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插管抽采参数优化.pdf
收稿日期 2 0 1 9 - 1 0 - 0 8 作者简介 潘吉成( 1 9 8 6 ) , 男, 辽宁大连人, 2 0 1 0年毕业于辽宁工 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 工程师, 现从事煤矿“ 一通三防” 方面的 管理工作。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插管抽采参数优化 潘吉成 ( 神东煤炭集团布尔台煤矿,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 1 7 0 0 0 ) 摘 要 为优化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插管参数, 针对布尔台煤矿采用的联巷插管或煤柱大直径钻孔桥 接采空区的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治理措施, 采用 F L U E N T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合 4 2 2 0 1综放工作面瓦斯抽采方式及抽采参数为基础数据, 对采场瓦斯分布规律及采空区插管间距、 插管管径、 插管深度、 抽采负压等插管抽采参数进行模拟。获得了不同抽采参数状态下的运移规律 和瓦斯抽采效果, 进而确定了采空区插管的插管间距布置为6 0m 、 抽采负压保持在1 0~ 2 0k P a 、 主辅进风比为 1 . 5 ∶ 1~ 3 ∶ 1 等最优技术参数。 关键词 瓦斯抽采; 联巷插管; 瓦斯分布规律; 插管参数; F L U E N T 中图分类号 T D 7 1 2 . 6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1 - 7 4 9 X ( 2 0 2 0 ) 0 3 - 0 0 0 7 - 0 6 O p t i mi z a t i o no nt h ee x t r a c t i o np a r a me t e r s o f g o a f i n t u b a t i o ni nw o r k i n gf a c e P A NJ i c h e n g ( B u e r t a i C o a l M i n e , S h e n d o n gC o a l G r o u pC o ., L t d ., O r d o s 0 1 7 0 0 0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o p t i m i z e t h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 h e g o a f i n t u b a t i o ni nt h e w o r k i n g f a c e , a i m i n g a t t h e g o a f g a s c o n t r o l m e a s u r e s o f t h e c o n n e c t i n g r o a d w a y i n t u b a t i o no r t h e l a r g e d i a m e t e r b o r e h o l e i nB u e r t a i C o a l M i n e , t h e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w a s c a r r i e do u t b y u s i n g t h e F L U E N Ts o f t w a r e .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g a s e x t r a c t i o nm e t h o da n dg a s e x t r a c t i o np a r a m e t e r s i nN o . 