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河铅锌矿采矿方法的综合应用.pdf
Serial No. 599 March. 2019 现代矿业 MODERN MINING 总 第599 期 2019年 3 月第 3 期 赵林海 1988 , 男, 工程师, 721706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河口 镇。 二里河铅锌矿采矿方法的综合应用 赵林海李宗利张磊张敏哲 宝鸡西北有色七一七总队有限公司 摘要二里河铅锌矿Ⅱ1矿体呈马鞍状向东侧伏, 鞍部、 翼部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复杂, 最初 矿山主要采用分段空场法进行开采, 但一直存在损失率、 贫化率高, 安全系数低等问题。为总结该 矿采矿方法的综合应用, 介绍了该矿在 20 余年生产实践中, 矿山逐步对采矿工艺进行优化研究, 最 终矿山根据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综合采用分段空场法、 浅孔留矿法、 房柱法的典型方案及其变形方案 进行矿石开采, 使采矿回收率达到 87、 贫化率 9. 3, 而且有效提高了作业安全性。另外, 矿山总 结了 6 类开采技术条件及优选采矿方法原则, 对类似开采技术条件的矿山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鞍状矿体采矿方法变形方案开采技术条件回收率贫化率 DOI10. 3969/j. issn. 1674- 6082. 2019. 03. 016 Composite Application of Mining s for Erli River Zinc- lead Mine Zhao LinhaiLi ZongliZhang LeiZhang Minzhe Baoji Northwest Non- ferrous 717 General Co. , Ltd. AbstractII1ore body of the Erlihe Lead- zinc Mine is saddle- shaped to the east side, and the min- ing conditions of the saddle and wing ore bodies are complicated. The initial mining mainly used the seg- mental empty field for mining, but the loss rate and the depletion rate were always high, low safety factor and other issues.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mining ,the mine was introduced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e mine gradually optimized the mining process. Finally, the mine used the segmental empty field , the shallow hole retention meth- od, the typical of the room and column and its deation scheme to carry out ore min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ining technical conditions. The mining recovery rate is 87, the depletion rate is 9. 