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顶煤开采高抽巷层位确定的UDEC模拟.pdf
S e r i a l N o . 6 1 3 M a y 2 0 2 0 现 代 矿 业 M O D E R NM I N I N G 总 第6 1 3 期 2 0 2 0 年 5月第 5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编号 2 0 1 7 Y F C 0 8 0 4 2 0 7 ) , 中国煤炭科 工集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编号 2 0 1 8 Q N 0 1 1 ) 。 周立新( 1 9 6 7 ) , 男, 工程师, 7 2 1 5 9 9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招贤 镇。 放顶煤开采高抽巷层位确定的 U D E C模拟 周立新1 崔宏磊2 , 3 ( 1 . 皖北煤电陕西金源招贤矿业有限公司; 2 .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3 .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 要 为得到综采顶板高位钻孔的合理层位, 以某矿 2 6 0 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 采用数值计算 软件 U D E C对放顶煤开采进行了模拟, 得到了顶板岩层移动过程中的膨胀变形演化规律, 依据上述规 律最终确定了顶板高位钻孔布置于 2 6 0 1工作面顶板上方 1 7~ 2 2m范围。现场验证表明, 该层位抽 采瓦斯浓度较高, 且流量稳定。 关键词 合理层位 膨胀变形 高位钻孔 浓度 流量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6 0 8 2 . 2 0 2 0 . 0 5 . 0 1 4 U D E CS i mu l a t i o no f t h eD e t e r mi n a t i o no f H i g hP u l l i n gL a n eL a y e r s i nT o pC o a l Mi n i n g Z h o uL i x i n 1 C u i H o n g l e i2 , 3 ( 1 . S h a a n x i J i n y u a nZ h a o x i a nM i n i n gC o . , L t d . , Wa n b e i C o a l a n dP o w e r G r o u p ; 2 . C h i n aC o a l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G r o u pS h e n y a n g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C o . , L t d . ; 3 . S t a t e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C o a l M i n eS a f e t yT e c h n o l o g y )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g e t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 p o s i t i o no f t h e h i g hh o l e i nt h e t o pp l a t e o f t h e c o m p o s i t e m i n i n gr o o f , u s i n gt h e 2 6 0 1w o r k i n gf a c eo f a c e r t a i nm i n e a s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 n u m e r 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s o f t w a r eU D E Cw a s u s e dt o s i m u l a t e t h e m i n i n g o f t h e t o pc o a l , a n dt h e e x p a n s i o n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e v o l u t i o nl a w s d u r i n g t h e m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t o pp l a t e r o c kf o r m a t i o nw e r e o b t a i n e d . B a s e do nt h e a b o v e l a w s , i t i s d e t e r m i n e dt h a t t h e t o pp l a t e h i g hd r i l l i n g a r r a n g e m e n t i s l o c a t e di nt h e r a n g e o f 1 7~ 2 2ma b