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学及矿物学.PDF.pdf
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项目 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 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结晶学及矿物学 主编 赵珊茸 编著 赵珊茸 边秋娟 凌其聪 内 容 简 介 本书是结晶学与矿物学两门课程的综合教材 , 是在潘兆橹主编的 枟结晶学及矿物学枠 (第一 、 二 、 三版) 的基础上修订重编的 。 在结晶学方面 , 本次修编增加了一些群论知识 , 在对空间概念进行较详细的形象直观说明后 , 辅以数学的推证过程 , 此外还加强了极轴及 其对晶体物理性能产生影响的内容 , 强调了几何单形与结晶单形的区别 。 在矿物学方向加 强了大类 、 类和族的矿物共性规律及晶体化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 精简了矿物种数及对矿物 种的具体描述资料 。 本书可供地质类及材料类专业高等院校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 。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结晶学及矿物学/赵珊茸主编 畅桘4 版 .桘北京 地质出版社 , 2002畅11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ISBN 7唱116唱03605唱9 Ⅰ 畅 结 Ⅱ 畅 赵 Ⅲ 畅 ① 结晶桘高等学校桘教材 ② 矿物学桘高等学校桘教材 Ⅳ 畅 ① 078 ② P57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 (2002) 第 047359 号 JIEJINGXUE JI KUANGWUXUE 责任编辑 张晓红 王 璞 祁向雷 责任校对 王素荣 出版发行 地质出版社 社址邮编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 31 号 , 100083 电 话 (010) 82324508 (邮购部) ; (010) 82324577 (编辑室) 网 址 http //www . gph . com . cn 电子邮箱 zbs @ gph . com . cn 传 真 (010) 82310759 印 刷 北京朝阳区小红门印刷厂 开 本 787mm 960mm 1/16 印 张 27畅75 字 数 512 千字 印 数 1 4000 册 版 次 2002 年 11 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定 价 27畅00 元 ISBN 7唱116唱03605唱9/P2272 (凡购买地质出版社的图书 , 如有缺页 、 倒页 、 脱页者 , 本社发行处负责调换) 前 言 枟结晶学及矿物学枠 是结晶学与矿物学两门课程的综合教材 。 本次新编 枟结晶学及矿物学枠 教材是在潘兆橹主编的 枟结晶学及矿物学枠 (第一 、 二 、 三 版) 的基础上修订重编的 , 因此 , 作为该教材的第四版出版发行 , 但该第四版 相对于原第一 、 二 、 三版作了较大的改动 。 结晶学 (也称晶体学) 是一门空间概念多 、 抽象思维强的专业基础课 , 是 地质 、 材料 、 物理 、 化学 、 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重要基础 , 应用面十分广 。 各 学科对结晶学中的空间概念的阐述方法不尽相同 , 有的注重形象直观 , 有的注 重数学 (群论) 形式的逻辑推导 。 地质类院校的结晶学教材多以形象直观为特 征 ; 其他综合性大学中的材料学 、 凝聚态物理等专业的结晶学教材以群论方法 为主 。 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 、 缺点 , 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对建立晶体对称理 论中的空间概念非常有帮助 , 且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 但它缺 乏对空间转换的理性认识 ; 群论教学方法可以对空间操作进行运算 , 提高对空 间转换的理性认识 , 但如果空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 即使运算技巧很熟练 , 也很难理解运算过程中的真正空间含义 。 