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缓薄矿体采矿方法的几个要点.pdf
建材发展导向2 0 1 1 年 9月 地质 勘察 测绘 刍议缓薄矿体采矿方法的几个要点 隆华章 广西有色金 属集 团冶金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根据从采场结构、 工艺参数、 工艺设备等方面 , 总结 了缓薄矿体 的采矿方法及其工艺演变过程 、 现状及存在的主要 问题 。在此基础上 , 针对 目前 我国采矿工业的技术装 备和采矿环 境条件, 分析 了缓 薄矿 体采矿方法、 回采工艺、 设 备配套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 并探 讨了盘区组合机械化 采矿法的应用研 究 及工艺配置特点 。 关键词 缓 薄矿体; 采矿方法 ; 发展趋势 1 缓薄矿体采矿方法现状 1 . 1采矿方 法及其演变 8 O ~ 9 0年代 , 随着采矿技 术及设 备的进 步, 各类 采矿方法在矿 山应用 比重 发生 了较大 的变化 。留矿法和充填法仍是有色金属矿 L L 【 主要采用 的 采矿方法。而崩落法 , 由 5 O年代近 乎“ 零 ” 的比例 跃为主要的采矿方 法, 在矿山应用中 占据了 2 0 %的比例 。房柱法 、 全 面法 和壁式崩落法等在 缓 薄矿体 上得到了较大 的应用 ,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作为传统 的采 矿方法 , 空场法仍是矿 山, 特 别是缓倾 斜矿 体 目前 主 要的采矿方法 。同时 , 也 出现 了一些新型 的组合采矿 方法 , 如房柱 全面矿 块空场法、 垂直分条采矿法 、 前进 式普通全面法等 , 这些采矿方法 的应 用 人大地 改善 了矿 山生产 效率, 提 高了作业环 境的安全性 , 使矿 山的生产 建设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1 .2 存在问题 缓倾斜薄矿体 的开采技 术受到地质条件 的限制, 发展较为缓慢 。常 规用于缓倾 斜薄矿体 开采 的单一 壁式崩落法 、 房柱法及 全面法 等 , 都 存 在许多的不足 1 壁 武崩落法应用 中, 回采 工序复杂 、 工效低 、 材 料消耗高 , 由此 带 来采矿成本高; 2 房柱法和全面法矿柱损 失较大 , 矿石 回采 率较 低, 资源利用程 度 低, 生产安全性较差 。 因此 , 在选择缓 薄矿体开采方法 时, 应 根据矿 体赋存条件 , 从技 术上 入手 , 使 采矿方法 能够在最 大程 度上满足最优 化条件 , 一定程度 上简化 采矿工序 , 降低矿石损失率及贫化率 , 提高生产能力 , 降低采矿成本。 2 缓薄矿体回采工艺及设备 2 . 1 落矿方式 目前 ,我国用于缓 薄矿体落矿 的方法 主要足 浅孔落矿和 中深孔 落 矿 。主要通过浅孔凿岩机 、 凿岩台车等设备进行凿岩和浅孔爆破, 从而有 效地控制矿块块度 。 2 . 2 采场矿石运搬 对于缓薄矿 体开采 ,主要通过 电耙将矿 石耙 至溜矿斗颈至溜井 , 在 运输 巷道用矿车 或铲运机等 运至主井 , 而后提升至地 面 ; 也 有通过矿 石 自重进行运搬 。 2 . 3 采场地压管理 根据矿 体及 围岩的性质 , 缓 薄矿 体开采的地压管理方式主 要是通 过 支护或者充填来进行 。较先进的支护方法有水压支柱护顶无矿柱连续推 进帷幕隔离快速充填法 、 削壁充填法等 。 2 _ 4 装载设备配置 装载 运输设备主 要有 电耙 、 铲运机 、 振 动 出矿 机及无轨 辅助运输 设 高 1 5 ~ 3 0 m宜按 1 1 .2 5 ~ 1 1 . 7 5考虑。 该项 目具有 工程环跪要求较 高、开挖深度大 、基坑边 坡高度达 l 6 ~ 2 6 m等特 点,按照类似工程经验及 各支护结构形式 的适 用条件分析 , 本 工程 可采用锚 喷网、 土钉墙、 护坡灌注桩 等支护结构形式 , 但考虑到基坑 A、 B 、 c、 D、 H边坡的放坡 条件 有 限、 对 周 围建 构 筑 物 的保护必 须万无 一 失, 以及 D边坡 上部岩土体 较破 碎等 因素, 同时还 结合计 算类 比和技 术经济综合 比较 , 最后确 定 A、 B 、 C 、 H边坡 采用锚喷 网支护 ; D边坡采用 排桩 一 锚喷 网联合支护 , 其 上部边坡采用 锚喷 网支 护, 下 部边坡采 用钻 孔 灌注护坡桩 并结合桩问预应力锚杆联 合支护 , 桩顶设置钢 筋混凝士 圈 梁 也称冠梁 。