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采煤技术现状与展望_图文.doc
许家林,等 充填采煤技术现状与展望 国、波兰ⅢJ,在我国尚未使用。根据波兰经验,长壁 充;冒落条带封闭集中充填。 冒落区注浆充填率为20%一30%,地表下沉系数由 不充填的0.7~0.8减少为0.40.5,充填增加吨 随冒随充工艺方案是把充填管道布置到采煤工 作面冒落区底板,充填管随工作面推进拖动前移,在 顶板冒落矸石未压实之前把非胶结性粉煤灰充填料 浆压入矸石空隙。冒落条带封闭集中充填工艺为 条带开采顺序由低向高开采,先采完较低条带,对较 低条带进行封闭;利用较高的相邻条带机巷施工充 煤成本2432元。房柱式冒落区注浆充填技术主 要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国。房柱式开采后,对冒落 的矿房进行注浆充填加固,最后回采部分煤柱,使回 采率得到提高。 条带开采冒落区注浆充填技术Ⅲ镏3是在条带 开采情况下,对采出条带冒落区实施注浆充填,加固 填钻孔,往已开采条带冒落区充填粉煤灰料浆。 (4)离层区注浆充填开采技术。覆岩离层区注 破碎岩石,使得采出条带冒落区重新发挥承载作用, 有效减轻留设条带煤柱及其上方岩柱上所承受的载 浆充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层移动过程中覆岩内 形成的离层空隙,从地面布置钻孔将充填料浆液高 压注入离层空间,高压浆体对下部岩层的压实作用, 从而增加离层空间,经脱水压实后的充填体对上覆 荷,减小其压缩变形,从而减缓覆岩移动向地表的传 播,减小地表移动变形值;充填材料与冒落矸石形成 的共同承载体后,可以减小留设条带宽度,达到提高 资源回采率的目的。该技术常用的模式有随采随 岩层的支撑作用从而减缓岩层移动向地表的传播。 表4列出了我国多个矿区部分矿井的试验情况。 试验地点罢掣豁器臀预薯擎沉注浆勰下沉 长 宽 94 120 82 85 110 112 292 292 135 179 179 L”, Lm J L。, 表4离层区注浆充填开采实例 L蛐, 1000 1800 2046 3240 2254 1170 2310 L。“, 130 278 712 1118 843 576 1483 潍_p刘店矿1044面500 ”“海孜矿1031面400 老虎台矿512面427 150 600 320 602 619 621 529 686 787 787 734 560 545 3.0 3.0 25.7 36.6 27.3 2.6 15 8 26 30 28 20~23 27 抚顺老虎台矿518面 大屯桧庄矿7215面 新汶 华丰矿1406 华丰矿1407 华丰矿1408 345 老虎台矿511面4|5 960 575 1100 1100 2.2 2.2 2.8 6 5.4 30 30 15 1-4 开滦唐山矿3654面425 睿州东滩矿14307东926 “”。东滩矿14308西854 23 1776 1159‘ 根据各矿区离层区注浆充填开采实践来 看旧埘J该方法仅在非充分开采时减沉效果较好; 填体承载了上覆岩层的部分载荷,“离层区充填体 +关键层+分区隔离煤柱”构成共同承载体。 覆岩离层分区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技术的理想适 用条件应为在分区隔离工作面采宽较大的情况下, 既能保证关键层下的离层盆地达到充分采动,又能 保证覆岩关键层不破断失稳。该技术目前已在淮北 矿业集团海孜煤电公司1031工作面顺利实施,且正 在刘店煤矿104采区、103采区推广应用。 3 若开采区域达到充分采动时,即使充填效果较好,其 减沉率也仅为30%一50%,仍无法满足建下采煤的 减沉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组合注浆充填与条带开 采技术,笔者提出了覆岩离层分区隔离注浆充填开 采技术∞.30’31 J。其基本原理见图7,即依据关键层 初次破断前允许的极限跨距确定工作面合理长度, 通过留设一定宽度自身稳定的分区隔离煤柱隔离各 个工作面,使工作面上方的关键层保持稳定并使关 键层下形成各自独立封闭的离层空间,从而保证充 填材料注满离层区,充填体对关键层起到有效的支 撑作用。分区隔离煤柱与条带开采留设煤柱不同之 处在于,对分区隔离煤柱的宽度设计要求较低,只要 能起到隔离离层空间作用并保持稳定就行。离层区 充填采煤技术展望 煤矿充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岩层运动,因此,应 深入研究充填开采岩层破断运动与地表沉陷规律, 形成基于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控制要求的充填采煤 设计理论和方法。 从目前充填采煤实践来看,制约煤矿开采技术 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充填采煤能力较低,与 充填后的充填体能够起到支撑作用,此时离层区充 万方数据 泉r&术 围7疆岩离目井E睡离注浆充填原a与充填聚统 煤矿高产高教生产模式不匹配,其主要原因是宽填 工艺与采煤工艺设有实现合理配合。