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铜矿北缘采矿方法优化比较.pdf
I S S N 1 6 7 12 9 0 0 CN 4 3~ 1 3 47 /TD 采矿技术 第 】 1 卷第 6期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Vo 1 . 1 1 , No . 6 2 0 1 1年 1 1月 NO V.2 01 1 0前言 丰 山 铜 矿 北 缘 采 矿 方 法 优 化 比较 高 进 大冶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丰山铜矿 , 湖北 阳新县4 3 5 2 3 2 摘要 丰山铜矿北缘采用的壁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尾砂充填法是在 当时铜价格 不到 2万 元/ t 情况下, 主要从提 高生产能力考虑而设计采用的。 目前铜价格基本稳 定在 6 7 - e L / t 以上 , 显然原设计 已很不合理 , 通过分析对比点柱式上 向分层 充填、 壁柱式上 向水平分层 尾砂充填、 上向水平分层进路 充填的各项技术经济以及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结果, 得 出 了使用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法在北缘矿体更优化的结论。 关键词 采矿方法选择 ; 模糊数学方法; 丰山铜矿 丰山铜矿位于湖北省阳新县富池镇 , 是一座开 采了近 3 0年的中型老矿山。丰山铜矿井下开采分 为南、 北缘矿带两个部分。北缘原设计为上向水平 分层尾砂和胶结充填法 , 即矿柱胶结充填、 矿房尾砂 充填的两步骤回采方法, 由于该采矿方法工艺复杂、 矿块生产能力低 、 成 本高等原 因, 1 9 8 5年改为上向 水平分层点 条 柱尾砂充填法 , 该法 因矿石损失较 大 , 安全性较差 , 2 0 0 3年已在北缘 一1 5 0 r n中段试验 采用壁柱式上向分段尾砂充填法 。北缘生产能力初 期为 5 0 0 t / d , 目前 已基本达到 9 0 01 0 0 0 t / d 。 由于目前丰山铜矿北缘所采用的壁柱式尾砂上 向分段充填采矿方法存在工艺复杂 、 矿块生产能力 低、 成本高、 矿石贫化损失大, 安全性较差等问题。 为确保矿山生产稳定、 持续发展必须对丰山铜矿深 部回采和充填的工艺进行优化, 确定合理的工艺参 数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为生产管理提供依据。 主要由矽卡岩型矿石组成 , 部分地段由大理岩型矿 石和少量的花岗闪长斑岩 型、 角砾岩型矿石组 成。 矿体平均品位 0 . 8 4 % , 沿矿体走向 一7~8线 、 l 4~ 一 1 4线 、 1 7~一1 7线铜 品位较高 , 其它地段铜 品位 偏低; 矿石类型中, 以矽卡岩中铜品位较高, 大理岩 型 、 花岗闪长斑岩型 、 角砾岩型矿石 中铜品位较低 , 总之, 5 0 1 号矿体强化强度偏弱。上盘围岩为花岗 闪长斑岩 , 下盘围岩为大理岩。 概括起来 , 丰 山铜矿北缘矿床矿体的赋存状态 和开采技术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1 倾角较大 , 矿体倾角一般为 6 5 。 及以上; 2 厚度中厚 , 矿体厚度平均为 1 5 m左右 ; 3 矿体 底 板稳 固, 但顶 板 围岩 较破 碎 , 不 稳 固; 4 矿体中稳至不稳固; 5 矿体连续性较好; 6 地 表不 允许 崩落 , 地下 采空 区必须 充填 处理 。 l 开采技术条件 2 北缘采矿方法选择 北缘主矿体为 5 0 1号矿体 , 呈似层状 、 透镜状分 布于 7 ~ 2 1 线, 其中 1 1 ~ 1 3 线间矿体连续性较差。 矿体走向7~ 1 6线 3 0 0 。 左右, 1 7一 l 9线转为2 2 5 。 , 1 9~ 2 1 线为东西向, 矿体倾向从东往西由南西转向 南东, 再转为南。倾角变化大, 一般在 5 5 。 ~ 7 5 。 之 间。矿体出露起伏变化大 , 位于 6 5~一 4 0 0 m标 高 。矿 体厚度变化 大, 沿走 向、 倾 向均具有胀缩 现 象 , 最厚达 5 0 m, 一般厚度在 6~1 5 1 1 1 之间。矿体 的形态、 产状严格受接触带形态、 产状的控制。