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采矿方法优选.pdf
ISSN 1671-2900 采矿技术 第 20 卷 第 5 期 2020 年 9 月 CN 43-1347/TD Mining Technology,Vol.20,No.5 Sep. 2020 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采矿方法优选 陈春生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江西 赣州市 341000 摘 要某铁矿矿体产状平缓,矿岩软弱破碎,自建矿以来一直使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该采矿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矿石损失贫化大、支护强度大、采矿成本高等问题,已不 适应矿山生产要求。本文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进行采矿方法优选,根据最大 隶属原则,排定各采矿方案的优劣次序,推荐采用下向进路充填与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 联合采矿法。现场试验结果证明该采矿方案在开采安全性、适应性、成本和效率方面 的优势较为突出,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层次分析;模糊数学;下向进路充填法;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法 0 引 言 矿区位于莱芜断陷盆地内,在地貌上处于山前 平原地带,矿区附近地面标高为 190~200 m。该地 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极端最高温度 39.2℃,极 端最低温度−21.8℃。年平均降水量为 766.9 mm, 多集中在 6~9 月。历年最大降水量为 1404.9 mm (1964 年) ,历年最小降水量为 490.9 mm,日最大 降水量为 168.9 mm(1975 年 9 月 1 日) 。年平均风 速 3.0 m/s,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 地震烈度为 7 度。 矿床顶底板围岩及层间夹石的岩性种类较多, 岩性变化复杂,稳定性情况分级多为Ⅳ~Ⅴ级,稳 定性差不稳定。矿体走向北西近水平,倾向 270~320,倾角 10~40。Ⅰ矿床主矿体围岩顶板 为奥陶系大理岩或古近系砾岩,底板为闪长玢岩或 大理岩;零星矿体围岩顶板为闪长玢岩或蛇纹石化 大理岩,底板为蛇纹石化大理岩或矽卡岩及闪长玢 岩;砾岩矿体围岩顶板为古近系砾岩,底板多为大 理岩和主矿体磁铁矿。Ⅱ矿床Ⅰ、Ⅳ矿体围岩顶板为 石炭系板岩或古近系砾岩,底板为闪长玢岩或大理 岩; Ⅱ、 Ⅴ矿体围岩顶板多为闪长玢岩或蛇纹石化大 理岩,底板为蛇纹石化大理岩或矽卡岩;Ⅲ、Ⅳ矿 体围岩顶板为大理岩或蛇纹石大理岩,底板多为矽 卡岩、闪长岩等。除大理岩、闪长岩及蚀变闪长岩 等正常情况下稳定性较好外,其它围岩稳定性较 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失稳变形,造成一定 危害。 矿区地应力较大,且矿岩软弱破碎,自建矿以 来一直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接近矿体附近 时巷道多变形或坍塌,不经支护几乎无法生产,且 生产过程中存在矿石损失贫化大、支护强度大、采 矿成本高等问题。若继续沿用该采矿方法,随着开 采深度的进一步加大,地压显现将更为严重,损失 贫化指标将更难控制,地表塌陷范围也将进一步扩 大。根据矿山实际情况,以“安全、高效、经济、 环保”为原则,开展采矿方法方案研究是矿山开采 时的重要工作[1-12]。 1 采矿方法选择 为了切实解决矿山所面临的难题和满足实际 生产需求,同时考虑技术经济方面的因素,针对矿 山倾斜、缓倾斜厚大破碎矿体的实际情况,可知进 路充填法是开采此类型矿体的总体方向,采场可沿 走向或垂直走向布置,同时需要对矿块尺寸参数进 行深入研究,据此提出了 2 个技术上可行的采矿方 案[1] 方案Ⅰ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 方案Ⅱ下向进路充填与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 联合采矿法。 1.1 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 本采矿方法如图 1 所示。 1.1.1 采场布置与采场结构参数 在矿体水平厚度小于 30 m 时,进路方向沿矿 体走向布置,当矿体厚度大于 30 m 时,进路方向 采 矿 技 术 2020,205 6 图 1 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 沿矿体走向方向和垂直矿体走向方向均可。