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区岩石磁化率的矿物学研究.pdf
书书书 第5 4卷 第2期 2 0 1 1年2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 I N E S E J OUR NA L O F G E O P HY S I C S V o l . 5 4,N o . 2 F e b .,2 0 1 1 郎元强, 胡大千, 刘 畅等.南海北部陆区岩石磁化率的矿物学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 0 1 1,5 4(2) 5 7 3~5 8 7,D O I1 0. 3 9 6 9/ j . i s s n . 0 0 0 1 5 7 3 3. 2 0 1 1. 0 2. 0 3 7 L a n gYQ,H uDQ,L i uC,e t a l .M i n e r a l o g ys t u d yo f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o f r o c k sa l o n gt h ec o a s to f t h en o r t h e r nS o u t h C h i n aS e a .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犑.犌 犲 狅 狆 犺 狔 狊.(i nC h i n e s e) ,2 0 1 1,5 4(2) 5 7 3~5 8 7,D O I1 0. 3 9 6 9/ j . i s s n . 0 0 0 1 5 7 3 3. 2 0 1 1. 0 2. 0 3 7 南海北部陆区岩石磁化率的矿物学研究 郎元强1, 胡大千1, 刘 畅2, 张 斌1 ,3, 鲁宝亮1, 王璞臖1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 3 0 0 6 1 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 0 0 0 8 3 3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盘锦 1 2 4 0 1 0 摘 要 基于2 5 1 7套现场测量资料, 2 4 5块岩石样品的体积磁化率测量和详细的岩矿鉴定及硅酸盐全分析结果, 结合单矿物磁化率特征及各岩石之间的对比研究, 发现岩石磁化率主要受组成岩石的矿物磁化率控制.即岩石磁化 率( κ狉) 与组成岩石各个矿物磁化率(κ犻) 及其体积含量(犆犻) 成正比.例如侵入岩磁化率,κ狉= -5. 6 81 0 2犆 q+2. 8 6 1 0 2犆 f+3. 2 81 0 2犆 a+1. 1 81 0 4犆 b+1. 2 71 0 4犆 a m+5. 3 51 0 5犆 m; 其中多项式各项的系数是与该矿物磁化率值 成正比的常数,犆为该矿物在该岩石中的体积含量, 依次为石英q( κ=-1. 3) 、 斜长石f(κ=0. 0 1) 、 碱性长石a(κ= 0. 0 1) 、 黑云母b(κ=1 0 0) 、 角闪石a m(κ=8 0) 和磁铁矿m(κ=1 0 0 0 0 0).对区内火山岩、 侵入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磁化 率研究发现, 其他三类岩石磁化率与其组成矿物磁化率的关系和侵入岩的情况相同, 矿物对岩石磁化率的贡献顺 序为铁磁性矿物>顺磁性矿物>逆磁性矿物.其中, 火成岩磁化率变化大, 主要取决于岩石中磁铁矿、 角闪石和黑 云母的含量; 沉积岩多为无磁性、 弱磁性, 其磁化率主要由黑云母、 碱性长石及岩屑提供; 变质岩的磁性变化较大, 从无磁性到极强磁性, 主要决定于其原岩的类型, 副变质岩( 沉积原岩) 磁化率类似于沉积岩类, 正变质岩( 火成原 岩) 类似于火成岩类; 石英岩和碳酸盐岩是所有岩石中磁性最弱的.岩石蚀变会对其磁化率产生显著性影响, 通常, 黑云母、 角闪石等铁镁硅酸盐矿物经蚀变会因形成含铁质氧化物而使岩石的磁化率升高; 长石等弱顺磁矿物的粘 土矿化、 绢云母化会升高磁化率而碳酸盐化、 高岭土化作用会使磁化率降低; 岩石的绿泥石化会增加磁化率; 含铁 磁性矿物的岩石风化时会因高磁性组分破碎、 流失而致使岩石的磁化率降低.从岩石磁化率与其组成矿物的磁化 率之间的关系, 推测地质体的总磁化率与构成地质体各个岩石的磁化率体积含量之间也应存在类似关系.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区, 岩石磁化率, 矿物磁化率 D O I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0 0 0 1 5 7 3 3 . 2 0 1 1 . 0 2 . 0 3 7 中图分类号 P 6 3 1收稿日期2 0 1 0 0 7 1 7, 2 0 1 1 0 1 0 8收修定稿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 0 0 8 Z X 0 5 0 2 5) 和国家“9 7 3” 项目(2 0 0 9 C B 2 1 9 3 0 3) 联合资助.