o v e t h e t o p p l a t eo f t h e 2 6 0 1w o r k i n gf a c e . T h ef i e l dv e r i f i c a t i o ns h o w s t h a t t h eg a s e x t r a c t i o n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s h i g ha n d t h ef l o wi s s t a b l e . K e y w o r d s R e a s o n a b l el e v e l , E x p a n s i o n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 , H i g hd r i l l i n g ,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F l o w 合理的高抽巷层位不仅要保证抽采瓦斯浓度较 高, 同时在抽采过程中能够保证抽采的稳定性。高抽 巷抽采稳定层位的选择与顶板垮落结构密不可分, 在 对采空区上覆岩层垮落特征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 钱鸣高院士提出了顶板瓦斯富集的 O型圈理论。该 理论认为, 在采空区上覆顶板一定区域内, 存在裂隙 富集的类似于圆角矩形的 O型裂隙带。依据该理 论, 高抽巷布置走向层位及倾向内错距需要考虑顶板 “ 上三带” 的分布特征, “ 上三带” 经验公式在现场工 程中得到了较广泛的使用[ 1 ]。同时国内学者依据采 空区瓦斯运移规律, 开展了层位分布于瓦斯流动关系 的数值模拟[ 2 5 ]。实验研究方面[ 6 8 ], 主要通过相似 模拟实验研究了顶板岩层垮落规律, 通过分析岩层垮 落结构得出最优高抽巷层位布置。数值计算分析顶 板垮落结构具有可重复性强, 节省时间, 便于观测等 优点, 本研究基于数值计算分析了顶板垮落结构, 进 一步得到最优的高抽巷布置层位。 1 工程地质背景及计算模型建立 2 6 0 1工作面为西扩区初采工作面, 该工作面所 在 3 # 煤层为缓倾斜煤层, 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采 煤法, 设计工作面开采高度为 3 . 0m , 放煤高度为 3 m , 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7 3 0m , 倾向长度为2 2 5m , 日 推进度为 4 . 8m 。 2 6 0 1工作面顶板以中硬岩层为主。 1 . 1 数值模型建立 1 . 1 . 1 模型参数选取 依据实验室测试得到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考虑 到岩块和实际岩体有一定的差别, 特别是岩层中一些 节理裂隙的存在, 并且其发育程度的不同更使得岩体 的特性难以测定。因此, 在模拟时, 要将实验室测得 的岩石力学参数加以修正, 然后再用于模拟计算。具 体的参数如表 1所示。 15 表 1 模拟的煤岩力学参数 煤岩石名称 密度 / ( g / c m 3) 体积模量 / k G P a 剪切模量 / G P a 黏聚力 / M P a 内摩擦角 / ( ) 抗拉强度 / M P a 法相刚度 / G P a 切向刚度 / G P a 中粒砂岩2 . 7 52 7 . 21 6 . 33 34 52 22 41 5 细粒砂岩 12 . 72 6 . 91 5 . 93 04 21 92 01 5 泥岩 12 . 41 3 . 67 . 82 52 891 16 3 #煤 1 . 44 . 2212 0130 . 2 泥岩 22 . 58 . 94 . 53 03 21 061 细粒砂岩 22 . 6 51 8 . 71 12 73 31 81 38 1 . 1 . 2 计算模型的建立 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 创建模型时主要考虑煤 层赋存状况, 煤层水平分布。模型建立尺寸为 2 0 0m 1 3 5m( 长 高) , 开切眼未形成前, 岩层处于原始 应力场中, 开切眼的开挖和工作面的推进是在原始应 力场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 开挖前需将计算模拟加 至应力平衡。如图 1所示。 图 1 数值计算模型( 单位 m) 1 . 2 顶板变形值的计算 如图 2 , 测线 1与测线 2为顶板相邻 2组位移测 线, 工作面每开挖一步, 依据各顶板测点的位移变化 值计算两测线间的变形值。设测点 1的位置值为 x , 测点 1 ′ 的位移值为 x ′ , 两测点初始间距为 S , 其变形 值 M采用下式计算 M =(x ′ -x ) / S,( 1 ) 当 M> 0时, 该水平位置对应测线间岩层膨胀; 当 M < 0时, 该水平位置对应测线间岩层压缩。 图 2 顶板变形值计算 依据式( 1 ) 对工作面开挖至不同位置时, 图 2各 水平测线的变形值进行计算。采用绘图软件做等值 线图, 即可得到不同开挖距离时, 工作面顶板各岩层 的膨胀压缩变形演化过程, 如图 3~ 图 8所示。 2 顶板岩层膨胀变形演化规律 图 3~ 图 5 表明, 随着工作面推进顶板卸压膨胀 的范围在逐渐增加。工作面推进至 4 0m时, 变形值 大于 0的区域分布于 2 0m<x < 4 0m , 2 0m<y < 7 0 m范围内; 当工作面推进至 8 0m时, 膨胀变形范围在 x 方向增加至8 0m , 在 y 方向上增加至 8 0m 。