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南煤矿井上下立体化抽采工艺分析.pdf
第 4 2卷第 5期能 源 与 环 保 V o l 4 2 N o 5 2 0 2 0年5月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M a y 2 0 2 0 收稿日期 2 0 2 0- 0 1- 2 3 ; 责任编辑 郭海霞 D O I 1 0 . 1 9 3 8 9 / j . c n k i .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5 . 0 0 2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2 0 1 6 Z X 0 5 0 4 5 0 0 2 ) 作者简介 万志杰( 1 9 8 0 ) , 男, 山东青岛人, 高级工程师, 硕士, 主要从事煤层气开发研究工作。 引用格式 万志杰. 对江南煤矿井上下立体化抽采工艺分析[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2 0 , 4 2 ( 5 ) 7 1 3 . Wa nZ h i j i e . A n a l y s i s o f o f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g a s e x t r a c t i o np r o c e s s o f u p p e r a n dl o w e r w e l l s i nD u i j i a n g n a nC o a l M i n e [ J ] . C h i n aE n e r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2 0 2 0 , 4 2 ( 5 ) 7 1 3 . 对江南煤矿井上下立体化抽采工艺分析 万志杰 ( 贵州鼎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贵州 毕节 5 5 1 7 0 0 ) 摘要 为了解决对江南煤矿“ 先抽后建” 以及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的问题, 根据对江南煤矿采掘部署以 及首采煤层 M 7 8 煤体结构好、 气含量高、 渗透性较好的特点, 对首采面提出了地面水平井和丛式井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高效地面预抽瓦斯, 而对较晚开采的备用面和准备面采用丛式井地面预抽方式。模 拟显示, 地面抽采5 年后, 首采面 M 7 8 煤层瓦斯有了大幅度降低, 最高降低幅度超过 5 0 %。在地面预 抽后井下采用底板排水巷定向长钻孔抽采技术, 实现井上下立体化抽采。该工艺降低了煤矿瓦斯治 理投资, 提高了煤炭安全生产的效率, 同时可充分有效地利用煤层气资源。 关键词 对江南煤矿; 突出矿井; 立体化抽采; 瓦斯抽采 中图分类号 T D 7 1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5- 0 0 0 7- 0 7 A n a l y s i s o f o f t h r e e d i me n s i o n a l g a s e x t r a c t i o np r o c e s s o f u p p e ra n d l o w e rw e l l s i nD u i j i a n g n a nC o a l Mi n e Wa nZ h i j i e ( G u i z h o uD i n g t a i N e wE n e r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 , L t d . , B i j i e 5 5 1 7 0 0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o f " p u m p i n g f i r s t a n dt h e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 n d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a l a n dc o a l b e d m e t h a n ei nD u i j i a n g n a n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m i n i n gd e p l o y m e n t o f D u i j i a n g n a nC o a l M i n e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M 7 8r e s e r