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区开采技术在大团山矿床的应用.pdf
S e r i a l No . 4 9 4 J u n e . 2 0 1 0 现代矿业 M0RDEN MI NI NG 总 第 4 9 4期 2 0 1 0 年 6月第6期 大盘 区开采技 术在大 团山矿床 的应用 苏卫宏 齐庆浩 郑攻关 王群峰 铜 陵有 色金属 集 团股份有 限公 司冬瓜 山铜 矿 摘 要 论述 了随着冬瓜 山铜矿大团山矿床 开采深度的不 断增加 , 生产能力呈下降的趋势, 为 使该矿床的生产能力仍维持在 2 0 0 0 t / d , 冬瓜 山铜矿经过 多方论证 , 采用大盘 区开采技术 , 使大团 山矿床得到 了安全、 高效开采。 关键词 大盘区开采; 采矿方法 ; 嗣后充填 中图分类号 T D 8 5 3 . 3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0 8 2 2 0 1 0 0 6 - 0 0 8 5 - 0 2 1概述 大 团山矿床是冬瓜山铜矿 的第二大矿床 , 也是 冬瓜山铜矿的主要生产矿床。该矿床由 2 0 0多个矿 体组成 , 其中主矿体 1 个 , 次要矿体 1 6个 , 其余均为 小矿体 、 零星矿体。赋矿层位于二叠系上统 大隆组 底部、 中部和上部, 三叠系下统小凉亭组下部 、 顶部 及塔山组中、 上二段 , 均有不同规模 的铜矿体产 出, 为埋藏较深 的肓矿床 。主矿体 赋存于小 凉亭组下 部 , 赋存标高在 一 3 1 6~一7 8 8 m, 储量约 占全矿床总 储量的 6 7 %。矿体走 向北东 3 0 。~3 5 。 , 倾 向南东 , 倾角最大 7 0 。 , 最小 1 0 。 , 一般在 3 5 。 ~ 5 0 。 , 矿体向北 东侧伏 , 侧伏角 l 0 。~ 2 0 。 。矿体长 8 3 0 m, 最大延深 6 5 2 m, 最小延深 4 5 m, 一般在 4 3 0~ 5 8 0 m。工程见矿 厚度最大 6 9 . 4 7 m, 最小 1 . 3 5 m, 一般在 2 0~3 4 m, 平 均 厚度 2 9 . 2 1 m。 自2 0 0 7年以来 , 随着大团山矿床开采深度的不 断增加 , 运输线路加长 , 大团山矿床的生产能力呈下 降趋势。为此 , 冬瓜 山铜矿经过多方的论证研究 , 对 大团山矿床 一5 8 0 m 中段 的矿体采用大盘区的开采 技术 , 以实现大团山矿床安全高效开采。 2盘 区划分 大团山矿床 一 5 8 0 m中段的矿体为厚大矿体 , 矿 体分布在 2 1~4 3勘探 线。根据矿体 的赋存 条件 , 一 5 8 0 m中段的矿体采用大盘区结构开采 , 盘区间垂 直矿体走 向留设连续矿柱 , 矿柱宽度在 3 0 m左右。 根据矿体走向长度 , 一 5 8 0 m中段沿矿体走 向共划分 为 5个 回采盘区, 2 1~ 2 3 A线为 I盘区; 2 3 A~ 2 7线 为 Ⅱ盘区; 2 7~3 1 A线为Ⅲ盘区; 3 1 A~ 3 5线为Ⅳ盘 区 ; 3 5线 以北为 V盘 区 。盘 区划分示 意 图见 图 1 。 图 1 大团 山 一 5 8 0 m 中段盘 区划分示意 图 3 采矿 方 法选择 根据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考虑到矿石 品位以及 不同生产规模所带来 的不同经济效益等因素 , 选择 苏卫宏 1 9 7 5一 , 男 , 安徽桐城 人 , T程 师 , 2 4 4 0 3 1安徽 省铜 陵 两种采矿方法 , 即中深孔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和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3 . 1 中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I、 Ⅱ盘区 ~4 6 0 m水平为上部开采电耙出矿底 部结构 , 较厚大矿体 , 可采厚度在 一 4 9 0~一 4 6 0 m, 8 5 总第4 9 4期 现代矿业 2 0 1 0年 6月第6期 二个盘区回采需要兼顾上部底柱矿量及上部中段采 场剩矿, 选用 中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根据所选 用 的采 矿方法 , 盘 区底部 结构采 用 “ V ” 型堑沟受矿 , 国产 2 m 无轨铲运机出矿。 采用 Y G Z . 9 0中 深 孔 凿 岩 机 凿 岩 , 孑 L 径 5 8~ 6 0 m m。