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机组SCR脱硝系统的优化设计分析.pdf
燃煤机组 S C R脱硝系统的优化设计分析 文雅 。 马 志刚 , 金晶 , 戴 尚莉 , 刘 颖绮 , 张殷 浙江浙大网新机电工程 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 1 0 0 5 1 摘要 采用冷态试验 和数值模拟相 结合对 某电厂 3 6 0 MW 燃煤锅炉 S C R脱硝 系统设计方案进行 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 明, 数值模 拟结果和 冷态试验 结果较为吻合 , 催化 剂入 口速度分布 值 以及浓度场 值 都能满足设计 要 求。数值模拟 可用于指导 S C R脱硝 系统的优 化设 计。 关键 词 S E R 脱硝 ; 数值模拟 ; 冷 态试验 ;流场 中图分类号 X 5 1 1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43 9 5 0 2 0 1 3 0 4 0 0 5 4 0 3 S i mul a t i o n o pt i mi z a t i o n a nd de s i g n o f a S CR de n i t r i fic a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c o a 1 . fir e d s t a t i o n W E N Y a , M A Z h i - g a n g , 3 I N - J i n g , e t a l I n s i g ma ME E n g i n e e r i n g Co . , L t d ,Ha n g z h o u 3 1 0 0 5 1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The S CR s ys t e m o f a 3 6 0MW c o a l fir e d u ni t wa s s t ud i e d b y a c o mb i n e d me t h o d o f c o l d mo de l t e s t wi t h n u me r i c a l s i mul a t i o n.T he e x p e r i me n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e r e s u l t s o f n u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we r e t he s a me wi t h t h o s e o f c o l d mo d e l t e s t ,wh i c h me a n t h e me t ho d o f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wa s c r e d i bl e.The Cv v a l ue s o f v e l o c i t y fi e l d a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f i e l d a t t he i n l e t o f c a t y s t l a y e r we r e s a t i s fie d wi t h de s i g n r e q u i r e me n t ,T he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s c a n g ui de t he d e s i g n o f t h e SCR s y s t e m e f f e c t i v e l y. Ke y wo r ds SCR d e n i t r i f i e a t i o n;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c o l d mo d e l t e s t ;flo w fie l d 0 引 言 选择性 催 化 还 原 法 S e l e c t i v e c a t a l y t i c r e d u c . t i o n , s c R 以其技 术 成熟 、 脱硝 效 率高 、 几乎 无二 次污染等优点在大型燃煤 电厂获得 了广泛应用。 随着环保排 放标准 的 日益严 格 , 对反应器 的性能要 求也 E l 益提高。S C R脱硝系统具有设备尺寸大、 烟 道布置局限性大等特点 , 对烟气流速、 氨氮比、 温度 及飞灰的负载分布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 深入研究 烟气脱硝系统, 改善烟气和氨气 的混合均匀程度, 对于燃煤电厂的节能减排工作意义重大。 S C R反 应器 中烟气 的流 动特性 以及 还原剂 与 烟气 的混合 情况对 催化剂 的有效 利用 和脱 硝效率 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使脱硝催化还原反应充分进 行 , 必须 满足适 宜 的反应 条件 和足够 的反应 时 间。 具体要求如下⋯ 1 进入反应器催化剂层的烟气流速分布应 均匀。当气体速度分布不均时 , 一方面在速度过 高 处会造 成催 化 剂 冲蚀 和 磨损 , 在 速 度 过 低处 造 成催化剂积灰和堵塞 , 影 响催化剂 的寿命和脱硝 性 能 ; 另 一方 面烟 气 通过 催 化 剂 的行 程 时 间各 不 相 同 , 反应时 间不充 足 , 导致反应 程度 不均衡 。