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年会.pdf
出席國際會議報告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Monthly 科 學 發 展 月 刊 639 科 學 發 展 月 刊 1 參加會議經過 此次承國科會之補助,參加於美國田那西州納旭 彌勒 Nashville 的歐布蘭 Opryland 會議中心舉行的 第一二九屆礦物、金屬及材料學會年會會議。礦物、 金屬及材料學會 The Minerals, Metals Materials Society, TMS 是全球歷史最悠久、成員最多的材料專 業學會之一,在工程領域中能有一二九年歷史以上的 專業學會也是寥寥可數。會議期間是從三月十二日至 三月十六日,包含了四十個同時進行的材料相關的專 業論文發表議程、論文海報展示、短期課程、近一百 餘家材料相關廠商的展覽、及學會的委員會會議、頒 獎活動等。 礦物、金屬及材料學會主要分成五個專業的學 門,分別是光電磁材料學門、提煉製造學門、輕金屬 學門、材料製造加工學門、及結構材料學門。在各專 業學門下則包含了眾多的委員會,以籌備各種會議的 主題,如筆者擔任合金相委員會之委員,此合金相委 員會是光電磁材料學門、與結構材料學門共同之委員 會。各委員會除了籌備會議主題外,通常亦根據其領 礦物、金屬及材料學會年會 陳信文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域對學會內相關之獎項進行推薦,以供學會之獎章委 員會審核。 與會心得 在此次會議中筆者發表邀請論文 invited paper, 題目為「銦-錫/鎳反應偶的界面反應及銦-錫-鎳 系統之相平衡 Interfacial reactions in In-Sn/Ni couples and phase equilibria of In-Sn-Ni system」 。此篇論文是 國科會補助的研究計畫的研究成果之一,重點是探討 In-Sn合金與Ni之界面反應、以及In-Sn-Ni之相平衡。 In-Sn合金是被認為很具潛力之無鉛銲料,近來吸引了 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在演講後有多位學者表示對此主 題之興趣,並向筆者索取論文與交換意見。 另一篇論文「鋅/鎳及鉍/鎳反應偶之界面反應 Interfacial reactions in Zn/Ni and Bi/Ni couples」 ,主要 探討在有無電流作用下Zn/Ni及Bi/Ni界面反應之情 形,由筆者與博士生陳志銘共同發表。電鉛移作用對 銲點界面反應之影響,是我們近來發現很新鮮有趣之 2 第28卷 第8期科 學 發 展 月 刊 640 出席國際會議報告 主題,加上陳志銘之英文說得相當好,而且準備充 分,現場的發問踴躍,討論氣氛十分之好。隨行的另 一位博士生顏怡文發表論文「銀-錫-銅三元系統相 平衡 Phase equilibria of Ag-Sn-Cu ternary system」 。在 出發前他們經過反覆的練習,從現場的氣氛回響看 來,二位博士生之表現頗佳。參與此國際大規模之會 議,除了能吸收尖端的材料知識外,亦可由其他學者 的表現以為其楷模,對博士生之養成極為重要。 「電子連接之構裝與軟銲技術 Pacakaging soldering technologies for electronic interconnects」議 程的主題為探討電子構裝中連接之情形,此議程已經 連續辦了許多屆。因為電子構裝中連接為目前筆者在 研究上主要的興趣所在,因此會議期間主要都參與此 議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之杜 K.N.Tu 教授談及在 覆晶技術中銲料與化學鍍鎳之反應課題;西北大學之 斐曼 Vaynman 教授與喬治亞理工學院雷帝先生則分 別探討了無鉛銲料發展所需之助銲劑,除了他們二位 之外,在此議程中亦有數位提到了助銲劑之問題。助 銲劑主要為一些有機之化學品與各種酸鹼之搭配,通 常為相當多元且複雜之化學品。在傳統上以無機材料 為主軸之礦物、金屬、材料學會年會中,見到如此對 化學品深入且廣泛的討論;除了稍感訝異外,亦可以 感受到無鉛銲料呼之欲出,以及在實際工業應用上助 銲劑對銲接之重要性。 