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峪矿二期开采技术问题探讨.pdf
第 3卷 第 3期 Vo 1 . 3 No . 3 采矿技术 M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3年 9月 S e p . 2 0 0 3 铜矿峪矿二期开采技术 问题探讨 郑晋峰 , 张杰 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设计研究院, 山西 垣曲县0 4 3 7 0 0 摘要 铜矿峪矿是 目前国内地下开采的最大铜矿山, 其下部的二期开采迫在眉睫。对该 矿二期开采的生产规模、 开拓方案及采矿方法的合理确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可为该矿的 二期开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产规模 ; 开拓方案 ; 采矿方法 ; 方案 比较 铜矿峪矿 于 1 9 5 8年开 始建设 , 因各 种 因素影 响 , 曾两次停缓建达 l O年之久 , 1 9 7 4年矿 山简易投 产 , 生产能力一直排徊在 6 o一8 O万 t / a 。 为改变矿山被动局面, 1 9 8 5年由美国引进 自然 崩落采矿技术 , 一期设计规模为 4 0 0万 t / a , 设计开 采范围为 6 9 0 m标高以上的矿体。经过 3年基建, 于 1 9 8 9年投产 , 目前产量稳定在 4 0 0万 t / a , 实现 了 规模效益。 、 但是矿山生产是 随时 间空 间变化 的。8 1 0 m 中 段于2 0 0 2年开采结束, 6 9 0 m中段于 2 0 0 0年投产, 预计 2 0 1 0年开采结束。因此, 铜矿峪矿二期开采的 问题就迫在眉睫, 稍有疏忽, 就会影响矿山生产的中 长远衔接 。 1 开采技术条件 铜矿峪矿床系一大型斑岩型铜矿床 。矿 体大多 分布于变石英晶屑凝灰岩和变石英斑岩中, 围岩为 绢云母石英片岩、 绢云母石英岩、 绿泥石石英片岩 等。围岩和矿体均属稳固或中等稳固。该矿床有主 要矿体七条, 其中以 4 矿体和5 矿体最大, 其矿石 储量 占矿 区已探 明储量 的 9 0 % 以上 。两矿 体的形 状均为透镜状, 呈与围岩基本状平行产出。矿体倾 向西北, 倾角4 0 。 ~ 5 8 。 。4 矿体位于5 矿体上盘 , 两 矿体在空间上平行展布, 间距为 l 1 0 1 3 0 m 。矿体 走向长度 9 0 O m左右, 最大水平厚度 2 4 0 m, 矿体储 量 2 . 5亿 t , 铜 的平均品位 0 . 6 % , 伴 生有钴 、 金 、 银 等金属元素, 但品位很低。 2 采用先进的采矿方法 对地下矿山而言, 矿块崩落法是生产成本较低 的采矿方法 。从铜矿峪矿上部 中段使用的采矿方法 来看 , 应用有底柱采矿法的成本为 5 4 . 1 3 t , 应用 矿块崩落法 的成本 为 2 8 . 1 7 t 。由此 可见 , 矿块 崩落法具有成本低 、 效益好 的特点。而且 , 铜矿峪矿 床的赋存条件及岩石力学特性, 也适合于矿块崩落 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为达产达标奠定 良好在基础 。 出矿设备是采矿的关键设备, 根据矿体及生产 条件 , 可采用的出矿的设备有电耙与铲运机。 电耙 出矿 比铲运机 出矿效 率低 , 而且需要准备 的生产面积大 比铲运机多 3 5 0 0 0 m , 且前期 生产 准备工程量大 , 准备的采场多 , 投人相应增大 。