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doc
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 (试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 一九八三年九月 绪 言 建国以来,我国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评价并勘探了近六百处铅锌矿产地,探明的铅锌储量跃居世界前列,提交了许多可供矿山建设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积累了丰富的勘探铅锌矿床的经验,为我国发展铅锌工业和地质勘探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践表明,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应坚持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地质条件的可能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选择勘探矿区;合理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勘探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认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勘探;讲究经济效益,缩短勘探周期,用相对较少的投资和工作量,提交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质勘探报告。 本规范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收集探采对比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的经验,根据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的原则而制定的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它是我国现行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下,指导铅锌矿地质勘探和审批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地质勘探报告的技术要求。在执行过程中,要结合各矿床地质特点和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具体运用。 第一章 工业要求 第一条铅、锌矿的特性及用途 铅是兰灰色金属,硬度1.5,比重11.34,熔点327℃,沸点1525℃;能与锌、锡、锑、砷等金属组成合金。铅的展性良好,延性甚微;在干燥空气中,铅不发生化学变化;在潮湿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铅薄膜覆盖其表面;常温下,铅几乎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但溶于硝酸,铅对碱、氨、氰酸及有机盐具有较好的防腐蚀能力。 锌是兰白色金属,硬度2.0,熔点419℃,沸点906℃,加热至100-150℃时,具有良好压延性,压延后比重为7.19,锌能与铅、锡、锑、镍、铜等金属组成合金。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锌不起变化;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生成致密的碱性碳酸锌薄膜,可保护锌金属内部和镀锌金属表面不再氧化受腐蚀。 由于铅、锌具有上述特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部门,铅金属还在核工业和石油工业等部门有所应用。 第二条常见的铅、锌矿物 我国目前常见的铅、锌矿物共17种,它们均不同程度地为工业所利用,其中尤以方铅矿、闪锌矿为最重要(表1)。 我 国 常 见 铅 锌 矿 物 表1 顺序 矿物名称 金属含量(理论值) 化 学 式 备 注 1 方铅矿 Pb86.6 PbS 2 硫锑铅矿 Pb55.2 Pb5Sb4S11 3 脆硫锑铅矿 Pb40.1 Pb4FeSb6S14 4 车轮矿 Pb42.4 PbCuSbS3 5 白铅矿 Pb77.6 PbCO3 6 铅矾 Pb68.3 PbSO4 7 铬铅矿 Pb64.1 PbCrO4 8 磷氯铅矿 Pb76.38 Pb5[PO4]3Cl 9 砷铅矿 Pb69.6 Pb5[AsO4]3Cl 10 矾铅矿 Pb73.1 Pb5[VO4]3Cl 11 钼铅矿 Pb56.4 PbMoO4 12 闪锌矿 Zn67.1 ZnS 包括铁 13 纤维锌矿 Zn67.1 ZnS 闪锌矿 14 菱锌矿 Zn52.1 ZnCO3 15 异极矿 Zn54.3 Zn4Si2O7OH2H2O 16 硅锌矿 Zn58.6 Zn2SiO4 17 水锌矿 Zn59.6 Zn5[CO3]2[OH]6 第三条铅、锌矿石工业类型 应在研究矿床中矿石自然类型的基础上,结合矿石加工技术特征,划分矿石工业类型。