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汇总.doc
安全评价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大湾煤矿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资质证书编号APJ-(国)-0486-2006 二00七年十一月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大湾煤矿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项目编号 贵煤设AXP-005-2007 项目规模 115万t/a 法定代表人 杨正东 技术负责人 龙祖根 评价项目负责人 袁晓春 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二00七年十一月 目 录 前言1 一、安全现状评价的目的1 二、安全现状评价的基本原则1 三、安全现状评价的内容1 四、安全现状评价程序1 五、安全现状评价过程2 第一章 概述4 第一节 安全评价对象及范围4 一、安全评价对象4 二、安全评价范围4 第二节 安全现状评价依据4 一、法律法规4 二、标准规范5 三、企业提供的资料7 四、合同文件7 第三节 煤矿概况7 一、井田概况7 二、安全条件8 三、矿井开采概况12 第四节 煤矿生产概况13 一、矿井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的概况13 第二章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22 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和过程22 一、辩识危险、有害因素的原则22 二、辩识危险、有害因素的方法22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23 第二节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24 一、矿井开采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24 二、矿井通风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33 三、矿井瓦斯、煤尘、火灾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35 四、矿井防治水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42 五、矿井机电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45 六、矿井运输、提升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50 七、矿井爆炸材料及井下爆破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52 八、矿山救护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53 九、矿井安全综合管理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54 第三节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存在场所55 第四节 事故隐患及其存在场所57 第三章 安全管理评价58 第一节 安全管理体系概述58 一、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情况58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59 三、生产队组职责的落实情况59 四、职能部门职责的落实情况59 第二节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方法和过程59 一、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59 二、适应性评价方法和过程60 第三节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结果和分析60 第四章 安全检测检验评价61 第一节 安全检测检验概况61 一、大湾煤矿的安全设施、设备检测检验情况61 第二节 安全检测检验评价70 一、对安全检测检验的评价70 二、评价结论及建议72 第五章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评价74 第一节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的评价方法及过程74 第二节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评价结果74 第六章 矿井综合评价91 第一节 矿井综合评价方法91 一、矿井综合评价方法91 二、安全检查表评分办法91 第二节 矿井综合评价结果91 一、矿井危险程度等级划分91 二、矿井安全现状评价结果92 第七章 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定性、定量评价93 第一节 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分类93 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93 二、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分类93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等级的划分93 第二节 对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93 一、定性分析与评价94 二、定性评价结论105 三、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定量分析与评价方法的确定105 四、评价模型的建立105 五、该矿井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及计算107 六、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定量评价结论115 第八章 煤矿事故统计分析116 第一节 同类矿山生产事故统计分析116 一、全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116 二、贵州省煤矿事故统计分析121 三、相邻矿井的煤矿事故统计分析127 第二节 被评价煤矿生产事故统计分析128 第三节 被评价煤矿生产事故致因因素、影响因素及其事故危险度评价129 第九章 安全措施及建议132 第一节 事故隐患整改措施及建议132 第二节 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133 第三节 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133 一、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防治措施及建议133 二、防治其它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144 第十章 安全现状评价结论154 一、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154 二、对各子系统单元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要求的评价156 三、评价结论157 附件 1、大湾煤矿与我院签订的“2007年煤矿安全现状评价”委托书。 