因此 , 怎样发挥这两种教学方式中的 优点 , 怎样找到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 , 应是结晶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方 向 。 本次新编第四版教材的结晶学部分 , 在发扬原教材 (第一版 、 第二版 、 第 三版) 形象直观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 增加了一些群论知识 , 在对空间概念进 行较详细的形象直观的说明后 , 辅以数学的推证过程 , 使学生们既了解空间过 程所蕴含的数理意义 , 又了解数学公式所代表的具体空间过程 。 以形象直观的 教学方法为主 、 为先 , 以群论教学方法为辅 、 为后 , 是本次新编 枟结晶学及矿 物学枠 教材区别于其他同类教材最主要的特色 。 此外 , 本教材还加强了极轴及 其对晶体物理性能影响的内容 ; 强调了 “几何单形” 与 “结晶单形” 的区别 , 这是历届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 。 本教材的图表引注分三种情况 ① 凡注明 “引 自 ” 的图表 , 是从该作者所编的书中转引过来的 , 不一定是该作者的原 创成果 ; ② 凡注明 “据 ” 的图表 , 是该作者的原创成果 ; ③ 凡未作任何 标注的图表 , 或是本教材编著者的资料成果 , 或是一些很简单的及已被公认是 公共的资料 。 矿物学则是一门对种类繁多的矿物种进行分类 、 归纳 、 对比 、 分析的地质 类专业基础课 , 它要将结晶学中有关晶体对称的基本原理直接应用到某个具体 Ⅰ 矿物晶体的分析中 。 本次新编第四版教材的矿物学部分基本上保持了原教材 (第一版 、 第二版 、 第三版) 的分类体系和风格 , 但加强了某大类 、 类 (亚类) 或族的矿物共性规律及晶体化学原理基础知识的阐述 , 精简了矿物种数以及对 矿物种的具体描述资料 , 对某些矿物中的现象尽量从结晶学知识阐述其内在的 原因 。 本教材是在原 枟结晶学及矿物学枠 主编潘兆橹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编写的 , 潘兆橹教授自始至终都非常关心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 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 并给 予我们极大的鼓励 。 王文魁教授 、 薛君治教授 、 赵爱醒教授 、 葛瑛雅教授认真 审阅了全稿 , 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 此外 , 北京大学地质系曹正民教授 、 秦 善副教授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 中国地质大学矿物教研室的年轻教师王勤燕 、 钟玉芳 、 肖平也提出了修改意见 。 总之 , 该教材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 , 作者在 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如下 结晶学部分的第一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六 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十章由赵珊茸编写 , 第二章 、 第五章 、 第九章由赵珊 茸 、 杨琇明编写 ; 矿物学部分的第十一章至第十七章由边秋娟编写 , 第十八章 至第二十章由凌其聪编写 , 其中部分内容由赵珊茸作了补充 , 第二十一章至第 二十四章由赵珊茸编写 ; 最后由赵珊茸统一修改定稿 。 魏国鹏和潘莉负责图件 清绘 , 杨红梅和刘海燕负责打字及排版 , 许娅玲 、 李军虹 、 黄琼 、 王卫峰负责 了部分的文字校对与图件清理工作 。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导 。 赵珊茸 2001 年 12 月 Ⅱ 第一版 (试用教材) 前言 本教材系根据国家地质总局 1977 年 9 月召开的地质教材会议的决定编写 的 , 供高等院校地质 、 勘探专业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使用 ; 总学时数为 150 学 时 。 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 , 在编写前我们草拟了编写提纲函寄有关兄 弟院校 , 征求了宝贵的意见 。 