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条件下极薄煤层采煤工艺的选择.pdf
煤 炭 科 技 4 0 COAL S CI ENCE TECHN0L0GY MAGAZ I NE 2 0 0 6年第 3期 No . 3 2 0 06 文章编号 1 0 0 8 3 7 3 1 2 0 0 6 0 3 0 0 4 0 0 2 特殊条件下极薅煤层桀煤工艺的选择 储 飞 安徽恒源煤电公司 刘桥 一矿.安 徽 淮北2 3 5 1 6 2 摘 要 刘桥一矿 3煤是极薄煤层 , - 9 4煤层 间距较小 , 且极不稳定。3煤赋存特 点及煤层厚度 特征符合螺旋钻采煤工艺要求。该矿由于 3煤 的顺利 回采 , 延长 了矿 井的服务年 限 ,取得 了较 好的经济效益。该采煤工艺同传统工艺相比还具有很多优点。 关键词 薄煤层 ; 采煤工艺; 螺旋钻采煤; 优点 中图分类号 T D 8 2 8 . 3 文献标识码 B 刘桥一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境内. 煤系地层为 华北晚生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及 山西组 地层 . 含 3 、 4 、 6煤及三到四层发育不全的极薄煤线。该地 层主要 由粒度不等的碎屑岩及泥岩组成 . 地层的最 上部分为 1 2 6 . 6 m左右的第 四系地层 , 下分界 为 K 一 灰顶界面 ,铝质泥岩至一灰总厚度 1 1 5 m。K 砂 岩 、 K 铝质泥岩 、 K 一灰为标志层。4煤及 6煤为该 矿区主采煤层 。4煤位 于下石盒子组下部 , 下至铝 质泥岩 3 5 . 0 5 m, 平均厚度 2 . 0 m。6煤位于山西组 中部 , 上距铝质 泥岩 4 8 . 4 8~6 9 . 3 5 m, 平均 6 0 . 5 1 m,下距太原组第一层灰岩 4 6 . 9 5~6 2 . 6 1 m,平均 5 1 . 7 9 m, 煤层厚度平均 2 . 7 8 m。3煤位于下石盒子 组下部 , 上距 K , 砂岩平均 1 8 3 . 5 m, 煤层结构简单 , 以单一薄煤层为 主 ,煤 层厚度 0~1 . 7 5 m,平均 0 . 8 2 m, 可采性指数 0 . 5 9 , 变异系数 8 0 %, 平 均倾角 1 4 。 , 局部可采 , 为极不稳定煤层 。3煤储量主要分布 在 I I 4 6上山采区东翼及六采 区,可采储量合计为 1 4 8 . 8万 t 。3煤 的特殊性在于 3 、 4煤层 间距过小, 约为 0~9 . 2 3 m,平均 3 . 9 7 m。由于 3 、 4煤间距过 小 , 并且变化不均 , 如 3煤采用走 向长壁全部 冒落 法 回采 , 将对主采煤层 4煤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在 不影响 4煤安全 回采的前提下顺利采 出 3煤。首先 要选择合理的采煤工艺。 1 采煤工艺的选择 根据 3煤赋存特点及煤层厚度特征 . 该矿采用 钻采工艺 , 边掘边采 , 掘进与钻采平行作业。前方掘 进工作 面至少超前钻采工作面 8 0 IT I , 钻机采用乌克 兰生产的薄煤层三轴螺旋钻机 , 独头单向钻采。钻 采顺序为前进式钻采至迎头。先在巷道下帮沿煤层 倾 向向下进行钻采 , 钻采完后再退 回调头在巷道上 帮沿煤层倾 向向上进行钻采。该机适用于煤层厚度 为 0 . 5~0 . 9 m, 煤层倾角一 1 5 。 ~ 1 5 。 . 煤 层走 向倾 角小于 8 。 的各种硬度的煤层。 1 . 1 落煤 方 法 1 . 1 . 1 落煤方 式 将一 台螺旋钻机布置在工作 面运输巷 中, 向煤 层打钻 , 钻头割煤 , 螺旋钻杆掏煤 , 煤直接落在运输 气 、 乙烯和乙炔。 根据故障气体产生机理 , 说明变压 器内部存在油中电弧现象。结合对该变压器绝缘试 验的情况 , 断定该变压器分接开关出现问题。 对该变 压器进行 了吊芯检查 ,发现分接开关确实存在接触 不 良的 问题 。 上例说 明,分析产气速率的变化和气体组分的 不同, 都可以做到提前判断 出事故点和故障类型 , 起 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 玉山 1 9 5 9 一 , 男, 山东济 南人 , 1 9 8 3年毕业 于江苏广播 电视大学 ,徐 州矿 务集 团有 限公 司供 电处 工程 师。 收 稿 日期 2 0 0 6 0 6 2 6 维普资讯 2 0 0 6年第 3期 储飞 特殊条件下极薄 煤层采煤工 艺的选择4 1 巷的刮板输送机上运出。 该机一次采宽 2 . 0 m, 三轴 联动钻杆 1 . 5 4 1 1 1 一节 , 钻机本身 自动接杆 , 达到设 计采深或遇断层时 , 推出钻杆 , 螺旋钻机整体前移 , 预留 O . 80 . 2 m煤柱后开始下一循环钻采。 1 . 1 . 2螺 旋钻 机 正常钻 进 设计钻采长度 钻采从运输巷设计位置处开始 运行 . 从上帮向上钻采 , 钻采深度最大 8 5 m, 平均 8 0 m. 