v o i r i nt h e f i r s t m i n i n gs e a m , s u c ha s g o o dc o a l b o d y s t r u c t u r e , h i g hg a s c o n t e n t a n dg o o dp e r m e a b i l i t y , t h e f i r s t m i n i n g f a c e i nt h e f i r s t m i n i n g a r e a i s f i r s t e x p l o i t e di nt h e m i n i n g d e p l o y m e n t , a i m i n g a t t h e f i r s t m i n i n g f a c e .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s u r f a c e h o r i z o n t a l w e l l a n dc l u s t e r w e l l i s u s e df o r e f f i c i e n t s u r f a c ep r e d r a i n a g e , w h i l ec l u s t e r w e l l s u r f a c e p r e d r a i n a g e i s u s e df o r r e s e r v e f a c e a n dp r e p a r a t i o nf a c e o f l a t e m i n i n g .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s h o w s t h a t a f t e r 5y e a r s o f s u r f a c ed r a i n a g e , t h eg a s i nM 7 8c o a l s e a mo f t h ef i r s t m i n i n gf a c eh a s b e e ng r e a t l yr e d u c e d , w i t ht h em a x i m u mr e d u c t i o no f m o r et h a n5 0 %. A f t e r s u r f a c ep r e p u m p i n g , t h ed i r e c t i o n a l l o n gb o r e h o l ep u m p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o f f l o o r d r a i n a g el a n ei s a d o p t e dt or e a l i z et h e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p u m p i n g . I nt h e w h o l e p r o j e c t d e s i g n ,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i s t e c h n i c s h a s r e d u c e dt h ei n v e s t m e n t o f c o a l m i n eg a s c o n t r o l , i m p r o v e s 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 c o a l s a f e t yp r o d u c t i o n , a n da t t h es a m et i m ec a nm a k ef u l l u s eo f 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r e s o u r c e s . K e y w o r d s D u i j i a n g n a nC o a l M i n e ; o u t b u r s t m i n e ;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e x t r a c t i o n ; m e t h a n ee x t r a c t i o n 0 引言 对江南煤矿位于贵州省大方县西南部, 设计产 能 9 0万 t / a , 属新建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煤层瓦斯 含量高、 瓦斯压力大, 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存在煤与瓦 斯突出灾害的威胁, 必须采取高效的瓦斯抽采技术 手段, 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威胁, 才能保障矿井建设的 安全、 顺利开展[ 1 2 ]。