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水上采煤底板破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pdf
第 1 3卷 第 3期 2 0 1 0年 5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V o l . 1 3N o . 3 Ma y . 2 0 1 0 ■ 教育研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内因与对策① 王 毅1 , 2 ( 1 . 河南师范大学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7 ; 2 .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 新乡 4 5 3 0 0 7 ) 摘 要 通过整理问卷调查结果, 分析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内因 专业调整滞后、 就业指导落后、 办学理 念老化、 就业工作阶段化,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措施 更新就业观念、 创新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创新就业指导模式、 注 重培育学生核心竞争力、 构建全员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 就业困难; 教育内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7 8 3 5 ( 2 0 1 0 ) 0 3- 0 1 3 9- 0 3 为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 满足广大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党中央国务院于 1 9 9 9年初, 按照“ 科教兴国” 的战 略部署, 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高校的持续 扩招与社会需求的饱和,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 据悉, 2 0 0 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 5 3 2万人, 平均就业率为 7 0 %。2 0 0 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 6 1 0万人, 还有 1 0 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 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导致 部分企业发展受限或倒闭, 求职人数激增、 经济增长减缓, 更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 毕业即失业” 成 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写照。高校毕业生难就业不仅 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 因素。在国务院针对毕业生就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及 扶助政策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真的审视一下目前我国高 校教育在学科建设、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 就业指导和教育 与经济良性互动方面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 在从教育内部的视角, 深入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的原因, 并提出对策, 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 的依据, 同时, 力争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模式、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积极地作用。 一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及高校就业指导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制作了专题调查问卷, 在大学生中进行了“ 关于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高校就业指导满意度” 的问 卷调查。经过认真整理统计, 结果显示 ( 1 )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 1 %的被访 者认为是金融危机影响; 2 0 %的被访者认为高效扩招; 1 8 % 的被访者认为所学专业缺少实际价值; 1 1 %的被访者认为 大学教育存在质量问题; 1 1 %的被访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 差强人意; 7 %的被访者认为自身能力不足。由此说明 不 单单是金融危机, 社会提供岗位的增率低于高校扩招增 率, 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决定脑力劳动大于体力劳动等社会 和经济因素约占三成, 大学生个人能力不足等自身因素约 占一成, 而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节、 教育质量不高、 就业指导 工作不到位等高校教育内部因素则占到了约六成。 ( 2 ) 关于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效果欠佳的原因 3 4 %的被访者认为部分措施形式化、 无实际意义; 2 8 %的被 访者认为指导课内容单一、 针对性不强; 1 3 %的被访者认为 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 1 3 %的被访者认为临时性、 收效差; 7 %的被访者认为指导思想并非增加就业而是防范过激行 为。由此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 诸多不满, 认为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目前高校就业指导 在观念、 内容、 体系、 措施、 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 问题, 严重制约这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 教育内部存在的导致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的几对矛盾 我国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一 切资源主要由市场进行调配, 包括人力资源在内。高校毕 931 ①收稿日期 2 0 1 0- 0 2- 1 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 0 9 J D S Z 3 0 6 1 ) 作者简介 王 毅( 1 9 8 0- ) , 女, 河南安阳人, 讲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青少年问题研究。 业生作为国家一支庞大的知识型人力资源队伍, 能否利用 好、 进行充分的科学合理的调配, 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伟大 复兴。然而, 目前出现的越来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问题, 从教育内部的角度来看, 较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与 市场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理顺。具体有以下几对矛盾 1 . 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之间 的矛盾 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 但专业设置调整滞后, 专业划 分过细, 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没有及时进行市场调研, 缺 乏足够的自主权, 单纯立足自身师资条件, 招生与专业设 置与市场结合度均较低。