矿体 根据丰山铜矿矿体赋存条件 , 对优化选择 的采 矿方法进行典型方案设计 。典型矿块参数确定为 矿体平均倾角6 5 。 , 矿体平均厚度 1 5 m 对应水平厚 度约 l 6 . 5 5 m , 中段高度 6 0 m。 1 方案 I, 点柱式上 向分层充填采矿法。先 将矿块划分成若干采场, 在有两帮围岩及点柱支撑 的矿石顶板下, 以充填体作为工作底板, 上向分层逐 层回采 、 充填作业 , 崩落矿石采用小型铲运机铲运至 采场溜井 , 典型方案见图 1 。 高进 丰山铜矿北缘采矿方法优化比较 l 5 B- B 卜 图1 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 2 方案 Ⅱ, 壁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尾砂充填采 矿法 。将矿块划分成采场 , 上 向分层逐层 回采 、 充 填, 以充填体作为下分层作业的工作底板, 崩落矿石 采用小型铲运机铲运至采场溜井。先回采矿房, 矿 房与矿房之间留有条形矿柱。在矿体上盘围岩不稳 固段留 1 m的连续护壁柱保护上盘 围岩 , 矿房 回采 结束后 , 在矿体稳 固的情况下将 条形矿柱进行部分 回收, 形成点柱, 整个采场回采结束后进行充填。典 型方案见图 2 。 3 技术经济分析 3 方 案 Ⅲ, 上 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 矿法。 将矿块划分成采场, 对整个采场而言, 每分层划分成 若干进路 , 以进路为单元 , 各进路间隔回采 、 充填 , 并 以分层方式 由下 向上逐 层 回采。一期进路 隔一采 一 ,二期进路充二采一, 待一期进路充填养护足够时 间之后 , 再回采二期进路 。整个分层各采场进路 回 采充填完后 , 再 回采上分层进路。由于每条进路 回 采后, 都及时进行了充填, 有效地控制了顶板暴露面 积与暴露时问。典型方案如图 3所示。 l 一 阶段运输平巷 2 一 阶段穿脉平巷 3 一 顺路出矿溜井 4 一 充填泄水井 5 一 分段平巷 6 一 采场联络道 7 一 回风充填天井 8 一 矿体 9 一 切割平巷 1 O 一 采矿进路 1 1 - 护顶矿壁 1 2 一 水砂充填体 1 3 一 铜砼底板 l 4 一 底柱 1 5 一 点柱 图2 壁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 根据丰山铜矿北缘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及工程现 状, 对方案 I、 方案 Ⅱ和方案Ⅲ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 优缺点比较 , 见表 1和表 2 。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采场生产能 力 1 5 0 2 5 0 t / d 采矿贫化率1 5 % 千吨采切 比 2 . 3 2 m/ k t 采矿工效 l 3 . 4 6 f / 工班 采矿损失率 2 0 .9 6 % 采矿直接成本 6 4 . 1 4元/ t 表 1 北缘各采矿方法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方案 采场生产能 采切比 损失率 贫化率 采矿效率采矿直接 序号 力 t / d m / k t % % t / X 班 成本 元/ t I 1 5 0~2 5 0 2 . 0 6 1 7. 5 I 2 l 3 . 8 l 6 4. 1 2 l I 1 5 0~2 5 0 2 . 3 2 2 0 . 9 6 l 2 1 3 . 4 6 6 4 . 1 4 Ⅲ 1 5 0~2 2 0 1 . 8 4 1 O l O 】 3. 1 4 6 7. 1 4 采矿技术 2 0 1 1 , 1 1 5 AA 4 \ . . ~ ’ 翟 8 每 ㈡ , j \5 \ }1 \ 2 \、3 } - 、 1 、 \ \ 、 I r - ~兰 三 lⅢ __ 二 l_二_ 一三 一 二 二 二 二 | _ Ⅲ_一 一兰 。 