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地下水源与矿井开采影响关系研究.pdf
第 4 2卷第 8期能 源 与 环 保 V o l 4 2 N o 8 2 0 2 0年8月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u g . 2 0 2 0 收稿日期 2 0 2 0- 0 6- 2 0 ; 责任编辑 陈鑫源 D O I 1 0 . 1 9 3 8 9 / j . c n k i .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8 . 0 4 9 作者简介 白 晶( 1 9 8 8 ) , 男, 陕西榆林人, 助理工程师, 现从事矿井水文地质及防治水方面的生产管理工作。 引用格式 白晶. 陕北地区地下水源与矿井开采影响关系研究[ J ] . 能源与环保, 2 0 2 0 , 4 2 ( 8 ) 2 2 4 2 2 9 , 2 3 4 . B a i J i n g . S t u d y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g r o u n d w a t e r s o u r c ea n dm i n ee x p l o i t a t i o n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 J ] . C h i n a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2 0 2 0 , 4 2 ( 8 ) 2 2 4 2 2 9 , 2 3 4 . 陕北地区地下水源与矿井开采影响关系研究 白 晶1 , 2 ( 1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 横山魏墙煤业有限公司, 陕西 榆林 7 1 9 1 0 0 ; 2 .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 摘要 在我国陕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水资源匮乏, 民生与采矿矛盾日益严重。为了研究地下水源是 否受煤矿井下开采影响, 采用现场调查、 水质化验、 沉陷预测、 影响因素分析等方法, 对魏墙煤矿工作 面开采与马家梁地区居民用水之间相互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矿井采掘 3号煤层时, 其顶板 侏罗系延安组第四段砂岩含水层为主要充水水源, 覆岩导水裂隙带为主要充水通道。居民用水水源 多为浅部的第四系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少量的依靠深机井取白垩系砂岩裂隙水, 与魏墙煤矿井下取水 及排水水源不同。矿井2 0 1 4 2 0 1 6 年采掘影响地下水位变化不明显, 通过大气降雨统计、 地下水入 渗等计算, 认为马家梁地区居民取水点水量减少源于居民用水量增加、 自然气象的季节性影响以及区 域降水量减少。 关键词 陕北地区; 魏墙井田; 居民用水; 煤矿开采; 地下水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T D 7 4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5 0 6 ( 2 0 2 0 ) 0 8- 0 2 2 4- 0 6 S t u d y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g r o u n d w a t e rs o u r c ea n dmi n ee x p l o i t a t i o n 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B a i J i n g 1 , 2 ( 1 . H e n g s h a nW e i q i a n gC o a l I n d u s t r yC o m p a n y , S h a a n x i Y a n c h a n gP e t r o l e u mC o . , L t d . , Y u l i n 7 1 9 1 0 0 , C h i n a ; 2 . C o l l e g e o f G e o l o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 X i ′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 a n 7 1 0 0 5 4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p e o p l e ′ s l i v e l i h o o da n dm i n i n g i s m o r e a n dm o r e s e r i o u s 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o f C h i n a , w h e r e c o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r ea b u n d a n t a n d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r es c a r c e . I