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铜矿-360m中段采矿方法的改进.pdf
S e r i e s No . 3 3 6 J u n e 2 0 0 4 金 属 矿 山 ME1 、AL M I NE 总 第 3 3 6 期 2 0 0 4 年第 6期 凤凰 山铜矿 一3 6 0 1T I 中段采矿方 法的改进 郑攻关 张亚海 凤凰 山铜矿 摘要凤凰山铜矿 一 3 6 0 m中段深部开采设计采用浅孔 留矿法 、 V C R法和水平分层充填法, 实际开采中进 行了两次改进 , 即缩小充填法采场的尺寸, 采用尾矿充填扫面技术, 取得了多回收矿产资源, 提高回采安全性的良 好效果。 关键词采矿方法采场尾砂胶结充填底柱顶柱 I mp r o v e me n t o f M i n i n g Me t h o d s f o r 一3 6 0 m Le v e l M i d d l e S e c t i o n o f F e n g h u a n g s h a n Co p p e r M i n e Zh e n g Go n g g u a n Z h a n g Ya h a i R7 z 7 z 删 C o p p e r Mi n e Ab s t r a c t Th e d e e p mi n i n g f o r一3 6 0 m l e v e l mid d l e s e c t i o n wa s d e s i g n e d t o u s e s h o r t h o l e s h r i n k a g e s t o p i n g ,VC R me t h o d a n d h o riz o n t a l s u b l e v e l f i l l i n g me t h o d.I n t h e p r a c t i c l e p r od u c t io n,t wo i mp r o v e me n t s we r e ma d e ,n a me l y r e d u c i n g t h e s t o p e a r e a t h a t W S t o b e mi n e d b y f i l l i n g me t h o d a n d a d o p t in g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t a i l in g s c e me n t e d f i l l i n g a n d p a v i n g o f s u r f a c e,wh i c h a c h i e v ed e f f ect s o f r eco v e r i n g mo r e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a n d r a i s i n g t h e s a f e t y o f s t o p i n g . Ke y wo r d s Mi n i ng me t h od ,S t o p e ,Ta i l i ng s c e me n t ed f i l l i n g ,F l o o r p i l l a r ,Ro o f p i l l a r 凤凰山铜矿 一 3 6 0 IT I 中段由铜陵有色设计院设 计深部延深工程, 于 1 9 9 5 年上半年正式完工投产, 投产 7 a 来, 已逐渐接替 一2 4 0 i n中段, 成为主要生 产中段, 为稳定矿山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 力求从采矿方法 , 生产能力等方面对矿 一3 6 0 IT I 中 段自投产以来实际生产情况作论述。 1 采矿方法 凤凰山铜矿 一2 4 0 i n以上中段基本上采用计划 经济重产量的开采模式, 采矿方法选用大采场上向 分层充填法。