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灰岩层水平井注浆技术研究.pdf
第 4 2卷第 6期能 源 与 环 保 V o l 4 2 N o 6 2 0 2 0年6月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J u n . 2 0 2 0 收稿日期 2 0 2 0- 0 3- 3 1 ; 责任编辑 刘欢欢 D O I 1 0 . 1 9 3 8 9 / j . c n k i .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6 . 0 0 9 作者简介 刘坤鹏( 1 9 8 7 ) , 男, 河南商丘人, 工程师, 2 0 0 9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 现从事地质勘探工作。 通讯作者 齐治虎( 1 9 6 7 ) , 男, 河南洛阳人, 高级工程师, 2 0 1 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现从事地质勘探工作。 引用格式 刘坤鹏, 齐治虎. 煤矿灰岩层水平井注浆技术研究[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2 0 , 4 2 ( 6 ) 3 9 4 3 , 4 8 . L i uK u n p e n g , Q i Z h i h u . S t u d yo ng r o u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l i m e s t o n e a q u i f e r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s h a f t i nc o a l m i n e [ J ] . C h i n a E n e r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2 0 2 0 , 4 2 ( 6 ) 3 9 4 3 , 4 8 . 煤矿灰岩层水平井注浆技术研究 刘坤鹏1 , 2, 齐治虎1 , 2 ( 1 .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 河南 郑州 4 5 0 0 1 6 ; 2 . 河南省能源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 郑州 4 5 0 0 5 3 ) 摘要 通过煤矿底板灰岩含水层水平井注浆加固治理, 可较好地解决煤矿底板防治水难题。为了提高 水平井注浆加固灰岩含水层的效果, 以界沟煤矿东一下采区水平井为研究对象, 根据灰岩含水层渗透 性特征, 确定了扩散半径、 浆液类型及配比。结合水平孔钻进情况, 运用破壁和清水洗井技术, 进行压 水试验和静压升压注浆加固治理; 确定了注浆压力、 终止流量、 注浆数量; 在注浆顺序、 装备选型、 水平 注浆、 效果验证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应用。结果表明, 治理区采用扩散半径 2 7m , 灰岩采用水泥浆 单浆液; 清除泥皮, 清水洗井, 选配高速制浆和智能化注浆装备, 进行孔口分段式注浆, 递增升压至 1 0 M P a , 注浆量提升至0 . 8t / m , 有效提升加固治理效果。 关键词 灰岩水害; 扩散半径; 压水试验; 注浆压力; 清水洗井; 分段式注浆 中图分类号 T D 7 4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6- 0 0 3 9- 0 5 S t u d yo ng r o u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o f l i me s t o n ea q u i f e ro f h o r i z o n t a l s h a f t i nc o a l mi n e L i uK u n p e n g 1 , 2, Q i Z h i h u1 , 2 ( 1 . H e n a nB u r e a uo f C o a l G e o l o g y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1 6 , C h i n a ; 2 .