近几年来, 国家对煤矿安全问 题日益关注,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加强煤 矿安全生产管理, 对煤矿特别是新建突出煤矿的瓦 斯抽采提出了更严格、 精细化的要求, 新建的煤与瓦 斯突出矿井必须进行地面瓦斯抽采[ 3 4 ]。由于地面 7 2 0 2 0年第 5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瓦斯抽采空间和时间因素影响, 对于高瓦斯矿井和 突出矿井来说并不能完全达到安全指标, 还需结合 井下瓦斯抽采工程[ 5 1 1 ]。 1 工程概况 对江南煤矿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主体处于大 方背斜与落脚河向斜之间, 总体为倾向北西的单斜 构造, 地层倾角 4 ~ 1 5 , 较为平缓[ 1 2 1 6 ]。对江南煤 矿构造纲要如图 1所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对江南 煤矿矿区含煤地层, 含煤 1 6~3 6层, 总厚 9 9 8~ 2 6 3 8m , 平均厚 1 8 9 2m , 平均含煤系数 8 7 %。全 区或大部可采煤层为 4层, 自上而下编号为 M 1 8 、 M 2 9 、 M 5 1和 M 7 8 ( 表 1 ) 。其中, M 7 8煤层为首采保 护层。根据在对江南煤矿施工的煤层气参数试验井 D J N 0 1井测试结果显示, 首采煤层 M 7 8煤具有以下 特征 气 含 量 为 1 6 3 7m 3/ t , 平 均 甲 烷 浓 度 为 9 6 9 3 %; 渗透率为0 0 8m D , 平均埋深4 6 8 1 4m , 煤 层平均厚 1 9 8m , 储层压力梯度为 1 0 71 0 - 2 M P a / m ; 坚固性系数为1 8 8 ; 煤体结构为碎裂结构, 绳 索取心为柱状、 短柱状, 灰黑色, 玻璃光泽, 总体光泽 较弱; 煤中发育2 组裂隙, 主裂隙走向大体一致, 4~ 6 条/ 5c m , 裂隙最大长度 > 5c m , 次裂隙 4条/ 5c m , 长 度受主裂隙控制, 主次裂隙近垂直相交。裂隙中充 填白色矿物薄膜, 连通性中等; 直接顶、 直接底均为 泥质粉砂岩。通过敏感性试验检测得出 水敏损害 程度为弱水敏, 酸敏损害程度为弱酸敏, 碱敏损害程 度为中等偏强碱敏, 速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强速敏, 应力敏感性损害程度为强应力敏感性。综合来看, 地面抽采条件较好, 另外 M 7 8煤体结构好、 坚固性 系数高, 满足地面水平井施工要求。 图 1 对江南煤矿构造纲要图 F i g 1 S i mp l i f i e dma ps h o w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 s k e t c ho f D u i j i a n g n a nC o a l Mi n e 表 1 可采煤层发育特征统计 T a b 1 S t a t i s t i c a l o nt h e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 x t r a c t a b l ec o a l s e a ms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 m 夹矸数/ 层 稳定性可采程度 M 1 8 0 5 2~ 8 7 8 2 3 3 0~ 2较稳定全区可采 M 2 9 0~ 3 3 6 1 2 0 0~ 2较稳定大部可采 M 5 1 0 1 2~ 2 9 7 1 2 6 0~ 2较稳定大部可采 M 7 8 0 7 9~ 3 0 4 1 5 9 0~ 2较稳定全区可采 2 总体思路 2 1 抽采规划 对江南煤矿南一盘区为首采区, 共 7个工作面, 分别为 S 1 7 8 0 1 、 S 1 7 8 0 2 、 S 1 7 8 0 3 、 S 1 7 8 0 4 、 S 1 7 8 0 5 、 S 1 7 8 0 6 、 S 1 7 8 0 7 。首采区分布如图 2所示。其中, S 1 7 8 0 1为首采工作面, 距开采时间约为 5年; S 1 7 8 0 2为备用工作面, 距开采时间约为 6年; S 1 7 8 0 3 S 1 7 8 0 7工作面为准备工作面, 距开采时间 为 7 5~ 1 2 0年( 表 2 ) 。根据煤矿采掘安排, 由于 首采工作面和备用工作面距煤炭开采时间短, 抽采 要求紧迫, 地面抽采以高效抽采为主, 以保证煤炭掘 8 2 0 2 0年第 5期万志杰 对江南煤矿井上下立体化抽采工艺分析 第 4 2卷 进巷道及其周围 1 5m范围煤层瓦斯量降低超过 3 0 %; 井下抽采则满足突出矿井煤炭开采前 2个工作 面全区域内瓦斯含量 < 8m 3/ t 。