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际煤矿安全专篇审后修改汇总.DOC
目 录 目 录1 前 言1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安全条件1 第一节 井田概况1 第二节 安全条件5 第三节 矿井设计概况14 第二章 矿井通风47 第一节 概况47 第二节 矿井通风52 第三节 降温措施及设备选型68 第三章 粉尘灾害防治69 第一节 粉尘69 第二节 防尘措施70 第三节 防爆措施74 第四节 隔爆措施75 第五节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防尘77 第四章 瓦斯灾害防治78 第一节 瓦斯78 第二节 防爆措施78 第三节 隔爆措施83 第四节 开采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煤层防突措施86 第五节 矿井瓦斯抽放99 第五章 矿井防灭火111 第一节 概况111 第二节 开采煤层自燃预测和防治措施112 第三节 井下外因火灾防治及装备117 第六章 矿井防治水127 第一节 矿井水文安全条件分析127 第二节 矿井防治水措施130 第三节 井下防治水安全设施140 第七章 井下其它灾害防治144 第一节 顶板灾害防治及装备144 第二节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的措施150 第三节 爆炸材料库150 第四节 提升运输事故防治措施及装备151 第五节 电气事故防治措施160 第八章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171 第一节 概述171 第二节 安全监测、监控和传输设备选择174 第三节 监测设备各类传感器布置174 第四节 矿井综合监测监控系统设备装备量185 第五节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185 第六节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管理及校验制度186 第九章 矿井安全检测及装备、矿山救护队191 第一节 矿井安全检测及装备191 第二节 矿山救护队194 第三节 矿山保健设施197 第十章 劳动定员和概算198 第一节 劳动定员198 第二节 安全设施估算206 附件 1、六枝特区华际煤矿安全专篇设计(修改)委托书; 2、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黔)名称预核内字[2007]第2287号 3、证照(1)杉新、下播雨煤矿整合后采矿许可证; (2)原衫新、下播雨煤矿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 4、2006年12月27日黔府函 [2006]20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 5、2006年11月3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函[2006]312号关于印发征求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水城县、盘县、钟山区四县(区)煤矿整合和合理调整布局方案意见的函; 6、六枝特区新窑乡下播雨煤矿与六枝特区新窑乡杉新煤矿整合协议书; 7、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华际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黔国土规划院储审字[2007]552号); 8、2007年11月14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备字[2007]478号关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华际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9、2007年4月10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行管字[2007]67号文对六盘水市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10、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于2004年3月31日和2004年9月25日对原杉新、下播雨煤矿3、7号煤层进行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11、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于2004年3月31日和2004年9月25日对原杉新、下播雨煤矿3、7号煤层进行的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 12、2008年2月25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规字[2008]120号文关于六枝特区新窑乡华际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的批复。 13、2004年5月18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规字[2004]161号文关于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乡下播雨煤矿技术改造设计的批复; 14、2005年8月30日六盘水市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函 [2005]171号。 229 前 言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华际煤矿是区县、市、省各级政府按照符合省、市、县矿产规划,与规划大矿、已设置采矿权含划定矿区范围、探矿权以及规划勘探区不重叠或不影响勘探区整性的原则批复的煤矿整合方案,由两矿井的资源和企业整合的煤矿。 