根据以往勘探和生产经验,铅锌矿石的工业类型有 1.按矿石氧化程度不同,可分为 硫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 混合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30; 氧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30。 2.按矿石中主要有用组份不同,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锌硫矿石、铅锌铜硫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锌铜矿石等。 3.按矿石结构、构造不同,可分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等。 4.按脉石矿物不同,可分为重晶石型矿石、脉石英型矿石、萤石型矿石、方解石型矿石及天青石型矿石等。 矿石工业类型划分,不宜繁杂。当工业部门需要按类型分采、分选(冶),而在地质剖面图上能够圈出,且与相邻剖面能对应相连,则应圈出其分布范围,分别计算储量。 第四条铅锌矿的选矿和精矿标准 铅锌矿石一般均需选矿富集为精矿使用。根据铅锌矿石类型不同,选矿方法也不同。一般硫化矿石多用浮选。氧化矿石用浮选或重选与浮选联合选矿,或硫化焙烧后浮选,或重选后用硫酸处理再浮选。对于含多金属的铅锌矿,常采用磁浮、重浮、重磁浮等联合选矿方法。 铅锌矿石进行选矿后,其精矿产品应符合冶金部部颁标准。 1.铅精矿质量标准(表2) 铅精矿质量标准(YB11381) 表2 品级 铅不小于 () 杂质不大于() Cu Zn As MgO Al2O3 一 70 1.5 5 0.3 2 4 二 65 1.5 5 0.35 2 4 三 60 1.5 5 0.4 2 4 四 55 2.0 6 0.5 2 4 五 50 2.0 7 协议 2 4 六 45 2.5 8 协议 2 4 七 40 3.0 9 协议 2 4 注铅精矿中金、银、铋为有价元素,应提出分析数据(按冶金部原定标准中,所谓有价元素,指计价元素,例如在精矿中Au>1g/T、Ag>20g/T开始计价。) 2.锌精矿质量标准(表3) 锌精矿质量标准(YB11481) 表3 品级 锌不小于 () 杂 质 不 大 于 () Cu Pb Fe As SiO2 F 一 59 0.8 1.0 6 0.2 3.0 0.2 二 57 0.8 1.0 6 0.2 3.5 0.2 三 55 0.8 1.0 6 0.2 4.0 0.2 四 53 0.8 1.0 7 0.3 4.5 0.2 五 50 1.0 1.5 8 0.4 5.0 0.2 六 48 1.0 1.5 13 0.5 5.5 0.2 七 45 1.5 2.0 14 协议 6.0 0.2 八 43 1.5 2.5 15 协议 6.5 0.2 九 40 2.0 3.0 16 协议 7.0 0.2 3.铅、锌混合精矿、氧化铅精矿、铅锡混合精矿,目前尚无冶金部部颁标准,现仅将有关单位使用的企业标准列为附录一,供参考。 第五条工业指标 1.凡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所采用的具体工业指标,应由地质勘探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并附必要的地质资料,由工业部门委托矿山设计部门进行经济核算和比较研究后,由省以上工业主管部门确定。 在进行矿床普查评价时,可参考一般工业指标。 2.一般工业指标(表4) 一般工业指标 表4 项目 矿石类型 Pb() Zn() 可采厚度 夹石剔除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米) 厚度(米) 硫化矿 0.30.5 0.71.0 0.51.0 1.02.0 1.02.0 2.04.0 混合矿 0.50.7 1.01.5 0.81.5 2.03.0 1.02.0 2.04.0 氧化矿 0.71.0 1.52.0 1.52.0 3.06.0 1.02.0 2.04.0 说明① 边界品位指单样,工业品位指单项工程平均品位,厚度指标均为真厚度。 ② 当矿床品位较贫,规模较大,伴生组份多,矿石易选,矿山开采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较好时,可取其下限值;反之,取其上限值。 ③ 确定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当矿体倾角平缓时,取其上限值;反之,取其下限值。适于露采矿床的可采厚度,还可适当增大。 3.铅锌矿床中伴生组份的评价。为了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当伴生组份品位达到表5所列的含量时,要认真进行取样化学分析以及选矿富集途径、赋存状态的研究。 