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D r i l l i n gE n g i n e e r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5 3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w a t e r c o n t r o l p r o b l e mo f c o a l m i n e f l o o r c a nb e w e l l s o l v e db y g r o u t i n g h o r i z o n t a l s h a f t i nl i m e s t o n e a q u i f e r o f c o a l m i n e f l o o r . T oi m p r o v et h ee f f e c t o f g r o u t i n go nc e m e n t i n gl i m e s t o n ea q u i f e r , t h ed i f f u s i o nr a d i u s , s l u r r yt y p ea n dr a t i o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e r m e a b i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i m e s t o n ea q u i f e r b y t a k i n g t h e h o r i z o n t a l s h a f t i nt h e E a s t N o . 1l o w e r m i n i n g a r e a o f J i e g o uC o a l M i n e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 C o m b i n e dw i t hh o r i z o n t a l h o l e d r i l l i n g , u s i n g w a l l b r e a k i n g a n dc l e a nw a t e r w e l l t e c h n o l o g y , p r e s s u r ew a t e r t e s t a n ds t a t i c p r e s s u r e g r o u t i n g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w e r e c a r r i e do u t ; t h e g r o u t i n g p r e s s u r e , t e r m i n a t i o nf l o wa n dg r o u t i n g q u a n t i t y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 . 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s u c ha sg r o u t i n gs e q u e n c e , e q u i p m e n t s e l e c t i o n , h o r i z o n t a l g r o u t i n ga n de f f e c t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w e r es t u d i e da n da p p l i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t h a t t h e d i f f u s i o nr a d i u s o f 2 7mi s u s e di nt h e c o n t r o l a r e a a n dt h e c e m e n t s l u r r y i s u s e d i nt h el i m e s t o n e . R e m o v em u d , c l e a nw e l l b yw a t e r , a n ds e l e c t h i g h s p e e dp u l p i n ga n di n t e l l i g e n t g r o u t i n ge q u i p m e n t t oc a r r yo u t s e g m e n t a l g r o u t i n ga t t h ee n t r a n c eo f b o r e h o l e s , t h e p r e s s u r e w a s i n c r e a s e dt o 1 0M P a , a n dt h e g r o u t i n g a m o u n t w a s i n c r e a s e dt o 0 . 8t / m , w h i c hh a s e f f e c t i v e l yi m p r o v e dt h e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e f f e c t . K e y w o r d s l i m e s t o n ew a t e r d a m a g e ; d i f f u s i o nr a d i u s ; p r e s s u r ew a t e r t e s t ; g r o u t i n gp r e s s u r e ; c l e a nw e l l b yw a t e r ; s e g m e n t a l g r o u t i n g 0 引言 近年来, 华北地区煤矿应用地面水平分支孔注 浆加固技术进行防治水区域治理逐渐增多, 水平孔 注浆是其最重要技术之一, 它是利用水平孔在目的 层接触面积大优势, 高压将浆液注入预定位置, 通过 泵压泵量来调整注浆参数, 使其扩散、 固化, 封堵灰 岩含水层、 断层带等导水构造, 提高整体岩层完整 性, 增加灰岩含水层抗压强度, 降低水害突水危险。 