电耙 受块度影响 大, 而铲运 机 出矿 允许 的块 度大 、 卡斗 少 , 放矿控制较容易 , 出矿能力大 , 设备 台数少 , 机动 灵活 , 有利于生产组织 。 根据国内同类矿山的资料, 电耙出矿作业成本 为 8 . 2 4 Y r /t , 铲运机 出矿作业 成本为 5 . 1 9 t , 电 耙出矿成本比铲运机出矿高 3 . 0 5T V_J t , 应该说采用 铲运机出矿对降低采矿成本是有效的。在铜矿峪深 部开采时, 采用电动铲运机与柴油铲运机相结合的 出矿方式是 比较好 的。柴油铲运 机 比较灵活 , 可 以 拖拉电动铲运机及处理大块 。采用电动铲运机对井 下污染小 , 需要通风量小 , 从而很好发挥其效能。 3 选择适宜的开拓方案 根据 6 9 0 m水平以下 4 和 5 矿体的赋存条件 以及矿山生产现状, 按6 0 0万 t / a的生产规模及铲 运机出矿的自然崩落法 , 选择了 3个开拓方案进行 比较 。 方案 I 竖井开拓, 即从 6 9 0 m水平下掘 3条新 盲竖井 , 分别作为主井 , 副井和废石提升井 。 方案 Ⅱ 胶带斜井和竖井联合开拓 , 即从地表掘 进胶带斜井, 矿石通过胶带提升到地表 , 再经地表皮 维普资讯 1 0 采矿技术 2 0 0 3年 9月 带运到选厂。副井和废石井与方案 I 相同。 方案 Ⅲ 胶带斜井 、 辅助斜坡道和混合井联合开 拓 , 平行胶带斜井从地表掘进一斜坡道 , 用于无轨设 备、 人员、 材料和设备大件运输 。混合井是箕斗和罐 笼互为配重。既提升废石 , 也提升人员 和材料等。 经测算 , 方案 I、 方案 Ⅱ、 方案 Ⅲ的工程 量分别 为3 2 6 1 4 0, 3 1 7 4 1 8, 3 4 8 6 0 9 m 。各方案的可比投资 包括井巷工程费用、 提升运输系统的投资及经营费 用。可 比经营费用包括 矿石从坑 内破碎站 提升运 输到选厂的费用 ; 废石 提升到 6 9 0 m水平 的提 升费 用 ; 人员 、 材料 、 设备进出坑的费用 。 各开拓方案的投 资及经营费用 比较分别见表 1 和表 2 。 表 1 各 开拓方案 的可 比投资 万元 士 安 竖井提 斜井胶带 电机车坑 内卡 车 地 表胶带厶 升费用运 营费运输 费 运输费 运输费 I 8 5 1 . 1 3 7 2 . 1 1 5 . 0 1 2 3 8 . 4 I I 1 8 1 . 4 7 7 0 . 8 1 5 . 0 1 2 0 . 2 1 0 8 7 . 4 1 1 1 1 0 0. 5 7 7 0 . 8 7 1 . 0 1 2 0. 2 1 0 6 2 . 4 由表 1 、 表 2可以看出, 方案Ⅲ投资最高, 但其 经营费用最低 , 且方案 Ⅲ的设备大件从斜坡道 往下 运送对生产影 响小。而方案 I和方案 Ⅱ设 备 均从 6 9 0 m 平硐往下运送 , 对生产影响很大, 初步测算方 案 I要 影 响 6个 月 , 方 案 Ⅱ要影 响 3个 月。根 据 2 0 0 0年生产 4 1 0万 t , 利润总额 4 7 2 0万元 , 工资 3 4 6 5万元计算 , 方案 I 和方 案 Ⅱ影响生产的损失分 别为 4 0 9 3万元和 2 0 4 6万元 。3个开拓方案的综合 分析 比较如下 1 方案 I 的最 大缺陷是坑 内大件进出十分不 便, 在建设期间影响生产6个月, 停产损失基本上抵 消了节省的投资; 加之运营费用 比方案 Ⅲ高 1 7 5 . 9 万元/ a 。因此, 从投资效果来讲, 方案 I 没有其它两 个方案有利。 2 方案 Ⅱ和方案 Ⅲ相比, 井巷掘进工程量减 少了3 . 1万 m , 节省投资 2 5 9 1 万元。