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灰色关联理论优化采矿方法.pdf
第 3 5卷 第 4期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h t t p / / ww w. k u s t j o u r n a 1 . c o rn/ V o 1 . 3 5 N o . 4 2 0 1 0年 8月 J o u r n a l o f K u n m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y A u g . 2 0 1 0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8 5 5 x . 2 0 1 0 . 0 4 . 0 0 3 运 用灰 色关联理 论优化 采矿 方法 王永智 , 邬 煜 , 寇 明遥。 1 . 西北矿冶研究院, 甘肃 白银 7 3 0 9 0 0 ; 2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四冶金建设公司, 云南 昆明 6 5 0 0 5 1 ; 3 . 白银石晋矿业有 限公司 , 甘肃 白银 7 3 0 9 0 0 摘要小铁 山铅锌矿技术改造期前, 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进行开采, 由于该矿床 处于构造应 力 场 中, 损 失率大, 贫化率高, 经济效益低 下. 由于小铁 山铅锌矿矿石价值 高, 仅金银就 占总产值 的 4 O % 以上. 为此 , 小铁 山矿进行 了以改造采矿方法为主的技术改造 , 先后进行 1 O余种采矿方法试 验. 论文运用灰 色关联理论 , 对小铁 山铅锌矿技术改造期 间使 用的各种采矿方法, 从灰 色关联 角 度进行优化 , 从而得 出了适合小铁 山铅锌矿矿床 开采的采矿方法. 关键词 灰色关联理论 ; 采矿方法; 铝锌矿 中图分类号 T D 8 0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8 5 5 X 2 0 1 0 0 4 0 0 1 1 0 4 Opt i mi z a t i o n o f M i n i ng M e t ho d s Ba s e d o n Gr a y Re l e v a nc e W ANG Y o n g Z h i , W U Y u , K OU M i n g Y a o 1 . N o r t h w e s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Mi n i n g& M e t a l l u r g y , B a i y i n , G a n s u 7 3 0 9 0 0 , C h i n a ; 2.NO.1 4 Me t a l l u r g i c a l Co n s t r u c t i o n Co ., Na t i o n a l No nf e r r o u s I n du s t r y o f Chi na, Kun mi n g, 6 5 00 51,Chi na; 3 .B a i y i n S h i j i n Mi n i n g C o . , B a i y i n ,G a n s u 7 3 0 9 0 0,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Be f o r e t h e L e a d Z i n c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n o v a t i o n o f Xi a o Ti e S ha n mi ne,u np i l l a r e d s u b l e v e l ha d b e e n u s e d,b u t wi t h h i g h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l o s s ,h i g h d i l u t i o n r a t e a n d p o o r e c o n o mi c e ffic i e n c y b e c a u s e t h e d e p o s i t s i s i n t h e t e c t o n i c s t r e s s fi e l d .O r e s i n t h i s mi n e a r e q u i t e v a l u a b l e , s i n c e j u s t g o l d a n d s i l v e r mi n i n g a c c o u n t s f o r o v e r 40 p e r c e n t o f t h e g r o s s o u t p ut v a l u e . To i mpr o v e t h e mi n i n g e ffic i e nc y,Xi a o Ti e S h a n mi n e h a d t o a d o p t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a nd e x p e r i me n t e d wi t h mo r e t h a n t e n k i n d s o f mi ni n g me t h o d s . Gr a y t h e o