螺旋钻机 以 2 . 0 m / m i n的速度 向上钻采 , 直至达 到设计深度 。 1 . 1 . 3 螺旋 钻机 与掘 进 工作 面 的协调 开 采 1 掘 进 工作 面 要 始终 超 前螺 旋 钻 机 8 O m 以上 . 防止两工作面之间各 工序相互影响。 2 掘进工作面放炮时 , 包括螺旋钻采工作面的 所有人员必须全部撤至警戒范围以外的安全地点。 3 接掘进工作面输送机与接螺旋钻采工作面 的输送机要有风电闭锁装置 , 即工作面停风 时掘进 工作面和螺旋钻采工作面必须停电闭锁 。 4 只有等所有施工人员全部撤至安全地点 , 确认安全无误后方可发信号开动输送机 。 5 掘进工作 面放炮 出矸石时 , 大块矸 石严禁 进入输送机 , 要在 4 O T 窄 型输送机范 围内提前处 理 , 确保矸石不顶坏螺旋钻机 。 1 . 2设备的配置 螺旋钻机选用乌克兰制薄煤层三轴螺旋钻机 , 电机功率为 2 2 0 k W.钻进速度为 0~1 . 0 m / mi n , 运 输设备为 S G W一 4 0 T刮板输送机一部 .电机功率为 4 0 k W, 运输能力为 1 5 0 t / h 。运送和安装钻具的设备 为单轨吊车一部. 起 吊速度为 3 m / mi n ,运行速度为 2 0 m / m i n , 起 吊高度为 3 m。辅助运输设备为 S G W一 4 0 T型转载机 、 S T J 8 0 0 / 24 0型带式输送机和 S D一 1 5 0 F型带式输送机。 1 . 3生产 能 力 按一个螺旋钻采工作面布置 . 工作面每班钻进 3 0 m, 每天钻进深度 9 0 m, 钻孔高度 O . 6 5 m, 实际采 高 1 m, 钻孔 宽度为 2 . 0 m, 钻煤 时采 出率 为 O . 9 5 , 年生产能力为 8 . 7 5万t 。 2巷道布 置、 顶板控制 和通风 根据 3煤赋存状况 , 可充分利用 I I 4 6上山采 区 及六采 区生产系统运料 、 排矸 、 运煤 。为了减少掘进 巷道工程量 , 在 3 、 4煤间距较大 的地点可设一临 时 垂直煤仓进行连接 , 煤仓高度即 3 、 4煤间距 。 由于 3煤无直接顶, 老顶以中细砂岩为主. 平均 厚 1 7 . 5 m, 钻采面采宽 1 . 9 0 5 m , 煤柱宽 O . 5 m, 顶板 来压及下沉量不明显 ,故钻采工作面采用不支护方 式 。正常工作时期 , 在工作面钻孔钻采完毕后 , 在钻 孔 口以里 O . 3 m 处支设 3棵 1 8 0 m m6 5 0 m m 的 优 质木点柱 ,上方戴规格为 4 0 0 mm2 0 0 mm4 0 m m的木柱帽f 柱帽沿倾斜使用 , 并用木栅栏加紧打 牢 . 软底处加穿 1 . 5 m2 5 0 mm4 0 m m 的大木鞋 。 木点柱严禁支在浮煤 、 浮矸上。 随着螺旋钻采煤机不断前移采煤 ,要随时观测 运输巷的围岩变形情况 。 当巷道压力变大 、 变形严重 时 .及 时打锚索加强支护 。锚索 间排距 3 0 0 mm 3 0 0 mm. 长度 6 . 0 m, 安设在巷 道拱顶 , 防止 冒顶或 影响钻采工作。 运输巷采用锚网作永久支护 。 在钻孔 口以上 或 以下 O . 3 m处支设 3棵 1 8 0 m m6 5 0 m m的优质木点柱支护顶板。 钻采工作面通风方式是利用 21 5 k W 局部通 风机供风 。 3 该工艺的优点 与传统工艺相比, 该工艺的优点是 ① 在采煤 面实现无人操作. 有利于安全生产; ② 可以减少伤 亡事故, 减少职业病患者; ③ 可在螺旋钻具上安装 3种不同直径 的钻头 .增加在不同厚度煤层上的采 收率; ④ 实现薄煤层采煤 , 其中包括从平衡的和保 护煤柱上采煤. 增加采煤量; ⑤ 只采煤不采矸石, 煤 质较好; ⑥ 由于不需要支撑, 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 ⑦工作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⑧ 由于留煤柱, 代替了 支护, 可降低采煤成本, 减少运输巷的回收费用。⑨ 设备维护、 维修方便. 可避免重体力劳动。 ⑩ 人工工 效提高 , 采煤机每班 6人操作, 可大大地减轻工人的 劳动强度。 4结 语 采用螺旋钻采煤工艺解决 了该矿 3煤长期 以来 无法 回采 的难题 , 3煤可采储量共 1 4 8 . 8万 t ,经济 效益十分可观。该采煤工艺用人少 , 效益好 , 可多回 收煤炭资源 , 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 利用该工艺采煤 钻孔 间要留下煤柱且钻孔不能达到设计的深度 , 造 成煤炭损失 ,因此还应不断完善螺旋钻机采煤技术 和工 艺 。 作者简介 储 飞 1 9 7 1 一 , 男 , 安徽 濉溪人 ,1 9 9 1年毕 业于安徽煤炭工 业学校采煤专业. 安徽 恒源煤 电股 份有 限公 司刘桥一矿助理工程师。 收 稿 日期 2 0 0 6 0 5 - 1 2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