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基础.docx
课程编号05130 48学时 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工程地质学基础为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问题的能力,深刻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规律.为后续专业的学习和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自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适用专业 地质工程 三.先修课程 土质学与土力学,资源环境与地学基础等. 四.课程要求 1.掌握岩土体的基本工程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2.掌握岩土体赋存的地质环境及其地质工程意义,掌握其研究方法. 3.掌握区域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评介方法. 5.掌握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6.了解常见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防治方法. 7.通过学习,深刻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工程观念.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讲授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当代工程地质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岩土体的物质组成,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岩体结构,风化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平原,山区,岸边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第三章 岩土体赋存的地质环境 地应力,地下水及水土水岩相互作用,地热 第四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活动断裂的工程地质研究,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第五章 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 山区,岸边工程地质条件及人工边坡,边坡的变形与破坏类型及机制,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边坡稳定性分析. 第六章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 地下工程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及机制,围岩应力分布,影响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介. 第七章 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 地面坍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洪水及地下水灾害,其它工程地质灾害产生的机理,预防及治理措施. 二录像课的教学内容 1.国内外典型的大型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实例. 2学时 2.边坡,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实例. 2学时 三实习的内容 1.岩体结构类型的野外认识. 4学时 六.学时分配表六.学时分配 内 容 章 讲 课 课堂讨论 录像课 实 验 实 习 上 机 小 计 一 2 2 4 二 6 4 10 三 4 4 四 6 6 五 8 8 六 8 8 七 6 2 8 合 计 40 4 48 七.主要参考书 1. 张咸恭等 科学出版社 2000 2. 张倬元等 地质出版社 1998 3. 罗国煜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4. 李智毅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八.评价方式 闭卷考试 九.说明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分工与衔接土质学与土力学主要介绍土的基本工程性质,本课程着重介绍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岩体力学主要介绍岩石,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质,岩体结构,风化岩体等内容在本课程介绍;煤矿边坡,井巷围岩稳定性分析在煤矿工程地质学中介绍,本课程只介绍一般的分析原理和普遍应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