r y i s a d o p t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o o p t i mi z e t h e me t h o d s u s e d i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 Ke y wo r dsg r a y r e l e v a n c e t h e o ry ; mi n i n g me t h o d; l e a d z i nc mi n e 0 引 言 在矿山采矿方法设计 中, 都要进行技术方案 比较 , 一般做法是 计算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 选取指标最好 的方案作为设计 的最优方案. 这种方法是我们常用的 , 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 由于矿山企业的特点 , 其工 作对象不可知且复杂多变 ; 另外 , 一个矿 山的采矿方法一旦被确定下来 , 若 要重新更改 , 牵涉面很大 , 有时 甚至连矿山的开拓 、 通风系统都要变动 , 这必然要造成大量 的人力 、 物力 和财力 的巨大浪费. 因此 , 在矿山 设计选择采矿方法时, 必须要多方论证 , 反复考究. 固然 , 在选择方法时先进的技术 和设备是必须考 虑的, 但采矿是一项技术和经验 占主导作用的作业 , 专家和现场技术人员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应用科学 、 电子计算机及其它软科学 的发展 , 许多矿业工作者从不同角度 , 如灰色理论 、 模 糊数学 、 价值工程等 , 对采矿方法选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 有效地解决了采矿方法方案中的完全定量化问 题 , 较好综合 了各评价指标的影响. 收稿 日期 2 0 0 91 2 2 8 . 作者简介 王永智 1 9 6 9一 , 男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 向 计算机在采矿 中的应用 E ma i l wa n g y o n g z h 6 9 1 2 6 . c o m 1 2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h t t p / / w ww . k u s t j o u r n a 1 . c o m / 第 3 5卷 1基本概 况 小铁山矿 自1 9 6 4年第 2次基建 以来 , 迄今为止 , 在采矿方法使用分为 2大类. 一类是前期 的崩落法 ; 一 类是现在采用的充填采矿法. 这 2 类采矿方法在生产过程中, 采用不同的方案, 前后超过 l 0 余种. 由于 小铁山矿特有 的岩石力学构造 , 宝贵的矿藏资源 , 前一类采矿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暴露 出的损失 、 贫化率高, 采场进路坍塌 、 冒落现象时有发生 , 资源浪费严重等原因 , 先后于 1 9 8 6年进行 了以改变采矿方法和更新部 分采掘设备为主的技术改造 , 采用充填采矿法代替原有的崩落采矿法. 在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 亦进行了充填采矿法 的试验工作 , 先后采用 了 低分段 、 分条风沙充填采矿 法 、 高分段、 分条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 、 机械化上向巷道式胶结充填采矿法 、 菱形梯段胶结充填采 矿法 等方案的试验工作 , 从生产能力 、 生产组织、 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等方面取得 了很 大的成绩 , 但也暴露 出了诸多问题 , 特别是采场的片邦 、 冒落现象严重 , 给安全生产带来许多问题 , 这些问题也是采矿工作者所 关心的问题 , 笔者认为 , 利用灰色关联理论来对上述 4种方案进行优化选择. 为此, 将 机械化上向巷道式胶结充填采矿法 确定为第 1 方案; 机械化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 确 定为第 2方案 ; 分段 、 分条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 确定为第 3方案 ; 菱形梯段胶结充填采矿法 确定为第 4方案 . 2灰色关联理论基础 在灰色系统理论中, 作灰色关联分析⋯ 首先要指定参考数据列. 通常记为{ X o } ,{ 。 } { 1 , 2 , ⋯ , X o 凡 } , 与参考数据列 { } 进行 比较 的数据列记为 { } , { } , ⋯, { } . 关联分析 , 即求被 比较数据列与参考数据的关联程度 , 求关联度 , 先求关联系数 , 即按公式 ⋯ ra i n m i n l X o k 一 X k l 0 . 5 m a x m a x k l X o k 一 k l 一 l X o k 一X l 0 . 5 m a x m a x I X o 一X |j} l 是被数列{ 置} 第 个元素{ X k } 与参考数据列{ } 相应元素 的相对差值. 称为 { 置; 对 { } 在第 K个元素上的关联系数. 由于关联系数 k 数 目很多, 信息不集 中, 不便于 比较. 