采场沿走向布置, 长度 6 0 ~ 1 0 0 m, 宽为矿体厚度 1 5 m 以上 , 用单步骤回采 , 采场之 间留有 8 ~ 1 2 IT I 的永久间柱, 采场内留不规则点 柱, 分层由尾砂充填。这种方法回采循环周期长, 效 率较高; 但存在采场暴露面积大, 时间较长, 采场顶 板难以管理, 在回采过程中较大规模的冒顶事故时 有发生等问题; 同时还存在间柱损失大, 尾砂铺面不 利于粉矿回收, 二次损失、 贫化增大等明显不足。鉴 于此 , 一3 6 0 IT I 中段开采设计时对采矿方法作了大 的改进, 该中段主要有 I 、 11 、 111 3个主矿体, 其中 I 、 Ⅲ 矿体规模小, 矿体形态变化大, 以上向 分层充填法回采为主。主Ⅱ 矿体分布于 2 9 线 1 ~ 4 0 线之间, 走向北西, 3 6 线以南倾向北东, 倾角 7 0 。 24 ~ 8 0 。 , 矿体长度 5 8 0 IT I , 水平厚度最大达 7 5 IT I , 平 均 4 4 IT I 。3 4 线以北矿体厚度平均 8 ~ 1 0 IT I , 倾角 7 0 。 ~ 8 5 。 , 设计采用浅孔留矿法, 矿块 的结构要素 为 长 5 0 ~ 8 0 IT I , 宽为矿体厚度, 顶柱5 IT I , 间柱5 ~ 8 IT I , 阶段高 6 0 IT I , 嗣后用尾砂充填。3 4 ~ 3 6 线, 矿 体厚度为 l 5 ~ 2 0 IT I , 倾角 7 5 。 , 采用小 中段空场法 和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3 6 ~ 3 9线矿体平均厚度 2 6 IT I , 采用浅孔留矿法或小中段空场法回采矿柱, 矿房回采选用 VC R法。3 9线南端矿块逐渐收缩变 小, 同时矿体中有不稳定的辉绿岩穿脉, 采用两步回 采, 矿房 2 0 m, 矿柱 1 0 m, 分别采用浅孔留矿法和 V C R法回采。出矿设备选用 wJ 1 . 5 0电动铲运 机 。 凤凰山铜矿 2 0世纪 9 0年代初与中南工业大学 联合试验尾砂胶结充填取得成功并添置 1 套胶结充 填系统 , 形成完整的尾砂和胶结充填系统 , 具备成熟 的充填技术, 并且尾砂及时回填有效缓解新尾砂坝 的增容压力, 减少环境污染。矿山在生产过程中, 综 合安全可靠, 最大限度地回收国家资源, 经济上合 郑攻关,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凤凰山铜矿生产科, 工程师, 2 4 4 0 4 1 安徽 省铜陵市凤凰山。 维普资讯 郑攻关等 凤凰 山铜矿3 6 0 I T I 中段采矿方法的改进 2 0 0 4年第 6期 理, 技术上可行等因素, 对采矿方法又作了改进。 3 3 线以北矿块采用一步骤回采, 矿块的结构要 素 长 5 0 ~ 8 0 m, 宽为矿体厚度, 顶柱 8 m, 底柱 l 0 m, 问柱 5 ~ 8 m, 阶段高 1 2 0 m。留矿法和 V C R法 相结合, 即浅孔留矿法拉底, 并回采 5 0 ~ 5 5 m 2 9 0 m以上 , V C R法爆破 5 0 ~ 4 5 m。深孔爆破时 留采下矿石 2 0 m以上不出保护底部结构, 爆破结束 后大量出矿 , 直到出完, 采后一次充填。 3 3 ~ 3 7 线分二步回采, 将矿块划分为矿房和 矿柱 , 先采矿柱, 采后用全胶结充填, 后采矿房。矿 房尺寸为长 5 0 ~ 4 5 m, 沿矿体布置; 矿柱 l 0 ~ l 5 m, 段高 6 0 m, 垂直矿体布置。问柱采场用小中段 空场法 1 4 和 V C R法回采 , 在矿体产状允许的条 件下, 为简化工艺 , 采用 1 2 0 IT 1 段高。8 、 l 0 、 l 6 问柱采场段高 6 0 m, 在 一 3 0 0 m水平采用混凝土人 工假底作底部结构。1 2 、 1 4 柱则是以 1 2 0 m段高 采至上部中段, 均留顶柱 8 m。矿房回采在品位较 低的采场3 0 0 m 以下用 留矿法 , 一3 0 0 m以上因 矿体厚度增大, 为避免形成采空区地压过大, 引起上 部中段充填体不稳定, 而改为上向分层充填法; 其余 品位较高采场均存在矿体形态变化大, 矿体中间有 夹石或周边伴生可采小盲矿体等因素, 而采用充填 法。