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难采矿体的采矿方法研究.pdf
S e r i a l N o . 5 2 8 Apr i l . 2 01 3 现代矿业 M0RDEN MI NI NG 总 第5 2 8 期 2 0 1 3 年 4月第 4期 某难采矿体 的采矿方法研究 田 占 汪 亮 孙国权 , 1 . 徐州铁矿集团有限公司; 2 .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3 . 金属矿山安全及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通过对某矿采矿过程 中的难点分析 , 采取先逐个解决 , 再综合考虑的办法, 将空场法 的采矿工艺、 崩落法覆盖岩层下出矿的放矿方法和废石充填法有机结合 , 创造一个最适合该矿的采 矿方法, 该研究思路值得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难采矿体采矿方法覆盖岩层废石充填 1 矿 山概况 1 . 1 矿体条件 某金矿矿区内有 1 3个岩金矿体, 均赋存于近东 西向断裂破碎带中, 主矿体西部顶底板岩性为厚层 、 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和泥质板岩互层; 东部为薄层 状、 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 粉砂泥质板岩互层, 较破 碎, 稳固性差。矿体走 向长大于 1 2 0 0 m, 宽1 . 5~1 5 m, 走向2 6 0 。 ~ 2 8 0 。 , 倾向南 , 倾角 7 0 。 ~ 8 0 。 , 矿体倾角 在走向上变化较大 , 在矿体倾角较缓处 , 上盘岩石已 经暴露且极易产生坍塌, 易对矿石产生贫化。矿床品 位含金 1 . 5 3~3 . 9 4 g / t , 平均2 . 1 8 t , 储量 1 6 9 7 8 k g 。矿体的上下盘与围岩分界不明显, 矿体与围岩呈 渐变过渡关系, 只能靠取样化验确定矿体和围岩的分 界线。矿体出露地表, 延深约 4 0 0 m。 1 . 2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地质报告描述 , 矿区未做水文地质工作 , 仅 根据矿山实际生产过程 中揭露的地质情况 , 矿 区的 水文地质较简单 , 主要为裂隙水 , 为雨水补给 , 表现 为雨季滴水较大, 旱季则无滴水现象。 矿体顶底板岩性均为中厚 ~厚层状石英砂岩 , 岩石坚固, 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硅化。根据对矿山 I 矿带采场 、 Ⅲ 矿带部分探矿沿脉和穿脉 的现场踏 勘 , 正在开采的 I 矿带 最厚不超过 5 m 采场内矿 体、 围岩均很破碎, 目前采用在巷道内挑顶落矿 基 本不用爆破 方式采矿, 按照矿山实际, 每次挑顶落 矿后要及时用废石充填, 否则就会出现垮落现象。 而 Ⅲ 矿带之前掘进的巷道基本全部采用木或钢支 护 , 且部分支护区段也 已出现了垮塌现象。 1 . 3 开采现状 、 目前矿山正在进行采矿作业 的 I 矿带分为东 西两段 , 采用平硐加盲竖井的开拓方式 , 利用 自然风 镇。 6 0 田 占 1 9 8 7 一 , 男 , 助理工程 师 , 2 2 1 1 3 8江 苏省徐州 市利 国 压形成 了良好的通风系统 , 采矿方法为上向分层充 填采矿法 , 其基本工艺是在下盘阶段运输巷开始切 割 、 采 准, 实行分层浅孔 凿岩、 人工出矿、 立柱护顶 局部上 盘破 碎处采用跺 砂袋 的方 式保证采 场 出 矿 、 废石充填 的作业工艺 , 废石一部分来 自掘进, 不足部分在下盘开掘废石巷道 硐室 , 每次 回采高 度约 1 . 5 m, 矿体厚度基本在 3 m以下 , 采场综合生 产能力约 2 0 t 。 开采存在以下问题 ①需要工人在空场下作业 , 由于矿岩均不稳 固, 容易发生 冒顶、 片帮, 威胁工作 人员 的安全; ②仅采厚度 3 m以下的矿体 , 进行大量 的木支护和钢支护后 , 仍会坍塌 、 冒落 , 对于稍厚 的 矿体无法开采 ; ③ 机械化程度低 , 生产效率低 , 劳动 强度大 , 生产能力难以提高 , 工人工作环境差。 2 采矿方法研究 以上分析表明, 选择该矿采矿方法需考虑以下 因素 ①矿岩均不稳固, 要求及时充填 , 不形成空场 , 同时防冒落 , 要做好护顶工作 ; ②地表不允许崩落 , 不能使用崩落法, 同时空区要进行充填处理; ③人员 不在空场 内作业 , 要在巷道内作业 , 整个 中段凿岩 , 炮孔太深 , 矿体条件差 , 不容易成孔 , 要分段凿岩; ④ 充填料只能选取废石 。 