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采动煤体卸压增透效应研究与应用.pdf
第 42 卷第 6 期煤 炭 科 学 技 术Vol 42 No 6 2014 年6 月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une 2014 工作面采动煤体卸压增透效应研究与应用 王 凯ꎬ郑吉玉ꎬ夏 威ꎬ李 鹏ꎬ李 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ꎬ北京 100083 摘 要为研究采煤工作面前方煤体卸压增透效应ꎬ提高煤体卸压瓦斯抽采量ꎬ分析了采煤工作面前 方采动煤体变形破坏与渗透率变化过程的相关性ꎬ在工作面前方卸压区ꎬ煤体发生滑移破坏ꎬ有明显 的扩容及卸压增透效应ꎮ 现场实测了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及钻孔瓦斯流量随工作面推进过程的变化 规律ꎬ确定了支承压力区、卸压区分布范围ꎮ 在卸压区内ꎬ因煤体渗透率增大ꎬ钻孔瓦斯平均流量提高 23 倍ꎮ 基于工作面前方煤体卸压增透效应ꎬ根据不同钻孔失效距离及卸压区宽度ꎬ给出了不同偏角 钻孔与垂直煤壁方向夹角下的预抽钻孔卸压瓦斯抽采量计算式ꎮ 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偏角越大ꎬ 卸压瓦斯抽采量越大ꎮ 结合某矿 N2105 工作面现场条件进行计算ꎬ得出钻孔偏角最大可为 21 4ꎬ相 比原垂直煤壁钻孔ꎬ单孔卸压瓦斯抽采量可增加 978 5 m3ꎬ预期可有效提高本煤层瓦斯抽采率ꎮ 关键词瓦斯抽采ꎻ卸压增透ꎻ采动煤体ꎻ钻孔布置ꎻ煤体渗透率 中图分类号TD712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36201406-0065-06 Application and Study on Permeability Improvement Effect by Pressure Relief in Mining-induced Coal Body WANG KaiꎬZHENG Ji ̄yuꎬXIA WeiꎬLI PengꎬLI Co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ty Engineeringꎬ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ꎬBeijing 100083ꎬ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oal body permeability improvement effect by pressure relief ahead of mining face and improve gas drainage quantityꎬ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of coal body deformation failure and permeability change ahead of mining face.In pressure relief zone ahead of mining faceꎬcoal body slip failure occurredꎬwhich had marked expansion and permeability improvement effect.The authors tested the change laws of coal body stress ahead of working face and boreholes gas flow with advance of the face in siteꎬthe distribution scope of the abutment pressure zone and pressure relief zone were determined.In pressure relief zoneꎬbecause coal permeability increasedꎬ the average borehole gas flow increased by 23 times.Based on coal permeability increasing effect by pressure relief ahead of coal faceꎬpre -drainage boreholes pressure relief gas drainage quantity calculation formula with different angles were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varied borehole failure distance and pressure relief zone wid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ger the borehole angle wasꎬthe bigger pressure relief gas drainage quantity was.In combination with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No.N2015 coal face in some mine to calculateꎬborehole angle could reach the max value 21.4ꎬcompared with original coal body vertical boreholesꎬsingle pressure relief borehole gas drainage could improve 978.5 m3ꎬwhich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al seam gas drainage rate. Key wordsgas drainageꎻpermeability improvement by pressure reliefꎻmining-induced coal bodyꎻboreholes layoutꎻcoal body permeability 收稿日期2014-01-05ꎻ责任编辑代艳玲 DOI10.13199/ j.cnki.cst.2014.06.0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212ꎬ51304213ꎻ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课题资助项目20120023110006ꎻ河南 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课题资助项目WS2012A01ꎬWS2013A03ꎻ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 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SKLCRSM13KFB08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0QZ05ꎬ2013QZ01 作者简介王 凯1972ꎬ男ꎬ河南遂平人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 Tel010-62339036ꎬE-mailwkcumt@ 126 com 引用格式王 凯ꎬ郑吉玉ꎬ夏 威ꎬ等.工作面采动煤体卸压增透效应研究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ꎬ2014ꎬ42665-70. WANG KaiꎬZHENG Ji ̄yuꎬXIA Weiꎬet al.Application and Study on Permeability Improvement Effect by Pressure Relief in Mining-induced Coal Body[J].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2014ꎬ42665-70. 