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井矿设计说明书.doc
1 安源实业有限公司五方井矿井初步设计安源实业有限公司五方井矿井初步设计 摘要摘要 设计根据五方井矿的煤层赋存情况、地质构造、水文特征、以及地面交通等条 件对矿井的开拓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最后确定了以平硐、立井的综合开拓方式。 设计本着“安全第一,效益第二”的原则对矿井的开拓、经营以及管理各方面进行了分 析和论证。根据煤层的厚度和实际赋存情况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属低瓦斯矿井,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有三层,煤层倾角平均 18o,属于缓倾斜煤层,设计采用单一走向 长壁采煤法。为响应用我国当前采煤方法的发展方向,本矿井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沿空 留巷采煤工艺,对于下部厚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技术,矿井初步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 万 t/a,服务年限为 89 年.对于安全方面,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但为确保安全特设置瓦 斯监控系统。 关键词关键词 平硐 立井 综合开拓 综采 综采放顶煤 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 沿空留巷 2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five fang Colliery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the five parties mining coal storage wells, geological structure, hydrological features, as well as ground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conditions on the mines 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mparison, the final determination to Adit, the shaft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manner. Design of “safety first, the second-effectiveness“ of the principle of mine developmen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ll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feasibility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 seam thickness and the actual occurrence in the mine field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imple, a low-gas coal mine, the mine field of the major coal mining can have three levels, the average coal seam dip 18 , gently inclined coal, designed with a single to long wall mining . In response to Chinas current mining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design of the mine along the goaf mechanized coal mining technology, the lower part of a thick coal seam Fully-caving, mine preliminary design production capacity of 1.2 million t / a, Length of service for 89. For safety, the mine for the low-gas coal mine, but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gas set up special monitoring system Key words adit cut mining; shaft development;the of combined development; compr ehensive mechanized coal mining;technology of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with top-coal drawing in thick coal seams single longwall mining on the strike;maitaining entries along gob edges; 1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 1 1.1 井田概况 .......................................................................1 1.2 地质特征 .......................................................................2 第二章第二章 井田境界及储量井田境界及储量................................................................................................................................8 8 2.1 井田境界 .......................................................................8 2.2 储量 ...........................................................................9 2.3 各种煤柱的尺寸和计算方法 ......................................................11 第三章第三章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414 3.1 矿井工作制度 ..................................................................14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3.3 