2、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大湾煤矿采矿许可证。 3、2003年9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提交的大湾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4、2003年9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提交的大湾煤矿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报告。 5、矿长资格证、安全矿长资格证等。 6、大湾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编号(黔)MK安许证字[2004]0008。 7、大湾煤矿营业执照(注册号5202001916252)。 8、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关于下发20006年煤矿生产能力复核结果的通知”(黔煤行管字[2007]103)。 9、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对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煤矿2006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煤行管字[2007]63)。 大湾煤矿附图 大湾煤矿一分区井上下对照图; 大湾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一分区11号煤层、一分区2#煤层); 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通风系统图; 井田周边小煤窑地质地形图; 排水系统图; 防灭火系统图; 井下设备布置图; 副井工业广场平面图; 高压供电系统图; 压风系统图; 井下原煤运输系统图; 井下供电系统图; 地面轨道系统图; 防尘供水系统图; 安全监控系统图; 井下轨道运输系统图。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 安全现状评价人员名单 项 目 姓 名 注 册 号 职称、职务 签 字 项目负责人 袁晓春 APR-03940-2003 工 程 师 项目组成员 罗康成 APR-03939-2003 高工、所长 袁晓春 APR-03940-2003 工 程 师 肖 铸 APR-11663-2004 高级工程师 杨 晶 APR-12016-2005 工 程 师 报告编制人 罗康成 APR-03939-2003 高工、所长 杨 晶 APR-12016-2005 工 程 师 袁晓春 APR-03940-2003 工 程 师 肖 铸 APR-11663-2004 高级工程师 报告审核人 刘小柯 APR-04650-2003 工程师、副所长 过程控制负责人 罗康成 APR-03939-2003 高工、所长 技术负责人 龙祖根 APR-04683-2003 高工、总工程师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 安全现状评价技术专家名单 序 号 姓 名 专 业 职 称 签 名 1 黄祖业 采矿工程 高级工程师 2 周子成 通 风 高级工程师 3 黎和凯 机 电 高级工程师 4 邱晴川 地 质 高级工程师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编制人名单 章 次 内 容 姓 名 职 称 前言 李贵莲 工程师 一 概述 袁晓春 工程师 二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罗康成 高级工程师 杨 晶 工程师 袁晓春 工程师 肖 铸 高级工程师 三 安全管理评价 王彤标 高级工程师 杨 晶 工程师 肖 铸 高级工程师 四 安全检测检验评价 袁晓春 工程师 杨 晶 工程师 罗康成 高级工程师 五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评价 杨 晶 工程师 六 矿井综合评价 肖 铸 高级工程师 杨 晶 工程师 七 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定性、定量评价 袁晓春 工程师 肖 铸 高级工程师 八 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措施及建议 杨 晶 工程师 九 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 袁晓春 工程师 肖 铸 高级工程师 十 安全评价结论 罗康成 高级工程师 肖 铸 高级工程师 前言 一、安全现状评价的目的 煤矿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煤矿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与控制煤矿建设项目和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煤矿生产的安全风险,预防事故发生,保护煤矿从业人员的健康、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 对该矿进行安全现状评价的主要目的 (1)是通过采用“贵州省大中型煤矿安全检查表”对煤矿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实际情况和管理状况的调查,找出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固有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主要条件,确立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最大限度地降低该矿安全风险,确保矿井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和危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获得最优的安全效益。 (2)通过该矿的安全现状评价,为该矿井下一步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指导依据。 (3)通过本项目的安全现状评价工作,为上级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工作提供依据。 二、安全现状评价的基本原则 安全评价工作,以国家有关安全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自始至终遵循科学、公正、合法、自主的原则。 