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化探规范.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佯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a. 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 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 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 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 e. 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 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 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 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4.2.2.2 前人未工作过的地区、特殊景观、为寻找特殊矿种、特殊矿产类型为目的的地区,必须开展技术试验。试验内容包括采样层位深度,采样介质,样品加工方案,指示元素及指标,采样布局,采样网度和方法等。 4.2.2.3 技术试验的一般要求 a. 试验剖面应布置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矿床和覆盖物地段。每条剖面的两端必须各有3-5个点落在背景地段上。 b. 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方案试验,一般选择在揭露过矿体的探槽或浅井上见附录A。如果地表工程不理想或没有工程,可以用一般剖面方法,按不同深度采样。指示元素和测网试验一般与层位和粒度试验在同一剖面进行。剖面数量不得少于三条。 c. 土壤测量的指示元素及指标,可根据矿床的元素共生组合关系见附录B、附录C和附录D,通过试验择优选择。 4.3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及技术试验结果编制设计书。设计书内容应包括 a. 工作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b. 地质、地形、地貌、第四纪覆盖物类型以及地表地球化学环境和可能干扰的因素; c. 样品的自然富集层位和颗粒度。工作比例尺和采样网度、深度及重量, d. 取样介质及样品加工方案; e. 指示元素和指标,分析方法及方法检出限的要求,质量监控方案; f. 方法技术要求、技术经济指标和生产管理要求; g. 设计附图; L 予期提交的成果和资料。 4.4 测区与测网 4.4.1 测区范围 a. 测区范围应以任务书的要求确定,并通过设计前的踏勘,选择覆盖物类型和地质条件最有利的地段。 b. 根据普查后的异常确定详查工作范围时,应考虑覆盖物类型对异常规模、形态的影响,测区范围应大于异常或异常群带的面积。 4.4.2 测区的部署原则 4.4.2.1 测线方向应尽量垂直被探查地质体的走向,并尽可能与已知地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 4.4.2.2 测网可根据被探测物的规模、产状和工作性质,分规则测网与不规则测网非网格化测网。 a. 规则测网有矩形与正方形网格。矩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较大的目标物;正方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不大、或形态复杂的目标物; b. 非网格采样适用于中、小比例尺或地形恶劣、施工条件差,正规网格布设难度大的地区。 4.4.2.3 不同勘查阶段有不同的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工作比例尺与测网的关系见表l。详查工作中若以土壤测量资料确定的测区,线距与点距可根据资料中的异常大小而定,选择表1中合适的比例尺和网度。一般情况下,线距应小于有意义异常长度的1/2,点距应小于异常宽度的1/3。由其他资料确定的详查区可参照表1执行,应保证最少有3条测线控制探测物。 表1 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 工作阶段 比例尺 矩形网格 正方形网格 点/km2 线距m 点距m 点线距m 区域调查 1200 000 2 000500 1 000 1 1.100 000 1 000250~500 500~1 000 1~4 普查 150 000 500100~250 250~500 4~20 125 000 25050~100 125~250 16~80 详查 110 000 10020~50 50~100 100~500 15 000 5010~25 25~50 12 000 205~10 5 野外工作 5.1 测地及采样点的定位工作按ZBD/0002100 RE≤50% 7 资料整理工作 7.