no r d e r t os t u d yw h e t h e r u n d e r g r o u n dw a t e r s o u r c ei s a f f e c t e db yu n d e r g r o u n d m i n i n g , 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w a t e r q u a l i t y t e s t , s u b s i d e n c e p r e d i c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w e r e u s e dt o s t u d y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w o r k i n g f a c e m i n i n g o f We i q i a n g C o a l M i n e a n dt h e r e s i d e n t i a l w a t e r u s e i nM a j i a l i a n g a r e a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t h a t t h e s a n d s t o n ea q u i f e r s o f t h e f o u r t hs e c t i o no f t h e J u r a s s i c Y a n ′ a nf o r m a t i o ni s t h e m a i nw a t e r f i l l i n g s o u r c e , a n dt h e o v e r l y i n g r o c kw a t e r f l o w i n g f r a c t u r e dz o n e i s t h e m a i nw a t e r f i l l i n g c h a n n e l . T h e w a t e r s o u r c e s f o r r e s i d e n t s a r e m o s t l y q u a t e r n a r y u n c o n f i n e dw a t e r a n db e d r o c kf i s s u r ew a t e r i nt h e s h a l l o wp a r t , a n da s m a l l a m o u n t o f C r e t a c e o u s s a n d s t o n e f i s s u r e w a t e r i s e x t r a c t e db y d e e pm o t o r p u m p e dw e l l s , w h i c h i s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w a t e r i n t a k ea n dd r a i n a g es o u r c e s i nt h eu n d e r g r o u n do f We i q i a n gC o a l M i n e . T h ec h a n g e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w a t e r l e v e l a f f e c t e db y m i n i n g i s n o t o b v i o u s f r o m2 0 1 4t o 2 0 1 6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a l c u l a t i o no f a t m o s p h e r i c r a i n f a l l 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g r o u n d w a t e r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 i t w a s b e l i e v e dt h a t t h e d e c r e a s e o f w a t e r q u a n t i t y a t t h e w a t e r i n t a k e p o i n t o f r e s i d e n t s i nM a j i a l i a n g a r e a i s d u e t o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w a t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o f r e s i d e n t s , t h es e a s o n a l i n f l u e n c eo f n a t u r a l w e a t h e r a n dt h ed e c r e a s eo f r e g i o n a l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 We i q i a n gM i n eF i e l d ; w a t e r f o r d o m e s t i cu s e ; c o a l m i n i n g ; g r o u n d w a t e r i m p a c t a n a l y s i s 0 引言 在我国陕北地区, 煤炭资源丰富、 煤质优良。