在水平 面上将矿体划分为盘区开采。当进路垂直矿体走向 时,盘区沿矿体走向长 65 m,此时若矿体水平厚度 大于 80 m,则沿矿体厚度方向划分为 2 个盘区。若 进路方向沿矿体走向布置, 则盘区沿矿体走向长 65 m。 上分层进路和相邻下分层进路可垂直交叉布置, 若不垂直交叉时,上下分层进路错开半个进路宽度 位置。 在高度上将矿体划分为分段,从中段水平开 始,往上第一分段高度为 20 m,再往上的分段高度 为 15 m(目前矿山中段高度 50 m) 。分层进路高度 5 m,进路宽度 5 m。 1.1.2 采准切割工程 在各分段水平掘进分段平巷,分段平巷之间用 斜坡道连接。从分段平巷开始,沿矿体走向每隔 65 m 掘 1 条分层联络道通达采场,每盘区每分层掘 1 条联络道,上下分层联络道在平面上错开一段距离 (约 10 m) 。从联络道开始沿矿体走向在矿体下盘 底板布置脉内沿脉平巷。当进路方向沿矿体走向 时,分层联络道进入分层水平后再水平掘进,直至 穿透矿体,该水平巷作为本分层联络平巷兼措施巷。 从沿脉平巷每隔一段距离布置回采进路。在矿 体下盘脉外布置溜矿井和溜井联络道和其他采切 工程。 1.1.3 回采工艺 一回采自上而下分层进路回采,从分层沿脉巷 开始,每隔一段距离进行进路回采,相邻进路之间 隔采一。盘区内共分 4 期进路,分别为Ⅰ期、Ⅱ期、 Ⅲ期和Ⅳ期进路。Ⅰ期进路回采完成后,回采Ⅱ期进 路, 同时进行Ⅰ期进路的充填工作, 同理回采和充填 Ⅲ期和Ⅳ期进路。 进路回采断面 5 m5 m,首层回采断面 3.5 m 3.5 m,采用 BoomerK41.DCS 凿岩台车凿岩,孔深 3.0~3.5 m,钻头直径 Φ40 mm,铲运机出矿。 1.1.4 采场充填 Ⅰ期进路回采完成后,在进行Ⅱ期进路回采的同 时, 进行Ⅰ期进路的充填工作。 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 充填前将待充进路进行平场工作,然后在进路底板 上铺设钢筋金属网,并做好充填挡墙。再进行充填 工作。从专用通风充填井引充填管充填,充填管经 过充填天井至沿脉平巷、进入待充进路,充填管架 设于进路的最高处,也可在充填体内预埋充填管。 要求充填体强度大于 3 MPa,进路底部 3 m 高范围 内的充填体强度必须大于 3 MPa,进路上部 2 m 高 范围内强度必须大于 2 MPa。为了保证充填接顶, 进路回采时保持 3~5的坡度,且充填引管水和洗 管水不进入充填区。 陈春生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采矿方法优选 7 1.1.5 采场通风 在每个中段之间布置专用通风天井,在中段两 翼各布 1 条通风充填天井,该天井与各分段平巷、 脉内沿脉平巷贯通。主风流从一翼通风井上升至分 段平巷和沿脉平巷,再从另一翼天井上升至上中 段。回采进路采用局扇通风。每次回采爆破后,必 须用局扇通风 30 min 以上, 待污风完全排尽后方可 进入工作面进行下一工序的作业。 1.2 下向进路充填与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联合采 矿法 本采矿方法如图 2 所示。 1.2.1 采场布置与采场结构参数 当矿体倾角小于 30时,采场长度方向最好沿 矿体走向方向。延续原下向进路充填法的区域划分 图 2 下向进路充填与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联合采矿法 概念,仍将矿体划分为盘区[2]。 第一、 二步骤采区宽 12~15 m。 盘区宽度 72~ 90 m,即每 3 个第一步骤采区和 3 个第二步骤采区 合为一个盘区。采区长度控制在 50~60 m 为宜。 分层进路高度 5 m,进路宽度 4~5 m。 1.2.2 采准切割工程 在各分段水平掘进分段平巷,分段平巷之间用 斜坡道连接。从分段平巷开始,沿矿体走向每隔 72~90 m 掘 1 条分层联络道通达采场, 每盘区每分 层掘 1 条联络道,上下分层联络道在平面上错开一 段距离(约 10 m) 。对于第一步骤采区,从沿脉平 巷每隔一段距离布置回采进路。对于第二步骤采 区, 在中段水平布置堑沟底部结构, 包括出矿平巷、 出矿联络巷、集矿堑沟巷等。第二步骤采区顶部布 置深孔凿岩巷(硐室) 。在矿体下盘脉外布置溜矿 井、溜井联络道和其他采切工程。 1.2.3 回采工艺 本采矿方案分二步骤回采与充填,第一步骤用 下向进路充填法回采与充填,其工艺类似于单一下 向进路充填法(方案Ⅰ) 。 在第一步骤回采和充填时为第二步骤回采和 充填创造条件,包括第二步骤采场的顶部、底部、 侧部、端部甚至底部都要形成高强度胶结充填体。 第二步骤采场的顶部和侧部的充填体还要用长锚 索锚固连接于上部围岩中。 二 步 骤 回 采 时 , 在 采 场 顶 部 凿 岩 巷 用 SimbaE7C钻机或T100钻机或其他深孔钻机钻凿下 向平行深孔,孔网参数采用类比法或通过系列爆破 漏斗法确定。 因矿体极不稳固,切割槽用 VCR 法形成,或 用天井钻机掘切割天井,再用切割天井爆破形成切 割槽、或用爆破成井法形成切割井,再形成切割 槽。