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成果报告。 7.1.1 原始资料包括 a. 各种原始记录采样记录本卡、分析数据、测地工作的各种记录,原始草图和质量检查、验收的记录与文据。 b. 资料整理和解释推断中形成的各种数据记录、图件和异常登记表卡。 c. 成果报告的底稿、底图、透明图。 d. 原始记录和资料整理形成的软盘。 7.1.2 成果报告包括报告书及其附图、附件。 7.2 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7.2.1 资料的质量检查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末,每个工作步骤都应该按质量监控方法进行质量检查。 7.2.2 检查后的资料必须符合质量监控方法的要求才能验收。只有验收后的资料才能进行下步工作或正式复制。 7.3 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内容 a. 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复核和编录。编制各种基础图件; b. 确定指示元素的背景值与异常下限; c. 编制各种异常图和其他解释推断图, d. 对异常进行分类、筛选、评价、登记等解释推断工作; e. 编制报告和绘制各种图件、附件。 7.4 异常的解释推断 7.4.1 背景值与异常下限值的确定方法 根据元素数值及直方图的分布型式,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值,例如统计法、累积频率曲线图解法、概率纸图法、逐步剔除法等。 7.4.2 异常的筛选与分类 a. 异常的筛选、分类应在充分地掌握已知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测区的地质、物探、地貌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应特别注意覆盖物的类型和覆盖层的厚度对异常特征异常规模、强度等的影响。 .b. 异常的筛选可采用各种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亦可用经验的筛选方法。 c. 筛选后的异常可按找矿意义进行分类并登记造册见附录F。 7.4.3 异常的检查和推断解释 a. 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异常都应进行野外检查。检查工作除确定异常的形成原因外,亦要观察异常所处位置的地质特征和地貌特征,并补作必要的采样工作。 b. 要注意地形及矿体倾斜引起的位移以及地表氧化引起的元素贫化。 c. 异常的推断解释应在充分了解掌握的分析所有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踏勘结果,对异常引起的地质原因作出确切的解释,并对异常的进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d. 异常检查应采取现场分析技术,如冷提取及各种偏提取技术。 7.5 图件编制 7.5.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图件分两部分基础图与推断解释图。 7.5.2 区域调查和普查工作的图件编制,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有关规定执行。 7.5.3 详查工作的图件要求 7.5.3.1 图件编制必须符合地球化学勘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规定。 7.5.3.2 各种图件制成后,必须进行loo%的检查后方可正式复制。 7.5.3.3 成果报告需作交通测区位置图,实际材料图,原始数据图,等值线图、综合异常图及其他推断解释图。 7.5.3.4 原始数据图与等值线图,图面上的元素最多三个。 7.5.3.5综合剖面图下部必须附地形变化的地质断面。 8 成果报告 8.1 化探区域调查和普查的成果报告内容、附图、附件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普查规范执行。 8.2 详查工作成果报告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序言; b. 地质、景观地球化学特征, c.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d. 解释推断及重点异常的查证结果, e. 结论与建议。 8.3 详查工作成果报告的附图 提交交通、测区位置图,剖面图,综合异常图和解释推断图。 8.4 详查工作成果报告的附件 异常登记表卡、异常剖析图册。 