3 , and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was effectively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6 types of mining and the principles of preferred mining 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mine. It has refer- enc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mines with similar mining technical conditions. KeywordsSaddle- shaped ore body, Mining , Deation scheme, Mining technical condi- tions, Recovery rate, Depletion rate 采矿方法的优劣对矿山开采的安全性、 经济性 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在生产实际中每个矿山, 甚至 每个矿块的开采技术条件不尽相同, 所以采矿方法 的选择与应用也应灵活调整, 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 开发。本研究以二里河铅锌矿为例, 总结矿山 20 余 年生产过程中采矿方法的更新与优化经验, 并列举 现阶段主要生产区 3斜井Ⅱ1矿体典型矿块开采技 术条件与采矿方法综合应用实例。 1矿山概况 二里河铅锌矿隶属于宝鸡西北有色七一七总队 有限公司,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境内, 是以铅锌采 选为主的中小型国有企业[1- 4 ]。矿山于 1994 年建成 投产, 是陕西省计委批准的九五期间兴陕工程之一, 也是全国地勘行业创办的第一家规范化矿山企业, 2016 年被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荣誉称号。矿山采 矿证面积 0. 514 8 km2, 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 平 硐盲斜井联合开拓, 现已开拓至 1 200 m 标高。 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系统。共设有 5 条盲斜 95 井, 二级斜井串车提升, 二里河铅锌矿三维数字模型 详见图 1。 图 1二里河铅锌矿三维数字模型 ①地表; ②Ⅱ1矿体; ③断层; ④地表钻孔; ⑤坑内钻孔; ⑥斜井; ⑦1 400 m 主巷; ⑧主平硐; ⑨9T12 坑; ⑩主回风井 2矿体地质 矿区地处秦岭泥盆系多金属矿带中段, 凤太矿 田中部偏北。Ⅱ1号矿体是本矿床的主矿体, 分布 于古道岭组上段 D2g2 灰岩与星红铺组 D3X 千枚 岩接触带偏灰岩一侧, 含矿岩性为硅化灰岩。矿体 总体以 110方位向东延展, 规律性明显, 其形态与 背斜构造完全吻合。鞍部矿体向东倾伏, 顶部埋深 标高, 由137 线的1 510 m 到169 线下降到1 200 m, 高差 310 m, 平均倾伏角 21, 图 2 为二里河铅锌矿 垂直纵投影图。矿体形态呈不规则的马鞍状, 鞍部 矿体厚大, 两翼变薄, 图 3 为该矿体 154、 157 线典型 剖面图。矿体在地表未出露, 属隐伏矿体, 埋深 165 ~540 m, 赋存标高 1 716 ~1 200 m, 二里河矿区控 制矿体长 1 250 m。 图 2二里河铅锌矿垂直纵投影 图 3二里河铅锌矿 154、 157 线剖面 矿体厚度 0. 49 ~ 26. 96 m, 平均厚度 10. 23 m。 Pb 品位一般 0. 5 ~ 2. 65, 最高 28. 88, 平均 1. 48;Zn 品 位 一 般 0. 9~ 20. 52,最 高 48. 85, 平均 7. 38。鞍部矿体厚度 8 ~ 15. 5 m, 倾伏角 18 ~23, 属缓倾斜中厚矿体; 两翼延伸 75 ~ 265 m, 逐渐变薄。翼部矿体倾角 60 ~84, 厚度 2. 3 ~13. 6 m, 属急倾斜、 薄中厚矿体。 3工程地质条件 矿体上盘岩性为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的硬质 岩石为主, 千枚理发育地段偶有层间滑动。岩体遇 06 总第 599 期现代矿业2019 年 3 月第 3 期 水易软化, 长期裸露易碎片化。整体层间结合较好, 岩体稳定性一般。岩石抗压强度 33. 20 ~ 38. 38 MPa, 饱和抗压强度 24. 39 ~ 28. 48 MPa。RQD 值 78. 20 ~95. 50; 矿体下盘岩性为古道岭组中厚 层状灰岩, 层理不发育, 节理一般为 2 组。炭质发育 时偶有层间滑动, 整体层间结合较好。灰岩抗压强 度 41. 09 ~ 60. 18 MPa。饱和抗压强度 27. 91 ~ 47. 48 MPa。RQD 值 70. 11 ~100. 