三、安全现状评价的内容 安全现状评价是针对系统、工程的安全现状,进行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1、评价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对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适应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投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有关内容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 2、评价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明确其是否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 3、评价生产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 4、识别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度; 5、评价煤矿是否形具有可靠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并针对其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四、安全现状评价程序 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的程序一般包括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划分评价单元,现场安全调查,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作出安全评价结论,编制安全现状评价报告。该矿安全现状评价程序框图见图1所示。 安全现状评价 准 备 现场勘察、资料收集 危险辩识 危险、危害性分析、辩识 危险源辩识 事 故 发生的可能性 影响因素、事故机制 安全性评价 单元划分 评价方法的选择、确定 定性、定量评价 危险分级 风险控制 安全对策措施 应急预案 结 论 评价结论 图1大湾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程序框图 五、安全现状评价过程 在接到对大湾煤矿进行安全现状评价任务后,立即进入准备阶段,包括准备贵州省大中型煤矿安全检查表,组织人员成立评价项目组;对评价煤矿进行现场检查,同时收集该矿井的相关资料,根据贵州省大中型煤矿安全检查表的内容,对被评价煤矿进行打分,并提出安全评价整改建议书,给予煤矿企业一定的整改时间,同时收集该矿井的相关资料;在煤矿企业整改完成后,再对其进行回访,检查整改情况,得出该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结论,最后编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大湾煤矿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境内。隶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15万t/a,采用立井-斜井开拓。2007年11月受水城矿业集团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该矿的安全现状评价工作。 由于本项工作的复杂性,并考虑到安全责任的重大性,因此,在对该矿安全现状问题进行多方面、周全的调查和研究,并且严格依据国家和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安全现状评价的评价导则和以国家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作为指导思想,以煤矿安全规程、设计标准、规范作根据,对大湾煤矿进行了安全现状评价。成立了以评价项目组长为首的评价项目组,于2007年11月15日对该矿井进行了现场检查和评价,根据现场检查情况,评价项目组下达了整改意见,由于该矿仍存在部分安全隐患需整改,2007年12月上旬应矿上的请求,本院又对该矿进行了整改后的再次复查和评价,按照贵州省大、中型煤矿安全检查表,对该矿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重新进行了检查,根据该矿目前安全生产现状,提出了整改意见,对贵州省大、中型煤矿安全检查表进行打分,最后得到该矿的安全现状评价危险程度等级。 经过对该矿现场检查和对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次复评,大湾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的结果为危险程度级别为B级。大湾煤矿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分为5类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火灾、水灾、冒顶片帮。 经过现场检查,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针对该矿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以达到指导大湾煤矿排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的目的,提高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3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安全评价对象及范围 一、安全评价对象 本安全现状评价的对象是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7]103号文,2006年大湾煤矿矿井生产能力核定为115万t/a;矿井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主要可采煤层为2、7、11煤层,现开采2、11煤层,目前矿井同时生产的采区有1个采区,布置有 2个综采工作面,5个炮掘工作面和1个综掘工作面。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区抽出式通风,共有5个井筒,分别是主井、副斜井、回风斜井、管子井、东翼风井,其中主立井、副斜井为主进风井,东翼风井为辅助进风井,回风斜井为主回风井,管子井为辅助回风井。 二、安全评价范围 本安全现状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系统单元对矿井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评价。 1、矿井开采; 2、矿井通风; 3、矿井瓦斯、煤尘、火灾防治; 4、矿井防治水; 5、矿井供电、通讯及监测监控系统; 6、矿井运输、提升; 7、矿井爆破材料及井下爆破; 8、矿山救护; 9、矿井安全综合管理。 第二节 安全现状评价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6.