1、2006年11月3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函[2006]312号关于印发征求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水城县、盘县、钟山区四县(区)煤矿整合和合理调整布局方案意见的函; 2、2006年12月27日黔府函 [2006]20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 3、2007年2月1日六盘水市煤炭局关于贯彻贵州省煤矿整合指导意见的通知; 4、2007年6月28日六枝工矿(集团)恒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华际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5、2007年11月14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备字[2007]478号关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华际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6、贵州省有色地质地质勘查局二总队2004年10月提交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乡下播雨村煤矿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简要说明。 7、2007年6月 12 日六枝工矿(集团)恒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杉新煤矿、播雨煤矿现场调研以及矿方提供1/500地面广场地形图等有关资料; 8、2008年1月六枝工矿(集团)恒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交的六枝特区新窑乡华际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 9、2008年2月25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规字[2008]120号文关于六枝特区新窑乡华际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的批复。 10、2007年4月10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行管字[2007]67号文对六盘水市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11、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于2004年3月31日和2004年9月25日对原杉新、下播雨煤矿3、7号煤层进行的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 12、六枝特区新窑乡华际煤矿整合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 13、六枝特区新窑乡华际煤矿整合项目安全专篇委托书。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1、为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煤矿煤矿安全规程及有关规定,规范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合理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2、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监一字[2002]65号关于印发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精神和六枝特区新窑乡华际煤矿整合,编制华际煤矿整合安全专篇,结合华际煤矿实际,尽量利用现有巷道及现有生产技术,优化矿井生产系统,不仅使矿井能正常生产,并能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方针,为矿井的安全施工及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4.尽量简化生产系统,边生产边建设,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5.确保井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操作性; 6.严格执行煤矿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在安全设施、设备选择上体现小型煤矿的特点。 三、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安全评价 (一)、设计的主要特点 主工业场地利用原杉新煤矿场地及下播雨煤矿风井场地。主斜井口选择在原杉新煤矿主斜井与回风井之间,位于主斜井西侧30号煤层露头底板的平缓坡地上,采用斜井对全井田进行开拓;副斜井利用原杉新主斜井进行延深。一采区回风井利用原杉新风井,二采区回风井利用原下播雨提升斜井进行改造为风井,利用一采区回风井长170m,二采区回风斜井长188m。主斜井采用皮带运输机运输煤炭,敷设瓦斯抽放管、排水管;副斜井、轨道下山采用绞车提升矿车串车运输完成矿井矸石、材料、设备及行人,铺设22kg/m钢轨,消防洒水管、压风管。原煤通过皮带运输机运输运至地面栈桥进入工业场地,然后装车外运。 1、对华际煤矿的地质条件以及矿井设计概况进行了综述。 2、结合该矿开拓方式,编制了该矿生产系统各环节设备安全生产的措施。 3、对影响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分析,编制了顶板冒落灾害的防治措施,对提升运输事故、电气设备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分析,并编制和选择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装备。 4.对矿井水、煤层瓦斯、煤尘等灾害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5.