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庄矿二号井副斜井揭4+5#煤设计.doc
山西美盛物资贸易有限公司邓家庄煤矿二号井 副斜井揭45煤防突设计及瓦斯基础参数测定 实施方案 (需与矿方协商后修改)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二00七年八月 1 前言 山西美盛物资贸易有限公司邓家庄煤矿二号井计划定于2007年8月开始陆续进行主副井、回风立井揭煤工作,同时开采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测定,预测所揭煤层的突出危险性,以便采取措施确保揭煤安全,山西美盛物资贸易有限公司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对正在建设中的邓家庄煤矿二号井进行瓦斯基础参数测定,并对副斜井、回风立井揭煤进行安全设计。 2、井田概况 2.1 矿井概况 邓家庄矿煤矿二号井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西北部,现隶属于山西东辉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山西美盛物资贸易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1.2Mt/a,开采2号煤层和4号煤层,全井田采用530m和310m两个水平,初期开采530m水平,矿井服务年限为92.8a,其中4号煤层服务年限74.6a。 矿井于2007年开始建设,井田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开拓,初期布置主斜井、副斜井、回风立井三个井筒。目前正在施工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副斜井最先揭煤,目前即将揭2煤层及45煤层。主、副斜井揭煤后,均落底于4号煤层,井田开拓巷均布置沿4号煤层布置, 2.2 地层 邓家庄井田位于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东缘的河东煤田中段离柳矿区内,井田内出露和钻孔揭露的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新生第三系、第四系不整合于各时代老地层之上。 2.3 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离柳矿区西部,三交柳林单斜中部,井田整合为一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从北至南,由北北东渐变为南北向,倾向由北西西而西,倾角平缓,一般为5~10。井田内有宽缓的小褶曲,断层稀少,仅348号孔中遇断距很小的断层。地表及孔内均未见陷落柱,未发现岩浆活动。井田构造属简单类。 2.4 煤层特征 煤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共含煤17层,自上而下编号为01、02、03、1、2、3、4、5、5下、6上、6、7、7下、8、9、10、11号。煤层总厚度19.8m。可采煤层有1、2、3、4、5、6、8、9号8层,其中1、3、5零星可采,可采煤层总厚16.03m,可采含煤系数10.3。 2号煤层 赋存于山西组中上部、上距K4砂岩约31m,煤厚0.19~2.11m,平均1.03m,平面上厚度变化是北部厚于南部,可采区主要位于7线以北,可采厚度0.7~2.05m,平均1.08m。结构简单,顶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本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在副斜井揭煤处,预计2号煤层仅0.45m,煤层倾角5-10。 4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的下部,上距3号煤层0~8.71m,煤厚1.69~6.32m,平均3.86m,煤层倾角5-10。井田内大部分地段与3号煤层合并,合并层厚度3.24~6.32m,平均4.37m。属厚煤层,厚度变化总趋势是西部厚于东部,东部厚度多小于4m,中西部和北部有2小片厚度大于5m,其余多在4~5m之间,全区稳定可采。4号煤层顶板为中、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泥岩,局部细砂岩和粉砂岩。煤层间距见表1。 煤质特征 2号煤为中灰、特低硫、低磷、难中等可选的FM、1/3MJ、JM,煤质变化中等,4号煤为中灰、特低硫、低磷、易选或中等可选的FM、1/3MJ、JM,煤质变化中等。 本井田煤属炼焦用煤,2号、4号煤均可直接炼焦或用作炼焦配煤。 表 1 煤层间距表 层位 间 距m 最小 最大 平均 1 1.69 10.88 6.8 2 4.91 22.45 14.60 3 0 8.71 3.60 4 0.66 6.85 2.8 5 2.5 瓦斯 根据地质报告,本井田各煤层瓦斯成分以Ch4为主,大部分样点Ch4浓度均达90以上,说明煤田已进入风化带以下,同一煤层从井田东部向西部随煤层埋深增加,瓦斯含量呈增大趋势。