水平孔注浆工程实践较少, 注浆效果影响因素 较多, 注浆设备原始简单, 理论与经验结合并不紧 密, 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界沟煤矿东一 1 0下采 93 2 0 2 0年第 6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区治理工程实践中, 针对该区注浆量一直偏低, 总结 分析以往理论与经验, 优化了制浆注浆设备, 采用了 先进的注浆工艺技术, 优化水平孔注浆参数, 顺利地 对该区进行了注浆治理[ 1 5 ]。总结该区水平孔注浆 技术, 以期更好地指导注浆施工。 1 水平孔注浆方案 1 . 1 注浆影响因素 从注浆对象和过程总结裂隙岩体浆液扩散影响 因素, 影响注浆浆液扩散的因素主要分为浆液性质、 裂隙特征、 注浆工艺[ 2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 需要 首先确定注浆材料、 注浆方式和注浆系统等方案; 而 后确定注浆参数及质量检查和评价方法。 1 . 2 注浆材料选择 石灰岩属于孔洞或裂隙状岩层, 具有储水、 流 水、 透气等特性。界沟煤矿治理区正断层发育, 三灰 厚度 9 4 1~ 1 2 4 8m , 平均厚 1 1 0 8m , 地下水流速 不超过 0 6 8~ 3 7 3m/ d , 在垂向上岩溶裂隙浅部发 育, 深部减弱, 在水平方向上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也具 有不均一性。根据浆液的可行性、 可注性、 环保及经 济性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治理区地质特征, 采用普通 水泥单液浆, 主材料为 P C S 3 2 5 R复合散装硅酸盐 水泥, 取材便利、 可注性好, 价格低, 结石体强度高。 其配比和结石体的主要性能见表 1 [ 6 9 ]。 表 1 单液水泥浆的配比和结石体的主要性能 T a b 1 R a t i oo f s i n g l el i q u i dc e me n t s l u r r ya n d ma i n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t o n eb o d y 水灰比 黏度/ s 密度/ ( g c m- 3) 凝胶时间 初凝终凝 结石 率/ % 抗压强度/ M P a 3d7d1 4d2 8d 1 ∶ 11 81 4 91 5~ 5 6 2 5~ 2 78 52 0 0 2 4 0 2 4 28 9 0 1 5 ∶ 11 71 3 71 6~ 5 2 3 5~ 4 76 72 0 4 2 3 3 1 7 82 2 2 2 ∶ 11 61 3 01 7~ 0 7 4 8~ 1 55 61 6 6 2 5 6 2 1 02 8 0 1 3 注浆工序方式 三开水平段钻至三灰内靶点, 近水平顺层钻进, 为裸孔段。先钻主支、 洗井、 注浆; 再扫孔、 钻分支 孔、 洗井、 注浆, 最后封孔到井口, 如图 1所示。 根据水平井深度和该段三灰裂隙发育情况, 若 靠近断层破碎带位置, 为防止浆液在大裂隙扩散远、 小裂隙扩散近, 一般采用分段注浆, 保证高渗透井段 充分进浆。根据注浆孔的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及所 注浆液种类, 钻孔进入水平段后, 逢漏必注( 漏失量 大于 1 0m 3/ h ) 和能注尽注。水平段注浆采用下行 式( 前进式) 、 孔口封闭静压注浆法进行注浆, 即重 图 1 钻孔井身结构 F i g 1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s i g nd r a w i n go f b o r e h o l es h a f t 复钻进→注浆→钻进→注浆的施工过程, 直至终孔。 上段注浆后, 下段高压注浆时不跑浆, 同时上段获得 复注, 注浆堵水效果好。若水平钻进2 0 0m无漏失, 要压水试验, 大于 5m 3/ h 即注浆; 若无异常, 也可采 用终孔一次全段注浆, 缩短工期。 1 4 制浆注浆系统 根据三灰特性、 钻孔结构、 注浆方式、 输送距离 等对注浆设备系统最小化智能化配置, 匹配优选 S Z Z J 2 0 0 0高速涡流制浆机( 1 2 0m 3/ h ) , 3 N B 3 5 0注 浆泵( 1 8 7L / s ) 、 N B B 3 9 0注浆泵( 6 5L / s , 尾浆 用) 、 变频控制柜、 智能控制台、 水泥仓罐( 4 0 0t ) 、 螺 旋输送机、 除尘轴流式风机、 X L D 7 5 K W 6 2 9立式 搅拌机空压机、 输浆管路( 5 0M P a 高压胶管) 及测试 检测仪器。