导致学生知识面窄, 学习能力不 强, 就业竞争力不强。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 度改革。 2 . 高校就业指导落后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科学的高效毕业生就业指导策略是 思想上重视、 工作 中落实、 观念上转变、 认识上提高、 指导上加强、 措施要得当、 渠道要拓宽、 氛围要营造。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策略 并未真正的体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 就业指导观念、 措施、 方 法、 指导内容等未能及时调整, 跟上社会迅速发展的步伐; 就 业指导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完备, 专业化不强; 就业指导工作 积极主动性不高, 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这些都不能很好地满 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快速市场化的需求[ 1 ]。 3 . 办学理念陈旧、 培养模式老化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 之间的矛盾 办学理念是高校的灵魂, 是精神资产, 体现着学校的 主题风格和独特文化, 能够反映学校的侧重点与特色。社 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只有不断创新办学 理念、 更新培养模式, 才能使大学教育更具科学性、 实效 性, 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顺利的融入社会、 适应社会、 创造价 值、 改造世界。目前还有许多高校延续着传统的办学理 念。延用着老一套的培养模式, 只顾“ 低头走” 却不知“ 抬 头看” , 不注意办学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4 、高校阶段性、 特定对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就 业快速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年级 学生进行的阶段性、 突击性、 单一性的指导, 没有做到面向 全校学生, 与全校各相关部门配合, 进行大学期间全程指 导。这种就业指导模式导致高校不能将招生与毕业工作 贯通, 把好“ 进口”和“ 出口” ; 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毕业当年 很好的解决毕业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 所学专业与市 场脱节, 具备的能力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掌握的法律知 识不能满足择业和就业时的需求, 未学会很好的调整个人 心态等; 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 不能实现学校和学生 利益的最大化。 三 解决矛盾的几点措施 1 . 更新就业观念, 及时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不少学生有着从一而终、 求稳怕变、 求大慕名、 过分强 调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很显然, 这种观念是不合时宜 的, 不切实际的。学校应提倡“ 先就业后择业” , 鼓励大学 生创业, 制定自主创业扶持政策, 帮助小额贷款, 设立创业 担保基金, 提供创业培训, 开办指导、 政策咨询、 项目论证、 跟踪辅导等服务。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鼓励参军、 考研、 考公务员、 大学生村官等并积极提供相应 的政策指导和素质培训。 教育学生要树立“ 平民意识、 零试用期意识和主动出 击意识” 。( 1 ) 跟据 1 9 7 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 “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 1 8- 2 2周岁人口比率约为 1 5 %以内的是精英教育阶段; 1 5- 5 0 %的是大众化教育阶段; 5 0 %以上是普及教育阶的高等 教育阶段。我国 2 0 0 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 5 %, 已经进 入大众教育阶段。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 份量那样稀缺了, 受到的待遇也不可和以前相比拟, 要给 自己客观定位, 不能盲目高估。( 2 ) 零试用期意识即为 走 向社会之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 给自己的职业 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 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良 好的敬业精神、 强烈的求知欲、 较强的可塑性、 沟通协调能 力和综合素质, 争取到单位即可全面投入到工作中去。工 作期间要培养战斗能力、 亲和能力和学习能力。( 3 ) 主动 出击意识就是说, 高校毕业生不能再延续过去的“ 等、 靠、 要” 来获取劳动机会, 必须行动起来、 主动推销自己, 才能 有机会获得满意的工作。 2 . 创新办学理念 办学理论的创新包括 错位发展理念。不同层次和类 别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定位, 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 针对社 会与经济发展需求, 形成适合本校的、 有特色的发展理念; 与时俱进理念。任何事物都是在创新中获得发展的, 没有 创新就没有进步。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经济发展现状 和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断认识与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 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永葆活力; 学校形象策划理念。每所高校都应该十分重视自我形象 的树立与美化, 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反响良好, 培养出 的学生给外界的印象就会较好, 就会为其毕业生的就业打 下良好的基础, 使其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3 . 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 菜单式培养模式” 。学生完全随意选课, 实现完全学 分制, 指导学生完全依照个人兴趣爱好、 专长和社会紧缺 专业需求进行选课和培养,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 础。这种培养方式借鉴了参馆点菜的模式进行订单培养, 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提高就业实现率。 “ 人才召回模式” 。毕业生的优点是有热情、 有激情、 富于创新力, 不足则是缺少经验, 需要就业适应期。对于 用人单位而言, 创造价值和财富是唯一目的, 他们需要的 是有经验的员工。为帮助毕业生缩短工作适应期, 尽快积 累必要的工作经验,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为毕业生谋得 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高校可以为毕业生在一定年限内提 供免费或少费用的学习、 深造机会, 这一过程既可以使学 041 校进一步明确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又可以 使学生结合实践, 更好的提升理论知识, 实现快速蓄电, 还 为一个负责任的高校树立了形象、 赢得了赞誉。 4 . 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强化就业指导意识, 提高就业指导技能。