为此将逐个元素下的的关联系数取数均值 r . 灰色系统理论将 r 定义为被 比数据列 { } 对参考数据列 { }的关联度 , 即 F i ∑ n i 考 在采矿方法选择中, 对于提出的诸种方案, 通常人们要综合考虑技术 、 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问题来论 证 , 因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经济指标加 以评价诸方案的优劣, 从中择优. 但是 , 这些技术经济指标相互问 是不可比的, 是互补的, 而且可能还有许多非量化的灰数. 基于关联的方案判别 , 首先要构成诸方案的技术经济数据列 , 如 { } { 。 1 , X 2 , ⋯ , , n } { } { i , X 2 2 , ⋯, X 2 n } { X } { 1 , 2 , ⋯ , X 凡 } 其 中{ 。 } , { } , ⋯ , { } 分别表示 1 到 m个方案. 其次, 对于非量化的技术经济灰数指际. 进行 白化函数 的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的方法视指标 的具体性 质确定. 方案评判过程的另一关键是确定参考数据列 , 确定参考数据列的原则是; 参考数据列的各项元素是从 诸方案技术经济指标数据列里选出的最佳组成的, 亦即参考数据列 { }为 { X o } { X o 1 , X o 2 ⋯ n } { X 1 , X n 2 ⋯以 n } , , k √为 自然数. 这里 { }中的 X 1 , 2 , ⋯, , I I, 是被数据列 中的最佳值 , 例如选择采矿方法 第 4期 王永智 , 邬 煜, 寇明遥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优化采矿方法 1 3 时, 人们希望矿石贫化率 、 损失率尽可能低 , 安全程度尽可能高, 若 置 r 表示第 i 个方案中矿石贫化率 , 而 , s 表示第 . 个方案中安全程度. 那么 X i r rai n [ X r , X r , ⋯, r ] s m a x [ s , s , ⋯ , s ] 这样由上述元素构成的数据列 { } 的各项元素是最佳技术经济指标 , 称 { } 为最优参考数据列. 是 计算诸方案以技术经济指标为元素构成 的数据列对最优参考数据列 的关联度. 3 采矿方法方案 的优选 根据前述所选方案 , 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1 对表 1 [ 指标进行相应处理 , 处理后各方案技术经济指标列表 2 . 初选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 表所示. 表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 确定最优参考数据列_ 3 j { } { 3 4 . 8 , 8 . 4, 5 . 1 , 7 . 4, 2 0 , 3 5 . 4 3 , 9 , 3} 3 计算各个 方案指 标数 据 列 对于 最优参 考数 据列 的关 联 度 , 被 比数据列为 { } { 2 1 . 5 , 8 . 4 , 5 . 5 , 7 . 8 , 1 4, 3 8 . 1 3 , 7, 3 } { } { 3 1 . 5 , 1 2 . 2 , 8 . 0 , 1 4 . 4 , 1 8 , 3 5 . 4 3 , 5 , 4} { } { 1 6 , 8 . 4, 5 . 1 , 7 . 4, 1 0, 4 0. 6 8, 9, 5 { } 2 0, 3 6. 5 2, 3, 8 Ta b. 1 Pr i m a r y t e c hni c al and ec o nomi c i ndi c a t or s 注 a .采矿综合成本为采矿作业成本与充填成本之和. b .安全程度、 施工难易 程度采用专家打分法. 表 2 处理 后的各方案技术经 济指标 3 4 8, 1 4, 1 2, 1 8,Ta b .2 Te c hni c a I a nd e c 0no m i c i ndi c at 0r s of e ve r y s c he me af t er pr o ce s s i ng 容 易 得 到 上 述 关 联 系 数 k 计 算 公 式 中 的 两 级 的最 小 差 ra i n ra i n I k 一X k l 0 两 级最 大差 m a x m a x k l 一 X i I 1 8 . 8 . 因此 , 计算公式简化为 k 9 . 4 经计算得 。 K 一X , K } 9 . 4 1 2 3 毛 a r 则关联序为 r { 0 . 4 1 4 1 , 1 , 0 . 9 5 9 2 , 0 . 9 5 9 2 , 0 . 6 1 0 4 , 0 . 7 7 6 9, 0 . 8 2 4 6 , 1 } { 0 . 7 4 0 2 , 0 . 7 1 2 1 , 0 . 7 6 4 2 , 0 . 5 7 3 2 , 0 . 8 2 4 6 , 1 , 0 . 6 5 2 8 , 0 . 9 0 3 8 { 0 . 3 3 3 3 , 1 , 1 , 1 , 0 . 4 8 4 5, 0 . 6 4 1 6 , 1 , 0 . 8 2 4 6} { 1 , 0 . 6 2 6 7 , 0 . 5 7 6 7 , 0 . 4 7 0 0 , 1 , 0 . 8 9 6 1 , 0 . 6 1 0 4 , 0 . 6 5 2 8 0 . 81 8 1, 2 0 . 7 71 4, 3 0. 7 8 5 5, / 4 0 . 