但有方案 I 相同的不利因素, 即建设期影响现有生产, 投产后大 型设备行动不便。考虑建设期停产损失后, 方案 Ⅲ 仅比方案 Ⅱ多投资 5 4 5万元其相对差别不大, 而且 方案 Ⅲ采用胶带斜井 和辅助斜坡 道开拓 , 十分适合 采用大型无轨设备, 生产安全可靠 , 为矿山正常生产 提供 了保 障。 综合上述 , 采用方案 Ⅲ更合理些 。 4 合理 生产规模 的确定 铜矿峪二期开采生产规模合理与否, 不仅影响 建设工程的投资, 而且关系到矿山的经济效益及长 远发展。 . 矿山规模的确定取决于技术经济指标的最佳组 合。根据矿体赋存条件 , 对铜矿峪二期开拓方式采 用胶带斜井、 竖井、 辅助斜坡道联合开拓, 自然崩落 法采矿, 铲运机出矿, 生产规模则初选了4 0 0 方案 I 、 5 0 0 方案 Ⅱ 、 6 0 0万 t / a 方案Ⅲ 3 个方案, 并 对这 3种方案进行采选技术条件 、 建设投资、 生产费 用等的 比较 。 1 采矿技术条件。3种方案采矿技术条件的 比较见表 3 。 表 3 不同方案采矿技术条件比较 方 案 嚣 嚣-I- 530 A采 t矿k 蓥 月 罘 设 备 台 开 拓 程 中 段 总 计 人 0飘 I 3 7 2 3 6 1 0 0 8 8 0 0 0 3 2 4 1 0 0 1 0 5 3 l 1 . 5 Ⅱ41 2 3 61 0 0 1 1 2 5 0 0 3 48 6 O O l l 2 7 l 3. 4 从表 3看出, 方案1 1I 比方案 I 增加采掘设备 l 0 台, 增加工程量 2 4 5 0 0 m , 采矿全员劳动效率增加 3 . 8 t / 人 . d 。 2 选矿技术条件。3种方案选矿技术条件的 比较见表 4 。从表 4看 出, 矿石处理规模 由 4 0 0 万 t / a 提高到6 0 0万 t / a 后, 需新增选矿设备 5 0台, 年产精矿含铜量增加 9 7 0 8 t , 含金量 增加 6 8 k g , 含 硫量增加 1 1 1 5 2 t , 全员劳动效率增加 9 . 3 t / , 人 d 。 表4 选矿主要技术条件比较 维普资讯 第3卷第3期 郑晋峰, 等 铜矿峪矿二期开采技术问题探讨 3 建设投资 比较见表 5 。方案 I的建设投 资 为 4 0 1 3 4万元 , 单位投 资 为 1 0 0 t . a 。尽 管不 用 增加任何选厂工程投资, 但其单位投资是较高的。 方案 Ⅱ的建设投资为 5 0 5 0 5万元, 单位投资为 1 0 1 t . a 。本方案需要 在原有选 厂的基础上扩 产 1 0 0万 t / a 。改造 的主要 任务是 对原 有 的中细碎设 备进行更换, 以提高设备效率、 降低能耗。该方案的 单位投资最高。 方案Ⅲ的建设投资为 5 4 0 0 6万元, 单位投资为 9 0 t . a 。虽然 比方案 I增加投 资额 1 3 8 7 2万元 , 但增加生产规模 2 0 0万 t / a 。增加部分的单位投资 仅 6 9 t . a , 其投资效果是显 著的。但增 加生 产规 模 2 0 0万 t / a 。 表 5 建设投资比较 万元 4 生产成本及 费用 比较。矿山生产能力 的大 小, 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进入深部开采, 成本 相应增高, 若能力还稳定在原来水平, 那么矿山效益 将下降 。各方案的生产成本及费用 比较见表 6 。 由 表6可以看出, 方案 Ⅱ和方案 Ⅲ的生产成本分别是 5 7 . 0 t 和5 4 . 1 5 t , 与方案 I 相比, 每年分别降 低生产成本 1 6 0 8万元和 3 3 1 8 万元。这充分说明扩 大生产规模是必要 的 , 是有利可图的。 