但 区内水资源相对匮乏, 常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使得农 业、 工业及人民生活用水成为一大难题[ 1 2 ]。随着煤 炭矿山的建设生产, 民生问题与矿井发展之间的矛 422 2 0 2 0年第 8期白 晶 陕北地区地下水源与矿井开采影响关系研究 第 4 2卷 盾愈发激化[ 3 4 ]。煤矿生产是否影响当地居民生产 生活成为了现存的一大问题。 魏墙煤矿位于陕北地区, 属中埋深煤矿, 其首采 工作面为一盘区 1 3 0 1工作面, 在开采 1 3 0 3次采面 时, 当地马家梁地区村民反映其生活生产的水井水 位下降, 严重影响日常用水需求。故针对矿井开采 情况、 生活用水水源及其影响因素等开展分析研究, 评价其地下水源与矿井开采影响关系。 1 矿井开采概况 1 1 开采状况 魏墙煤矿位于陕西榆林横山区境内, 隶属横山 区波罗镇、 横山镇管辖, 区内含煤岩系为侏罗系延安 组含煤地层, 井田面积约 8 3k m 2, 首采 3号煤层, 平 均埋深3 5 0m , 煤厚约3 0m , 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矿 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3 0M t / a [ 5 ]。 矿井于 2 0 1 0年 6月下旬矿井开工建设, 2 0 1 6 年 5月开始联合试运转, 截至 2 0 1 7年 2月完成矿井 基本建设任务, 包括 3条斜井、 3条中央大巷、 3条西 翼大巷、 中央水仓、 一盘区水仓、 一盘区变电硐室等 工程。 矿井首采工作面为 1 3 0 1综采工作面, 位于一盘 区西翼大巷南部, 该工作面回采长度 20 1 6m , 工作 面长 3 0 0m , 回采 3号煤平均厚度为 3 1 5m 。1 3 0 1 首采工作面 2 0 1 3年 7月开始掘进, 2 0 1 5年 1 1月中 旬开始回采, 2 0 1 6年 1 0月初完成回采。矿井 1 3 0 3 次采工作面于 2 0 1 5年 1 0月初开始掘进, 于 2 0 1 6年 1 0月底开始回采, 至 2 0 1 7年 4月底, 该工作面推采 14 1 3m , 剩余 5 4 6m 。此时, 发生民用水源问题, 而 后开展相关调查、 分析、 研究工作。 1 2 矿井水文地质 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 J 2y ) , 其基底为 三叠系瓦窑堡组( T 3w ) 、 侏罗系富县组( J1f ) , 其上覆 地层还有侏罗系直罗组( J 2z ) 和安定组( J2a ) 、 白垩 系洛河组( K 1l ) 以及第四系( Q ) 松散层等。井田内 地层平缓完整, 无异常及缺失变化。 井田内地质构造简单, 地层及煤层倾角小于 1 , 总体呈 N WW向单斜层, 经前期地震勘探发现有 3条小于 1 0m断点( 层) , 基本不存在导水构造, 一 般对采掘工程无影响, 其余断点( 层) 距离较远, 均 在一盘区以外[ 5 ]。 井田地下水主要划分为 2种类型 第四系松散 岩类孔隙及孔隙裂隙潜水和中生代碎屑岩类裂隙 水。共计 4个含水岩层( 组) , 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 河谷冲积层孔隙潜水( 富水性弱中等) 、 第四系中 更新统黄土裂隙孔隙潜水( 富水性弱) , 侏罗系中统 碎屑岩类风化壳裂隙潜水( 富水性弱中等) 、 侏罗 系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富水性弱) 。隔水层主要 为侏罗系安定组、 直罗组和延安组中泥岩夹层等。 1 3 矿井充水因素 根据钻孔数据分析、 采掘探查、 实际揭露等情 况[ 5 ], 井下开采 3号煤层的充水通道为覆岩导水裂 隙带, 采后裂隙带顶部距基岩顶面距离 8 3 2 0~ 1 7 7 9 0m , 平均 1 5 3 3 4m 。直接充水水源为顶板侏 罗系延安组第四段和直罗组砂岩含水层水, 该 2层 含水层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 q ≤0 1L / ( s m ) ) , 且 在回采前均进行顶板水探放工作。根据 1 3 0 1首采 工作面历史, 回采最大涌水量均未超过 8 0m 3/ h , 顶 板水害基本对矿井安全生产不构成影响。同时, 在 一盘区未来开采区域及井田外部, 均不存在老窑采 空区, 矿井已完成回采的相邻工作面设置有防水密 闭墙等, 故矿井不受老( 采) 空水威胁。 2 水源与开采关系分析 2 1 水源位置及范围 ( 1 ) 取水水源相关性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分 析, 马家梁及附近村落居民取水井井深都在 2 0 0m 以下。取水水源大多数来自第四系黄土层渗水、 基 岩风化裂隙带泉水( 图 1 ) 。只有少数深机井取水层 位能达到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 图 1 马家梁地区集水井水源现场照片 F i g 1 P h o t oo f w a t e rs o u r c eo f c o l l e c t i o nw e l l i nMa j i a l i a n ga r e a 根据井筒首采区内及附近钻孔数据统计, 3号 煤位于延安组三段中上部, 煤层顶板至直罗组七里 镇砂岩含水层底部距离为 4 4 8 9~ 9 3 7 4m , 至延安 522 2 0 2 0年第 8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组真武洞砂岩含水层底部距离约为 0~ 2 8m 。