瓦斯含量根据148地质队及美国安然公司测定的结果,2号煤为10.81~14.53m3/t,4号煤层瓦斯含量8.27~11.23 m3/t。见表2。由于地勘瓦斯含量测定有一定误差,本次煤层揭露后将进行重新测定。 根据地勘期间测定的结果,瓦斯含量较大,煤层有无突出危险性因无测定资料,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表2 地勘瓦斯实测最大值一览表 煤层 项目 2 4 孔 号 341 341 148队瓦斯含量m3/t 10.81 8.27 安然公司瓦斯含量m3/t 14.53 11.23 2.6 煤尘与自燃 本井田2、4号煤层的煤尘均具有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为很易自燃~不自燃。 3.工程概况及揭煤地点地质条件概况 副斜井将首先揭煤,副斜井坐标为X4162190、Y19483101.4、z785(即井口地表标高785m),副斜井筒方位角270 ,倾角23,斜长782.2m(其中井口段设斜长21m的7坡段,副斜井为半园拱断面,净宽5m,净断面17.3m2;井筒内铺设双轨,装备双滚筒绞车完成矿井人员的升降、材料设备的下放、矸石提升等辅助提升任务。是矿井的主要进风井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 根据地质资料,副斜井揭露2煤层的揭煤点标高约516m,揭露45煤层的揭煤点标高约503m。预计揭煤时间2007年8月15日~10月15日。 根据地勘钻孔资料,副斜井揭煤处2号煤层厚0.45m,45号煤层 5m左右,2煤层顶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45号煤层顶板为中、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泥岩,局部细砂岩和粉砂岩。 副斜井揭煤预想图见图1。 图1 副斜井揭煤预想图 4.揭煤防突措施工艺流程 副斜井井筒揭45号煤层防突措施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防突施工工艺流程图 4.1 前探钻孔 在副斜井施工到距2号煤层法线距离10m之前,为了确切得掌握煤层的层位、倾角、厚度、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等情况,设计施工至少2个穿透煤层全厚且进入底板不小于0.5m 的前探钻孔(沿井筒中心线方向),采用75型或150型以上钻机,钻孔施工时应详细记录岩心芯资料。由此得到揭露煤层及围岩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见图3。 图3 控制突出煤层的前探钻孔布置示意图 1、2- 前探钻孔(可兼作测压孔) 3、4测定煤层瓦斯压力钻孔 5突出煤层 4.2 测瓦斯压力孔 在副斜井工作面距煤层5m垂直以外,(注也可用前探钻孔作为测压孔),至少打2个测压孔,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见后面的基础参数测定,钻孔成孔后必须在30min内进行封孔测压(封孔长度不得少于7m),必须在瓦斯压力值稳定之后(瓦斯压力稳定时间不得少于48小时)拆表。 4.3 测压孔(或前探钻孔)同时作为突出指标预测孔 在取芯时,采集煤样2kg左右,每个孔取一份,送实验室,测定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ΔP)与煤的坚固性系数(f值)或钻屑瓦斯解吸指标。 5.突出危险性预测 5.1 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 根据测定的瓦斯压力及实验室测定的突出指标(ΔP、f值)确定。 5.2 预测方法 副斜井揭2号煤突出危险性预测,采用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qm 钻屑解吸指标法△h2和综合指标法。 5.3 工艺 1、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qm (1)因掘凿断面较大,为了防止误揭2号煤层,保证预测可靠。在斜井工作面掘进至法线距离距2号煤层3m 处停止掘进,应打4个穿透煤层全厚的钻孔,副斜井布置上、下向各一个,见煤点在斜井掘凿断面两侧轮廓线以外2m范围布置2个。 (2)每个钻孔预测两次,既在钻孔进入煤层中部和穿透煤层底板时各1次。 (3)钻孔直径ф73mm,为避免钻孔积水,宜采用干式钻进,压风排渣。钻机采用75型或150型钻机。 (4)测定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m值,采用抚顺分院研制的多级压差流量计及专用胶囊封孔器。 (5)封孔、测量全过程要求在成孔后2min内完成,封孔后测量室长度为煤层厚度的1/2或与煤层厚度相等。 (6)根据在打钻过程中测得的最大值确定有无危险。 (7)取4个钻孔中测得的最大值确定有无危险。 2、钻屑解吸指标法△h2 在井筒煤巷掘进工作面打2个(倾斜和急倾斜煤层)或3个(缓倾斜煤层)直径42mm、孔深8~10m的钻孔,钻孔布置如图3-4先将解吸仪两侧通大气,钻孔每隔2m接钻屑一次,从钻屑脱落煤体开始计时,用筛子在孔口接取钻屑,经筛选后取粒度为1~3mm(1mm筛在上,3mm筛在下)的煤样装于煤样瓶中。