S 1 7 8 0 3 S 1 7 8 0 7工 作面, 距煤炭开采时间较长, 地面抽采以巷道及工作 面煤层瓦斯量降低超过 3 0 %、 部分区域瓦斯含量 < 8 m 3/ t 为目的, 并兼顾煤层气资源效应; 井下抽采则 满足突出矿井煤炭开采前全范围内瓦斯含量 <8 m 3/ t[ 1 7 ]。 图 2 首采区分布 F i g 2 Ma po f t h ef i r s t mi n i n ga r e a 表 2 各盘区工作面情况 T a b 2 Wo r k i n gf a c e s i nt h ed i s ka r e a s 工作面 工作面宽度/ m 工作面长度/ m 地面可采抽采 时间/ a S 1 7 8 0 12 2 023 1 05 0 S 1 7 8 0 22 2 020 9 06 0 S 1 7 8 0 32 2 021 3 07 5 S 1 7 8 0 42 2 020 5 08 5 S 1 7 8 0 52 2 015 7 01 0 0 S 1 7 8 0 62 2 020 0 01 1 0 S 1 7 8 0 72 2 013 1 01 2 0 2 2 抽采方式 目前, 瓦斯地面抽采方式主要有垂直井( 含丛 式井) 、 水平对接井、 多分支水平井、 分段压裂水平 井等方式, 可总体归纳为地面直井和水平井 2类。 受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 储层特性以及煤炭开采部署 等方面的限制, 不同抽采方式适应条件差异很大。 应综合煤炭生产情况、 地质条件、 地形条件、 气井服 务年限等因素, 确定适合各区的抽采方式。 ( 1 ) 地面垂直井。是目前国内外瓦斯地面抽采 技术工艺最成熟的方式, 工艺简单、 投资成本低, 可 对多煤层抽采。但由于单井控制面积小, 单井产量 低、 煤层气抽采率低, 需要施工的气井数量多, 管理 成本高, 集输管路复杂, 集输投入高。 ( 2 ) 丛式井。与地面垂直井基本相似, 但可在 同一个井场同时实施多口井, 对地形、 交通条件的要 求较地面垂直井低, 其产能状况与地面垂直井基本 一致, 集输、 管理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 ( 3 ) 水平井。单井控制面积大, 气井产能高, 抽 采率高, 对地形、 交通等适应性强。由于单井控制面 积大, 因此管理成本和集输投入都相对较低。但较 地面垂直井或丛式井而言, 对地质条件要求高, 适合 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使用, 一般仅适 合单煤层且煤层稳定、 厚度大的地区。工艺比较复 杂, 难度大, 投资高, 风险大。 ( 4 ) 多分支水平井。突破了垂直井与水平井的 点或线范围排水采气的局限, 具有控制面积大、 导流 能力强的特点, 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能与抽采率。 工艺复杂, 难度大, 投资高, 风险大, 成孔难、 塌孔、 煤 层钻遇率低现象比较严重。 ( 5 ) 分段压裂水平井。结合了水平井与压裂改 造技术特点, 减少了多分支水平井钻进问题, 控制面 积大, 可实现对硬煤、 软煤的大范围储层改造和高效 抽采; 工艺复杂, 投资较高[ 1 8 2 1 ]。 根据上述考虑, 针对不同抽采区域, 分别进行抽 采方式规划。首采工作面与备用工作面, 距煤炭采 掘时间短, 目标煤层主要为 M 7 8煤层, 地面首选高 效抽采技术, 采用以水平井与垂直井相结合的开发 方式, 以快速降低掘进巷道煤层瓦斯含量。鉴于煤 矿地形条件复杂, 垂直井主要以丛式井方式布置。 井下利用底板排水巷道进行穿层、 顺层钻孔方式抽 采。S 1 7 8 0 3 S 1 7 8 0 7工作面距离煤炭开采时间较 长, 考虑到煤矿可采煤层为 3~ 4层, 地面主要采用 垂直井技术, 并采用地面丛式井方式部署。井下利 用回风巷道进行顺层钻孔方式抽采。 3 地面抽采设计 3 1 首采面 沿 S 1 7 8 0 1首采工作面 2条巷道平行方向, 分别 布置 4组分段压裂水平井, 抽采 M 7 8煤层。北侧回 风巷道水平井组分别为 H 1 V 1井组、 H 3井, 南侧运 输巷道为 H 2 V 2井组、 H 4井, 其中 H 1 V 1 、 H 2 V 2 9 2 0 2 0年第 5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井组为顶板分段压裂水平对接井, H 3 、 H 4井为煤层 分段压裂水平井, 井型为“ L ” 型。4组水平井的井场 分别位于 V 1 、 H 1 、 V 2 、 H 2这 4个井场。其中, H 1组 水平段长度 10 2 3m , 可压裂 1 0段; H 2井组水平段 长度 9 6 0m , 可压裂 1 0段; H 3井水平段长度 7 8 0m , 压裂 8段; H 4井水平段长度 2 7 0m , 可压裂 3段。 