伴生组份综合评价一般参考指标 表5 伴生组份 Cu WO3 Sn Mo Bi 矿石品位() 0.06 0.06 0.08 0.02 0.02 伴生组份 S Sb CaF2 Au g/T As * 矿石品位() 4 0.4 5 0.1 0.2 伴生组份 Ag g/T Cd In Ga Ge 矿石品位() 2 0.01 0.001 0.001 0.001 伴生组份 Se Te Tl Hg * U * 矿石品位() 0.001 0.001 0.001 0.005 0.02 注上表中元素的含量系指 一、该元素能形成独立的有用矿物,通过选矿,能选成单独精矿产品的,如 1.Cu主要系指赋存在硫化铜矿物中者; 2.WO3主要系指赋存在白钨矿、黑钨矿中者; 3.Sn主要系指赋存在锡石中者; 4.Mo主要系指赋存在辉钼矿中者; 5.Bi主要系指赋存在辉铋矿中者; 6.S主要系指赋存在硫铁矿(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中者; 7.CaF2主要赋存在萤石中者; 8.Sb主要指赋存在硫锑铅矿和脆硫锑铅矿中者。 二、表中Au、Ag的含量要求,来源于铅锌精矿中含Au1g/T,含Ag20g/T,即可单独计价。以原矿经选矿富集10倍,折算出原矿石含Au0.1g/T、Ag2g/T作为评价指标。考虑Au、Ag含量太低,分析误差大,亦可按精矿中含Au1g/T、Ag20g/T的标准进行评价。 三、Ge、Ga、In、Se、Te、Tl、Cd等分散元素,经选矿一般富集在铅、锌、铜的精矿中,通过冶炼回收。 *四、汞、铀、砷元素,当环保措施较好,它们在铅锌矿床中达到Hg>0.005、U>0.02、As>0.2的含量时,有综合利用的可能性,需对其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分选或回收途径进行研究。 第二章 地质研究 第六条区域地质研究 应着重研究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分布特点,有时还要研究区域变质作用和岩相古地理环境,阐明它们各自对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 测区范围,一般应能反映出控制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比例尺可用1/5万至1/万。 第七条矿床地质研究 1.地层、岩性、岩相研究 对产于沉积岩层中的铅锌矿床,地层研究是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应有依据地确定区内地层的时代,对地层(尤其是含矿地层)进行详细分层,找出对比标志,详细研究含矿层位或容矿岩层的岩性、岩相、沉积环境、沉积建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阐明它们对矿床形成及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 2.构造研究 一般应侧重研究控矿的、控岩的和破坏矿体的构造,研究它们的形态和性质及其空间分布范围、产状变化特点、发育先后次序、相互复合关系,阐述它们对矿床的形成或破坏有何关系及影响。探索控制矿床产出空间位置的构造因素,分析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对破坏矿体较大的构造要查明其性质,其空间位置和破坏程度要有工程控制。 3.岩浆活动(包括火山作用)研究 对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侵入岩的岩类、岩性、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岩体形态、规模、产状变化、侵入时代、演化特点以及与成矿的关系及其对矿休的破坏或影响。对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火山岩系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以及喷发~沉积旋回,阐述火山机构与成矿的关系。 4.变质作用研究 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变质岩岩性特点,变质相带及其分布,以及变质作用对矿床的改造或形成的影响。 5.风化作用研究 对氧化带较发育或残、坡积铅矿发育的矿区,应重视风化作用对氧化带和砂铅矿形成以及对原生矿改造的研究,包括对风化作用的程度、范围、深度、风化作用的产物的研究,控制风化壳形成的有关因素的研究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并注意风化作用对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的影响。 6.围岩蚀变研究 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围岩岩性的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7.根据上述各项研究成果,探讨有利于成矿最佳组合因素,探讨成矿的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特征、矿床成因等问题,总结矿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找矿方向指导矿区外围找矿。 第八条矿体形态研究 根据矿床地质和矿化规律特征,研究矿体(或矿体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分布范围。