00, 岩石质量 好的, 岩体完整。 矿体岩性为硅化灰岩, 发育 3 组节理, 后期发生 硅化及方解石石英脉填充, 坚硬且稳定性好, 无不良 地质现象。矿岩抗压强度 51. 36 ~56. 06 MPa, 饱和 抗压强度 40. 01 ~ 42. 22 MPa。RQD 值 80. 97 ~ 96. 11。矿体及围岩质量分级见表 1。 表 1矿体及围岩质量分级 位置地层岩性坚硬程度 完整程度 质量分级 矿层上盘 上泥盆统星红铺组铁 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 较硬岩完整Ⅱ2 矿体 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统 硅化灰岩 较硬岩完整 Ⅱ1 矿层下盘 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中 厚层状灰岩 较硬岩完整 Ⅱ1 局部断层破碎带较硬岩松散Ⅲ3 4开采沿革 二里河铅锌矿已生产 20 余 a, 随着开拓系统向 深部的延伸, 采矿工艺也在不断优化。根据主要开 采范围及采矿方法的应用情况, 二里河的主要生产 历程可大致分为 3 个阶段, 见表 2。 表 2二里河铅锌矿各阶段生产情况汇总 时间 主要开采区 标高/m 开拓方式 主要采矿 方法 产能 / t/d 第一阶段 19941996 1 516 以上平硐 溜井分段空场法 230 第二阶段 19972010 1斜井 1 516 ~1 400 平硐 一级斜井 溜井 分段空场法、 房柱法 450 第三阶段 20112018 3斜井 1 400 ~1 200 平硐 二级斜井 溜井 分段空场法、 留矿法、 房柱法 500 5采矿方法优化概况 矿山主要采用分段空场法、 留矿法、 房柱法 3 类 采矿方法进行开采,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矿块开 采技术条件制定了不同变形方案。 5. 1分段空场法 建矿之初, 矿山主要采用该方法进行回采。受 当时技术经济条件限制, 预留矿柱直径约 8 ~10 m, 而且在两帮留有贫矿层 Pb Zn 品位 < 7 , 采矿 回收率仅65。在进入1斜井 1 516 ~1 400 m 开 采时, 规范了矿块结构参数 矿块沿矿体走向布置, 阶段高度30 m, 选取10 m 分段高度, 间柱宽8 m, 每 段预留 3 ~5 m 分段矿柱, 行人井、 溜矿井均布置于 间柱内, 回收率提高至 73, 但矿块内分段矿柱仍 无法大量回收, 而且人员需进入矿房进行二次破碎、 挂电耙滑轮, 作业安全性不高。3斜井 1 400 ~ 1 200 m 应用过程中, 每 10 m 段高间柱内增加了一 层联络道, 使矿块形成分段留矿法模型, 各分段回采 时兼顾分段矿柱的回收, 使回收率达到 82, 作业 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 5. 2房柱法[5- 6 ] 在 1斜井 1 516 ~ 1 400 m 鞍部矿体开采中开 始应用典型房柱法。为了利用两翼分层工程, 矿块 建设不规范。2010 年企业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 作, 进行了采矿方法优化的专题研究, 确定了鞍部缓 倾斜中厚矿体采用预控顶爆力运搬房柱采矿法的方 案, 并于 3斜井 1 360 m 中段鞍部矿体得到了成功 应用。该方案通过锚网预控顶控制上盘千枚岩冒 落, 减少贫化、 提高顶板安全性。利用中深孔抛掷爆 破, 避免了人员进入矿房进行二次破碎, 也使贫化 率、 回收率达到了预期目标。2012 年在 1 320 m、 1 280 m中段应用中, 进一步对矿块结构进行了优 化, 单一矿块可减少中部采准工程 115 m。另外, 由 于鞍部矿体宽度增加, 将原方案中单一矿块变更为 2 平行矿块, 实现共用部分采切工程, 从而降低了整 体采切比。 5. 3浅孔留矿法[7- 8 ] 由于矿体向深部有逐步收缩的趋势。矿山自 2014 年开采3斜井1 240 m 中段时才正式使用该方 法。1 240 m 中段北翼 153 ~ 155 线、 155 ~ 157 线 2 矿块均采用了底部漏斗结构留矿法。矿房回采过程 中严格控制局部出矿量、 回采边界, 安全系数较高。 但矿块出矿过程中, 矿块上盘千枚岩出现局部垮塌, 采矿贫化达 21, 而且影响了矿柱回收。为了减少 底柱前期压矿, 提高间柱回收率, 在 1 200 m 中段北 翼 157 ~159 线开采中选择了平底结构留矿法, 有效 避免了上述问题, 而且出矿时随着矿堆下降, 对 6 m 间柱进行了间隔回收, 使矿块采矿回收率达 87。 