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监测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开发.pdf
2 0 2 0 年 5 月 1 0 日 第 4卷第 9期 现代信息科技 Modern Ination Technology May.2020 Vol.4 No.9 1532020.5 收稿日期2020-03-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 YFC0804103);中煤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 新基金项目(2017MS007) 煤矿监测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开发 姜旭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数据共享和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数据综合分析、安全决策的难题。中煤科工 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根据主要监测系统数据结构的特点和数据传输方式的特性,设计了 SocketFTP 的 数据传输方式,开发了煤矿监测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将主要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矿业集团或者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中心,实现了数 据共享,同时这样便可以充分利用矿业集团或者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远程决策,缓解煤矿专业 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数据共享 中图分类号TD76;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9-0153-04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R e mo t e T r a n s mi s s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C o a l Mi n e Mo n i t o r i n g D a t a JIANG Xu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Group,Xi’an 710077,China) AbstractThe data sharing of coal mine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lack of coal min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have always been the constraints of dat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afety decision-making problems. Using advanced ination technolog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tructure and data transmission mode of the main monitoring system,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Group has designed the data transmission mode of Socket FTP,developed the coal mine monitoring data remote transmission system,and transmitted the main monitoring data to the data center of the mining group or the third-party organization in real time,realizing data sharing. At the same time,it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f the mining group or the third-party organization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mote decision-making of the monitoring data,so as to alleviate th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coal mines. Keywordsmonitoring system;data transmission;data sharing 0 引 言 我国各大、中、小型煤矿都陆续安装了各类煤矿安全监 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已成为防止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 技术手段 [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一般都是不同厂家独立建 设,现有规范标准不完备,兼容率低,系统设备在后期的维 护和更新方面存在很多的不便,为进一步推进煤矿信息化带 来困难 [2],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互通互联还存在一定的缺 陷,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这种现状阻碍了煤矿业信息 化的进一步发展 [3],使得专家在决策时因为掌握信息不全 面,很难准确做出判断和决策 [4]。 2015 年丁恩杰 [5] 等从嵌入式智能信息传感技术、基于 大数据的矿山安全生产云服务平台、安全性方面探讨了煤矿 物联网可能的发展方向。2017 年袁亮 [6] 院士基于物联网、 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出了煤炭精准开采的科学构想,是在 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实现智能和少人(无人)安全准确挖掘的 新模式和新方法,具有风险识别、监测和预警等功能。王国 法 [7] 院士提出的智慧煤矿 2025 情景目标和发展路径中也提 及用各类传感器和设备采集数据,应用各类通信技术传输数 据,实现风险识别、监控预警、科学生产调度等。这些都必 然需要大数据处理的支撑 [8]。 由于煤矿生产系统、地质情况的复杂性,要实现各类地 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往往需要多种物探监测手段,还要结合 地质、钻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但是现有的技术手段等还 无法实现全部自动分析,因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甚至专家进 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但是煤矿往往缺乏这类型的人才。