中深 孑 L 凿 岩 硐 室分 别 布 置 在 堑 沟 顶 部 一 2 7 5 m 水平和 一4 6 0 m水平 , 分层高度分别 为 1 5 m 和 l O m, 其中 一 4 6 0 m分层崩落上部底柱。凿岩硐室 规格为 2 . 7~ 2 . 8 m X 2 . 8 m, 布孔参数 孔底距 1 . 6 1 』 {≮ 采空 区 ._ 玎 。 、 J 。 、 k , \ f . 1 1 , 9 f U / J / , 4 。 0;b -1 1 一 1 产 { i , /i f 、 7 _ _ 2 5A 一 1 1 1 23 A 23 21 A 2l j 8 / 二 二 ~ 1 . 8 m, 排距 1 . 4~1 . 5 m; 拉槽硐室规格为 4 . 0 m 2 . 8 m, 切割天井规格 2 . 0 m X 2 . 0 m, 布孔参数 孔距 1 . 0 m, 排距 1 . 0 m。 在堑沟巷 道 中部 上掘一 条切 割天井 , 规格 为 2 . 0 m X 2 . 0 m, 超过堑沟高 1 . 0 m。从切割天井开始 分 2~3次进行堑拉槽 , 形成 自由面后 , 后退式爆破 拉底 , 最终形成高 1 3 . 5 m 的“ V” 型受矿堑沟。爆破 炸药采用粒状铵油炸药 , 炸药单耗 0 . 4 5 k g / t 。中深 孑 L 采 矿方法 示意 图见 图 2 。 I I I I I I 图2 中深子 L 采矿方法示意图 1 一 穿脉巷道 ; 2 - 出矿巷道 ; 3 - H { 矿进路; 4 - 受矿堑沟 ; 5 - 堑沟切割天井; 6 - 下矿溜井 ; 7 - 回风天井 ; 8 - 盘 区界线 ; 9 - 中孔硐室 ; 1 0 - 拉槽硐室 ; 1 1 . 切割天井 ; 1 2 - 巾深孔 3 . 2 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见图 3 【 7 \\ \ , /h / 。 一一 / I - 一 L - . r / /I t { 、 、 \ \ 、 \ r ~ 】 /、 _ 、 4 二 、 - / / / y 、 _ S \ \ \ 、 \ 4 、 / 1 , / / Y -/ / /- 、 、 二 ,, I I I I I 1 5 n0 r『 l f \ f r f | | | \ 口\ | | \ \ \ l L 、 一 『 J f 一 | | ll 4 弋 市 | m 啊 \ } I 图 3 大直径深子 L 采矿方法示意图 1 一 穿脉巷道 ; 2 - 出矿巷道 ; 3 - 出矿进路 ; 4 - 受矿堑沟; 5 - 堑 沟切割天井 ; 6 - 拉槽 硐室 ; 7 - 凿岩硐室 ; 8 - 间柱 ; 9 - 盘 区界线 ; 1 0 一 下矿 溜井;1 l 爱矿界线;1 2 . 深孑 L 下转第 9 3页 8 6 李吉林董婷婷等 内蒙古陆家窝铺铅锌 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2 0 1 0年 6月第 6期 构 、 溶蚀交代结构 、 充填交代及交代残余结构等 。 2 矿石构造 。主要有细粒浸染状构造 、 细脉 、 网脉状构造 、 角砾状构造 、 斑杂状构造 、 条带状构造 、 块状 、 团块状构造等 , 以浸染状 , 细脉状构造最常见。 2 . 2 . 3 矿石矿物生成顺序及共生组合特征 1 矿物生成顺序 。根据 矿物镜下鉴定 结果 , 矿物生成顺序大致如下 黄铁矿一钛铁矿、 磁铁矿 、 毒砂、 白铁矿一锡石一 闪锌矿 1 、 黄铜矿 1 一 闪锌矿 2 、 黄铜矿 2 一方铅矿一菱铁矿 、 菱锌矿、 铅钒一铜兰 一褐铁矿一孔雀石 。 2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区内矿体 由于多期成 矿作用叠加 , 矿石内金属矿物共生组合较 明显 , 主要 矿物组合为 ①黄铁矿一 磁黄铁矿一 黄铜矿一 锡石一 闪锌 矿. 方铅矿. 钛铁矿 ; ② 黄铁 矿。 黄铜矿 闪锌矿. 锡石, 方铅矿 ; ③ 黄铁 矿. 黄 铜矿. 闪锌 矿一 锡石一 方铅 矿一 磁 铁矿 ; ④黄 褐 铁矿. 黄铜矿_ 孑 L 雀石. 铜 兰一 闪锌矿 ; ⑤锡石一 方铅矿一 磁铁矿 ; ⑥黄 铜矿一 闪锌 矿一 方 铅矿. 黄铁矿. 毒砂一 白铁矿一 钛铁矿 。 3矿床成 因及 找 矿标 志 3 . 1 成矿物质来源 满克头鄂博组 J 3 m 为一套 以火山碎屑岩为主 的沉积岩 , 新 民组 J 2 x 为一套弱变形一 变质 的中基 性 、 中酸性火 山岩 、 火 山碎 屑岩及河湖 相碎屑沉 积 岩 , 地层 中 C u 、 P h 、 z n 、 S n 、 舷 含量远高于区域 背景 值。