对主矿体(层)还应研究矿体规模、形状、产状、分枝复合、尖灭再现、斜列再现、夹石分布等变化规律,及成矿后断层或火成岩对矿体的穿插破坏情况。 对主要矿体(层)的连接,必须找出对比标志,有依据地正确圈定矿体。 第九条矿石物质组份的研究 1.查明金属、脉石矿物种类、比例、粒度、嵌布特征、矿石构造,以及它们在不同矿石类型中的变化情况。 2.研究影响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效果的杂质种类(矿石中Cu、As、Fe、F、SiO2、MgO、Al2O3等杂质。脉石矿物中易泥化的滑石、石膏、重晶石、萤石、绿泥石、绢云母、高岭土以及断层泥、可溶性盐类等)、大致含量、赋存状况和分布变化等情况。 3.查明矿石中伴生元素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各自与铅、锌等主元素的相关性,并了解其分布变化情况以及它们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和分配率。 4.研究铅锌矿化特点、矿石品位变化规律及矿床原生分带性。 5.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结构构造特点,以及影响加工技术性能效果的矿石工艺特性,研究和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统计其比例,查明其相互关系及空间分布情况,尤其在矿床中氧化带发育时,需根据矿石的氧化程度,查明硫化矿石、混合矿石和氧化矿石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界线。 6.了解矿体中的夹石和近矿围岩的物质组份,注意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并评述当其混入矿石中时,对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 第十条水文地质的研究 1.根据我国目前已勘探的铅锌矿床,按照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的含水空间形态,铅锌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主要有二类 第一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 第二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根据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表水体对矿床充水影响程度,主要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地下水补给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型,如表6。 我国铅锌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表6 水文地质条件复 杂 程 度 影 响 矿 床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的 主 要 因 素 矿 床 实 例 矿 床 埋 藏 条 件 矿 床 充 水 主 要 含 水 层 或 构 造 破 碎 带 的 富 水性 Ⅰ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地下水在开采时自流排泄,或地下水位以下,附近无地表水体影响。 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q),一般<0.1 升/秒米 矿坑一般涌水量(Q)<5000 米3/日 甘肃省厂坝、小铁山,浙江省五部 Ⅱ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无地表水体,或有地下水提,但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富水性中等 单位涌水量(q)一般0.1~1.0升/秒米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米3/日 黑龙江省小西林,辽宁省关门山,江苏省栖霞山,湖南省桃林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但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形有利于地下水在开采时自流排泄。 富水性中等 补给条件好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米3/日 四川省大梁子 Ⅲ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 ⒈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地形有利于地下水聚集。 ⒉ 附近或矿区内有地表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对矿床充水有影响。 