注浆系统平面布置如图 2所示, 注浆系 统立体布置如图 3所示。 图 2 注浆系统平面布置 F i g 2 P l a n el a y o u t o f g r o u t i n gs y s t e m 浆液浓度根据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和钻孔可注性 确定。采用自动配水上料、 高速涡流制浆系统, 相比 传统地锅搅拌制浆, 具有量大精准、 安全环保、 智能 04 2 0 2 0年第 6期刘坤鹏, 等 煤矿灰岩层水平井注浆技术研究 第 4 2卷 图 3 注浆系统立体布置 F i g 3 T h r e e d i me n s i o n a l l a y o u t o f g r o u t i n gs y s t e m 控制等优势; 过滤采用 2道震动过滤网进行过滤, 过 滤由粗到细, 对过滤出的杂物要及时清除, 以免影响 浆液的流动。制浆后进入二级低搅池即成品池内, 不断供应注浆泵吸浆。 2 水平孔注浆参数 治理区水平孔注浆主要工艺包括破壁洗井与压 水试验、 高速制浆与精准注浆, 有必要优选注浆参 数, 确定有效扩散距离和透水率, 为了高速制浆和精 准注浆, 确保注浆压力和注浆量的控制。 2 1 注浆有效扩散距离的确定 根据注浆经验, 在标准模型( 没有大的裂隙、 遇 断层等情况) 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中进行单液水泥 浆注浆, 其有效扩散半径为 2 0~ 6 0m , 能布满含水 层治理范围[ 1 1 1 3 ]。 采用灰岩段扩散半径经验公式 R= R C K+ K ( P- P 0) γB b γ uμB b 槡0mT ( 1 ) 式中, R C K为注浆孔半径; K为渗透系数; P为孔底最 终压力; P 0为岩层静水压力; γB为水的密度; b 为试 验系数, 灰水比为 1 ∶ 1 、 1 ∶ 3 、 1 ∶ 8时, b 值分别取 8 5 、 5 1 、 3 1 ; 中间浓度用内插法确定取值; b 0为裂隙平 均张开度; m T为岩层裂隙率; μB为水的动力黏度系 数。 治理区三灰渗透率取 5 0μ m 2 ; 灰水比 1 9~ 2 0 , 水泥浆密度 1 2 9~ 1 3 0g / c m 3 , 符合要求, b 取 6 8 ; 孔底最终压力取 1 7 8M P a ; 静水压力按 3 7M P a ; b 0 取0 0 0 5m ; m T取 0 0 4 。经计算, 扩散半径为 2 7 6 m , 考虑岩层倾角1 5 , 注浆扩散半径采用2 7m 。 2 2 破壁洗井及压水试验 水平段某段完钻后, 漏失量不大于 3 0m 3/ h , 进 行划眼破壁、 破除泥皮、 换浆, 大泵量冲洗等, 通过清 水洗井, 将钻孔中泥浆、 沉淀物、 泥皮及漏失层堵塞 物携带至地面, 以疏通注浆通道; 起钻、 每半小时进 行水文观测至稳定水位; 钻井泵泵量大, 流速高, 压 力大, 冲洗携砂能力强, 对钻具、 钻孔均能有效冲洗。 如果灰岩段裂隙疏通效果不佳, 采用盐酸洗井。 注酸位置为孔底, 浓度约 3 0 %, 速度在 2~ 3t / h , 静 置压井1 2~ 2 4h , 以保持盐酸和灰岩充分接触反应。 盐酸和灰岩 C a C O 3、 M g C O3等成分发生反应, 形成可 溶的 C a C l 2、 M g C l2物质和 C O2气体, 有效疏通裂隙, 并形成一定气压, 携带反应物和堵塞物返出地表。 透水率是反映岩体可注性的指标。压水试验能 直观、 有效地反映注浆段岩层的透水性和富水性, 为 合理地调整注浆参数和分析注浆效果提供依据。压 水的主要目的是疏通注浆管路及孔内岩石裂隙、 测 定单位受注层段透水率。至水位稳定后进行压水, 先小泵量开始试压水, 若无压力, 需保证压水量大于 孔内体积 2倍才可停止压水; 若压水过程中有压力, 则需压水至压力稳定, 压水水压一般不小于受注含 水层最大静水压力的 2倍, 压水时间不小 4h ; 如果 压水量大于 5m 3/ h 时, 实施注浆[ 1 4 1 5 ]。 压水试验成果以透水率( q , 单位 L u ) 表示, q = Q P L ( 2 ) 式中, q 为透水率; Q为压入流量; P为作用于试段内 的全压力; L 为受注层段长度。 根据三灰注 4 2孔某段压水试验情况, 其流量 为 10 0 0L / m i n ; 井口压力 1 0M P a , 钻孔液柱压力 6 M P a , 水平段长度 3 0 0m , 计算透水率 0 2 1L u ; 探查 注浆结果与该区三灰裂隙稍发育、 钻孔微消耗、 单米 注浆量偏低相符。 2 3 高压精准注浆 浆液浓度是注浆质量的关键, 通过注浆管路向 钻孔内注浆, 根据压水试验结果, 确定注浆液浓度, 起始泵量等注浆参数, 考虑浆液结石体的强度及注 浆加固半径要求, 合理的选择水灰比是保证注浆质 量的关键。浆液太稠, 使浆液的流动性变差和注浆 加固半径变小。浆液太稀, 其强度增长较慢, 注浆时 间长。根据吸水量确定浆液配比, 密度先小后大, 尽 最大可能地注入大量浆液。 第 1注浆时必须先用稀浆( 1 1g / c m 3) 进行试 注, 了解该段吃浆量大小; 试注体积为孔内体积的 2~ 3倍。