根据矿井生产特点,对矿井瓦斯,井下环境和大型机电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矿领导及有关人员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二)安全评价 按照本矿井安全专篇设计,矿井具有独立完整的通风系统,并根据工作面瓦斯涌出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面通风方式,体现了“以风定产”的原则;建立了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实行先抽后采,可有效地消除突出危险,防止瓦斯积聚和爆炸;采用技术先进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对矿井安全生产进行实时监测监控,以保障矿井生产安全;采取有效地防止煤尘的产生和降低粉尘浓度的措施,使风流中粉尘浓度符合职业卫生要求;采取积极的外因、内因火灾防治措施,可有效避免井上下各种火灾事故的发生;配备探放水设备,采取探放水措施,可以消除井下涌水对生产的安全影响,防止和有效处理灾害性突水的发生;选择适合本矿井的支护方式有效地预防各种顶板事故,减少职工顶板事故伤害等。总之,按本安全专篇设计的实施,能使矿井的生产安全符合各种规程、规范和标准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矿井的安全问题。 四、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加强瓦斯压力、含量、梯度等参数收集,按规定定期进行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补作1、18、19号煤尘爆炸及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根据鉴定批复结果进行通风管理,在开发过程中应尽快完善。 2、加强对井田范围内老窑、采空区积水等水文地质条件情况调查工作。 井田范围内已无小煤窑开采,但在井田的煤层露头浅部曾有小煤窑开采,矿方虽已掌握部分巷道分布数据,但对老峒积水情况缺乏系统准确调查,还需要进一步收集资料,调查清楚老窑采空区分布及积水情况。 现阶段矿井水文地质勘探程度较低,缺少涌水量实测数据,加上该矿采空区较多,水文地质条件变得复杂,生产过程中需进一步对井下涌水量进行动态观测,切实弄清地表水和地下水、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等资料;加强防治水工作,在开采过程中接近邻近小窑采空区及小煤矿下部时,应注意老窑积水及小煤矿积水,并留设足够的安全保护煤柱,严禁乱挖乱掘保安煤柱。并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避免误穿小窑,发生透水事故。 3、矿井建设项目未作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尽快完善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方案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审意见的要求实施,采取安全可靠的工程防治措施,确保矿井生产安全,保护地质环境,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4、在生产期间和新钭井系统建设施工前必须对现有井巷进行复测和对设施进一步落实以策安全和利用。各井巷施工,特别是巷道贯通,必须认真进行实测上图,防止误掘误透。 5、该矿未作煤与瓦斯突出性鉴定,建议矿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经省煤管局批准并报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备案,如鉴定有煤与瓦斯突出,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 五、依据的法律、条例、规程、规范、细则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监一字[2002]65号关于印发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 2、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第5号令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 4、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一国办发[2003]5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5、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03]6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6、煤矿建设工程安全监察手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监察一局; 7、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范(GB 50399-2006)及有关技术政策; 能源部制定的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 8、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知识,煤炭工业部; 9、关于强化一通三防工作控制瓦斯煤尘事故的通知,煤炭工业部; 10、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11、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管理规定,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 17、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 18、矿井抽放瓦斯工程设计规范(煤基字[1996]第263号); 19、其他各种行业性规范。