0 引 言 经过长期的地质演化ꎬ煤体及煤层瓦斯在地 层中处于平衡状态ꎬ受采动影响ꎬ工作面前方煤体 的水平应力表现为卸压过程ꎬ而在垂直方向上煤 体则依次经历了原始应力阶段、支承压力阶段和 56 2014 年第 6 期煤 炭 科 学 技 术第 42 卷 卸压阶段[1]ꎮ 原始应力阶段ꎬ煤体渗透率处于未 受到采动影响的正常水平ꎻ支承压力阶段ꎬ煤体中 的原生裂隙闭合ꎬ渗透率降低ꎻ卸压阶段ꎬ煤体发 生卸压破坏ꎬ裂隙发育ꎬ煤体渗透率增大ꎮ 尤其在 卸压阶段后期ꎬ因水平应力降低发生明显的扩容 现象ꎬ煤体渗透率显著增加ꎬ表现为卸压增透效 应[2-5]ꎮ 采动过程中ꎬ工作面前方应力表现为垂直 应力的先加载后卸载与水平应力的卸载ꎮ 有关煤 体增压与卸压现象ꎬ很多学者在实验室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6-9]在煤体加卸载过程中ꎬ煤体卸载破 坏所需要的应力比连续加载破坏时小ꎬ且卸载破 坏时的变形比连续加载时大ꎬ即在卸载过程中煤 体更易破坏ꎮ 在卸围压试验中ꎬ卸围压使煤体出 现明显的扩容现象ꎬ径向发生明显膨胀应变ꎬ且卸 围压速度越快ꎬ煤体越容易发生失稳破坏ꎻ在煤试 样应力-应变下的渗透特性研究中ꎬ渗透率在煤体 破坏后的应变软化阶段出现急剧增加现象ꎮ 在卸 围压过程中ꎬ卸围压速度越大ꎬ渗透率增大得越 快ꎮ 现场应用情况也表明[10]ꎬ工作面前方煤体卸 压破坏后有明显的卸压增透效应ꎮ 在目前的瓦斯 抽采设计中ꎬ针对采空区上覆采动裂隙带及被保 护层卸压抽采研究较多[11-12]ꎬ而关于采煤工作面 前方煤体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研究较少ꎬ主要原因 在于工作面前方煤体卸压范围较小ꎬ作用时间短ꎮ 笔者拟在实测分析工作面前方采动煤体卸压增透 效应的基础上ꎬ提出合适的卸压瓦斯抽采技术ꎬ延 长卸压区的瓦斯抽采时间ꎬ以期提高本煤层瓦斯 抽采率ꎮ 1 采动煤体卸压与增透相关性分析 1 1 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分布 受采动影响ꎬ工作面前方煤体原始应力平衡状 态被打破ꎬ出现增压与卸压现象[13]ꎬ可划分为原始 应力区、支承压力区和卸压区ꎬ如图 1 所示ꎮ 图 1 工作面前方应力分布 工作面前方煤体在垂直方向最大主应力 σ1为 σ1= KγH1 式中K 为应力集中系数ꎻγ 为容重ꎻH 为开采深度ꎮ 支承压力峰值点的水平应力可表示为 σ2 = σ 3 = σ 1/ 5β 2 其中σ2、σ3分别为水平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 小主应力ꎻβ 为不同开采方式下无煤柱开采、放顶 煤开采和保护层开采的相关应力集中系数ꎮ 在卸 压区ꎬ垂直应力降至残余强度 R′cꎬ水平应力降为 0ꎮ 目前针对工作面前方煤体水平应力的测试及研究相 对较少ꎬ垂直应力的加卸载与水平应力卸载之间的 对应关系尚不明确ꎮ 1 2 采动煤体变形破坏与渗透率变化过程 1压缩变形阶段ꎮ 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弹性 变形ꎬ随着应力的增加ꎬ煤体开始承载和产生变形ꎬ 主要产生明显的纵向变形ꎬ变形增长率逐渐减少ꎮ 随着应力的继续增大ꎬ煤体发生塑性变形ꎬ同时伴随 有径向变形ꎮ 在压实阶段前期由于原生裂隙处于原 始平衡状态ꎬ次生裂隙极不发育ꎬ这些裂隙特点为随 机分布、互不相干ꎮ 透气性系数是有效体积应力与 孔隙压力的函数[14]ꎬ随着支承压力的增大ꎬ原生裂 隙闭合ꎬ次生裂隙发育较慢ꎬ表现为煤层透气性系数 降低ꎮ 煤体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时ꎬ遵守广义胡克定律 σij= λδije + 2ηεij i、j = 1ꎬ2ꎬ33 式中σij为应力张量ꎻλ、η 为拉梅常数ꎻδij为 Krone ̄ cker 函数ꎻe 为体积变形ꎻεij为应变张量ꎮ 煤体骨架的有效应力遵循修正的太沙基有效应 力规律 σij= σ′ij+ αδij α = a1 - a 2Θ + a3p - a4Θp 4 式中σ′ij为有效应力张量ꎻΘ 为体积应力ꎻp 为孔隙 