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单位涌水量(q)一般>1升/秒米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米3/日 广东省凡口,广西(区)泗顶,湖南省水口山、香花岭 2.水文地质研究要求 铅锌矿床普查勘探中水文地质工作要求,应按地质矿产部1982年12月26日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执行。 我国铅锌矿床成矿条件大多数与碳酸盐岩有关,对岩溶充水矿床,在普查勘探阶段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应重视使用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手段,如做好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测量;生产矿井及老窿水文地质调查;做好水文地质钻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工作,尤其要做好岩心溶蚀情况的系统观察分析和岩溶率统计;水文地质试验(包括单孔、群孔抽水试验,生产坑道抽、放水试验,地下水连通试验等);地面物探及水文物探综合测井;岩溶调查;地下暗河示踪试验;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样和岩(土)样室内分析试验等。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研究以下几点 ① 研究碳酸盐岩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 ② 断裂构造的性质、产状、规模。 ③ 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类型、分布规律及与构造等地质因素的关系;溶洞裂隙充填物和充填情况及对矿山开采的影响,岩溶发育带的深度,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 ④ 对矿床充水有影响的岩溶、裂隙导水体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⑤ 以地下暗河充水为主的矿床,要研究地下暗河的位置与矿床的关系及对矿床充水影响程度,各地下暗河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暗河流量及动态变化;研究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等发育程度和分布;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排泄区。 3.通过勘探和试验所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一开采水平(或基建开拓水平以上中段)的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 第十一条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1.在研究矿床地质构造规律的基础上,详细研究矿体及其顶底板围岩中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等的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评价矿体及其顶底板的稳固性;对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还应评价未来露天开采矿场边坡稳定性。 2.研究岩溶的形态类型,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溶洞充填物和充填情况。 3.对矿床开采排水疏干时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及范围作出预测和评价。 4.第四系松散层的岩性、厚度、分布。 5.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老窿充填情况和积水情况。 6.测定各类矿石、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有关参数,如抗压、抗剪、体重、硬度、块度、湿度、松散系数、安息角及矿石结块性等。 7.测定游离二氧化硅、铀、氡气的含量,研究引起硫的自燃原因。 8.调查并收集可能存在的地热异常和地震资料。 上述各项应尽可能在坑道里观测研究和取样测试。 第四章 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间距 第十二条为正确、合理地勘探矿床,应认真研究和确定矿床勘探类型 1.研究的内容应以影响勘探难易程度的地质因素为主,研究的对象以矿床中的主矿体为重点。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应对原定勘探类型进行对比验证,使之逐步合理。 2.