通过 公式计算[ 6 9 ], 侏罗系中统延安组与直罗组含水层位 于 3号煤层开采后形成的覆岩导水裂隙带影响范围 内, 而 3号煤顶板距离侏罗系安定组以上含水层较 远, 开采尚未波及到白垩系及第四系基岩含水层。 ( 2 ) 取水范围分析。马家梁地区与魏墙煤矿 1 3 0 1首采工作面的直线距离为 9 0 0~ 12 5 0m 。村 民取水水源主要来自潜水、 第四系黄土层孔隙水及 基岩风化带裂隙含水层水, 水位埋深一般较浅。只 有个别深机井井深在 1 5 0~ 2 0 0m , 取白垩系含水层 水。 为了查明魏墙煤矿生产排放地下水对周边村落 的影响, 需要确定煤层主要充水含水层 直罗组 含水层以及延安组含水层的影响范围。 依据吉哈尔特公式( 承压水) , 含水层的影响半 径 R R= 1 0 S K 0 5 式中, R为影响半径; S为抽水降深; K为渗透系 数[ 8 1 0 ]。 如前文所述, 开采造成的导水裂隙带波及到了 延安组和直罗组含水层, 因此, 计算开采活动引起的 水位降深时, 将其计算到煤层顶板。将数据代入公 式, 计算得到直罗组和延安组含水层影响半径分别 约为 4 4 2 6 、 6 7 0 7m ( 表 1 ) 。 表 1 矿井 3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 T a b 1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s o f N o . 3c o a l s e a md i r e c t l yw a t e r f i l l e da q u i f e r s 含水层孔号 含水层段 时代水位标高/ m厚度/ m 3煤顶板 标高/ m 单位涌水量/ ( L ( s m ) - 1) 渗透系数/ ( m d - 1) 开采水位 降深/ m S K 0 9 0 6J 2z + 10 5 4 2 03 9 3 0+ 7 8 6 0 50 0 0 25 00 0 0 512 6 8 1 5 S Z K 4 0 2J 2z J2y 4 + 10 6 8 0 95 5 2 0+ 7 9 2 4 40 0 2 40 90 0 3 942 7 5 6 5 直罗组S Z K 4 0 3J 2z J2y 4 + 10 7 1 9 96 5 6 7+ 7 9 8 8 80 0 1 78 60 0 2 892 7 3 1 1 S Z K 6 0 2J 2z J2y 4 + 10 1 7 5 26 6 8 0+ 7 9 9 5 20 0 0 92 30 0 1 212 1 8 0 0 S K 0 7 0 3J 2y 4 + 10 8 1 2 11 2 1 1+ 8 3 0 2 00 0 0 28 00 0 2 112 6 8 1 5 延安组S K 0 7 1 0J 2y 4 + 10 2 6 2 36 2 0+ 7 9 9 5 20 0 0 85 00 1 4 232 7 5 6 5 S K 0 9 0 6J 2y 4 + 10 7 1 7 82 6 1 1+ 7 8 0 7 60 0 0 36 00 0 4 212 7 3 1 1 3号煤层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影响半径小于马家 梁地区与 1 3 0 1首采工作面之间的距离, 因此, 一般 情况下, 魏墙煤矿首采工作面开采对马家梁地区附 近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含水层不会产生影响。 2 2 水质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 魏墙煤矿周边居民饮用水 源主要为第四系潜水、 白垩系砂岩含水层水。部分 深机井取水层位达到安定组含水层。取水水源矿化 度水质较好, 矿化度一般在 4 0 0~ 12 0 0m g / L , 平均 矿化度 9 2 0 9m g / L , 一般为 H C O 3 N a ( M g ) 型水。 只有砖梁村麻墩组村民用水水质较差, 矿化度达到 27 3 9 5m g / L , 水质类型为 S O 4 N a 。据了解, 该村居 民用水为村集体深机井, 井深超过 2 0 0m , 判断该机 井施工层位已进入侏罗系安定组。而矿井主要充水 水源的侏罗系直罗组和延安组含水层水, 根据以往 井上下钻孔采集水样, 其 p H值为 7 7 1~ 8 5 5 , 为偏 碱 性水; 矿化度96 2 2 7~ 1 03 1 6 4m g / L , 均在 9 6 0 0m g / L以上, 属于咸水, 部分水样已达到盐水浓 度。阳离子以 N a +为主, 含量为 25 1 0 0~ 27 8 0 0 m g / L ; 其次为 C a 2 +, 含量为 3 6 6 0~4 5 5 9m g / L 。 阴离子以 S O 2 - 4 为主, 含量 62 8 9 0~ 67 3 4 0m g / L ; 其次为 C l -, 含量为1 7 2 1~ 3 2 7 9m g / L 。由于受区 内向西微倾的单斜构造的影响, 形成了较为封闭的 储水空间, 水量较小, 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强烈, 均为 S O 4 N a 型水 [ 5 ]。两者区别明显( 图 2 ) , 且基本 无水力联系。 