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5〕第446号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2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安监总煤矿字[2005]133号文“关于印发煤矿重大安全隐患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2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安监总煤矿字[2005]134“关于印发煤矿隐患排查和整顿关闭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2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安监总煤矿字[2005]135号“关于印发煤矿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的通知”; 2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安监总煤矿字〔2005〕120号“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 六、其他说明 1.煤矿在建设及生产过程中,本文中未涉及部分内容应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范(GB 50399-2006)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 2.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和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并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严格做到“一工程、一措施”。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安全条件 第一节 井田概况 一、地理概况 1、矿井位置及交通情况 六枝特区华际煤矿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新窑乡下播雨村境内,隶属六枝特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525′01"-10526′6″,北纬269′6″,距六枝特区城区中心15km。 该矿距新窑火车站17km,距六枝火车站15km,距水黄公路24km;井口以北1.6 km有新修六枝-把式寨-郎岱县道经过,矿井有简易公路2.0km长与贵阳至烟堆山公路延伸段(晴隆~新窑相连于把士寨)相接。交通尚为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 2、地形、地貌 华际煤矿地处为云贵高原山地,属构造侵蚀型山区地貌,区内最高标高1530m,最低标高为1395m,相对高差135m,地形起伏较大。 2、河流 井田内无河流,只有地貌形成的几条排水小山沟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地表水及地下水汇集于矿井北东侧的小溪或溶穴流经纳骂至东南方向北盘江支流。三丈水背斜西南翼水文地质单元,属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地区。 矿井位于北盘江流域三丈水背斜西南翼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区域内属珠江上游北盘江流域。西部以F16断层为界,东南以7号勘探线为界,区内总体地势北东低,南西高,地下水向北东迳流、排泄,深部地下水流方向为南西迳流。 3、气象 井田区内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气候,冬长而暖,夏短而凉,年最高气温34.1℃,最低气温-5.5℃,全年平均气温14.5℃,雨量较为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482.3mm,多集中在夏秋雨季,冬季则多细雨白雾,间有短期霜冻,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高山时有积雪结冻。春季多暴雨,间夹冰雹,对农作物有所影响,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风速达21.6m/s。 4、地震 据贵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1993年12月编制的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划 定六枝特区范围地震烈度为六度区。 二、主要自然灾害 除矿井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水灾(透水、老窑积水、断层水)、火灾等灾害外,区内地形陡峻,在今后开发过程中由于采空区顶板垮塌而造成其上岩层开裂、垮塌,可能诱发地面发生地裂缝、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次还有冰雹等自然灾害。 三、矿区开发及小煤窑开采情况、矿井整合情况 1、矿区开发情况 贵州省六枝矿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中期进行了矿区总体规划和国有中型矿区规模化开发,进入2000年后仍有六枝工矿集团四角田、化处,竹林等国有中型煤矿生产。但因上纳井田交通运输及其它原因,国有企业未开发,地方小煤窑在煤层浅部遍布开发。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2000年后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和政府对行业管理加强,规范地方小煤窑依法办矿,随着矿业秩序的好转,区内无证及不合法开采小窑已经关闭。 2、矿区小煤窑开采情况 井田范围内无大中型煤矿,目前已无小煤窑开采,但区内煤矿开采历史悠久,地方小煤窑在可采煤层露头线附近开采,开采规模一般较小,亠般1-3万吨/年。以平硐、斜井在煤层露头开采,用手稿落煤、人工运输,主要开采7号、18号;1号、3号次之。开采垂深基本上在30m-50m范围内,开采斜长一般50~70m,+1400标高以下深部基本完整未受开采破坏。所生产的煤炭主要为当地村民生活用煤,部分以原煤销售。 由于矿区内存在过去采煤时形成的采空区或老硐,由此,本矿必须立即弄清小窑积水情况,要注意探放水工作,特别是在采空区或老硐附近采煤时,防止采空区积水及老硐积水的突然涌出。 3、矿井整合情况 华际煤矿整合前的矿井为原杉新煤矿和下播雨煤矿,所处上纳井田位于普郎煤田三丈水背斜西南冀中部,批准地质储量10,608万吨。整合前杉新煤矿与下播雨煤矿两对矿井矿界比邻,均为独立矿井。井口工业广场相距约600m,两矿井各种证照齐全均为合法煤矿。两矿动用的采出和损失量共计25万t。 