本教材以北京地质学院 (现武汉地质学院) 矿物教研室历年编写的结晶学 及矿物学为主要蓝本 , 其中矿物各论部分系根据我室所编 枟系统矿物学枠 一书 的初稿缩编而成 。 在编写过程中还参阅了部分兄弟院校的教材和近年来出版的 有关图书资料 。 本教材共分上 、 下两册 。 上册包括第一部分结晶学基础和第二部分矿物 学 第一篇矿物通论 ; 下册为第二部分第二篇矿物各论 。 本教材由我室结晶学及矿物学教材编写小组负责编写 。 结晶学基础 、 矿物 的分类和命名及硅酸盐概述由潘兆橹执笔 ; 矿物学绪论 、 矿物的化学成分 、 矿 物的物理性质 、 矿物的鉴定法和研究法 、 矿物鉴定简表 、 矿物名称索引和架状 硅酸盐由邵洁涟执笔 ; 矿物的形态 、 矿物的成因和链状硅酸盐由陈升平执笔 ; 其余全部矿物各论由赵爱醒执笔 。 陈代璋负责拍摄照片 ; 周春荣 、 唐远清负责 图件的清绘 ; 刘淑贞 、 朱宝华参加了图件的植字工作 ; 在编写过程中教研室的 同志们特别是 枟系统矿物学枠 编写小组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助 。 初稿完成后由 潘兆橹 、 邵洁涟进行了统一修改定稿 。 但由于交稿时间十分仓促 , 且限于编者 水平 , 内容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 希望使用本教材的同志们提出宝贵的意 见 , 以便修订时改正 。 武汉地质学院矿物教研室 1978 年 8 月 Ⅲ 第二版前言 本教材系根据 1980 年地质部地质基础课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的决定而修 编的 , 供高等院校地质 、 勘探等专业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使用 ; 总学时数为 140 ~ 150 学时 。 本教材是在 1979 年版的基础上修编的 。 在修编前曾草拟修编大纲征求有 关兄弟院校的意见 。 初稿完成后送成都地院戈定夷主审 , 并在地质矿产部矿物 学教材编审委员会 1982 年 12 月第三次会议上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和讨论 。 又于 1983 年 8 月在北京由成都地院戈定夷 、 河北地院邵克忠和匡瑞亭 、 桂林地院 邓经石等同志组成的复审小组作了细致的审定 。 本教材共分上 、 下两册 。 上册包括第一部分结晶学基础和第二部分矿物学 第一篇矿物通论 。 下册为第二部分矿物学第二篇矿物各论 。 本教材由我室潘兆橹教授主编 。 在修编过程中 , 邵洁涟副教授曾做了部分 组织工作 。 结晶学基础 (晶体的形成一章除外) 、 矿物的分类及命名 、 硅酸盐 通论由潘兆橹执笔 ; 晶体的形成 、 石英族 、 似长石由王文魁执笔 ; 矿物学绪论 由王根元执笔 ; 矿物的形态 、 矿物的物理性质 、 矿物的鉴定法和研究法由邵洁 涟执笔 ; 矿物的化学成分 、 岛状及层状结构硅酸盐 、 长石族 、 硼酸盐 、 磷酸 盐 、 砷酸盐 、 钒酸盐 、 硫酸盐 、 硝酸盐 、 卤化物由叶振寰执笔 ; 矿物的成因 、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 辉石族 、 碳酸盐 、 钨酸盐 、 钼酸盐 、 矿物的共生组合由王 顺金执笔 ; 角闪石族由陈升平执笔 ; 自然元素 、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由赵爱 醒执笔 。 图件清绘由我院绘图室王润斋 、 彭泥泥 、 吴继红 、 林露西 、 方敏及我 院研究生部绘图室的同志们承担 。 邵郊居 、 陈代璋担负了个别照相工作 。 在修 编过程中教研室的同志们曾大力支持 , 做了不少工作 。 修编稿完成后由主编潘 兆橹统一修改定稿 , 赵爱醒担任了图件的统一整理工作 。 由于时间紧迫 , 且限 于编者水平 , 内容错误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 衷心希望使用本教材的同志们提 出宝贵的意见 , 以便修订时改正 。 武汉地质学院矿物教研室 1984 年 2 月 Ⅳ 第三版前言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 1979 年 。 第二版上 、 下册分别于 1984 年 11 月和 1985 年 5 月出版 , 距今已有八年之久 。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程 , 编写 新的第三版势在必行 。 