落下矿石在采场底部堑沟底部结构出矿,铲运 机出矿。 1.2.4 采场充填 一步骤采场充填与方案Ⅰ类似。 第二步骤采场回 采 矿 技 术 2020,205 8 采完成后,进行嗣后全尾砂胶结充填。要求充填体 强度为 1 MPa,当采场下部仍为矿体,需要再布置 采场时, 则采场底部 8 m 高的范围内用 3 MPa 的充 填体强度充填。 充填前,将采场底部和中部进入待充采空区的 所有出入口用挡墙封堵。在采场顶部引充填管充 填。为了充填挡墙的安全,首次充填高度不得高于 底部巷道高度的三分之二,待充填体初凝后进行第 二次充填,本次充填高度为底部巷道顶板以上 1 m 的高度位置。在中部分段凿岩巷位置采用同样的充 填方法。 1.2.5 采场通风 第一步骤采场通风类似于方案Ⅰ。 第二步骤采场顶部通风 风流从上盘 (或下盘) 脉外沿脉巷, 通过联络巷进入工作面, 再从下盘 (或 上盘)脉外沿脉巷回风。 第二步骤采场底部通风 风流从上盘 (或下盘) 脉外沿脉巷,通过出矿穿脉巷,再从下盘(或上盘) 脉外沿脉巷回风。 回采落矿时也可采用的通风路线中段沿脉巷 →出矿穿→出矿联络道→炮孔(或空区)→凿岩巷 →上中段沿脉巷。必要时采用局扇加强通风。 2 采矿方法方案模糊综合优选 为避免单因素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技术经济指 标比较在采矿方法方案决策中的局限性,采用了能 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统一起来的、可以进行多因 素综合定量比较分析的方法模糊综合评判对各 采矿方法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寻求安全、 高效、 合理、经济的开采工艺方法。 2.1 模糊综合评判法 由于影响采矿方法最终开采效果的因素众多, 且采矿活动对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 的,单由某一因素的优劣来确定一个采矿方法是不 充分的。为此,需综合各因素来选择采矿方法[3-5]。 模糊评判优选的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采矿方法选择的比较因素和指标。 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因素很多,主要按照劳动生产 率、经济、资源利用率、安全、合理程度等几类进 行选择,如生产能力、采矿成本、千吨采切比、 损失率、贫化率、安全状况、通风条件、劳动强度、 工艺复杂程度、对矿体适应性等。 (2)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以上各因素对采 矿方法选择的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并且因各矿条 件不同也有所差异,所以需根据矿山具体条件确定 各因素的权重值。为减少专家评议法的主观影响, 在此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 分析第一步首先是根据各因素的隶属关系建 立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结构如图 3 所示。 图 3 采矿方案选择层次结构模型 在每一分层对各因素采用表 1 所示的 1~9 标 度方法两两比较,进行重要性评价,得出模糊判断 矩阵。 表 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含义 1 两因素相比,同样重要 3 两因素相比,一因素比另一因素稍微重要 5 两因素相比,一因素比另一因素明显重要 7 两因素相比,一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9 两因素相比,一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2,4,6,8上述两相邻判断值的中间值 倒数 因素 i 与因素 j 比为 Cij,因素 j 与因素 i 比为 Cji1/Cij 在开始多目标模糊优选之前,需对各因素的指 标进行无量纲化,以使各因素具有可比性。对定量 指标,rij由式(1)确定 max min 0.1 0.1 jij j ij ijj j ff f d r ff f d −⎧ ⎪ ⎪ ⎨ − ⎪ ⎪ ⎩ , 为负指标 , 为正指标 (1) 式中,fjmaxj 因素指标的最大值;fjminj 因素指标 的最小值;d级差,dfjmax−fjmin/1−0.1;fiji 方案 j 因素的指标值。 (3)定性指标赋值。对定性指标采用等级评 定法,按九级赋值标准(见图 4)给出评定值。 陈春生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采矿方法优选 9 00.10.20.30.40.50.60.70.80.91.0 最差很差差较差中较好好很好最好 图 4 九级赋值值标准 2.2 采矿方法方案模糊决策法优选 根据采矿方法方案模糊综合评判步骤和原理,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了矿山软弱破碎矿体适宜 采矿方法方案的主要因素指标评定值,具体取值如 表 2 所示。 