 区内支承 压 力向底板传 播具有 以下规律 参见 圈3 , 支承压力随传播深度增加,其波及范围不断 扩大, 最大值逐渐 减小 波及范围 边界线夹 角 称压力传递角日 约2 5 5 5 。 。波及深度一 般 可达3 O 至5 0 m。压力最大 值有逐渐背 离 采 空区方 向 的趋势 。支承 压力 越大、集中程度 越高,矿 岩越松软其 波及 深度及 压力传 递角 越大。 此规 律说 明采 区应力场 的动态特征 不仅 表现在采 区平 面上 。由于波及深度一般 可达 3 ~5 个分段高度,使岩矿体中尚未掘进进路 之前 已周期性反复 多次受到 上部几 个分段 回 ~ l 7~ 维普资讯 撼 噎 罄 辔 { ⋯ ● 仉 I II 1 1III / 玎咖 f F F r } 、 L 1 i { 围3 支承压 力向底板传岳规律 示意 国 采 中支承压力 的影响。 2 . 采区应 力场动 态特 征对回 采进路垮 一 的形响 1 使 回采进路围岩强度进 一步 削弱 , 降 低,甚至 成为垮塌 的直接 原因 。 众所周 知,地下空 间围岩变 形破坏是空 间形成使 具围岩应力场 出现 拢动的结果 。采 区应力场动态特征使岩矿体掘进进路之前就 反复多次出现拢动。这对于采区内广泛分布 的非理怎弹性状态的软 弱矿 岩来说 ,预先 长 期 处于加载、卸载 、应 力 应变 ,使矿 岩 强度不断疲劳 、削弱、降低的过程。 而巷道 垮塌是其周边 出现 应力集 中并达到和超过其 强度,使其发生不稳定蠕变引起的。由于采 区应力场主要是各 种地压 来源 以及开 采 中 残余爆破应力组成的复杂力系在开采过程 中重 新分布 的结 果,故采取应 力场 的动态特 征可能造成矿岩中某些部位的应 力 高 度 集 中 ,甚至成 为进路垮塌 的直 接原因 。 2 采 区平面 回采顺 序与回采进路垮塌 密切相关 。 从O m分段 往 下 1 5 ~1 6 线 问 “ 中 盘”沿 脉内和二侧附近进路中大量垮塌 使 各 分 段 “ 中盘 沿 脒 内均未 实现 回采。看来此垮塌 区并未 明显受到 上盘滑移力的影响和控 制。 这 圭要是 各 条垂直矿 体走向的进 路 分 别 从 上 下盘拥 向回来时,各进路工作 面附近的 压力支承带也逐渐相向移近,不可避免地在 “ 中盘” 附近出现二个压力支承带的叠 加区 产生 的恶果。 当然 由于该 区域内 “ 中盘” 沿 脉与回采进路韵岔点 密集破坏 了岩矿体 的整 体性 、 目前 回采 中爆破方 法 及其参数 不尽 合 理 ,爆破震动 甚为剧 烈等也是重要 因素。这 个 区域的垮塌现象 可视作 采 区应力场动 态特 征导致回采进路垮塌的典型表现。 3 . 各分段 回采中遗 留未采动 实 体 的 危 害。由于回来进路垮塌使回采工作不能正常 进行,采区开采以来各分段遗留下断断续续 形态各异 的未 采动 实体 。这些实体不仅就是 损失 的备采矿量 ,而且具有 应力 高度集中韵 特 点。产生应力 高摩集 中的 原因是1 耐近 圊 采工作 面产 生的支承压力影响 j 2 塌 陷坑 内 松 散复 岩中的成拱作用 ,使实体成为 其压 力 传 递的拱脚}3 若多分段实体重叠使 回采进 路顶 板复盖矿岩厚度及其 自重压力 增大 。又 由子支承压力向底板传播的规律,使实体下 方进 路掘进 、维护更为 困难。因此采 区内各 分段 遗留的未采动实体层层重叠并往下 逐步 扩 大。笔者 把采区应力场动态特征造成的 这 种现象称为未采动实体 的恶性循 环效益。 五 、结语 1 . 丰 山铜矿无 底柱 分段 崩落法采 区开采 以来, 。回采进路大量 垮塌 与矿 岩稳 固性 差前『 进路的掘进支护方法 有重要 关系,与本采矿 法 固有的地压 来源及 其显 现规 律和采 区地形 地质条件 , 以及矿 山施工技术管 理 密 切 相 关。 2 . 采 区开采 以来不仅因 回采进路 垮塌使 备采矿量 大量 损失 ,而 且由于矿体接触界 线 不规 则,夹石穿插频繁 ,回采炮 孔变 形堵 塞 严重 利用率约6 0 ,出矿 中松散复岩流 动性好,使 回采过程中的损失率和贫化率均 达 4 O %。井下 职 工愈来愈缺 乏安全感 。如继 续沿用无底拄分段崩 落法往深 部开采 ,矿 山 下转第 1 3 页 有 色矿 山一 1 9 9 2 . 2 维普资讯 裂的矿柱用低压注浆的方法来弥台裂缝,效 粜要好得多,因为它能使矿柱 重 新 成 为一 体。注浆比厚砼衬砌快得多,也便宜褥多, 而 且矿柱的让 压性 仍很 有效。 由于特尼恩特矿的矿块很高,坚硬原生 矿的块度很大,所以放矿点受到很强烈的磨 蚀 和动力冲击。 因此 ,在 第一阶段,放矿漏 斗的实 际长度为 1 0 m,以控制漏华两端的岩 体。当两端的岩石受到破坏后,再用后退爆 破法把放 矿漏 斗扩成1 5 m长的最 终尺寸。除 此 之外 ,在 掘进时就在放矿漏 斗两徊l 预先安 设矿浆锚杆,这样,漏斗最终成形后,两端 的岩石可以保持稳定。 开采顺 序 问题 以尽量 减少 应 力 的 影 响、确定岩爆兜害区的方法、在很脆的英 安岩中凿岩成巷的方法,等等,将在 后的 另一篇文章中加以评述。 作者简历及参考文献 A R kv 日p wh o h ol d s d o c t ct t e s i a e z h ni c a ]二 c j f c 2 Ed j l n h g 已 n g l t g or r L t he _U t “ 0 Bm。 ∞ d K0 k{ . Cz c c hos e c t 盯 I bdy, , i Q e c h os lov fl fiaunt i I l 9 6 3 , hew e mpby e d t h eRo y a lI n s fiv a t o f Te c h n0 ky ,St oc kh o I m Swe de t i he a d 0 r o c k m e c ha rtks un t [ L 1 9 7 0 ,wh e n h e jo i n e d Gc .n l a e s ,Z a i r e - - q n h i a l l y a s d i z .t c o f o f mini n g r 衄 肺眦d m n m d e s i g n , “, h e n a s r e c t 0 r o f mi n l n 8 H e h al be 啦 i nt he U SA. s 1 9 7 5. L , H a e z a g r a d u a t e d i a mJ n g n n e e fi n g f r o m t h e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u da g o dc C 2 i l e .He h ol ds p os i do u o f g e ae r a l l n c s up e dn. r e ff a de nt o f勖 Ta ni e nt e mi ne -f rayi ng wo c l 6 f 3 t a s h e a d of r o c k r n h a n i c a n d t h e n 2 s u p e d nr c n d e m o f the C札啪 I mi n e . I - Ro 3 也3 l , g d , a t ei nmi n l n e n g i n e e rin g £un 1 r s l 竹 o f Sa nt i a g o de Chi l e ,wo r k e d s upe rin t e nd en t of m i ne pl a nn i ng a nd e u g i n e u r i . g a t E ; Te n i .mt c mi n e b e 抽 b d n g a p p o i mc d辄口 c r . t e nd c n c of t he S o U出 mi ne G F l e m g r a d v t ed i n mi n g} n 0 ; n c 口i g f r o m the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tudi o dc 刚c He ’ wc . r ked 出 c p 胡 n g dc pA 帕 l ’ 1 £of 1’ 州 t rit e r mne be f o r e b e k a , a pc oi . t e dt.oh R m p s ffi o a h c ,t 6 o f t h e G n c h ,_ n i c z I Gr 。 9 o f E Te a e n *. e . 冀ef e t } n缁 ’ E mi o n e A. “ . P6 r fi d o c u p r i f e o E 1 Tc n i e n t e . Co mp lyf e Co d e J c o . E l Te n l e e ,1 9 8 0 . 2 Cb r d v a N. a n d B a 国L. E d 。a c 【 瑚 j r n wd o d e t p l o t a c i f r LHD e n M i n a El Te n i a t t P a p e r p r e n t .- i l ∞l n s t i t u to d t l g e z de r os d e M a5 3 4 fl An nua l Coz t ve ndo 1 9 8 3 . 3 Ba e z a I .Ev a l umi 6 n E m1 e c n; 曲 a l t e . r na d va I d e e x plot i 6 s F t t a Nl y e l 1‘ 吼 i 龃 e 4 .哪M i na El Tm l e nt .I V Si po s i o d l r n 2 s Uni v r dda d 如 Sm c a 曲 0 ,1 9 5 5 张小并译 自 I n s t i t u t i o n o f Mi n i n g A 4 3 A5 B。 于润仓投 {B妊矗 L a n d Fl o r e s G , S i s t e ma d ei n f o t m a c i 6 n g e o me c S n i c a亡 n Mi ∞ E l Te n | t e . A p l i c i 0 n C o m t a d o n a l a l a Mi n e r l a . Un j v e s d a d d e Sa n e a g o de Ch ne 。I 9 8 4. 