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1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996.1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8.12.26);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9)煤矿安全监察条例(2000.11.7) (10)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11)矿山安全监察工作规则; (12)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 (14)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号1999.3.27); (15)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的第6号令; (16)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第5号令; (17)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18)贵州省矿产资源条例; (19)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 (20)关于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 (2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所有煤矿 必须立即安装和完善井下通讯、压风、防尘供水系统的紧急通知安监总煤行〔2007〕167号; (22)煤矿重大安全隐患认定办法(试行)国家局安监煤字[2005]133号。 (2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安监总煤矿字[2005]135号); (2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迅速扭转煤矿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的紧急通知(安监总煤矿字[2005]195号); (2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二、标准规范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安全评价通则(AQ 8001-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安全预评价导则(AQ 8002-2007);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的安监管技装字[2002]45号文印发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 (5)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黔煤安监办字[2004]52号“关于印发贵州省贯彻实施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6)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7)采矿工程设计手册2003年版; (8)煤炭工业技术政策; (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J87-85); (10)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定(GBJ87-85); (1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 (12)矿山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J70); (13)矿井防灭火规范(煤技字[1988]第237号); (14)煤矿用爆破器材管理规定(1996版); (15)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安全规程(1996版); (16)矿山通风安全装备标准(MT/T5016-96); (17)煤矿井下热害防治设计规范(MT5018-96); (18)矿井抽放瓦斯工程设计规范(MT5019-96); (19)煤矿救护规程; (20)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定; (21)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2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23)煤炭工业部煤安字(1997)第189号关于发布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的通知; (24)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 (25)建筑设计与防火规范(GBJ16-87); (26)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版); (27)煤矿采掘工作面及主要通用安全检测规范(LD/90-1996); (2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发改能源[2005]113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的通知”; (2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特急 发改能源[2005]1119号“关于印发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实施意见的通知”。 (30)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 三、企业提供的资料 1、技术资料 (1)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提供的2006年生产能力核定报告; (2)大湾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3)大湾煤矿现有生产系统的图纸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避灾路线图,井上下对照图,巷道布置图,通风系统图,排水、压风、防尘、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统图,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井下运输系统图,供电系统图,井下通信系统图; 2、其它 (1)企业法人证明、营业执照、开采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2)矿长安全资格证书(复印件); (3)矿长资格证书(复印件); (4)总工程师安全资格证书(复印件); (5)生产矿长安全资格证书(复印件); (6)安全矿长安全资格证书(复印件); (7)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鉴定材料(复印件); (8)煤尘爆炸危险性鉴定材料(复印件); (9)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7]103号文件“关于下发2006年煤矿生产能力复核结果的通知”; 10黔煤发(88)设字第403号(附复印件)。对“水城矿务局大湾矿井初步设计”的批复; 11贵州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的黔储决字第8804号贵州省赫威水煤田水城矿区大湾井田精查补充地质报告决议书; 四、合同文件 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公司大湾煤矿与我院签订的水城矿业(集团)公司大湾煤矿安全现状评价委托书。 第三节 煤矿概况 一、井田概况 1、地理概况 (1)矿井位置及交通情况 大湾煤矿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0436/56//至10439/15//,北纬2644/30//至2648/53//;有水大铁路支线到达矿区,威水公路、水毕公路与六盘水市城区、毕节地区赫章县、威宁县等地联成交通网络,交通极为方便。