获“ 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吉 林大学“2 1 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和2 0 0 9年教育部基本科研业经费( “ 吉林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 支持. 作者简介 郎元强, 男,1 9 8 6年生, 硕士研究生,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E m a i ll a n g y q 0 9@m a i l s . j l u . e d u . c n 通讯作者 胡大千, 男, 1 9 5 5年生,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矿物学研究. E m a i lh u d a q i a n 2 5 1 0@s i n a . c o m 犕 犻 狀 犲 狉 犪 犾 狅 犵 狔 狊 狋 狌 犱 狔狅 犳犿 犪 犵 狀 犲 狋 犻 犮 狊 狌 狊 犮 犲 狆 狋 犻 犫 犻 犾 犻 狋 狔狅 犳 狉 狅 犮 犽 狊 犪 犾 狅 狀 犵 狋 犺 犲 犮 狅 犪 狊 狋 狅 犳 狋 犺 犲狀 狅 狉 狋 犺 犲 狉 狀犛 狅 狌 狋 犺犆 犺 犻 狀 犪犛 犲 犪 L ANGY u a n Q i a n g 1, HUD a Q i a n 1, L I UC h a n g 2, Z HANGB i n 1,3, L UB a o L i a n g 1,WANGP u J u n1 1犆 狅 犾 犾 犲 犵 犲 狅 犳犈 犪 狉 狋 犺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犑 犻 犾 犻 狀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犆 犺 犪 狀 犵 犮 犺 狌 狀1 3 0 0 6 1,犆 犺 犻 狀 犪 2犆 狅 犾 犾 犲 犵 犲 狅 犳犅 犻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 犾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牔 犅 犻 狅 狋 犲 犮 犺 狀 狅 犾 狅 犵 狔,犅 犲 犻 犼 犻 狀 犵犉 狅 狉 犲 狊 狋 狉 狔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犅 犲 犻 犼 犻 狀 犵1 0 0 0 8 3,犆 犺 犻 狀 犪 3犐 狀 狊 狋 犻 狋 狌 狋 犲 狅 犳犈 狓 狆 犾 狅 狉 犪 狋 犻 狅 狀犪 狀 犱犇 犲 狏 犲 犾 狅 狆 犿 犲 狀 狋 狅 犳犔 犻 犪 狅 犺 犲犗 犻 犾 犳 犻 犲 犾 犱犆 狅 犿 狆 犪 狀 狔犔 狋 犱.,犘 犪 狀 犼 犻 狀1 2 4 0 1 0,犆 犺 犻 狀 犪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O nt h eb a s i so f 2 5 1 7s e r i e so f f i e l dm e a s u r e dd a t a,b u l k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v a l u e s o f2 4 5r o c ks a m p l e s,d e t a i l e dr o c k m i n e r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t o t a ls i l i c a t ea n a l y s i s,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s i n g l em i n e r a l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a n dc o m p a r i s o nr e s e a r c ho fe a c hr o c k,w ef o u n dt h a t 地 球 物 理 学 报(C h i n e s eJ . G e o p h y s .) 5 4卷 r o c k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m a i n l yd e p e n d so n m i n e r a l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h a ti s,r o c k 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κ狉)i sp r o p o r t i o n a l t o t h ep r o d u c t o f e v e r ym i n e r a l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 κ犻)o f r o c k sa n dt h e i rv o l u m ec o n t e n t(犆犻).F o re x a m p l e,f o ri n t r u s i v er o c k s,κr=-5. 6 8 1 0 2 犆q+2. 8 61 0 2 犆f+3. 2 81 0 2 犆a+1. 1 81 0 4 犆b+1. 2 71 0 4 犆a m+5. 