在「電子連接之構裝與軟銲技術 Packaging soldering technologies for electronic interconnects」之 議程中,除了半數以上來自美國之公司、與學術團體 的講者外,亦有不少是來自亞洲之日本、韓國與台 灣。此點與筆者聆聽之另一輕金屬之議程截然不同, 在輕金屬議程中,除了來自美國之演講者外,其餘演 講者幾乎全數來自加拿大與歐洲。此點或許也確實的 表示了亞洲國家近來在電子相關工業之強勢。在此構 裝之議程中來自南韓漢城大學之一群研究人員,探討 數篇溼潤天平 wetting balance 之量測、以及半固化 製程在銲接上之可能性,令人印象深刻。來自日本東 北 Tohoku 大學之Ishida教授,主要以calphad之方 法,則應用thermo-calc之軟體,建立了In-Sn相關一 系列三元合金之相平衡資料。國內中山大學謝克昌教 授討論在可靠度測試過程中,所見到黃金銲線之一些 表面異常現象。雖然原因並不已全然清楚,但現象本 身與目前推測可能之機制,均是十分新奇令人興奮。 另在鑄造技術 cast shop technology 之議程中, 近乎全數集中在鋁相關製程之討論,從鋁湯之除氣除 渣,到細晶之製程。與前述構裝之議程相比較,鑄造 技術議程以工業界之參與為主,可能是因此議程議題 之成熟性質,使得所有的討論皆集中在製程之改善與 控制。鎂合金技術議程是此次會議中最熱門的議程之 一,此議程占滿四天,場場人氣旺盛。鎂合金近來在 筆記型電腦及多種產品上有廣泛的用途,所以同時在 工業界與學術界掀起熱潮。筆者雖未能全程聆聽,但 從摘要之內容看來從鑄造、加工各方面之討論皆有。 除了參加學術專業會議外,筆者並參加了合金相 委員會的會議。在此次委員會中,除了通過改選委員 會主席外,亦通過了對TMS之休孟勞德瑞獎 Hume Rothery Award 人選建議案,以及我國中山大學謝克 昌教授成為委員會委員之推薦案,筆者則提出擬與中 央大學高振宏教授主辦議程之可能性。 在此次年會會議中除了學術上的收穫外,同時亦 於參展會場參觀,收集了多種與鋁合金相關之資料, 是此行另一主要收穫。在參觀現場之壁報時,一份來 自凱西衛斯儲 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學材料系之海 報,探討Al-Be複合材料之破壞現象。其壁報上展示 了數張破斷面之立體照片,戴上壁報旁準備之眼鏡, 可以見到3-D之破斷面,在材料專業之學術壁報中, 見到3-D技術之應用十分有趣。 建議 近來每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除了學術上的收穫 外,總會興起危機感。僅在七、八年前,在國際之學 術會議中,皆可見到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可是近來與 會宣讀論文的旅美華裔研究生則幾乎都是來自中國大 陸。筆者擔心的倒不是漸漸淡去的留學熱,而是隱約 之間可見的短視與對學問追求熱誠的喪失。以筆者任 教的大學為例,第一流的大學部畢業生大多選擇留在 3 出席國際會議報告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Monthly 科 學 發 展 月 刊 641 科 學 發 展 月 刊 國內就讀碩士班,獲得碩士後則優先選擇進入科學工 業園區中較高薪之產業,願意選擇念博士班之優秀人 才並不多。雖然今年奇怪的是會議中來自中國大陸的 研究生亦不多,據說是因近年來不少來美之大陸研究 生,均頻頻半途放棄工程而轉至資訊或商業相關系所 所致。或許短視是各地皆然,但如果一流的人才都留 在國內,過去那種在美國儲備人才的環境,就確定不 再存在了。因此國內人才之培養則更形重要,如何鼓 勵一流人才拓展視野,激發對學問追求的熱誠,是未 來臺灣學術與技術之所繫。而多出國參加類似的國際 學術會議,筆者認為對國內研究生開拓視野、激發熱 情助益很大。因此,筆者建議教育部與國科會對出國 開會的補助應更積極,對優秀的研究生則應設法提昇 補助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