基坑支 护平面 布置示意图见图 1 。 2 . 6 基坑支 护设计 2 . 6 . 1基 坑 D段 边坡排桩 锚 喷网联 合支护设计 1 上部边坡锚 喷网支护 。锚杆参数 锚杆孔用人工或机械 成孔 , 孔 径 1 0 0 ram, 水 平倾角 为 8 ~ 1 6 。 , 依 实际情 况和 需要 调整 , 采 用梅 花 型布 置 。锚 杆材料采用 2 2螺纹钢 筋 , 水 平间距 1 . 2 m, 垂直 间距 1 . 2 m, 长度 9 m 。 水 泥浆锚杆 孔 内压 力注浆 ,水泥采用 P . 0.3 2 .5级水 泥,水 灰 比 O . 4 5 ~ 0 .6 , 注浆压力 0 . 4 ~ 0 . 6 MP a ; 加 强筋 材料 采用 中 1 2钢筋 , 菱形 布置 在锚杆 上; 钢筋 网 材料 采用 由 6 .5钢筋 , 间距 2 5 0 mmx 2 5 0 mm; 喷射 混凝 土 水泥采用 P .0. 3 2 .5级水泥, 强度 C 2 0 , 厚度 1 0 0 mm。 2 桩 问预应力锚杆 。锚杆参数 锚杆孔用 人工或 机械成 孔 , 孔 径 , 1 5 0 m m, 水平倾角为 l 5 。 , 采用矩形布置 。锚杆材 料采用 2 2 5螺纹钢 筋, 水平 间距 1 . 5 m, 垂直 间距 3 . 0 m, 长度 1 8 m; 水泥浆 锚杆孔 内压 力注浆 , 水泥采用 P . 0 . 3 2 . 5级水 泥, 水灰 比 0 .4 5 ⋯ 0 6注桨 压力 0 . 4 ~ 0 . 6 MP a ; 锚杆 与桩连接采用枯钢腰梁和高强度螺栓 ; 当浆体强度达 到 7 0 %后可 施加预 应 力,施 加预 应 力均 为 1 0 0 k N;要 求桩 问 预应 力锚 杆 极 限 抗拔 力 为 3 0 0 k N , 设计抗拔力 2 0 0 k N, 正式施工前先做一组 3根 试验锚杆 。 2 . 6 .2 施工过程应注意事项 1 施工前应详 细调查、 分析场地 周围环 境状况 , 避免盲 目施工 引发 不安全事故 ; 2 基坑 开挖 、 支 护顺序合 理, 一般宜先施 工护坡 桩 , 后按 分层放 坡 开挖 、 分步支护要 求 , 安排合 理的挖土 、 支护工序 , 保证支护作业 及时跟 进土方开挖 , 避免随意超挖 、 欠挖 , 以及坡面暴露时 间过长现象发生 3 基坑开挖 时, 应考 虑适宜的施工 降、 排水 措施 , 并且在施工期 间, 应在基坑上部及 内部修 建截、 排水沟 , 禁止 雨水流 入基坑 , 对渗入 的水 体 必须及时排 出; 4 开挖 土体必须及时运走, 坑周严禁堆载; 5 在正 式施工前 , 锚 杆的现场 抗拔试验必 不可少 , 一般情况 下, 每 组试验锚杆应保证 3根 , 施加的最大荷载 宜为锚 杆工作状态设计拉力 的 1 .2 ~ 1 . 3倍 ; 6 在施工 护坡桩、 冠梁 、 锚喷 网及 预应力锚杆 等支护 结构 时, 施工 工 序 、 技 术及质量要 求、 安全措 施和工程验 收等方面必 须按设计和 施工 组织文件 要求执行; 7 机械开挖到离基底 标高 3 0 0 m m后改用 人工开挖 , 确保 基底原状 地基 土不被扰动 ; 8 基坑开挖 、 支护及后 续地下工程施 工、 基坑 回填过 程中 , 宜 进行 必 要的监测 , 并采取 必要的监控报 普措施 , 发现 坡体及周 边建筑物 出现 异 常变形 时, 必须立 即停止施工 , 查清原 冈并采取有效措 施后方可 继续 施 工 。 3 结 论 在软质 岩石基坑工程勘察前 ,必须初步 了解场地周 围环境 条件, 搜 集足 够的 区域地质资料 , 然后根据 已掌握 的信 息, 按照软 质岩石基坑 工 程 的勘察要 点布 置工作量 , 但 不能只在划定的建筑物轮廓线 以 内开展勘 探工作 , 还应对周边环境进行详细 的 调查了解 。支护方案确定后, 应在施 工前编制详细 的施工组织计划 ,务必使基坑开挖和支护顺序 安排 合理, 还需对施工 中应注 意事项进行 重点分 析, 避 免突发性不 安全事故 发生 。 3 0 9 地质 勘察 测绘 建材发展导 向 2 0 1 1 年 O 9月 备等 。 当前, 地下无轨矿 山除了装 备采 、 装、 运主体采矿 设备外 , 还 采用辅 助设备与之配套, 从而发挥主体设备效能。