3 51 0 5 犆m,w h e r et h e p o l y n o m i a lc o e f f i c i e n t sa r ec o n s t a n t sp o s i t i v e l yp r o p o r t i o n a lt ot h e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o f m a g n e t i c m i n e r a l s,犆s t a n d s f o r t h ev o l u m ec o n t e n to fm i n e r a l s,i nt h eo r d e ro fq u a r t zq(κ=-1. 3) (4 π 1 0 -6S Iu n i t s) ,p l a g i o c l a s ef( κ=0. 0 1) ,a l k a l if e l d s p a ra(κ=0. 0 1) ,b i o t i t eb(κ=1 0 0) , a m p h i b o l ea m(κ=8 0)a n dm a g n e t i t em(κ=1 0 0 0 0 0).O nt h eo t h e rh a n d,f r o mt h e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s t u d yo f v o l c a n i c r o c k s,i n t r u s i v e r o c k s,s e d i m e n t a r y r o c k s a n dm e t a m o r p h i c r o c k s, i t i s f o u n dt h a t f o r t h eo t h e r t h r e e t y p e so f r o c k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r o c k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w i t ht h e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o fm i n e r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i ss i m i l a r t ot h a to f i n t r u s i v er o c k s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m i n e r a l t o r o c k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h a s t h e s e q u e n c eo f f e r r o m a g n e t i cm i n e r a l s > p a r a m a g n e t i c m i n e r a l s> d i a m a g n e t i c m i n e r a l s .D u et ot h ec h a n g eo fv o l u m ec o n t e n to f m a g n e t i t e,a m p h i b o l ea n db i o t i t e,t h e 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o fi g n e o u sr o c k si se x t r e m e l y v a r i a b l e .Wh i l es e d i m e n t a r yr o c k sa r e m o s t l yn o n m a g n e t i ca n d w e a k l y m a g n e t i c,a n dt h e i r 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m a i n l y o r i g i n sf r o m b i o t i t e,a l k a l if e l d s p a ra n d c u t t i n g s . 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o fm e t a m o r p h i cr o c k si sa l s ov a r i a b l e . I tm a yr a n g ef r o m n o n m a g n e t i ct ov e r y s t r o n g l ym a g n e t i c,t h i s i sm a i n l yd e t e r m i n e db yt h e t y p eo fo r i g i n a l r o c k.