在构造蚀变带和矿 化带上 , 主成矿元素 C u 、 S n 及相关元 素 c u 、 s n 、 鲰 、 P 1 、 z n均呈 现较高 的异 常, 其两侧 围岩呈相对“ 凹陷” 区, 元素的这种分布特征 说明成矿过程中地层提供 了重要的成矿物质。 区内花岗斑岩 、 石英斑岩 的接触带上 , A g 、 P b 、 z n 、 C u 、 S n等元素含量值多高于区域背景 , 说明其对 该矿床 的形成提供 了部分物质来源。 3 . 2矿液的运移及成矿 上接第 8 6页 Ⅲ、 Ⅳ、 V盘区矿体水平厚度达 3 0~9 0 m, 矿体 倾角 3 0 。~5 0 。 , 设计采用大直径深孔 落矿, 堑 沟受 矿 , 无轨铲运机出矿 , 出矿进路垂直矿体布置。凿岩 硐室高 3 . 43 . 6 m, 凿岩设备选用 T 一 1 5 0潜孑 L 钻机 , 孔径 1 6 5 m m, 布孔参数孔距 3 . 0~3 . 2 m, 排距2 . 8~ 3 . O m。采用空孑 L 拉槽 , 即拉槽孔 6个 , 2个为空 区不 装药 , 扩槽孔 1 2个 , 拉槽范围 6 . O m 6 . O m。 4 结 论 与建议 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 , 大团山矿体 一 5 8 0 m 以上 采用大盘区开采取得 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矿床 中生代以来 ,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 由于受燕山期 岩浆活动 的影响 , 在岩浆顶托和侧 向挤压力作用下 , 区域上形成了形迹 突出的北东 向构造带 , 控制 了侏 罗纪的岩相建造及燕 山早期岩浆岩的展布 ; 燕 山晚 期构造岩浆活动产生 了一系列北 东向断裂群 , 并派 生出次级控、 容矿张扭性断裂构造带 。在岩浆活动 后期 , 大量含矿热液 , 沿北东 向断裂运移 , 同时带 出 围岩 中的高背景 C u 、 P b 、 Z n 、 S n 、 A g等主成矿元素 , 使成矿热液浓度进一步提高。随着成矿热液 向低压 区运移 , 成矿物质最终在北北东向次级 断裂带 中发 生交代 、 充填 , 形成角岩化 、 绿泥石化 、 硅化为主的矿 化蚀变带 , 并在有利 于成矿物质沉淀部位 富集形成 矿体。区内矿 化 体尽管围岩性质有所不 同, 但均 赋存于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 说明该组断裂是区 内重要的控 、 容矿构造。含矿热液充填胶结断层角 砾形成角砾状矿石 ; 交代围岩形成浸染状矿石 ; 交代 充填岩石或构造裂隙形成 网 脉状矿石 , 局部富集 形成块状 、 团块状矿石 。 4结语 从 区内矿物共生组合及 围岩蚀变特点判断, 矿 床属受构造控制的热液交代蚀变多金属矿床。矿区 处于突泉一 林西华力西燕 山期铁 锡 、 铜 、 铅 、 锌 、 铌 I I I 6级成矿带上 , 成矿条件 良好 , 如果在区内加大地 质 、 物化探及钻探工作 , 资源储量将有新的增加 。总 之 , 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参考文献 f 1 ] 内蒙古 自治区第二 区域 地质调查 队一分 队. 内蒙古黄 岗梁地 区区域地质报告 [ R] . 1 9 8 0 . [ 2 ] 石晓然, 张子庆等. 内蒙古陆家窝铺铅 锌 多金属矿 区找 矿初步 成果【 J ] . 华 南地质与矿产 , 2 0 0 8 2 .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5 2 0 的生产能力最高可达 2 5 0 0 t / d , 二个 盘区同时生产 即可满足矿山生产 的需要。 I、Ⅱ盘 区 采 用 中 深 孔 采 矿 , 采 切 比 4 4 0 IT I / 万 t , 每米崩矿量 4 . 5 t / m, 炸药单耗 0 . 4 5 k g / t , 损 失率 9 % , 贫化率 1 2 % , 二个盘区综合采矿生产能力 达 5 0 0~6 0 0 t / d 。m、 1 v、 v盘 区采用大直径深孔采 矿 , 采切 比3 2 0 m / 万 t , 每米崩矿量 2 6 . O t / m, 炸药单 耗 0 . 3 5 k g / t , 损失率 9 % , 贫化率 1 2 % , 单个 盘区生 产能力分别可达到 8 0 0~1 5 0 0 t / d 。 收稿 日期 2 0 1 0 - 0 3 - 0 i 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