附 录 A 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粒度试验方法 参考件 A1 采样层位深度试验 确定采样最佳层位深度、首先应区分疏松覆盖物性质原地风化或外来的,利用已知矿体或矿化地段的探槽或浅井,进行槽井壁取样试验当为原地风化形成的残坡积物时,从地表至深部依次取A层腐殖层、B层淋积层、C层母质层若干个剖面,若A、B、C层不清晰时,可按不同深度取若干个剖面。当为外来物如冲洪积物、水积物、风积物、耕地或其它外来搬运物时,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坡积层中取样,只有当经过试验,确认采集外来覆盖物可取得同样地质效果时,才可在外来覆盖物的合适深度采样。具体做法是 a. 在工程的一壁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几条垂向采样线探槽壁需选择三条以上,可视探槽大小而增减。 b. 在取样线上自地表向下分层或按不同深度确定取样点,点距应视各层位的厚度而定。如疏松层较厚、点距可大些。 c. 逐点取样、样品重量应大于200g。如同时做粒度试验或测定金等样品时,应酌情增加重量。 d. 将所采样品均通过某种有效孔径筛或与确定有效过筛孔同时进行,选择异常清晰明显,既能保证地质效果、又经济,取样方便的层位及深度作为较佳层位及深度。 A2 加工粒度试验 用一套20目至160目的样筛由上而下依次叠放,将所研究样品放入最上一层样筛20目内,然后将叠筛放入水中,充分摇荡,使样品中的粘土团粒化开洗去,使各种小于一定粒度的样品全部占样品中该粒度成分总量的95%以上通过相应筛孔,干燥后用相同方法分析各粒级样品,根据分析结果,指示元素含量高,异常清晰的粒级区间即是该元素的富集粒级。在实际工作中常不用水洗,是直接将干燥的样品揉碎后按上述办法过筛分析,以所得指示元素含量高,异常明显的粒级区间作为样品中该元素的富集粒级。 附 录 B 常见的元素地球化学共生关系 参考件 类 型 共 生 关 系 长英质火成岩 Si、K、Na 碱性火成岩 A1、Na、Zr、Ti、Nb、Ta、F、P、稀土 铁镁质火成岩 Fe、Mg、Ti 超铁镁质火成岩 Mg、Fe、Cr、Ni、Co 花岗伟晶岩 Li、Be、B 接触交代矿床 MO、W、Sn 钾长石 K、Ba、Pb 铁镁矿物(钛铁矿物类) Fe、Mg、Mn、Cu、Zn、Ni 部分热液及岩浆矿床 复杂的贱金属 Fe、Zn、Pb、Ag、Cu、Se、Sb、Bi 简单的贵金属 Ag、Au、As 复杂的贵金属 Ag、Au、As、Sb、Zn、Cu、Pb、Hg 与铁镁质火成岩有关的矿床 Fe、Ni、Co、Pt 斑岩铜矿 Fe、Cu、Mo、Re 喷气矿床 Hg、Sb、As、Se 沉积岩及沉积矿床 沉积型铁矿床 Fe、As、Co、Ni、Se 沉积型锰矿床 Mn、As、Ba、Co、Mo、Ni、V、Zn 磷灰岩 ’ P、Ag、Mo、Pb、F、U 黑色页岩 A1、Ag、As、Au、Bi、Cd、MO、Ni、Pb、Sb、V、Zn、U、Ti、Cu 砂矿床 Au、Pt、Sn、Nb、Ta、Zr、Hf、Th、RE 注;资料来自地质实验室1990年第6卷。原著霍克斯H.巳韦布J.S.谢学锦译。 附 录 B 某些类型矿床中元素组合的一般规律 参考件 矿 床 类 型 主要指示元素 次要指示元素 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 Mg、Fe、Cr、Ni、Co等 Ti、V、铂族元素、Nb、Y、Ce等 与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 Sc、V、Ti、Cu、Ni、Zn等 P、Mn、As,Co、Sb等 与酸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 Fe、Cu、Mo、W、Sn、Nb、Ta,稀土 Zn、Pb、B、F、U、Au、Ag、As等 高温气成热液矿床 Sn、W、Mo、Be、Li、Rb、Cs、F、B等 Nb、Ta、K、Na、Bi、Ti、F、Ca等 中低温热液矿床 Cu、Pb、Zn、Ag、Au、As、Sb、Ba、Hg等 Te、T1、Bi、F、C1、I、Mn等 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 Ag、Pb、Zn、Mn、As、Sb、Au等 Ba、Cu、Mo、F、Cl、I、Hg等 斑岩型铜、钼矿床 Cu、Mo、Zn、Sb、Sn等 Ag、Pb、Au、Mn、W、Sn、Be等 砂岩型铜矿床 Cu、Ag、Ba等 Co、Bi、Ge、Au、As、S、Se等 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 Au、Ag、Cu、Pb、Zn、As、Sb、Hg等 Bi、Mn、Cd、Co、Mo、Ba、F、C1等 注参考地矿部1978年地球化学探矿工作手册。 附 录 F 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 参考件 异常编号 图幅号 以往工作评述 位 置 异常面积 走向 异 常 特 征 元素 异 常 解 释 推 断 与 评 价 面积 形状 最高值 平均值 衬度 规模 进一步工作建议 其他 地 质 概 况 备注 制表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