表 6 生产成本 及费 用比较 方案 采矿直接费用 采矿制造费用 采矿制造成本 选矿直接费用 选矿制造费用 选矿制造成本 管理费用 I 1 1 . 4 5 2 0 . 6 9 3 2 . 1 5 1 8 . 2 1 2 . 5 3 2 0 . 7 4 5 . 4 4 Ⅱ 1 O . 9 3 1 9. 1 5 3 0 . 08 1 7. 3 6 3 . 68 21 . 0 4 4. 5 7 Ⅲ l O . 4 l 1 8 . 2 9 28 . 71 1 6. 8 0 3 . 4 8 2 0. 2 8 3. 9 7 务费用 镑售费用 总成衣费用 。 。 。 _ 。 。 _ - ●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_ - _ _ ● 。 _ -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 ● - 。 。 一 1 . 2 4 0. 1 1 5 68 1 . 1 9 0. 1 1 5 7 . 00 1 . O 8 O. 1 1 5 4. 1 5 5 技术经济指标 比较 。3种方案 的技术经 济 指标见表 7 。由表 7可 以看 出, 方案 I维持 现有生 产规模 , 选矿不用扩建 , 其建 设投资最少 , 但单位生 产成本最高, 按该方案投产后几乎年年亏损, 累计亏 损额 1 6 6 6 9万元 , 矿山无效益可言。 方案Ⅲ通过扩大生产规模, 比方案 I 降低单位 表 7 主要技术经济比较表 项 目 筹 ci , I 4 0 O 3 7 5 0 3 7 5 2 4 0 1 3 . 0 4 4 9 . 6 2 3 7 5 1 . 6 2 4 1 . 0 4 2 9 . 2 7 4 . 4 5 0 3 . 6 6 . 6 9 0 2 2 1 3 . 2 1 1 . 1 I I 5 0 0 3 1 6 2 04 7 2 9 9 6 4 . 5 5 6 5 . 6 2 8 4 9 9 . 1 2 4 1 . 0 6 5 8 . 8 3 0 7 . 3 3 5 1 . 5 9 . 5 一l 6 7 5 1 1 . 7 9 . 5 i li 6 0 O 2 6 6 6 5 4 8 3 6 01 6. 5 6 8 6 . 6 3 2 5 3 7. 4 24 1 . 0 25 5 1 . 5 8 5 9 . 6 1 6 91 . 9 l 1 . 2 4 7 93 1 1 . 4 8 . 5 矿石生产成本 5 . 5 3T r Jt , 从 而年节省 3 3 1 8万元 , 使 矿 山进入深部 开采可扭亏为盈 。方案 Ⅲ增加矿石生 产规模 2 0 0万 t / a , 精矿含铜近万吨, 增加生产规模 的单位矿石和铜含量的投资分别为 6 9 t . a和 1 4 4 0 8 r r _ / t . a , 大大低 于 目前 新建 铜 矿 山的投 资水 平, 充分体现了“ 规模效益” 。 方案Ⅲ的投资收益达到了 1 1 . 2 %, 贷款偿还期 为 8 . 5年 , 优于其它两个方案 , 而且高于行业财务评 价指标 , 因此铜矿峪二期工程规模确定为 6 0 0万 t / a 是合理的。 5 结束 语 铜矿 峪二期开采 与上部 有所 不同 , 其生产条件 将发生一定变化, 既要抓好生产规模、 开拓方案、 采 矿方法、 岩石力学的研究工作, 又要积极探索新的办 矿模式, 做到人员少、 效益高、 成本低, 盘活固定资 产 , 使老矿 山焕发新 的活力 。 收稿 日期 2 0 0 3 0 52 8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