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方法 (36).doc
第七部分 充填采矿法 3 水力充填采矿法 一、水力充填法概况 近年来,水力充填采矿法在我国地下金属矿山使用的越来越多,是逐渐增加的趋向,这是由于充填工艺的不断改进而促进发展的。 (一)水力充填采矿法的特点 它是将适当的充填料与水混合成浓度均匀的砂浆,利用自然压头或泵压,通过管边或与管边相接的钻孔,把充填料输送到需要充填的回采工作面。充填料经过脱水之后,即形成充填体,而脱同的水则由池水顺路天井流入巷道水沟和沉淀池,最后进入水仓并排至坑外。 水边充填采矿法与干式充填采矿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只是在充填系统上不同,充填材料,及充填工艺没。水力充填采矿法也把矿块分成;两步骤回采(先采房、后采柱)。矿房向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分层回采,分层水力充填;矿柱也用同类方法回采。 (二)水力充填法在我国使用情况 我们采用充填法本来比较早,但采用水力充填法却很晚,直到60年才发展起来,而水力充填法用金属矿山开采就更略一些。 水力充填法是由干式充填变来的。当时发现选厂的尾矿,对人们造成危害,冶炼出来炉碴,也成了灾害。如何处理当时人们就用这些东西来为人类服务,就把这些有害之物卷入地下,为了增加充填体的程度,人们对充填料又进行了一定的加工配制。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尾砂、炉碴也将会逐渐变。为更有用的东西,如用冶炼炉碴制优质的水质,用于足设置中。 (三)水力充填采矿法分类可分为三类 (1)上向分层水砂充填采矿法; (2)下向分层水砂充填采矿法; (3)毕式水砂充填采矿法; (四)我国使用水力充填法的矿山 (1)铜录铜矿采用点柱上向水平分层尾砂充填法; (2)红透山铜矿采用上向分层尾砂充填法; (3)黄沙、坪铝锌矿采用下向分层尾砂充填法; (4)金川首矿采用下向分层尾砂充填法; 二、水力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指上向水平分层水砂充填法) 下面的铜录山铜矿使用的上向分层水砂充填法为例说明。 (一)铜录山铜矿的矿床地条件 该矿为多金属发生矿床,是以铜铁为主的的卡岩型厚矿体,平均厚度40米,最大厚度100余米,矿体倾角50~75。矿石比较稳固,上、下盘围岩均有破碎带,故均不太稳固。矿床位于湖畔,有些矿体的深部延深到湖底下部,地表不允许陷落,矿石品位高,属多金属富矿床。 1顶柱 2充填井 3崩下的矿石 4人行脱水井 5放矿留井 6主付钢筋 7人行滤水天井通边 8沿脉巷道 9穿脉巷道 10充填体 11脉外平巷 (二)矿块构成要素 (1)矿块布置由于矿体厚度大,上、下敌国围岩的稳固性比较差,所以矿块呈切走向布置; (2)阶段高度60米; (3)矿块长度矿块长矿体厚(切走向布置); (4)矿房宽度8~10米; (5)矿柱尺寸① 间柱宽6~8米;② 底柱高度5~7米; ③ 顶柱宽度4~5米。 (三)采准工作 (1)阶段运输平巷根据该矿具体情况,即将是岩矿床的矿体变化大,设计要求的年产量也较大,为适应充填管路的合理性,因而采用了下盘脉外平巷,上盘脉内平巷的双平巷环形采准系统。(典型方案图中是治脉平巷)。 (2)穿脉巷道每隔15~20米开一条穿脉。穿脉布置在矿房与间柱高界处,矿房和间柱共用一条穿脉。这种布置形式比矿房间柱各布置一条穿脉节省了采准工程量。 (3)流矿井根据矿房长度不同,一个矿房中至少应布置两个留矿井。 (4)充填井在矿房中间设一个充填井,断面22米2,倾角80~90,设管边,梯子,它属安全出口之一。 (5)人行脱水井一个矿房设一个顺路人行脱水井。它的结构要求是应适应泄水要求。 (四)切割工作 切割工作主要是拉底工作。拉底分两步进行。首先在底柱中开掘的短天井内,在穿脉平巷底板以上5米的地方,掘进拉底巷道,然后以拉底巷道为向由石,把矿房内底部全部拉开(扩大至矿体边界)。形成2米的拉底空间,之后再进行挑顶。挑顶高度为2.5~3.0米。此时把崩下的矿石全部运出(由底柱中已掘进好的放矿流井放出)。最后形成4.5~5米的拉底空间。当整个拉底空间形成后,再砌筑钢筋混凝土底板,底板厚度为0.8~1.2米。到此切割工作室完成,可进行正式,回采工作了。 (五)回采工作 (1)回采分层高度一般为2米,基本在1.8~3.0米之间,当矿石稳固性,分层高度可以大一些。可以采用“两采一充”的循环办法。