由于水平井钻井造斜要求, 导致造斜段处于地 面抽采空白范围, 为此在 4组水平井造斜部分各设 计补增 1口垂直井, 分别为 S 1 0 、 S 1 1 、 S 1 2 、 S 1 3井, 各 井在 M 7 8煤层见煤点距离各水平井 1 5 0m , 以保证 S 1 7 8 0 1工作面 2条巷道地面抽采全部覆盖; S 1 0 、 S 1 1井井场位于 H 1井场, S 1 2 、 S 1 3井井场位于 H 2 井场( 图 3 ) 。 图 3 首采面、 备用面井位部署 F i g 3 D e p l o y me n t ma po f mi n ep o s i t i o n s o n i n i t i a l a n da l t e r n a t ef a c e 3 2 备用面 S 1 7 8 0 2工作面沿南侧巷道平行方向布置 9口 垂直井, 采用丛式井方式, 抽采 M 1 8 、 M 5 1 、 M 7 8煤 层, 各井在 M 7 8煤层见煤点间距 2 2 0m左右, 抽采 范围基本覆盖整个巷道。分别为 S 0 1 、 S 0 2 、 S 0 3 、 S 0 4 、 S 0 5 、 S 0 6 、 S 0 7 、 S 0 8 、 S 0 9井, 井场分别为 S 0 2井 ( 含 S 0 1 、 S 0 2 、 S 0 3井) 、 S 0 5井 ( 含 S 0 4 、 S 0 5 、 S 0 6 井) 、 S 0 8井( 含 S 0 7 、 S 0 8 、 S 0 9井) 。 2个工作面中间巷道西北段有 4 7 5m范围的抽 采空白带, 设计 2口斜井 S 1 4 、 S 1 5井, 两井间距 1 9 0 m , 抽采 M 1 8 、 M 2 9 、 M 5 1 、 M 7 8煤层, 井场分别为 V 1 、 V 2井场, S 1 4井在 M 7 8煤层见煤点距离 V 1井约 3 3 0m , S 1 5井在 M 7 8煤层见煤点距离 V 2井约 2 0 0 m 。 3 3 准备面 对于 S 1 7 8 0 3 、 S 1 7 8 0 4 、 S 1 7 8 0 5 、 S 1 7 8 0 6 、 S 1 7 8 0 7 工作面距开采时间有 7 5~ 1 2 0年, 相对较长, 共部 署 6 8口直井, 地面以丛式井方式部署。其中, S 1 7 8 0 4 、 S 1 7 8 0 6工作面共 2 7口, S 1 7 8 0 3 、 S 1 7 8 0 5 、 S 1 7 8 0 7工作面共 4 1口, 接续生产准备区煤层气产 能。工程部署如图 4所示。 图 4 南一盘区整体地面抽采部署 F i g 4 O v e r a l l g r o u n de x t r a c t i o nd e p l o y me n t i nS o u t hN o . 1Z o n e 3 4 预期效果 采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技术对地面抽采部署 进行预测, 采用 C B M S I M煤层气藏数值模拟软件。 地质参数依据 D J N 0 1井实测数据。 根据产能模拟结果对抽采后 2个工作面 M 7 8 煤层气含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地面抽采前, M 7 8 煤层气含量基本都在 1 4m 3/ t 以上, 自东向西逐渐 增大, 西部基本都在 1 8m 3/ t 左右。 地面抽采 5年后, M 7 8煤层气含量有了大幅度 降低, 最高降低幅度超过 5 0 %。其中, S 1 7 8 0 1工作 面 2条巷道煤层气含量降低程度最大, 东部大部分 区域都降至 8m 3/ t 以下; 西部基本都降至 1 0m3/ t 以下, 部分区域降至 8m 3/ t ; 特别是水平井水平段两 侧, 东部煤层气含量甚至降至 6m 3/ t 。S 1 7 8 0 2工作 面南侧巷道煤层气含量较 S 1 7 8 0 1工作面 2条巷道 的降低幅度小, 但巷道两侧1 5m范围煤层气含量降 低幅度都超过 3 0 %, 东部煤层气含量基本都在 8 m 3/ t 以下, 西部基本都在 1 1m3/ t 以下, 井筒附近在 01 2 0 2 0年第 5期万志杰 对江南煤矿井上下立体化抽采工艺分析 第 4 2卷 1 0m 3/ t ( 图 5 ) 。 图 5 首采面、 备用面抽采 5年后 M7 8 煤层气含量变化分布 F i g 5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M7 8c o a l b e dme t h a n ec o n t e n t a f t e r 5y e a r s o f p r i ma r ya n ds e c o n d a r y w o r k i n gf a c ee x t r a c t i o n 4 井下抽采设计 根据对江南煤矿开拓设计及 M 7 8煤层“ 以首采 工作面为中心两翼跳采方式” 的工作面接续安排, 结合首采面 S 1 7 8 0 1煤层赋存条件井下瓦斯抽采初 步设计思路为 ( 1 ) 利用首采工作面底板 2条排水巷实施穿层 钻孔, 进行巷道掘进前和工作面回采期间条带预抽 巷道煤层瓦斯。 ( 2 ) 利用首采面运输巷向备采工作面实施平行 钻孔, 对备采工作面掘进巷道进行区域预抽和工作 面煤层瓦斯预抽。 