工 程上一般要求第一层催化剂前流场速度相对标准 偏 差 ≤1 5% 。 2 反应 物浓 度 分 布均 匀 。均 匀 的氨/氮摩 尔 比 , 也就是 均匀 的反应 物浓度 , 需要 通过 烟气速 度场和氨喷射速度场的协调配合实现 。一般烟气 中 N O 的浓度 是均 匀 的 , 因此 要求 N H 喷射 浓度 均匀 , 在二者 浓度 都均匀 的前 提下 , 控制速 度均匀 即可 实现浓 度 的均匀分 布 。工程上 一般要 求第 一 层催 化剂前 流场 浓度相 对标 准偏差 ≤5 % 。 3 反应温度适宜。使反应温度满足催化剂 的最佳反应温度范围条件 , 保证反应速度最快。 4 沿烟气流程布置足够的催化剂来保证反 应时 间充 足。 总之 , 反应器 内速度场 的分 布是影响其运 行性 收稿 日期 2 0 1 21 21 0 作者简介 文雅 1 9 6 6一, 女, 四川成都人 , 高级 工程师 , 主要从事能源综合 利用及污染物治理等研究 。 一 5 4 能的关键 因素 。但 由于受空 间限制 , 从 省煤器 出 口 至 S C R反应器入口这段烟道的设计与布置一般都 非常紧凑 , 且烟道截面变化大, 急转弯多, 流动速度 分布很不均匀 , 难以保证烟气与氨气的均匀混合 , 也难 以保 证烟气 进 入第 一 层催 化剂 的速度 分 布 均 匀。加装导流板以改善弯道 内的速度场是 S C R系 统设计 中 比较成 功的方法 。不 同 的工 程 系统 , 其 结 构布置 不 同 , 导 流板的布 置方 案也 不 同。科 学合 理 地布置 导流板 , 不仅 可 以减少 流体流经 弯道 时 的分 离现象 , 还能减小二次流带来的阻力。 数值模拟相较 于冷态模拟要更加省时 、 省力 , 国 内在脱 硝 方 面 刚 刚起 步 , 一 些 研 究 者 虽 然 已 经 采用数模方法对 S C R系统进行分析 , 但还 是 有 必要采 用 冷态 实验 与数 值模 拟计 算 的结果 进行 对 比 ,以验 证 数 值 模 拟 计 算 的 准 确性 , 使数 值 模 拟计算结果更为真实可信 。本文 中以某 3 6 0 M W 燃煤机组 S C R脱硝系统为原型进行数值模拟 , 针 对 S C R反应器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 获得 1 0 0 % B MC R B o i l e r ma x i m u m c o n t i n u o u s r a t i n g ,B MC R 工况下的流场和浓度场 , 并通过冷态模型试验验 证 数值 模 拟结果 的可靠性 。 1 冷态试验模型 本试 验台的模型按实际的 3 6 0 M w 机组 S C R反 应器 1 / 1 2比例缩 小 , 实验 台设计 满足几 何相似 、 运 动相似和动力相似原则。冷态物理模型从省煤器底 部低温过热器区域延伸至空预器入 口。其中优化流 场的部件包括 1 省煤器出口及喷氨格栅前设置 导流板 ; 2 A I G A m m o n i a i n j e c t i o n g r i d , A I G 下 游 设置静态混合器。并在各烟道转弯及截面变化区域 设 置导 流板 ; 3 在 催 化剂 层人 口处安 装 了整 流格 栅。冷态物理模型主体采用 8 m m透明有机玻璃制 作, 以便于观察流场 , 喷氨格栅采用不锈钢管制作, 导流板及空预器人 口处烟道采用钢板制作 , 采用等 压海绵模拟催化剂床层的阻力。 2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 方法 2 . 1 模 型 简化 对于实 际燃 煤 电厂 的脱硝装置 的设 计 , 采 取措 施保证脱硝反应器中催化剂人 口截面气体速度和 反应物分布的均匀性是 主要技术关键。根据设计 要求确定 计 算 方案 , 确 定 S C R 反应 器 、 导 流 叶栅 、 整流板 、 涡流混合 器 等 主要 流动 部 件 的几 何模 型 , 提高第一层催化剂入 口前气流均匀性 , 使氨气和氮 氧化物充分混合 , 提高脱硝效率。对 S C R反应器 人 口烟道及 其导 流 、 整 流部 件 进行 了优 化 设计 , 得 到合理 的设计 方案 , 模拟 范围从省煤器 出 口到空气 预热器入 口。本文 中此模 型 的几何 尺 寸是 按 S C R 系统 的实 际尺寸构造 , 几何模 型如 图 1 所示 。 图 1 S C R系统 C F D模型 由于 S C R烟气脱硝过程十分复杂 , 它涉及到 反 应器结 构 的设 计 , 烟 气 与 还原 剂 在 烟 道 和反 应 器里面的湍流流动 , 传热传质, 多组分输运 , 化学 反应等过程。由于条件所限, 在建立模型之前需 对实际过程作如下近似假设 考虑到两个反应器 是对称性 , 只模拟单侧的一个反应器 , 忽略一些对 流 场影 响较 小 的 内部 构 造 构 架 、 梁 等 ; 导 流 板 的厚度 相对 烟道 尺寸 较小 , 假设其 厚度 为零 ; 不考 虑系统的漏风 ; 烟气中灰分对本研究影响较小 , 因 此 不考 虑灰 分 的影 响 ; 在反 应器 上游 烟道 中 , 烟气 各组分不发生化学反应; 流动是定常流动 ; 流体物 性参数为常数。 2 . 2控 制 方 程 本 文 中选取 烟 气 为 流动 介 质 , 设 流 动 为不 可 压流动。采 用标准 k s模 型模拟气体湍流流 动; 采用物质输运模型模拟多种物质的混合; 采用 多孔介 质模 型模 拟催 化剂 结构 及整 流格栅 。下面 给出了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下基本控制方程中各项 的表达 式 。 