煤样应装至煤样瓶标志线位置(相当于10克)。将煤样瓶装入解吸室内,待计时达3分钟时向上拧紧螺旋使解吸室与水柱计相通与大气隔绝,重新开始计时,记录2分钟时的水柱计压差。此压差就是△h2。 5.4 突出危险临界值 因该矿区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指标,故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中规定的临界值执行。 综合指标 D>0.25 K>15 单项指标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qm>4.0 L/min vr2030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可按下列两个综合指标判断 D=0.0075H/F-3P-0.74 K△p/f 式中 D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 K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 H开采深度,m; P煤层瓦斯压力,取两个测压钻孔实测瓦斯压力的最大值,MPa; △P软分层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 f 软分层煤的平均坚固性系数。 综合指标D、K的突出临界指标值可参照下表所列的临界值,确定工作面突出危险性。 6.揭煤防突措施(煤层有突出危险性时采取) 鉴于邓家庄矿副斜井为井田内首次揭穿45号煤层,为安全起见,本设计根据预测参数而定,如果预测值大于临界值,揭煤工作面预测为突出危险工作面时,必须采取防治突出措施,采用排放钻孔为主要防突措施。采取措施后,若经效果检验无效,应采取补充措施,经措施效果检验后有效,用远距离放炮放炮或震动放炮揭穿煤层。 若预测工作面无突出危险性时,可不采取防突措施,但必须采取震动放炮揭穿煤层。 当斜井揭穿煤层厚度小于0.3m的突出煤层时,可直接用震动放炮揭穿煤层。 6.1排放钻孔 排放钻孔布置取决于突出危险程、煤层透气性等因素。 (1)施工排放钻孔,钻孔一次打穿煤层全厚。 (2)钻孔直径75~100mm,钻孔间距0.7 m0.7m,在控制范围内均匀布孔,终孔距离平均2m,钻孔数目根据其掘凿断面积17.3m2,钻孔数目约 (35)个,如附图1所示。 (3)如钻孔瓦斯涌出量较大,为加快煤层瓦斯排放,可采用松动爆破为辅助措施。 6.2 钻孔施工 (1)因巷道断面较大,为节约打钻时间,安排2台钻机(75型或150型)同时施工。 (2)为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见煤深度、钻孔深度,喷孔情况及实际钻孔参数,以确定煤层位置、产状和有无地质构造。并根据实际钻孔参数,重新作图,若控制范围不够或钻孔间距过大,应及时补充钻孔。 (3)从打前探钻孔开始,为防备意外揭开煤层使瓦斯喷出或发生瓦斯突出,必须保证通风机对副斜井工作面不间断供风,打钻时应经常检测瓦斯浓度,若打钻时有喷孔,使风流中瓦斯浓度超限,需停止作业,将所有施工人员撤离工作面,切断工作面范围内除扇风机以外所有电源。 (4)应指定专人加强现场观测,并检查工作面有无异常,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工作面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 (5)作业人员必须携带本安型矿灯和隔离式自救器。 (6)工作面携带瓦斯检定仪及便携仪,瓦斯浓度超过1,必须停止作业。 (7)在整个揭煤过程中,必须安排专职瓦斯检查员随时测定瓦斯浓度并做好记录。 6.3瓦斯排放量考察 根据所测井口附近的瓦斯浓度及风量计算瓦斯排放量,以分析瓦斯排放效果。 7.措施效果检验 钻孔排放瓦斯充分卸压后,在3m岩柱外向煤层打4个检查孔,检查孔位于排放孔之间,且距排放孔距离不得小于0.5m,检验孔的布置见排放孔设计图,见附图2所示。 防突措施效果检验的工艺及指标采用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当检验的指标低于突出危险临界值,防突措施有效。否则,表明煤层突出危险尚未消除,尚需采取补救措施,如补打排放孔或增加排放时间等,直至突出危险完全消失。 8.安全措施 为了减少因措施效果检验失误或其他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发生的突出所造成的灾害,以及为了减少因瓦斯超限引起的瓦斯爆炸事故,在副斜井揭煤整个施工阶段都必须认真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8.1通风 (1)通风系统为压入式。 (2)工作面必须装备经校正的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仪。在井下作业的班(组)长、放炮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携带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 (3)当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时,应停止打眼放炮;瓦斯浓度达到1.5时,工作面应停止一切工作,全部人员撤至安全地点。 (4)副斜井工作面工作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自救器。 8.2 远距离震动放炮 (1)在采取防突措施并经效果检验确认无突出危险,经总工程师批准后,可采用远距离震动放炮揭穿煤层。 (2)必须采用煤矿安全炸药和煤矿许用铜脚线电雷管,且不准掺混使用不同厂家生产或不同品种的电雷管。 (3)全断面一次装药,一次放炮,放炮母线采用现斜井施工放炮专用电缆,放炮必须采用大功率电容式发爆器(功率一次起爆150发以上)引爆,以防拉炮。 (4)必须采用正向爆破,严禁反向爆破。 (5)放炮工作必须由专职放炮员担任,放炮员、班组长、瓦斯检查员必须在现场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 (6)炮眼长度及封孔长度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29条规定。 (7)放炮地点必须设在地面远离井口20m以外处,井筒内全部人员撤离地面距井口20m以外地点,放炮时停止井口20m范围内一切作业,井口20m范围内严禁有任何火源和不防爆机电设备; (8)放炮前30s停风,放炮后应立即恢复通风。 (9)处理工作面瞎炮,残炮按煤矿安全规程第342条执行。 (10)在整个揭煤过程中应配备一救护小队在地面值班,以备应急救护之用。 (11)在整个揭煤过程中,进入工作面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携带隔离式自救器,并严禁穿化纤服装和戴电子表。 (12)在整个揭煤过程中,矿方应明确1名领导在现场指挥组织实施。 (13)未尽事宜,按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执行。 9.延期突出的防治 延期突出尽管少见,但在斜井或石门巷道揭煤时发生延期突出的几率最高,它对安全生产及人身安全威胁很大,为预防延期突出,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一般延期突出均发生在炮后30min以内,为此把放炮后矿山救护队进入工作面检查的时间延长至1h。 (2)加强防突措施的现场施工和管理,确保措施的实施效果,消除由于实施上的偏差而带来的突出隐患。 (3)认真执行钻孔爆破设计及现场施工管理,确保爆破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并对井壁及时进行支护。 (4)在施工过程中要指定专人对工作面突出预兆进行观察,发现突出预兆,及时指挥人员带上隔离式自救器,并迅速撤离地面。 10.其他 石门揭煤工作面不准使用风动工具。 附表 斜井揭45号煤层排放钻孔设计 孔号 1 2 3 4 5 6 7 方位角(o) 倾角(o) 孔深(m) 孔号 8 9 10 11 12 13 14 方位角(o) 倾角(o) 孔深(m) 孔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方位角(o) 倾角(o) 孔深(m) 孔号 22 23 24 25 26 27 28 方位角(o) 倾角(o) 孔深(m) 孔号 29 30 31 32 33 34 35 方位角(o) 倾角(o) 孔深(m) 第 13 页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排放钻孔布置剖面 第 44 页 山西美盛物资贸易有限公司邓家庄煤矿 二号井副斜井揭45煤层震动放炮设计 (须与矿方协商后修改) 煤炭科学总院抚顺分院 二00七年八月 1、前言 邓家庄煤矿二号井副斜井由XX单位施工,现掘进工作面施工至XX m处距下部的45号煤层顶板还有Xm左右, 45号煤层为邓家庄矿首次揭穿,且煤层瓦斯压力初步测定为XMPa,为保证安全揭煤,特制定本设计。 当工作面预测有突出危险性时,回风斜井揭开3煤煤层措施按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与邓家庄煤矿二号井共同制定的揭煤防突措施方案与本设计一并执行。 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61条规定“石门揭穿突出煤层前,当预测为突出危险工作面时,必须采取防治突出措施,经效果检验有效后可用远距离放炮或震动放炮揭穿煤层;若检验无效,应采取补充措施,经措施效果检验有效后,用远距离放炮或震动放炮揭穿煤层。当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时,可不采取防治突出措施,但必须采用震动放炮揭穿煤层。”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94条规定“震动放炮要求一次全断面揭穿或揭开煤层。对缓倾斜煤层,应一次全断面揭开岩柱; 如果震动放炮未能按要求揭穿煤层,在掘进剩余部分时(包括掘进煤层和进入底(顶)板2m范围内),必须按照震动放炮的安全要求,进行放炮作业。 震动放炮未崩开石门全断面的岩柱和煤层时,连续放炮仍需按照震动性放炮有关规定执行,并需加强支护,设专人检查瓦斯和观察突出预兆;在作业中,如发现突出预兆,工作人员应立即撤到安全地点。” 