阶段垂高与水平划分的关系 ......................................................16 第四章第四章 井田开拓方式井田开拓方式..................................................................................................................................1717 4.1 井田地质 ......................................................................17 4.3 方案的提出 ....................................................................19 4.4 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23 4.5 矿井开采顺序及配采关系 ........................................................27 第五章第五章 矿井基本巷道矿井基本巷道..................................................................................................................................2828 5.1 井筒 ..........................................................................28 5.2 井底车场 ......................................................................34 5.3 主要开拓巷道 ..................................................................42 第六章第六章 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4747 6.1 煤层地质特征 ..................................................................47 6.2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47 6.3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2 6.4 采区车场 ......................................................................57 6.5 井巷掘进与采掘计划 ............................................................63 第七章第七章 井下运输井下运输..........................................................................................................................................6666 7.1 运料系统和排矸系统。 ..........................................................66 7.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66 第八章第八章 矿井提升矿井提升..........................................................................................................................................6969 8.1 概述 ..........................................................................69 8.2 主井提升 ......................................................................69 8.3 副井提升 ......................................................................74 第九章第九章 矿井通风及安全矿井通风及安全..............................................................................................................................8080 2 9.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80 9.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81 9.3 扇风机选型 ....................................................................85 9.4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87 第十章第十章 矿井排水矿井排水..........................................................................................................................................8989 10.1 概述 .........................................................................89 10.2 排水设备选型计算 .............................................................89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动力供应及照明动力供应及照明..........................................................................................................................9595 11.1 供电 .........................................................................95 11.2 照明 .........................................................................99 11.3 压气供应 ....................................................................100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技术经济分析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分析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02102 12.1 技术经济分析 ................................................................102 12.