在注浆的过程中, 采用连续注浆, 在孔口 14 2 0 2 0年第 6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无压的阶段, 可以采用间歇或调整密度的方式。遇 到特殊情况, 如大漏、 掉钻等现象, 再作研究, 确定注 浆方式。浆液浓度用水与灰质量之比 w / c 表示, 而 浆液密度 ρ 2, 因此, 须用式( 3 ) 求出水灰比及注入水 泥量。 w / c = ( ρ 1- ρ2) / [ ρ1( ρ2- 1 ) ] Wc= ρ 2V / ( 1+ w / c { ) ( 3 ) 式中, ρ 1为水泥密度, 现场使用 P O 3 2 5复合硅酸 盐水泥, 取值为 2 8g / c m 3 ; ρ 2为浆液密度; Wc为单 位时间水泥的注入量; V为单位时间进浆量。 注浆过程测定浆液的密度、 黏度、 配比, 泵量、 泵 压、 孔口压力、 注入量、 稳定时间等参数; 注浆参数根 据地面定向钻孔含水层水压水位变化速率及时调 整。注浆最终压力为受注点静水压力的 2 . 0~ 2 5 倍, 注浆扩散半径为 2 5~ 6 0m , 但随着压力继续增 加, 充填变得比较密实, 扩散半径没有显著增加。在 注浆过程中如孔口逐渐升压, 应改变水灰比降低浆 液浓度, 直到最后达到结束标准。 根据地层岩性、 深度及设备性能, 考虑水泥浆流 变性、 时变性等因素, 针对性地优选出一套注浆参数 组合, 包括机械参数、 压力参数、 浆液参数( 表 2 ) 。 注浆施工过程中既要满足注浆改造和终压标准要 求, 又要防止浆液严重扩散导致的浪费。进行注浆 过程的精准控制, 有效的保证注浆质量的同时节约 了注浆材料。每次注浆结束后均向孔内压清水, 压 水量为管路与孔内体积之和的 2倍, 目的在于冲洗 注浆泵、 管路, 把孔中浆液压入注层中, 以减少水泥 的浪费, 也有利于扫孔, 同时保持裂隙通畅以利于下 次再注。控制好压力及压水量, 避免压通原裂隙。 再决定是否调整注浆参数, 实现了注浆由定性向定 量的转变。 表 2 地面治理注浆参数 T a b 2 c o mb i n a t i o no f g r o u n dg r o u t i n gp a r a me t e r s 项目参数 注浆段长/ m2 5~ 2 0 0 扩散半径/ m2 5~ 6 0 密度/ ( g c m- 3)1 1~ 1 3 泵排量( L m i n - 1) 3 5 0~ 10 0 0 试注浆量/ m 3 3 0~ 4 0 项目参数 泵压/ M P a6~ 1 3 孔口压力/ M P a4~ 1 1 注浆总压/ M P a1 1 8~ 1 8 8 注浆量/ ( t m- 1) 0 1 3~ 3 7 0 注后压水时间/ h0 5~ 2 0 2 4 注浆压力的控制 注浆压力是使浆液在岩石裂隙中充填、 扩散的 动力, 同时又受诸多因数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浆液的 扩散距离与有效的充填范围。一般来讲, 平稳升压, 压力越高, 充填饱满; 既不可将压力定得过低, 造成 漏注, 也不可将压力定得太高, 致使浆液扩散太远, 甚至刷大原有裂隙, 出现新的突破口。注浆终压 ( 总压力) 不小于受注含水层最大静水压力的 2 0 倍, 并稳定 3 0m i n以上, 单漏水点注浆孔口压力和 单孔终孔注浆压力为 1 0M P a 。 压力泵的压力大小取决于钻孔深度、 通道的阻 力以及所水泥浆液浓度等。注浆总压包括钻孔内浆 柱自重压力和注浆泵压力 2部分, 计算公式如下 P= P m+ ( H γ- h ) / 1 0 0 ( 4 ) 式中, P为注浆总压力; P m为孔口压力; H为孔口至 注浆段 1 / 2处的高度; γ为浆液密度; h为注浆前注 浆段 1 / 2 ( 主要含水层) 的水柱高度。 P m= 1 0M P a , H= 6 0 0m 、 γ= 1 3g / c m 3、 h= 3 7 0 m , 即注浆总压为 1 4 1M P a 。 根据以往的注浆经验及本次突水的特点和受注 层的岩性特征, 孔口压力达到1 0M P a 可认为该孔压 力达到结束标准。 2 5 注浆量的控制 注浆过程中控制泵量, 通过调节浆液浓度来控 制泵压升高的速度, 当注入的浆量达到预计值时, 当 注入量为 6 0L / m i n及注浆压力达到终压时, 继续 以1 0M P a 压力, 注入较稀泥浆密度1 1~ 1 3g / c m 3 的浆液 3 0m i n 后, 可停止该孔段的注浆工作。若经 长时间注浆或井下巷道出现底鼓、 漏浆等异常现象, 达不到注浆结束标准的, 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结 束标准。 考虑地层吸浆量等综合因素, 注浆量根据实际 调整, 该矿按式( 5 ) 计算 Q= 2 A R H L β n / m( 5 ) 式中, A为注浆损耗量, 取 1 2~ 1 5 ; R为浆液有效 扩散半径; H为注浆层厚度; L 为水平段长; β 为岩体 孔隙率, 取 1 % ~ 5 %; n为浆液充填系数, 取 0 8~ 0 9 ; m为浆液结石率, 取 0 5 0~ 0 9 5 , 水灰比大取 小值, 水灰比小取大值。 