基于上述规定,当45煤煤层经防突措施执行后,且效果检验为无突出危险性时,采用本设计揭穿45煤层。 2、副斜井井筒特征 副斜井坐标为X4162190、Y19483101.4、z785(即井口地表标高785m),副斜井筒方位角270 ,倾角23,斜长782.2m(其中井口段设斜长21m的7坡段,副斜井为半园拱断面,净宽5m,净断面17.3m2;井筒内铺设双轨,装备双滚筒绞车完成矿井人员的升降、材料设备的下放、矸石提升等辅助提升任务。是矿井的主要进风井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 根据地质资料,副斜井揭露2煤层的揭煤点标高约516m,揭露45煤层的揭煤点标高约503m。预计揭煤时间2007年8月15日~10月15日。 3、副斜井所揭45煤煤层特征 45号煤层 5m左右,煤层顶板为中、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泥岩,局部细砂岩和粉砂岩。煤层倾角5-10。 4、震动放炮措施 4.1 钻眼作业机器 采用井筒内风钻钻眼。 4.2 爆破作业 (1)炸药必须采用三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进行爆破作业,药卷直径35mm。 (2)雷管必须采用煤矿许用铜脚线毫秒电雷管进行爆破作业,电雷管最后一段延期时间不超过130ms,并不得跳段使用,电雷管使用前必须进行导通试验,其联接采用串联方式,且必须使通过每个电雷管的电流达到引爆电流的2倍。 (3)爆破电源由于全断面一次起爆、炮眼数量多,所需电流大,应采用500发大功率电容式发爆器,放跑母线采用放炮专用电缆,并尽可能减少接头,以减少放炮母线的电阻。 4.3 爆破参数的确定 (1)炮眼深度确定 45号煤层顶板标高为 m,厚度5m,倾角7,在斜井工作面距煤层最小垂距1.5m处,逐步刷平工作面,使工作面与煤层倾向方向尽量保持平行(如附图所示),刷至顶板至斜面距离1.5m处为止,井壁采用挂网锚喷加密支护,施工炮眼时,炮眼直径42mm,第一茬揭煤炮眼深度应一次全断面揭开岩柱,其炮眼深度见爆破参数表1。 (2)炮眼数目的确定 45煤层顶板为泥岩夹少量砂岩,属中硬岩性,药卷直径为35mm,根据其掘凿断面积S17.3m2,炮眼数目布置为163个,各炮眼为掏槽眼34个,辅助眼76,周边眼42个,底眼11个。 (3)炸药消耗量的确定 采用直径35150mm的煤矿许用炸药,重150g,根据炮眼数目、深度和装药系数,炸药消耗量为135.15Kg。 4.4 炮眼布置 (1)掏槽眼布置 为增大爆破自由面,提高爆破效果,降低岩石抛掷高度,充分发挥震动放炮的安全防护作用,采用收缩状内斜眼,倾斜与工作面夹角60,倾斜面内内错角78,如炮眼布置图所示。炮眼按矩行布置。 掏槽眼布置为8.0mΧ1.6m,其炮眼深度见爆破参数表1,眼数34个,眼间距1.6mΧ0.5m,孔底间距0.2m,装药系数为0.41。 (2)辅助眼布置 辅助眼布置为2圈炮眼,眼间距0.6mΧ0.5m,炮眼深度见爆破参数表1,里圈辅助眼数37个,外圈辅助眼数39个,炮眼倾斜与工作面夹角60,倾斜面内内错角90,装药系数取0.21~0.22。 (3)周边眼布置 周边眼布置为1圈,炮眼深度见爆破参数表1,眼数42个,眼间距0.59mΧ0.5m,装药系数取0.13。 为了确保孔底爆破后的轮廓线符合设计要求及便于钻眼,周边眼采用放射状外斜眼,炮眼倾斜与工作面夹角60,倾斜面内外错角87。 (4)底眼 底眼布置为1排,炮眼深度见爆破参数表1,眼数11个,眼间距0.5m,炮眼倾斜与工作面夹角60,倾斜面内内错角90,装药系数取0.21~0.22。 4.5 炮眼装填及爆破网络 (1)炮眼装填 装药结构采用孔底集中连续装药的结构形式;装药爆破方向采用正向装药、正向爆破。 (2)所有炮眼都在炸药与封泥间装1-2个水炮泥,封泥都必须密实地装至孔口。 (3)爆破网络 采用专用放炮电缆放炮,联线方式为串联。联接头必须用防水胶布包裹,严禁有明接头,放炮采用500发大功率的电容式发炮器。 4.6 爆破图表 (1)爆破条件 斜井深度累深 m(标高 m) 掘凿断面17.3m2 岩性泥岩、煤、泥岩 钻机井筒现用风钻 炮眼深度见爆破参数表1 炸药类型煤矿许用型三级乳化炸药 药卷直径35mm 雷管种类毫秒雷管 装药量135.15Kg (2)炮眼布置图 见附图。 (3)爆破参数表1、表2 见后表。 4.7 钻眼爆破组织 为加快钻眼速度确保钻眼质量,每台凿岩机配备2人,定人定位分区作业。并配备2个专职放炮员。 爆 破 参 数 表 1 序号 圈别 炮眼倾角() 倾斜面内内(外)错角() 炮眼深度(m) 炮眼装药个数(个) 炮眼装药量(Kg) 炮眼装药长度(m) 炮眼装药系 数 1 掏 槽 眼 掏槽眼 -60 78 3.7 10 1.5 1.5 0.41 2 -60 78 3.7 10 1.5 1.5 0.41 3 -60 78 3.7 10 1.5 1.5 0.41 4 -60 78 3.7 10 1.5 1.5 0.41 5 -60 78 3.7 10 1.5 1.5 0.41 6 -60 78 3.7 10 1.5 1.5 0.41 7 -60 78 3.7 10 1.5 1.5 0.41 8 -60 78 3.7 10 1.5 1.5 0.41 9 -60 78 3.7 10 1.5 1.5 0.41 10 -60 78 3.7 10 1.5 1.5 0.41 11 -60 78 3.7 10 1.5 1.5 0.41 12 -60 78 3.7 10 