图 2 取水水源与矿井水质对比柱状 F i g 2 B a rc h a r t o f w a t e rq u a l i t yc o mp a r i s o n b e t w e e ni n t a k es o u r c ea n dmi n ew a t e r 根据水质化验结果分析, 认为此次研究调查的 2类水体之间无水力联系, 即为居民用水水源属于 第四系潜水与浅层地下水混合水, 而魏墙煤矿井下 622 2 0 2 0年第 8期白 晶 陕北地区地下水源与矿井开采影响关系研究 第 4 2卷 涌水水源为深层地下水, 水流环境相对封闭。 2 3 开采影响分析 ( 1 ) 地表沉陷变形。根据地表起伏情况可知 ( 图 3 ) , 马家梁地区地势较高, 矿井 1 3 0 1和 1 3 0 3工 作面位于马家梁村东部, 地表地势相对较低, 且附近 有沟谷, 属于汇流区域。 图 3 研究区地表起伏情况 F i g 3 S u r f a c er e l i e f ma po f t h es t u d ya r e a 根据魏墙煤矿的地表岩移变形实际观测结果, 并结合相关的地质资料可以初步确定其基岩角值和 土层角值[ 1 1 1 2 ]。基岩边界角 δ 0为6 6 0 2 、 土层边界 角 φ 0为4 5 ; 基岩移动角 δ 为7 6 0 7 、 土层移动角 φ 为 5 0 , 并由此预测魏墙煤矿开采造成地面沉陷情 况( 表 2 ) 。由表 2可知, 魏墙煤矿 1 3 0 1首采工作面 回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变形的影响半径为 1 5 7m , 远 小于马家梁村与 1 3 0 1工作面的直线距离。因此, 目 前魏墙煤矿的开采对马家梁村地面变形影响较小。 但未来回采 1 3 0 5 、 1 3 0 7及后续工作面时, 马家梁村 与回采工作面之间的直线距离较小, 可能会造成地 面塌陷。 ( 2 ) 地下水位变化。根据现场调查结果, 绘制魏 墙煤矿周边取水点的水位等值线如图 4所示, 其水位 总体上与地形起伏相一致。马家梁地区的取水水位 为 + 1 0 5 5 ~+ 1 0 6 5m , 水位相对较高; 魏墙煤矿1 3 0 1 和1 3 0 3 工作面附近区域水位为 + 10 3 5~+ 10 5 0m , 水位相对较低。 表 2 矿井 3号煤层开采地表沉陷变形预测 T a b 2 P r e d i c t i o no f s u r f a c es u b s i d e n c ed e f o r ma t i o no f N o . 3c o a l s e a m 类别埋深/ m煤厚 M/ m 最大下沉值 Wc m/ m m 最大倾斜 I c m/ ( m m m - 1) 水平变形值 E c m/ ( m m m - 1) 最大曲率值 K c m/ ( 1 0 - 3m- 1) 水平移动值 Uc m/ m m 影响半径 R / m 1 3 0 1面3 1 1 2 9 5 0~ 3 1 7 1 9 1 7 2~ 19 5 6 2 1 2 1 9~ 1 2 6 95 6~ 5 80 1 2~ 0 1 35 7 5 2~ 5 8 6 91 5 7 首采区1 2 9~ 4 1 2 2 7 5 0~ 4 0 5 0 17 5 4 7~ 24 6 9 6 9 4 0~ 1 8 4 04 3~ 8 40 0 8~ 0 2 45 2 6 4~ 7 4 0 91 0 8~ 2 0 4 图 4 研究区水位等值线 F i g 4 C o n t o u rma po f w a t e rl e v e l i nt h es t u d ya r e a 在此期间, 潜水含水层局部流场会有小的变化, 流场总体径流方向未发生变化, 呈西向东; 区域水位 也未发生明显下降[ 1 3 1 4 ]。表明从地下水水位方面, 魏墙煤矿采矿暂时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另外, 根据 马家梁地区施工一处观测井, 并安装了水位自动遥 测系统。截至 2 0 1 7年 3月 2 2日, 魏墙煤矿 1 3 0 3工 作面回采至 12 0 0m 。绘制观测井水位埋深与回采 进尺以及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 5所示。 图 5 观测井水位与 1 3 0 3工作面回采进尺关系曲线 F i g 5 G r a p h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o b s e r v e dw e l l w a t e rl e v e l a n ds t o p ep r o g r e s s o f N o . 1 3 0 3w o r k i n gf a c e 根据矿井实际, 在 1 3 0 1工作面回采结束后, 矿 井涌水量在 1 0 0m 3/ h 。1 3 0 3面开始回采后矿井涌 水量出现小幅度上升, 达到 1 5 0m 3/ h , 矿井涌水量 总体上处于稳定水平。表明在 1 3 0 1及 1 3 0 3工作面 回采过程中, 煤层顶板上层含水层( 地表水及第四 系) 未进入矿井。 722 2 0 2 0年第 8期 能 源 与 环 保第 4 2卷 综上所述, 从取水水源相关性、 矿井排水影响范 围、 水质差异性、 开采过程中白垩系观测孔水位监测 结果、 顶板含水层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 未发现魏墙 煤矿 1 3 0 1及 1 3 0 3工作面的采矿活动对地表水和居 民取水水源( 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及白垩系含水层) 产生影响。 