连 续性 方程 d i v p u c b d i v Fg r a d b S 湍流方程 标准 ks模型 毒 G k - p 8or d£ a a ,l I ‘ Ia , I 褊 瀚 2 0 1 3 年 , 第 4 期一 5 5 风 出 口烟温 最低 。 4 结 论 对 3 0 0 M W 电站锅 炉燃 烧 调 整数 值 模 拟结 果 表明 , 在炉膛同一高度上 , 宝塔配风炉膛中心温度 较高 , 且炉膛中心含氧量较低 ; 与其他两种配风方 式 比较 , 宝塔 配风 方 式 下炉 膛 侧 墙 附近 氧 浓 度较 高 , 燃烧 器及 以下 区域基本 呈 现氧化 性 区域 , 不 容 易结 渣 ; 宝 塔配 风 飞灰 含碳 量 较 低 , 燃尽 率 较 高 , 上接 第 5 6页 3 考虑到数模 和物模会 略有偏差 , 在实际 的数模计 算中应 该尽量降低速度及浓度 分布的 c , 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 参考 文献 [ 2 ] 陈莲芳 , 周 慎杰 , 王 伟.选择 性催 化还 原烟气 脱 硝反 应 器 流 场 的 模 拟 优 化 [ J ] . 动 力 工 程 学 报 , 2 0 1 0, 3 0 3 2 2 42 2 9 . 蒋新伟 , 施平平 , 钟毅 , 等. 电站锅炉 S C R系统流 上接 第 6 0页 3 结 论 1 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 煤气中各可燃气体 的组分 明显增加 , 煤气的热值也 明显增加 , 因此气化 过程中适 当提高氧气 的浓度可以提高煤气的热值 ; 2 随着 氧 气 浓 度 的 增 加 , 碳 转 化 率 明显 增 加 , 半 焦含碳 量 明显 降低 ; 3 随着空煤 比的增加 , 煤气热值 出现 了明 显 的下降 ; 4 与 空 气 气 化 数 据对 比可 知 , 富 氧 气 氛 下 煤气的热值明显高于空气气氛下煤气的热值。 参 考文 献 [ 1 ] 方梦祥 , 曾伟 强 , 岑 建孟 , 等. 循环 流化床煤 分级 转 化多联产技术 的开发 与应 用 【 J ] . 广东 电力 , 2 0 1 1 , 2 4 9 18 . [ 2 ] 岑建孟 , 方 梦祥 , 王勤辉 , 等. 煤分 级利用 多联 产技 一 6 8 一 双曲配风方式炉膛出口烟温最高 , 宝塔配风次之, 均匀 配风 出 口烟 温最低 。 参考 文献 [ 2 ] [ 3 ] [ 4 ] [ 5 ] 张善 军 , 穆林 , 尹洪超 , 等. 锅炉结 渣过程 研究 与结 渣数值模拟 [ J ] . 节能技术 , 2 0 1 0 , 2 8 3 2 6 2 2 6 7 . 李永华 , 陈鸿伟 , 刘 吉臻 , 等. 8 0 0 MW 锅炉混煤燃 烧 数值模拟 [ J ]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 0 0 2 , 2 2 6 1 0 1 1 04. 场的冷态 试验 与 数值 模拟 的研 究 [ J ] . 能 源工 程 , 2 0 1 0 3 5 l一5 5 . 刘小 波 , 陈冬林 , 姜 昌伟 , 等. 燃煤 锅炉选 择性催 化 还原脱硝反应器 结构 的模拟优 化 [ J ] . 动力 工程学 报 , 2 0 1 0 , 3 0 5 3 8 4 3 8 9 . 郭婷婷 , 刘汉强 , 杨 勇平 , 等. 基 于数值模 拟 的 1 0 0 0 M W 燃煤机组 S C R脱硝系统设计 [ J ] . 电站 系统工 程 , 2 0 1 0, 2 6 5 6 16 4 . 王福军.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 F D软件原理 与 应用 [ M] . 北 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 0 0 4 . 术及其发 展前景 [ J ] . 化 工进 展 , 2 0 1 1 , 2 9 增 刊 70 570 8. 王勤辉 , 骆中泱, 方梦祥 , 等. 1 2兆瓦热 电气多联产装 置的开发 [ J ] . 燃料化学学报 , 2 0 0 2 , 3 0 4 1 4 1 1 4 6 . 黄亚继 , 金保升 . 循环 流化 床部分煤 气化 实验研 究 [ J ] . 煤炭科学技术 , 2 0 0 3 , 1 2 2 02 3 . 赵孚 , 李定 凯 , 吕子安 , 等. 水 蒸汽 流化下 煤气 化 气态污染物释放研 究 污染物生成 与脱 硫试验研究 [ J ] . 环境科学学报 , 1 9 9 8 , 5 3 2 2 52 2 9 . 赵孚 , 李定凯 , 吕子安 . 水蒸汽 流化下煤气化气 态 污染物释放研 究 污染物生成与脱硫过 程综合模 型 [ J ] . 环境科学学报 , 1 9 9 8 , 5 3 2 3 0 2 3 5 . 刘皓 , 黄永 俊 , 杨 落恢 , 等. 高温快 速加热 条件 下 压力对煤气化反应 特性 的影 响 [ J ] . 燃烧科 学与 技 术 , 2 0 1 2 , 1 8 1 1 51 9 . 谢俊 , 金保 舁 , 钟文琪. 基于 MP P I C模型的流化 床煤气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 J ] . 工程热物理学报 , 2 0 l 2. 3 3 6 9 8 19 8 4 . 1j 1 』1 j 1 j 3 4 5 6 7 8 r }r L r L r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