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研究进展.pdf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王荣斌 1 李 军 2 张 宁 2 宋玮华 2 何恒海 3 1.二十一冶建设有限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00; 2.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2; 3.山东东大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淄博 250000 摘要 本文介绍污水生物除磷工艺的发展, 对生物脱氮除磷特别是反硝化脱氮除磷原理和新工艺进行讨论, 分析反硝 化除磷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优缺点, 指出反硝化除磷工艺适合低碳磷比、碳氮比污水的处理以及 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除磷 反硝化除磷 污水处理 0 引言 目前, 污水处理的主要对象为有机物 COD , 氨 氮和磷酸盐 ,这 3 种物质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 导致 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子 。由于藻类等水生生物对 磷的存在更为敏感, 控制水体中磷含量比控制氮含量 更具有实际意义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 标准 GB18918-2002 中一 级 A 标准为 总磷 以 P 计 ≤0. 5 mg L 2005- 12-31 前 建 设 的和 总 磷≤ 0. 5 mg L 2006-01-01 起建设的 , 一级 B 标准为 总磷 ≤1. 5 mg L 2006 -12 -31 前建设的 和总磷 ≤ 1. 0mg L 2006- 01 -01建设的 。所以今后大多数污水处 理厂需要生物或化学除磷 ,以控制出水中TP 的浓度。 1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原理和相关工艺 1. 1 磷的存在形式 多数情况下 ,磷主要通过点源污染进入水体。有 研究表明 [ 1] , 水体中的磷 80来源于污水排放 ,而污 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家用洗涤剂 洗衣粉 ,自从将三 磷酸盐 P3O -5 10 作为骨架成分引入合成洗衣粉后, 水 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 ,通常污水中的磷以磷酸盐 H2PO - 4、 HPO 2- 4、PO 3- 4 、聚磷酸盐 poly-P 和有机磷 的形式存在 [ 2] 。 1. 2 生物除磷 国外在水环境控磷的问题上进行的比较早 [ 3] ,一 般采用“治前”辅以“治后”的办法, 即在对洗衣粉中含 磷量有严格规定的前提下 ,把污水处理除磷手段作为 辅助性措施。而在我国, 目前并无明确的立法来禁 磷,仅处于对污水进行二级处理的阶段 。 在当前普遍强调水环境大规模控磷的情况下 ,化 学沉淀除磷显然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迫切需要。随 着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物技术的掌握, 除磷技术由以单纯工艺改革向着以生物学特性研究, 促进工艺改革的方向发展 ,以达到高效低耗。强化生 物除磷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 EPBR 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生物除磷的本质是通过聚磷菌 PAO 过量摄取 废水中的磷 ,以聚磷酸盐的形式积累于细胞内, 然后 作为剩余污泥排出。目前的研究发现聚磷菌 PAO 分为两类, 两者都在厌氧条件下释磷和吸收水中挥发 性脂肪酸 VFA , 它们的区别是 后一种以O2作为电 子受体在好氧条件下完成吸磷 , 称之为好氧聚磷菌 APB 。另一种以 NO - 3作为电子受体在缺氧条件下 完成吸磷, 称为反硝化聚磷菌 DPB 。 从细菌的生化特性来看 [ 4] ,在现有的细菌分类系 统中既没有聚磷菌这类细菌名称,也没有这两类细菌 的鉴别方法 。所谓的反硝化聚磷菌和好氧聚磷菌 ,只 是从工程的角度在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研究中对微生 物的一种界定。 2 厌氧 好氧除磷 2. 1 原理 第一类聚磷菌 APB ,在厌氧的环境下 1 释放 细胞内聚积的聚磷酸盐 Poly-P , 2 摄取环境中的有 机碳源 挥发性脂肪酸 VFA 或短链脂肪酸 SCFA , 在 细胞内以聚- β-羟基丁酸 PHB 的形式储存。当 PAO 随后被转换到好氧环境后 ,细胞内储存的 PHB 被氧 化 O2是电子受体 产生能量 , 环境中的磷以 Poly-P 的形式被过量吸入在细胞内 ,使磷以细胞 表现为污 泥 的方式被去除。 