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分析与探索.pdf
经济师 2020 年第 6 期 摘要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当今时 代, 绿色经济作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经济 发展模式,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绿色发 展与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 重要体现, 而绿色经济、 绿色政治、 绿色社 会以及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支柱与保 障。如果说绿色政治是绿色发展的向导, 绿色社会是绿色发展的后盾, 绿色文明是 绿色发展的根本, 那么绿色经济就是绿色 发展的最强源动力。在计划经济和经济短 缺时代, 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长期采取粗 放型经济模式发展, 作为工业发展的主力 军, 在我国发展初期快速提高经济水平提 供了强大的支持, 但同时也遗留下了严重 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随着现在产能效率的 提高,很多地区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资源供给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这些资源型 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下滑, 城市的发 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长此以往, 这些城 市的发展将极大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扶持引 导, 促进城市区域间均衡共同发展。因此 为了我国长久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以及生 态文明的建设, 资源型经济向绿色经济的 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对绿色经济的现状及 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后, 针对性地提出了一 些推进绿色经济转型的措施, 进行简要分 析与预测。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绿 色经济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 (2020) 06-286-02 一、 引言 我国作为近年来世界上 GDP 增速最 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发展速度令全世界 为之瞩目。日新月异的新中国如今已不再 单一地执着于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 而同 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生态治理、 提高生 产效率、 健全民生保障、 增强文化素质水 平等问题。为此,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 发展观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来, 到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 “坚持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 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建 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在大力发展资源 高效利用和环境修复保护工作的同时, 也 涉及涵盖了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乃至脱贫 等民生问题。绿色经济作为绿色发展建设 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倡导贯彻绿色 经济的时代风向是资源型城市从粗放型 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型为绿色可持续经济 的可贵机遇。从中央到地方, 我们应从多 角色多角度多措施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 的绿色经济转型, 把握时代脉搏, 实现 “美 丽中国” 。 二、 绿色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绿色经济的发展适应着时代潮流, 也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当前全球环境 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全球变暖等问题 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研究结果,环境恶化 导致的悲剧切实地在全世界的范围上 演。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及时进行环境保 护、发展绿色经济是每一个负责任大国 的义务与担当。同时绿色经济也是国家 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只有贯彻 落实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经济的同时不 以过度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进而 实现经济与绿色互利互哺、 正向反馈、 循 环受利,才是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正 确道路。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更长久更持 续地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粗放型经济乍看一日千里实则却后劲不 足, 更是以未来为代价, 得不偿失。因此 我们应转变观念, 快速发展绿色经济, 在 资源型城市尽快落实绿色经济转型, 以 政策与法规进行双向约束推动,与地方 政府精准落实相配合, 才能最终实现 “美 丽中国” 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转型的发 展现状 虽然在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引入绿色 经济到经济发展体制与规划中,但仍有 大量的地区仍难以实现绿色经济的全面 转型。