(即采两分层充填一次)。当采用“两采一充”时分层高可达46米。 (2)凿岩工作用0145型打上向孔。苦用“两采一充”时则第二分层用YT25型打水平孔。这样既增加了落矿高度,又保证了采矿规格和稳定性。(当矿石稳固时,一般打上向孔,反之打水平孔(如凤凰山铜矿所用)。 (3)爆破工作每一分层的上向孔,分两次爆破。 (4)出矿工作采矿中出矿可用Z/Q14型装运机。(或用/Q12型,或用电耙出矿),(如红速山铜矿用)。 (5)清理工作出矿完毕,清理和检查工作面,之后才能进行充填工作。 (六)充填工作 (1)充填之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① 浇注放矿留井(或加高留井);② 加高人行泄水井;③ 架设隔墙模板,并浇注混凝土隔墙体。④ 充填前的全面检查工作。经检查后天矿,即可将所需之充填管,流槽木板等物,由天井下放到采场,(天井上口0.5~2.0吨的绞车就可满足要求)。 1)浇注流矿井 流井内径一般1.5~2.0米。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束体浇注方式形式。根据阶段高度的不同,井毕厚度取0.5~1.0米。(多用0.4~0.5米厚),当阶段高度增加时,毕厚还要协加可达0.8~1.0米。(因此时流井通过的矿量大)。 有的矿山用钢板焊接成留井的早毕。一节一节刈接起来。(如山东集家金矿等)这种形式也很好。 2)加高人行脱水天井 人行脱水井一般采用方形断面,规格1.51.5米2的。它是用混凝土预帛件砌成的顺路天井。 铜录山铜矿的人行滤水井净断面1.81.8米2,内毕由3毫米的木模板构成,砌混凝土预制块之间留0.2~0.3米的间隙,在泄水孔处堵上草袋子。 3)浇注隔墙 浇注隔墙的模板过去是采用木制的,现用混凝土预制块,预制规格为300200150毫米的,形成的隔墙总厚度为0.8米(预制块厚0.3米,内浇注0.5米厚的混凝土)。在浇注隔墙时,为空心性好好,上、下层对挤,因此在施工时,在每一分层隔墙砌筑完后,间隔1.0米左右插入一根钢筋,上面露出0.5米左右,这样就可以起到上、下层对挤和连接良好的作用。 (2)正式充填采场 准备工作完毕后,可进行正式的采场充填工作。 充填料可用尾砂,冶炼厂炉碴等。(铜录山矿用炉碴,红透山矿用尾砂)。料状炉碴,沿着管经为100毫米的管边进行不力输送。 采场充填完成后,在充填料上铺一层厚 0.15米的混凝土作底板。使之便于落矿,减少贫损。由于炉碴的透水性好,当充填料充填完后,即可铺底板。底板浇注后,要养生一天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循环的凿岩工作,养生23天后,才能进行崩矿。 (七)水力充填的脱水 水力充填后的脱水很关键,脱 水的速度和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采矿的效率和质量。 解决脱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溢流脱水,另一种是渗滤脱水。 (1)溢流脱水方法。 溢流脱水是将充填料自然沉积下来,上部澄清的水经溢流管或溢底孔排出采矿场。(我国车多钢矿,用虹吸结脱水)。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采后全尾砂,或分透级尾砂,一次充填的采场,脱水,此只能使澄清水流出,而不能对充填体起疏干作用。同时澄清水流出,往往在充填体上形成一层稀泥不易干固。因此,在随采随充的采场中,一般是与渗滤法配合起来使用的。 (2)渗滤脱水方法 渗滤脱水法是利用滤水构筑物将水渗滤出采矿的办法。渗滤脱水的构筑物有滤水窗、滤水窗,滤水筒、滤水墙和滤水天井等。 滤水用的材半有稻草帘、麻布、荆条、竹席、夏布、芦苇和手等等。 1)滤水窗适用缓倾斜矿体。通常配合密闭墙使用。排水范围很有限,比如粗粒充填料充填时,只能排除滤水窗水平以上口水,用细粒充填料脱水口的范围就更小了。 2)滤水墙有两种设备方法,一种是和密闭墙配合用;另一种是单独设置。滤水墙是由木材支撑、隔板和滤水材料构成。(这种方法又叫砂门或挡砂墙) 由于下向充填法大部分是用进路回采,回采断面小,因而在进路口处设置砂门子来脱水。进路口上既是充填料的进口,又是充填脱水)。充填管可用软管,导水管可用楠竹筒。导水孔直径φ120毫米。 3)滤水筒一般用木板制成,上面每隔一定距离钻φ30毫米的滤水孔,筒外用滤水材料包着,一般按设在充填料中。滤水筒主要用缓倾斜矿体。 一般是在底板上沿走向每隔30米安设一个。