好氧聚磷菌 APB , 不能进行反硝化脱氮 , 但能 84 环 境 工 程 2007年 2 月第25 卷第1 期 厌氧释磷、好氧超量吸磷。这类细菌包括 [ 4] 不动杆 菌属和部分棒状杆菌属等 。 2. 2 同一工艺中脱氮和除磷的矛盾 在厌氧区, 如果存在较多的硝酸盐 ,反硝化菌会 与聚磷菌争夺水中的有机碳源来完成反硝化 ,影响磷 的释放和聚磷菌体内 PHB 的合成 , 从而影响后续除 磷效果。在进水 C N 低的情况下 ,整个系统营养物去 除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硝化菌增殖速度慢、世代时间长 , 实现硝化需泥 龄为 10~ 15 d。而除磷是通过剩余污泥的排除实现 的,除磷的最佳泥龄为 3~ 5 d 。因此不协调的排泥计 划可能影响整体处理效果 。 为了克服上述矛盾, 在传统的单泥系统中同时获 得氮磷的高效去除, 将除磷和脱氮在空间或时间上分 开,在不同反应器或同一反应器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设 置厌氧、 缺氧、 好氧环境来满足脱氮与除磷要求,其中 的关键是控制厌氧区的硝酸盐浓度 。 2. 3 典型工艺 2. 3. 1 A 2 O 工艺 脱氮除磷被统一在一个系统中 ,既简化了污水处 理的操作 ,又增加了处理工艺的功能。然而实际应用 表明脱氮与除磷之间存在一些矛盾 ,很难在同一系统 中同时获得氮磷的高效去除。因为回流污泥会将大 量的硝酸盐带入厌氧区, 影响聚磷菌释磷 ; 如果好氧 段硝化不好 ,则带入厌氧区的硝酸盐减少 ,除磷效果 好,脱氮效果不佳。见图 1。 图 1 A2 O 工艺流程 2. 3. 2 UCT 工艺 此项工艺将 A 2 O 中的污泥回流由厌氧区改到缺 氧区, 使污泥经反硝化后再回流至厌氧区 ,减小了回 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含量。与 A 2 O 工艺相比, UCT 工 艺在适当的 CODCr TKN 比例下 ,缺氧区的反硝化可使 厌氧区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含量接近于 0, 但当进水 CODCr TKN 较低时 , 缺氧区无法实现完全的脱氮, 仍 有部分硝酸盐进入厌氧区 。见图 2。 图 2 UCT 工艺流程 2. 3. 3 MUCT 工艺 此工艺有 2 个缺氧池, 前 1个接受二沉池回流污 泥,后 1 个接受好氧区硝化混合液 ,使污泥的脱氮与 混合液的脱氮分开, 进一步减少硝酸盐进入厌氧区的 可能 [ 5] 。见图 3。 图 3 MUCT 工艺流程 为解决厌氧区硝酸盐和聚磷菌对有机碳源的争 夺,也有采用外界投加碳源以弥补 CODCr TKN 不足的 实例 ,或在好氧区投加填料,使硝化菌固定,使其不受 污泥回流的影响。这些措施都使同时脱氮除磷的效 率有所提高 。 3 反硝化除磷 3. 1 原理 20 世纪 70 年代末, 在对 UCT 工艺的研究中发 现 [ 6] ,除 APB 外, 还存在一种“兼性厌氧反硝化除磷 细 菌 ” DPB denitrifyingphosphorusremoving bacteria 还能在缺氧 无 O2, 存在 NO - 3 环境下摄磷。 DPB 和 APB 有相似的原理, 只是在氧化细胞内储存 的PHA 时电子受体是 NO - 3。这可使吸磷和反硝化脱 氮这 2 个不同的生物过程借助同 1 种细菌在同一个 环境下完成 。 以工程的角度在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研究中对微 生物界定 [ 4] , 将在缺氧 不存在分子态溶解氧 条件 下,将NO - 3- N 和 NO - 2-N 还原成气态氮 N2 或 N2O, NO 的一类异养性细菌称为反硝化菌 ; 将厌氧 好氧交 替运行导致厌氧释磷 、 好氧超量吸磷的一类异养性细 菌称为聚磷菌。 经细菌硝酸盐还原性和易染颗粒 脂粒 PHB 和 Poly- P 染色实验的研究可知 硝酸盐还原性和菌体内 含有异染颗粒或聚- β-羟基丁酸颗粒只是两种并不冲突 的细菌的生化特性,某种细菌既可单独拥有其中一种 生化特性,也可同时拥有这两种生化特性。硝酸盐还 原性为阳性, 且菌体内含有异染颗粒或聚- β-羟基丁酸 颗粒,既能反硝化脱氮又能厌氧释磷,在好氧 O2 或缺 氧 NO - 3 状况下超量吸磷的细菌称为反硝化聚磷菌 DPB。这类细菌包括 假单胞菌属、 莫拉氏菌属、 肠杆菌 科细菌、 气单胞菌属和部分棒状杆菌属等。 因此, 反硝化菌和聚磷菌之间可相互交叉, 其交 85 环 境 工 程 2007年 2 月第25 卷第1 期 叉点是反硝化聚磷菌 DPB。由细菌完成的生物脱氮 与生物除磷是 2 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生理过 程,其交叉点是同时拥有硝酸盐还原性和超量吸磷这 两种生化特性的细菌 DPB 进行的反硝化吸磷脱氮 生化反应 。 此项技术的发现实现了“可持续污水处理工艺” 的思想 [ 7] ,即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以低能量消耗 避免 出现污染转移现象 , 少资源损耗为前提 。