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o fp a r a m e t a m o r p h i c r o c k s (s e d i m e n t a r y p r o t o l i t h)i s s i m i l a r t o s e d i m e n t a r y r o c k s,w h i l e o r t h o m e t a m o r p h i t e s(i g n e o u sp r o t o l i t h)i ss i m i l a rt oi g n e o u sr o c k s;Q u a r t z i t ea n d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sa r et h ew e a k e s to fa l lt h er o c k sm a g n e t i c a l l y .F u r t h e r m o r e,a l t e r a t i o no fr o c kw i l lh a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 f l u e n c eo n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t h ef o l l o w i n ga l t e r a t i o no f m i n e r a l sc a ni n c r e a s er o c k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a l t e r a t i o no f i r o n m a g n e t i s ms i l i c a t em i n e r a l s s u c ha sb i o t i t ea n da m p h i b o l ew h i c hm a yf o r mi r o no x i d e,t h es e r i c i t i z a t i o no rc l a y z a t i o no fw e a k p a r a m a g n e t i cm i n e r a l ss u c ha sf e l d s p a r,a n dc h l o r i t i z a t i o no fr o c k s .Wh i l ec a r b o n a t i o na n d k a o l i n i z a t i o no fw e a kp a r a m a g n e t i cm i n e r a l sc a nr e d u c er o c k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w e a t h e r i n g o fr o c k sc a na l s or e d u c er o c k 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b yb r e a k i n ga n dl o s so fh i g h m a g n e t i c c o m p o n e n t so f r o c k s . F r o m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r o c k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a n d i t sm i n e r a l 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w e i n f e r t h a t t h e t o t a l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o f ag e o l o g i c a l b o d ya n d t h e 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v o l u m e c o n t e n t o f c o n s t i t u t i v e r o c k sh a v eas i m i l a r r e l a t i o nt o t h a t o f r o c k a n d i t sm i n e r a l s . 犓 犲 狔 狑 狅 狉 犱 狊 C o a s to fn o r t h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R o c km a g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M i n e r a l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1 引 言 岩石磁化率是表征岩石受磁化难易程度的物理 量, 其相关研究始于2 0世纪上半叶[ 1], 早期主要用 于研究沉积物与沉积岩.岩石磁化率含有丰富的地 质和地球物理信息, 其来源是岩石磁学研究的基 础[ 2]. 通常认为, 岩石的磁化率主要受岩石中磁性矿 物的种类、 粒度、 化学成分、 含量、 氧化物状态以及所 处的温度、 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3~5].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 有着特殊的构造背 景、 多彩的地质现象及丰富的油气资源, 是历来中外 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多年来, 针对 南海及其北部地区的重磁场特征研究取得了大量的 成果[ 6~9], 这些成果是有关南海形成演化、 陆缘性 质、 前新生界基底结构等研究的重要资料.