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柱分采分出回采残矿的探讨.pdf
2 0 0 5正 新疆有色金属 9 无 底 柱 分 采 分 出 回 采 残 矿 的 探 讨 郭振 海 新疆有 色金属工业集团金铬矿业有限责任公 司8 3 4 0 2 5 摘 要 由于金矿矿脉成矿的复杂性 , 导致了矿脉形成的不规则性 。对于其中规模较小而品位较高的分支矿脉无法用正规的采矿方法 去采矿 . 为保证已探明矿脉的最大利用程度 , 可采用一些特殊而实用的采矿方法, 无底柱分采分出法则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处理这些矿石 的较好的采矿方法。 l 基本情况 克拉玛依金矿 自1 9 8 0年建矿以来 , 已经过了十 几年的连续开采 , 在齐求 I矿 区 7 、 8 、 l O号等脉在 1 0 9 4水平 以上正规化的回采工作 已基本结束 , 矿 山 资源危机 , 处境十分困难 , 因此对这些矿脉尚存的残 矿进行合理地 回采 , 也是我们摆脱资源危机的重要举 措之一。以7号脉为例 由于在其成矿时受到安齐断 裂及 F 断裂剧烈影响, 成矿后在其走 向和上向形成 了一些分支矿脉。由于其无论是沿走 向的长度 L ≤ 2 0 m 或是沿上向的高度 h ≤2 0 m 均不大 , 而且厚 度极薄 0 . 1 ~ 0 . 2 m , 倾角较缓 ≤5 O , 所以在过 去正规 回采中一般均被放弃了。 根据以上隋况, 我们在近一年的实践中对此类残矿 已形成 自己的回采方法, 即无底柱分采分出回采残矿。 2 无底柱分采分出法 所谓无底柱分采分 出法就是在回采时不留底柱, 并为确保工作面对矿脉采幅的最低要求 以及达到降低 矿石贫化损失的目的, 将矿石与废石分别开采、 分别搬 运。废石部分的回采主要以采矿体底板废石为主。 其主要特点是 方法简单 、 实用 ; 采准切割工作量 不大; 贫损率较低 , 但 劳动强度较大, 花 费的成本较 高, 对围岩的稳定性要求也较高; 要求矿体倾角不大。 现仅以一般情况下的沿走 向分支及沿上向分支 的矿脉为例 图 1 加以说明 图 1 矿 脉分 支的一般形 态 1 用无底柱分采分出法回采沿走向分支矿脉 ① 采准布置 采准布置主要应根据走 向分支夹层矿脉间夹层 矿脉问夹石的厚度与其他因素来确定 , 合理的采准布 置应符合厚度与其他 因素来确定。合理的采准布置 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㈠ 最小的采准、 切割工作量; ㈡ 最低的矿柱损失; ㈢ 良好的输运 、 人行 、 通风条件 ; ㈣ 满足必要的采矿要求。 / 先进天井一 探矿 / 天” 沿咏平巷 / 图2 沿走向分支矿脉采准布置 如图2所示 , 首先沿矿脉开拓沿脉巷道 , 其一般 较主脉沿脉巷道断面略小 , 其位置应略靠矿脉底盘为 好, 然后上掘先进天井 若有老采场的切割天井可以 利用最好 及顺路探矿天井。若走向较长也可在这两 口天井中央再掘一口天井对其分割分段。 ② 回采工作 回采工作采用后退式 回采 , 回采 时先 采底 盘围 岩, 以减少对顶板破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后采矿石 , 不论搬运矿石还是废石应一次清理干净。装矿石时 可进行人工手选大块废石 , 进一步减少贫化。回采过 程中矿柱的取舍应根据顶板围岩的稳 固性及暴露而 积具体而定, 若天井不能与上一个中段连通, 则应增 加局部通风。 2 用无底柱分采分出回采上向分支矿脉 ① 采准布置 如图3 所示, 采准布置主要包括通风平巷、 沿脉副 段、 联络道 分天井联络道与采空区联络道 、 顺路天井。 维普资讯 l 0 郭振海 无底柱分采分出回果壅 堡 第2 期 通 风 3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平 巷 首先无底柱分采分 出法适用范围受到矿脉在走 图 3 上向分支矿脉采准布置 通风平巷一般采用沿脉布置, 既可为下部矿体回 采通风 , 又可为上部矿体探矿及运输之用。 沿脉副段探明矿体并将矿体拉开 以备 回采时作 为运输通道。 天井联络道是将副段与原采场切割天井沟通 的 通道 , 并将原切割天井作为溜矿井用 ; 采空区联络道 是将副段与原采空区沟通的通道, 并将 回采中的废石 倒入采空区, 作为充填之用。 顺路天井与通风平巷连通, 一般沿脉布置在矿块 中央, 作为人行 、 通风之用。 ② 回采工作 由于回采顺序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性及矿石损 失 , 必须选择正确的 回采顺序。我们所 采用 的办法 是 , 利用顺路天井的切割作用 , 分段 回采 , 先采离溜井 较远的部分 ; 回采时, 也是先采底板废石 , 倒入采空 区, 后采矿石倒入溜矿井。搬运矿石时一般要求进行 手选废石处理, 以减少贫化。回采过程中矿柱的取舍 要根据采场的围岩稳固性及暴露面积而定。 上接 第 8页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实际点位误差 只是我们 认为的, 并不代表真正 的点位误差 比根据 工程测 量 中公 式推算 出贯通误 差的导线误 差还小 , 这说 明 1 我们的实测导线的测角中误差小于 2 s ; 2 我 们的实测导线的测边中误差小于 0 . 0 o 2 m。 3 这次 布设的导线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或偶然误差 也可 能两者都有 , 而系统 偶然 误差在导线实测时相互 抵消一部分。 为了探求以上问题, 我们又进行了导线方位角闭 合差的核算。导线方位角闭合差为 8 0 。 0 o 3 5 ” , 而 测站数为 2 8站, 平均每站差为 1 . 2 5 s , 小于测角中误 差 , 这说明我们得出测角中误差小于 2 s 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讨论测边中误差, 徕佧全站仪为红外线 测距 , 频率为 5 0 H z 载波波长 0 . 8 6 m, 经过气象 改正 后 输 入改 正 常 数, 往 返 两 次 完 全 能够 达 到 向、 上向及倾角上的极大限制 , 否则 , 会增大其作业的 困难程度, 降低生产安全性 ; 其次无底柱分采分出回采 法的适用范围受到分支矿脉品位的限制, 因为分采分 出回采法不仅作业劳动强度大 , 而且回采成本也较高 , 对低品位矿脉的回采显然难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 , 笔者认为采用垂直分段留矿法代 替底柱法 用中深孔凿岩加光面爆破回采取代浅孔凿 岩爆破作业和分采分 出, 就可以扩大适用范围, 降低 劳动强度及 回采成本。 4 结 束 语 尽管我矿 目前在回采残矿时大多采用此方法, 并 具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 但井下矿脉的变化是多种多样 的, 尤其近几年逐步进入了深层水平的回采 , 情况更 是这样 , 因此我们不能紧抱住一种模式不放 , 死搬硬 套 , 而应采取边探边采 , 探采结合的方法 , 不断寻求新 的、 更合理的采矿方法 , 来应对这种变化。 近几年, 针对残矿的合理 回采 , 对改变我矿 目前 矿量不足 、 矿石品位不高的现状 , 已发挥 了促进作用, 并取得了有 目共睹的成绩 , 但我们仍将进一步加强这 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 使收到更好的效果。 收 稿 2 0 o 50 3一l 0 0 . 0 o 2 m 的误差 。 通过以上讨论 , 我认为这次贯通工程能够很顺利 的完成, 主要是测量实测的误 差相互抵消 , 才使贯通 点的误差较小。 4 贯通测量实测工作总结与施工措施 贯通结果的好坏 , 固然决定于贯通测量方法是否 正确, 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实际测量工作的质量及测量 人员的责任心 , 因此要进行多次测量。在测量实践中 发现, 大量偶然误差表现 出一定的规律性 , 需要我们 认真考虑, 使用适 当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小到最 低限度 , 以便以后地下采矿能够顺利进行。 测量工作要尽量满足施工的要求, 保证巷道准确 的贯通 , 但 由于某些长距离的重要贯通工程在施工上 要求的精度较高, 测量精度难以达到, 我们要采取一 些措施 , 例如贯通时采用小断面掘进 , 待巷道贯通后 再扩邦, 以减少贯通偏差带来的巷道修整工作量。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