作为一种快捷安全的地下输 送方式 , 无轨设备的应用, 促进了无轨采矿技术的发展, 改革 了传统的采 矿工 艺, 发展了无轨采矿方法和 采矿 新工艺 ; 使得工 艺、 设备配套化 , 机 械化水平得到提 高。 2 . 5 主要问题 由于矿体赋存条件 的局限性 , 采场 结构 方式较为繁琐 ; 自动化程 度 不高 , 依 靠人工作 业, 生产效率 低 ; 不能合理地 确定 生产设备 的配套 关 系, 依赖于引进 国外 的先进技术 , 不 能形成 自己独立 的研 究体系 , 发展上 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 。 因此 , 针对存在 的种种 问题 , 应该趋 向于 改进采掘方法 , 简化采场结 构及采矿工序 ; 自主研 发, 发展综合配套 , 优 化设备性能 , 提高 设备的可 靠性、 耐久性和适应性, 采用遥控技术 、 机械手 、 机器人技术 、 自动控制技 术, 以便有效地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形成盘区组合机 械化开采技术。 3 采矿方法 3 . 1 矿块布置 矿块沿走 向布置, 矿房长 4 0 m, 宽度 为矿 体的厚度 , 矿 体倾角 4 0 , 矿 块高为阶段高度 4 0 m, 矿房斜长约 6 2 m。联络道间距均为 5 m, 不留顶柱 , 间柱宽度 为 6 m。 3 . 2 采准切割工作 采矿方法结构与采准工程布置 。在一 8 5 m水平矿体的下盘, 布置一 条 平行于矿体走 向的脉外运输 巷道 , 矿块 的右侧 布置一条 出矿巷道 , 然后 在 出矿巷道中布置溜矿井。在一 8 5 m水平至一 4 5 m水平矿体问柱 的下盘施 工一行人通风井 , 作为该水平整个矿块回采时 的行人通风井 。并在天井 内靠近矿体下盘,每隔 5 m凿一条通风联络道 ,同时作为 电耙移动时使 用 。在矿体下盘接触线 的位置 , 原有一条脉 内运输平巷 , 其 地板标 高为一 8 3 . 7 m, 现在把它作为拉底空间。 3 _ 3 回采工作 1 凿岩爆破 每次落矿 向上推进约 2 m, 凿岩 用 7 6 5 5型凿岩机 , 炮 孔深 2 m, 排 间距 0 . 6 m, 炮孔 间距 0 . 8 m。使用铵油炸药或乳化炸药卷进行 爆破, 采用微差 导爆管雷管起爆。 2 通风 ; 新鲜风流 由下盘阶段运输平巷 进入矿房右 侧的通风行人 天井, 通过联络 道进 入工作面 , 最后污 风又通 过矿房 左侧 的联 络道 , 进入 通风行人天井 , 最后污风从上中段 的运输平巷排 出。 3 采场运搬 每次落矿后用 电耙耙矿至溜矿井 , 然后装车运走 。每 次出矿后, 留在采场的矿石为 2 / 3左右, 作为继 续上采 的工作平台 , 直至 矿 房全部落矿完毕为止, 最后进行大量 出矿 。 在大量 出矿时用电耙运搬 。 在矿 房中构建人工溜井 , 靠近矿体下盘一侧铺设 5 ram厚的钢板 , 以便矿 石在重力 的作用下 自然下落, 并在两侧架设挡板。 4 缓薄矿体开采方法研究趋势分析 当前 , 根据国 内外缓薄矿体 开采技术 的现状及 发展形势 , 我 国缓倾 斜 薄矿体开采技术研 究的主要 内容包括 ① 完善回采工艺 , 推 广高效率 采矿方法 ; ②根据采场规模 , 研制和选用相应规格采掘设备 ; ③进一步完 善护顶技术 ; ④试验推广充填采矿法 ,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 4 . 1采矿方法研究 地下矿 山缓薄矿体开采技术 , 特别是矿岩条件复杂的缓薄矿体的开 采技术研究是我国地下矿 山采矿技术研究的重要 内容 。 但 由于采矿方法 实践应用 的不可重复性 , 针对某 一具体矿床而言 , 采矿 方法的模拟研 究 不失为一种较经 济适用 的方法 。 采矿方法的模拟研 究的前提需要有较系 统的矿床模型。 以广 西某地铁 矿为例, 该矿属典型的缓倾斜、 薄矿体, 矿体地处高山 地区, 埋藏深度 大、 赋存条件复杂、 矿体薄、 灾石 多。由于矿体薄 、 夹石多, 分采 分爆技术要 求高; 同时 , 要 求采 场结构简化 , 机械 配套利用率高 , 因 此, 探讨盘区组合机械 化采 矿法, 研究其结构特点, 最大限度的满足开采 要求成为该类矿体开采 的主要研究课题 之一。研究采用盘 区组合机械化 采矿法的主要技术路线如 图 1所示。 在研 究过程 中, 其技术关键有 1 在矿床“ 缓 ” 、 “ 薄” 的赋存条件 下, 采场 生产能力 小, 生产成本较 高。