压力ꎻa1、a2、a3、a4为相关系数ꎮ 2压剪破坏阶段ꎮ 随着支承压力的增大ꎬ煤岩 体在支承压力峰值附近表现为压剪破坏ꎬ此时应力 集中系数达到最大值ꎬ超过采动煤岩体的屈服极限 而导致发生压剪破坏ꎬ破坏力学准则[1]为 τ = c + σtan φ5 其中τ 为煤岩体抗剪强度ꎻc 为煤岩体黏聚力ꎻ σ 为剪切破坏面上正应力ꎻφ 为煤岩体内摩擦角ꎮ 煤岩体压剪破坏后裂隙扩展ꎬ形成贯通的裂隙网络ꎬ 发展为网络通道ꎮ 水平裂隙依然发育缓慢ꎬ原有主 裂隙之间有新的次一级采动裂隙产生ꎬ并形成局部 或区域细观网络裂隙ꎬ区域内导通状态良好ꎬ但 66 王 凯等工作面采动煤体卸压增透效应研究与应用2014 年第 6 期 区域之间导通不畅ꎬ难以形成瓦斯运移通道ꎮ 3卸载破坏阶段ꎮ 在加卸载的试验中ꎬ卸载过 程更易于煤体的破坏ꎮ 支承压力峰值后ꎬ处于降压 阶段ꎬ煤体发生卸载破坏ꎮ 在轴压卸载至围压过程ꎬ 微裂隙破坏主要为滑移破坏ꎬ发生滑移的临界应力 为[15-16] σ1= {σ2sin2θ/2 - μ[σ3- 8G0r/ k + 1]cos2 θ - 2c + μσmsin2θ} / cos θsin θ + μcos2θ 6 式中θ 为裂隙与主应力方向的夹角ꎻμ 为煤岩摩擦 因数ꎻG0为煤岩的剪切模量ꎻr = b/ aꎬa、b 分别为椭 圆形裂隙的半长轴和半短轴代表开度ꎻk 为辅助 参数ꎻσm为卸载起始轴向应力ꎮ 相关卸围压试验表明ꎬ卸压作用对煤岩体破坏 的影响很大ꎮ 实际上ꎬ卸围压相当于煤体在水平应 力 σ2 =σ 3方向叠加了一个反向拉应力ꎬ现场实际情 况还伴随着垂直应力的卸载ꎬ共同导致了煤体的扩 容破坏ꎮ 在采煤过程当中ꎬ回采工作面前方垂直应 力逐渐降至较小水平ꎬ而水平应力降为 0ꎮ 轴压卸载至拉应力过程ꎬ微裂隙发生失稳扩展ꎬ 水平应力 σ3为 σ3= { 3Krsec θ1 + 2 πa[csec θ1 + σ 1sin θ1 μtan θ1- 1]} / [2πaμcos θ1+ sin θ1] 7 式中Kr为断裂韧ꎻθ1为初始发生失稳扩展的方 位角ꎮ 卸载状态下采动裂隙扩展迅速ꎬ煤岩体通常呈 现破碎状态ꎬ甚至宏观失稳ꎬ细观的采动裂隙网络发 展成宏观裂隙网络ꎮ 在回采过程中ꎬ工作面前方煤 体失稳破坏形成卸压区ꎬ该区域采动裂隙贯通良好ꎬ 形成瓦斯流动通道ꎬ瓦斯涌出量呈现快速增大趋势ꎮ 相关试验也证实ꎬ卸轴压和围压的过程中ꎬ渗透率不 断增大ꎬ卸压到一定程度出现突跳现象[17]ꎬ渗透率 急剧增大ꎮ 2 煤体应力及卸压瓦斯流量测试 2 1 现场测试方案 某矿 N2105 采煤工作面走向长约 2 400 mꎬ倾 斜长 283 mꎬ煤层平均厚度为 6 31 m、埋藏深度为 507597 mꎮ 煤层瓦斯含量约 10 m3/ tꎬ煤层透气性 低ꎻ工作面日产约 13 000 t 煤ꎬ最大瓦斯涌出量为 89 6 m3/ minꎮ 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采用 GYW 钻孔 应力传感器测试ꎬ钻孔应力测试方案为在工作面前 方约80 m 处ꎬ用风钻施工 42 mm 水平钻孔2 个ꎬ间 距 4 mꎬ孔深分别为 5、7 mꎬ将传感器的受力面朝上ꎬ 采用配套输送杆将传感器推入ꎮ 钻孔瓦斯流量观测 方案如下在应力测试钻孔附近布置顺层钻孔ꎬ测试 钻孔瓦斯流量ꎮ 2 2 测试结果分析 钻孔应力变化及瓦斯流量随工作面推进过程的 变化如图 2 所示ꎮ 应力传感器安装初期ꎬ1 号和 2 号钻孔应力读数稳定在 0 7、0 6 MPaꎮ 随着工作面 的推进ꎬ应力读数开始不断增大ꎬ分别在距工作面 44 248 5 m、41 545 8 m平均 45 0 m时由原 始应力区进入支承压力区ꎮ 距工作面越近ꎬ煤体垂 直应力越大ꎬ分别在距工作面 9 8、7 0 m 时达到峰 值ꎮ 随着工作面继续推进ꎬ应力开始持续减小ꎬ分别 在距工作面 3 05 0 m、4 25 8 m平均 4 5 m 时出现卸压现象ꎬ由支承压力区进入卸压区ꎮ 工作面前方钻孔瓦斯流量随垂直应力和水平应 力的变化而变化ꎬ在采动影响范围以外ꎬ瓦斯涌出处 于正常水平ꎮ 在距工作面前方 4 545 0 m 的支承 压力区内ꎬ煤层原生裂隙闭合ꎬ渗透率降低ꎬ钻孔瓦 斯流量下降ꎮ 在距工作面前方 04 5 m 的卸压区 