研究和确定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矿体延展规模(包括矿体走向长度和倾斜深度,延展面积,主要是走向长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包括矿体形状、厚度变化幅度、变化系数、产状变化、分枝复合、成矿后构造或火成岩体破坏矿体程度等);有用组份分布均匀性(包括各种矿石类型在矿体中分布稳定程度、矿化连续性、品位变化系数等)。 第十三条根据我国已勘探铅锌矿床的实际情况,按前述划分和确定矿床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将铅锌矿床类型划分为如下五类 第一类矿体延展规模特大;矿体形态规则,一般为层状或巨厚似层状;有用组份属于均匀至较均匀。如云南金顶矿区一号矿体。 第二类矿体延展规模大,个别特大;矿体形态属较规则或规则,以似层状为主,亦有脉状或层伏;有用组份属不均匀至均匀。如湖南桃林矿区。 第三类矿体延展规模以中等为主;矿体形态一般较规则,个别属规则,以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居多;有用组份属不均匀或较均匀。如甘肃小铁山矿区、江西德兴矿区。 第四类矿体延展规模以小型为多,个别属中等;矿体形态为不规则或极不规则,形状为透镜伏、筒柱状或脉状等;有用组份为不均匀或极不均匀。如湖南水口山矿区、辽宁关门山矿区。 第五类矿体延展规模较小,形态极不规则,多为小囊状、小透镜状、小筒柱状或其它极不规则状;有用组份为极不均匀。 注划分和确定铅锌矿床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其变化等级和特征如下,供作参考。 ① 矿体规模 特大走向长度>1200米,延展面积>0.8平方公里。 大走向长度8001200米,延展面积0.40.8平方公里。 中走向长度150800米,延展面积0.020.4平方公里。 小走向长度<150米,延展面积<0.02平方公里。 ②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规则一般为层状,产状变化小,没有或稍有分枝复合现象;一般无构造破坏;厚度变化幅度小,厚度变化系数<50。 较规则一般为似层状、脉状,个别为层状,产状变化小,矿体分枝复合以简单者居多;一般无构造破坏;厚度变化幅度小~中,厚度变化系数50~80。 不规则一般为脉状、透镜状,少数为似层状,产状变化多属小~中等;矿体分枝复合以中等为主;断层破坏程度中等;厚度变化幅度中~大,厚度变化系数80~100。 极不规则一般为筒状及囊状,也有羽毛状、透镜状等不规则状;产状变化大;矿体分枝复合复杂或呈零星小矿体;有时有断层破坏;厚度变化大,厚度变化系数>100。 ③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性 均匀矿化一般连续,矿石类型较简单,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变化系数一般<80。 较均匀矿化一般连续至较连续,或矿化虽连续但夹石较多;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变化系数一般80~100。 不均匀矿化一般不连续,个别较连续,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不均匀,品位变化大,变化系数一般100~180。 极不均匀矿化极不连续,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极不均匀,变化系数一般150~200以上。 上述厚度、品位变化系数是根据我国铅锌矿区实际统计而综合的一般参考数据,具体运用时要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第十四条在总结我国铅锌矿床勘探经验和探采验证对比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各勘探类型的地质特征,提出控制各级别储量的基本工程间距如表7 探求B、C级储量勘探工程间距表 表7 勘探 类型 勘 探 工 程 间 距 (米) B 级 C 级 走 向 倾 向 走 向 倾 向 Ⅰ 100 50100 200 100200 Ⅱ 5080 4050 100160 80100 Ⅲ 4050 4050 80100 4050 Ⅳ 4050 4050 注第V类型(未列表)小而复杂,勘探工程间距,一般用走向为4050,倾向为50,探求D级储量,提供边探边采。 为了正确应用上表中勘探工程间距和合理地选择勘探手段,特作如下说明 1.表中所列工程间距,系指钻孔或坑道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 2.Ⅰ、Ⅱ类型矿床钻探可探求B级、C级储量;但Ⅱ类型矿床B级储量应有少量坑探检查验证;Ⅲ类型矿床钻探可探求C级储量,B级储量一般应用坑探探求或坑钻结合探求;Ⅳ类型矿床,一般用坑钻结合探求C级。 在地形有利,或不适于钻探施工时,ⅠⅢ类型矿床,也可用坑探探求各级储量。 当矿体埋藏深,或地形条件又不利于采用坑道探矿时,应专题报告勘探主管部门,并与有关单位具体商定勘探手段问题。 3.