因 此,本单位建立一个煤矿监测数据传输系统,能够将各类监 测数据传输到煤矿的上级部门或者矿业集团,由该单位组织 人员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不仅仅可以缓解煤矿企业缺乏 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矿业集团技术人 员或者专家的技术优势,对各类险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提高 煤矿的生产效率,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 1 国内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现状 1.1 监测监控系统水平相对较低 现阶段,我国煤矿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上以系统集成 为主,信息利用程度上还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系统之间缺 乏互通互联,信息共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信息碎片化, DOI10.19850/ki.2096-4706.2020.09.049 现代信息科技5月09期.indd 1532020/7/9 133445 第 9 期现代信息科技 1542020.5 很难进行综合性的利用和分析,这种状况不仅仅使得很多信 息化技术并没有真正地在煤矿领域发生作用,而且还阻碍了 煤矿行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9,10]。 1.2 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 在多种多样监测监控需求引导下,很多厂家进行了产品 厂商的推广,很多煤矿也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网络,但是生产 厂商在生产监测监控产品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指导,目 前市场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监测监控产品,由于标准不一, 这些设备在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方面存在很多的不便,为进一 步推进煤矿信息化带来困难 [11,12]。 1.3 监测数据分析专业人员缺乏 对微震、矿压等监测数据的分析需要结合岩层的运动结 构、采动应力场的分布、突水试验监测数据等多种信息才能 综合分析做出判断,专业性、综合性较强,需要多专业技术 专家综合决策,然而在煤矿的实际应用当中缺乏相应的专业 技术人员 [13,14]。 2 煤矿监测数据远程传输系统设计 煤矿监测系统种类繁多,数据类型多样,但是大多数监 测数据结构简单,只有少部分数据结构复杂,本文分别选取 微震、视电阻率以及光栅光纤数据进行研究,并设计了数据 传输系统。 2.1 系统网络拓扑 图 1 为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其中煤矿监控中心处于一个 局域网中,数据中心处于一个局域网中,为了尽量减少对安 全监测系统的改造,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服务器需要一个公 网 IP,以便任何一个矿上的监控系统只要能够连接到公网即 可实现数据传输。 2.2 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软件和监测系统的接口应该在监测系统的数据存储 与管理层中,在平台中将监测系统称为交互对象,整个平台 软件共分为四层,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如图 2 所示。 微震数据交换模块光栅数据传输模块水文数据传输模块视电阻率数据交换模块 中心数据交换模块(C/S) 运行监控子系统 安全信息监控 运行状态监控 专项系统监控 数据查询、检索 数据下载、上传 数据展示、分析 业务处理子系统 用户与授权备份恢复 数据管理系统配置 策略管理系统审计 平台管理子系统 数据交换平台 业务管理层 数据中心管理和监控工具集 数据存储层 全局的数据模型 中心数据库中心文件系统 数据 传输 层 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 统一的系统安全体系 交互 对象层 微震监测系统视电阻率监测系统光栅光纤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系统 图 2 远程数据传输系统体系结构 矿务局用户 矿业集团用户 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 防火墙 防火墙 微震监测 系统 视电阻率 监测系统 光栅光纤 监测系统 水文监测 系统 煤矿监控中心 负载均衡 服务器 数据中心 数据传输 服务器 1 数据传输 服务器 2 数据传输 服务器 3 数据库 服务器 文件 服务器 Web 服务器 图 1 煤矿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网络拓扑图 现代信息科技5月09期.indd 1542020/7/9 133446 第 9 期 1552020.5 3 监测数据传输设计 3.1 监测数据传输方式 应用系统之间通过网络传输数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 种。 3.1.1 Socket 通信方式 Socket(套接字)是一个抽象层,是最简单的交互方式, 是典型 C/S(客户机 / 服务器)交互模式。服务器提供服务, 通过 IP 地址端口进行服务访问,应用程序可以利用它进行 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可对其进行像对文件一样的打开、读写 和关闭等操作。其中传输协议可以选择 TCP 或 UDP 协议, 服务器与客户端约定了请求报文格式和响应报文格式。 3.1.2 FTP 文件共享服务器方式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是用于在 网络上进行文件传输的一套标准协议,使用 TCP 传输,FTP 允许用户通过与另一主机相互通信,从而实现对文件的增 加、删除、修改、查看、传送等操作。对于大数据量的交互, 采用这种文件的交互方式最适合不过。 3.1.3 共享数据库方式 共享数据库集成方式通常把多个应用需要共享的数据存 储在一个共享数据库中,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从而满足不同 应用的集成需求。但是在共享数据库方式中,多个应用程序 可能频繁地读取和修改共享数据库中相同的数据,这会造成 对数据的访问压力加大,成为一个性能瓶颈。 3.2 监测数据传输选取 监测数据的传输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从煤矿井下到煤矿 监控中心,从煤矿监控中心到数据传输平台、从数据传输平 台到用户终端。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煤矿监测系统完成, 本系统主要负责第二、三阶段的数据传输。 