表 2 采矿方法方案主要因素指标 序号 指标 方案Ⅰ 方案Ⅱ 1 采场生产能力/t∙d−1 700 900 2 采矿成本(包含充填)/元∙t−1 120 108 3 千吨采切比/标准 m∙kt−1 1.48 3.04 4 损失率/ 5 10 5 贫化率/ 5 10 6 安全状况 好 较好 7 通风条件 中 较好 8 劳动强度 较好 较好 9 工艺复杂程度 较好 较好 10 对矿体适应性 好 较好 采矿方案模糊决策优选矩阵 R 为 方案Ⅰ 方案Ⅱ 0.70 1.00 0.70 1.00 0.80 0.51 1.00 0.75 1.00 0.76 0.70 0.62 0.50 0.61 0.60 0.66 0.60 0.58 R 0.70 0.65 运用加权平均模型对这两个采矿方案进行评 价,计算结果为 AW∙R0.721,0.741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排定各采矿方案的优劣次 序。上述两种采矿方法方案从优到劣的次序依次 是方案Ⅱ>方案Ⅰ,即对于该矿山软弱破碎矿体最 为适宜的采矿方案为方案Ⅱ下向进路充填与深 孔嗣后充填联合采矿法[6]。 3 结 论 上述两个采矿方法方案在开采安全性、适应 性、成本和效率方面等方面各有优缺点,技术经济 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从单因素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技 术经济指标比较来确定最适合矿山软弱破碎矿体 的开采方案比较困难。 为避免单因素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技术经济指 标比较在采矿方法方案决策中的局限性,采用模糊 综合评判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评判结果来看方案 Ⅱ>方案Ⅰ,即对于矿山软弱破碎矿体最为适宜采用 方案Ⅱ下向进路充填与深孔嗣后充填联合采 矿法。 参考文献 [1] 于润沧,等.采矿工程师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 孟稳权.冬瓜山铜矿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的底部结构选择 与优化[J].矿冶,2004,1344-7. [3] 盛军坤,郭灵飞,尚 东,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采矿方 法优选[J].煤炭技术,2016,35117-19. [4] 刘玉龙,丁德馨,李广悦,等.层次分析法在铀矿山采矿方法优化选 择中的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3168-10112. [5] 叶海旺,常 剑.基于模糊决策和层次分析法的采矿方法选择[J].武 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8145-148153. [6] 谭玉叶,宋卫东,雷远坤,等.基于模糊聚类及层次分析法的采矿方 法综合评判优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345493-494. [7] 李莎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采矿方法优选研究[J].化 工矿物与加工,2020,49031-4. [8] 唐明杰.基于 FM-EWM-PSO 法的采矿方法优选模型研究[J].化工 矿物与加工,2020,49035-8. [9] 张钦礼,赵宇飞,荣 帅,康 虔.基于变权重理论和 TOPSIS 的缓倾 斜薄矿脉采矿方法优选[J].黄金科学技术,2019,2706844-850. [10] 马少维.基于改进型 AHP-TOPSIS 评判模型的采矿方法优选[J].矿 业研究与开发,2019,39101-4. [11] 查道欢,钟 文,罗建林,柯俞贤.基于AHP-FUZZY的某锌金多金属 矿采矿方法优选[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39096-11. [12] 何宇翔,杨 溢,张志华,曹俊阳.基于模糊数学在采矿方法中的优 化[J].矿冶,2018,270441-44. 收稿日期2020-05-18 作者简介陈春生1981,男,江西省瑞金人,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设计与施工、 矿山安全工程、 矿山经营 与管理、爆破技术,Email rjc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