为此 , 初步形成采矿方案 首先在中段开采前 , 中段顶部采用锚杆 、 锚索和钢筋网喷浆护顶 , 形成人 工假顶 , 为空场法 的实施创造条件; 矿 山中段高度 4 0 m, 矿岩条件差 , 分段高度设计为 1 0 1 3 “1 , 分 4个分 段 ; 4个分段 同时落矿 , 上分段先于下分段 , 为了防 止片帮, 在底部出矿的同时进行废石 回填 , 始终保持 矿石或废石充填空场支撑上下盘岩石, 形成可行性 采矿方案 , 即人造顶板分段充填法。 3 人造顶板分段充填方案 1 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厚度 1 0 m 以下 急倾斜矿体。 田 占 汪 亮等 某难采矿体的采矿方法研究 2 0 1 3年 4月第4期 2 结构参 数。采场沿走 向布置 , 采场长度为 5 0 m, 宽度为矿体厚度 , 采场间留 6 1T I 宽连续 间柱 , 中段高度 4 0 m, 分段高度 1 0 m, 不留顶底柱。 3 采切工程 。在距下盘边界 1 0 m左右布置分 段沿脉巷道 , 与斜坡道贯通; 由沿脉巷道在矿柱 中央 位置向矿体掘进凿岩联 络巷道 , 至矿体 中央后向两 端掘进分段凿岩巷道; 以上巷道规格均 为 2 . 0 m 2 . 2 m三心拱断面。在第二分段沿脉巷道向矿体掘 进出矿进路 , 与凿岩巷道贯通 , 夹角 6 0 。 , 间距 1 1 m, 规格为 2 . 5 m 2 . 6 5 n 3 三心拱断面 ; 在第二分段沿 脉巷道外侧采场下盘 中间布置溜井 , 溜井为 圆形断 面 , 直径 2 . 5 m, 间距 1 0 0 m。在分段凿岩巷道 除第 二分段凿岩巷道 中间分别 向矿体上下盘掘进切割 横巷 , 并向上掘进切割天井 , 规格为 2 . 2 m 2 . 5 m, 然后进行切割拉槽 ; 第二分段凿岩巷道 中间上掘切 割天井 , 规格为 2 . 2 m2 . 5 m, 然后 随着 回采进行 辟漏 。详细工程布置见 图 1采矿方案标准图。 4 凿岩爆破。采用 Y G Z 9 0凿岩机 , 配 F J Y 2 2 型圆盘式钻 架 , 打上 向扇形孑 L , 孔 径 5 5 mm, 排距 2 . 0 m, 孔底距 2 . 2 m。为减 少对上 下盘岩石 的影 响 , 孔底距上下盘 0 . 5~1 1 “13_ , 由中间向两端后退式 回采 , 每个分段每次爆破 4排 , 两侧各 2排 , 下分段 落后于上分段 4排距离 。 T. T 5 出矿充填 。选用 wJ D 1 . 0铲运 机 出矿 , 在 上部凿岩落矿的同时铲运机在 出矿进路 内装矿 , 经 第二分段沿脉巷道 , 将矿石 卸至溜井 , 在 出矿的 同 时 , 在上中段巷道内将废石倒入采场内, 形成覆盖岩 层。 6 采场通风。新鲜风流从斜坡道进入分段沿 脉巷道 , 然后经凿岩联络巷道进入分段凿岩巷道 , 冲 洗工作面后污风经崩落矿石或废石缝隙至上中段巷 道进入回风系统。 7 浇注假 底。中段 回采 出矿结束 后 , 废石填 满了采场 , 此时采用铲运机将充填废石铲平 , 压实 , 使得废石层面比上中段底板低 0 . 5 m左右 , 然后铺 设钢筋网 , 钢筋网采用 2 5 螺纹钢, 网距 2 5 0 m m, 置 于混凝土层 中间 , 即钢筋网距废石层 面 2 5 0 m m, 钢 筋 网嵌入上下 盘 2 m, 然后 进行混凝 土浇注 , 标 号 C 2 0, 厚度 5 0 0 m m, 作为上中段回采的底板 。 主要技术指标见表 1 。采矿方案见图 1 。 表 1 主要技 术指标 L Ⅲ ] I 4 Ⅲ_ I l1 充填 口 l5 2 图 1 采矿方案标 准 1 一中段巷道; 2 一溜井; 3 一分段脉外巷道; 4 一分段联络道; 5 一锚杆; 6 一锚索; 7 一护顶拉底; 8 一崩落矿石; 9 一分段凿岩巷道 ; 1 0 一炮孔 ; 1 1 一假底 ; 1 2 一充填废石 ; 1 3 一挡墙 ; 1 4 一连续间柱 ; 1 5 一 出矿进路 4 结论 该矿为极难采矿体 , 三大采矿方法 中的任何一 种都难 以解决采矿中的问题 , 本研究通过对难点 的 研究分析 , 将空场法、 崩落法覆盖岩层下出矿的放矿 方法和废石充填法有机结合, 为该矿创造一个最适 合的采矿方法, 并取得较好效果。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2 - 2 2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