根据资料, 则 Q= 2 A R H L β n / m= 4 8m 3。 按水灰比 2 ∶ 1 , 则水泥浆密度 1 3g / c m 3, 水泥 质量 0 2 8t / m 3, 则需注入水泥量为 1 3 4t 。即水平 段平均钻进 1m注入水泥量为 1 2 5t 。根据以往工 程实际, 注浆量与钻探工程量按 1 ∶ 1计算, 根据现场 实际注浆情况调整。各分支注浆施工完成, 采用密 度不小于 1 5g / c m 3的水泥浆进行封孔, 压注的水 24 2 0 2 0年第 6期刘坤鹏, 等 煤矿灰岩层水平井注浆技术研究 第 4 2卷 泥量不少于水平孔段钻孔体积。 3 应用效果 根据注浆技术要求, 优化注浆顺序, 匹配注浆设 备系统, 优化浆液配制。按此方法已完成注浆孔 2 个井组, 钻进 2 6个分支, 进尺 1 9万 m , 注浆 1 5万 t , 单孔达 30 0 0t , 注浆效果明显; 三灰注浆量平均达 0 6 5 t / m, 高频率分布在0 6 5 t / m, 最高达3 7 0 t / m , 治理面积 9 0万 m 2, 达到 0 0 1 5t / m2, 远超过该 区普遍水平; 清除泥皮多, 洗井效果好, 注浆扩散距 离远, 达到要求; 压力平稳上升, 注浆过程稳定。通 过 2个注浆孔地面轨迹进行了交会探查验证, 某个 方向首支先行孔和断层附近水平孔注浆量最高, 其 他分支钻遇已注浆地层时, 压水及注浆量明显降低, 根据返至地面的岩屑碎片判断浆液胶结较好, 以达 到良好注浆效果。封堵了界沟断层等导水构造, 为 安全达标开采提供了地质保障[ 1 2 ]。 经试验, 相比传统地锅搅拌注浆方式, 采用地面 打钻、 地面造浆、 通过钻孔对含水层注浆, 彻底改造 底板三灰含水层, 实现了覆盖范围广、 钻孔工程量 小、 防治水费用低的效果, 达到超前区域防治、 安全 掘进和回采的水害防治效果, 实现了精准注浆。开 展“ 边施工、 边分析研究、 边调整设计” 的三边工作, 单米注浆量持续增加, 施工进展顺利。及时汇总注 浆量资料、 注浆前后压水试验资料, 分析注浆效果。 4 结论 ( 1 ) 根据界沟煤矿水文地质特性及三灰含水层 渗透性特征, 查清三灰吸水率及吸浆能力一般, 确定 了扩散半径2 7 m, 浆液类型为单液水泥浆, 水灰比 2 ∶ 1 。 ( 2 ) 结合水平孔钻进情况, 运用破壁和清水洗 井等技术, 有效清除泥皮, 疏通灰岩段裂隙, 进行压 水试验和分段式静压升压加固治理。 ( 3 ) 通过研究注浆设备、参数, 取得较好效果, 单米注浆量上升。确定了注浆压力、 终止压力、 终止 流量、 注浆数量; 在注浆顺序、 注浆装备、 水平注浆、 效果验证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应用。结果表明 采用高速制浆和智能化注浆装备, 实行孔口分段式 注浆, 递增升压至 1 0M P a , 注浆量提升至 0 . 8t / m , 有效提升加固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 赵庆彪, 赵兵文, 付永刚, 等. 大采深矿井地面区域治理奥灰水 害关键技术研究[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6 , 4 4 ( 8 ) 1 4 2 0 . Z h a oQ i n g b i a o . Z h a o B i n g w e n , F uY o n g g a n g , e t a l . R e s e a r c ho nt h e k e yt e c h n o l o g y o f c o n t r o l l i n g t h e w a t e r d i s a s t e r o f O r d o v i c i a nl i m e s t o n ei nt h eg r o u n da r e ao f d e e pm i n i n g [ J ] . C o a l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6 , 4 4 ( 8 ) 1 4 2 0 . [ 2 ] 杨仁树, 薛华俊, 李涛涛. 九龙煤矿深部岩体实验室注浆浆液 配比优化研究[ J ] . 煤炭工程, 2 0 1 5 , 4 7 ( 2 ) 1 4 . Y a n gR e n s h u , X u eH u a j u n , L iT a o t a o .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g r o u t i n g s l u r r yr a t i o i nd e e pr o c km a s s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J i u l o n g C o a l M i n e [ J ] . C o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1 5 , 4 7 ( 2 ) 1 4 . [ 3 ] 赵庆彪. 奥灰岩溶水害区域超前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J ] . 