近年来, 随着南海北部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勘探程度的加 深, 对盆地前新生界基底特征及油气前景的研究逐 渐成为热点.很多学者利用区域重磁场特征结合陆 缘区和钻井揭示的岩石的物理性质, 反演盆地前新 475 2期 郎元强等 南海北部陆区岩石磁化率的矿物学研究 生界基底特征.如郝天珧( 2 0 0 8) [1 0]用区域重力数据 结合两条地震剖面, 在相关露头区岩石密度测量基 础上, 建立了南海东北部地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 郝天珧( 2 0 0 9) [1 1]利用南海最新的磁力资料, 在岩石 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分析的基础上, 反演了全南 海海域磁性基底的宏观分布; 陈洁( 2 0 1 0) [1 2]汇集了 南海历年的磁力实测资料, 重新进行了相关处理, 结 合南海相关露头区和钻井岩石的磁性资料, 建立了 认识、 解释南海的磁场基础体系等等.这些研究推动 了对南海盆地基底结构的认识.岩石物性是重磁反 演的基础, 李唐根( 1 9 8 7) [1 3]报道了雷琼和茂名地区 盆地钻井岩心和露头剖面各类岩石密度和磁化率测 定的统计数据.姜枚和贾秀敏( 1 9 8 9) [1 4]报道了江西 和福建地区花岗质岩石密度和磁化率的研究结果. 金庆焕( 1 9 8 9) [1 5]总结了南海海区及周缘岩石的磁 性特征.本文重点探讨岩石磁化率与构成岩石各种 矿物磁化率及其体积含量之间的量化关系, 进而揭 示本区主要岩石类型的磁化率特征与成因.另外, 区 域磁异常实质上是由构成地质体的各类岩石( 磁性 体) 综合作用的结果.本项研究还希望通过岩石与矿 物磁化率的关系, 探索地质体与岩石单元( 单一岩性 体) 磁化率的关系. 1) 王璞臖, 孙晓猛, 唐华风等.南海北部深水区及其邻区基底构造 与火山作用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研究报告. 2 0 1 0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基于海陆对比和区域构造研究1), 确定与南海 盆地基底相关的露头剖面进行本文的岩石磁化率研 究( 图1).岩石磁化率的野外露头测量使用S M 3 0 便携式磁化率仪( 捷克产, 灵敏度可达1 0 -7S I) .测 量方法是 在一个平整且新鲜的岩石面上选择1 0个 不同的点, 每个点测量数次, 对3次测量误差小于 1%的数据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点的磁化率野外测 量值.这样, 在盆缘剖面上测量了几乎所有的海域盆 地基底可能出现的岩性, 测量数据点2 5 1 7套( 图 2 a).经野外岩石磁化率测量后, 对于磁化率有显著 性差异的同种和不同种岩石进行系统采样( 同种岩 石, 如花岗岩, 在露头剖面上可显示差别很大的磁化 率, 对此要分别采样).采样遵循以下原则①能代表 海域盆地基底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所有岩性;② 岩石新鲜或较新鲜, 保证能制成薄片并满足室内测 图1 陆地采样位置( 黑色圆点) 与海域盆地内 有磁化率测试的井位( 黑色三角形) F i g . 1 L o c a t i o nm a ps h o w i n gr o c ks a m p l e sa l o n et h e c o a s to ft h en o r t h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b l a c kp o i n t s) a n d d r i l l i n g w e l l st h a t h a v e m a g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m e a s u r e m e n t i nt h eb a s i no f s e aa r e a(b l a c kt r i a n g l e s) 量制样要求;③不同岩石类型分别采样;④同种岩性 野外磁化率测量值差别大于1 0 01 0 -6S I或相对变 化率大于1 0 0%者均进行分别采集.据此, 采集了火 山 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四大类岩石样品共 2 4 5块.室内磁化率和密度测量在吉林大学古地磁 实验室完成.方法如下 用岩石切割机将样品加工为 2c m2c m2c m的规则立方体, 用国产卡帕桥 HK B 1型磁化率测试仪, 仪器灵敏度51 0 -8S I, 采 用犡、 犢、犣三方位平均测定体积磁化率( 体积磁化 率( κ) 是无量纲的, 它是物质单位体积的感应磁化强 度犑和外部磁场强度犎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是 犑=κ 犎).测试结果见表1和图2 b. 将样品制成薄片, 利用偏光显微镜进行岩矿鉴 定, 重点研究岩石中矿物组成、 粒度大小、 分布状况 ( 结构) 、 含量及经历的次生变化等, 在岩石准确定名 基础上准确统计所有组成矿物的体积含量.