3 水源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 1 人为使用因素 根据矿井环评报告, 2 0 1 4年马家梁地区共计有 1 2个村小组, 1 9 7户居民, 总人口数为 8 2 7人, 总耕 地面积为 1 1 0 4h m 2。主要饮水方式为水井和第四 系潜水。通过调查走访, 根据横山县政府提供的数 据, 2 0 1 6年 6月马家梁村居民总计 2 8 9户数, 12 8 0 人, 共有耕地 2 2h m 2、 林地 3 6h m2、 水浇地 5 3 h m 2。受搬迁、 人口自然增加等影响, 马家梁村居民 数增加 5 5 %以上, 2 0 0 8年马家梁村建立白绒山羊养 殖基地, 饲养山羊约 20 0 0只, 此后羊群数量稳定扩 大, 2 0 1 7年羊群存栏量约为 45 0 0只。居民人口和 养殖业的发展导致居民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根据调 查资料结合用水定额标准, 计算 2 0 1 4 2 0 1 6年 3年 内马家梁村附近区域地下水的用水量结果见表 3 。 表 3 研究区居民地下水使用情况( 2 0 1 4 2 0 1 6 ) T a b 3 G r o u n d w a t e ru s a g eo f r e s i d e n t s i nt h es t u d ya r e a ( 2 0 1 4 2 0 1 6 ) 由表 3知, 2 0 1 4 2 0 1 6年来马家梁地区耕地面 积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随着居民人口数量的增 加和饲养羊群规模的扩大, 居民用水量逐渐增加, 年 用水量为 7万 ~ 8万 m 3, 此部分水量仅包括居民生 活用水、 耕地用水及养殖用水的主要部分, 其他少量 用水项目( 如菜地、 家禽等) 未计入。由此可见, 当 地用水量巨大。 3 2 自然气象因素 根据榆林市气象局提供的横山区 2 0 1 2 2 0 1 6 年气象水文资料, 绘制横山地区气温、 蒸发量、 降水 量年均值对比柱状图, 如图 6所示。 图 6 横山地区 2 0 1 2 2 0 1 6年气象资料对比柱状 F i g 6 Ah i s t o g r a mo f t h ec o mp a r i s o no f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d a t ai nH e n g s h a nr e g i o nf r o m2 0 1 2t o2 0 1 6y e a r 由图 6可知, 2 0 1 2 2 0 1 6年的年均气温和蒸发 量变化不大, 年均气温为 1 0C 左右, 年均蒸发量约 14 0 0m m 。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较大, 2 0 1 3 2 0 1 5 年年均降水量均低于 4 0 0m m , 2 0 1 2年和 2 0 1 6年降 水量相对较大, 接近 5 0 0m m 。由于地下水径流及循 环相对气象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横山地区近 3 年降水量较少, 蒸发量不变的情况下, 地下水赋存量 相对减少。 由于马家梁地区在区域上地势较高, 北部有南 沟、 西南有坝沟、 马家石畔沟、 东南部有龙眼沟, 形成 一个较为独立完整的地下水径流系统。因此, 可以 以马家梁村附近区域为一个单元计算其大气降水补 给量, 计算面积约为 1 2k m 2, 其补给量计算公 式[ 8 1 0 ] Q= q A μ 式中, Q为降水入渗补给量; q 为区域降水量, 采用 年平均降水量; A为降水面积; μ为大气降水入渗系 数, 取 0 1 3 。 根据 2 0 1 4 2 0 1 6年的年均降水资料, 马家梁村 822 2 0 2 0年第 8期白 晶 陕北地区地下水源与矿井开采影响关系研究 第 4 2卷 附近区域年降水入渗补给量见表 4 。 表 4 研究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情况 T a b 4 A t mo s p h e r i c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n f i l t r a t i o n s u p p l yo f t h es t u d ya r e a 年份 降水量/ m m 计算面积/ k m 2 入渗系数 入渗补给量/ m 3 2 0 1 43 1 0 11 20 1 34 83 7 5 6 2 0 1 53 7 8 11 20 1 35 89 8 3 6 2 0 1 65 0 6 01 20 1 37 89 3 6 0 3 3 水位下降原因分析 根据居民用水量及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情况对比 分析, 得出 2 0 1 4 2 0 1 6年马家梁地区及附近区域地 下水资源的使用量和大气降水的补给量( 表 5 ) 。 表 5 研究区地下水循环及使用情况 T a b 5 G r o u n d w a t e rc i r c u l a t i o na n du s a g ei ns t u d ya r e a 年份 降水量/ m m 居民用水量/ m 3 入渗补给量/ m 3 差额/ m 3 2 0 1 43 1 0 16 74 9 4 5 84 83 7 5 6- 1 91 1 8 9 8 2 0 1 53 7 8 17 32 6 1 5 85 89 8 3 6- 1 42 7 7 9 8 2 0 1 65 0 6 07 90 2 8 5 87 89 3 6 . 0- 9 2 5 8 分析得出,