其交通位置见图131。 (2)地形、地貌 矿区内为构造剥蚀山地地貌。井田为一向斜盆地,地形起伏,高差在1770m~2151m之间,具有明显的“V”型谷地貌。 (3)气象 矿区内为低纬度高原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2.3℃,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11.7℃,主要风向为东南偏东风,最大风速为20m/s;矿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84.3mm~1551.8mm,雨量多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8以上。 (4)地震 矿区在Ⅵ度地震带内,地震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 2、主要自然灾害 由于山高坡陡且受采动影响,井田地表局部范围有塌陷裂隙,地区有季节性洪水灾害存在。 3、邻近生产矿井及井田内老窑 邻近的生产矿井大湾煤矿NE翼以2煤层1700m等高线与木冲沟煤矿相邻,SW翼以F2断层与顶拉煤矿相邻(1997年已封井关闭)。 井田内的小窑井田范围内有1个非法煤窑,周边有7个有证煤窑,其它非法小窑已关井停采。 二、安全条件 1、地质特征 (1)地层 大湾井田内出露的地层有上二迭统的峨眉山玄武岩(P21)、上二迭统宣威组(P22)、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T1)、三迭系中统嘉陵江灰岩(T2)及第四系表土层(Q)。 上二迭统(P2) ①、峨眉山玄武岩(P21)灰黑色、墨绿色、隐晶、细晶结构,上部具气孔状或杏仁状构造。间夹凝灰岩、粉砂岩、泥岩。平行不整合于下二迭统茅口灰岩之上,广泛出露于井田外围。 ②、宣威组(P22)由浅灰至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黑色泥岩、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底部为暗紫色铁质泥岩及灰绿色角砾状凝灰岩,与其下伏峨眉山玄武岩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在井田的东侧有出露,厚180~240米,平均厚234.32米,为井田内含煤地层。 三迭系(T3) ①、下统飞仙关组(T1)由紫、紫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与下伏宣威组呈假整合接触在井田内大面积出露。厚440~550米,平均厚495米,据岩性和颜色不同分为3段,现分述如下 第一段(T1f1)由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及细砂岩组成,以粉砂岩为主,底部为浅灰绿色、薄层状的钙质泥岩,富产瓣鳃类、腹足类、腕足类等动物化石,厚60~130米,平均厚88米。 第二段(T1 f 2)由紫、紫灰色夹黄绿色中厚层状的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以细砂岩为主,上部夹透镜状石灰岩,中部产瓣鳃类等动物化石,下部以含较多的豆状、眼球状钙质结核之紫色粉砂岩或细砂岩与第一段分界,全段厚250米~340米,平均厚300米。 第三段(T1 f 3)由紫色、暗灰紫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以细砂岩为主,上部常夹透镜状石灰岩,一般分布在向斜轴附近。全段厚110米~120米,平均厚116米。 ②、中统嘉陵江灰岩(T2f1)由浅灰色、青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组成,产瓣鳃类、腕足类等动物化石,与下伏飞仙关组呈整合接触,零星分布于向斜轴附近,残留厚约50米。 第四系(Q) 表土层由坡积物、冲积物和腐植土组成,与下伏各时代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一般分布在沟谷两侧、河漫滩及缓坡地带,厚0~20米,平均厚10米。 (2)含煤地层 本井田内宣威组系本井田含煤地层,由浅灰色至深灰色粉砂岩、灰黑色泥岩、黑灰色砂质泥岩、灰色、绿灰色钙质细砂岩、深灰色细砂岩及煤层组成。以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底部为暗紫色铁质泥岩和灰绿色角砾状玄武凝灰岩。 含煤地层岩相以陆相沉积为主,局部表现为海陆交互相特征,产戟贝及大羽羊齿等动、植物化石。宣威组含煤20~29层,一般23~25层,厚14.50米~22米,平均17米。含煤地层厚180~240米,平均厚234.32米,厚度总的变化趋势由南东向北西变薄,煤层由多到少。根据岩性及含煤情况不同,宣威组又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P2x1)由11号煤层底板至玄武岩顶界,岩性上部以浅灰至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在泥岩中含有鲕状、团块状的菱铁矿,下部以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部为暗紫色铁质泥岩和灰绿色角砾状玄武凝灰色。沉积岩相以陆相少煤或无沉积为明显特征。含煤线或薄煤层7~15层,一般12层,厚3.30~6.30米,平均厚4.95米,产大羽羊齿、细羊齿、乌毛蕨等植物化石。本段厚155.07~182.10米,平均厚163.54米。 上段(P2x2)由11号煤层底板至含煤地层顶界。岩性由浅灰至灰黑色粉砂岩、砂岩、灰绿色钙质细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以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显示出陆相含煤沉积,局部有海陆交互相沉积。本段含煤12~16层,一般为13层。煤厚11.20~16.20米,平均厚约12米。本段煤层多,可采煤层多,且较稳定。含似层状菱铁矿,产戟贝、舌形贝、角贝、大羽羊齿及栉羊齿等动、植物化石、本段厚60.50~95.50米,平均厚70.78米。 2、构造 大湾煤矿井田位于二塘向斜的中、深部,是二塘向斜的主体部分。井田内大小断层41条。断层落差大于30m的有6条,20~30m的2条,20m以下的33条。井田内断层除F2、F20、F17为走向正断层外,余者绝大多数高角度横向和斜交正断层。逆断层少见,小型断层比较发育,地质构造属中等偏复杂型。 3、煤层及煤质 (1)煤层 大湾煤矿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8层,即2、4、5、7、8、9、11、12号煤层,主要可采煤层为2、7、11煤层。煤层赋存情况见表1-3-1。 (2)煤质 该矿煤种属焦煤,只宜供冶金焦煤配合煤使用。煤中灰分较高,难选。平均原煤硫分属中硫煤,精煤硫分属低硫煤。煤质特征详见表1-3-2。 