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普查报告.doc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 普查地质报告普查地质报告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 二二 OO 七年八月七年八月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 普查地质报告普查地质报告 编编 写写 检检 查查 项项目目负负责责 总总工工程程师师 院院 长长 提交单位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 编写单位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编写日期二 OO 七年八月 目 录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言言..........................................................................................................................................1 第一节 目的任务 ...................................................................................................................................1 第二节 位置及交通 ...............................................................................................................................1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2 第四节小煤窑开采情况....................................................................................................................4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程度................................................................................................................4 第六节 本次工作概述 ...........................................................................................................................4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地质区域地质......................................................................................................................................5 第一节 区域地层 ...................................................................................................................................5 第二节 区域构造 ...................................................................................................................................8 第三章第三章 矿区地质矿区地质......................................................................................................................................8 第一节 矿区地层 ...................................................................................................................................8 第二节 矿区构造 ...................................................................................................................................9 第四章第四章 含煤地质含煤地质....................................................................................................................................10 第一节 含煤地层 .................................................................................................................................10 第二节 含煤性 .....................................................................................................................................10 第三节 煤的风化、氧化 .....................................................................................................................11 第五章第五章 煤质及煤的工业用途评述煤质及煤的工业用途评述......................................................................................................11 第一节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1 第二节 煤的化学性质 .........................................................................................................................11 第三节 煤的工业用途评述 .................................................................................................................12 第六章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开采技术条件............................................................................................................................13 第一节 工作概述 .................................................................................................................................13 第二节水文地质..............................................................................................................................13 第三节 工程地质...................................................................................................................................18 第四节 环境地质...................................................................................................................................20 第五节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21 一.