内ꎬ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同时降低ꎬ此区域内裂隙发 育ꎬ渗透率增大ꎬ产生卸压增透效应ꎮ 图 2 钻孔应力变化值及瓦斯流量随工作面推进变化曲线 钻孔应力变化及瓦斯流量现场实测证实ꎬ采煤 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在峰值应力后逐渐减小ꎬ同时 水平应力消除ꎬ出现卸压现象ꎬ形成瓦斯运移宏观通 道ꎬ钻孔瓦斯流量大幅增加ꎮ 分析表明 N2105 工作 面本煤层钻孔卸压瓦斯流量平均约为 0 9 m3/ minꎬ 是原始应力区钻孔瓦斯流量的 23 倍ꎮ 76 2014 年第 6 期煤 炭 科 学 技 术第 42 卷 3 采动煤体卸压增透效应瓦斯抽采量确定 由以上分析可知ꎬ在采煤工作面前方煤体卸压 后钻孔瓦斯流量可大幅增加ꎬ但在实际情况中ꎬ随着 采煤工作面的推进ꎬ为了不影响采煤作业ꎬ钻孔抽采 管路通常被提前移除或钻孔因塌孔而失效ꎮ 由于工 作面前方卸压区范围较小ꎬ本煤层顺层钻孔通常没 有起到卸压瓦斯抽采作用或作用时间较短尤其是 垂直煤壁钻孔ꎮ 因此有必要根据工作面前方卸压 区宽度大小对本煤层抽采钻孔偏角进行合理设计ꎬ 保证钻孔尽可能多地抽采卸压区瓦斯ꎮ 3 1 有效钻孔长度确定 工作面前方卸压瓦斯抽采量与有效钻孔长度及 有效钻孔的作用时间有关ꎮ 为了使钻孔在失效前尽 可能多地抽采卸压区瓦斯ꎬ须增大有效钻孔作用范 围ꎬ延长钻孔卸压瓦斯抽采时间ꎮ 有效钻孔长度是 指作用在卸压区内的钻孔长度ꎬ如图 3 所示ꎮ L钻孔长度ꎻLe有效钻孔长度ꎻAe有效钻孔宽度ꎻα钻孔 与垂直煤壁方向夹角ꎬ简称偏角ꎻA钻孔沿巷道方向投影长度ꎻ B卸压区宽度ꎻS采煤工作面长度的 1/2钻孔控制到工作面 中部 图 3 有效钻孔长度示意 有效钻孔长度计算式为 Le = A e/ sin α sin α = A/A2 + S 2 8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ꎬ有效钻孔长度处于动态变 化过程ꎬ不同偏角下的钻孔卸压瓦斯抽采动态过程 不尽相同ꎬ需要根据有效钻孔长度的变化对卸压瓦 斯抽采量进行定量分析ꎮ 3 2 不同偏角钻孔卸压瓦斯抽采量分析 设 V 为卸压瓦斯抽采量、C 为失效距离钻孔失 效时孔口至工作面距离、Qm为单位有效钻孔长度 瓦斯抽采流量、N 为回采进度ꎬt 为回采时间ꎮ 1当失效距离小于卸压区宽度时CBꎬ卸压 瓦斯抽采量计算分以下 4 种情况ꎮ 若 A=0α=0ꎬ即钻孔与煤壁垂直ꎬ当孔口距 工作面距离为 B 时ꎬ整个钻孔同时进入卸压区ꎬ有 效钻孔长度等于钻孔长度ꎬ工作面继续推进距离为 B-C 时ꎬ钻孔失效ꎬ卸压瓦斯抽采量按式9 计算 V = LQmB - C / N9 若 0A≤C 时ꎬ即钻孔偏角 α 较小ꎬ当钻孔孔底 与工作面距离为 B 时ꎬ开始逐渐进入卸压区ꎻ工作 面继续推进距离为 A 时ꎬ钻孔完全进入卸压区ꎬ有 效钻孔长度等于钻孔长度ꎬ至工作面推进距离为 B-C时ꎬ钻孔失效ꎮ 卸压瓦斯抽采量为 V = ∫ A/ N 0 Nt sin αQm dt + B - C N A sin αQm 10 若 CBꎬ钻孔孔底与工作面距离为 B 时ꎬ开始 逐渐进入卸压区ꎻ工作面继续推进距离为 B 时ꎬ钻 孔长度开始随回采而减小ꎬ直至工作面推进距离为 A-B时ꎬ处于卸压区内的有效钻孔长度保持不变ꎻ 此后工作面再推进B-C时ꎬ钻孔失效ꎮ 卸压瓦斯 抽采量为 V = ∫ B/ N 0 Nt sin αQm dt + A - B N B sin αQm + ∫ B-C / N 0 B - Nt sin α Qmdt12 通过计算ꎬCB 时卸压瓦斯抽采 量有相同的表达式ꎬ综合式9式12ꎬ可以得到 失效距离 C 小于卸压区宽度 B 时的卸压瓦斯抽采 量计算式 V = B - C N LQm A = 0 V = A + 2B - C 2N A2 + S 2 Qm 0 C 13 86 王 凯等工作面采动煤体卸压增透效应研究与应用2014 年第 6 期 从式13可以看出ꎬ抽采量 V 在 A≥0 时为增 函数ꎮ 因此ꎬ从理论上说ꎬ单孔卸压瓦斯抽采量随偏 角的增大而增大ꎬ在实践中应考虑工程技术等因素 进行具体分析ꎮ 2当失效距离 C 等于卸压区宽度 B 时ꎬ同样按 不同情况分析ꎬ可得到卸压瓦斯抽采量计算式如下 V = 0 A = 0 V = ∫ A/ N 