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研究.doc
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研究 摘 要摘要从分析当前社会发展对矿物加工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指出了西安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形成“以煤炭加工为主。兼顾金属、非金属矿物及二次资源的加工利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全面介绍了西安科技大学矿物加工人才培养模 关键词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摘要,分析 摘要从分析当前社会发展对矿物加工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指出了西安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形成“以煤炭加工为主。兼顾金属、非金属矿物及二次资源的加工利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全面介绍了西安科技大学矿物加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及课程新体系形式的过程,提出了本校矿物加工学科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关键词西安科技大学;矿物加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一、培养与国家和地区发展相适应的矿物加工专门人才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品种齐全。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全国已有的156种矿产中,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38种。西部地区已探明的储量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富铁矿储量占46.8%,有色金属中主要的45种矿产资源占39%。可见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陕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查明有矿产资源储量的93种,其保有潜在价值42.56万亿元,列全国第一位。西部大开发在为整个西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陕西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陕西要发展,矿业要先行,这是全体陕西人的共识。然而,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加之科技人才相对贫乏,致使矿产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陕西矿产主要分布于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陕南和陕北地区,矿物加工应用型技术人员缺乏,生产技术落后,尤其是对地区经济具有强劲拉动作用的矿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和精细化利用技术目前仍处于初级状态,致使矿产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大西部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的矿业将进一步蓬勃发展,同时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改善投资环境,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矿物加工应用型专业人才充实到矿业开发中去。 二、矿物加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申报开办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之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对全国矿物加工人才培养现状、需求状况和定位分析,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确定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我校矿物加工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雄厚、专业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广、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能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矿物金属矿、非金属矿、煤炭进行分离、富集、加工、技术优化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针对我校地处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和西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培养定位是“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 三、形成别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矿物加工工程是从选矿工程发展而来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面向基础行业的传统学科,只有与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与融合,才能焕发持续发展的生机;作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只有创造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的优势。矿物加工学科点坚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实现矿物加工过程的“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瞄准国际学科前沿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目前我校矿物加工专业培养方向为1矿物加工与分离;2矿物材料;3矿物加工过程计算机技术。以这三个学科方向为依托,同时开办以矿物材料研究与开发、煤基复合材料制备为特色材料学硕士专业,以浮选药剂合成为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以煤洁净化利用的化工工艺专业。这些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的专业学科方向和学科领域的发展,为矿物加工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广阔空间。 四、构筑矿物加工学科课程新体系 1.整合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特别强调元素化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工程技术类课程,开设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电气设备及自动化、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矿物加工测试技术与仪表等;注重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开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文献检索、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基本课程。在矿物加工计算机应用方向开设有矿物加工数学模型、矿物加工药剂合成与分子设计、矿物加工过程模拟及优化、数据库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矿物加工测试技术与仪表等选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达40周。 2008年,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结合学校学分制教学试点改革,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方案经过修订,总课时已由原来2680学时压缩到2400学时,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91,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73。 2.改革主干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讲,煤炭气化、焦化等转化技术也可以认为是对煤炭的化学加工。因此,我们在进行矿物加工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建设与改革的研究时,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增加了“洁净煤技术”和“炭素材料”2门课程,并进行相应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结合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学科领域发展现状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一个覆盖面更广,具有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课程体系。本学科把主干课程的改革作为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在“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课程外,我们还开设有“化工原理”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建设方面,我们独立于物理化学之外开设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并将洁净煤技术课程学时增加到48学时,强化煤的化学加工利用和煤系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的教学。“矿物加工学”新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程,将作为本专业重点课程进行建设。 3.选择名优教材,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为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在教材体系的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经自编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 目前,在国家高等学校矿业“十一五”教材建设中,我们参加了多部矿物加工教材建设,并主编洁净煤技术教材。在下一阶段,我们将编写适应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矿物加工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煤基材料。 4.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专题实验训练。除了专业课程的实验外,针对专业主干课程“矿物加工学”和“选矿实验研究方法”中的重点内容专门开设了一套完整的“专题实验”口],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整理数据及编写研究报告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专业方向训练。在大学四年级开设专业方向试验研究。如我们在矿物加工与分离、矿物材料、矿物加工过程计算机技术3个学科方向分别开设选矿数学模型设计、煤系共伴生矿物综合利用分析与评价、矿物材料设计与制备专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尽早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 3工程实践训练。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通过建设矿物加工学科的粉体制备、矿物材料、煤基复合材料等3个实践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各专业实验区实行全日制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独立设计和进行实验。 五、加强矿物加工学科建设研究 1.稳定发展本科教育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首先取得矿物加工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次,获得矿物加工博士学位授予权;最后,开设矿物加工本科层次教育。本科教育是学科发展、教师队伍稳定的根本要求。况且目前我国矿物加工本科层次人才需求量很大,就业形势很好。西部大开发必然伴随着矿业的大发展,矿物加工人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本学科已经具有了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比较扎实的师资基础。目前8名专职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3人、副教授职称2人、讲师职称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6人、在读博士3人,10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年龄在30~45岁的占75%。 3.明确学科方向 我校矿物加工学科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在超细粉体制备、矿物材料和煤基材料合成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表现出自己的学科特色。但是在矿物加工主流学科方向的研究和积累还很薄弱。因此,进一步凝炼矿物加工学科方向,使之适应全国、西部乃至陕西经济及技术发展要求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学科问题。 4.构建矿物加工实验平台 在现有矿物加工工程实验装备基础上,结合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建成有一定装备水平的矿物加工实验平台,使之在整体上适应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体现学科特色和传统优势,为教学科研和地方矿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优质服务。 六、把矿物加工学科作为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发展的突破口 追根索源,我校的根本在矿业、优势在矿业。作为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安全技术与工程、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采矿工程学科和安全工程有着紧密地联系,在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评比中给予了全力的支持。而相对独立的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应是我校冲击下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重点。 挑战和机遇并存,矿物加工学科发展虽然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有着极为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优势。我校具有西北地区唯一的矿物加工博士点,有着较大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能源开发政策的倾斜、矿物加工行业的兴旺发展,这些都有利于矿物加工学科的快速发展。我们将努力发展内涵,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把握我校矿物加工学科办成国家重点学科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