一 CC A i 一 一 2 6 o 段运输平巷 2 一 顺路溜矿井 3 一 人行滤水并 4 一 回采进路 5 一 采场进路联络巷 主要技术经 济指标 6 一 充填圊风井 采场生产能力 1 5 0 ~ 2 5 0 ff d 7 一 一 2 0 0 中段运输巷 采矿贫化率 1 0 % 8 一 一 2 6 0 0 0 段穿脉 千吨采切比 4 .5 m/ k t 9 一 胶结充填体 采矿工效 9 .8 2 t i t班 采矿损失率 1 0 % 图 3 上 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 表 2 北缘各采矿方法方案优缺点比较 采矿方案 优点 缺点 点 柱 式 l上 向 变 冀 形 态 进 行 睬降 霍 吴 多 留 取 点 柱 来 倾 板 暴 露 面 积 ’加 大 篝 鬟簇 鬟 言 主 产 墨 喜 宴 譬 山 窟县⋯ 始 赤 茎 瓮 翥 赢 ~ 雌 一 月 采 废 石 充 填 ,减 少 废 石 出 窿 量 , 降 低 运 输 成 本 。 案 瓮 后 充 填 采 矿 法 、 分 段 碎 石 胶 结 充 填 采 回采对边界适应能力强 , 能随着矿体 的形态进行 回采 , 降 壁柱式上向低废石 的混入率 , 提高矿石的入选品位 ; 水平分层充先采矿房 , 后 回采条形矿柱形成点柱 , 有效控制采场顶板 填采矿法 暴露面积 , 确保 回采安全 ; 方案 Ⅱ 采场上盘围岩不稳 固段留有 1 m 的条 形连续 壁柱 , 减 少 上盘围岩垮塌 , 降低贫化 。 最后 留有 的点柱与上盘护壁矿石量大 , 损失率 高; 回采工艺复杂, 劳动强度大 ; 多矿块, 多工作面同时作业, 各工作面相互连通, 容易产 生 串风 , 通风困难 ; 采矿成本比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分段碎石胶结充填采 矿法 、 无底柱分段崩 落采矿法略高 。 上 向 水 平 分 璧 性 强 ,对 形 态 复 杂 和 产 状 变 化 大 的 矿 体 , 能 有 效 进 行 采 场 为 独 头 巷 道 型 通 风 , 通 风 效 果 相 对 较 差 桑 熬 c簇 , 雷 晨 皋 篙 条 形 矿 柱 ’矿 石 回 采 损 失 率 租 贫 化 率 忆 资 垄 嬲 尕 黼 ; 4 采矿方法最优方案的确定 参照有关文献 , 建立模糊 数学模型。影响采矿 方法选择的因素很多, 根据丰山铜矿的具体情况 , 采 矿方 法 选 择 主 要 考虑 以下 几 个 因素 安全 因素 B 1 、 经济因素 B 2 、 资源因素 B 3 、 效率 因素 B 4 , 各层次诸因素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采矿方法选择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各分指标 C 1 、 c 2 、 C 3 、 C 4 、 c 5 、 C 6 、 c 7 、 C 8 对总 目 标 A的权重分配值可由表3 计算求得。 由表 3可知 , W 0 . 1 5 , 0 . 1 1 , 0 . 1 2, 0 . 1 1 , 0 . 1 4 0 . 1 4 , 0 . 1 1 , 0 . 1 2 。 由初选结果可知 , 决策论域 { 方案 I, 方案 Ⅱ, 方案 Ⅲ} , 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主要 因素集合为 V { 顶板安全 c l , 通风条件 c 2 , 采矿成本 c 3 , 采切 比 c 4 , 损失率 c 5 , 贫化率 c 6 , 采矿工效 c 7 , 生产能力 C 8 } 。上述各因素中定量指标参考本矿和 国内外类 似矿 山选取 , 定性指标则由专家按最差 、 差 、 较差 、 中 等、 较好、 好、 最好7 个标准进行评比, 各因素的权重 值见表 3 , 各方案的主要因素评价见表 4 。 评价指标值单位不同, 为具有可比性, 首先需要 无量纲化, 之后可构成一个评价矩阵R, 其中对定量 高进 丰山铜矿北缘采矿方法优化比较 1 7 指标 由下式确定 表 3 因素权重 w值计算 Bl B2 B3 B 4 4 A __ 0 5 1 0 2 2 0 0 ‘ . . .O 7 . 2 0 J -。 0. 9 0 O . 1 5 0 . 1 0 0. 1 l 0 . 41 0. 1 2 0 1 0 0. 1 1 0 . 0 5 O . 1 7 0. 1 4 0 . 1 7 0 . 8 3 0. 1 4 O . 2 7 0. 7 5 0. 1 1 0. 2 5 O. 1 2 1 . O O 表 4 各方案主要因素评价 方案序号 采 I 1 7 . 5 Ⅱ 2 O. 9 6 Ⅲ 1 0 1 3. 8l 1 3. 