岩石工程地质特征.............................................................................................................................21 二.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21 第七章第七章 普查方法及质量评述普查方法及质量评述................................................................................................................22 第一节 普查方法 .................................................................................................................................22 第二节 质量评述 .................................................................................................................................23 第八章第八章 资源量估算资源量估算................................................................................................................................24 第一节 资源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24 第二节 估算方法及依据 .....................................................................................................................25 第三节 资源量类别与划分 .................................................................................................................27 第四节 资源量估算结果 .....................................................................................................................28 第五节 矿山开发经济初步分析 .........................................................................................................29 第九章第九章 其它有益矿产其它有益矿产............................................................................................................................29 第十章第十章 结结 论论........................................................................................................................................30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果....................................................................................................................30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31 第三节 矿井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31 附附 图图 目目 录录 顺序号顺序号 图号图号 图图 名名 1 1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地形地质图(1∶5000) 2 2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ⅠⅠ′地质剖面图(1∶5000) 3 2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ⅡⅡ′地质剖面图(1∶5000) 4 2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ⅢⅢ′地质剖面图(1∶5000) 5 3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 M8 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6 4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老硐素描图 (1∶50) 7 5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综合地层柱状图 1∶1000 8 6 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图 (1∶5000) 附附 件件 目目 录录 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等六部门共同下发的关于毕节地区八县(市)煤矿 整合、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意见 (黔煤办字[2006]97 号) 二、委托书 三、勘查资格证复印件 四、煤质化验报告单 五、 承诺书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言言 第一节第一节 目的任务目的任务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 发[2006]12 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普查开采管理的通知 (国土 资发[2006]13 号、 关于当前采矿权办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黔国土资发 (2006)81 号) 、 关于对合法煤矿整合及新布局煤矿采矿权设置有关问 题的通知 (毕地国土资字[2006]43 号) 、 关于毕节地区八县(市)煤矿 整合、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意见 (黔煤办字[2006]97 号)精神,威宁县 人民政府拟在玉龙乡境内建设年产 9 万吨的小型煤矿,即马家丫口煤矿, 为了初步查明马家丫口煤矿的煤炭资源量,完善申请采矿权的相关手续, 马家丫口特委托我院对拟建范围开展煤矿普查地质工作。 