本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主要分为三类监测系统基础数 据、监测数据初步处理结果、监测原始数据,表 1 对这三类 数据在第二阶段从数据量、实时性、系统结构和传输方式方 面进行比较。 表 1 第二阶段监测数据对比 数据类型数据量 实时性 系统结构 传输方式 监测系统基础数据不大高C/SSocket 监测数据初步处理结果不大高C/SSocket 监测原始数据大不高C/SFTP 在第二阶段从煤矿监控中心到数据平台的过程中,监 测系统基础数据和监测数据初步处理结果数据量不大,但是 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监测系统软件大都采用 C/S 结构,而且 各类监测系统的数据结构不统一,存储方式复杂,为了传输 的可靠性,在传输此类数据时决定采用 Socket 方式,利用 TCP/IP 协议。监测原始数据的数据量很大,但是对实时性 要求不高,可以采用 FTP 方式传输数据。 如表 2 所示,在第三阶段从数据平台到用户终端的过程 中,监测系统基础数据和监测数据初步处理结果数据量都保 存在数据库中,而且数据结构一致性较好,同时为了使用户 访问简单,决定采用 HTTP 协议,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方 便地访问平台的数据,但是在下载监测原始数据时由于数据 量较大,采用 FTP 协议可以提高传输效率。 表 2 第三阶段监测数据对比 数据类型数据量 实时性 系统结构 传输方式 监测系统基础数据不大不高B/SHTTP 监测数据初步处理结果不大高B/SHTTP 监测原始数据大不高C/SFTP 4 系统软件的实现 系统软件比较复杂,涉及 C/S 结构、B/S 结构,还有数 据库管理系统,C/S 结构软件采用 Visual C 开发平台,B/S 结构软件采用 Eclipse 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 SQL Server 数 据库管理系统。 4.1 数据传输模块实现 微震数据传输模块作为 TCP 客户端,根据 IP 地址和端 口号连接数据传输服务器,服务器连接成功后即可将微震监 测系统中需要发送的监测数据和修改后还没有发送的系统基 础数据一一发送给服务器,为了减少数据库的访问量,减小 数据库压力,无论新的监测数据生成还是系统基础数据的修 改,都要发送消息给微震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从数 据库中读取数据然后发送,微震数据传输模块主界面如图 3 所示。 图 3 微震数据传输模块界面 姜旭煤矿监测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开发 现代信息科技5月09期.indd 1552020/7/9 133446 第 9 期现代信息科技 1562020.5 视电阻率、光栅光纤和水文监测数据传输模块的开发与 微震数据传输模块类似,只是数据传输格式需要根据给系统 的特点进行定制。 4.2 数据传输服务器实现 数据传输服务器将为所有的监测系统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器,不仅仅数据量大,而且监测系统数量也很大,因此数据 传输服务器采用完成端口 I/O 模型进行开发,数据传输服务 器主界面如图 4 所示。 4.3 数据管理网站实现 数据管理网站的实现采用 B/S 结构,J2EE 平台开发, 基础结构以 Servlet 技术为基础,结合 Struts2 的 JSP 开发 结构。 网站的主要功能是集中各个煤矿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对 监测数据进行集中分析、统计和展示,成为监测的统一门户 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统一集中以及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图 5 为数据传输平台登录界面。 图 5 数据传输平台登录界面 5 结 论 该系统实现了微震、视电阻率、光栅光纤和水文四个监 测系统数据的实时远程传输,能够在不对原监测系统进行任 何修改的情况下,将监测数据传输到矿业集团或者第三方机 构,以实现信息共享,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对四类监测数据 进行查询、下载、展示、处理、分析和综合判断,以实现远 程决策。 图 4 数据传输服务器主界面 参考文献 [1] 张鹏,陈运启,靳妮倩君 . 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察监管平 台设计与实现 [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19,46(6)53-56. [2] 张勇 . 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研究 [J]. 科技 创新导报,2019,16(6)157-158. [3] 陈利文.煤矿安全监控多系统融合平台 [J].西部探矿工程, 2020,32(1)188-190. [4] 王海军,武先利 .“互联网 ”时代煤矿大数据应用分析 [J]. 煤炭科学技术,2016,44(2)139-143. [5] 丁恩杰,赵志凯 . 煤矿物联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工 矿自动化,2015,41(5)1-5. [6] 袁亮 . 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 [J]. 煤炭学报,2017,42 (1)1-7. [7] 王国法,王虹,任怀伟,等 . 智慧煤矿 2025 情景目标和 发展路径 [J]. 煤炭学报,2018,43(2)295-305. [8] 李福兴,李璐爔 . 面向煤炭开采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构建关 键技术 [J]. 煤炭学报,2019,44(S1)362-369. [9] 亓校岳 .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现代 矿业,2019,35(9)217-219. [10] 冯义强 . 煤矿信息化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实践探究 [J]. 低碳世界,2018(8)154-155. [11] 翟祎清 . 煤矿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及设计 [J]. 煤炭与化 工,2016,39(9)127-128132. [12] 郝慧鹏 .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升级改造的优势及未来发展 方向 [J]. 矿业装备,2020(2)72-73. [13] 康文巍 .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当 代化工研究,2019(16)9-10. [14] 辛雷雷,崔磊 . 监测监控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J]. 石化技术,2020,27(2)213224. 作者简介姜旭(1992.09),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助 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 现代信息科技5月09期.indd 1562020/7/9 13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