4 2 2 0 1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c a v i n g f a c e , t h e g a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l a wi nt h e w o r k i n g f a c e a n dt h e g a s e x t r a c t i o np a r a m e t e r s s u c ha s t h ei n t u b a t i o ns p a c i n g , i n t u b a t i o nd i a m e t e r , i n t u b a t i o nd e p t ha n de x t r a c t i o nn e g a t i v e p r e s s u r e w e r e s i m u l a t e d . B a s e d o nt h ea n a l y s i s o f g a s m i g r a t i o nl a wa n dg a s e x t r a c t i o ne f f e c t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e x t r a c t i o np a r a m e t e r s , t h e o p t i m a l t e c h n i c a l p a r a m e t e r s 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 , s u c ha s t h ei n t u b a t i o ns p a c i n gi ng o a f i s 6 0 m , t h e e x t r a c t i o nn e g a t i v e p r e s s u r e i s k e p t a t 1 0~ 2 0 k P a , a n dt h er a t i oo f m a i na n da u x i l i a r ya i r i n t a k ei s 1 . 5 ∶ 1~ 3 ∶ 1 . K e yw o r d s g a s e x t r a c t i o n ; c o n n e c t i n gr o a d w a yi n t u b a t i o n ; g a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l a w ; i n t u b a t i o np a r a m e t e r s ; F L U E N T 0 引言 布尔台煤矿 4 2 上煤层二盘区综采工作面主要采 用“ 偏 Y型” 通风方式, 并在采空区插管抽采回风隅 角瓦斯。对于生产强度较大、 工作面矿压显现明显 所导致的上隅角和采空区瓦斯异常集中问题, 依靠 降低综放工作面生产效率解决具有很大难度[ 1 - 4 ]。 虽然布尔台煤矿不需要建立地面的永久抽采系统或 井下的临时抽采系统, 但曾多次出现上隅角瓦斯超 限, 造成断电停产, 威胁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此, 上隅 角和采空区的瓦斯治理是重中之重[ 5 ]。布尔台煤 矿利用联络巷插管或煤柱大直径钻孔桥接的局部抽 采方法, 在 4 2 2 0 2辅运顺槽, 通过联络巷向 4 2 2 0 1主 运顺槽施工大直径钻孔。随着采煤活动的延续, 封 闭联巷, 在上隅角后部采空区形成一个负压区域, 从 而改变瓦斯运移的方向, 避免出现瓦斯积聚的情 7第 3期潘吉成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插管抽采参数优化 况[ 6 - 9 ]。为优化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插管参数, 基于 布尔台煤矿 4 2 2 0 1综放面现有的瓦斯治理措施( 采 空区插管) 进行 F L U E N T模拟分析, 分析不同抽采 条件下采空区瓦斯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并进行 分析, 进而确定采空区插管的合理抽采参数。 1 模型建立及参数 1 . 1 模型建立 模拟假设 布尔台煤矿 4 2 2 0 1综放工作面采用 “ 偏 Y型” 通风方式,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工作面、 采空区和裂隙带作如下假设。①文中研究邻近层卸 压瓦斯的运移规律, 需要考虑本煤层遗煤及煤壁的 瓦斯释放情况; ②忽略矿井周期来压等特殊情况, 只 考虑进风巷、 回风巷及采空区漏风等对采空区内部 瓦斯流场的影响; ③把现场断面不规整的胶带机运 输顺槽、 辅助运输顺槽和综放工作面视为一长方体, 人员、 设备等不予以考虑, 考虑胶带机运输顺槽平均 截面积为 1 8 . 8m 2, 辅助运输顺槽平均截面积为 1 8 . 5m 2, 因此设定胶带机运输顺槽、 辅助运输顺槽 尺寸为 4 0m 4 . 