根据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2007 年 5 月和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 矿签订的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地质普查协议要求,普查面积 3.7218km2。目的在于确定普查区的地层层序,初步查明普查区的构造形 态,可采煤层层位、厚度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可采煤层 煤类和煤质特征,大致了解普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和煤的开采技术条件及其 它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并提交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普查地质报 告 ,为申请采矿权及今后的矿山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第二节第二节 位置及交通位置及交通 普查区行政区划隶属 贵州省威宁县玉龙乡。根据威宁县国土资源局 提供的经国土资源厅核准的马家丫口煤矿矿界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1。矿区 面积 3.7218km2。地理坐标 东经 10344′03″103 45′00″;北纬2701′45″2703′25″。南北宽约 2 2.7577km;东西长约 1.3496km;面积 3.7218km2。 表 1 探矿权范围拐点坐标 序 号XY 1299463335374900 2299463335375980 3299200035375980 4299200035375130 5299153835375128 6299155035374400 面积 3.7218km2 开采标高建议为22501300m 普查区位于威宁县城北西部,距离约 81 公里。矿区有简易公路至迤 那镇约 14 公里, 迤那镇至威宁县城约 67 公里,与威宁县至昭通 102 省道 相接,距迤那火车站约 16 公里,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 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普查区属构造侵蚀、剥蚀高中山沟谷地貌,地形切割较大,总体趋势 矿区北部高南西部低。最高海拔为 2450m,位于普查区北部大山顶;最低 海拔为 1425m,位于普查区西南部,相对高差 1025m。 普查区属于长江水系。普查区内有二条季节性冲沟,总体流向南西汇 入牛栏 3 4 区内属亚热带高原型气候,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年均气温 14o C,最 高气温 32oC,极端最低气温-12.3oC 。最热为 6-7 月,月均气温 17.2oC; 最冷为 1 月,月均气温 2.1oC。年最大降雨量达 1150.2mm;年最少降雨量 仅 554.8mm;5-8 月为丰水期,占年降雨量的 80%以上。当地居民有彝、 回、苗、汉族等。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工业经济 基础薄弱,仅有民办或村办小煤矿企业。地方经济文化较落后,劳动力资 源丰富。区内为并网电源,电力资源充足,能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求,水 源缺乏,每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枯水季节生产生活用水相对比较困难,植 被不发育,水土流失较严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毕节市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 第四节第四节小煤窑小煤窑开采情况开采情况 普查区内小窑开采时间较长,大部分小窑均没有形成规模,采深在 100-200 米左右,分布在东部、南西部露头线附近,基本上是独眼井开采, 生产设施简陋,安全隐患多,现均被取缔。 第五节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976 年 7 月,云南省地质局,在进行 120 万鲁甸幅区域地质调查 时,对区内地层、构造、矿产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了解,于 1978 年提交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20 万鲁甸幅) 。 第六节第六节 本次工作概述本次工作概述 受贵州省威宁县马家丫口煤矿委托后,我院即成立马家丫口煤矿普查 组,普查组由 6 人组成(其中高级工程师 1 人,工程师 2 人,助理工程师 5 2 人,驾驶员 1 人) 。于 2007 年 5 月 5 日开始野外工作,野外主要开展地 质填图及老硐调查等工作,至 2007 年 5 月 30 日结束全部野外地质工作, 转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阶段。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 2。 根据煤矿地质普查要求及普查区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本次普查工作的 实际情况,本次工作主要开展 11 万地质图草测、老硐调查、老硐编录 及 11 万水文地质调查等。 表表 2 2 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表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表 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 15000 万地质图草测 km23.7218 修测 15000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km23.7218 15000剖面测量m/条 10774/4 图切 老硐调查个 11 老硐编录个 11 煤样件 1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地质区域地质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地区域地层层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依次有第四系(Q)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第二段(T1f2)第一段(T1f1) 、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3xn) 、峨眉山玄武 岩组(P3β) 、中统茅口组(P2m) 、栖霞组(P2q) 、梁山组(P2l) 、石炭系 上统威宁组(C2w) 、下统摆佐组(C1b) 、上司组(C1s) 、旧司组(C1j) 、 祥摆组(C1x) 、汤粑沟组(C1t) 、泥盆系上统(D3) 、中统曲靖组D2q、 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 、龙王庙组(∈1l) 。各地层特征见下表。 