1.5 1.5 0.41 13 -60 78 3.7 10 1.5 1.5 0.41 14 -60 78 3.7 10 1.5 1.5 0.41 15 -60 78 3.7 10 1.5 1.5 0.41 16 -60 78 3.7 10 1.5 1.5 0.41 17 -30 90 3.0 10 1.5 1.5 0.50 18 -30 90 3.0 10 1.5 1.5 0.50 19 -60 78 3.7 10 1.5 1.5 0.41 20 -60 78 3.7 10 1.5 1.5 0.41 21 -60 78 3.7 10 1.5 1.5 0.41 22 -60 78 3.7 10 1.5 1.5 0.41 23 -60 78 3.7 10 1.5 1.5 0.41 24 -60 78 3.7 10 1.5 1.5 0.41 25 -60 78 3.7 10 1.5 1.5 0.41 26 -60 78 3.7 10 1.5 1.5 0.41 27 -60 78 3.7 10 1.5 1.5 0.41 28 -60 78 3.7 10 1.5 1.5 0.41 29 -60 78 3.7 10 1.5 1.5 0.41 30 -60 78 3.7 10 1.5 1.5 0.41 31 -60 78 3.7 10 1.5 1.5 0.41 32 -60 78 3.7 10 1.5 1.5 0.41 33 -60 78 3.7 10 1.5 1.5 0.41 34 -60 78 3.7 10 1.5 1.5 0.41 35 辅 助 眼 辅 助 眼 辅 助 眼 -60 90 3.5 5 0.75 0.75 0.21 36 -60 90 3.5 5 0.75 0.75 0.21 37 -60 90 3.5 5 0.75 0.75 0.21 38 -60 90 3.5 5 0.75 0.75 0.21 39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0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1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2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3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4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5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6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7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8 -60 90 3.5 5 0.75 0.75 0.21 49 -60 90 3.5 5 0.75 0.75 0.21 50 -60 90 3.5 5 0.75 0.75 0.21 51 -20 90 2.9 5 0.75 0.75 0.26 52 -20 90 2.9 5 0.75 0.75 0.26 53 -20 90 2.9 5 0.75 0.75 0.26 54 -20 90 2.9 5 0.75 0.75 0.26 55 -20 90 2.9 5 0.75 0.75 0.26 56 -60 90 3.5 5 0.75 0.75 0.21 57 -60 90 3.5 5 0.75 0.75 0.21 58 -60 90 3.5 5 0.75 0.75 0.21 59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0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1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2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3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4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5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6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7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8 -60 90 3.5 5 0.75 0.75 0.21 69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0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1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2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3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4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5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6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7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8 -60 90 3.5 5 0.75 0.75 0.21 79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0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1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2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3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4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5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6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7 -60 90 3.5 5 0.75 0.75 0.21 88 -10 90 2.8 5 0.75 0.75 0.27 89 -10 90 2.8 5 0.75 0.75 0.27 90 -10 90 2.8 5 0.75 0.75 0.27 91 -10 90 2.8 5 0.75 0.75 0.27 92 -10 90 2.8 5 0.75 0.75 0.27 93 -10 90 2.8 5 0.75 0.75 0.27 94 -10 90 2.8 5 0.75 0.75 0.27 95 -60 90 3.5 5 0.75 0.75 0.21 96 -60 90 3.5 5 0.75 0.75 0.21 97 -60 90 3.5 5 0.75 0.75 0.21 98 -60 90 3.5 5 0.75 0.75 0.21 99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0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1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2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3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4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5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6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7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8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09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10 -60 90 3.5 5 0.75 0.75 0.21 111 周 边 眼 周 边 眼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12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13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14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15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16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17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18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19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20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21 -60 87 3.5 3 0.45 0.45 0.13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