0 Nt sin αQmdt 0 B 14 当失效距离 C 等于卸压区宽度 B 时ꎬ随 A 值的 变化ꎬ钻孔卸压瓦斯抽采量发生变化ꎮ A = 0 时ꎬ钻 孔未起到卸压瓦斯抽采作用ꎬV=0ꎻ0B 时ꎬ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ꎬ有效钻孔宽度逐渐增大 至卸压区宽度ꎬ继续回采距离为A-B后ꎬ钻孔失 效ꎮ 3当失效距离 C 大于卸压区宽度 B 时ꎬ卸压瓦 斯抽采量按式15计算 V = 0 A ≤ C - B V = ∫ A-C+B / N 0 Nt sin αQmdt C - B C 15 A≤C-B 时ꎬ钻孔未起到卸压瓦斯抽采作用ꎬV= 0ꎻC-BC 时ꎬ随着工作面的推进ꎬ有效钻孔宽度增大 至卸压区宽度ꎬ继续回采距离A-C后ꎬ钻孔失效ꎮ 在失效距离大于卸压区宽度时ꎬ垂直煤壁钻孔或钻 孔偏角较小时ꎬ完全未起到卸压瓦斯抽采作用ꎮ 3 3 实例分析及预期效果 根据 N2105 工作面现场实际情况ꎬ本煤层钻孔 失效距离约 3 mꎬ工作面前方煤体卸压区宽度为 4 5 mꎬ钻孔在卸压区内实际作用宽度仅为 1 5 mꎬ并没 有完全起到抽采工作面前方煤体卸压瓦斯的作用ꎮ 根据统计分析ꎬN2105 工作面本煤层钻孔卸压瓦斯 流量约为 0 9 m3/ minꎬQm= 0 9/ Sꎬ采煤工作面长 283 mꎬ本煤层钻孔在进风巷和回风巷同时施工ꎬ钻 孔控制到中部区域ꎬS 为 141 5 mꎬ回采进度 N 为 4 3 m/ dꎮ 不同偏角下的钻孔卸压瓦斯抽采量变化 如图 4 所示ꎮ 图 4 不同偏角时钻孔卸压瓦斯抽采量变化曲线 由图 4 可以看出ꎬ随着偏角 α 增大ꎬ钻孔卸压瓦 斯抽采量增大ꎬ具体表现为初始阶段瓦斯抽采量增 加较快ꎬ随着偏角增大ꎬ瓦斯抽采量增加趋于缓慢ꎮ 虽然卸压瓦斯抽采量随着偏角增大而增大ꎬ但最大 偏角还受实际条件限制ꎮ N2105 工作面本煤层透气性低ꎬ煤质较松软ꎬ钻 孔越深ꎬ卡钻、塌孔现象越严重ꎮ 根据打钻记录ꎬ工 作面所在采区本煤层钻孔最深为 152 mꎮ 按最大孔 深为 152 mꎬ通过式13 计算得ꎬA = 55 5 mꎬα = 21 4ꎮ 若钻孔偏角为 21 4ꎬ单孔卸压瓦斯抽采量 为 1 430 6 m3ꎬ相比原垂直煤壁钻孔α=0单孔卸 压瓦斯抽采量452 1 m3增加 978 5 m3ꎬ约为原来 的 3 2 倍ꎬ由此预期可大幅提高卸压区瓦斯抽采量ꎮ 4 结 论 1采煤工作面前方煤体的应力变化是垂直应 力与水平应力动态变化的过程ꎬ伴随着垂直的应力 的先增加后下降以及水平应力的降低ꎮ 理论分析和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ꎬ卸压更易于煤体的破坏ꎬ证实了 在采煤工作面前方煤体存在卸压区ꎬ形成了瓦斯运 移宏观通道ꎬ为工作面前方煤体卸压瓦斯抽采提供 了依据ꎮ 2采用钻孔应力传感器现场实测了某矿 N2105 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分布ꎬ并考察了瓦斯流量随工 作面推进变化过程ꎬ得到了卸压区和支承压力区范 围ꎬ距采煤工作面分别为 04 5、4 545 0 mꎮ 卸 压区煤体渗透率增加ꎬ单孔瓦斯流量是原始应力区 的 23 倍ꎬ平均为 0 9 m3/ minꎬ与相关理论和试验 的卸压增透效应相一致ꎮ 3根据本煤层钻孔失效距离及卸压区宽度ꎬ给 出了不同偏角下的钻孔卸压瓦斯抽采量计算公式ꎮ 结合 N2105 工作面现场实际条件ꎬ计算得出钻孔偏 96 2014 年第 6 期煤 炭 科 学 技 术第 42 卷 角最大为 21 4ꎮ 相比原垂直煤壁钻孔ꎬ单孔卸压 瓦斯抽采量预期可增加 978 5 m3ꎬ延长了钻孔在卸 压区内的服务时间ꎬ提高了本煤层瓦斯抽采率ꎮ 参考文献 [1] 钱鸣高ꎬ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 学出版社ꎬ2003. [2] 李树刚ꎬ刘志云.综放面矿山压力与瓦斯涌出监测研究[J].矿 山压力与顶板管理ꎬ2002ꎬ191100-103. [3] 梁 冰ꎬ章梦涛ꎬ王泳嘉.煤层瓦斯渗流与煤体变形的耦合数学 模型及数值解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ꎬ1996ꎬ15240- 47. [4] 黄 伟ꎬ孔海陵ꎬ杨 敏.