6 马家丫口煤矿区域地层简表 系统组段代号 厚度 (m) 岩性描述 第 四 系 Q0-10 分布零星,多在河谷及山 麓地带分布,多为冲积层及坡 积层,主要分布在缓坡及沟谷 地带。 第 二 段 T1f2375.2 岩性以灰紫、暗紫色厚层 状含泥砾中细粒玄武质岩屑 砂岩为主,夹同色粉砂岩、泥 质粉砂岩及少量泥岩(见于上 部及底部) 。 三 叠 系 下统 飞 仙 关 组第 一 段 T1f1349.7 岩性以紫色厚层泥岩、粉 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 宣 威 组 P3xn72-125.9 岩性以灰绿色砂岩、页岩 为主,夹粉砂岩、多层紫色泥 岩及煤系,下部富含铁质,底 部为含镓粘土岩。 上统 峨 眉 山 玄 武 岩 组 P3β612.2 岩性为致密玄武岩、拉斑 玄武岩。 茅 口 组 P2m220-326.3 岩性为灰、深灰、少量浅 灰色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白 云质灰岩。 栖 霞 组 P2q114.4-243.7 岩性为浅灰色隐晶灰岩夹 细晶灰岩。 二 叠 系 中统 梁 山 组 P2l227.6 岩性为杂色粉砂质泥岩与 灰岩不等厚互层。 上 统 威 宁 组 C2w131.8-529.9 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厚层 块状灰岩夹同色生物碎屑灰 岩,局部含燧石结核与条带。石 炭 系下 统 摆 佐 组 C1b29.5-206.3 岩性为浅色结晶白云岩、 角砾状白云岩,向上变为灰岩, 局部含燧石结核。 7 上 司 组 C1s26.9176.9 岩性为青灰、浅棕灰色白 云质灰岩夹同色灰岩、白云岩。 旧 司 组 C1j26.9568.1 上部岩性为深灰色页岩夹 数层灰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 下部岩性为灰、棕灰色粉砂岩, 粉砂质泥、页岩夹灰岩、炭页 岩及煤线。 祥 摆 组 C1x100-130 岩性为灰深色薄至中厚 层砂岩与灰黑色极薄的泥岩互 层。 汤 粑 沟 组 C1t100560.2 岩性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燧 石灰岩。 上 统 D3131.9-330.6 岩性上部为灰深灰色隐 晶质灰岩、角砾状灰岩、蠕虫 状灰岩夹泥灰岩、结晶灰岩及 少量硅质灰岩;中部为浅灰 深色隐晶质灰岩为主,向上与 瘤状灰岩互层;下部为灰深 灰色瘤状灰岩夹隐晶质灰岩、 泥灰岩,向上呈浅棕红色。 泥 盆 系 中 统 曲 靖 组 D2q1364.4 岩性中上部为青灰、黑灰 色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下 部为灰黑色饼状灰岩,含炭质 灰岩夹白色石英砂岩及黑色炭 质页岩。 下 统 龙 王 庙 组 ∈1l111.1-144.5 岩性为灰、深灰色薄层 块状白云岩、灰岩、泥质白云 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泥岩。 寒 武 系沧 浪 铺 组 ∈1c200-238.6 乌龙箐段下部为灰色细砂 岩夹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 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白 云岩薄层,下部为灰、灰绿色 粉砂岩、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红井哨段岩性上部为灰、灰绿 色粉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夹 粉砂岩,顶部为一层灰绿夹紫 红色砂岩。 8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构造区域构造 根据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20 万鲁甸幅) ,普查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川滇黔盆地,经向构 造体系之绿汁江小江南北构造东缘与其东侧滇东多字型构造的结合部位。 区内主要构造线呈北东至南西向展布。区域南西部及中部断层较发育(插 图 2) 。 区域内发育北东向构造主要有 F10、F11 断层,北西向构造有 F9、F12 断层。 F9位于该区域南西侧,为一平移断层,其其走向北西 314318, 倾向北西,错断距为 8901500m。 F10位于矿区中部,为一逆断层,其走向北东 2540,倾向南东, 倾角为 65。 F11位于矿区中部,为一逆断层,其走向北东 2050,倾向南东, 倾角为 70。 F12位于矿区西部,为一正断层,其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为 60。 第三章第三章 矿区地质矿区地质 第一节第一节 矿区地层矿区地层 矿区地表出露的主要地层为石炭系下统汤粑沟组(C1t) 、祥摆组 (C1x) 、旧司组(C1j)及第四系(Q) 。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一、石炭系下统(C1) 9 1、汤粑沟组(C1t)岩性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燧石灰岩。燧石呈透镜 状顺序排列,燧石大小不均,最大为 2010cm。灰岩中发育方解石脉, 脉宽5mm,呈网状排列。厚度 500-530m。 2、祥摆组(C1x)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为灰深色薄至中 厚层砂岩与灰黑色极薄的泥岩互层,泥岩中见黄铁矿结核及植物碎片化石。 本组含煤层 4 层,即 M2、M3、M4、M8 煤层,其中矿区内可采煤层 1 层, 即为 M8 煤层,其厚度 0.9-1.5m,平均厚度为 1.2m。本组地层厚 100- 113m。 3、旧司组(C1j)岩性为深灰色薄至厚层燧石灰岩,夹薄至中厚层 黄色泥岩,燧石呈层排列。灰岩中发育方解石细脉,方解石脉呈网状。厚 度 26-580m。 二、第四系(Q) 主要为坡积、残积、冲积物,岩性以砂质粘土、亚粘土为主,含砾砂、 砂岩、泥岩碎块,主要分布在缓坡及沟谷地带,厚 010 米。不整合于各 地层之上。 第二节第二节 矿区构造矿区构造 普查区位于 F12 断层附近,区内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为北东 60,倾向南东,倾角 1245。在 F12 断层附近,因断层影响而局 部有所变化。 一、褶皱构造 普查区无大的褶皱构造,只是受到 F12 断层的影响,断层附近发育一 些小褶皱。 10 二、断裂构造 普查区内有一条正断层(F12) 。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 60,断距 130m 左右,在区内延伸约 3.716km,沿矿区南北两侧斜贯穿 全区。F12 断层对矿区煤层破坏性较大。 第四章第四章 含煤地质含煤地质 第一节第一节 含煤地层含煤地层 普查区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下统祥摆组(C1x) 。区内含煤层 4 层, 可采 1 层,其编号为 M8 煤层。本区含煤岩系祥摆组简述如下 祥摆组(C1x)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为灰深色薄至中厚 层砂岩与灰黑色极薄的泥岩互层,泥岩中见黄铁矿结核及植物碎片化石。 本组含煤层 4 层,即 M2、M3、M4、M8 煤层,其中矿区内可采煤层 1 层, 即为 M8 煤层,其厚度 0.9-1.5m,平均厚度为 1.2m。本组地层厚 100- 113m。 第二节第二节 含煤性含煤性 普查区含煤岩系为石炭系下统祥摆组(C1x) ,厚度 100-113m。含煤 4 层,单层煤后 0.051.5 米,多以煤线及透镜体产出。含煤系数 0.008。其中单层厚大于 0.8m 的可采煤层 1 层(M8) , M8 为全区可采煤 层,M8 煤厚 0.9-1.5m,平均厚度 1.2m。 