(我国包括汤矿山采场使用这种方法的) 1、木板2、草席3、滤水孔 4)滤水天井(即前面讲的人行脱水井)。 三、下向(水平)分层水力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 (一)概况 (1)适用于开采矿石很不稳固,或者矿石和围岩都很不稳固,但矿石品位很高或价值很高的有色或稀有金属矿体。 (2)此种采矿方法的实质它是从上往下分层回采和逐层充填,每一分层的顺采作业在钢筋混凝土做顶的保护下进行,钢筋混凝土顶在上一分层回采结束时铺设。回采分层可以是水平的,或者与水平呈10~15的倾斜。倾斜分层有利于充填接顶和矿石运搬,但凿岩和支护不如水平分层方便。 (3)矿块不再划分矿房和矿柱,而是一个步骤回采。 (二)矿块构成要素 (1)阶段高度30~50米; (2)矿块长度30~50米; (3)矿块宽度矿体水平厚度; (4)矿柱不流顶、底间柱; (三)矿块采准工作 (1)阶段运输平巷布置在下盘接触带或下盘岩石中。 (2)天井布置在下盘接触带; (一个矿块有三个天井,在矿块两端各布置一个人行通风井,中间一个流矿井)。① 人行通风井是随着回采分层的下降,逐渐被建筑在充填料中的混凝土十大井所代替。② 流矿井从上往下逐渐消失。) (四)切割工作 每一分层回采前,必须沿下盘接触带掘进一条切割平巷。如果矿体较轮廓很不规则,或者厚度较大,也可以将切割平巷布置在矿体水平面的中央。 (五)回采工作 (1)回采方式回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进路式回采,二是分区毕式回采。进路回采就是按分层全高进行巷道采矿,这些采矿巷道叫回采进路。 (2)回采分层回采分层高度一般为2~2.5~3.0米,进路的宽度为2~2.4~3.0 米。用01~30或YT25型凿岩机凿岩,孔深为1.6~2.0米。用电耙运搬矿石,国外通采用装运机和运输机运搬矿石。进路多用木棚的支护。 (六)充填工作。 (1)充填前的准备工作-清理底板,铺设钢筋混凝土板,钉隔离层,构筑脱水砂门等。 (2)充填准备工作完成后可进行正式充填工作。 (3)注意① 为了接顶好,充填时应使充填管向顶板上仰5左右。② 充填管的出口距离待充填地点不应大于5米。脱水砂门设在切割平巷与人行天井交界处。 当分层切割平巷的充填工作结束后,就可以开始下一分层的回采。 四、水力充填系统 水力充填中,由于采用的材料不同,因而使得系统中一些环节也有差异,但基本的工艺过程是一致的。水力充填系统大致如下面的方图所示。 五、对水力充填采矿法的评价 (一)主要优点 (1)这种采矿方法对于矿体,赋存条件要求不严格,一般矿体均可使用。(从缓倾斜到急倾斜矿体;从荣矿脉到厚矿体都可以。矿岩从稳固到很不稳固,矿体较廓从整齐到很复杂;地表从允许崩落到不允许崩落)。 (2)充填体比较致密,抗压能力强,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围岩移动和控制矿山压力。 (3)矿石回收率高,贫化率低。 (4)能开采用自燃性的矿底,可防止内因火灾。 (5)可以有效的利用尾砂、废石,用的充填采空区。 (二)主要缺点 (1)回采工艺复杂; (2)采场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低; (3)采矿成本高(水泥及钢材等) (4)回采强度底;] (5)需要用大量的充填用水,而这些水从充填体中脱出后,又带着大量污泥和细砂,漏入巷道和水,增加了排水设施和排水费用。加速了水泵的磨损,增加了水和水沟的清理工作量。 (6)恶化了井下坑道环境卫生。 由于存在这些所,因而水力充填应用的还不广泛。但有发展。 (三)有待研究的 (1)如何提高充填体的强度(例如是否可以放虑用振动器来增中强度。据有关试验可知,如果不加振动器,则尾砂的空隙率为35,加振动器以后,空际率可达1820)。 (2)寻求更有效的接顶工艺。 据有关资料提供说,美国专利介绍了一种加热后能膨胀数倍的粒状聚苯乙烯材料,把此材料填入空区。这种膨胀后的材料有足够的强度,可以牢固的支护采空区大面积顶板。而加拿大采用加压注浆的充填法。 (3)应继续寻求廉价而来源充足的混凝土材料。目前水泥用量大,来源还是比较困难的。 (4)进一步简化充填料的制各工艺。 4 胶结充填采矿法 一、概述 一 胶结充填采矿法是在水力充填采矿法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水力充填法可知,存在不少缺点,干式充填缺点也不少,它们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充填体的压缩沉降问题,也没有为回采矿柱创造安全方便的条件,因而还不能彻底防止岩层移动问题。