当矿体规模、形态、品位变化情况是倾斜方向稳定,走向方面变化大时,如筒状、柱状矿体,则表中的走向工程间距可适当加密,倾向工程间距可适当放稀。 4.为有利详细研究矿体赋存特点,地表槽、井等轻型坑探工程间距,一般应较相应类型走向工程间距加密一倍。 第五章 矿床地质勘探程度 第十五条矿床控制程度 1.在详细勘探区内,应控制矿体总的分布范围、空间位置、矿体边界。 2.查明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 3.对适于坑采的矿床,应控制主矿体两端、上下盘界线及其延伸情况;对确定露采的矿床,要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露天采场底界标高面上矿体边界。 4.对盲矿体应控制首采地段主矿体顶部边界,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 5.对破坏矿体较大的断层及火成岩侵入体,应有工程进行控制。 第十六条勘探深度 鉴于目前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矿床勘探深度一般为300400米左右,最大为500米左右。对勘探深度以下的矿体,应有少量的或稀疏的工程了解其远景。对生产矿区深部和埋藏较深的隐伏矿床,其勘探深度可根据建设需要情况与有关部门商定。 对延展规模大的矿床,应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协商划分矿段,分期勘探,以适应分期建设需要。 第十七条详细勘探范围内各级储量的比例要求 大、中型矿床一般要求探明BC级储量占BCD级储量的70以上,其中分布在首期开采部位的B级储量应占510;对某些地质条件复杂,经用较密工程控制仍探求不到B级储量时,可探求到CD级储量,其中C级储量占6070;对某些规模偏小而复杂的矿床,其C级比例还可适当减少。 对小型矿床一般只探求CD级储量,其中C级占50;对复杂的小型矿床(如第V勘探类型),经用较密工程仍探不到C级储量时,可少求C级或探求D级储量,供边探边采。 对详细勘探深度范围以下的深部矿体,用稀疏工程控制的D级储量,不列入计算各级储量比例。 第十八条老矿区和主矿体上盘小矿体的勘探程度 对生产矿区深部或其外延勘探区,可适当降低勘探程度,其各级储量比例可视矿区具体情况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商定。 对主矿体上盘的小矿体,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提高其勘探程度。 第六章 综合勘探与综合评价 第十九条伴生组份综合评价要求 1.铅锌矿石中伴生组份较多(如Cu、WO3、Sn、Mo、Bi、As、Hg、Sb、Co、Ni、Au、Ag、Pt、Pd、Fe、Mn、Cd、Ga、Ge、In、Se、Be、Te、Tl、V、U及硫铁矿、萤石、天青石、重晶石等)应查明它们的种类,在不同类型矿石中的分布、含量及其变化。 2.研究伴生组份的赋存状态,查明它们各自在不同矿物中的分配值和分配率,以及与不同世代矿物的相关性。 3.通过选矿(或冶炼)试验了解各种产品(包括选矿中的精矿、尾矿,以及冶炼中的各产品)中伴生组份的迁移情况和富集程度以及回收率,如形成单独矿物的伴生组份,选矿时应进行综合回收试验,以指出其综合回收途径或方向。 4.对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伴生组份应分别计算储量。凡伴生组份经选矿后能分选为合格精矿产品的,或在选矿时主要富集到铅锌精矿而在冶炼过程中能回收利用的,可用矿石中该组份的含量计算其储量;有的伴生组份在选矿时部分进入精矿,部分进入尾矿,则只能用精矿中该组份的含量计算其储量。对于当前能利用的计算为表内储量,暂不能利用而在将来有可能利用的计算为表外储量。伴生组份的储量级别,可按其对综合研究评价程度而定。 5.有时铅锌矿床中其它某些组份含量较高,已达到它的工业品位要求,就应将它列为主金属之一,同时进行勘探研究。在工业部门正式确定铅锌矿石工业指标时,也应同时确定该组份的工业指标,作为储量计算的依据。 第二十条对矿区内铅锌矿体上下盘及其附近的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探评价 为避免遗漏共生矿产,对具有综合开采价值的共生矿产如铜、锡、钨、菱铁矿、磁铁矿、硫铁矿、萤石、重晶石、磷块岩、菱镁矿、天青石、石膏等,在勘探铅锌矿的同时应按一孔多用的原则,探明其赋存部位、分布范围、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变化。如共生矿产为贵重金属或急缺矿产,采用铅锌矿床的勘探网度还不能作出评价时,应适当增加工作量。其勘探研究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参照该矿种规范要求进行确定,或与有关工业部门商定。 第七章 勘探工作质量要求 第二十一条矿床地质图 1.为了解矿床基本地质条件及各项控矿地质因素以合理地部署勘探工作,应认真细致地填制矿床地质图,其比例尺一般为1∶10001∶2000。 2.当浮土覆盖范围大时,应适当使用填图工程(槽、井或浅钻)以控制主要地质界线,配合使用必要的地层钻和构造钻,以了解地层层序、岩性及构造发育情况。填图工程和填图观察点,均须纳入实际材料图。 第二十二条物化探工作 物化探工作应符合其专业规范中的质量要求,并注意如下几点 1.