各煤层特征见下表 3 表 3 马家丫口煤矿可采煤层主要特征一览表 顶 底 板 岩 性 煤 层 编 号 煤 层 厚 度 煤 层 平 均 厚 度 m 煤 层 倾 角 煤 层 结 构 煤 层 稳 定 性顶 板底 板 11 M80.9-1.51.2 10~ 45较简单较稳定砂 岩泥 岩 第三节第三节 煤的风化、氧化煤的风化、氧化 根据煤的煤质和腐植酸含量变化规律,结合煤层风氧化带与原生带宏 观煤岩特征的差异来确定煤层的风氧化带界线。 在地表及以下 05m 深度范围内,煤表现为褐黑色粉未状、细颗粒状, 呈土状光泽,局部表现为粘土、煤华。见大量褐铁矿膜充填于裂隙或呈侵 染状分布。 地表以下 510m 深度范围内,肉眼观察煤呈黑色,硬度变大,裂隙面 光泽较暗,新鲜面呈玻璃、似金属光泽,裂隙发育。裂隙面见大量晕彩状 氢氧化铁和受溶蚀的方解石膜。褐铁矿细脉沿裂隙充填。 地表以下 50m 深度后,肉眼观察煤呈黑、灰黑色,具金属,似金属光 泽,参差状、见壳状断口,煤中裂隙不明显,见黄铁矿细脉沿煤的裂隙充 填,并见黄铁矿小结核。 由此可见,普查区风化带深度一般在 05m,氧化带深度在 550m 之间,在地表以下 50m 深度后进入煤的原生带。 第五章第五章 煤质及煤的工业用途评述煤质及煤的工业用途评述 第一节第一节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普查区各可采煤层宏观及显微煤岩特征如下 M8 煤层为黑色、灰黑色,玻璃光泽,条痕黑色或褐灰色、断口参差 状。煤呈碎块状、块状,易燃、质硬。 12 第二节第二节 煤的化学性质煤的化学性质 本次普查地质工作,主要煤质评述依据为国土资源部 2003 年 3 月 1 日实施的煤、泥炭地质普查规范 (DZ/T02/5-2002)中的主要煤质指标 分级标准为依据。 本次采样点分别在 LD5、LD6、LD10 井下巷道见煤点采样,采取刻槽 法取样,样槽规格为 105cm,所取煤样能满足煤、泥炭地质普查规范 的要求。 一、工业分析 普查区各可采煤层水分(Mad) 、灰分(Ad) 、挥发分(Vdaf) 、固 定炭(Fc) 、含硫(Sst,ad) 、发热量(Qnet,ar)化验均值见下表 4。 表 4 煤层 编号 水分 (Mad)% 灰分 (Aad)% 挥发分 (Vdaf)% 固定炭 (Fc)% 含硫 (Sst,ad )% 发热量 (Qnet,ar) M8 0.88 10.18 7.46 32.87 2.80 31.505MJ/Kg 0.65 11.80 7.88 31.41 2.50 30.822MJ/Kg 二、煤种的确定 普查区内各主采煤层按 GB/T 15224.1-2004 分类,普查区的 M8 煤层 为低灰、中高硫、特高热值无烟煤。 第三节第三节 煤的工业用途评述煤的工业用途评述 本次普查工作在普查区一层可采煤层,采集了一件煤层样,并送国家 相应资质认证实验室作煤质分析,其分析结果可靠,研究程度基本能满足 煤矿普查工作要求。 根据煤质分析资料表明,普查区 M8 煤层属煤化程度较高的无烟煤类, 13 特高热值煤;煤中矿物杂质以粘土矿物、黄铁矿为主;灰成分以组成粘土 矿物的 SiO2、Al2O3、和 Fe2O3为主;煤灰熔融性以高熔灰分为主。其主要 供民用、合成氨造气原料、锅炉等用煤。 第六章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第一节 工作概述工作概述 普查区内没有作过专门的水文地质调查,本次工作调查了普查区的自 然地理条件、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特征;大致了解了普查区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了环境地质状况,大致了解了普查区开发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煤的 开采技术条件。 主要工作为调查了普查区内的溪沟、泉水等,对普查区内部分老硐 进行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 第二节第二节水文地质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普查区主要为构造剥蚀、侵蚀、溶蚀高中山沟谷地貌地貌。普查区位 于乌蒙山腹地,岩溶及沟谷较发育,地形切割较大,总体趋势北高南西低。 海拔最高 2450m,位于矿区北部山顶,最低 1425m,位于普查区南西部沟谷 中,最大相对高差 1025m。 2.气象 区内属亚热带高原型气候,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年均气温 14o C,最 高气温 32oC,极端最低气温-12.3oC 。最热为 6-7 月,月均气温 17.2oC; 最冷为 1 月,月均气温 2.1oC。年最大降雨量达 1150.2mm;年最少降雨量 仅 554.8mm;5-8 月为丰水期,占年降雨量的 80%以上。 14 3、地表水 普查区属长江水系牛栏江流域,普查区范围内及边缘水系不发育。矿 区南、西部均有一条季节性冲沟,其总体流向南西向。以矿区南西部冲沟 底为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高程为 1425m。而开采煤层最低标高建议为 1300m,低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煤矿开采后,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将 增加煤矿矿坑涌水量。 4、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 地下水类型 区内地下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水,其次为孔隙水。含水 岩组 (1)汤粑沟组(C1t)岩性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燧石灰岩,以含岩溶 水裂隙水,富水性强。 (2)祥摆组(C1x)岩性为灰深色薄至中厚层砂岩与灰黑色极薄 的泥岩互层及煤层,以含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 (3)旧司组(C1j)岩性为深灰色薄至厚层燧石灰岩,夹薄至中厚 层黄色泥岩,燧石呈层排列,以含岩溶水裂隙水为主,富水性强。 (4)第四系(Q)主要为坡积、残积、冲积物,岩性以砂质粘土、 亚 粘土为主,含砾砂、砂岩、泥岩碎块,以含孔隙水,富水性弱。 5、地下水动态特征 威宁县降水量丰沛,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地下水丰、 枯期与雨季、旱季相对应。每年 5 月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7 月 15 为高值期,其间流量、水位出现 2-3 次峰值,10-12 月进入贫水期,随后 流量、水位明显衰减,直到第二年 3、4 月份达到最低值。 6、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矿区位于北高、南西低的陡坡及斜坡地带,地貌条件控制的煤系地层 分布地段,既是地下水补给区,又是径流区,大气降雨是地下水主要补给 来源,煤系地层下部出露的冲沟则是地下水的排泄区,构成煤系地下水的 独立循环系统;其补给条件较差,排泄条件良好,地貌、构造条件都不利 于地下水的储存,再加上岩性条件限制构成煤系含水岩组的弱含水特征。 二、普查区水文地质 1、普查区含水带划分及富水性 根据岩性、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富水性由新 至老叙述如下 A、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带 主要为坡积、残积、冲积物,岩性以砂质粘土、亚粘土为主,含砾 砂、砂岩、泥岩碎块,一般厚度 010m。该带透水性好,地下水易于排 泄,动态变化大,大部分是季节性泉水,富水性弱。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