因而人们研究出胶结充填法。 二 胶结充填法特点它属充填法之一,它是在充填料中加入适当地胶凝材料,使松散的充填料凝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正体,用以改善矿柱的回采条件,并使回采方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用以适应复杂的开采技术条件。胶结充填的目的还在于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同时更严格的保护地表。 三 胶结充填法发展简况它是从50年代后期从加拿大开始使用的,并逐步获得推广。我国的凡口铅锌矿,使用上向水平分层尾砂胶结充填法开采,金川龙骨矿也使用胶结充填法。 二、胶结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 一 矿块划分及矿柱尺寸 胶结充填采矿法的实质在于把矿体划分成矿房和矿柱,分两步回采,先用胶结充填法回采Ⅰ部分,然后用干式充填或水力充填法来回采第Ⅱ部分。 矿房和矿柱的尺寸,是根据矿石和围岩的稳固程度来考虑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胶结充填法的成本高。因此,在矿岩稳定性允许条件下,只要人工矿柱Ⅰ能保证第Ⅱ部分回采的安全性,则第Ⅰ部分就应采用较小尺寸,第Ⅱ部分都应采用较大尺寸。实际上Ⅰ部分胶结充填法回采后,形成了人工矿柱,为回采第Ⅱ部分创造了条件。 二 构成要素及采准、切割、回采工艺 胶结充填采矿法的构成要素、采准、切割及回采工艺和水力充填法基本相同,不再重述。下面仅介绍不同处。 1 不设滤水井 一般不设滤水井,个别矿山(如焦穴金矿)设滤回井。由于胶结充填料中采用了高标号的水泥和絮凝剂。如果再让它滤出大量水份,反而不利于水泥的硬化。(但也不能使水过量多,水过多会使充填体形成蜂窝状,降低了充填体强度。)(焦穴金矿设了滤水井、实麻布、眼又被堵死了。国外也存在这个问题。) 胶结充填法主要是用溢流脱水。 2 溜井的形成 溜井不必专门砌筑,只要事先打好模板即可,但当采用低标号材料充填时,还要专门砌筑溜井。 3 当矿块回采时,在阶段运输水平全面拉开,用混凝土砌筑人工巷道和人工腐柱。矿块的回采是一直采到上阶段的混凝土府柱为上。不留顶柱。 4 接顶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要求保护好地表,不允许岩层有较大移动和地表陷落。因而接顶问题成为关键问题之一。 接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人工接顶方法即把最后一个充填分层,分为若干个1.5米宽的分条,然后一个分条,一个分条的浇注。浇注之前,先立好模板1.0米高,之后随着浇注体的加高而逐渐加高模板。胶结充填料是靠用铁铲物送到模板里的。当充填到距顶板只剩下0.5米左右时,再用石块或混凝土砖抹砂浆砌筑接顶,使残余的空间完全填满。这种接顶方法可靠。但劳动很繁重,效率低,消耗木材量很大。 2 砂浆加压接顶方法即用液压泵将砂浆沿管道压入接顶空间,使接顶空间填满的办法。接顶前要严格的做好接顶空间的密封工作。(堵塞顶板和邦上的裂缝等)。这种方法只要压力够用,效果比较好。(焦穴金矿用此法)。 3 [参考内容] ① 采用混凝土泵和混凝土浇注机风力充填接顶方法。我国龙骨矿进行过试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实侧顶板留下的空隙很小,仅有几厘米,而这几厘米还是由于混凝土体硬化收缩的结果。 ② 喷射式接顶法日本用这种方法接顶,它是把充填管道铺设在接顶充填空间的顶板上,适当加大管道中的砂浆流的剩余压力,使排出的砂浆具有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使之形成向上的砂浆流,促使充填料充满接顶空间。 三 胶结充填使用的材料 胶结充填材料包括胶凝材料、粗骨料(粗骨料粒径一般为5~50毫米。最大不大于输送管径的)、细骨料和水。 ① 胶凝材料我国用水泥。② 粗骨料碎石、卵石。③ 细骨料河沙、尾砂。(西北地区有些矿山用划毕集料)(细骨料指粒径为0.15~5毫米的砂料。分级后的尾砂、细骨料粒径为0.03毫米) 水泥用量大,人们寻求代用品。