5m 4m ( 长 宽 高) , 工作面尺 寸 3 2 0m 4 . 5m 4m ( 长 宽 高) ; 采空区 3 2 0m 2 0 0m ( 长 宽) , 顶板以上高 6 0m , 实际计算冒落 带高度为1 6 . 2 5m , 裂隙带高度为4 4 . 2m , 包括裂隙 带的全部; ④边界条件均采用壁面条件, 并考虑重力 的作用; ⑤根据冒落带及裂隙带各区域渗透率的分 布, 采用公式( 1 ) 编制 U D F [ 1 0 - 1 3 ]。 K p= 2 1 0 - 5e1 9 . 2 3 φ = 2 1 0 - 5e1 9 . 2 3 [ ( 0 . 2 e - 0 . 0 2 21 x+ 0 . 1 ) ( e- 0 . 1 5 (L 2+ y )+ 1 ) ] ( 1 ) 模型网格划分 根据上述假设, 利用 G a m b i t 建 立了采场工作面及采空区的模型[ 1 4 - 1 6 ], 并划分 3 0 多万个网格, 如图 1 、 2所示。 8陕 西 煤 炭 2 0 2 0年 图 1 采场模型效果图 1 . 2 模型主要参数的设定 采空区内多孔介质参数的设定 模拟过程中, 通 过建立多孔介质模型模拟冒落带及裂隙带的孔隙与 裂隙。F L U E N T对多孔介质的设定主要通过设定粘 性阻力系数( V i s c o u s R e s i s t a n c e ) 、 惯性阻力系数( I n e r t i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 和孔隙率( P o r o s i t y ) 来限制。考虑 到工作面向采空区漏风很少, 而且瓦斯涌出速度较 慢, 整个采空区流场速度不大, 基本属于层流区域, 因而惯性阻力对结果影响极小, 惯性阻力系数不予 考虑; 孔隙率可以通过相似模型试验和现场观测确 定; 粘性阻力系数是设定多孔介质的重要参数, 它是 渗透率的倒数, 采空区现场的渗透率很难测出, 而且 由于地质状况、 构造应力的复杂性, 人为因素的不确 定性, 要想得到各区域渗透率的精确值还需要做进 一步的科学研究, 文中在设定该系数时考虑如下原 则, 使取值最大限度接近现场值。采用文献中运用 真三轴渗透仪进行渗透实验得出的结果, 对渗透率 与孔隙率的变化关系曲线拟合得到的采空区多孔介 质渗透率和孔隙率的指数关系式, 编制 U D F 。 采空区瓦斯质量源项的确定 依据模型建立时 的假设, 本次 F L U E N T模拟瓦斯涌出源只考虑本煤 层瓦斯。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及数值模拟可知, 4 2 2 0 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涌出源项主要为本煤 层遗煤以及煤壁和落煤。由单元法实测的数据分析 可知, 从采空区涌出的瓦斯源项为 0 . 1 5m 3/ m i n , 其 中设冒落带为 0 . 1m 3/ m i n , 裂隙带为0 . 0 5m3/ m i n ; 煤壁及落煤的瓦斯涌出量是 1 . 7m 3/ m i n 。文中把 模型冒落带底部作为本煤层煤壁及落煤瓦斯源, 采 用 U D F编程实现。 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 . 1 数值模拟可行性验证 现选取 2 0 1 8年 1月 4日 4 2 2 0 1综放工作面瓦 图 2 采场模型网格划分 斯抽采方式及抽采参数为基础数据, 代入上述模型 中, 验证模型的可行性。 工程参数 4 2 2 0 1综放工作面抽放口位置 2 0联 巷距综放工作面回风隅角 3 2m ; 下个抽放口 2 6联 巷距综放工作面回风隅角 6 4m , 未进采空区( 抽放 口距回风隅角 3 2m ) 。抽采负压 0 . 0 2M P a , 混合流 量 2 5 8 . 4 9m 3/ m i n , 平均纯瓦斯流量 2 . 1m3/ m i n , 抽 采瓦斯浓度 0 . 9 7 %, 上隅角瓦斯浓度 0 . 1 7 %( 全天 平 均 值 ) ,纯 瓦 斯 量 1 2 0 3 .5 3 m 3 (早 班 ) , 11 5 3 . 9 0m 3( 中班) , 6 5 7 . 6 0m3( 晚班) 。将上述数 据带入模型, 进行数值计算, 结果如图 3所示。 图 3 现有抽采方式下采场瓦斯浓度分布 可行性分析 从图 3 ( a ) 、 ( b ) 可以看出, 上隅角 瓦斯浓度约为 0 . 1 5 %, 抽采浓度约为 1 . 1 %, 则抽采 纯瓦斯量为 2 . 8m 3/ m i n ; 实际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 斯浓度为 0 . 