尤其是过去以资源型经济为主体 的城市,资源型的经济体制长期把控这 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资源型经济发展 的思想根植人心、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惯 性巨大, 难以扭转。同时资源型城市存在 着严重的 “路径依赖” 与 “锁定效应” , 致 使绿色经济转型的进展缓慢,无法彻底 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这些地区的经济 发展日趋缓慢落后,同时资源型粗放型 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品也逐渐被时代所 淘汰。在承受粗放型经济发展引发的环 境问题,以及资源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疲软无力等恶果的同时,也在经济转型 的抉择中迷茫停滞、 动力不足。因此, 对 这些地区进行针对性的精准推动与制 约, 实现绿色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四、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的可行性措 施探究 (一) 完善优化政策法规扶持制约 对于绿色经济转型, 党的十八大、 十 九大等会议已多次强调经济转型以及可 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 中央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 扶持措施等,推进各资源型城市进行绿 色经济转型。但仍潜藏着很多目前的法 律法规无法监管到的盲区,存在着很多 目前政策扶持无法普及到的角落。如果 只是出台强制性范围化的政策法规, 难 免无法顾及完全, 只能是 “水过地皮湿” 看似全面却实则难以上行下效、真正地 深入改革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如碳税税 率与碳排放指标等,各地区城市因经济 水平发展程度不同、产业结构相异等因 素, 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倘若 “一刀切” 只能招致消极的负面效果,反而于绿色 经济转型不利。因此法律政策的出台不 仅要从宏观角度去瞻望,同时也要深入 基层, 从各地实际角度出发, 因地制宜, 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等地区应有适当的 政策倾斜等。同时也可以让当地人民对 政策的发布与施行的实效提出切实的意 见和建议进行采纳,公情指导,决策参 与, 真正地做到聆听人民需求、 保障人民 利益的同时, 进行环境保护、 合理开发、 经济转型、 地区发展。让人民的权利作为 推动政策出台的导向,成为经济转型的 持续推动力。同时加快出台全面科学的 法律法规作为底线,切实有力地保障环 境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制度经济学、 资源 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等科学理论进行精确 客观的分析指导,全面了解市场运作体 系、 产业基础结构、 环境根本问题, 实现 绿色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互动。只有科 学正确的指导才能成为经济转型的风 帆、 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力后盾。多元 化约束与激励机制并行,政府监管的同 时进行精准扶持,才能真正地实现资源 型向绿色经济的完全转型。 (二) 加强地方政府导向监管力度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城市的领导根 系,直接把控绿色经济转型的具体执行 细节。对于地方政府, 在保障环境保护生 态建设的同时应着眼于民生保障、招商 引资、 教育发展等问题。绿色经济是一种 资源型城市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分析与探索 ●路丽 荫经济师论坛 286要要 经济师 2020 年第 6 期 (上接第 285 页)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对索赔费用的合理性有充 分的了解。 证据资料,为索赔所收集的全部证据应分类整理并进行编号 作为索赔文件的组成部分。 三、 如何做好新冠疫情下工程索赔管理工作措施建议 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具体负责索赔管理,提高人员的业务 素质。从事索赔的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良好的沟通技 巧, 专业的合约造价管理能力,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务能力。 按照合同约定时间节点报送索赔通知及索赔报告。特别注意 在不可抗力发生的 28 天以内提出索赔通知书, 并在索赔通知书发 出的 28 天内正式递交索赔报告; 索赔报告应详细说明索赔理由以 及要求追加的付款金额和 (或) 延长的工期, 并附必要的记录和证 明材料;如果是重点疫区可能还是无法复工,在此情况下每间隔 28 天还需要继续递交延续索赔通知, 说明持续影响的实际情况和 记录, 列出累计的追加付款金额和 (或) 工期延长天数。 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处理时间,监理单位在收到索赔报告 后 14 天内完成审查并报送发包人,监理单位对索赔报告有异议 的, 有权要求施工单位提交全部原始记录副本; 发包人在应在监理 单位收到索赔报告的 28 天内, 由监理单位向施工单位出具经建设 单位签认的索赔处理结果,建设单位逾期答复的则视为认可车保 人的索赔结果。 施工单位不接受索赔处理结果的, 按照争议解决办 法约定仲裁或诉讼解决。 此条的重点是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送达索赔通知和索赔报 告, 控制好时间节点, 如果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拒收可采取以挂号 信邮寄的方式送达, 索赔的关键是文件的送达, 至于建设单位和监 理单位是否回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索赔文件的送达, 只要送达建 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就不得不正视索赔事件。 提高索赔文件的编制水平。索赔通知书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 索赔的效果, 编制索赔文件要事实准确, 论证有逻辑性, 层次分明, 文字简洁用语得体。 资料的收集应当尽可能地详细并保证资料的有效性。疫情期 间要做好详尽的疫情防控方案,在过程中详细记录疫情防控投入 的人员材料和设备, 并及时报送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确认。 及时和 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确认已到场的原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到场人 员数量。 