要提高采场出矿 能力, 必须使用高效的出矿 设备 , 而要充分发挥设备 31 O 图 1 缓薄矿体开采研究技术路线 的工效, 需改变采场结构 , 因此需要研 究盘 区组合采场的结构形式 。 2 有 效的选 别开采技术。高强度 开采使用较大 的设备与薄矿层 的 矛盾突出, 必须努力寻求降低矿石贫化率 的有效途径。因此 , 必须研究采 用控制爆破技术和实施选择性爆破作业 , 从而降低矿石贫化率 。 3 采动损害的控制难度大 。矿床倾角缓, 面积大 , 采矿强度大 , 当出 现较大采空区 的时候 , 将伴随较大 的应 力集 中与地压活动 , 采 动损害的 控制难度大 , 需结合回采工艺及顺序研究控制采动损害的技术措施。 4 . 2 回采工艺 针对缓薄矿体 的赋存条件, 其回采工艺的主要研究 内容有, 1 优化采场结构参数和回采顺序 。主要指通过数值模拟作为研 究 手段, 考虑矿 岩介质, 模拟回采过程中的采、 充、 崩过程, 在确定最优回采 顺序的基础上, 建立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模型, 优化选择采矿的结构尺寸, 并进行稳定性分析 。 2 提高矿石品位和矿柱的回收利用率, 减少损失率。 主要通过缩短 井下生产作业线, 减少巷道服务年限, 节俭巷道维护费用, 保证在采空区 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回收利用, 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 3 提 高出矿效率 。主 要包括 改善爆 破质量, 提高矿石块度合格率 ; 实行机械设备的配套化, 提高设备 的运行效率 , 减少设备的空置率等。 5 缓薄矿体开采发展趋势 针对 目前我 国采矿工业 的技 术装备和采矿 环境条件 , 缓薄矿体 的采 矿 方法研 究与实践 的方向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 1 进一步发展组合式采矿方案, 实现 优势互补 。作为一种新型的采 矿方 法, 针对组合采矿方法 的探 讨 , 能够切合 当前矿山的采矿 方法的演 变 、 应用 、 设备、 工人素质等生产实际 , 克服单一采矿方法 的不足, 实现优 势互补 , 一定程度上提 高了矿 山的整体效益。 2 无轨设备的进一步普及、 提高和成套化应用 。当前 , 我 国无轨采 矿设 备品种不全、 规格不齐 , 特 别是针对小型 缓薄矿 体开采特 点的国产 设备在可靠性和质量上与 国外产品有一定差距 ; 目前应该 以引进 国外先 进的无轨配套设备的技术为基础 , 提高我 国无轨采矿设备 的设计水平和 制造水平 , 通 过科技攻关 , 形成 我国地下无轨采矿 设备的 自主研制 开发 能力 , 实现 井下无轨采矿成套设 备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 以降低矿 山成本 和提高我国矿 山的整体装备技术水平。 3 向机械化、 连续化方向发展。使各项采矿作业连续和集中, 能够 有效 的缩短采矿 工艺的循环 时间, 降低生产作业 的分散 性, 提高劳动效 率, 实现规模 生产 。 4 采用现 代设计方法 设计。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有限元技术 、 多 体动力学理论和技术、 C AD技术 、 A N S Y S技术等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分 析和设计 , 确定系统最优方案, 从而提高设计质量和可靠性。 6 结束语 本文针对 目前我 国采矿工业 的技术装 备和采矿环境条件 , 分析 了缓 薄矿 体采矿方法 、 回采工艺 、 设备配套等方面 的发展趋势 , 并阐述 了对实 行探采结合的工作方法的实质。 在实施整个探采结合过程中务必加强现 场地质管理 , 做好与施工人 员的技术交底工作 , 跟踪现场 , 采取合理 的安 全 开采和保护措施 , 才最大 限度地采 出残采矿体 , 以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提 高矿 山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