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解-UASB组合工艺处理糠醛废水.pdf
微电解- UASB 组合工艺处理糠醛废水 张清友 1 赵志强 2 1.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2. 安阳钢铁集团公司, 河南 安阳 055004 摘要 针对糠醛废水 pH 低、 有机物含量高、 污染物成分复杂难降解等特点, 采用微电解-UASB 组合工艺处理糠醛废 水。试验结果表明 后续 UASB 法产生颗粒污泥后, 在进水 ρ COD 超过5 000 mg/L, pH 值为 5 左右时, 废水去除率稳 定在 80. 5 以上, 出水 pH 值为 7, 表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糠醛废水; 微电解; UASB 启动; 颗粒污泥 THE TREATMENT OF FURFURAL WASTEWATER BY COMBINATION PROCESS OF IRON- CARBON MICRO- ELECTROLYSIS AND UASB Zhang Qingyou1Zhao Zhiqiang2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 2. Anyang Iron and Steel Group Company,Anyang 055004,China AbstractFurfural wastewater features low pH,high organic substances and low biodegradation,it is treated by a combination process of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and UASB.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granular sludge is produced by UASB, when COD in the influent is over 5 000 mg/L and pH is about 5,removal rate of the effluent COD is above 80. 5 and the effluent pH is 7. This shows that the process has a goo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Keywordsfurfural wastewater;micro-electrolysis;start-up of UASB;granular sludge 0引言 糠醛废水呈酸性, pH 值在 2 左右, 同时排放的废 水含有乙酸、 醛类和糠类, 污染物多为环状, 属重污染 有机废水。 本试验将微电解作为预处理工艺, 其具有适用范 围广, 成本低廉, 处理后废水生化性好等优点, 预处理 后废水 ρ BOD5 /ρ COD 可达 0. 65; 后序 UASB 工 艺生成颗粒污泥后, 出水更加稳定, 耐冲击负荷能力 强。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微电解 - UASB 组合工艺处 理糠醛废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试验部分 1. 1试验材料 试验废水采自吉林省某糠醛厂, 水样 ρ COD 为 5 000 ~ 5 500 mg/L, pH 值为 2. 1 ~ 2. 5。 试验所用废铁屑取自某校办工厂, 首先用 10 NaOH 溶液浸泡10 min, 去除表面油污后, 用自来水冲 洗干净, 再用 3 HCl 溶液浸泡, 直至有大量气泡产 生, 再用自来水冲洗, 使铁屑活化; 活性炭在糠醛废水 中浸泡24 h, 使其达到吸附饱和, 去除其对废水的吸 附作用; 试验用污泥取自沈阳市某污水处理厂产生的 厌氧污泥。 1. 2试验方法 将糠醛废水从顶端引入微电解反应柱 有机玻 璃柱制成, 50 mm 400 mm , 有效水深350 mm, 下 端出水, 测其 pH 值和 COD 值。然后从底部进入有 效容积为11 L的 UASB 反应器中 工艺流程见图 1 。 启动时 UASB 中有自制填料以及经过培养的接种污 泥4. 5 L, 污泥浓度为17. 5 kg/m3。 在 UASB 中废水、 厌氧污泥以及厌氧菌产生的气体充分混合 温度控 制在 38 ~ 40 ℃ , 形成颗粒污泥, 使废水得到净化。 2结果与讨论 2. 1微电解法预处理对糠醛废水各参数的影响 2. 1. 1材料粒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分别将不同粒径的铁屑和活性炭, 按体积比为 1∶ 1均匀混合装入反应器内, 引入糠醛废水, 反应1 h 后出水。结果如表 1 所示。 21 环境工程 2010 年 6 月第 28 卷第 3 期 图 1工艺流程 表 1铁屑、 活性炭粒径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铁屑粒径 /mm活性炭粒径 /mmCOD 去除率 / 出水 pH 值 1 ~ 22 ~ 469. 525. 49 2 ~ 3 262. 565. 3 3 ~ 4 219. 023. 92 1 176. 335. 