本版以 1988 年地质矿产部矿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 “教学基本 要求” 为主要依据 , 并参考了近年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编写 。 为了适应国内各校多年来固有的教学安排 , 本版在体系上与上版比较未做 大的变动 , 但对章节进行了增删和调整 。 在编写内容上注意到与当前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新要求相适应 , 如在上册中 增加了准晶的概念 , 加强了晶体结构微观研究内容和矿物物理基础 ; 在下册的 矿物各论中 , 对某些重点矿物种增补了当前研究新进展的介绍 , 加强了标型特 征和矿物开发应用的阐述 , 使之与现代矿物学分支成因矿物学和应用矿物学更 好地接轨 。 为适应在教学计划中学时的减少 , 在字数方面适当作了缩减 , 并注意了文 图的易读性 。 本书上册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七章 , 下册第二部分的第七章和第十一章的 硅酸盐概述 、 第三亚类层状结构硅酸盐 , 由潘兆橹执笔 ; 上册第二部分第一章 至第六章 , 下册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一章第四亚类架状结构硅酸盐 、 第十二 章第三类和第四类 、 第十三章 , 由赵爱醒执笔 ; 上册第一部分第八 、 九章 , 下 册第十章 、 第十一章第一和二亚类岛状及链状结构硅酸盐 、 第十二章第二 、 五 、 六 、 七类 , 由潘铁虹执笔 ; 全书由潘兆橹统稿 , 赵爱醒负责编写的组织工 作并整理了全书的图件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绘图室方敏等同志清绘了部分 图件 , 矿物教研室 、 教材科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 地质出版社教材室主任杨洪钧 同志给予了深切的关怀与帮助 , 成都理工学院戈定夷教授审阅了书稿 , 于此一 并致谢 。 编 者 1993 年 5 月 Ⅴ 目 录 上篇 结 晶 学 第一章 晶体及结晶学(1) 一 、 晶体的概念(1) 二 、 空间格子(3) 三 、 晶体的基本性质(7) 四 、 结晶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9) 习题(10) 第二章 晶体的测量与投影(11) 一 、 面角守恒定律(11) 二 、 晶体测量(12) 三 、 晶体的投影(14) 习题(20) 第三章 晶体的宏观对称(21) 一 、 对称的概念(21) 二 、 晶体对称的特点(22) 三 、 晶体的宏观对称要素和对称操作(22) 四 、 对称要素的组合(29) 五 、 32 个对称型 (点群) 及其推导(31) 六 、 晶体的对称分类(35) 七 、 五次对称轴 、 二十面体与准晶(37) 习题(39) 第四章 晶体定向与结晶符号(40) 一 、 晶体定向方法(40) 二 、 各对称型中对称要素的空间分布(43) 三 、 对称型的国际符号及申弗利斯符号(43) 四 、 晶面符号与晶棱符号(54) 五 、 整数定律与晶带定律(56) 习题(60) Ⅵ 第五章 单形和聚形(61) 一 、 单形(61) 二 、 结晶单形与几何单形(65) 三 、 47 种几何单形的形态特点(71) 四 、 单形的分类(72) 五 、 聚形(76) 六 、 各晶系晶体定向 、 单形及聚形分析举例(77) 习题(88) 第六章 群论基础及其在晶体对称理论中的应用(90) 一 、 群论基础(90) 二 、 群论在晶体对称理论中的应用(92) 三 、 对称型 (点群) 中有关群论的一些总结(99) 习题(100) 第七章 晶体内部结构的微观对称(101) 一 、 14 种空间格子 (14 种布拉维格子)(101) 二 、 晶体内部结构的对称要素(106) 三 、 空间群(111) 四 、 等效点系(118) 习题(120) 第八章 晶体生长简介(121) 一 、 成核(121) 二 、 晶体生长模型(123) 三 、 晶体生长实验方法(127) 四 、 晶面的发育(128) 五 、 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外因(130) 六 、 晶体的溶解和再生长(132) 习题(133) 第九章 晶体的规则连生(134) 一 、 平行连晶(134) 二 、 双晶(135) 三 、 浮生与交生(150) 习题(151) 第十章 晶体化学简介(152) 一 、 最紧密堆积原理(152) 二 、 