63斜井Ⅱ1矿体采矿方法的综合应用 3斜井是现阶段主要生产区域, 鞍部及两翼矿 块开采技术条件复杂, 基本涵盖了矿山各类开采技 术条件, 其采矿方法与技术指标也代表了现阶段的 整体水平。 16 赵林海李宗利等 二里河铅锌矿采矿方法的综合应用2019 年 3 月第 3 期 6. 1开采技术条件与矿块布置 矿体上盘围岩为铁白云质千枚岩, 少量薄层灰 岩和含碳千枚岩, 坚固性系数为 5 ~ 11, 下盘为灰 岩, 坚固性系数 12 ~ 22, 均属坚硬半坚硬岩石。 矿区岩石一般致密坚硬, 层理不发育, 但千枚岩劈理 较发育, 裂隙率小于 0. 84, 岩石质量等级为Ⅱ级, 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偏中等类型。 矿体厚度0. 85 ~15. 5 m, 平均厚度8. 23 m。Pb 品位一般 0. 5 ~ 2. 65, 最高 24. 35, 平均 1. 50; Zn 品 位 一 般 0. 75 ~ 18. 37,最 高 35. 43, 平 均 7. 20。鞍 部 矿 体 厚 度 4. 5 ~ 15. 5 m, 倾伏角 18 ~ 23, 属缓倾斜中厚矿体; 两翼 延伸 37 ~ 263 m, 逐渐变薄。翼部矿体倾角 52 ~ 84, 厚度 0. 85 ~13. 6 m, 属急倾斜、 薄中厚矿体。 3斜井 1 400 ~1 200 m 以40 m 段高设有5 个 中段, 各中段以25 m 间距施工有探矿穿脉。为了利 用现有工程, 翼部矿块均沿走向布置, 宽 50 m, 高 40 m。鞍部缓倾斜矿体独立划分矿块。矿块开采 技术条件分类, 详见表 3。 表 33斜井矿块开采技术条件分类汇总 矿块位置 开采技术条件 编号倾角/ 厚度/m其他特征 典型矿块编号 Ⅰ- 北翼东西侧 图 1- 例 8 所示 Ⅰ- 1 60 ~780. 85 ~6. 5 中段间矿体不连续, 西侧矿体逐渐尖灭, 矿体边界变化系数大 1240- N1 Ⅱ- 北翼中部 图 1 - 例 9 所示 Ⅱ- 1 73 ~846. 5 ~13. 6倾角变化不大, 厚度稳定1240- N3 Ⅱ- 2 73 ~843. 5 ~8.4倾角变化不大, 上宽下窄呈 “V” 型薄矿1200- N2 Ⅱ- 3 局部≤555. 5 ~10. 7 局部矿体倾角过缓1200- N4 Ⅲ- 鞍部 图 1- 例 10 所示 Ⅲ- 1 18 ~238 ~15.5矿块宽度 12 ~25 m1360- A5 Ⅲ- 2 18 -234. 5 ~7.2矿块宽度 6 ~12 m1240- A6 6. 2采矿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1 北翼部西侧矿块。由表 2 可知, 中段西侧 矿块属急倾斜、 薄矿体, 矿山最初采用沿矿体西界施 工斜上山的留矿法进行开采, 利用电耙及装矿平台 在中段出矿。但在 1 360 m 中段南翼 144 ~ 149 线 进行工业试验时, 出现上山无法准确追索矿界掘进、 倾斜矿堆不利于平场凿岩等问题。为了探采结合, 选用了分段空场法的变形方案, 1240- N1 矿块采矿 方法示意图见图 4。采场结构参数为间柱宽 8 m, 顶 柱厚 3 m, 分段高度 10 m。出矿选用 15 kW 电耙。 施工中首先于矿体下盘3 ~5 m 向上掘进行人天井, 在分段标高施工探矿穿脉, 进一步控制矿体形态。 再向各分层矿体中心掘进溜井, 向西掘进的凿岩平 巷可兼顾探明矿体西界, 从而为西侧 153 线采准工 程提供可靠依据。但回采时应严格按涉及选择钻爆 参数, 控制采场大块率, 避免人员进入矿房进行二次 破碎。 图 4 1240- N1 矿块采矿方法 1行人井; 2溜矿井; 3间柱; 4联络道; 5分段凿岩平巷; 6分层穿脉; 7顶柱 2 北翼中部矿块。在表 2 中将该部分矿块又 进一步划分为 3 类开采技术条件。Ⅱ- 1 类, 属中 厚、 急倾斜矿体, 选择底部漏斗结构留矿法, 可根据 矿块底部厚度灵活布置 1 排或 2 排漏斗, 利于采场 出矿 典型采场 1240- N3 。Ⅱ- 2 类, 属薄中厚且 剖面上呈 “V” 字形态, 选择平底结构留矿法, 利于底 部出矿进路受矿及回采工作面平场 典型采场 1200- N2 。上述 2 种方法均为常用的典型方案, 矿 块结构参数为间柱宽 8 m, 顶柱厚3 ~5 m, 行人井每 5 m 段高设置联络道, 底部部漏斗或出矿进路间距6 ~7 m。漏斗结构采用 15 kW 电耙及 6 m 短溜井出 矿, 平底结构则利用 Z- 20 型电动装岩机出矿。为了 便于后期回收间柱, 行人井一般布置于下盘灰岩一 侧。