相对于传 统脱氮除磷联合工艺 、反硝化除磷技术节省了 50 CODCr的消耗量、避免了反硝化菌和聚磷菌之间对有 机物的竞争 ,适合处理低 CODCr TKN 污水; 用硝酸盐 代替了氧气作为电子受体, 故曝气量得到了节省; 减 少了除磷脱氮运行中产生的污泥量 ,从而减少了污泥 处理费用 。 3. 2 典型工艺 目前, 满足 DPB 所需环境和基质的工艺有单、双 两级。在单级工艺中 ,DPB 细菌 、 硝化细菌及非聚磷 异养菌同时存在于悬浮增长的混合液中 ,顺序经历厌 氧、 缺氧、好氧 3 种环境。在双级工艺中, 硝化细菌独 立于 DPB 而单独存在于某一反应器中 。 3. 2. 1 双泥工艺 单泥脱氮除磷工艺中存在硝化菌与聚磷菌的不 同泥龄之争 ,相互干扰 ; 同时硝化菌是自养型专性好 氧微生物, 反硝化菌和聚磷菌是异养型兼性菌 ,系统 的厌氧、 缺氧、 好氧交替的运行工况虽有利于反硝化 和除磷 ,对硝化菌而言却不是理想的环境 ; 另外在传 统的单污泥系统中极易出现污泥膨胀 。为了避免上 述弊端 ,提出了把硝化菌和 DPB 在不同的污泥系统 分别进行培养, 即双泥系统简称 A2N anerobic-anxioc- nitrification 工艺 。见图 4。 图 4 双泥工艺流程 污泥系统的分离 ,不仅有利于把硝化和除磷污泥 控制在各自最佳的泥龄条件下 ,而且使供氧仅用于硝 化和厌氧后剩余有机物的氧化 ,减少了曝气量 。 Dephanox 工艺 这是一种具有硝化和反硝化除 磷双污泥回流系统的技术 。该工艺采用的是活性污 泥法进行硝化, 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的一个缺点是 NH 4可能残留在反硝化除磷污泥流中, 这将影响 N 的去除率。 A2NSBR工艺 重庆大学罗固源教授的 A2NSBR 反硝化除磷工艺 [ 8] 由 2 个反应器组成 A 2 O-SBR 反 应器的主要功能是去除 CODCr和反硝化除磷脱氮 ,N- SBR 反应器主要起硝化作用 。这 2 个反应器的活性 污泥是完全分开的, 只将各自沉淀后的上清液相互交 换。工艺流程见图 5。 图5 A2NSBR反硝化除磷工艺 在N- SBR反应器中进水 CODCr TKN 比较低的进 水和泥龄超长, 直接导致污泥浓度和污泥负荷低, 从 而减小曝气量并得到较好的硝化效果。 A 2 O-SBR反应器中, 好氧区有好氧吸磷和硝化 发生 ,进一步去除水中残余磷和氨氮 。 此工艺硝化段、反硝化脱氮吸磷段和好氧吸磷段 都处于较理想的反应条件下, 显示出非常稳定的硝化 和脱氮除磷效果 。 3. 2. 2 单泥工艺 BCFS 工艺 是由荷兰 Delft 大学的 Mark 教授在 氧化沟和 UCT 工艺基础上开发的 [ 9] , 是目前已经投 入使用的单污泥系统 。工艺由厌氧池 、 选择池、缺氧 池、 混合池及好氧池等 5个功能相对专一的反应器组 成。通过反应器之间的 3个循环 ,来优化各反应器内 细菌的生存环境 ,充分利用反硝化除磷菌的反硝化除 磷和脱氮双重作用, 来实现磷的完全去除和氮的最佳 去除过程, 见图 6。 图 6 BCFS 工艺流程 5 个主要反应器中厌氧池的厌氧条件, 通过进水 及从缺氧池回流的缺氧混合液 其中 NO - 31 mg L, 86 环 境 工 程 2007年 2 月第25 卷第1 期 即控制进入厌氧池的硝酸盐氮浓度足够低来维持 ,以 确保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 VFA 只被用于除磷菌 释磷时所吸附。厌氧池选用推流式反应器,以降低污 泥膨胀指数SVI。 选择器 厌氧 的设置一方面为了阻止污泥膨胀, 一方面也进一步杜绝流入缺氧区的 VFA 。在厌氧选 择器中 ,聚磷菌释放体内的磷, 迅速吸附进水中VFA, 而丝状菌和其他的异养菌则没有这项功能; 在后面的 好氧环境下有机物浓度降低 , 在同其他细菌的竞争 中,聚磷菌由于吸附了大量的有机物, 从而处于绝对 优势 。由于聚磷菌也属于絮状菌, 因此厌氧选择器具 有控制污泥膨胀的作用。 缺氧池的设置是通过反硝化以获得不含硝酸盐 的污泥 ,进而提高厌氧池的释磷效率; 同时是利用好 氧池中的硝酸盐来除磷, 强化了反硝化除磷菌来达到 真正的同步生物除磷脱氮的目的。 缺氧 好氧池混合池的主要功能是脱氮, 可以曝 气也可以缺氧, 避免同步硝化反硝化, 从而控制污泥 膨胀, 正常情况下该池可不充氧, 缺氧条件可通过好 氧池回流的混合液来维持 。该混合池在缺氧池之后, 可进一步进行反硝化 。 好氧池则与常规处理工艺中功能相同,其主要作 用是去除 CODCr及进行氨氮的硝化 ,如果不能完成硝 化,可回流至混合池 ,这根据进水的情况定。 BCFS 工艺中各循环的主要作用及其控制 反应器之间的 3 个循环 A 、 B 、 C , 对 BCFS 工艺 强化反硝化除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 3 个不同段污 水的循环为除磷脱氮细菌提供了优化的生存环境。 其中 A 缺氧池末端到厌氧池出口 , 主要作用是提 供污泥释磷条件, 在厌氧池设立控制点, ORP 范围 - 450~ - 300 mV。B 好氧池末端到缺氧池进口 ,提 供硝化混合液 , 在缺氧池 设立控制点 , ORP 范围 - 250~ - 100 mV。C 好氧池末端到混合池进口 ,主 要作用是进行反硝化脱氮, 控制点在混合池 ,ORP 范 围- 100~ - 50 mV 。 