5 . Di d y k L a n d B 4 L.Ge m c dm] c a e n M i n n Ei Te nle n t o , , f i n a r a t * s ,S c mo ,4 0 - 41 . Oc t .I g S S - - Ma r c h 1 9 8 6 , 1 3 . 一6 , Kv a p i l R- “a L[ Gc o r n l n e sl n c . 巨i Te n i e n t emi n e c o n e e p a n d iS e s i gu i a p r ima r y o r e . Te fl x t fi c Re i r t f o r Co a d∞- E l Te a i e a t % 一1 98 2 Da v y M c K*E v a I u 2 c ; t c ni c o . e c o n b m c a d e b I o q s d e ma y o r a t c a r a ,l 9 B -L 8 . Ba e a L. a n d F l o r e s C S ] s t e r n a d e i n n n c i S d m[ z r b s i s ml c P M i n a El T e me. Re f e r e nc e 4,1 9 8 6 . 9 . Kv a 口 i IR.Th o t y of r o k bu r s u Pa pe r pe t s e nt edt o C o r de r e n c USSR Ac ad n ynf 5a n c e s ,l 98 7. 1 0 . Kwp fl R. h l 吣 P r a g u e S NTL. 1 9 5 8 . i l . Kv | 胡 R. Co n c e r n i n g出 L h e o r y o f l “o f r a c t u r I n ‘ m t i o n a t S c m埘 Co t r o t 增删 。L 却 啦 ,f 9 靼 Lt i p z i g ;D e Ak a d e ml e de r W s s ∞ s 曲 期 ,1 95 8j . 6 4_ 7 6 . 1 2 . Kv 1 R . ,N a r r l l c heGe s t e ./ n s z e x s t d r u . n 妇 r r c H f t . Al 5 6 ,l 9 6l ,l 2 4 p . 1 , Kv a p i l R . p J i n c a v i n g , 矗 蛳P 叫 1 . 。 Ln 盯, , a n dI P r a gu e , l 好 2 . 1 4 Kv a p i l R a n d P f o r z H U b e t s L a tl s t h e Be d l a g u n gu a z t l f E a t - . ’ s t 0 h g d e s Ge b i r g s s c g g c s Mc r k e r y o n S 、 J u u t 9 5 8 . 池 - o r s h Hi . 、 7 3 , 1 9 5 8 1 5 Kv a p i l R To r y 伽o f g r a n u l a r a n d印 脚 f 如 蛐 { P 捌 c S 【 Tk l 9 5 . 1 6 .Kv a p i l R. Gr a ty 如w 0 f肛a 玎 u br n a t e d a l s .1 n r . 再 口 M z c h a Mc ;f ⋯2 l 9 65 .3 5 - 4l ;2 77 - 埘. 1 7 . ] an e l i dI . a n dKv a p i l R. S u b l e v e l v ing l m . Rc ,c k 0 c M i n ‘ 3 。1 9 6 6 , 1 2 3 . 】 d ] ane l i d I a n d Kv a p i l R W i n n i n g c r d i p, o i l b y s u b l e v e I c a v i ng I n s幽 l n t e r ff a[ 1a t fl7.M i ni n g c埘t r e H M o s ∞ .i 她 7. D t . 1 9 Kv a p i 】R. “ f Ko mpe n di u m j 扣r f a n Sv e n s k a Gr % t v . r e n Ⅲg , Gn 】 v 缸 { R E } r J 3 0 j a 3 c“ 9 6 5 a n d Me t a l l u r g y 1 9 8 9 年1 ~4 月合订本第9 8 卷, 责任编辑黄变中 X X X X X X 兀 上接第 l 8 页 生产被动局面 只会进一步 恶化 。鉴 于采 区内 矿右含铜 品位 达1 % 以上,并有伴生 金 银, 1 9 8 8 年中 国有 色金属 工业 总公 司已批准改用 上向分段 低标 号混凝士 胶结充填采矿方 法, 有色矿 山一1 9 9 2 g 其方向是正确的,决策是及时的。当前矿山 应积极创造条件抓紧进行工业试验,验证和 完 善设 计方案 ,以尽快扭转生产 被动 的局 面 参考文献 略 责任编辑晓 月 一 1 3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