4 1 抽采单元划分 首采工作面掘进巷道瓦斯预抽方式为 沿底板 排水巷实施定向长钻孔。按控制巷道轮廓线外 1 5 m考虑, 回风巷需抽采的范围为 26 7 0m 3 4m , 运 输巷需抽采的范围为2 3 2 0m 3 4m , 首采工作面抽 采的范围为23 2 0m 1 9 0m , 备采工作面 S 1 7 8 0 2的 抽采范围为20 8 8m 2 2 0m 。根据地面抽采5年后 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划分抽采单元。 ( 1 ) 回风巷。距离开切眼 10 5 0m处划分为回 风巷抽采一单元, 在5 1 0m处划分为抽采二单元, 在 6 1 0m处划分为抽采三单元, 在 5 0 0m处划分为抽 采四单元。 ( 2 ) 运输巷。距离开切眼处 4 8 0 、 13 0 0 、 5 4 0m 分别划分抽采单元一、 二、 三。其中回风巷、 运输巷 抽采三单元瓦斯含量均已经达标, 不再设计井下抽 采。 ( 3 ) 首采工作面。距离开切眼 5 0 0m处划分为 抽采一单元, 9 5 0m划分为抽采二单元。 首采工作面瓦斯含量和抽采单元划分如图 6所 示。 图 6 首采工作面瓦斯含量和抽采单元划分 F i g 6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g a s c o n t e n t a n de x t r a c t i o nu n i t s i nt h ef i r s t mi n i n gf a c e 4 2 巷道掘进钻孔布置 根据各单元地面抽采后剩余瓦斯量计算, 回风 巷抽采一单元钻孔 5个, 钻孔间距 8m ; 由于煤层地 质条件复杂和钻探能力限制, 单元内设置 3个钻场, 间距 3 5 0m ; 抽采二单元钻孔 4个, 钻孔间距 1 0m , 单元内设置 2个钻场, 间距 2 5 5m ; 抽采四单元钻孔 5个, 钻孔间距 8m , 单元内设置 2个钻场, 间距 2 5 0 m 。运输巷抽采一单元钻孔 5个, 钻孔间距 8m , 设 置 2个钻场, 间距 2 4 0m ; 抽采二单元钻孔 4个, 钻 孔间 1 0m , 设置 4个钻场, 间距 3 2 5m 。 4 3 首采面钻孔布置 沿底板排水巷向工作面实施定向长距离穿层钻 孔。工作面一单元长度 5 0 0m , 从底板排水巷向工 作面打平行钻孔, 钻孔个数 3 2个, 孔间距 6m , 设置 11 2 0 2 0年第 5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2个钻场, 钻场间距 2 5 0m覆盖整个工作面。二单 元长度 9 5 0m , 从底板排水巷向工作面打平行钻孔, 钻孔个数 2 7个, 孔间距 7m , 设置 3个钻场, 钻场间 距3 1 7m 。三单元长度8 7 0m , 从底板排水巷向工作 面打平行钻孔, 钻孔个数 1 9个, 孔间距 1 0m , 设置 3 个钻场, 钻场间距 2 9 0m 。 5 结论 ( 1 ) 地面与井下立体化抽采, 在方式、 时间、 空 间布局等方面综合考虑, 可以为对江南煤矿煤炭开 采提前解决部分瓦斯问题, 降低井下抽采工作量、 节 约时间, 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 2 ) 地面抽采直井达到效果时间较长, 可以同 时抽采多个煤层瓦斯, 水平井抽采效率高, 但只能抽 采单一煤层瓦斯。 ( 3 ) 根据对江南煤矿的具体情况, 作出了具有 实际操作性的设计。 ( 4 ) 井下利用底板排水巷实施定向长钻孔抽 采, 未利用底抽巷抽采, 通过井上下立体化抽采是否 可以取消底抽巷需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 曹佐勇, 何学秋, 王恩元, 等. 新建突出煤矿“ 先抽后建” 模式与 实施路径[ J ] . 煤炭学报, 2 0 1 6 , 4 1 ( S 2 ) 4 2 5 4 3 3 . C a o Z u o y o n g , H eX u e q i u , Wa n gE n y u a n , e t a l . M o d e l 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a t ho f " p u m p i n g i na d v a n c e a n dt h e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r an e wc o a l a n dg a s o u t b u r s t m i n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6 , 4 1 ( S 2 ) 4 2 5 4 3 3 . [ 2 ] 胡正田, 万志杰, 张东亮. 