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耦合系统的数值 响应[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ꎬ2010ꎬ272223-227. [5] 张 勇ꎬ许力峰ꎬ刘珂铭ꎬ等.采动煤岩体瓦斯通道形成机制及 演化规律[J].煤炭学报ꎬ2012ꎬ3791444-1450. [6] 林柏泉ꎬ周世宁.煤样瓦斯渗透率的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 学学报ꎬ1987ꎬ16121-28. [7] 任建喜ꎬ葛修润ꎬ蒲毅彬ꎬ等.岩石卸荷损伤演化机理 CT 实时 分析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ꎬ2000ꎬ196697-701. [8] 尹光志ꎬ李广治ꎬ赵洪宝ꎬ等.煤岩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瓦斯流 动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ꎬ2010ꎬ291 170-175. [9] 尹光志ꎬ蒋长宝ꎬ王维忠ꎬ等.不同卸围压速度对含瓦斯煤岩力 学和瓦斯渗流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ꎬ 2011ꎬ30168-77. [10] 汪有刚ꎬ李宏艳ꎬ齐庆新ꎬ等.采动煤层渗透率演化与卸压瓦斯 抽放技术[J].煤炭学报ꎬ2010ꎬ353406-410. [11] 程远平ꎬ付建华ꎬ俞启香.中国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ꎬ2009ꎬ262127-139. [12] 涂 敏ꎬ袁 亮ꎬ缪协兴ꎬ等.保护层卸压开采煤层变形与增透 效应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ꎬ2013ꎬ41140-43ꎬ47. [13] 谢和平ꎬ周宏伟ꎬ刘建锋ꎬ等.不同开采条件下采动力学行为研 究[J].煤炭学报ꎬ2011ꎬ3671067-1074. [14] 赵阳升ꎬ秦惠增ꎬ白其峥.煤层瓦斯流动的固-气耦合数学模 型及数值解法的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ꎬ1994ꎬ15149- 57. [15] Zhou XꎬHa QꎬZhang Yꎬet al.Analysis of Deformation Localiza ̄ tion and the Complete Stress - Strain Relation for Brittle Rock Subjected to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s[J].International Jour ̄ 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ꎬ 2004ꎬ 41 2 311-319. [16] Horii HꎬNemat-Nasser S.Brittle Failure in CompressionSplit ̄ tingꎬFaulting and Brittle - Ductile Transition[ 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for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AꎬMathemati ̄ cal and PhysicalꎬSciencesꎬ1986ꎬ319337-374. [17] 秦 伟ꎬ许家林ꎬ彭小亚.本煤层超前卸压瓦斯抽采的固-气 耦合试验[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ꎬ2012ꎬ416900-905. 上接第 7 页 [40] 韩 旻ꎬ韩 波ꎬ王新新ꎬ等.脉冲大电流放电技术在疏通油井 上的应用[J].