(如用炉碴、磁硫化铁粉、粉煤灰、石灰、铝厂赤泥法、经过加工制成胶结材料)(在充填成本中,水泥费用所占比例一般达到40以上。因为硅酸盐水泥价格很高。而且1米3充填料中水泥的用量达到150~350kg.) 三、对胶结充填采矿法的评价 一 评价胶结充填采矿法是近十几年内发展起来的新工艺。胶结充填法对于防止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提高矿柱回采的回收率和降低贫化率,保证工作安全方面有差较好的效果。它是有发展前途的一种采矿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暂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逐步加以解决。 二 适用范围 1 开采贵重金属、稀有金属、有色金属的富矿体。 2 开采有自燃危险的,有色金属富矿体,便于杜绝内燃灾。 3 露天和地下同时开采富矿。 4 优先开采矿床中的富矿区,并尽可能保护上部暂缓,开采的贫矿。 5 在河床或水下开采富矿。 6 提前开采保安矿柱。(井简法) 7 地表需要特殊保护。(呈不足富矿体) 三 存在的问题 1 充填成本高胶结充填成本费用为20元/米3以上。充填费用占采矿直接成本的比例为 充填方法 国内 国外 胶结 35~50 50 水力 15~25 5 成本高的原因① 采用了较贵的水泥。(每1米3充填料中用150~350kg水泥,在充填成本中,水泥费用占40以上。 ② 采用了成本很高的压气输送胶结材料。 2 水泥的离析问题造成水泥离析的原因在于水份过大,在输送时水份大、浓度小。多数矿山用的浓度为40~50(重量浓度)。解决办法是加入适量的絮凝剂。经东大采矿系试验研究,认为使用“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可以使充填体水泥离析现象大为改善,生产中可按每100克水泥砂浆投入0.2‰的此种絮凝剂。使用这种絮凝剂仅使采矿成本增加0.45元/m3,占总成本的1.5~3.0。 (焦家金属在试验中浓度可达60以上,把握的好,有可能达到70。) 3 采充不协调问题从矿山实际情况看,充填赶不上回采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采场生产能力的提高。(平均日产仅45~50吨)。应由研究充填料的输送方法和充填工艺。 4 胶结充填与水力充填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多用胶结充填法采矿房,而又用水力充填法采矿柱。生产初期胶结充填工作量大,而后期水力充填工作量大。很不平衡,造成充填系统和技术管理上的复杂化。若只用胶结充填,成本太高。 5 改善了回采间柱和条件,但回采阶段矿柱仍然很复杂,若筑混凝土底柱速度慢,影响生产任务完成。 5 充填采矿法结束语 在过去,充填采矿法是一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采矿成本高的采矿方法,使用不广泛。但近年来,由于实现了充填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采用高效率的采装运设备,利用成本低廉、来源丰富的尾砂做充填料以后,这就使得它固有的缺点有些已经得到改善或不存在了。 由于充填采矿法是一种很灵活的采矿方法,因而充填采矿法有它自身的适用条件。如露天与地下同时开采,开采江、河、湖泊下面的矿床,开采有自燃性的矿床,开采矿岩不稳固但品位很高的矿床等。用充填料致密地充填了采空区,不但人员、设备可以直接达到矿体回采的各个部位,进行边探边回采,而且充填体具有一般支架所不能比拟的强大支护能力,可以有效地维护周围的岩石不发生大规模垮落。可以保证在各个部位采下的矿石都能顺利地运搬出来,是矿石损失贫化最低矿法之一。 但是,在目前条件下,充填采矿法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或改进。如辅助作业的机械化问题;胶结充填料的输送问题;水力输送充填料的参数计算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充填采矿法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资料] 1 下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适用条件。 