85 由试验可知, 铁屑、 活性炭粒度对试验效果有较 大影响。铁屑、 活性炭粒度越小, 单位体积填充物中 所含的铁屑、 活性炭颗粒越多, 颗粒的比表面积越大, 微电池数增加, 颗粒间的接触更加紧密, 延长了过柱 时间, 使 COD 去除率从 19. 02 提高到 76. 33 , pH 由 3. 92 上升到 5. 85。但粒度越小, 使单位时间处理 的水量越小, 且易产生堵塞、 结块等不利影响, 综合考 虑,选 择 铁 屑 粒 径 为 1 ~ 2 mm,活 性 炭 粒 径 为2 ~ 4 mm。 2. 1. 2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分别控制废水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为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20 min, 待出水稳定后测其 COD 及 pH 值。试验结果见图 2 和图 3。 图 2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由图 2 可以看出, 当水力停留时间 50 min时, COD 去除率与时间呈线性上升, 超过60 min以后, COD 去除率增加缓慢, 基本保持不变, 而且停留时间 越长, 所需反应器体积越大, 因此确定最佳水力停留 时间为60 min。 由图 2、 图 3 可以看出, 并不是水力停留时间越 长, 废水去除率越高, 如果停留时间超过80 min, 铁屑 的消耗量增加, 从而使溶出的 Fe2 大量增加, 并氧化 成为 Fe3 , 造成色度的增加, 加大后续处理难度, 所 以停留时间并非越长越好。 图 3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 Fe2 含量的影响 2. 1. 3进水 pH 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试验将进水 pH 分别调节为 2. 5, 3, 3. 5, 4, 4. 5, 5, 5. 5, 6, 考察进水 pH 对铁炭微电解处理糠醛废水 的影响, 试验结果如图 4 所示。 图 4进水 pH 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由图 4 可知, COD 去除率随进水 pH 值降低而升 高。当进水 pH 从 6 降低到 2. 5 时, COD 去除率由 23. 68 提高到 40 , 而出水 pH 变化不大。这是由 于低 pH 值时, 存在大量的 H , 使反应速度加快, 但 pH 值不能太低, 因为 pH 值太低会改变产物的存在 形式, 如破坏反应后生成的絮体, 从而产生有色的 Fe2 , 使处理效果变差。 本试验所用废水 pH 为 2. 5 左右, COD 去除率已 达 40. 68 , 综合考虑各因素, 在处理过程中不必调 节进水 pH 值。 2. 1. 4φ Fe /φ C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调节 φ Fe /φ C 体积比为∞ , 2, 1. 5, 1, 0. 67, 0. 5, 考察不同 φ Fe /φ C 对微电解处理糠醛废水 的影响, 试验结果如表 2 所示。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铁炭混合填料的处理效果 比纯铁填料的处理效果好。对于一定量的铁屑, 随着 铁炭比 的 降 低, 处 理 效 果 逐 渐 变 好。当 铁 炭 比 达 0. 67 左右时, 出水 pH 和 COD 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 31 环境工程 2010 年 6 月第 28 卷第 3 期 4. 85 和 38 左右。 表 2φ Fe /φ C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φ Fe /φ C出水 pH COD 去除率 / ∞3. 6210. 02 2. 003. 9314. 23 1. 504. 2332. 10 1. 004. 5836. 84 0. 674. 8538. 83 0. 504. 9239. 02 2. 2UASB 处理废水试验 2. 2. 1UASB 启动阶段处理效果 UASB 启动时间为60 d, 以每20 d为 1 阶段, 共分 3 阶段, 由图 5 可知, 3 个阶段 COD 去除率在图像上 有一定的相似性, 均呈Ⅴ字形。这是因为虽然进水 COD 浓度相差较大, 但是产甲烷菌都经历了相同的 消化过程, 每个阶段都因为进水 COD 浓度的增加, 产 甲烷菌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 挥发性脂肪酸 的不断增多, 对产甲烷菌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 这段期间出水 COD 浓度增高, 去除率下降。而后又 随着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出水 COD 浓度不断降低, 去除率逐渐平稳升高, 达到预定的去除效果。 图 5启动阶段 UASB 反应器对 COD 的去除 2. 2. 2启动阶段 VFA 曲线和 pH 曲线之间的关系 为检测出水挥发性脂肪酸与 pH 之间的影响关 系, 试验每天检测 1 次出水 pH, 每 3 d 检测 1 次出水 VFA。