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孔浅孔分段留矿法在广西大新锰矿的实践.pdf
4 8 I J 周锰业 第 2 8卷 1 . 2 采切 工程布 置 采切工程主要包括天井 、 电耙道及放矿漏斗等 , 其工程 量见表 1 。 采场两侧天井沿脉 掘进 , 与上下 表 1 采场 采切工程量统计 中段连通 , 天井间距 即为一个采场 的长度 , 断面为 2 m2 r n ; 在天井内垂直方向距轨面 6 m及 2 0 m沿 矿体向两侧对称掘进联络道 , 以便采矿人员及设备 进出; 通过第一层联络道及第二层联络道在矿体重 心位置沿矿体走 向分别凿切割平巷 和凿岩中段 , 用 作 中深孑 L 凿岩空间; 在穿脉 I矿层 内及距轨面 6 m 位置凿电耙道及 电耙硐室 , 并在 电耙道 内每隔 6 7 13 1 凿通切割平巷作为放矿漏斗 , 规格为 2 m2 m; 在漏斗 内沿垂直矿体走向在穿脉内天井的另~侧斜 向电耙道凿一溜井 , 规格为 2 m2 m, 并在底部用 混凝土浇灌成振动漏斗 , 提高出矿效率 。 1 . 3 回采工 作 一 般在采场西端切割平巷及凿岩中段内凿切割 天井 , 凿岩机械选用 Y G Z 9 0型凿岩机分别在功割平 巷及凿岩中段凿垂直向上扇形中深孔。在整个采场 凿完中深孔后 , 利用切割天井为 自由面进行 巾深孔 爆破 , 形成采场切割槽后 , 根据工作面及人员组织等 情况 , 1 次 4~6排后退爆破落矿。中深孔爆破采用 乳化炸药 、 导爆 管雷管起爆 的毫秒延期挤压爆破。 爆破完成后 , 采场采用机械方式进行通风, 新鲜风流 由穿脉经天井联络道进人工作面, 污风通过另一侧 天井进人上部中段排至峒外。每次爆破完后均可大 量出矿 , 一般 出一次崩矿量的 1 / 2 左右 , 便可进行下 次爆破 作业 。矿 石从 放 矿 漏 斗 自溜 到 电耙 道后 , 利 用电耙将矿石耙 到溜井里, 再用矿车在振动漏斗下 面装矿 , 由牵引机车运出峒外矿场。 矿柱回采待采场回采结束后 , 在天井能够保证人 员顺利通行及设备操作安全的前提下, 一般可采问柱 的 1 / 2 , 原设计 3 4 0 m中段不 留顶柱 , 但后来 3 8 0 m 中段改为采通地表后 , 3 4 0 m 中段顶柱则作为永久 损失 , 底柱到下一中段利用 中深孑 L 爆破一起 回采。 回采过程中的地压管理主要靠 围岩 自身的稳固 程度来维持 , 并且在矿柱崩落后 , 一般在空区留一定 厚的崩落矿石 , 以防围岩冒落对坑内的冲击。 1 . 4 主 要技术 经济指 标 采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 2 。 表 2 采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 . 5分析 3 4 0 1 3号矿房用 中深孔 留矿 法 回采, 具有 以 下几个 特点 1 作业 面相对安全; 2 采场切割完成后进行中深孔落矿时, 矿量 比 较大 , 可进行大量出矿 ; 3 采准工程量大 , 施工困难 , 采准时间作业长 , 不利于快速形成产能 ; 4 电耙道和凿岩道处于同一水平, 由于矿石 自 然安息角达到 4 6 。 ~5 3 。 , 采场内有相当的矿石不 能溜人电耙道 , 电耙无法耙出这部分矿石, 造成损失; 5 采用上、 下两条凿岩道进行中深孑 L 凿岩 , 矿体 边界控制的准确性不如浅孔留矿法, 若遇到矿体产状 变化大, 断层、 褶皱发育, 则矿石损失、 贫化就较大 ; 6 每次中深孑 L 爆破崩矿量大 , 对电耙道影响很 大, 容易震垮电耙道 , 且在进行切割槽爆破及最后一 次爆破时 , 爆破震动亦对两个天井造成较大的破坏 , 使得问柱难 以回采, 增大了矿石损失率。 而之前采用浅孔 留矿法开采 的 3 4 01 4号采 场[ , 由于凿岩一爆破一排险一平场作业循环次数 很多 , 作业安全受威胁相对较大 , 而且回采至采场中 部时遇到软弱层面和褶皱 , I矿层往南漂移 , 为了保 证回采安全, 只得缩小采场暴露面积 , 放弃 工矿层的 回采 , 造成了一定矿量 的损失。但浅孔 留矿 法有个 优点 , 就是采准工程相对简单 , 且工程量小 , 见效快 , 在矿层 、 围岩稳 固的情况下 , 回收率高。 第 4删 杰添 I } J 深孔 浅孔 分段 矿 法 J 大新锰矿 的实践 4 9 2 采 矿方案 的改进 从生产实践看 , 无论是 中深孑 L 留矿法还是浅孑 L 留矿法都各具优缺点 , 在对两种采矿方法进行 比较 分析后 , 发现若在将切 割平巷控制 的下半部分矿体 采用浅孔留矿法 回采 , 将可很好地发扬其优点 、 摒弃 其缺点 。 1 下部分矿体边界控制是真实的, 对推测和控 制上半部分矿体边界有实际指导意义 , 既提高了矿 石 回采率 , 又降低 了矿石贫化率 ; 2 相对 于用浅孔从底到顶的回采方式 , 凿岩一 爆破一排险一平场作业循环次数将减少一半左右 , 回采作业不够安全的状况将大为减少 ; 3 可减少采准工程量 , 特别施工难度很大的凿 岩 中段的开凿 , 节约成本 , 见效快 , 采场易形成生产 能 力 ; 4 中深孔爆破 时对 电耙道的 冲压作用大为减 小 , 很好地保护 了电耙道。 3 结语 1 通过对 3 4 01 2号 、 1 1 号等矿房的实践, 一 个采场采用 中深孔 与浅孔结合 的采矿方法进行 回 采 , 比单 纯 采 用 中 深孔 留矿法 , 节省 采 准工 程 近 1 0 0 m, 采场形成生产能力提前一个月左 右 ; 矿体边 界控制相对要好 了很多 , 较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 具有 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 中深孔凿岩空间过 宽 , 遇到矿体产状 变缓 , 皱褶 、 断裂发育的采场 , 安全隐患较大。