1 7 %, 抽采浓度为 0 . 9 5 %, 平均纯瓦斯 流量 2 . 1m 3/ m i n 。模拟结果与实际抽采参数接近, 故该模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 2 采场瓦斯分布规律 基于现有抽采方式下瓦斯浓度分布情况, 进行 数值模拟, 图 4为采场瓦斯在三维空间里的分布规 律。整体来看, 瓦斯浓度从下隅角到上隅角逐渐增 加, 随采空区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采空区高度的增 加而增加, 在采空区顶部裂隙带内达到最大值。 图 4 采场瓦斯浓度分布图 水平面方向上瓦斯浓度变化趋势 从 z = 2m水 平方向( 图 4 ( a ) 、 ( b ) ) , 沿工作面走向瓦斯从工作 面向采空区深部浓度逐渐升高, 距离工作面越远瓦 斯浓度越高, 瓦斯浓度等值线在上隅角处聚集。从 工作面中部开始, 瓦斯开始聚集, 到达工作面 3 / 4位 置时聚集明显, 从整个平面方向上来看, 基本遵循瓦 斯浓度随着采空区深度方向和工作面走向方向上降 低的趋势。在 z = 1 0m 、 2 0m ( 图 4 ( c ) 、 ( d ) ) 高度, 瓦斯浓度在上隅角及采空区深部达到最大, 而上进 风巷处最小。从整个平面方向上来看, 瓦斯浓度有 两个极大值点和一个极小值点。在 z = 4 0m( 图 4 ( e ) ) 高度, 瓦斯浓度在整个高度均超过 4 %, 说明此 时采空区漏风已不足以将产生瓦斯移出采空区。 垂直方向瓦斯变化趋势 从图 4 ( g ) 可以看出, 瓦斯浓度等值线沿工作面走向上逐渐降低, 这是由 于在下隅角瓦斯浓度由于受到新鲜进风流的影响瓦 斯浓度在很大程度上被稀释, 而在上隅角由于采空 区回风流的影响, 上隅角的瓦斯浓度较大。另外, 沿 工作面方面, 工作面中部位置瓦斯浓度梯度较小, 而 上下隅角的瓦斯浓度梯度较大, 也即, 工作面中部位 置瓦斯浓度的变化较为缓慢, 而上下隅角的瓦斯浓 度变化比较迅速。这是由于上下隅角的风流速度较 大, 而工作面中部位置的风流速度较小引起的。从 图 4 ( h ) 可以看出, 瓦斯浓度等值线沿采空区深度方 向上逐渐降低, 而且其下降趋势为非线性变化, 说明 新鲜风流进入采空区的速度随着采空区深度的增加 而迅速下降, 呈非线性变化。 9第 3期潘吉成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插管抽采参数优化 3 采空区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模拟 通过 F L U E N T模拟邻近层卸压瓦斯的运移富集 规律, 得到瓦斯主要富集在采空区上隅角及采空区 深部。结合布尔台煤矿现有瓦斯抽采技术, 运用 F L U E N T模拟不同插管间距、 负压条件下的采空区 气体运移规律和瓦斯抽采效果, 优化上隅角插管抽 放方案, 控制采空区瓦斯浓度, 以减少采空区瓦斯涌 出导致上隅角瓦斯超限造成的危害。 3 . 1 插管间距对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影响 模拟结果 工作面回采时, 采空区插管的入口将 距离工作面越来越远。当插管入口距离工作面较远 时, 埋管抽采对上隅角的影响较小, 因此不能很好地 解决上隅角处瓦斯浓度过高问题。而当插管入口离 工作面太近时, 因为采空区漏风, 此处的瓦斯浓度降 低, 埋管的抽采效率不高。所以, 合适的步距对插管 抽采效率至关重要。根据 F L U E N T模拟软件, 考察 在相同抽采负压( 2 0k P a ) 下, 埋设步距对空区瓦 斯运移规律的影响, 模拟结果如图 5所示。 结果分析 插管间距在 2 0m左右时, 抽采效果 欠佳。此时抽采口距离工作面较近, 在靠近回风巷 一侧, 采空区向工作面漏风, 此区域内的瓦斯被风流 稀释, 因此瓦斯浓度较低, 抽采效果不佳。插管间距 01陕 西 煤 炭 2 0 2 0年 在 4 0m左右时, 上隅角瓦斯浓度下降明显, 抽采效 果较好; 当插管入口位置离工作面较远时, 由于此时 漏风效应并不明显, 此处的瓦斯被插管有效抽出, 从 而流向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减少, 抽采效果较佳。 插管间距在 6 0m左右时, 上隅角瓦斯浓度虽然降 低, 但开始出现局部聚集, 由于此时抽采口距离工作 面较远, 对上隅角瓦斯的治理效果一般。插管间距 在 7 5m左右时, 虽然插管内瓦斯浓度较高, 但由于 此时抽采口距离工作面较远, 对上隅角瓦斯的治理 效果不明显。通过分析可知, 当采空区插管抽采负 压一定时, 插管入口距离工作面为4 0m时的抽采效 果最佳, 但不应大于 6 0m 。 