0. 7 2 9 1 2 r 4 1 4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h t t p / / ww w. k u s t j o u r n a 1 . c o rn/ 第 3 5卷 由 于 按 ∑ 计 算 关 联 度 时 , 实 际 上 是 对 各 指 标 或 空 间 作 平 权 处 理 的 , 即 将 各 指 标 或 空间 l 视为同等重要 , 但在实际采矿生产中, 各影响因素是不同等重要的一 即不平权 ; 因而, 为 了使 比较更接近真 1 n 实 ,减 少 人 为 因 素 的 影 响 ;必 须 作 非 平 权 处 理 , 根 据 加 权 关 联 计 算 公 式 ∑毫 0 , 关 联 度 的 计 l 算结果为 j 0. 8 00 6, F 2 0. 78 0 3, r 3 0. 79 0 6, /- 4 0. 7 3 7 1 则关联序为 r 1r 3r 2/- 4 4 结 论 计算结果表明, 第 1 方案为最优方案 , 第 2和第 3方案次之 , 最差为第 4方案 , 故第 4种方案予以剔 除 , 由于第 2及第 3种方案在几种 比较方法中, 位置互有先后且相差不大, 而且与第一方案的差别也不很 大 , 另外 , 由于受小铁山铅锌矿的矿岩条件 、 矿体赋存条件和生产能力的制约 , 该矿不可能仅使用单一 的采 矿方法 , 因此, 除巷道式上向充填采矿法作为最优方案推荐外 , 巷道式下向充填采矿法和分段分条上向充 填采矿法也作为最优方案随同推荐. 参考文献 [ 1 ]冯冬青, 谢宋和, 等. 模糊智能控制[ 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1 9 9 8 . [ 2 ]王永智. 上向进路式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D] .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2 0 0 5 . [ 3 ]芏永智, 郭忠林. 上向巷道式充填采矿法中段衔接部位 回采研究[ J ]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2 0 0 4, 2 9 增刊 , 1 7 1 8 [ 4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上向巷道式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工业试验与研究[ R] . 北京 J r 京矿冶研究总院, 1 9 9 5 . [ 5 ]G o r z a l e z a n y M B . A m e t h o d o f i n f e r e n c e i n a p p r o x i m a t e r e a s o n i n g b a s e d o n i n t e r v a l v al u e d f u z z y s e t s [ J ] . F u z z y S e t s a n d S y s t e ms . 1 9 8 7, 2 1 1 11 7. 上接第 5页 ◆●●●◆ ●◆● 致谢 在写作过程 中得到了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左小清教授 、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 中心胡新礼博士、 陈兴峰博士的无私帮助与指导, 特此致谢. 参 考文献 [ 1 ]宇超群. 线阵 C C D卫星遥感影像成像模型及算法研究[ D] .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 0 0 5 3 4 . [ 2 j徐鹏, 黄长宁. 卫星振动对成像质量影响的仿真分析[ J ] . 宇航学报 , 2 0 0 3 2 4 3 2 5 92 6 3 . [ 3 ]赵阳. 太阳帆板振动对星载 C C D相机成像的影响[ J ]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1 9 9 5 4 3 23 9 . [ 4 ]赵阳. 磁带机运转对星载 C C D相机成像的影响[ J ]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1 9 9 5 4 2 22 8 6 6 . [ 5 ]董龙, 李涛. 线阵 C C D成像仿真研究[ J ] . 航天返回与遥感 , 2 0 0 8 2 9 1 4 3 4 9 . [ 6 ]郝云彩, 杨秉新. 航天线阵 C C D相机推扫成象过程的象质研究[ J ] . 光子学报 , 1 9 9 8 , 2 7 7 6 3 9 6 4 4 . [ 7 ]赵贵军, 陈长征. 推扫型 T D I C C D光学遥感器动态成像研究[ J ] . 光学精密工程, 2 0 0 6 , 1 4 2 2 9 1 2 9 6 . [ 8 ]赵时英.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0 0 3 8 78 8 . [ 9 ]王任享. 论不同航天摄影测量传感器的摄影测量性能[ J ] .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 0 0 1 , 2 6 2 9 51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