矿房回采兼回收相邻的预留矿柱。 3 7 线以南采场是 一3 6 0 I D . 中段矿石品位最高 平均品位 1 . 7 5 % , 矿体厚度最大的一段 , 同时也 是 一 3 6 0 m中段矿岩结构最复杂, 最不稳定的一段, 矿体上盘矿岩分界处有 0 . 5 ~ 4 . 0 IT 1 的接触破碎 带 , 矿体和上盘闪长岩中均有辉绿岩穿插, 上盘闪长 岩风化强不宜长时间暴露。该段 3 9线采场 一3 0 0 m ~一 2 4 0 m先期用留矿法回采, 因破碎带和辉绿岩 影响, 在 一 2 8 0 m以上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冒落而损 失了 2 0 0 0 0 t 高品位矿石无法 回收。采用一步回 采, 采场之间不留或留2 ~ 4 i n间柱, 上向分层充填 法回采, 1 2 0 m段高, 采场长 5 6 ~ 6 0 m, 不留顶柱。 一 3 6 0 m中段采场预留底柱为 1 2 m, 采场底部 1 0 m空区均用胶结充填以备下部中段回收底柱, 预 计最终底柱为 2 ~ 4 m。 一 3 6 0 m中段采用的 3种 主要采矿方法技术指标比较见表 1 。 表 1 3种主要采矿方法技术指标 凤凰山铜矿 一3 6 0 m 中段通过改进采矿方法, 缩小充填法采场的尺寸要素, 并采用尾胶充填扫面 技术, 不留问柱或少留点柱, 充填法采场分层尾胶铺 面 0 . 5 m, 减少粉矿损失, 取得 了较好经济技术指 标, 多回收了矿产资源, 采场面积小 、 循环快, 保证了 采场作业人员的安全, 投产几年来采场基本杜绝大 的冒顶事故, 采场顶板得到有效控制。一3 6 0 m中 段生产情况见表 2 。 表 23 6 0 i n中段投产以来采出矿统计 2 凿岩 出矿设备 留矿法选用 Y T一2 4手持式凿岩机; 充填法选 用 Y T一 2 4 手持式凿岩机采矿, Y S P一4 5型上向式 凿岩机打井锚杆, Y T一9 0型上向凿岩机施工锚索; V C R法选用 C D一3 6 0型潜孔钻机, Y一1 5 0型深孔 凿岩机。设备数量 Y T一2 4型 3 0台 备用 6台 ; Y S P一 4 5型 l 0台 备用 3台 ; Y T一9 0型 3台 备 用 1台 ; Y一1 5 0型 1台。出矿采用无轨铲运机 T 4 G 1 4台 备用 2台 。 3 运输提升 矿石运输采用 Z K一 7 / 2 5 0 和 Z Kl 0 / 2 5 0架线 式电机车牵引 8 节 2 m 3 的侧卸式矿车运矿, 列车往 返一次所需时间 2 5 ~ 2 7 mi n , 列车有效载重 2 4 ~ 3 0 t , 每班纯运矿时间 4 . 5 h , 三班制拉矿能力 7 2 0 ~ 9 0 0 t / d , 基本满足 8 0 0 t / d 设计要求。Z K一7 / 2 5 0 电机车 3 台 备用 2台 , Z Kl 0 / 2 5 0电机车 l台, 2 m 3 矿车 l 4节 备用 6 节 。 . 矿石提升采用 1 . 6 m 3 翻转式多绳箕斗, 由 一 3 9 6 至 1 7 8 m水平, 单斗载重 3 . 0 t , 小班提升 1 1 0 -- 1 3 0 次, 投产7 a 来满足生产要求。一 3 6 0 IT I 中段原开拓 不设坑内破碎系统, 在溜井口安装格箱, 采用气捶对块 度 3 5 0 n -fi n 的矿石进行二次破碎, 使用一段时间效果 不理想。1 9 9 7年上半年 由矿掘进 队施工 一3 6 0 ~ 一 3 7 7 IT I 2 矿仓, 增设坑内破碎系统。 下转第 3 5页 2 5 维普资讯 苗 青等 水力旋流器内空气柱直径的研究 2 0 0 4年第 6 期 小。这是由于背压的增加, 使水力旋流器内同一半 径处的静压力提高, 使气液交界面向旋流中心移动, 空气柱直径减小。 以压降比R j 入 口到溢流口间压力降与入 口 到底流口问压力降之 比 来反映水力旋流器溢流和 底流背压相对的变化, 则压降比与空气柱直径的关 系如图 6所示。