3 . 2 抽采负压对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影响 模拟结果 与插管间距相同, 抽采负压也是影响 埋管抽采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当抽采负压较小时, 埋 管不能有效对瓦斯进行抽采, 埋管内瓦斯浓度也比 较低, 达不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当负压过大时, 随之 而来采空区漏风也增加, 抽采效率不高, 所以抽采效 果并不能达到预期。此外, 过大的抽采负压不仅有 可能引发采空区自然发火, 也会造成能源上的浪费, 在经济上并不可行。因此, 选择合适的抽采负压对 于埋管的治理效果也十分重要。使用 F L U E N T软件 对处在相同位置( 4 0m ) 的插管进行不同抽采负压 状态( 1 0k P a 、 2 0k P a , 3 0k P a ) 的模拟, 模拟结果如图 6所示。 结果分析 从图 6中可以看出, 当抽采负压为 1 0k P a 时, 上隅角处瓦斯得到有效解决, 当抽采负压 图 5 插管间距不同时采空区瓦斯分布图 图 6 抽采负压不同时采空区瓦斯分布图 为 2 0k P a时, 抽采效果最佳。当抽采负压增大至 3 0k P a 时, 埋管瓦斯抽采效果并没有进一步提高, 反 而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过高的抽采负压造成工作面 向采空区漏风明显, 从而使得抽采效果降低。因此, 为了达到最佳的抽采效果, 抽采负压定为 1 0~2 0 k P a 较合理。 3 . 3 插管深度对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影响分析 模拟结果 结合上述分析情况, 取抽采负压为 2 0k P a , 插管间距为4 0m , 对4 2 2 0 1综放工作面上隅 角插管抽采深度( 穿过煤壁后的深度) 分别为 1m 、 3m 时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浓度进行数值模拟。工 作面及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 如图 7所示。 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逐渐降低, 这主要是因为当 插管深度逐渐增加时, 抽采负压引导形成的漏风回 路距离工作面上隅角就越远, 涌出至上隅角的瓦斯 就越少, 因而上隅角瓦斯浓度越低。根据数值模拟 结果, 上隅角插管可以有效抽采上隅角瓦斯, 降低上 隅角瓦斯浓度, 且插管深度越深, 上隅角瓦斯浓度越 低。建议现场插管深度为 1~ 3m , 但不低于 1m 。 但结合布尔台煤矿实际情况, 应维持现有插管深度 不变。 3 . 4 插管管径对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影响分析 模拟结果 结合上述分析情况, 取抽采负压为 2 0k P a , 插管间距为6 0m , 对4 2 2 0 1工作面上隅角插 管管径分别为 3 5 0m m 、 4 0 0m m时工作面及采空区 瓦斯浓度进行数值模拟, 结果如图 8所示。 图 8 抽采管径不同时采空区瓦斯分布图 结果分析 由图 8可知, 插管管径对瓦斯抽采半 径影响较大, 当抽采时间负压一定时, 管径越大, 瓦 斯抽采量越高, 抽采效果越好。但管径的取值也不 是越大越好, 过度增加管径还会影响瓦斯抽采, 管径 越大, 煤壁暴露面越大, 瓦斯涌出也会增加, 且对封 孔质量要求较高, 若封孔效果不好, 会增加采空区漏 风。结合上述分析及布尔台煤矿实际情况, 选取插 管管径 3 5 0m m 。 4 结论 ( 1 ) 当采空区插管抽采负压一定时, 当抽放口 距回风隅角距离在 2 0~ 6 0m范围内时, 抽采效果随 抽放口距工作面距离增加而增加, 当达到一定值时, 11第 3期潘吉成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插管抽采参数优化 图 7 插管深度不同时采空区瓦斯分布图 结果分析 由图 7可见, 随着插管深度的增加, 抽采效果随抽放口距工作面距离增加而下降。结合 布尔台煤矿实际情况, 插管间距布置为 6 0m , 则随 着工作面的推进, 抽放口距工作面的距离则为 2 0~ 8 0m 。 ( 2 ) 对于插管抽采采空区瓦斯而言, 在低压阶 段, 抽采纯流量随抽采负压的增大而增大; 当抽采负 压增至一定值后, 抽采负压已经不是影响抽采纯量 的关键因素。