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扇形炮孔.pdf
收稿日期 “ “ 7 / 8 5 7 0 7) - 2 ,4 - A 4 - ; A““* 文章编号 “ “ B “ *( “ “ *) * “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扇形炮孔 爆破机理研究与应用 任凤玉,王文杰,韩智勇 (东北大学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 “ “ ) 摘要实验研究了试件强度与抵抗线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扇形炮孔爆破效果的影响, 分析 了有效爆破区域出现在孔底部位而不是孔口部位的原因, 揭示了扇形炮孔爆破的方向性与顺势破 坏效应, 据此讨论了炮孔密集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以及孔底起爆的适用条件等; 应用试验结果改 进北氵名河铁矿扇形中深炮孔的装药结构与起爆顺序, 试验区大块率从B “ C降低到 ’ C 并杜绝 了爆破 “隔墙” 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扇形炮孔; 爆破的方向性; 顺势破坏效应 中图分类号D E’ B文献标识码F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用扇形炮孔爆破, 目前 正向加大爆破参数的方向发展, 因此, 爆破效果对 出矿效率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为改善爆破工作, 国 内外矿业工作者进行了许多试验研究工作文献 [, ] 认为, 增大孔底距、 减小抵抗线可以有效地 降低扇形孔爆破的大块率; 文献 [B] 认为, 扇形炮 孔爆破中, 孔口部位炮孔密集矿石易粉碎; 孔底部 位炮孔间距较大易产生大块, 为此, 在孔口部位炮 孔之间应交错装药; 文献 [] 试验得出, 炮孔之间 实施微差爆破, 可降低大块率; 文献 [] 认为, 基于 现场爆破漏斗试验确定的孔底距, 可明显降低大 块率; 文献 [*] 认为, 协调抵抗线方向与孔底方向 的爆破阻力, 同时按出矿松动体条件确定边孔角, 有利于消除脊部三角区大块产生源这些研究有 力地指导了生产实践, 但由于对扇形炮孔爆破的 群体效应认识不足, 使大块率的降低程度受到一 定的限制本文利用脆性材料爆破试验, 进一步研 究了扇形炮孔的爆破机理, 揭示了扇形炮孔爆破 的方向性与顺势破坏效应, 以此改进北氵 名河铁矿 的爆破参数, 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实验结果 用 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北氵 名河河砂,配 置B种强度的水泥砂浆,制成厚度B “ G, 宽* “ G, 高左右然而, 由于出矿量大, 此时每班出露的大块数仍然较多, 平均每班都要 出露 -个大块 (尺寸大于- ’ * 的块体) , 万 吨大块放出量约 * 5 . , * 4 7 0 5 . -1 . / . 4 ’ ; * 5 . 爆破地点炮孔个数 分段情况 段数段别 出矿量 / , 大块数 - B A A C D E 3 D 2 ; , [/]6 “ G A 2 H 6 I B 2 2 ; ,3 ; J 3 A - 2 ; , - E ; 4 4 , G A C D E 3 D 2 ; ,9 2 ; 2 ; ,9 - 4 J [/]6 3 8 8 B 4 3 E 4 J C E 2 ; , - O 8 4 A 2 4 ; E 4 ; A C 9 8 - 2 4 ; A C D E 3 D 2 ; , [/]6 “ P,Q 3 ; ,16 N 8 8 2 E 3 - 2 4 ;4 - R ; 4 A J 2 C 9J 8 4 A 4 B , B 4 C ; J9 2 ; [/]6/ - 0 - ’ , - A - A4 J 2 C 9 V ; , - 4 9 2 ; 2 ; , [/]65 ’ 2 ’6 “ 7 - “ 3 . ,LU,X ;MQ6 N ; 3 G A 2 A 3 ; J A - C J G 4 3 G 4 C - 2 ;- E 3 D 2 ; ,9 2 ; 2 ; , [/]68 3 . 1 ’ 2 ,Z/,X ;MQ6 H - C J G 4 ;9 2 ; 2 ; ,9 - 4 J 4 2 9 2 ; , 2 B 4 ;9 2 ; [/]6; V A E 3 C ; J B , B 4 C ; J 9 2 ; 2 ; , [N]6 , 6 K 0 6 [ ,HZ,X ;MQ,Y 2Q/ 6[ O 8 B 2 9 ; - 3 8 G A 2 E 3 A 2 9 C 3 - 2 4 ;4 B 3 9 4 D 2 ; , [/]65 “ 3 2 “ 76 “ 1 ’ - -) , , ’ () “ K K 0 ,5 E 3 ; 2 A 94 B ; JZ 4 A 3 ; J] - AN 8 8 2 E 3 - 2 4 ; 2 ; H C D P 3 D 2 ; , C * 6D - E 4 3,F 6 G - E H ’ -,/ F 6I AP 2 D 2 [ ; , 2 ; B 2 ; ,,W 4 B - 3 A - B ;_ ; 2 D B A 2 - G,H ; G 3 ; , 3 6 P 4 B B A 8 4 ; J ; -X [ WM ; , V G C ,[ V 9 3 2 3 8 8 G B A -“ - AR B E 4 ; J C E - J - 4 2 ; D A - 2 , 3 - - ; , - 3 ; J 4 C B J ;4 ; - 3 A - 8 B 4 J 4 A 2 ;A C D E 3 D 2 ; ,,3 ; J- 43 ; 3 G - 3 B 34 D 3 - 2 4 ; AR B 9 3 J 2 ; - 2 A A - C J G ( ,J 2 B E - 2 4 ; 3 2 - G ,3 ; J() - - B ; - 3 - 2 4 ; 4 E E C B A 2 ; - 4 V 4 - - 4 9B , 2 4 ;4 B ; J 4 A,R B - 4 A 8 3 E 2 ; , 2 A 3 B , B,- 3 ; 2 ;- E 4 3 B B , 2 4 ;,R B - A 8 3 E 2 ; , 2 A A 9 3 B 6 U A E 4 ; J8 ; 4 9 ; 4 ;E 3 ; O 8 3 2 ; J G - “A ‘ C ; - 2 3 ” ,- 3 - 2 A, - R ; V 4 B 3 3 , 4 E E C B AE 4 3 BB , 2 4 ;R B - A 8 3 E 2 ; , - R ; 4 A2 AA 9 3 6F 3 A J4 ;- O 8 B 2 9 ; -B A C - A3 ; J E 4 ; E C A 2 4 ; A J B 3 R ;,- B 3 ; , 4 J ; A 2 - GE 4 3 8 8 2 E 3 - 2 4 ;E 4 ; J 2 - 2 4 ;4 V 4 - - 4 9J - 4 ; 3 - 2 4 ;3 B J 2 A E C A A J 6 U O 8 B 2 9 ; - 3 B A C - AR B 3 8 8 2 J- 4 2 9 8 B 4 D - 4 3 JA - B C E - C B 4 A3 ; J- A ‘ C ; E 4 - 4 ; 3 - 2 4 ;2 ; F 2 9 2 ; , 2 B 4 ;9 2 ; 6 U 8 B E ; - 3 , 4 B A 2 J C 9 8 A 4 3 A - J4 B 2 ; - 9 2 ; R 3 A 4 R B J - 4 E 4 A A 2 9 2 ; 3 - J 6 * , - A C D E 3 D 2 ; ,; B ; J 4 A;J 2 B E - 2 4 ; 3 2 - G4 ‘ C ; - 2 3 (C - - ’ B - 6 “ B - 0 - K, *)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第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