同时对 图 3 工作面推进 4 0m顶板变形值分布( 单位 m) 图 4 工作面推进 5 5m顶板变形值分布( 单位 m) 图 5 工作面推进 8 0m顶板变形值分布( 单位 m) 图 6 工作面推进 1 1 0m顶板变形值分布( 单位 m) 比各图中膨胀变形区内的等值线可知, 在工作面推进 25 总第 6 1 3期现代矿业2 0 2 0年 5月第 5期 图 7 工作面推进 1 2 0m顶板变形值分布( 单位 m) 图 8 工作面推进 1 4 0m顶板变形值分布( 单位 m) 至 8 0m的过程中, 岩层膨胀变形量表现为靠近开采 层顶板处的膨胀变形值大于远离开采层顶板的膨胀 变形值。煤层顶板对应的纵坐标为 y = 5 0m 。 当工作面推进至1 1 0m时, 工作面顶板膨胀变形 区域进一步增加, 在 x 方向增加至 1 0 5m附近, 在 y 方向增加至9 0m附近。同时发现在该膨胀变形区域 内, 膨胀变形量较大区域在工作面后方斜向上方向分 布, 如图 6所示工作面后方深色区域, 为后续表述方 便, 将此区域命名为高渗区。 如图7 所示, 随着工作面继续推进至1 2 0m, 高 渗区向采空区垮落岩层范围的中部转移, 同时其分布 层位逐渐趋于稳定。该现象可能是由于在开挖空间 达到一定值时, 压实逐渐增加导致。开挖初期岩层垮 落范围较小, 采空区下方垮落岩石未被压实, 此时渗 透性表现为靠近煤层顶板渗透性大, 远离煤层顶板渗 透性小的特征。随着开采空间的增加, 在煤层顶板裂 隙带内又形成了不同渗透性区域, 下方垮落岩体被压 实后渗透性下降, 因此高渗区就向中部转移。 开挖至 1 4 0m时, 如图 8 。顶板高渗区最大位置 相对开挖至1 2 0m时未发生较大改变, 表明此时高渗 区位置已稳定。最终确定高渗区分布位置为 7 0m< y < 8 0m 。此区域距离工作面顶板高度为 2 0~ 3 0m 。 3 现场验证 3 . 1 实验钻孔布置 根据前述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得出的高抽巷较 合理的布设高度范围, 在 2 5 0 2工作面回风顺槽中布 置高位钻孔进行现场抽采验证。在 1 5~ 3 0m高度范 围内, 布设高位钻孔, 确定终孔位置距煤层顶板垂距 分别为 1 5 , 1 8 , 2 1 , 2 4 , 2 7 , 3 0m不同层位抽采瓦斯浓 度情况, 钻孔的布置情况如图 9所示, 钻孔编号分别 为 1 #~ 6# 。 图 9 高位钻场钻孔布置剖面 3 . 2 结果分析 各钻孔瓦斯抽采浓度如图 1 0所示。 图 1 0 钻孔抽采浓度 图 1 0 ( a ) 可以得出瓦斯抽采浓度平均为 4 %, 钻孔层位于冒落带上部, 由于冒落带中( 下转第5 9 页) 35 周立新 崔宏磊 放顶煤开采高抽巷层位确定的 U D E C模拟 2 0 2 0年 5月第 5期 全隐患的采场, 除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加强现场检查 外, 还应有相关人员跟班监护措施, 以保证采场作业 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作业。实行“ 三检三撬” 顶板管理 办法, 应严格要求矿前检查和检撬、 凿岩过程中检查 和检撬、 装药前检查和检撬。另外, 也可制定有关标 准, 严格保持矿柱的尺寸、 形状和直立度, 并有专人检 查和管理, 以保证其在整个利用期间的稳定性。采场 顶板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制定, 要详细、 具体, 责任要落实部门、 落实到人, 并在矿山 生产管理过程中, 不断修改和完善。 4 结 论 ( 1 ) 矿山西区采场顶板基本选用锚杆支护、 长锚 索支护及联合支护, 其中大部分采用锚杆支护, 有特 殊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长锚索支护、 锚网支护、 锚喷支护及长锚索与锚杆联合支护。 ( 2 ) 由于似层状顶板在平行方向上岩层整体性 较好, 经综合考虑锚杆支护、 长锚索支护、 联合支护 3 种支护类型优缺点后, 得出长锚索支护方式可利用似 层状顶板整体性的结构特点进行支护。通过长锚索 挤压加固, 长锚索支护方式可以提高似层状顶板的整 体性以及抗剪强度, 实现对似层状顶板的安全支护。 ( 3 ) 对于采场顶板支护方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 采取不同的支护方式, 或以一 种形式或几种形式的联合支护, 充分利用岩层的自承 能力。 因此, 采场的地质情况一定要清楚、 完整, 以便确 定采用不同的支护方式。 参 考 文 献 [ 1 ] 张西斌, 张 勇, 李春元, 等. 大断面薄层状顶板回采巷道支护 技术[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1 , 3 9 ( 7 ) 5 8 , 5 6 . [ 2 ] 贾会会. 爆破作用对层状顶板接触层面累积破坏效应分析[ J ] .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 0 1 7 , 1 3 ( S 1 ) 4 2 7 4 3 2 . [ 3 ] 张国锋, 何满潮, 金 龙, 等. 煤巷倾斜层状顶板变形失稳机理 及支护技术[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1 , 3 9 ( 5 ) 1 5 . [ 4 ] 冯吉成, 许海涛, 郑 , 等. 