贵州官寨煤矿“ 先抽后建” 地面瓦斯 抽采工艺分析[ J ]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 0 1 8 , 4 6 ( 4 ) 5 0 5 4 , 6 0 . H uZ h e n g t i a n , Wa nZ h i j i e , Z h a n gD o n g l i a n g . A n a l y s i s o nt h es u r f a c e g a s d r a i n a g e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 d r a i n a g e f i r s t 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l a t e r "i nG u a n z h a i M i n e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 J ] . C o a l G e o l o g y& E x p l o r a t i o n , 2 0 1 8 , 4 6 ( 4 ) 5 0 5 4 , 6 0 . [ 3 ] 刘见中, 沈春明, 雷毅, 等. 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模式 与评价方法[ J ] . 煤炭学报, 2 0 1 7 , 4 2 ( 5 ) 1 2 2 1 1 2 2 9 . L i uJ i a n z h o n g , S h e nC h u n m i n g , L e i Y i , e t a l .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m o d ea n de v a l u a t i o nm e t h o do f 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a n dc o a l i n c o a l m i n ea r e ai nC h i n a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7 , 4 2 ( 5 ) 1 2 2 1 1 2 2 9 . [ 4 ] 汪东生. 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瓦斯立体抽采防突理论与 实验研究[ D ] .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 0 0 9 . [ 5 ] 樊振丽, 申宝宏, 胡炳南, 等. 中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及其技术 途径[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4 , 4 2 ( 1 ) 4 4 4 9 , 7 5 . F a nZ h e n l i , S h e nB a o h o n g , H uB i n g n a n , e t a l . 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e c h n i c a l a c c e s s i nC h i n ac o a l m i n i n ga r e a [ J ] . C o a l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4 , 4 2 ( 1 ) 4 4 4 9 , 7 5 . [ 6 ] 申宝宏, 刘见中, 雷毅. 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现状 及展望[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5 , 4 3 ( 2 ) 1 4 . S h e nB a o h o n g , L i uJ i a n z h o n g , L e i Y i .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a n dp r o s p e c t s o fc o a l b e dm e t h a n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o f c o a l m i n e a r e a i n C h i n a [ J ] . C o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5 , 4 3 ( 2 ) 1 4 . [ 7 ] 石智军, 刘建林, 李泉新. 我国煤矿区钻进技术装备发展与应 用[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8 , 4 6 ( 4 ) 1 6 . S h i Z h i j u n , L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