向上回采过程中如局部千枚岩滑面暴露, 需及 时进行锚网支护, 避免出矿过程中造成贫化。Ⅱ- 3 类, 总体呈急倾斜、 中厚矿体, 但局部倾角小于 55, 无论分段法还是留矿法, 倾角变缓均影响上部出矿, 所以应用了分段法与留矿法的结合方案, 图 5 为 1200- N4 矿块采矿方法示意图。采场共分为 3 段, 每段均为留矿法原型。两侧间柱宽 8 m, 顶柱高 3 m, 出矿进路间距 7 m, 每 5 m 分层布置联络道。采 场回采整体次序自上而下, 各分段内自下而上留矿 法回采。为保证采场作业安全并控制贫化, 随矿堆 上升利用 2. 2 m 的 18 mm 螺纹钢锚杆对上盘千枚 岩进行支护, 间、 排距均为 1 m。待回采中部分段 时, 根据顶板稳固性, 将上分段底板一并回收, 或将 26 总第 599 期现代矿业2019 年 3 月第 3 期 条形矿柱切割为点柱。二、 三分段均使用 15 kW 电 耙出矿, 一层利用 Z- 20 型电动装岩机出矿。 图 5 1200- N4 矿块采矿方法 1运输平巷; 2出矿进路; 3通风行人井; 4分段出矿平巷; 5联络道; 6二分段溜井; 7三分段溜井; 8间柱; 9顶柱 3 鞍部矿块。该部分矿块分为两类开采技术 条件。表 2 可见, Ⅲ- 1 类, 属缓倾斜、 厚矿体。矿山 在前期开采中一直未规范此类矿块的采矿方法, 2010 年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了专项研究, 确定了预控 顶爆力运搬房柱采矿法, 并于1 360 m、 1 320 m 成功 进行了工业试验, 1 360 m 中段 A5 矿块采矿方法示 意图详见图 6。该方法通过在矿体下盘脉外 3/5 掘 进凿岩巷道, 上盘施工切顶巷道实现矿体与上下盘 围岩分离, 有效控制贫化。在切顶巷内对上盘千枚 岩进行锚网 锚索联合支护, 提高顶板稳定性。利 用 YGZ- 90 型凿岩机进行中深孔凿岩, BQF- 100 型装 药器装药, 实现矿石的爆力运搬, 提高采场出矿的安 图 6 1360- A5 矿块采矿方法 1运输平巷; 2溜矿井; 3通风行人井; 4电耙道; 5出矿漏斗; 6凿岩巷道; 7控顶锚杆; 8中深孔; 9切顶巷道; 146 勘探线号 全性。 Ⅲ- 2 类, 属缓倾斜、 中厚矿体。随着矿体向深 部延伸鞍部矿体厚度、 宽度均逐步收缩, 不再适用预 控顶房柱采矿法, 1240- A6 采场选择了普通房柱法 进行开采, 矿房沿走向斜长约 75 m, 矿房下部设有 行人井、 溜矿井、 两个漏斗及电耙道, 采场两侧与翼 部矿体过度范围, 按 15 m 间距预留有 5 m 矿柱。 6. 3技术经济指标 上述各典型矿块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见表4。 表 4典型矿块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汇总 采矿方法 典型矿块 编号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地质储量 /t Pb Zn 地质 品位/ 采出矿量 /t Pb Zn 出矿 品位/ 贫化率 / 损失率 / 采切工程量 /m 千吨采切比 / m/kt 生产能力 / t/班 分段空场法 变形方案 1240- N123 4277.9821 9707.2410.214. 922010. 0140 ~50 底部漏斗结 构留矿法 1240- N357 41611.5252 89310.826. 513. 54588. 65100 ~120 平底结构留 矿法 1200- N237 81810.3635 8769.617. 81242011.160 ~80 分段与留矿 法结合方案 1200- N449 8668.8348 6747.7813.51461512.6440 ~60 中深孔爆力 运搬房柱法 1360- A541 4708.0339 5197.635. 39. 580520.3780 ~100 房柱法1240- A623 3194.5123 4323. 915.5132058.7560 ~80 7结论 1 二里河铅锌矿马鞍状向东侧伏的Ⅱ1矿体, 根据翼部和鞍部的不同开采技术条件使用分段法、 留矿法和房柱法及其变形方案进行开采能够满足现 阶段安全生产、 技术规范要求。 2 目前矿山采用的采矿方法优选原则, 使采 矿回收率达到 87, 贫化率 9. 3。 3 Ⅱ1矿体翼部和鞍部所选用的各类采矿方 法与实际生产技术指标对类似开采条件的矿山具有 推广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1]西北有色地质二里河铅锌矿. 