1) 原下播雨煤矿开采情况 原下播雨煤矿1994年9月建矿,井型生产能力为3万t/a,由原六枝工矿(集团)勘察设计科研所设计。主要进行7号煤层1450水平以上开采,动用资源储量9万t。2004年12月扩能技改,由六盘水地方煤矿设计所设计,设计技改井型6万t/a,面积0.35km2,采矿许可证已遗失(见2007年8月附件下播雨煤矿采矿许可证已遗失情况说明)。企业性质为私营合伙,开采矿种为焦煤。斜井开拓,由于通风系统尚未形成,至整合前一直停产。 2) 原杉新煤矿开采情况 杉新煤矿1999年9月至2001年9月矿山生产规模为1万t/a,进行1、3号煤层1400水平以上的开采,动用的采出损失量3万t,2001年10月由六盘水地方煤矿设计所设计,技改扩能为6万t/a,面积0.1644km2,开采标高为1457~1423.6m,采矿许可证号5200000140701。企业性质为私营,开采矿种为焦煤。斜井开拓,主要进行7号煤层开采,动用的采出和损失量计13万t。 3) 与现设计关系及影响 六枝特区新窑乡华际煤矿为根据2006年12月27日黔府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2006]205号)。由原六枝特区新窑乡下播雨煤矿和原六枝特区新窑乡杉新煤矿进行资源和企业整合而成的矿井。位于普郎煤田三丈水背斜西南翼上纳井田中部5至7号勘探线之间。开采的煤层属普郎煤田三丈水背斜西南冀上纳井田5-7勘探线龙谭煤组、1、3、7、18、19煤层,开采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东西走向长为1.34km,倾斜宽为0.772km,面积1.0347k㎡;开采范围成四边形,开采深度1400m~1200m。六枝特区新窑乡华际煤矿一年期采矿许可证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于2007年8月24日颁发,证号为5200000711556,有效期为一年(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企业法人为严君华,企业性质为私营合股,开采矿种为焦煤。,生产规模为15万t/a。 主斜井口选择在原杉新煤矿主斜井与回风井之间,位于主斜井西侧30号煤层露头底板的平缓坡地上,主斜井为明斜井,井口标高为1408.34m,采用斜井对全井田进行开拓,将井田划分为一个水平两个区段一区段标高1300~1400m,二区段标高1200~1300m,副斜井利用原杉新主斜井进行延深,井口标高为1408.34m,倾角25,方位角为33,斜长111m;施工暗斜井轨道下山至一水平,一采区回风井利用原杉新风井,井口标高为1407.23m,二采区回风井利用原下播雨提升斜井进行改造为风井,井口标高为1445.42m,倾角25。 原下播雨煤矿主要进行7号煤层1450水平以上开采,动用资源储量9万t。原杉新煤矿进行1、3号煤层1400水平以上的开采,动用的采出损失量3万t。 四、矿区电源、水源及通信情况 1、矿区水源 矿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直接取于矿区内丰富的泉水。生活供水水源选择在矿井南侧的泉井,该处水源枯水期流量可达10~15m3/h,距井口约200m,矿井在原杉新煤矿广场西侧设置100m3生活水池。 2、矿区电源情况 矿井整合前均有双回路供电电源。此次整合设计亦为双回路供电,其中一回路电源为引自平寨变电站110kV,由平寨变电站变10kV煤矿专线直供矿井,输电线采用LGJ-70钢芯铝绞线,至煤矿距离10km;另一回路电源引自新窑变电站110kV,由新窑变电站变10kV农网专线,输电线采用LGJ-90钢芯铝绞线,至煤矿距离15km。另外,矿井还自备有一台200KW的柴油发电机,电源有保障。新窑乡华际煤矿所在区内有国家电网电源。一回路“T”接横穿矿井的10KV农网架空线路(LGJ-35钢芯铝绞线),长度0.1km;另一回路“T”接横穿矿井的10KV农网架空线路(LGJ-50钢芯铝绞线),长度0.1km;至华际煤矿地面变电所作为本矿井双回路供电电源。目前供电系统已形成。 3、矿区通讯情况 (1)、地面通讯 华际煤矿设计规模为15万t/a,生产管理按独立生产管理机构考虑,移动公司在矿区范围内建立了移动通讯站进行通讯,六枝特区电讯局程控电话已进入矿区,通讯十分方便。 (2)、井下通讯 矿内生产调度设有DCS-168型程控交换机一台,容量为48门。下井通讯电缆沿斜井井口敷设一根HUVV39-1020.8的10对通讯电缆,至车场、掘进头、配电点、工作面等用户。 第二节 安全条件 一、地质特征 1、区域地质及地层 井田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1-5)、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下统茅口组(P2m)和栖霞组(P1q),其岩性特征、厚度见表1-1。 井田地层表 表1-1 地层 地层 单位 符号 厚度m 岩性特征 系 统 三 迭 系 下 统 夜 郎 组 T1y5 69.41 紫色泥岩,含砂质夹薄层粉砂岩及细砂岩 T1y4 68.5 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石灰岩,中下部含泥质或泥质含钙质 T1y3 92.72 上部为紫色泥岩、夹灰褐色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上部为黄色泥岩夹灰色石灰岩,底部为杂色泥岩 T1y2 104.6 上部为浅灰色、灰白色薄层,中厚层石灰岩,中部为紫色薄层泥岩,夹褐色粉砂岩及砂质泥岩,夹薄层灰岩及杂色泥岩,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厚层状石灰岩,夹细砂岩及泥岩 T1y1 241.18 上部为黄色、紫色薄层粉砂岩及泥岩,夹灰色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砂质泥岩薄层,局部含钙质 二 迭 系 上 统 龙潭组 P3L 460 含煤地层,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石灰岩组成 下 统 茅口组 P2m 灰色、深灰色石灰岩,含有灰色及黑色燧石结核 栖霞组 P1q 2、成煤时期 本矿区成煤时期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3、煤层赋存情况 该矿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属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沉积岩系,含煤地层由砂岩、泥岩及灰岩组成,平均厚460m,含煤2741层,平均总厚为16.60m,含煤系数为4,可采煤层1、3、7、18、19号五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5.15m,两极厚度6.43-22.62m,含煤系数3.2。 