煤 炭学报, 2 0 1 4 , 3 9 ( 6 ) 1 1 1 2 1 1 1 7 . Z h a oQ i n g b i a o . R e s e a r c h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a d v a n c e d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o fk a r s tw a t e rd i s a s t e ra r e ai nO r d o v i c i a nl i m e s t o n ea r e a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C o a l S o c i e t y , 2 0 1 4 , 3 9 ( 6 ) 1 1 1 2 1 1 1 7 . [ 4 ] 任方. 洗井增水处理技术探讨[ J ] .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 0 1 6 ( 5 ) 1 1 7 1 1 9 . R e nF a n g . D i s c u s s i o no nw e l l f l u s h i n ga n dw a t e r i n c r e a s i n gt r e a t m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y [ J ] . H e n a n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S o u t ht o N o r t h Wa t e r T r a n s f e r , 2 0 1 6 ( 5 ) 1 1 7 1 1 9 . [ 5 ] 魏大勇. 跨向斜构造区域工作面底板薄层灰岩含水层地面注 浆改造实践[ J ] . 煤炭工程, 2 0 1 6 , 4 8 ( 1 1 ) 2 3 2 7 . We i D a y o n g . P r a c t i c eo fg r o u n dg r o u t i n g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i n l i m e s t o n e a q u i f e r o f w o r k i n gf a c ef l o o r i nc r o s ss y n c l i n es t r u c t u r e a r e a [ J ] . C o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1 6 , 4 8 ( 1 1 ) 2 3 2 7 . [ 6 ] 杨志斌, 董书宁. 压水试验定量评价单孔注浆效果影响因素分 析[ J ] . 煤矿安全, 2 0 1 8 , 4 9 ( 6 ) 1 8 7 1 9 4 . Y a n g Z h i b i n , D o n gS h u n i n g . Q u a n t i t a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o f s i n g l eh o l e g r o u t i n ge f f e c t b yw a t e r p r e s s u r et e s t [ J ] . S a f e t yi nC o a l M i n e s , 2 0 1 8 , 4 9 ( 6 ) 1 8 7 1 9 4 . [ 7 ] 屈浩. 透明裂隙介质注浆扩散机理试验研究[ D ] . 徐州 中国 矿业大学, 2 0 1 6 . [ 8 ] 董浩. 基于浆液性能控制的岩溶裂隙注浆扩散规律及应用研 究[ D ] .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 0 1 7 . [ 9 ] 田素川. 裂隙岩体注浆浆液扩散规律研究[ D ] . 徐州 中国矿 业大学, 2 0 1 4 . [ 1 0 ] 乔卫国, 彼尔绅 B . B . 水泥注浆加固细小裂隙岩体可行性研究 [ J ]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2 ( z 1 ) 2 2 1 5 2 2 1 7 . Q i a o We i g u o , P i l s h e nB . B . F e a s i b i l i t y s t u d y o f c e m e n t g r o u t i n g f o r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f i n ef r a c t u r e dr o c km a s s [ J ] .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2 ( z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