收集并整理好承发包合同、 分包合同、 材料设备采购合同, 机械设备 (周转材料) 租赁合同、 咨询 / 劳务聘用合同。发票、 收据, 材料设备进场确认单及检验报告等。其它相关资料。 做好施工过程中收发文管理, 确保文件及时送达并有效签收。 四、 总结 新冠疫情下的工程索赔不是简单的不可抗力的索赔,其中不 仅需要注意索赔的时间节点, 还要考虑不可抗力的特点。 新冠疫情 下的不可抗力体现了其特殊性。主要是工程停工,不涉及建筑物 (构筑物) 的损坏和人员的伤亡, 同时增加了抗击疫情的费用。 做好 新冠疫情下的工程索赔同时需要从业人员不仅具备工程管理的能 力, 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务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的 建设工程施工 合同 (示范文本) GF-2017-0201 [2]周和生, 伊贻林.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 [M] .天津天津大学 出版社, 2008 [3]成虎著.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4]孙建.建设工程施工索赔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1 (作者单位云南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501) (责编 贾伟) 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它不仅是资 源环境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 的不懈力量。对于人民群众, 只有保障了 他们的生活经济利益,让他们从绿色经 济中收到实效,从中见到真正的效益和 改变,才能让绿色经济转型的思维深入 人心。否则, 再美的绿水青山如果没有人 民群众的支撑维护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那么如何才 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绿色发展可 持续发展呢,那需要地方政府大力进行 招商引资, 寻求外力驱动。在引进适应当 地发展的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 的同时,鼓励本地的资源型高污染企业 进行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以及生产转型, 产业转型是成功进行绿色经济转型的基 础齿轮, 只有在 “外引源、 内自改” 的同时 作用下,才能平稳地实现绿色经济的转 型。在引进企业以及鼓励企业发展创新 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更是肩负着把控 “力 度” 的重要责任。不能一味追求速度、 追 求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大前提, 走 上资源型粗放型经济的老路,同时也要 确保城市建设、 保障人民生活, 做好绿色 林业、 绿色农业、 绿色工业各方面协调平 衡、 共同发展。一个城市地区长期持续的 发展根本动力还是人民群众,要大力引 进人才、 发展当地教育、 争取人才引进政 策扶持。当人民教育知识水平提高、 生态 道德素质水平提高,就能为高新技术产 业以及环保生产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 识动力与劳动力,同时让生态文明的观 念素质深入人群,为绿色文化的发展打 下基础。只有当人民深切地认识到绿色 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 大前提,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同时, 完善城市功能, 治理生态环 境也是地方政府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转 型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 五、 结语 绿色经济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航向 标, 是可持续长久发展的动力炉, 是绿色 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基石。为实现 “美 丽中国” 生态文明等目标, 我们应贯彻落 实十八大、 十九大精神, 遵循法律法规, 善用扶持政策, 落实地方责任, 尽快实现 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经济转型。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绿色经济转型既是 人民富足强大的金钥匙、挽救环境危机 的保险索,同时也是中国未来乃至世界 未来长久受益的难老泉。 参考文献 [1] 张慧敏,暴丽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对 策研究[J].经济师, 2014 (2) [2]张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政 策优化设计[J].发展研究,20124 [3] 王高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 财政政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5 [4] 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25 [5] 李宁宁.中国绿色经济的制度困境与制 度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111 [6] 崔敏.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绿色发展水 平测评及转型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7] 韩巧玲.绿色发展理念下山西经济转型 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 张惠程.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 究综述[J].资源与产业,20185 [9] 孙毅.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 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 刘纯彬,张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 一般经济转型比较[J].开放导报,20093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太原西峪煤矿山西太 原030000) [作者简介 路丽, 山西省太原西峪煤矿经 济师。] (责编 贾伟) 荫经济师论坛 287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