另外, 选 取部分火山岩样品进行硅酸盐全分析( 化学法, 吉林 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 用以计算C I PW矿物含量, 并 与镜下统计的矿物含量相互校正. 3 单矿物磁化率特征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不同矿物的磁化率大小 不同, 对岩石磁化率的贡献就不同.岩石内部包含的 磁性物质的多少以及磁性物质本身的磁化率大小就 决定了整块岩石的磁化率大小[ 1 6]. 铁磁性、 顺磁性 和逆磁性矿物都提供着低场强磁化率[ 1 7]. A l iA y d i n 等( 2 0 0 7) [1 8]在研究花岗岩磁化率时指出, 岩石磁化 575 地 球 物 理 学 报(C h i n e s eJ . G e o p h y s .) 5 4卷 表1 研究区岩石磁化率测量结果统计表 犜 犪 犫 犾 犲1 犜 犺 犲 狉 犲 狊 狌 犾 狋 狊狅 犳犿 犲 犪 狊 狌 狉 犲 犱狉 狅 犮 犽犿 犪 犵 狀 犲 狋 犻 犮 狊 狌 狊 犮 犲 狆 狋 犻 犫 犻 犾 犻 狋 狔 岩性时代岩石名称 磁化率(4 π1 0-6S I) 变化范围平均值 采样地点 样品 个数 火 山 岩 J犳、K 狊 狔 流纹岩 2 3 5 7~5 1 5 33 4 7 1 湖雷、 祥山 6 K 狊 狔 流纹质凝灰岩 1 2 4 7~2 3 5 71 8 0 2 祥山 2 J犳 英安岩 4 1~1 2 58 3 湖雷 2 P狋 犾、J犳 安山岩 5 4 8~1 1 3 66 9 3 信宜、 湖雷 5 J犳 安山质凝灰岩 5 6 95 6 9 湖雷 1 J犳 玄武岩 3 3 1 8 0~6 9 8 6 75 1 5 2 4 湖雷 2 J犳、N犳、N狊 犿、N 狊 犵 、 Q犺、Q狊、Q 狆 犱 、Q狊 犺 橄榄玄武岩 1 1 1 0~5 0 2 0 75 8 7 4 湖雷、 后石、 前亭、 蓬莱、 湖光岩、 英利、 海口、 道堂 5 6 T3犾、J犳、Q犺 玄武质凝灰岩 3 0 6~4 9 4 32 1 5 8 中原、 湖雷、 湖光岩 8 N 狊 犵 粒玄岩 3 7 7 5~7 2 8 8 32 1 3 1 8 蓬莱 4 侵 入 岩 T、J、K 石英二长岩、 富石英花岗岩、 花岗斑岩、 正长 花岗岩、 黑云母花岗岩、 黑云母二长岩 1 0~3 2 9 1 71 8 2 7 尖峰、 东山、 中原、 漳州 4 1 J K 闪长岩、 含磁铁矿闪长岩 4 7 9 0~1 0 5 4 6 73 0 7 0 8 岗美、 东山、 漳州 8 M z 硅质岩脉、 花岗伟晶岩脉 -1 5~-7-1 2 东山、 叉河、 前亭 6 M z 含磁铁硅英岩 2 6 4 82 6 4 8 东山 1 M z 中基性岩脉 1 4 0 3 7~4 1 2 0 02 8 0 1 0 前亭、 后石、 东山、 尖峰、 三亚 1 5 M z 强蚀变辉绿岩 5 9 1 65 9 1 6 后石 1 沉 积 岩 ∈1犿、O2犼、 K1犾、T3犾 泥岩、 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 2 5~3 0 58 2 三亚、 中原 1 3 ∈1犿、O2犼、 K1犾、T3犾 岩屑长石砂岩、 含黑云母长石砂岩 1 7 2~5 1 23 7 2 三亚、 中原 4 O2狔 复成分砾岩 6 6~2 0 11 3 1 三亚、 海口 3 ∈1犿 灰岩 -1 5~-8-1 0 三亚 3 变 质 岩 ∈1犿、P t犾、T3犾 浅变质含黑云母长石细砂岩 1 6 3~4 2 32 4 9 三亚、 信宜、 中原 4 ∈1犿、P t犾、O2狔 变质细砂岩、 变质石英砂岩 2 5~5 24 6 信宜、 三亚 8 P t犾、∈1犿 千枚岩 5 0~2 8 11 0 3 信宜、 三亚 6 P t2、A n D狇 含石榴石/白云母片岩 1 2~7 0 01 6 2 叉河、 东山 1 6 P t犾、A n D狇 ( 含石榴石) 石英片岩 3 9~9 36 1 信宜、 东山 3 A n D狇 含磁铁矿石英片岩 8 2 5 58 2 5 5 东山 1 A n D狔 黑云角闪片岩 2 6 1 7~1 9 4 8 71 1 0 5 2 后石 2 P t犾、P t2、A n D狇 白云母斜长片麻岩 3 9~2 9 21 1 9 信宜、 叉河、 东山 1 6 A n D狇、A n D狔 黑云母长石片麻岩/花岗片麻岩 1 8 1~1 3 6 8 13 6 0 0 后石、 东山、 内坑 8 注P t2中元古界抱板群;P t犾前震旦系罗罅组;∈1犿下寒武统孟月岭组;O2狔中奥陶统榆红组;O2犼中奥陶统尖岭组;A n D狔前泥盆系岩 雅组;A n D狇前泥盆系亲营山组;M z 中生界;T 三叠系;T3犾下三叠统岭文组;J 侏罗系;J犳侏罗系藩坑组;K 白垩系;K 狊 狔 白垩系三丫江组; K1犾下白垩统鹿母湾组;N犳新近系佛昙组;N狊 犿、N 狊 犵 新近系石马村组、 石门沟村组;Q犺第四系湖光岩组;Q狊第四系石卯岭组;Q 狆 犱 第四系道 堂组;Q狊 犺第四系石山组. 率与各种矿物磁化率之间存在线性加和关系.除岩 石磁化率外, 很多学者对单矿物的磁化率进行了测 定和研究[ 1 9~2 5], 积累了宝贵的单矿物磁化率资料. 本文在这些单矿物磁化率研究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本 区岩石磁化率的矿物学研究. 