BCFS 工艺中的污泥龄通常应设计以满足硝化细 菌增长所需要的生长条件, 易导致较低的污泥产量。 然而 , 这对除磷细菌的富集不利 。另外 , 进水中 CODCr P 值过低也不利于除磷细菌的增长。在这2 种 情况下,生物除磷需辅以化学除磷来达到完全除磷的 目的 。生物除磷与化学除磷结合有助于使生物过程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进言之, 细菌对磷酸盐具有较高 的亲和性。因此 ,生物除磷与化学沉淀结合还能保证 在较低化学药剂消耗量的情况下,获得低的磷出水浓 度 0. 1 mg L 。化学沉淀除磷单元设置于厌氧池 的末端 混合液中的磷浓度达到最大, 通常为30~ 40 mg L ,部分混合液以上清液形式被抽出, 并施以 化学沉淀剂沉淀 。以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方式运行, 一方面化学药剂的投放量可发挥其最大效率 ,另一方 面化学污泥不会同生物污泥混合而影响污泥焚烧处 置时的燃烧能耗 。 3. 3 反硝化除磷技术的影响因素 3. 3. 1 CODCr N 和 CODCr P 值 Kuba等在研究 A2N 工艺时 , 得到 CODCr N 的最 佳比值是 3. 4, 当比值 3. 4 时 ,虽然脱氮效果很好 ,但电子受体 硝酸氮的不足也会降低除磷效果, 这可通过在 A2N 工艺后添加 1 个体积很小的好氧反应器, 利用 APB 好氧除磷解决 , 或者采用化学除磷相辅助的办法。 CODCr P 的比值也有相应的要求, 实验得到 CODCr P 的比值不应 26. 7,否则出水会含有 PO 3- 4, 为了达到 满意的反硝化除磷处理效果需找到最佳 CODCr N 和 CODCr P 的比值 [ 10] 。 3. 3. 2 NO - 3和 NO - 2 Keren Jespersen 在做厌氧 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 释磷 、 吸磷实验时发现, 当进水初期 NO - 3浓度太高 时,容易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 , 从而影响吸磷效果。 这一现象说明一次性大量投加的硝酸盐未被及时地 还原为氮气 ,相当一部分处于亚硝酸盐阶段。所以投 加硝酸盐应分批小剂量的投加 ,以免造成亚硝酸盐的 积累 。但当所有的硝酸盐离子被去除后 ,即使污水中 还存在大量的亚硝酸盐离子,吸磷也随之停止, 取而代 之的是放磷的开始。JensMenhold 等研究表明,当亚硝 酸盐在低浓度 4~ 5 mg L 情况下,不会抑制 DPB 缺氧 吸磷,相反可作为DPB 的电子供体,当亚硝酸盐的浓度 达到8 mg L 时 ,会严重抑制 DPB 缺氧吸磷。 3. 3. 3 pH 值 DBP 在厌氧段的释磷量和 pH 的大小有关系、 Kuba 等在 5 种不同的 pH 6. 0 ~ 8. 0 下 , 对 DBP 在厌 氧段的释磷量和 HAC 消耗量进行了研究,pH 的大小 对HAC 的消耗量没有影响 , 但是对释磷量有影响, 87 环 境 工 程 2007年 2 月第25 卷第1 期 DPB 厌氧状态释磷的适宜 pH 值范围是 6. 0~ 7. 0。 3. 3. 4 MLSS 通常系统中 MLSS 越大, 说明 DPB 含量越多, 则 系统在厌氧段的释磷效果越好 ,这对下一步的反硝化 除磷产生积极的影响, 吸磷率将随之提高, 但 MLSS 也不能过大,太大会导致缺氧段电子供体硝酸盐量不 足,使出水中仍含有磷。 3. 3. 5 溶解氧 DO 控制厌氧段溶解氧浓度极为重要, 因为这不仅影 响DPB 的释磷能力及利用有机底物合成 PHB 的能 力,而且由于氧的存在 , 促进了非聚磷菌的生长消耗 有机底物, 从而使DPB 的生长受到抑制, 所以厌氧段 的溶解氧浓度应严格控制在 0. 2 mg L 以下。DPB 反 硝化除磷过程需要严格的缺氧环境, 溶解氧含量 ≯ 0. 5 mg L , 因为分子态氧不仅与硝酸盐竞争电子受 体,而且会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合成和活性。 3. 3. 6 污泥停留时间 SRT 反硝化除磷在采用 A2N 工艺时, 好氧硝化污泥 和反硝化除磷污泥分别处于 2个独立系统中, 两者互 不影响,因此可以设置各自最佳的 SRT 。资料表明, 为了维持 DPB 的生存条件 , 反硝化除磷 污泥的 SRT ≮ 5 d,而硝化污泥大约 15 d。 4 结论 生物除磷技术已被证实具有前述优点,反硝化除 磷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稳定 ,耗能少 、 污泥产量小,同时 该工艺脱氮除磷所需要的 BOD5 TP 较小 ,特别适合我 国普遍存在的低碳磷比、碳氮比污水的处理 ,而且在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具有除磷要求 高、 氨氮和总氮去除要求不太高的特点 , 所以具有较 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一系 列的问题 ,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 4. 