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2 结结 束束 语语....................................................................................................................................................104104 参参 考考 文文 献献..................................................................................................................................................105105 1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1.1 井田概况井田概况 1.1.1 交通位置交通位置 安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五方井矿是江西省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之一,五方井矿位于萍乡市西南 19 公里湘东辖区内,东经 11345,北纬 2730,距浙赣铁路峡山口车站 5 公里,专用铁路在峡山口 直达矿区中心,与浙赣铁路接轨,矿区公路以 7 公里之距与 320 国道相连,交通便利。目前,该矿 产煤通过浙赣铁路运销到全国各地。峡山口车站西行至株洲 70 公里,广州 749 公里;车行至新余 137 公里,南昌 297 公里,杭州 877 公里,上海 1066 公里;北行至长沙 121 公里,武昌 479 公里, 公路四通八达.水路可由渌水河通至萍乡及湖南醴陵,交通十分便利。如图 1-1 国道 浙赣线 公路 铁路 峡山口 五方井煤矿 安源 湘东区 萍乡市 图 1-1 交通位置图 1.1.2 地形地势地形地势 其自然地理位置是东经 11342~45,北纬 2733~38,为袁水河及渌水河分水领地带.矿区 内除西北安源附近为平原外,其他为中低山区。矿区地势东北部平坦,地面标高为150,西南两端地 势较高,西南部最高标高800。一般地形在650 左右,地形坡度在 30 上下,矿区以北至峡山口车 站,地势平坦,基本属于冲积平原。 1.1.3 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及范围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及范围 河流有渌水河,流经煤田东北部,河水流量受季节而异,旱季最小,流量为 2.92m/秒,雨季 最大流量为 64m/秒,一般为 6-9m/秒,其他小溪枯水季节自行干涸,对本矿区开采基本上没有影响. 2 1.1.4 气象及地震情况气象及地震情况 1、矿区气候性质及气温变化 本区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每年七至八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 36.1C,最高达 43C;十二月至一 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2C,最低达-8.5C,四季分明,为江南温带潮湿性气候。 2、雨季时间年平均及最大降雨量年蒸发量 矿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节气候,每年四至六月为雨季,月降雨量最大 97mm,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mm 以上,最大达 2251mm,历年平均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空气潮湿。 3、结冰及解冻时间,最大冻结深度,平均积雪厚度 本区气温最冷在十二月至一月,月平均气温-1.2C,很少有结冰,降雪也不明显,一般无积雪。 4、地震情况和地震烈度煤窑分布及开采情况 本地区地质条件简单,一般不会发生地震,而且外部地震对本区的影响也比较小,不影响本矿区的 开采。 1.1.5 矿区经济状况工业、农业、劳动力、建筑材料情况矿区经济状况工业、农业、劳动力、建筑材料情况 本区的农产品是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他经济作物为次,随着农业大丰收及工矿企业人口不断增 加,农产品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在建筑材料方面,坑木、钢材等重要材料由国家统一分配;水泥可由萍乡矿物局自给自足,砖 瓦、石灰可就地取材,自行解决。 矿区附近的劳动力,目前因农业大发展及厂矿的不断兴建而较紧张的局面,随着劳动生产力的 不断提高,所需的劳动力还是够用的. 1.1.6 文物古迹及其他地面建筑等情况文物古迹及其他地面建筑等情况 本井田区域内无文物古迹,无大的建筑物。 1.1.7 水源和电源水源和电源 矿井供水水源为五陂下双凤河。 1.21.2 地质特征地质特征 1.2.1 井田地质构造情况井田地质构造情况 1.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有第四系、新第三系、三叠系上统安源组、三叠系大统打冶组、二叠系上统龙潭 组、二叠系下流茅口组、地层层序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Q) 厚度 0~18m ,一般 5m 岩性上为红坡碎石层,下为浅黄色至白色砂质粘土层。 新第三系(N) 厚度 0~155m,一般 75m 3 岩性红色或棕红色砂砾岩松散胶结,主要成分砾石粗砂、粉砂偶夹长条状非连续粘土条带。 白垩系(K) 厚度 0~35m,一般 35m. 岩性紫红色厚层状砂砾岩夹钙质长石,石英岩具有机质溶洞和裂隙。 三叠系上统安源组(T3a) 安源组地层总厚度平均 625m,按其岩性组合及含煤情况,自上而下分三丘田煤组(T3a7), 爱 坡里煤组(T3a6) ,三家冲段(T3a5) ,老虎冲组(T3a4) ,天子山组(T3a4)紫家冲段(T3a2)及龙家 冲组(T3a1) 。三丘田煤组(T3a7)和爱坡里煤组(T3a6)合称上煤组 ; 紫家冲组称下煤组;天子山 组不含煤。具体分述如下 三丘田组(T3a7) 厚度30~60m,一般 60m。 岩性灰色、灰白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层,其间含高灰份煤三层,最下部是灰色粗砂岩或小砾 岩。 爱坡里组(T3a6) 厚度53~60m,一般 50m。 岩性泥岩与细粒碎屑岩相间成层 ,沉积韵律不鲜明,含两价目可采煤层,从上往下叫 41.42.皆 不稳定。下部由细变粗主砂砾层岩,俗称下煤组底部砾岩,为分先性较好的石英细砾岩。 三家冲段(T3a5) 厚度 50~180m,一般 140m. 岩性深灰-灰黑色泥岩,岩性单一,球状风化,夹薄层菱铁质泥岩及菱铁质结核, 。 老虎冲组(T3a4) 厚度30~140m,一般 100m. 岩性深灰色炂砂岩,薄-中厚层状,屋理清晰,波状层理,波浪清晰,含淡水瓣鳃化石,偶含 植物化石。 天子山组(T3a3) 厚度20~60m,一般 50m. 