陕西省凤县二里河铅锌矿床深 部及外围地质勘探报告[R]. 凤县 西北有色地质二里河铅锌 矿, 2017. 下转第 72 页 36 赵林海李宗利等 二里河铅锌矿采矿方法的综合应用2019 年 3 月第 3 期 图 3不同巷道断面围岩水平应力分布 量相对较小。 4结论 通过对某矿顶底板、 煤层物理力学性质及煤层 赋存条件进行统计, 并结合工程实践对巷道围岩锚 杆参数进行设计得到 1 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 对巷道断面形式 采取直墙拱形可有效减少巷道围岩的应力集中现 象, 能有效保证巷道位移稳定。 2 直墙拱形巷道断面在支护过程中, 两帮底 部与底板交界处相比其他部位应力较大, 应加强支 护。 3 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 直墙拱形巷道断 面最大位移量为 15 mm, 位于底板靠近下帮位置。 图 4不同断面围岩位移云图 参考文献 [ 1]辛亚军.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软岩回采巷道支护系统复杂性 研究[D].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 2010. [ 2]李浩春. 大倾角特厚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与稳定性控 制研究[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14. [ 3]蒋威, 陈才文. 大倾角工作面巷道断面形式优化数值模拟 [J]. 煤矿安全, 2016, 47 8 219- 221. [ 4]伍永平, 张永涛, 解盘石, 等. 急倾斜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 征及支护技术研究[J]. 煤炭工程, 2012 1 92- 95. [ 5]贠东风, 王晨阳, 苏普正, 等. 大倾角软煤软顶回采巷道支护技 术[J]. 煤炭科学技术, 2010, 38 10 13- 16. [ 6]田明富, 窦礼同. 大倾角煤巷非对称变性特征与锚网索支护技 术[J]. 煤矿开采 2014, 19 1 30- 63. [ 7]康红普, 姜铁明, 高富强. 预应力锚杆支护参数的设计[J]. 煤 炭学报, 2008 7 721- 726. 收稿日期 2018- 12- 03责任编辑徐志宏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上接第 63 页 [ 2]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七总队. 陕西省凤县二里河铅锌矿 床东延地质详查报告[R]. 凤县 西北有色地质二里河铅锌 矿, 2000. [ 3]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西北有色地质二里河铅锌矿采矿 方法补充设计说明[R]. 西安 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2017. [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矿山系统工程研究所, 西北有色地质二里 河铅锌矿. 预控顶爆力运搬房柱采矿法总结报告[R].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矿山系统工程研究所, 2013. [ 5]赵林海, 王春, 王文丽. 房柱法在二里河铅锌矿的典型应用 [J]. 金属矿山, 2013 12 20- 22. [ 6]李宗利, 赵林海, 白新营, 等. 预控顶爆力运搬房柱采矿法的应 用[J]. 甘肃冶金, 2015 1 1- 6. [ 7]采矿手册编委会. 采矿手册[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8. [ 8]谢世俊.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收稿日期 2019- 01- 02责任编辑徐志宏 27 总第 599 期现代矿业2019 年 3 月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