1 碳源问题 目前对生物除磷机理的研究均采用乙酸作为碳 源,因为除磷菌只能同化以乙酸为代表的低分子挥发 性脂肪酸 VFA 才能有效释放磷。可在原污水中这 类物质因易降解的缘故, 在初沉池内甚至在管网内已 被降解 ,故其含量较为有限 ,除磷菌所需的挥发性脂 肪酸主要靠兼性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有机物提供 。 目前国内有些污水处理厂设立初沉污泥发酵池 采用用发酵池上清液来补充原水 VFA 含量之不足, 取得较好效果,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由于初沉污泥水解 发酵需要较长停留时间, 发酵池所需体积较大, 而有 机物降解过程也不易控制在水解发酵阶段,同时部分 非聚糖菌 GAO 和产甲烷菌的增殖也会消耗掉相当 一部分由厌氧水解发酵菌产生的 VFA 。有时这一方 法难于收到预想的效果。 4. 2 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相结合 在实际应用时, 进水中CODCr、 N 和 P 的比例很难 恰好满足缺氧摄磷的要求 ,这给系统的控制带来一些 困难 。除了工艺上的选择外, 考虑与化学沉淀相结合 的方法 ,研究表明, 这会使 CODCr需要量降至每 2 mg CODCr比每 mgP , 生物除磷的工艺稳定性可通过附加 化学沉淀来改善 。 参考文献 [ 1] 杨桢奎等译. 水域的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对策. 北京 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 1989 71 -73. [ 2] 李军, 杨秀山等.微生物与水处理工程.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 2002 343 -344. [ 3] 郝晓地等.欧洲水环境控磷策略与污水除磷技 上 . 给水排 水, 1998, 8. [ 4] 罗宁, 罗固源. 从细菌的生化特性看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的关 系. 重庆环境科学,2003, 5. [ 5] 尹儿琴. 连续流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 中国环保产业, 2004. 3. [ 6] Kuba T , M . C. M . van Loosdrecht, et al . Occurrence of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bacteriainmodifiedUCT-type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ater Research, 1997, 31 4 777 -786. [ 7] 郝晓地, 汪慧贞. 欧洲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新概念 可持续生 物脱氮除磷工艺. 给水排水, 2002. 6. [ 8] 罗固源, 罗宁. 新型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 中国给水 排水, 2002. 9. [ 9] M.C.M .van Loosdrecht, F .A.Brandse, A.C.de Vries. Upgradingwastewatertreatmentprocessforintegratednutrient removal the BCFS process Wat. Sci. Tech. , 1998, 37 9 209 -217. [ 10] 王亚宜, 彭永臻. 反硝化除磷理论、工艺及影响因素. 中国给水 排水, 2003. 1. 作者通讯处 王荣斌 730000 兰州市定西路 211 号 二十一冶建设 有限公司 电话 0931 8615088 通讯联系人 李军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 100 号 北京工业 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电话 010 67391726 2006- 10-10 收稿 88 环 境 工 程 2007年 2 月第25 卷第1 期 Xiaolangdi Reservoir 3 years before its completion and 4 years after its completion, using the single factor uation .