岩性灰色中粒-粗粒石英砂岩,中主厚层状自西向东粒度逐渐变细,含淡水瓣鳃化石,含菱铁 质结核。 紫家冲组(T3a2) 上亚段(T3a12)原名紫家冲段,厚度 107~335m,一般 200m。 由(T3a21)下界面至砚子槽煤底,厚度 15~84m,一般 40m。 下部为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一夹槽,砚子槽煤层。一夹槽由炭页岩、泥岩及少量煤 组成,不可采,砚子槽煤层厚 0~1.9m,平均 1.3m,煤层结构复杂,厚度较稳定,由东往西渐变炭 页岩夹煤。 4 砚子槽底至硬子槽底厚度 19~36m,一般 25m。上部为灰色细至中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 粉砂岩,下部为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炭质泥岩,底部为硬子槽煤层,煤厚 0~1.59m,平均 1.2,厚度稳定,直接顶板为粉砂岩,老顶为中粗粒石英砂岩,有时与煤层呈冲刷接触,地板为灰黑 色中粒石英砂岩,富含黄铁矿。 硬子槽煤层至硬子槽煤层底板砂岩底,厚度 4~24m,一般 14m,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细至中粒砂 岩,局部夹薄层粉砂岩。 硬子槽煤层底板砂岩底至大槽煤层底,厚度 26~69m,一般 42m,为黑色薄层状泥岩,夹薄层粉 砂岩或细粒砂岩,底部为大槽煤层,煤厚 0~12.96m,平均 5~34m,煤层结构复杂,厚度变化大, 但层位稳定,全区可采,为矿井主要可采煤层。 大槽煤层底至麻姑槽煤层底厚度 3~12m,一般 6m,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夹间深灰色薄层粉砂 岩,砂岩,局部相变为砂砾岩,底部为麻姑槽煤层,煤厚 0~0.58m,井田由东到西逐渐变薄,由煤 渐变为炭页岩,不可采。 麻姑槽煤层底至下亚段顶厚度 30~110m,一般 73m。 顶部深灰色厚层状粉砂岩夹薄层状粗砂岩。 中部厚度 11~50m,一般 35m。 下部灰色泥岩及少量粉砂岩为主。呈块状结构,其间夹有少量炭页岩或煤线,相当于扫边槽 层位,厚 3~25m,一般 15m,富含苏铁,羊齿类植物化石。 下亚段(T3a11)原名底部砾岩厚度 0~110m,一般 20m。 上部为灰色、浅灰色砾岩。 下部为灰色、灰绿色砾岩。 龙家冲组(T3a1) 厚度0~150m,一般 25m. 岩性粗细砾岩,又称底部砾岩,碎屑成公石英,燧石为主,灰岩、千枚岩、砂岩皆有砾石呈 次因状至棱柱状,分选差砂质充填,泥质及砂质胶结,厚度不稳定,多呈透镜状分布是良好的透水 层。 三叠系下统大治组(T1d) 厚度0~400m,一般 100m,地表分布于小坑到紫家冲一带。上部为灰黄色薄层状泥岩与粉 砂岩互层。 下部为黄色、黄绿色泥岩,局部为泥灰岩。 综合柱状图如图 1-2. 5 0~~400 100 0~~150 25 40~~250 200 20~~60 50 30~~140 100 50~~180 140 53~~60 50 30~~60 60 T T1 1d d 上部为黄色泥岩,夹粉砂岩,下部为淡绿色,淡黄色泥 岩,致密片理发育,具丝滑光泽,夹镜 状灰岩,厚度由 浅部普通薄到尖灭,与下部二叠不整合 粗细砾岩,又称底部砾岩,碎屑成公石英,燧石为主, 灰岩、千枚岩、砂岩皆有砾石呈次因状至棱柱状,分选 差砂质充填,泥质及砂质胶结,厚度不稳定,多呈透镜 状分布是良好的透水层。 安 源 煤 组 T T3 3a 上 统 3 上 三 叠 系 中 生 界 下 三 叠 系 下 统 1 大 冶 群 T T3 3a a1 龙 家 冲 组 安源煤组下煤组,由上往下含 1.2.3.4.5.6六个可采 煤组,3煤层厚煤层其余都为中厚煤层,煤组气肥二 号,煤层顶板完整,标志层较明显,由于煤系基底不 平,深部5.6两煤缺失,煤系与阳新灰岩接触,同时 又骃上部T T3 3a a3至T T3 3a a6受剥蚀煤层直接和白垩系含水层 或第四系含水层接触,形成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T T3 3a a2 紫 家 冲 组 灰色中粒-粗粒石英砂岩,中主厚层状自西向东粒 度逐渐变细,含淡水瓣鳃化石,含菱铁质结核。 深灰色炂砂岩,薄-中厚层状,屋理清晰,波状层理, 波浪清晰,含淡水瓣鳃化石,偶含植物化石 天子 山组 T T3 3a a3 T T3 3a a4 老虎 冲组 深灰-灰黑色泥岩,岩性单一,球状风化,夹薄层 菱铁质泥岩及菱铁质结核,。 泥岩与细粒碎屑岩相间成层 ,沉积韵律不鲜明, 含两价目可采煤层,从上往下叫41.42.皆不稳定。 下部由细变粗主砂砾层岩,俗称下煤组底部砾岩, 为分先性较好的石英细砾岩。 T T3 3a a5 三家 冲组 T T3 3a a6 爱 坡 里 煤 组 灰色、灰白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层,其间含高灰 份煤三层,最下部是灰色粗砂岩或小砾岩。 T T3 3a a7 7 三 丘 田 煤 组 红色或棕红色砂砾岩松散胶结,主要成分砾石粗砂 、粉砂偶夹长条状非连续粘土条带 红色或棕红色砂砾岩松散胶结,主要成分砾石 粗砂、粉砂偶夹长条状非连续粘土条带 0~~35 35 0~~155 75 0~~16 5 上为红坡碎石层,下为浅黄色至白色砂质粘土。 K 白 垩 系 N 第 三 系 第 四 系 新 生 界 Q 代 号 地层 柱状 层 厚 地方 性命名 地层单位 岩层描述 界系统组 图 1-2 综合柱状图 2.构造 (1)萍乡安源煤系的沉积与展布方向主要受新华构造体系的控制,安源煤系位于萍乡凹陷带, 区域一级构造为武功、九岭隆起。由于受三湾运动,安源煤系上、下煤组呈不整合接触。 (2)本井田为一较开阔的不对称的向斜的北翼,走向 N400~600E,D 东起锡坑,西至五陂下,走 向长 4470m,倾斜宽 2960m,井田边界断层褶皱较发育,已查明的断层有 RF2 走向逆断层,但 RF2 逆断层位于井田边界,基本不影响开采. 本矿区地质构造比较简单。 6 1.2.2 煤层及煤质煤层及煤质 1.主要可采煤层情况 矿井开采上三迭系安源组煤层,井田内煤层分上、下煤组,煤种为 1/3 焦煤。本矿井井田范围 主要是在北翼下煤组,含煤十二层,可采三层,分别为、一号大槽、二号大槽、四页槽煤层。 北翼下煤组含煤三层 一号大槽煤层厚度 2.1~2.9m,平均 2.5m,倾角 17~19,平均为 18,为缓倾斜煤层,煤 层结构较简单。 二号大槽煤层厚度 2.8~3.2m。平均 3.0m。倾角 17~18,平均为 18, 为缓倾斜煤层,煤 层结构简单。 四页槽煤层厚度 5.8~6.2m,平均 6.0m ,17~18,平均为 18, 为缓倾斜煤层,煤层结构 较简单。 表 1-1 煤质 煤种牌号 WrAgVrSP QW大卡/公斤 北翼下煤组煤层 1/3Jm7.00 23.5~30 34.70.520.0715300 表 1-2 煤层特征表 煤层厚度(m) 煤层 平均最小最大 煤层 间距(m) 煤层倾角 煤层结构稳定性 一号大槽 2.52.12.918 较简单较稳定 20 二号大槽 3.02.83.218 较简单较稳定 四页槽 6.05.86.2 20 18 较简单较稳定 1.2.3 瓦斯赋存状况及其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然性,地温情况瓦斯赋存状况及其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然性,地温情况 煤尘 上煤组煤层、北翼下煤组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其中大槽煤层爆炸指数为 34,其他煤层指数 参照大槽煤层为 34。 