二、地质构造 该矿范围内经历次勘探,发现断层8条,其中断距(系指地层断距下同)较大,对矿井设计影响较大有4条,现将各主要断层简述如下 1、F16号断层,此断层出露于矿界西北部边缘,切割P2L至T16地层。 2、F17号断层该断层地表出露东起上播雨,西至F16号断层中部。 3、F18号断层出露地表上播雨,断层走向近SN方向,对18、19号煤层有破坏切割。 4、F21号断层出露于该矿中部,断层走向SN转SW,倾向W至NW,该断层对矿井开采设计,采区划分影响较大。 断层特征表 表1-2 编 号 断 层 性 质 地表 延深 走 向 倾 向 倾 角 断 距 (m) 切割 地 层 备 注 F16 横向 逆层 950 140200 NW 45 70 80100 1、3、7 号煤层 地表明显位 移为矿界边缘 F17 横向 逆层 250 220 SE 65 20 1、3、7 号煤层 与地表F18 号断层相交 F18 横向 正层 500 180 205 W 70 80 25 18、19 号煤层 与地表F19 号断层相交 F21 横向 正层 700 180 205 W 60 80 5080 切割煤 系地层 影响采区划分 三、煤层及煤质 1、煤层 该矿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属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沉积岩系,含煤地层由砂岩、泥岩及灰岩组成,平均厚460m,含煤2741层,平均总厚为16.60m,含煤系数为4,可采煤层1、3、7、18、19号五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5.15m,两极厚度6.43-22.62m,含煤系数3.2。具体见主要煤层特征表。 表1-3主要煤层特征表 煤 层 煤层厚度(m) 煤层结构 顶板 底板 煤层间 距m 可采 程度 稳定 程度 全层厚度 纯煤厚度 变化 情况 夹石层数层 夹石厚度m 复杂 程度 变化 情况 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 最小-最大 一般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少-最多 一般点数 最小-最大 一般点数 1 1.01-1.77 1.363 1.01-1.77 1.363 变化 不大 无 无 简单 变化不大 泥岩 粉砂岩 上距标一1-4m 可采 稳定 19.2-22.5 21 3 1.01-1.24 1.113 0.97-1.24 1.103 变化 不大 0-1 13 0-0.04 03 简单 变化不大 泥灰岩或泥岩 粉砂岩 可采 稳定 60 7 1.95-15.37 8.075 1.25-14.86 6.495 变化 较大 0-6 5 0.02-3.80 5 复杂 变化较大 泥灰岩 粉砂岩 可采 较稳定 11-22 18 2.01-4.17 3.074 1.59-2.47 2.094 变化 不大 0-3 34 0.03-1.77 3 较简单 变化不大 砂质泥岩 粉砂岩 可采 较稳定 7.5-17.8 14 19 0.45-4.27 1.545 0.42-2.58 1.255 西薄 东厚 0-3 35 0.03-0.74 0.55 较简单 西薄东厚 粉砂岩 泥岩 大部可采 较稳定 3、煤质 (1)、一般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 整个煤系变化程度由顶部至底部都有逐渐变深的趋势。华际煤矿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均为焦煤。沿走向变化不大。据煤岩鉴定结果煤的成因类型为陆植煤,煤岩类型为暗煤、亮煤为主类,镜煤为暗亮煤型亚类。 (2)、工业分析 水分(Mad)煤层水分含量变化不大,一般为0.95-1.05,精煤与原煤相比变化也不大。 挥发分(Vdaf)原煤18.65-26.80,精煤17.40-22.07。 灰分(Ad)一般原煤为16.86-20.42,精煤5.40-8.12,灰成份以Sio2含量较高,AL2O3较低。1、3、7、18、19均为高灰煤。 硫分(St,d)原煤全硫含量较高,变化较大,在2.29-2.67之间。硫分以黄铁矿硫为主。具体见表1-4。 表1-4 主要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编号 煤样 类别 分析水Mad0.98 灰分Ad 挥发分Vdaf 发热量QgetMJ/kg 全硫Std 备注 1 原煤 0.98 18.60 20.50 26.30 2.81 3 原煤 0.96 17.60 26.80 28.30 2.47 7 原煤 0.95 16.86 26.60 29.6 2.29 18 原煤 1.05 20.12 18.65 27.56 2.85 19 原煤 1.0 20.42 20.12 24.65 2.67 平均 0.99 18.72. 25.53 27.28 2.62 四、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及地温 1、瓦斯 2005年1月25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行管字[2005]25号文对六盘水市煤矿2004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原杉新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量为30.20m3/t,绝对涌出量为0.83m3/min,属高瓦斯矿井;原下播雨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量为38.40m3/t,绝对涌出量为2.00m3/min,属高瓦斯矿井。 2007年4月10日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行管字[2007]67号文对六盘水市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原杉新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量为19.87m3/t,绝对涌出量为2.76m3/min,属高瓦斯矿井;原下播雨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量为28.16m3/t,绝对涌出量为3.52m3/min,属高瓦斯矿井。 