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Xiaolangdi Reservoir completed, although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reservoir head section continuously changes for the worse, yet that below the dam obviously changes for the better. Which shows that the water inXiaolangdi Reservoir has a strong ability for purifying the pollutants of the original water, thus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downstream reach. Keywords Xiaolangdi Reservoir,water quality uation, single factor uation and influence ANALYSIS OFDECOLORIZATIONEFFICIENCYBYOZONATION ANDRESIDUESIN SOLUTION OF ACID LIGHT YELLOW GLiu Jiale Luo Hanjin Wei Chaohai et al 76 Abstract It was investigated the decolorization of acid light yellow G by ozonation, change in pH of its solution, and the residues in the degraded solutio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reached 97. 5 in 20 min, and some acid materials could be produced, causing the devease in pH value with increasing the reaction time. The trend of the pH change was consistence with the decoloziration efficiency. SO3Na in the dye molecule was generated into SO2- 4, nitrogen was degraded to the compounds containing N, but not NO - 2andNO - 3. Keywords acid light yellow G, decolorization, ozone and residue USING FLOATATION -HYDROLYSIS-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TO TREATBATIK WASTEWATERWu Xiaohang Xu Xiang 78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floatation -hydrolysis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to treat batik wastewater was presented. It is indicated by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project that the technique has high efficency of treatment and stable operation. It is found that all the inds can meet the second -order of“Wastewater Pollutants Discharge Standard for Textile Printing Industry” GB4287 -1992. Keywords floatation, hydrolysis,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and batik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CLEANER PRODUCTION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WASTEWATERWang Hongmei Wang Donghui Zhao Baoguo 80 Abstract It is introduced that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cleaner production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wastewater MGW. The application result showed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cleaner production can save energy and lower cost a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of physico -chemical treatment and bio -chemical treatment. Keywords