在高品位有色和稀贵金属矿床开采中,当矿岩极不稳固或地压很大时,可以有效地使用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这种方法有很大的适应性,但一般说来,主要用于回采矿柱,特别是用于回采在很大地压下遭受破坏的矿柱。 2 目前应用下向分层充填的国家有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典、法国、苏联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国内也用)。 国外使用下向分层充填法的矿山有① 瑞典的加潘泊矿和北加潘伯矿。② 日本的小板矿山。(用巷道式下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开采地面有河流,矿岩不稳固的各金属矿床,用装载机出矿。③ 美国马各玛Magma铜矿(采用电耗出矿和装道机出矿)。 3 下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劳动生产率为14吨/I班,用铲运机出矿时可达20~30吨/I吨。 4 河底可采用锚杆吊挂的办法。加拿大曾用仪表进行过测定,认为从理论上讲,用锚杆吊挂是安全可靠的。 5 目前我国充填采矿法存在的问题 根据1981年调查情况,可看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矿石损失与贫化大 如凡口铅锌矿和锡矿山南矿,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法损失率分别为5.38和16.21,贫化率分别为12.4和10,而采用点柱式(即矿房中留一些小矿柱)尾核算,充填法的铜录山铜矿和凤凰山铜矿、损失率分别为20.62和15.9~20.2,贫化率分别为3.94和6.95。(以上未包括采下损失和采场装运矿石过程中充填料混入引起的贫化,因此仅为矿房部分指标)。 矿山 贫损 凡口铝锌矿 锡矿山南矿 铜录山铜矿 凤凰山铜矿 损失率 5.38 16.21 20.62 15.9~20.2 贫化率 12.4 10 3.94 6.95 造成贫损的原因很多,各矿不一,但主要是 ① 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如品位为1.7左右的铜矿不应该用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国外于用低品位的) ② 管理不善,不按设计施工。 ③ 矿石采下损失大。(如采下矿石运搬后,充填石未清扫,周围留有残矿等。) ④ 顶板管理不好造成损失。 2 采场生产能力低 用电耙或T2G出矿的采场生产能力为30吨/日左右。用柴油驱动的铲运机出矿(平容1.3m3)的采场,生产能力为65吨/日左右。(纯出矿时间短,设备本身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 顶底柱大量积压 目前各矿所留顶底柱均未进行回采。有的矿山积压达数百万吨矿石。(如凤凰山铜截至80年1月1日,矿柱矿量已占开拓矿量的55.5。黄沙、坪铅锌矿的矿柱矿量占开拓矿量的42.5,该矿上部中段开始出现地压活动。 4 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够完善。 许多矿山还未建立采场管理办法和验收制度。 参考资料 ① 国家调拨的水泥一般为400吨,一立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约150~350公斤。水泥费用占充填成本的40或更多。 ② 尽量采用散装水泥。一吨袋装水泥的纸袋及包装费用为8~9元,约为水泥调拨价格的20。 ③ 尽量使用代用材料。例如粉煤灰可代替20~30的水泥。 ④ 只要允许,在充填砂浆中加入一定量的粗骨料是有好处的,一粒米粗骨料可以取代0.4~0.5立米砂浆。而粗骨料的成本仅为砂浆的~。因而说,只要输送系统可靠,采用混凝土充填在经济上常常是合理的。采用混凝土的目的正是为了节省胶凝材料(水泥),这里指的是用100吨以下的混凝土作胶结充填材料)。 ⑤ 充填用的混凝土的水灰比为12,即250~500公斤/米3。水泥胶结硬化反应的需水量是较少的,只需水泥重量的20以下。胶结充填为了输送便利而增加用水量,对强度损害极大。因而在制备过程中控制水量具有重要意义。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