单矿物的磁性特征通常按其磁化率大小分为逆 675 2期 郎元强等 南海北部陆区岩石磁化率的矿物学研究 磁性或抗磁性矿物( d i a m a g n e t i cm i n e r a l, 磁化率κ< 0) 、 顺磁性矿物( p a r a m a g n e t i cm i n e r a l,κ>0) 和铁磁性 矿物( f e r r o m a g n e t i cm i n e r a l,κ0) 三大类 [2 6]. 表2 为常见矿物的磁化率值、 产状及引起磁化率升降变 化的常见矿物蚀变特征. 逆磁性矿物磁化率很小, 几乎都是负值, 自然界 中多数无铁造岩矿物都是逆磁性的[ 1 9]. 这类矿物的 磁化率与磁场强弱及温度高低无关[ 2 0]. 除表中所列 者外, 常见的逆磁性矿物还有方铅矿、 闪锌矿、 锡石、 重晶石、 天青石等.但值得注意的是, 矿物中的杂质 或包裹体对其磁性会产生显著性影响.例如, 由于石 英中常含有顺磁性或磁铁矿等固体包裹体, 使其磁 性呈现出弱顺磁性或强顺磁性[ 2 7]. 顺磁性矿物磁化率值也很小, 其化学成分一般 是含铁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2 8]. 这类矿物的磁化率值 一般小于5 0 0( 4 π1 0 -6S I) , 变化范围在0~5 0 0 0 ( 4 π1 0 -6S I) 之间. 磁化率大小主要与矿物中的 F e 2+和F e3+有关[2 2]. 例如, 表2中所示橄榄石、 辉 石、 黑 云 母 等 含 铁 硅 酸 盐 矿 物 中 存 在 的F e 2+ 和 F e 3+, 就使得磁化率较其他不含F e2+和F e3+的矿物 磁化率大.有时因矿物中含有磁铁矿微粒, 会出现较 高的磁化率[ 1 9], 或者矿物发生次生变化, 析出铁质 或磁铁矿, 也会使得矿物的磁化率升高.例如, 橄榄 石的蛇纹石化及黑云母、 角闪石的绿泥石化都会生 成磁铁矿[ 2 9,3 0]. 一般情况下, 温度越高, 顺磁性矿物 的磁化率就越小[ 1 9]. 自然界中的铁磁性物质不多, 分布最广的铁磁 性矿物是铁的氧化物、 氢氧化物、 硫化物等[ 3 1], 主要 的铁磁性矿物及其磁化率值列于表2中.铁磁性矿 物在岩石中的含量较少, 变化范围一般由<0. 0 1% 至7~1 0%[ 3 2], 但铁磁性矿物的磁化率值远大于顺 磁性矿物和逆磁性矿物的磁化率值.因此, 即使岩石 表2 单矿物磁化率、 产状及引起磁化率变化的常见蚀变特征统计表 犜 犪 犫 犾 犲2 犕 犪 犵 狀 犲 狋 犻 犮 狊 狌 狊 犮 犲 狆 狋 犻 犫 犻 犾 犻 狋 狔,狅 犮 犮 狌 狉 狉 犲 狀 犮 犲犪 狀 犱犪 犾 狋 犲 狉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 狊 犲 犾 犲 犮 狋 犲 犱犿 犻 狀 犲 狉 犪 犾 狊 磁性矿物化学式 体积磁化率 4 π 1 0-6S I 资料来源文献 产状及引起磁化率改变的常见变化特征 逆 磁 性 矿 物 石英 S i O2-1. 3~1. 7 [1,1 9,2 0,2 2,2 3,2 4] 不易风化, 广泛分布于三大岩类中.常含阳起石、 矽线 石、 磷灰石、 锆石、 磁铁矿等包裹体, 使其磁化率变化 正长石 K[A l S i3O8]-1. 3~1. 7 [1 9,2 0,2 2,2 3,2 4] 主要产于酸性和碱性火成岩中, 片麻岩、 长石砂岩中 也常见.其表面常有分解物, 当分解物中含氧化铁时, 磁化率升高; 常蚀变为高岭石, 可被白云母和石英代替 方解石 C a C O3-1. 2~3. 9 [1,1 9,2 0,2 2,2 3,2 4] 为钙质岩石的主要矿物, 广泛分布于沉积岩和变质岩 中, 经常含F e、M n等, 使其磁化率升高 锆石 Z r[S i O4]-1 [2 2,2 4] 不易风化蚀变和破碎, 三大岩类中均以副矿物出现, 含量较少 磷灰石 C a5[P O4]3(OH,F)-1. 1 [2 0,2 2,2 3,2 4] 分布较广, 在三大岩类中均有产出.在碱性岩及超镁 铁质镁铁质岩中可大量出现.常作副矿物产出, 一般 不易变化 高岭土 A l[S i4O1 0] (OH)8-0. 5~-0. 4 [2 3] 长石、 似长石等分解的产物, 广泛分布于火成岩、 变质 岩的风化壳中, 常含F e 3+等 弱 顺 磁 性 矿 物 微斜长石 K[A l S i3O8]<0. 0 1 [2 0,2 2]主要见于花岗岩、 花岗伟晶岩、 正长岩及片麻岩、 片岩中 斜长石 N a[A l S i3O8] C a[A l2S i2O8] <0. 0 1 [2 0,2 2] 广泛分布于三大岩类中.经常变为绢云母和粘土矿 物, 表面混浊, 多呈土灰色或褐灰色, 一般基性斜长石 比酸性斜长石更易变化 白云母 K{A l2[A l S i3O1 0] (OH) 2} 4~2 0 [2 0,2 2,2 3,2 4] 广泛分布于变质岩石中, 偏酸性的火成岩中亦可见, 较稳定, 常含有铁镁等杂质, 使其磁化率升高 矽线石 A l[A l S i O5]3 [2 0,2 2]产于接触变质岩中, 常蚀变为绢云母及粘土矿等 绿帘石 C a2F e 3+A l 2[S i2O7] [S i O4]O(OH) 2~1 0 0 [2 2,2 4] 广泛分布于变质岩中, 是辉石、 角闪石、 斜长石、 黑云 母等的次生蚀变矿物之一 红柱石 A l A l[S i O4]O7 [2 0] 广泛分布于热接触变质的角岩中, 在低压区域变质岩 石、 变质石英砂岩、 次生石英岩中也常见 蒙脱石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