图6 表明, 当压降比大于 1 时 增加 底流背压使底流压力降减小 , 溢流 口直径越大, 空 气柱直径下降速度越快 , 这说明溢流口直径越大, 增 加底流背压对水力旋流器内静压力的影响越大; 当 压降比小于 1 时, 溢流 口直径越大, 空气柱直径反而 下降越慢, 这反映了随溢流口直径的减小, 增加溢流 背压对水力旋流器内的静压力影响越大。 I l } 益 流 i I l 底流 、 L 1 0 . 4 0 .6 0 .8 1 .0 1 . 2 1 . 4 1 .6 1 . 8 2 . 0 R D d 图 6 水封式旋流器空气柱直径与压降比的关系 ●一 D 9. 5 mr n; ◆ 一 D 1 2 mm; ▲一 D。1 6 IT IF I1 1 . 2 1 . 0 0 8 口 三 O 6 0 4 0 2 O d / m m 图 7 不同背压下水封式旋流器空气柱直径与 底流分率的关系 一 加系统压力; 一 加溢流背压; 一加底流背压 从图 7 可知, 增加底流背压或溢流背压虽使空 上接第 2 5页 4 结语 一 1 6 0 IT I 中段经过 7年的生产表明采矿方法的 结构参数和回采顺序在技术上可行 、 经济上合理, 安 全性提高, 采场生产能力, 矿石运输 、 提升等均达到 设计要求; 同时采空区能够得到及时回填, 消除了安 全隐患, 减少了环境污染。但中段采矿方法仍以分 层充填法为主, 并由开采之初不足 5 0 %上升到现在 的 8 0 %以上。充填法水和少量跑砂, 对井下环境造 气柱直径减小, 但也改变了底流分率 尺f 。而增加 系统压力, 虽然同样使空气柱直径减小 如图 8所 示 , 但底流分率基本不变。 系 统址 力/ M P a 图 8 系统压力与水封式旋流器空气柱直径的关系 3 结论 1 传统型 大气排放式 水力旋流器的空气柱 直径随压力降或进料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压力降 较小时, 空气柱直径增加很快, 随后变化渐缓, 当压 力降继续增加时, 空气柱直径趋 向一定值。对于同 样结构的水封式水力旋流器, 在试验范围内, 空气柱 直径一直随压力降的增加而增加, 没有趋向稳定的 趋势 。 2 大气排放式水力旋流器空气柱直径与溢流 口直径呈近似线性关系, 并随溢流口直径增大而增 大。水封式水力旋流器空气柱直径亦随溢流口直径 增加而增大, 但增加幅度减缓。 3 水力旋流器底流背压和溢流背压的增加都 将使空气柱直径减小。 4 增加系统压力 , 在保证底流分率不变的情 况下, 可使水封式水力旋流器空气柱直径减小。 参考文献 1 F o n t e i n F J .T h e i n fl u e n c e o f s o me v a r i a b l e s u p o n h y d r o c y c lo n e p e r f o r ma n c e . B r it .C h e m.En n g . , 1 9 6 2 7 4 1 0 -- 4 2 1 2 徐继润, 罗茜 . 水力旋流器流场理论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 9 9 8 3 B l a d l e y D.Th e Hyd r o c y c lo n e .L o n d o n Pe r g a mo n Pr e s s ,1 9 6 5 收稿 日期2 0 0 4 0 2 0 4 成污染, 虽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 但增加了 巷道 、 水仓清理、 水仓排水费用。随着充填法采场所 占比重增大, 中段生产能力下降逐渐显露出来 , 为保 持生产能力应增加 1 ~2个空场法采场。目前矿 一 4 4 0 m中段开拓在即, 采矿方法的选取参照一3 6 0 m 中段以上的开采 , 采场构成要素不宜过大 , 分两步骤 开采; 充填法采场比重控制在 6 5 %以下。 收稿 日期2 0 0 4 0 2 1 6 3 5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