由图 6 可知, 当检测 VFA 较高时, 则之后第 2 天或第 3 天监测 pH 值较低; 当检测 VFA 低时, 则随 后几天 pH 值相应升高, 出水 pH 值明显比 VFA 变化 滞后。 2. 2. 3启动阶段 UASB 产气量的变化曲线 试验采用每5 d检测 1 次产气量的方法来观察厌 氧菌的活性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反应器中厌氧 菌的变化情况。 由图 7 可知, 在增加负荷后的短时间内, 产气量 图 6启动阶段 UASB 反应器出水 VFA 和 pH 的变化曲线 略微下降, 然后快速上升。首先, 这是因为小的甲烷 菌微粒被洗出, 几天后产气量由于甲烷菌的增殖而重 新上升, 出水 VFA 浓度也会下降; 其次, 厌氧菌对进 水 COD 浓度的变化有一个适应过程。 图 7启动阶段 UASB 反应器产气量变化曲线 2. 3产生颗粒污泥后的稳定运行阶段 在稳定运行阶段, HRT 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由 表 3 可知 当 HRT 为12 h、 VLR 为10. 32 kg/ m3d 时, COD 去除率为 63. 8 , 而水力停留时间为48 h 时, COD 去除率为 80. 5 , 上升了 16. 7 ; 当 HRT 在 60 ~ 96 h时, COD 去除率从 84. 1 增加到 86. 1 , HRT 的增加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明显变小。 表 3UASB 反应器稳定运行情况下各项数据 日期 HRT/ h VLR/ kgm -3d-1 进水 ρ COD / mgL -1 出水 ρ COD / mgL -1 去除率 / 进水 pH 出水 pH 出水 VFA 0805482. 645 120. 3849. 983. 44. 737. 312. 7 0810245. 045 117. 71 654. 467. 74. 986. 773. 0 08161210. 325 204. 11 882. 963. 85. 126. 523. 1 0821363. 365 098. 51 752. 665. 64. 866. 893. 5 0827482. 645 165. 81 006. 380. 55. 037. 212. 9 0902602. 165 205. 4823. 484. 15. 107. 362. 1 0907721. 685 166. 9800. 184. 54. 997. 451. 6 0913841. 445 186. 4756. 885. 45. 127. 630. 6 0918961. 205 112. 0711. 286. 15. 227. 88 41 环境工程 2010 年 6 月第 28 卷第 3 期 在 UASB 启动60 d后, 发现厌氧污泥颗粒化, 如 图 8 所示, 各种出水指标也逐渐稳定。由表 3 可以看 出 在 稳 定 运 行 阶 段, 即 使 进 水 pH 值 比 较 低 在 4. 7 ~ 5. 2 , 出水 pH 也可维持在 7 左右 适合产甲烷 菌生长的范围内 , 这是因为颗粒污泥的生成, 尤其 是产甲烷菌异常丰富, 消耗掉了大量 VFA。 图 8厌氧颗粒污泥 3结论 1 微电解 - UASB 联合工艺工序简单, 经济性较 好, 且利用废水本身特点, 资源化程度高, 处理效果 明显。 2 采用微电解作为预处理, 在 φ Fe /φ C 为 0. 67, 水力停留时间为60 min时, COD 去除率较高, 提 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降低了后续 UASB 处理工艺 难度。 3 在温度为 38 ~ 40 ℃ , 接种污泥浓度为17. 5 kg/m3, 添加自制填料后, UASB 工艺启动快, 易生成 颗粒污泥, 耐冲击负荷提高, COD 去除率进一步提高 到 80 以上, 出水指标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 ] Behling E, Diaz A, Colina G, et al.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 UASB reactor[J] . Bioreasource Technology, 1997, 61 3 239- 245. [2 ] 田冬梅, 邓桂春. 糠醛废水治理技术的进展[J] . 辽宁大学学 报, 1999, 26 3 271- 276. [3 ] 贺延龄.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M]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111- 117, 9- 10. [4 ] Goncalves R F, de Araujo V L, Chernochato C A L. Assocation of a UASB reactor and a submerged aerated biofilter for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J] . Watsci Tech, 1998, 38 8, 9 189- 195. [5 ] Uemura S, Harada H. Treatment of sewage by a UASB reactor under moderatetolowtemperaturecondition [J ] .Bioreasource Technology, 2000, 72 3 275- 282. [6 ] 苏会东, 孙玉凤. 