瓦斯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下煤组相对涌出量 2.85 m3/t,北翼煤层参照下煤组相对涌出量 2.85 m3/t。 自燃 一号大槽、二号大槽和四页槽属容易自燃发火煤层,发火期 3~6 个月,北翼下煤层发火期为 4 ~6 个月。 地温 据地质资料,安源五方井矿平均井温梯度为 1.19 ~1.71℃/百米,均小于 3℃/百米。 7 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来源于 1989 年 5 月 15 日由焦作矿院采矿系中心实验室测定的“安源 实业有限公司五方井矿岩石力学性质实验报告” 。 1.2.4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矿井最大用水量 1126.2m3/h。矿井正常用水量 757.2 m3/h。最大水 量的天数为 80 天;正常涌水量的天数为 200 天。井下水的容重为 1t/m3,Ph 为 6.8~7.2。 经揭露矿井无导水构造。由于各水平各区段未设隔水煤柱,上部老窿积水采空区积水以层间补 给,形成向下区段,下水平渗透,同时矿区范围内有地方小井 10 多对,其中矿井西南上方与五陂煤 矿相邻存在压差关系,但不会威胁到矿井采区工程布置及开采。矿区内其它小窑小井水最低水位在- 40m 左右,不会影响和威胁矿井通风系统维修及人员安全。 矿井供水水源为五陂下双凤河。 8 第二章 井田境界及储量 2.12.1 井田境界井田境界 五方井矿井田位于高安煤田的西北部,东邻高坑矿,东起锡坑 H 勘探线,西至 X 勘探线,南至 天子山麻姑槽露头,北至花冲 RF4铁路专用线。走向长度 4.47km,倾向宽度 2.96 km, 面积为 13.2km2。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1350′44.93″,北纬 2737′42.65″。 井田的范围内的地表高差150~800 之间,有一条渌水河流泾井田的东北角。本设计从450 水 平开始到-400m 水平,主要开采一号大槽煤层、二号大槽煤层和四页槽煤层共三层煤。一号大槽煤 层平均厚度为 2.5m,二号大槽煤层厚度平均为 3.0m,四页槽煤层厚度平均为 6.0m。其中一号大槽 煤层与二号大槽煤层之间的距离为 20m,二号大槽煤层与四页槽煤层这间的距离也为 20m。井田位于 山丘地带,其井田境界(如图 2-1)与煤层产状如下(表 2-1) Ⅱ Ⅳ Ⅴ Ⅵ Ⅶ Ⅷ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450 350 300 200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250 30540003053500384980003054500 38498500 305500030555003056000 38497500305300030525003052000 384985003849800038497500 30520003052500 3053000 38496000 30555003055000 3054500 30540003053500 305700038496500 3056000 305650038497000 38497000 30565003055500 38495500 38495000 38495000 38494500 38494500 38496000 3849650038497000 -350 Ⅲ N E C D A F B 图 2-1 井田境界 表 2-1 矿井边界拐点坐标 标桩编号横坐标(X)纵坐标(Y) A305209338496379 B305323538494450 C305727038496035 D305597638498746 E305363838497820 F305263838497410 9 总面积13.2 km2 可采煤层总垂高850m 表 2-2 煤层产状统计表 走向长度km平均倾角倾向斜长km井田面积km2备注 4.4718.02.9613.2 2.22.2 储量储量 2.2.1 煤层煤质条件煤层煤质条件 由地质条件知三层煤的数据见表 2-3。 表 2-3 三层煤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煤层名称 平均厚度 (m) 倾 角 ()倾角范围() 平均倾长 (m) 走向长度 (m) 间距 (m) 结构 稳定 性 一号大槽 2.518 16~20 27514470 简单稳定 20 二号大槽 3.018 16~20 27514470 简单稳定 四页槽 6.018 16~20 27514470 20 简单稳定 2.2.2 井田内地质储量,工业储量井田内地质储量,工业储量 1、储量计算是划定井田范围,计算矿井开采煤层价值,进行矿井设计和生产建设的依据。 矿井初步设计储量可分为矿井地质储量、矿井工业储量、矿井设计设计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 量。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划分矿井储量类型及计算矿井储量的具体规定请参阅表 2-4 和 如下规定 矿井地质储量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查明煤炭资源的全部。包括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1、 控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332、推断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333。 矿井工业储量地质资源量中探明的资源量 331 和控制的资源量 332,经分类得出的经济的基 础储量 111b 和 12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 2m11 和 2m22,连同地质资源量中推断的资源量 333 的大 部,归类为矿井工业储量。 表 2-4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表 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地质可靠度经济意义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可采储量(111)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经济的 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 基础储量2m11 边际经济的 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 10 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 说明表中所用编码(111~334) 第 1 位数字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 未定的; 第 2 位数字表示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