最好是浅孔 落矿还有 3 m左右到中深孑 L 凿岩水平 时 , 只将从 Ⅲ 矿层顶板算起约 3 in厚 的矿体采下 , 这样便形成一 个 3 m3 m左右相对安全的中深孑 L 凿岩空间。 3 对采场回采结束后 , 间柱回采存在较 大安全 隐患 的问题 , 若利用其中一个天井作为切割天井 , 并 且在中深孔凿岩结束后 , 可将天井底部做成放矿漏 斗 , 将靠近采矿一侧用浅孔爆破炸通采场 , 这样便可 回收将近 1 / 2的间柱。若两个采场 同时回采, 便 每 隔一个天井可利用一个天井 作为切割天井 , 这样便 可保证在采场进行中深孔爆破落矿前都有两个安全 出 口, 又可减少一个切割天井的工程量 。 4 在 中信大锰大新分公司 6 0万 t / a地采项 目 3 4 0 m试采 阶段开采过程 中, 由于矿体产状变化较 大 , 及局部断层 、 褶皱较发育 , 单一的采矿 方法很难 适应矿体的变化。因此 , 为提高采矿技术经济指标 , 应视具体矿体赋存条件 , 对 比各采矿方法的优缺点 , 取长补短 , 选择其 中优点突出的一种采矿方 法或是 几种采矿方法相结合进行采矿。 参考文献 [ 1 ] 王建新 , 杨家谦 , 龚景秋 , 等 . 广 西大新县下 需矿区南部碳 酸锰 矿 洋细勘探地质报告 [ R] .南宁 广西第四地质队 , 1 9 8 5 . [ 2 ] 解世俊 .金属 矿床 地下 l 采 [ M] .北京 冶 金 工业 i I I 版社 , 1 9 8 6. [ 3 ] 彭兆德 . 采 矿手册 [ M] . 北京 冶金 工业 出版礼 , 1 9 9 9. [ 4 ] .『Il_『 秀f }j. 广 西下甫锰 矿区碳 酸锰采 矿方法实践 及探 讨[ J ] .【 } 】 国锰业 , 2 0 0 8 , 2 6 2 4 44 7. On t h e Pr a c t i c e o f Da x i n M a n g a n e s e M i n e i n A S h r i n k a g e M e t h o d o f Me di u m- Le n g t h Ho l e LEI J i e t i a n G u a n g x i Xi s h a n Mi n i n g I n d u s t r y C o . , L t d, Na n n i n g, G u a n g x i 5 3 0 0 2 2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e mp ha s i s o n t h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t a t e me nt o f me d i um l e n g t h h o l e s hr i nk a g e me t h o d i n Da Xi n M a n g a n e s e Mi n e, t hi s p a p e r ha s a na l y z e d t h e f e a t ur e s o f me d i um l e ng t h ho l e s hr i nk a g e me t h o d, p u t t i ng f or wa r d a me t h o d wh i c h c ombi n e s wi t h s h a l l o w h o l e s hr i nk a g e me t h o d s p e c i f i c t o t h e s e f e a t u r e s .I n p r a c t i c e, t h e me t h o d ma k e s f ul l u s e o f t he me r i t s o f me di u m l e n g t h h o l e a nd s h a l l o w h o l e i n s hr i n k a g e me t h o d, a n d i t i mp r o v e s ma i n t e c hn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i c a l t e c hn o l o g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i c t e c hn o l o g i c a l a nd e c o n o mi c i nd e x e s o f mi n i n g, a nd f i na l l y i t r e c e i v e s g o o d e c o n o mi c b e ne f i t s a nd r e ma r k a b l e s o c i a l b e n e f i t s . Ke y wo r d sM i n i ng me t h o d;A s hr i nk a g e me t h o d c o mbi ni ng wi t h me di um l e ng t h h o l e a nd s h a l l o w ho l e;Pi l l a r r e c ove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