monosodium glutamate wastewater, cleaner productio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TREATING ECONOMICALLY AND HIGH EFFICIENTLY THE DOMESTIC SEWAGE FROM URBAN HOUSING ESTATEZhou Jijun YaoYaming Cui Shujun et al 8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engineering example of Beijing Yunhu Holiday Village, it was introduced the integrated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pre -aerated adjust ment -biochemical reaction -biologic filtration -sanitizing. Practice testified that this technology possessed the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s fit for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hina. Keywords domestic sewage, CODCrand up to the first -class discharged standard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WASTERWATER TREATMENT PROCESSWang Rongbin Li Jun Zhang Ning et al 84 Abstract It wa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and was also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and new techniques of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twas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s well as the meritsand demerits of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Itwa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is processwas suitable for sewage treatmentwith low carbon-phosphorus ratio and carbon-nitrogen ra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actual use. Keywords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and wasterwater treatment Sponsor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CC Group Publisher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Magazine Agency Editor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33, Xitucheng Road,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8, China Telephone 01082227637、82227638 Fax 01082227637 Chief EditorWeng Zhongying Domestic All Local Posts Distributor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P . O . Box 399, Beijing China China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 ISSN1000-8942 CN11-2097 X E -mail Addresshjgcpublic. yj. cn. net hjgcmail. yj. cn. net WWW Addresshttp www. hjgc. com. cn http www. hjgc. net. cn 6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l. 25, No. 1,Feb.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