表1-3-1 煤层赋存情况表 煤层 编号 煤层特征 煤层结构 复杂程度 层间法线距离(米) 顶板 岩性 底板 岩性 最大~最小 稳定程度 可采程度 最小~最大 平均(厚度) 平均 2 0.63~2.62 较稳定 偏稳定 可采 砂质泥岩泥岩 泥岩砂质泥岩 1.71 0.73 0.40~14.50 4 0~3.87 不稳定 局部 可采 复杂 5.30 细砂岩 粉砂岩 泥岩粉砂岩 1.25 0.40~12.90 5 0~2.31 不稳定 局部 可采 简单 3.56 粉砂岩 泥岩 泥岩 粉砂岩 0.71 2.20~23.50 7 0~3.25 较稳定 可采 较简单 9.60 粉砂岩 砂质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1.20 1.20~18.00 表1-3-1 煤层赋存情况表 煤层 编号 煤层特征 煤层结构 复杂程度 层间法线距离(米) 顶板 岩性 底板 岩性 最大~最小 稳定程度 可采程度 最小~最大 平均(厚度) 平均 8 0~2.70 不稳定 局部 可采 较简单 6.39 细砂岩泥岩 细砂岩泥岩泥岩 1.06 1.20~17.90 9 0~4.65 不稳定 局部 可采 复杂 7.72 粉砂岩砂质泥岩 泥岩 1.39 0.80~30.40 11 0.98~6.44 较稳定 偏稳定 可采 复杂 16.54 粉砂岩砂质泥岩 泥岩粉砂岩 3.16 0.70~9.80 12 0~1.81 不稳定 局部 可采 简单 3.93 粉砂岩泥岩 泥岩砂质泥岩 0.78 表1-3-2 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牌号 (煤种) 内存水分(Wf) 灰份(Ag) 挥发份(Vr) 硫份(S) 胶质层 (x、y) 磷份(P) 密度(d) 2 焦煤 各煤层平均值1.06~1.35 25.99 26.26 1.56 1.48 4 焦煤 33.29 25.41 1.36 1.57 5 焦煤 29.49 24.95 0.61 1.52 7 焦煤 31.69 24.63 0.72 1.55 8 焦煤 30.91 24.27 0.93 1.54 9 焦煤 29.09 23.13 3.93 1.52 11 焦煤 18.91 22.32 1.90 1.39 12 焦煤 28.26 23.72 0.86 1.51 4、煤层开采技术条件 (1)煤层顶底板岩性 2煤层顶板为灰黑色泥岩或深灰色砂质泥岩,底板通常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或浅灰色泥岩。 4煤层顶板一般为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或少见灰色细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或浅灰色粉砂岩。 5煤层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灰或浅灰色泥岩或灰色粉砂岩,有时为炭质泥岩。 7煤层顶板常为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常含钙质结核,少见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 8煤层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浅灰色细砂岩或泥岩。 9煤层顶板深灰色~黑灰色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底板灰~浅灰色泥岩。 11煤层顶板大多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底板灰色或深灰色泥岩,少见粉砂岩。 12煤层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 (2)瓦斯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行管字[2007]63号文“对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该矿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9.18m3/t, 绝对瓦斯涌出量为91.48m3/min,大湾煤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3)煤与瓦斯突出 该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4)煤尘爆炸危险性 根据2003年8月煤科总院重庆分院提交的大湾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大湾煤矿的2煤层、11煤层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5)煤层自燃倾向性 根据煤科总院重庆分院2003年8月提交的大湾煤矿煤层自燃发火倾向鉴定报告, 2煤层属二类自燃煤层;11煤层属二类自燃煤层。 (6)地温 井田内无地温异常反映,属地温正常矿井。 (7)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多发生在埋深大(一般500米以上)、煤层顶板较坚硬且完整、煤层硬度较高以及承受集中压力较大的煤层。该矿井建矿生产以来,未曾出现过冲击地压。 5、水文地质条件 井田范围煤系地层及上覆地层无稳定的含水层,在自然条件下,三岔河水,冲积层水与龙潭组水力联系差,但井田东界煤系被三岔河切割,使第四纪冲积层水及三岔河水与龙潭组形成直接水力联系,给浅部煤层开采带来威胁。井田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小于0.1L/s。井田内断层富水性及导水性均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因矿井开采活动,上覆岩层均产生塌陷裂隙,局部与矿井形成水力联系,将会导致降雨、河水、冲积层水不断的渗入矿井,增大矿井涌水量。2007年矿井最大涌水量为225m3/h,正常涌水量150m3/h。 三、矿井开采概况 1、井田境界 大湾井田东面到划归地方块段开采的钟山一矿,西至煤层露头,SW翼以F2号断层与顶拉井田相毗邻,北面以2号煤1700米等高线与木冲沟井田相邻;开采深度由1700米至1360米标高,共有34个拐点圈定;大湾井田平均走向长约7.78km,平均倾斜宽约2.53km,面积约19.689km2;。 2、矿井储量 截止到2006年底大湾煤矿保有资源储量为32167.1万t,可采储量为25327.6万t。 3、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大湾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 ,2006年矿井生产能力核定为115万t/a,矿井剩余服务年限157.3年。 4、矿井工作制 大湾煤矿工作制为“三八”工作制。 5、矿井开拓方式 采用主立井副斜井综合开拓。 6、开采顺序 采区内同一煤层的开采顺序为由中间向两翼开采,不同煤层开采顺序为由上而下进行开采,先回采上部煤层后回采下部煤层,即先回采2煤层,后回采11煤层。由于种种原因,矿井存在着未逐层开采情况,致使11煤层局部地段未得到解放,即111108机轨巷局部地段在未开采解放层的情况下掘进。 7、工业广场及主要建筑 大湾煤矿地面工业广场主要建筑及设施完善齐全,主井工业广场主要建筑及设施有主立井井塔及提升设备、主立井口至二选厂皮带走廊,主立井6KV变电所、主立井地面煤仓、主立井机斗修理间、主立井压风房;风井工业广场主要建筑及设施有风井抽风机房、风井压风机房、风井瓦斯抽放站、风井6KV变电所;副井工业广场主要建筑及设施有副斜井绞车房,副斜井绞车天轮架、副斜井6KV变电所、副斜井瓦斯抽放站、副斜井井口矿灯房、各工区办公室用的综合楼、副斜井井口机车充电室、锅炉房、井下污水处理站、矸石山翻罐笼系统、矿机修厂及设备库、综采支架堆放棚及支护材料检修车间、矿调度楼、大湾救护中队、副斜井人车候车室、副井瓦斯发电厂等。 第四节 煤矿生产概况 一、矿井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的概况 1、开采系统 (1)井田开拓 矿井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其主井口标高1787m,倾斜长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