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155) Ⅶ 三 、 化学键和晶格类型(156) 四 、 典型结构分析(161) 五 、 类质同象(163) 六 、 同质多象(166) 七 、 型变 (晶变) 现象(170) 八 、 多型(171) 九 、 晶体结构的有序 无序(172) 习题(175) 下篇 矿 物 学 第十一章 矿物及矿物学(176) 一 、 矿物和矿物学的概念(176) 二 、 矿物学发展简况(177) 三 、 矿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79) 习题(180) 第十二章 矿物的化学成分(181) 一 、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丰度(181) 二 、 元素的离子类型(182) 三 、 矿物的化学计量性与非化学计量性(183) 四 、 胶体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184) 五 、 矿物中的水(185) 六 、 矿物的化学式及其计算(187) 习题(192) 第十三章 矿物的形态(193) 一 、 矿物单体的形态(193) 二 、 矿物集合体的形态(196) 习题(200) 第十四章 矿物的物理性质(201) 一 、 矿物的光学性质(201) 二 、 矿物的力学性质(208) 三 、 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214) 习题(219) 第十五章 矿物的成因(220) 一 、 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220) 二 、 矿物的形成与体系化学组分的活动性(224) Ⅷ 三 、 矿物的时空关系(225) 四 、 矿物的标型性(227) 五 、 矿物中的包裹体(229) 六 、 矿物的变化(230) 习题(237) 第十六章 矿物的鉴定和研究方法简介(238) 一 、 矿物样品的采集和分选(238) 二 、 矿物的肉眼鉴定(239) 三 、 鉴定和研究矿物的其他主要方法简介(239) 习题(246) 第十七章 矿物的分类和命名(247) 一 、 矿物的分类(247) 二 、 矿物的命名(248) 习题(249) 第十八章 自然元素大类(250) 一 、 自然金属元素类(251) 自然铜族 (自然铜和自然金)(251) 自然铂族 (自然铂)(254) 二 、 自然非金属元素类(254) 自然硫族 (自然硫)(254) 金刚石族 (金刚石)(255) 石墨族 (石墨)(258) 富勒烯及纳米碳管(259) 三 、 自然半金属元素类(261) 自然铋族 (自然铋)(261) 习题(262) 第十九章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大类(263) 一 、 简单硫化物类(265) 方铅矿族 (方铅矿)(265) 闪锌矿族 (闪锌矿)(266) 黄铜矿族 (黄铜矿)(268) 磁黄铁矿族 (磁黄铁矿和红砷镍矿)(269) 铜蓝族 (铜蓝)(270) 辰砂族 (辰砂)(271) 辉锑矿族 (辉锑矿和辉铋矿)(272) Ⅸ 雌黄族 (雌黄)(273) 雄黄族 (雄黄)(274) 辉钼矿族 (辉钼矿)(275) 斑铜矿族 (斑铜矿)(276) 辉铜矿族 (辉铜矿)(277) 二 、 复硫化物类(278) 黄铁矿桘白铁矿族 (黄铁矿和白铁矿)(278) 辉砷钴矿桘毒砂族 (毒砂)(281) 习题(282) 第二十章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283) 一 、 氧化物类(285) 赤铜矿族 (赤铜矿)(285) 刚玉族 (刚玉 、 赤铁矿和钛铁矿)(286) 钙钛矿族 (钙钛矿)(289) 金红石族 (金红石 、 锡石和软锰矿)(290) 晶质铀矿族 (晶质铀矿)(294) 石英族 (石英 、 β桘石英和蛋白石)(295) 尖晶石族 (尖晶石 、 磁铁矿和铬铁矿)(300) 黑钨矿族 (黑钨矿)(303) 二 、 氢氧化物类(304) 镁的氢氧化物 (水镁石)(304) 铝的氢氧化物 (三水铝石)(305) 铁的氢氧化物 (针铁矿)(306) 锰的氢氧化物 (水锰矿和硬锰矿)(307) 习题(309) 第二十一章 含氧盐大类 (一)(310) 硅酸盐类(311) (一) 晶体化学特点(311) (二) 形态与物理性质(322) (三) 成因及产状(323) (四) 亚类的划分(323) 第一亚类 岛状 、 环状结构硅酸盐(323) 锆石族 (锆石)(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