因此,应着重 研究如何提高充填采煤生产能力,町从以下几个方 嘟着手合理选择充填工艺模式,如实施采充分离; 醯少充填蠡.实施部分充填;改善免填材料,减小采 堞对充填体固化时间的依赣,如提高充填材料的早 聃强度、采用气体作为充填材科等。 参考立献 Il Hqm女∞{}々*m【J1 4Ⅸ{m.2010 35(4)529 534 15]※r■自HR%H6≈mI*Ⅲ&&I艺mR【J】# Ⅸ#.20。B 27{12)"一∞ 161 f#.tHlt g*r镕%自高n*mE目JFm#& Ji月。J m女々&.20口8.36(I)1516 17]gm*,*#.#J-n#镕m*mm件≈*乘堞^ ~#mn【J]*№≠m,2010.35【I)I 6 I引m自t"iA&R*镕*女H#自#H&“&月iⅢE .肼镕Hq,Wrn★t拙 J 19 Hxq l、,*【*.*rⅢ目自m≈HH#&#结悔 ∞女n*E【』]十目rn^{}m 2010”(6)813 819 【2】 qg.*g#*女Lm&№m%n十目g∞i寸t[J rS女I&{&2006.2,(2)127132 m 201日m目*柞m tmE.*目自^#H女ⅨE*^&W A【J】*&*m,∞lo.35(121 1963 l蛳 [3] f4。 &鸣自.ng##∞*mr镕色"*拄I J J十Hrn 2】]n目,f戚x.{Ha.≮目*##"&&R4**m A[J1*r~tI&{m.∞IO.27(4’453一”7 n]●&m.m^%t日^*4n自FⅡ“%iBE*女 女[J】*&目fa.∞10,(3)"一95 "I*女#.E m mⅢ%,≈*∞≈#&d"tH%∞月沧 ^{}&,2㈨32(4)3 l}g#&qH m.2007.”7)6165 i5‘ 3" J HeHm∞目0 2{&“*【J H#H *女#,t女.%日高十Iq“rH J【日々&*m≈‘oH 镕*W・tkj∥*^“f目W≈*gr2#≈2#K# (rnⅢR‘i"&)镕##.2呻{1821 *E[J]m№{m.20D7.”(2)119一122 N]£4々.Ⅻ★W*H6≈目tE*&镕≈*Ha&十∞W .61 *女#.%mR,{*m.≈#Ⅻ#r#*a∞∞#H≈4 ”*#}日≈【J采Fb女I#{m 2006∞)6一 ll 25l如n^岫kI*l“_6jvfo IME“Iin∞d n&*A【Jj*r”m.200I+(I)44一” [c1Ⅳh∞浏',骐dthe3m‰md spM Ih“*k6】l,‰"1%Ihe H∞k啪m on M”% ckq. [71 *自*采#.※ⅢR.≮n}R目*≈*r*nR*" Me池瓢’啊d %&t∞%#’J]Ⅱ十In&^}{m.i蚴,27(2) 168一[71 2-74一∞ M】}*自建目自T*m,f}日Ⅸ&E*4涨术∞4 *≈[D]镕Ⅷ十日rt^々.2㈣ z7】*自,*林%1,#.#**"m目#Kn≈*MH 【8] [9] 10 1 Ⅲ建日.≈ⅨE镕n*mE*mW【J]#女{m.2010. 35(9).14l,一L418 J≈4m*■“.*日}.*lm*_由★体充#{Ⅱ”* 拉白々月BmR【】]*女{m.2038,”(11)I琳一1210 Ⅱ1{“m.*蚌.mE.等目#"6&*≈*#Ⅲ女#* 【】J十目rn^{{m洲33【2){154一177 E&£Ⅻ∞{B★十mrE#女*镕%l’镕日&* ∞■#Ⅻ*fJl-m胖m.舢,3,“,,"一377 {m.2002,27(4)332356 EgS]。Z[J]mr}fm.20∞.13(4}4346 II】■#目月.*n■.**rf#AH*采I£白々&对 [J ∞J*&”m自■女^B&浆#a&∞Ⅳ“m【J】#R J***{&+2.32(10)67 ∞]镕nm,*‘4■#*目&&目m≈*目&∞Ⅲ月 73 12]H0*#r自≈f镕£*##n%&肄&月ⅢR【D】镕 【J’*女H{&.2∽,28(9}I一, 3I]#g#%q向■n#tM%nt∞目E【J】中目r n^}}m,1998.27(3】2762" 女]ⅢR.*g#,■Z.#Ⅲ女^Ⅲ”K■^№≈*t H十IqrlE^},2嘲 【13】{∞A n*R镕%f*≈H【£“女}#r∞m月J】 mr*%.0。。9,14(2)4243 【14】*£*.*^t.”4.≈"6E雄IZⅡM#女* *R【Jj*r目}T{m.∞w.H{l}7983 n&∞n谁HA【J】*女{m,∞07 32【5)458一啦 万方数据 充填采煤技术现状与展望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许家林, 轩大洋, 朱卫兵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市,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 苏,徐州市,221116 采矿技术 MINING TECHNOLOGY 2011,113 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