微电解 - 两相厌氧处理糠醛废水研究[J] . 沈 阳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4 1 53- 55. [7 ] 谭明, 邹东雷, 赵晓波. 铁屑粉煤灰微电解法预处理印染废水 的研究[J] .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地 球 科 学 版 , 2004, 34 1 122- 125. [8 ] 刘双江. UASB 反应器系统中污泥颗粒化研究进展[J] . 中国 环境科学, 1990 5 343- 346. [9 ] 季民, 霍金胜.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 EGSB 的工艺特征与运 行性能[J] . 工业用水与废水, 1999, 30 4 1- 4. 作者通信处张清友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E- mailagzqy tom. com 2009 - 12 - 07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收稿 上接第 11 页 [ 23] George P P,Andrew J D.Polymer development for enhanced delivery of phenol in a solid-liquid two-phase partitioning bioreactor [J] . Biotechnol Prog,2004,201725- 1732. [ 24] Raul Mu珘noz,Santiago Villaverde,Benoit Guieysse,et al. Two- phase partitioning bioreactors for treat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J ] .BiotechnologyAdvances, 2007, 25 4 410- 422. [ 25] Collins L D,Daugulis A J. Benzene/toluene/p-xylenedegradation1part Ⅱ effect of substrate interactions and feeding strategies in toluene/ benzene andtoluene/p-xylenefermentationsinapartitioning bioreactor[J] . Appl Microbio1 Biotechnol,1999,52360- 365. [ 26] Amsden BG, BochanyszJ, DaugulisAJ.Degradationof xenobiotics in a partitioning bioreactor in which the partitioning phase is a polymer[J] .Biotechnol Bioeng,2003,84 4 399- 405. [ 27] George P P,Andrew J D. Biodegradation of a phenolic mixture in a solid-liquid two-phase partitioning bioreactor[J]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6,72 3 607- 615. [ 28] George P P,Andrew J D. 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phenol by a microbialconsortiuminasolid-liquidtwophasepartitioning bioreactor[J] . Biodegradation,2005,16329- 339. [ 29] Boudreau N G,Daugulis A J. Transient perance of two-phase partitioning bioreactors treating a toluene contaminated gas stream [J] . Biotechnol Bioeng,2006,94 3 448- 457. [ 30] Jennifer V L,Andrew J. Daugulis response of a solid-liquid two- phase partitioning bioreactor to transient BTEX loadings[J ] . Chemosphere,2008,73 9 1453- 1460. 作者通信处李彦锋730000甘肃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E- mailliyf lzu. edu. cn 2009 - 08 - 21 收稿 51 环境工程 2010 年 6 月第 28 卷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