因此, 建议插管抽采负压保持在 1 0~ 2 0k P a 。 ( 3 ) 处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 并非工作面风量 越大越有效, 风量增加初期, 上隅角瓦斯会有一定程 度的降低, 但当风量超过某一数值时, 采空区域漏风 风压随之增大, 漏风风流反而会将采空区瓦斯带入 上隅角。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得出当主辅进 风比为 1 . 5 ∶ 1~ 3 ∶ 1 时, 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 1 ] 张丹丹. 上隅角插管抽采时采空区漏风及瓦斯分 布数值模拟研究[ D ] . 焦作 河南理工大学, 2 0 1 2 . [ 2 ] 吴杰. 下峪口煤矿保护层开采水平长钻孔卸压瓦 斯抽采技术[ J ] . 陕西煤炭, 2 0 1 8 , 3 7 ( 5 ) 5 5 - 5 8 . [ 3 ] 张喜峰. 马兰煤矿顺层抽采钻孔瓦斯渗流数值模 拟[ J ] . 煤, 2 0 1 9 , 2 8 ( 8 ) 1 0 3 - 1 0 5 . [ 4 ] 郭洪. 综放面瓦斯抽采高抽巷布置参数优化分析 [ J ] . 陕西煤炭, 2 0 1 9 , 3 8 ( 5 ) 6 1 - 6 4 . [ 5 ] 高亮, 李学杰, 潘吉成. 布尔台矿回采工作面瓦斯 涌出主控因素及治理措施[ J ] . 中国安全生产科 学技术, 2 0 1 9 , 1 5 ( 5 ) 1 3 0 - 1 3 5 . [ 6 ] 李双民. 黄陵一号煤矿定向长钻孔瓦斯预抽数值 模拟研究[ J ] . 陕西煤炭, 2 0 1 5 , 3 4 ( 1 ) 4 - 6 , 2 1 . [ 7 ] 宁廷洲, 赵波, 林海飞, 等. 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 采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研究[ J ] . 煤炭技术, 2 0 1 9 , 3 8 ( 1 2 ) 1 0 5 - 1 0 7 . [ 8 ] 任仲久. 高瓦斯工作面采空区拖管抽采技术应用 研究[ J ] . 煤炭技术, 2 0 1 9 , 3 8 ( 1 0 ) 1 2 1 - 1 2 3 . [ 9 ] 张学亮. 分层开采上分层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 抽采技术优化[ J ] . 煤矿安全, 2 0 1 8 , 4 9 ( 5 ) 1 4 3 - 1 4 6 . [ 1 0 ]王晓亮. 煤层瓦斯流动理论模拟研究[ D ] .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 0 0 3 . [ 1 1 ]于宝种. 上隅角不同插管深度瓦斯抽采效果研究 [ J ] . 煤矿安全, 2 0 1 7 , 4 8 ( 7 ) 1 6 9 - 1 7 2 . [ 1 2 ]杨宏民, 于士芹, 梁龙辉, 等. 低瓦斯煤层高强度 开采矿井瓦斯涌出特征及分源治理[ J ] . 中国安 全生产科学技术, 2 0 1 8 , 1 4 ( 5 ) 1 0 9 - 1 1 5 . [ 1 3 ]张浩然. 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研究及应用[ D ] . 太 原 太原理工大学, 2 0 1 1 . [ 1 4 ]郭建行. 易自燃煤层上隅角瓦斯抽采方法的选取 [ J ] . 煤矿安全, 2 0 1 8 , 4 9 ( 6 ) 1 6 0 - 1 6 3 , 1 6 7 . [ 1 5 ]魏小文, 刘妍, 丁厚成, 等. 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 的相似实验与数值研究[ J ] . 中国矿业, 2 0 0 9 , 1 8 ( 4 ) 1 1 3 - 1 1 5 . [ 1 6 ]李宗翔, 王继仁, 周西华. 采空区开区移动瓦斯抽 放的数值模似[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0 4 , 3 3 ( 1 )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7 4 - 7 8 . ( 下接第 3 3页) [ 7 ] 张科, 王高峰. 大断面全煤回采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