4 6 1 3 .1 4 2 2 0 2 2 0 2 0 0 当 为 负 指标时, 产 ; 当 为正指标时, 。 式中 _ 因素指标的最大值; i 因素指标的最小值 ; d 极差值, d f jm 一 ; , I 方案 因素的指标值。 对其余定性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 按如下 7 级 赋值标准给出评定值 最差 0~ 0 . 0 5 , 差 0 . 0 5 0 . 2 0 , 较差 0 . 2 00 . 3 5 , 中等 0 . 3 50 . 5 0 , 较 好 0 . 5 0~ 0 . 6 5 , 好 0 . 6 5~0 . 8 0 , 最好 0 . 8 0~ 0 . 9 5 。 由此得评价模糊矩阵 为 R 0 . 3 5 0 . 6 5 1 0. 2 1 l 1 1 O. 5 0 . 6 5 0 . 9 8 0 . 0 2 O 1 0. 9 2 1 运用加权平均模型 , ① 对各方案进行评 价 , 计算结果为 AWR O . 6 9 4 , 0 . 6 6 8 , 0 . 7 7 7 方案 I、 方案 Ⅱ、 方案 Ⅲ的特征值分别为0 . 6 9 4, 0 . 6 6 8 , 0 . 7 7 7 ,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采用模糊数学 方法对各方案的优缺点 、 技术经济、 安全性等方面进 行综合评价, 各方案从优到劣基本排序可列为 方案 Ⅲ、 方案 I、 方案 Ⅱ。 5 结 论 根据北缘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和开采现状及国内 外矿山, 初选了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 、 壁 柱式上 向水平分层全尾砂充填采矿法 、 上 向水平分 层进路充填采矿法等采矿方法 , 通过对各方法的方 案设计 、 优缺点分析 , 技术经济比较 以及模糊数学方 法综合评价得出 1 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与壁柱式 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的充填及回采工艺相 对简单 , 但这两种方案均需 留取点柱或条形壁柱减 少顶板或上盘围岩暴露面积, 以保证人员及设备作 业安全, 两种方法均存在点柱或壁柱矿石损失大, 护 顶工作困难等缺点; 2 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不需留点柱 或条形矿柱 , 能有效控制上盘围岩暴露面积 , 矿石 回 采损失率和贫化率低, 资源回收率高; 回采对矿体边 界适应性好, 但采矿成本方面稍高于点柱式上向水 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和壁柱式上 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 采矿法; 3 通过对3种方案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 价得出上 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为北缘开采最 优采矿方法 , 点柱式上 向水平分层尾砂充填采矿法 次之。 参考文献 [ 1 ] 史太禄 , 任风玉 , 等. 模糊数学在采矿方法优 选中的应用 [ J ] . 金属矿 山, 2 0 0 7, 1 1 2 9 3 1 . [ 2 ] 肖木恩 . 模糊数学在采矿方法选择中的应用 [ J ] . 矿业研究 与 开发 , 2 0 0 3, 2 3 1 1 5一l 7 . [ 3 ] 采矿手册 编辑委员会. 采矿设计手册 第 4卷 [ M] . 北京 冶金工业 出版社 , 2 0 0 6 . 『 4] 王青. 采矿学 『 M1 . 北京 冶金 l 出版社 , 2 0 0 3 . 收稿 日期 2 0 1 1 0 71 3 作者简介 高 进 1 9 7 6一 , 男, 湖北汉阳人, 助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于矿山采矿生产及技术管理。 £ ;∞ 3 凹 傩 ∑ 3 0 卯 ●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