煤巷复合顶板岩层失稳判别方法 与冒顶隐患分级[ J ] . 煤炭工程, 2 0 1 9 ( 8 ) 7 8 8 3 . [ 5 ] 熊仁钦. 采场顶板大面积冒落的破坏性及防治原理[ J ] . 矿山压 力与顶板管理, 1 9 9 5 ( 3 ) 3 3 3 8 . [ 6 ] 祁昌林, 黄班玛. 公路隧道施工采用管缝式锚杆的探讨[ J ] . 公 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 0 1 9 , 1 5 2 1 2 2 1 4 . [ 7 ] 李 帅, 李 鹏, 宋士康, 等. 梁式耦合加固技术在巷道顶板控 制中的应用[ J ] . 陕西煤炭, 2 0 1 9 , 3 8 ( 5 ) 1 0 5 1 0 8 . [ 8 ] 朱天平. 获各琦铜矿充填采场顶板支护实践[ J ] . 有色金属 矿 山部分, 2 0 1 2 , 6 4 5 1 5 3 . [ 9 ] 曹仁贵. 青菜冲矿采场顶板支护方法及施工技术研究[ J ] . 采矿 技术, 2 0 1 3 , 1 3 3 0 3 4 . [ 1 0 ] 魏月霞, 刘小明. 注浆技术在破碎顶板支护管理中的应用[ J ] . 河南科技, 2 0 1 9 ( 1 6 ) 1 0 1 1 0 3 . [ 1 1 ] 石求志, 曾凡珍. 阿舍勒铜矿采场顶板支护试验研究[ J ] . 江西 有色金属, 2 0 0 6 , 2 0 ( 3 ) 1 8 2 0 . ( 收稿日期 2 0 2 0 0 1 1 6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 ( 上接第 5 3页) 裂隙与采空区联通, 在抽采负压作用 下钻孔会抽入大量空气; 图 1 0 ( c ) 、 ( d ) 分析, 其抽采 浓度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升高在降低, 最大抽采浓度达 到 1 8 % ~ 2 2 %, 主要在工作面推进 2 5~ 4 0m范围 内, 然后逐渐下降到最低, 达到 6 %。下降原因主要 为钻孔施工存在一定仰角, 随着工作面推进, 终孔位 置降低导致; 图1 0 ( e ) 、 ( f ) 所示, 最大浓度为1 5 %, 最 低浓度为 2 %, 浓度下降同样由于终孔位置下降引 起。当采用高抽巷进行抽采时, 巷道能够稳定在一定 高度内, 避免了终孔位置的下降。现场试验表明, 2 6 0 1工作面确定高抽巷的合理层位是距顶板上 1 8~ 3 0m范围内。 4 结 论 ( 1 ) 采用顶板岩层的膨胀变形量得到了顶板卸 压透气性随工作面回采的变化规律, 回采过程中顶板 高透高渗区域逐步远离煤层, 但随着推进距离增加至 一定值时, 高透高渗区域与工作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 2 ) 现场验证表明, 顶板上方 1 8~ 3 0m范围为 卸压膨胀区域, 该区域内抽采瓦斯浓度较高。依据数 值计算结果及现场验证, 最终将顶板高抽巷层位确定 为顶板上方 1 8~ 3 0m范围内。 参 考 文 献 [ 1 ] 许延春, 李俊成, 刘世奇, 等. 综放开采覆岩“ 两带” 高度的计算 公式及适用性分析[ J ] . 煤矿开采, 2 0 1 1 , 1 6 ( 2 ) 4 7 , 1 1 . [ 2 ] 丁厚成, 马 超. 走向高抽巷抽放采空区瓦斯数值模拟与试验 分析[ J ]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 0 1 2 , 8 ( 5 ) 5 1 0 . [ 3 ] 武 磊, 毛桃良, 戴广龙, 等. 黄岩汇煤矿高抽巷的最佳位置选 择[ J ] . 中国矿业, 2 0 1 2 , 2 1 ( 1 0 ) 1 0 5 1 0 8 . [ 4 ] 李一波, 郑万成, 王凤双. 顶板走向高抽巷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 J ] . 矿业安全与环保, 2 0 1 3 , 4 0 ( 3 ) 7 4 7 6 . [ 5 ] 梁运涛, 张腾飞, 王树刚, 等. 采空区孔隙率非均质模型及其流 场分布模拟[ J ] . 煤炭学报, 2 0 0 9 , 3 4 ( 9 ) 1 2 0 3 1 2 0 7 . [ 6 ] 康天合, 柴肇云, 李义宝, 等. 底层大采高综放全厚开采 2 0m特 厚中硬煤层的物理模拟研究[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7 , 2 6 ( 5 ) 1 0 6 5 1 0 7 2 . [ 7 ] 张凤杰, 高召宁, 孟祥瑞. “ 三软”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覆岩结构及 运动规律分析[ J ] . 矿业安全与环保, 2 0 1 2 , 3 9 ( 6 ) 1 0 1 4 . [ 8 ] 王高利, 涂 敏, 张向阳. 大倾角综采面覆岩移动规律的相似材 料模拟[ J ] .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 0 0 7 , 1 7 ( 6 ) 1 0 1 4 . ( 收稿日期 2 0 2 0 0 1 1 6 ) 95 吴才伍 向海龙等 某矿似层状顶板支护技术研究 2 0 2 0年 5月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