强化主动服 务意识、 全程指导意识、 创新意识, 加强创业技能的主动训 练和指导, 开设就业指导核心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 指导; 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机构。专业指导师、 专门指 导场所、 高素质服务队伍; 组建市场开发队伍、 占领市场 加强与对口企、 事业单位的共建与合作, 提供实习就业平 台, 收集信息, 开发新途径, 就业后跟踪服务; 进行理想信 念道德教育, 举办专家讲坛、 企业名家讲座、 实习、 模拟招 聘等活动, 强化就业心理和技能训练; 强化就业市场意识, 收集并及时发布就业市场信息; 真正走出去和请进来, 与 市场形成互动; 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 指导开办专业、 课程 设置, 正确评估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 5 . 注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培育 就业竞争力大致分为两块 基础竞争力包括表达、 人 际交往、 实践、 身心素质、 团队协作、 环境适应; 核心竞争力 包括自主开发、 能动挖掘的潜能, 含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 质、 学习能力等[ 2 ]。用人单位关注的三种素质是 基本素 质( 专业) 、 中层素质( 团体合作、 踏实刻苦、 社会适应及自 学能力) 、 精英素质( 创新能力) 。 大学生现状是, 存在不正确的“ 等靠要” 的就业心理, 希望自主选择但不愿担风险, 想竞争但少勇气, 理想远大 但不愿正视现实, 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重物质利益, 有信 信但易自卑。职业目标上理想与现实反差, 自我认知上的 自傲和自卑并存。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竞争力, 特别是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6 . 构建全员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 1 ) 更新就业指导模式。把就业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 程; 不仅对就业进行管理和教育, 还要建立规范化、 人性化 的服务理念; 不但要提供共性的就业指导课程( 组织招聘 会、 讲座) , 还要开展个性服务, 鼓励自主创业、 增加创业指 导内容。( 2 ) 拓宽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拓展补充新鲜内 容, 形成低年级高年级有层次的就业指导内容; 除指导课 程外, 还要讲座、 个别咨询、 职业设计等方式和手段。( 3 ) 完善就业指导机构。构建学校指导中心、 院系就业指导中 心、 专业辅导人员三层一体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由具备一定心理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和相关就业指导知识 的人员组成, 机构和人员不断完善、 充实, 使辐射面更广泛 [ 3 ]。( 4 ) 延伸就业工作渠道 借助计算机、 网络技术延伸就 业工作渠道; 加强与企业、 社会的关系, 专业办在企业的需 求点上, 调整课程设置。处理好就业指导部门与学校其它 部门的关系, 有效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效用, 扩大学校声 誉, 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 1 ]蔡楚元, 李俊杰.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内因探析及责 任构建[ J ] . 高等教育研究, 2 0 0 8 ( 2 ) 2 5- 2 7 . [ 2 ] 袁 媛, 吕增涛.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J ] . 科技信息, 2 0 0 8 ( 3 2 ) 3 0 5 . [ 3 ] 孙君芳. 全员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的实践性思考[ J ]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8 ( 6 ) 8 1- 8 3 . O nE d u c a t i o n ’ sI n t e r n a l C a u s e sa n d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o f C o l l e g eG r a d u a t e s ' E mp l o y me n t D i f f i c u l t y WA N GY i 1 , 2 ( S c h o o l o f C h e m i s t r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H e n a n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x i a n g 4 5 3 0 0 7 ,C h i n a ; 2 .H e n a nP r o v i n c i a l H i g h e r L e a r n i n g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K e yR e s e a r c hB a s eo f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X i n x i a n g 4 5 3 0 0 7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B yu s i n g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r e s u l t s ,t h i s p a p e r h a s a n a l y z e dt h ee d u c a t i o n ’ s i n t e r n a l c a u s e s t h a t r e s u l t e di nt h ec o l l e g eg r a d u a t e s ’e m p l o y m e n t d i f f i c u l t y ,n a m e l yl a g g e db e h i n ds p e c i a l t ya d j u s t m e n t ,b a c k w a r d j o b - s e e k i n gg u i d a n c e ,o l d - f a s h i o n e ds c h o o l - r u n n i n g c o n c e p t a n ds t a g e dj o b - s e e k i n g w o r k .T h i s p a p e r a l s o p r o p o s e s a c o u p l e o f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i . e .u p d a t i n g j o b - s e e k i n g c o n c e p t ,i n n o v a t i n g s c h o o l - r u n n i n g c o n c e p t a n dt r a i n i n gm o d e s a s w e l l a s j o b - s e e k i n g g u i d a n c e , a t t a c h i n g 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 c u l t i v a t i n g s t u d e n t s ’c o r e 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 a n db u i l d i n ga l l - e m p l o y e ea n dt h o r o u g he m p l o y m e n t g u i d a n c es y s t e m . K e yw o r d s e m p l o y m e n t d i f f i c u l t y ;e d u c a t i o n a l i n t e r n a l c a u s e s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 责任编校 王小飞)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