2、煤尘爆炸性 根据2004年3月31日和2004年9月25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结果原下播雨煤矿3号、7号煤层的煤尘有爆炸危险性,原杉新煤矿7号煤层的煤尘有爆炸危险性。其余1、18、19号煤层的煤尘爆炸性未鉴定,应尽快补作。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详见表1-5。 3、煤炭自然倾向性 根据2004年3月31日和2004年9月25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表”结果原下播雨煤矿3号、7号煤层的煤层自然倾向性为二类,属自燃煤层,原杉新煤矿7号煤层的煤层自然倾向性为二类,属自燃煤层。其余1、18、19号煤层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未鉴定,应尽快补作。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详见表1-6。 表1-5 煤尘爆炸鉴定报告表 供样单位 下播雨煤矿 杉新煤矿 收样日期 2004.3.26 2004.9.9 报出日期 2004.3.31 2004.9.25 统一编号 来样编号 工业分析() 爆炸性试验 鉴定结论 水分 Mad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焦渣特征 火焰长 度mm 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 2004-W551 3号 煤层 1.12 22.31 23.28 40 80 煤尘有爆炸性 2004-W552 7号 煤层 0.79 8.07 20.56 200 80 煤尘有爆炸性 2004-M691 7号 煤层 0.93 9.89 20.14 5 150 75 煤尘有爆炸性 表1-6 煤层自燃发火倾向鉴定表 送样单位 下播雨煤矿 杉新煤矿 收样日期 2004.3.26 2004.9.9 报出日期 2004.3.31 2004.9.25 统一编号 来样编号 工业分析() 着火温度oC △T 自燃倾向分类 Mad Ad Vdat T氧 T原 T还 2004-W551 3号煤层 1.12 22.31 23.28 327 355 359 32 二类 2004-W552 7号煤层 0.79 8.07 20.56 329 360 364 35 二类 2004-M552 7号煤层 0.93 9.89 20.14 348 380 383 35 二类 备注 仅对来样负责。一类容易自燃;二类自燃;三类不易自燃。 4、地温 地温尚无测试资料,根据原下播雨煤矿、原杉新煤矿矿井的调查和了解表明,矿井属正常地温无热害影响矿井。 5、放射性元素危害 未发现放射性元素。 6、煤与瓦斯突出 该矿未作煤与瓦斯突出性鉴定,建议矿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经省煤管局批准并报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备案,如鉴定有煤与瓦斯突出,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根据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关于加强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防治工作的意见”。整合后的华际煤矿位于六枝矿区,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 五、水文地质 1、区域水文地质 根据贵州省有色地质地质勘查局二总队2004年10月提交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乡下播雨村煤矿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简要说明,区域内属珠江上游北盘江流域。三丈水背斜西南翼水文地质单元,属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地区。 矿井位于北盘江流域三丈水背斜西南翼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西部以F16断层为界,东南以7号勘探线为界,区内总体地势北东低,南西高,地下水向北东迳流、排泄,深部地下水流方向为南西迳流。地表水及地下水汇集于矿井北东侧的小溪或溶穴,流经纳骂至东南方向北盘江支流。 地层主要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两大类组,三叠系的永宁镇组(T1Yn)、三叠系的夜郎组二、四段(T1Y2、T1Y4)、二叠系的茅口组(P1m),属可溶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强;三叠系的夜郎组第一、三、五段(T1Y1、T1Y3、T1Y5),二叠系的龙潭组(P2L)属非可溶岩,基岩裂隙发育有限,含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在可溶岩地段大气降水通过落水洞、漏斗迅速灌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在非可溶岩地段,大气降水则沿岩石的细小裂隙或孔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的迳流、排泄受岩性、构造及地形地貌的控制,在可溶岩地段多为管道集中迳流,以岩溶大泉及暗河出露的形式于河谷、断层谷地、可溶流及分散流的方式短距离迳流,以下降泉及分流的形式近源排泄于沟谷地形低凹处。 2、岩层富水性 岩层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等因素控制,其中岩性对地下水的赋存起着主导作用。 茅口组(P2m)只调查顶部,为厚层状灰岩,岩溶地形明显,溶槽发育,地下水出露极少,岩溶以落水洞为主。其含水性强,地下水位较深,水质为硫酸盐重碳酸盐钙质水。 龙潭煤组(P3L)调查井泉9个,流量为0.0008-2.526L/s之间。岩层含水性较弱,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极为明显,当浅部回采后,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溶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