根据矿区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工作目的要求,认真做好物化探设计和物性参数测定、方法有效性试验等工作,合理选用综合方法,正确评价物化探异常。 在浮土广泛掩盖地区,物探工作除着眼于寻找隐伏矿体外,应紧密与地质填图工程相配合,为填制基岩地质图提供资料。 2.矿床勘探过程中要开展原生晕研究。在初勘阶段或详勘前期,除应对矿床内填图工程揭露的岩石及新鲜露头进行地表原生晕采样分析外,还应在纵横剖面上选择一定数量的钻孔岩心进行原生晕的系统采样分析,以查明围岩中微量元素组合特征,研究原生晕分带模式,确定寻找盲矿的地球化学指标,指导勘探区盲矿体的寻找工作。 原生晕副样应作为实物资料长期保存,使以后需要增加分析项目或提高分析灵敏度时,分析研究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3.加强对异常的综合研究和必要的工程验证工作,以提高推断解释水平。在地质勘探报告中应反映物化探成果,并评述其质量。 第二十二条坑探工程 1.轻型坑探工程(剥土、探槽、浅井)浮土覆盖浅于3米地区,以槽探工程揭露为宜,浮土覆盖较厚时,以浅井或浅钻代替槽探,施工工程应掘至新鲜基岩0.3~0.5米。 2.重型坑探工程(平巷、穿脉、沿脉、天井、竖井、斜井)的布设,应尽可能考虑为将来的生产所利用。 3.所有坑探工程都应进行地质编录。 4.充分利用老窿或生产矿山坑道,做好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和地质编录工作,并将其分布情况测绘于矿床地质图上。 第二十四条钻探工程 一般要求应按照岩心钻探规程的规定执行,并强调如下地质要求。 1.岩、矿心采取率 ① 矿心、岩心平均采取率应分别大于75和65。在矿体中连续5米的平均采取率小于75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② 矿体的顶、底板35米范围内的岩心采取率与矿心要求相同。 ③ 在疏松、易碎矿层中,使用的钻探工艺应尽量能满足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在复脉状或多脉带型矿床中,为防止钻进中漏矿,应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 2.钻孔弯曲度测定(顶角及方位角) ① 所有钻孔均应按岩心钻探规程要求测定顶角和方位角,并修正钻孔实际位置。 ② 极厚矿体(大于30米)应在见矿点和出矿点各增加一次弯曲度测定,小于30米的矿体,只在见矿点增测一次;复脉状或多脉带矿体连续厚度大于30米时,其弯曲度测定要求与极厚矿体同。 ③ 对钻孔弯曲度的具体要求,应在达到地质图的前提下,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和钻探施工技术条件的可能具体制定。也可考虑设计定向孔。 第二十五条取样加工工作 1.为了详细研究矿床、评价矿石质量,探讨成矿规律和成因问题,应根据矿床不同特点采取各类样品(岩、矿鉴定样,化学分析样,单矿物样,选矿试验样,岩、矿石物性测定样等)。 2.取样 基本化学分析样品,取样长度以能正确划分矿石类型,控制矿体边界,满足其品位代表性要求为原则,一般为12米。矿心取样一般沿矿心长轴劈取一半作为样品。坑探工程中取样一般可用刻槽法或具代表性的其它方法(如平行刻线法或方格法)。用刻槽法取样时,槽的断面采用103厘米或105厘米。对氧化矿石中品位变化较大者,采用155厘米。 有关各类样品采取数量、质量要求,可按照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 3.样品加工 用QKd2公式缩分时,其K值可据矿石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的不同,选用0.10.2。 第二十六条化验分析工作 1.分析项目 ① 基本分析除Pb、Zn主元素外,对矿体中其他组份如能达到工业品位要求(如Cu、Sn、CaF2、S等),也应列入基本分析。 ② 组合分析根据光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资料结合矿床地质特点,对有实际意义的伴生组份(有益的或有害的),均应列为组合分析项目。 ③ 矿石化学全分析为全面了解各类型矿石中的主元素和其它组份的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 ④ 岩石化学全分析一般为SiO2、Al2O3、Fe2O3、FeO、MgO、CaO、MnO、Na2O、K2O、H2O、H2O-、CO2、TiO2、P2O5等项目;对碳酸盐类岩石还要增加分析灼失量和有机炭;如研究各类岩石(成矿岩体或矿源层)与成矿的关系,则须注意分析Pb、Zn、Cu、S等造矿元素项目。 ⑤ 物相分析为了解各有益有害组份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分配率,需要进行物相分析,包括对Pb、Zn氧化物和硫化物中所占含量比例的分析。 ⑥ 人工精矿分析为查定某些微量伴生元素如Au、Ag等的含量,当利用矿石组合分析样品不能达到分析灵敏度下限时,应采用简易方法使主金属矿物富集成精矿(其纯度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