电工电能新技术ꎬ1998136-40. [41] 宁 靖ꎬ宁书年ꎬ石雅谬ꎬ等.利用双波干涉法对油井远井地带 造缝及增渗的研究[J].石油学报ꎬ2004ꎬ25379-83. [42] 袁其祥ꎬ游兴友ꎬ孟庆斌ꎬ等.冲击波解堵工艺及其应用[J].油 气地质与采收率ꎬ2003ꎬ102638-641. [43] 李庆云ꎬ舒 勇ꎬ尚朝辉ꎬ等.低渗油藏双源振动及冲击波解堵 技术应用[J].钻采工艺ꎬ2004ꎬ273105-106. [44] 刘保县.延迟突出煤的物理力学特征和煤延迟突出机理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ꎬ2000. [45] 姜永东ꎬ熊 令ꎬ阳兴洋ꎬ等.声场促进煤中甲烷解吸的机理研 究[J].煤炭学报ꎬ2010ꎬ35101649-1653. [46] 王志亮.煤层深孔预裂爆破裂隙扩展机理与应用研究[D].北 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ꎬ2009. [47] 范晓刚ꎬ王宏图ꎬ袁志刚ꎬ等.煤巷掘进中预裂爆破对抽采提高 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ꎬ2010ꎬ33969-73. [48] 褚怀保ꎬ杨小林ꎬ梁为民.煤体爆破损伤规律模拟试验研究 [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ꎬ2011ꎬ283487-491. [49] 李培培.钻孔注水高压电脉冲致裂瓦斯抽采技术基础研究 [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ꎬ2010. [50] 罗四海ꎬ鲁高峰.井下放电处理油层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 钻采工艺ꎬ1995ꎬ17484-87. [51] 宋建平.物理振动法处理油层技术综述[J].石油钻采工艺ꎬ 1993ꎬ15582-86. [52] Sidney T FꎬCharles B Fisher.Recovery of Hydrocarbons from Par ̄ tially Exhausted Oil Wells by Mechanical Wave HeatingꎬUSA US4049053A [P].1977-09-20. [53] 任 荣ꎬ鲁高峰ꎬ陈兴立.高能放电处理油层技术的研究[J]. 油气田地面工程ꎬ1995ꎬ1438-12. [54] 齐笑生ꎬ常公喜ꎬ魏晓宏.波动法处理油层技术[J].钻采工艺ꎬ 1999ꎬ6259-62. [55] 孙鹞鸿ꎬ左公宁.传输式电火花震源在油井解堵中的应用[J]. 高电压技术ꎬ2000ꎬ26431-32. [56] 宋建平.低频脉冲波强化采油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ꎬ1995ꎬ 155-56. [57] 班志强ꎬ姚建豪ꎬ补 福.井下低频电脉冲技术在河南油田的 应用[J].测井技术ꎬ2002ꎬ263238-242. [58] 刘 兵.弹性波提高采收率方法综述[J].世界石油工业ꎬ 1995ꎬ2128-35. [59] 肖曾利ꎬ蒲春生.振动采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石油地 质与工程ꎬ2007ꎬ21433-36. [60] QIN YongꎬFU Xue-haiꎬWU Cai-fangꎬet al.Self-adjusted Elas ̄ tic Action and Its CBM Pool-forming Effect of High Rank Coal Reservoir[J].Chinese Science Bullꎬ2005ꎬ50S199-103. [61] 秦 勇ꎬ傅雪海ꎬ韦重韬ꎬ等.煤层气成藏动力条件及其控藏效 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2. [62] 曾雄飞.大油气田的勘探方向与冲击波理论[J].广东科技ꎬ 2009230-34.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